Ⅰ 美国的金融危机正是从“次级债”开始逐渐发酵的,它是怎么一步步传递的
累死了!!!!!!
在美国,贷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从房子到汽车,从信用卡到电话账单,贷款无处不在。当地人很少全款买房,通常都是长时间贷款。可是我们
也知道,在这里失业和再就业是很常见的现象。这些收入并不稳定甚至根本没有收入的人,他们怎么买房呢?因为信用等级达不到标准,他们就被定
义为次级贷款者。
大约从10年前开始,那个时候贷款公司漫天的广告就出现在电视上、报纸上、街头,抑或在你的信箱里塞满诱人的传单:
“你想过中产阶级的生活吗?买房吧!”
“积蓄不够吗?贷款吧!”
“没有收入吗?找阿牛贷款公司吧!”
“首付也付不起?我们提供零首付!”
“担心利息太高?头两年我们提供3%的优惠利率!”
“每个月还是付不起?没关系,头24个月你只需要支付利息,贷款的本金可以两年后再付!想想看,两年后你肯定已经找到工作或者被提
升为经理了,到时候还怕付不起!”
“担心两年后还是还不起?哎呀,你也真是太小心了,看看现在的房子比两年前涨了多少,到时候你转手卖给别人啊,不仅白住两年,还
可能赚一笔呢!再说了,又不用你出钱,我都相信你一定行的,难道我敢贷,你还不敢借?”
在这样的诱惑下,无数美国市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贷款买房。(你替他们担心两年后的债务?向来自我感觉良好的美国市民会告诉你,演
电影的都能当上州长,两年后说不定我还能竞选总统呢。)
阿牛贷款公司短短几个月就取得了惊人的业绩,可是钱都贷出去了,能不能收回来呢?公司的董事长——阿牛先生,那也是熟读美国经济
史的人物,不可能不知道房地产市场也是有风险的,所以这笔收益看来不能独吞,要找个合伙人分担风险才行。于是阿牛找到美国经济界的带头大哥
——投行。这些家伙可都是名字响当当的主儿(美林、高盛、摩根),他们每天做什么呢?就是吃饱了闲着也是闲着,于是找来诺贝尔经济学家,找
来哈佛教授,用上最新的经济数据模型,一番鼓捣之后,弄出几份分析报告,从而评价一下某某股票是否值得买进,某某国家的股市已经有泡沫了,
一群在风险评估市场里面骗吃骗喝的主儿,你说他们看到这里面有风险没?用脚都看得到!可是有利润啊,那还犹豫什么,接手搞吧!于是经济学家
、大学教授以数据模型、老三样评估之后,重新包装一下,就弄出了新产品——CDO
(注: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债务抵押债券),说穿了就是债券,通过发行和销售这个CDO债券,让债券的持有人来分担房屋贷款的风险。
光这样卖,风险太高还是没人买啊,假设原来的债券风险等级是6,属于中等偏高。于是投行把它分成高级和普通CDO两个部分,发生债务
危机时,高级CDO享有优先赔付的权利。这样两部分的风险等级分别变成了4和8,总风险不变,但是前者就属于中低风险债券了,凭投行三寸不烂“金
”舌,当然卖了个满堂彩!可是剩下的风险等级8的高风险债券怎么办呢?
于是投行找到了对冲基金,对冲基金又是什么人,那可是在全世界金融界买空卖多、呼风唤雨的角色,过的就是刀口舔血的日子,这点风
险小意思!于是凭借着老关系,在世界范围内找利率最低的银行借来钱,然后大举买入这部分普通CDO债券,2006年以前,日本央行贷款利率仅为1.5
%;普通CDO利率可能达到
12%,所以光靠利息差对冲基金就赚得盆满钵满了。
这样一来,奇妙的事情发生了,2001年末,美国的房地产一路飙升,短短几年就翻了一倍多,这样一来就如同阿牛贷款公司开头的广告一
样,根本不会出现还不起房款的事情,就算没钱还,把房子一卖还可以赚一笔钱。结果是从贷款买房的人,到阿牛贷款公司,到各大投行,到各个银
行,到对冲基金人人都赚钱,但是投行却不太高兴了!当初是觉得普通CDO风险太高,才扔给对冲基金的,没想到这帮家伙比自己赚的还多,净值一个
劲地涨,早知道自己留着玩了,于是投行也开始买入对冲基金,打算分一杯羹了。这就好像“老黑”家里有馊了的饭菜,正巧看见隔壁邻居那只讨厌
的小花狗,本来打算毒它一把,没想到小花狗吃了不但没事,反而还越长越壮了,“老黑”这下可蒙了,难道馊了的饭菜营养更好,于是自己也开始
吃了!
这下又把对冲基金乐坏了,他们是什么人,手里有1块钱,就能想办法借10块钱来玩的土匪啊,现在拿着抢手的CDO还能老实?于是他们又
把手里的CDO债券抵押给银行,换得10倍的贷款,然后继续追着投行买普通CDO。嘿,当初可是签了协议,这些CDO都归我们的!!!投行心里那个不爽
啊,除了继续闷声买对冲基金之外,他们又想出了一个新产品,就叫CDS
(注:Credit Default
Swap,信用违约交换)好了,华尔街就是这些天才产品的温床:不是都觉得原来的CDO风险高吗,那我投保好了,每年从CDO里面拿出一部分钱
作为保金,白送给保险公司,但是将来出了风险,大家一起承担。
保险公司想,不错啊,眼下CDO这么赚钱,1分钱都不用出就分利润,这不是每年白送钱给我们吗?干了!
对冲基金想,不错啊,已经赚了几年了,以后风险越来越大,光是分一部分利润出去,就有保险公司承担一半风险,干了!
于是再次皆大欢喜,CDS也卖火了!但是事情到这里还没有结束:因为“聪明”的华尔街人又想出了基于CDS的创新产品!我们假设CDS已经
为我们带来了
50亿元的收益,现在我新发行一个“三毛”基金,这个基金是专门投资买入CDS的,显然这个建立在之前一系列产品之上的基金的风险是很高的
,但是我把之前已经赚的50亿元投入作为保证金,如果这个基金发生亏损,那么先用这50亿元垫付,只有这50亿元亏完了,你投资的本金才会开始亏
损,而在这之前你是可以提前赎回的,首发规模500亿元。天哪,还有比这个还爽的基金吗?1元面值买入的基金,亏到0.90元都不会亏自己的钱,赚
了却每分钱都是自己的!评级机构看到这个天才设想,简直是毫不犹豫:给予AAA评级!
结果这个“三毛”可卖疯了,各种养老基金、教育基金、理财产品,甚至其他国家的银行也纷纷买入。虽然首发规模是原定的500亿元,可
是后续发行了多少亿,简直已经无法估算了,但是保证金50亿元却没有变。如果现有规模5000亿元,那保证金就只能保证在基金净值不低于0.99元时
,你不会亏钱了。
当时间走到了2006年年底,风光了整整5年的美国房地产终于从顶峰重重摔了下来,这条食物链也终于开始断裂。因为房价下跌,优惠贷款
利率的时限到了之后,先是普通民众无法偿还贷款,然后阿牛贷款公司倒闭,对冲基金大幅亏损,继而连累保险公司和贷款的银行,花旗、摩根相继
发布巨额亏损报告,同时投资对冲基金的各大投行也纷纷亏损,然后股市大跌,民众普遍亏钱,无法偿还房贷的民众继续增多……最终,美国次贷危
机爆发。
-------------------------------------------
有一点应该澄清,并非所有的对冲基金都使用大剂量的杠杆。事实上,大多数对冲基金使用很少或者不使用杠杆。对冲基金中的一个大类
,所谓的市场中立对冲基金一般严格按照1:1的比例同时做空与做多股票,其波动率要远小于股市本身。我所管理的基金也严格控制净风险暴露,波
动率也大幅低于股票市场本身。大量使用杠杆的对冲基金集中在信贷类对冲基金中。10年前出事的长程资本公司是一个典型,他们的杠杆倍数达到上
百倍,以数十亿美元的规模控制上千亿美元的资产,其疯狂程度又远超过Bears
Stearns了。
美国银行家的胃口永远难以满足, 当大部分普通人的房地产按揭贷款资源开发殆尽后,
他们又将眼光盯上了一些根本不合格的人。这就是美国600万贫困或信誉不好的穷人和新移民。
美国的按揭贷款市场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优质贷款市场(Prime Market), “ALT-A”贷款市场,和次级贷款市场(Subprime
Market)。优质贷款市场面向信用等级高(信用分数在660分以上),收入稳定可靠,债务负担合理的优良客户,这些人主要是选用最为传统的30
年或15年固定利率按揭贷款。次级市场是指信用分数低于620分,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人。而“ALT-A”贷款市场则是介于二者之间的庞大灰色
地带,它既包括信用分数在
620到660之间的主流阶层,又包括分数高于660的高信用度客户中的相当一部分人。
次级市场总规模大致在1万3000亿美元左右,
其中有近半数的人没有固定收入的凭证,这些人的总贷款额在5000-6000亿美元之间。显然,这是一个高风险的市场,其回报率也较高,它的按
揭贷款利率大约比基准利率高2-3%。
次级市场的贷款公司更加“拥有创新精神”,它们大胆推出各种新的贷款产品。比较有名的是:无本金贷款(Interest Only
Loan),3年可调整利率贷款(ARM,Adjustable Rate Mortgage),5年可调整利率贷款,与7年可调整利率贷款,
选择性可调整利率贷款(Option
ARMs)等。这些贷款的共同特点就是,在还款的开头几年,每月按揭支付很低且固定,等到一定时间之后,还款压力徒增。这些新产品深受追捧
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人们认为房地产会永远上涨,至少在他们认为的“合理”的时间段内会如此,只要他们能及时将房子出手,风险是“可控”的
;二是想当然地认为房地产上涨的速度会快于利息负担的增加。特别适合于短炒——在利率没有提高前出手。
“ALT-A”贷款的全称是“Alternative
A”贷款,它泛指那些信用记录不错或很好的人,但却缺少或完全没有固定收入、存款、资产等合法证明文件。这类贷款被普遍认为比次级贷款
更“安全”,而且利润可观,毕竟贷款人没有信用不好的“前科”,其利息普遍比优质贷款产品高1%到2%。
“ALT-A”贷款果真比次级贷款更安全吗?
事实并非如此。自2003年以来,“ALT-A”贷款机构在火热的房地产泡沫中,为了追逐高额利润,丧失了起码的理性,许多贷款人根本没有正常
的收入证明,只要自己报上一个数字就行,这些数字还往往被夸大,因此“ALT-A”贷款被业内人士称为“骗子贷款”。
贷款机构还大力推出各种风险更高的贷款产品,如无本金贷款产品是以30年Amortization
Schele分摊月供金额,但在第一年可提供1%到3%的超低利息,而且只付利息,不用还本金,然后从第二年开始按照利率市场进行利息浮动,
一般还保证每年月供金额增加不超过上一年的7.5%。
选择性可调整利率贷款则允许贷款人每月支付甚至低于正常利息的月供,差额部分自动计入贷款本金部分,这叫做“Negative
Amortization”。因此,贷款人在每 月还款之后,会欠银行更多的钱。这类贷款的利率在一定期限之后,也将随行就市。
很多炒房地产短线的“信用优质”人士认定房价短期内只会上升,自己完全来得及出手套现,还有众多“信用一般”的人,用这类贷款去
负担远超过自己实际支付能力的房屋。大家都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只要房价一直上涨,万一自己偿还债务的能力出了问题,可以立刻将房子卖掉归还
贷款,还能赚上一笔,或者再次贷款(Re-
finance)取出增值部分的钱来应急和消费,即便利率上涨较快的情况下,还有每年还款增加不得超过7.5%的最后防线,因此是风险小,潜在回
报高的投资,何乐而不为呢。
-------------------------------------------
据统计,2006年美国房地产按揭贷款总额中有40%以上的贷款属于“ALT-
A”和次级贷款产品,总额超过4000亿美元,2005年比例甚至更高。从2003年算起,“ALT-A”和次级贷款这类高风险按揭贷款总额超过了2万亿
美元。目前,次级贷款超过60天的拖欠率已逾15%,正在快速扑向20%的历史最新记录,220万次级人士将被银行扫地出门。而“ALT-A”的拖欠率在
3.7%左右,但是其幅度在过去的14个月里翻 了一番。
主流经济学家忽略了“ALT-A”的危险是因为到现在为止,其拖欠率比起已经冒烟的次级贷款市场来还不太明显,但是其潜在的危险甚至比
次级市场还要大。原因是,“ALT-A”的贷款协议中普遍“埋放”了两颗重磅定时BoB!!!,一旦按揭贷款利率市场持续走高,而房价持续下滑,将自动
引发这个市场的内爆。在前面提到的Interest
Only贷款中,当利率随行就市后,月供增加额不超过7.5%,这道最后防线让许多人有一种“虚幻”的安全感。但是这里面有两个例外,也是两
个重磅BoB!!!,第一颗BoB!!!名叫“定时重新设置”
(5 year/10 year
Recast)。每到5年或10年,“ALT-A”贷款人的偿还金额将自动重新设置,贷款机构将按照新的贷款总额重算月供金额,贷款人将发现他们的月
供金额大幅度增加了,这叫做“月供惊魂”(Payment
Shock)。由于Negative
Amortization的作用,很多人的贷款总债务在不断上升,他们唯一的希望是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扬才能卖掉房子解套,否则将会失去房产或吐血
甩卖。第二颗BoB!!!就是“最高贷款限额”,人们固然可以暂时不去考虑几年以后的定时重设,但是
“Negative Amortization”
中有一个限制,就是累积起来的欠债不得超过原始贷款总额的110%到125%,一旦触及这个限额,又是自动触发贷款重设。这是一个足以要人命
的定时BoB!!!。由于贪图低利率的诱惑和第一年还款压力较小的便宜,多数人选择了尽可能低的月供额。比如每月正常应付1000美元利息,你可以选
择只付500美元,另外500美元的利息差额被自动计入贷款本金中,这种累积的速度会使贷款人在触到
5年重设贷款BoB!!!之前,就会被“最高贷款限额”炸得尸骨无存。
既然这些贷款如此凶险,美联储就不出面管管?
格老确实是出面了,而且是两次。第一次是2004年,格老觉得提供贷款的机构和买房的老百姓胆子太小,因为他们还不是特别喜欢高风险
的可调整利率贷款产品(Option
ARMs).
格老抱怨道:“如果贷款机构能提供比传统固定利率贷款产品更为灵活的选择,那美国民众将会收益非浅。对于那些能够并且愿意承受利率变
动风险的消费者来说,传统的30年和15年固定利率贷款可能太昂贵了。”
于是房利美们,新世纪们和普通买房者们果然胆子逐渐大了起来,情况也果然越来越离谱,房价也果然越来越疯狂。
于是,17个月后,格老又出现在参议院听证会上,这一次,他却皱着眉说:“美国消费者使用这些新的贷款方式(指Option
ARM等)来负担他们原本无法承受的房贷负担,这是个糟糕的主意。
人们可能永远无法真正理解格老的想法。是啊,格老的话说得四面水滑,他是说如果美国老百姓有能力承受利率风险并能够驾驭这种风险
,不妨使用高风险贷款。言下之意是如果没这本事,就别瞎凑热闹。也许格老当真不知道美国老百姓的“金融智商”。
次级贷款CDO: 浓缩型资产毒垃圾
次级房贷和ALT-A贷款这两类资产毒垃圾的总额为2万亿美元. 这些资产毒垃圾必须从美国银行系统的资产账目表上剥离掉, 否则后患无穷
。
怎样剥离呢? 就是通过我们经常讲的资产证券化。华尔街有句名言, 如果要增加未来的现金流, 就把它做成证券.
如果想经营风险,就把它做成证券。其实, 金融创新的本质就是, 只要能够透支的,
都可以在今天就想办法让它变现。美国人什么都炒了,不但炒房地产,还炒房地产债券,而这些债券被加入了杠杆效应,风险被放大了上百倍
。这就是贝尔斯登炒做的房地产抵押证券之所以会突然成为垃圾的原因。
本来以次级房贷为抵押品的MBS债券是易生成,难脱手, 因为美国大型投资机构如退休基金, 保险基金,
go-vern-ment基金的投资必须符合一定的投资条件, 即被投资品必须达到穆迪或标普的AAA评级.
次级房贷MBS显然连最低投资等级BBB也不够, 这样一来,
许多大型投资机构就无法购买。但是,正规机构不能买,并不等于没有人买,相反,正是因为其高风险, 所以回报也比较高,
华尔街的一些从事高风险的投资银行——例如高盛等一眼就看中了这些资产毒垃圾的潜在高投资回报。
于是,一些投资银行开始介入这一高危的资产领域。
投资银行家们首先将“毒垃圾”级别的MBS债券按照可能出现拖欠的几率切割成不同的几块(Tranche),
这就是所谓的CDO(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s)债务抵押凭证。其中风险最低的叫“高级品CDO”(Senior
tranche, 大约占80%), 投行们用精美礼品盒包装好, 上扎金丝带。风险中等的叫 “中级品CDO” ( Mezzanine, 大约占10%
), 也被放到礼品盒里, 然后扎上银丝带。风险最高的叫“普通品CDO”( Equity, 大约占10%), 被放到有铜丝带的礼品盒里.
经过华尔街投资银行这样一番打扮, 原先丑陋不堪的资产毒垃圾立刻变得熠熠生辉光彩照人。
当投资银行家手捧精美的礼品盒再次敲开资产评级公司大门时, 连穆迪标普们都看傻了眼。巧舌如簧的投资银行大谈“高级品”如何可靠
与保险,
他们拿出最近几年的数据来证明“高级品”出现违约现象的比例是如何之低, 然后亮出世界一流数学家设计的数学模型来证明未来出现违约的
几率也极低,
即便是万一出现违约, 也是先赔光“普通品”和“中级品”, 有这两道防线拱卫, “高级品”简直是固若金汤. 最后再大谈房地产发展形式如
何喜人,
按揭贷款人随时可以做“再贷款”(Refinance)来拿出大量现金, 或是非常容易地卖掉房产然后套得大笔利润, 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信手拈来。
穆迪标普们仔细看看过去的数字, 没有什么破绽, 再反复推敲代表未来趋势的数学模型, 似乎也挑不出什么毛病, 房地产如何红火大家都
知道, 当然,
穆迪们凭着干这行几十年的直觉和经历过多少次经济衰退的经验, 他们明白这些花样文章背后的陷阱,
但也深知其中的利益关系。如果从表面上看礼品盒“无懈可击”, 穆迪标普们也乐得做顺水人情, 毕竟大家都在金融江湖上混,
穆迪标普们也要靠着投资银行的生意才有饭吃, 而且穆迪标普们彼此也有竞争, 你不做别人也会做, 得罪人不说还丢了生意. 于是穆迪标普们
大笔一挥,
“高级品CDO”获得了AAA的最高评级。
投资银行们欢天喜地地走了. 形象地说, 这个过程类似不法商贩将麦当劳倾倒的废油收集起来, 再经过简单的过滤和分离, “变废为宝”,
重新包装一下又卖给餐馆老板炒菜或煎炸油条。
作为毒垃圾承销商的投资银行们拿到CDO评级之后, 又马不停蹄地来找律师事务所建立一个 “专用法律实体”(SPV, Special Purpose
Legal Vehicle), 这个“实体”照规矩是注册在开曼群岛(Cayman Island)以躲避go-vern-ment监管和避税. 然后,
由这个“实体”将资产毒垃圾买下来并发行CDO, 这样一来投资银行可以从法律上规避“实体”的风险.这些聪明的投资银行有哪些呢? 它们是:
雷曼兄弟公司, 贝尔斯登, 美林, 花旗, Wachovia, 德意志银行, 美国银行(BOA)等大牌投行。
当然, 投资银行们决不想长期持有这些毒垃圾, 他们的打法是迅速出手套现。推销 “高级品CDO”因为有了AAA的最高评级,
再加上投资银行家的推销天赋, 自然是小菜一碟。购买者全都是大型投资基金和外国投资机构, 其中就包括很多退休基金, 保险基金,
教育基金和go-vern-ment托管的各种基金。但是“中级品CDO”和“普通品CDO”就没有这么容易出手了。投行们虽然费尽心机,
穆迪标普们也不肯为这两种“浓缩型毒垃圾”背书, 毕竟还有个“职业操守”的底线。
如何剥离烫手的“浓缩型毒垃圾”呢? 投行们煞费苦心想出了一个高招, 成立对冲基金!
“资产毒垃圾”生产链
投资银行们拿出一部分“体己”银子敲锣打鼓地成立了独立的对冲基金, 然后将“浓缩型毒垃圾”从资产负债表上“剥离”给独立的对冲
基金,
对冲基金则以“高价”从“本是同根生”的投行那里购进“浓缩型毒垃圾”CDO资产, 这个“高价”被记录在对冲基金的资产上作为“进入价格
”(Enter
Price). 于是投资银行从法律上完成了与“浓缩型毒垃圾”划清界限的工作。
幸运的是2002年以来美联储营造的超低利率的金融生态环境滋生了信贷迅猛扩张的浪潮, 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 房地产价格5年就翻了一翻
.
次级贷款人可以轻松得到资金来保持月供的支付. 结果次级贷款拖欠的比率远低于原来的估计。
高风险对应着高回报, 既然高风险没有如期出现, 高回报立刻为人瞩目. CDO市场相对于其它证券市场交易量要冷清得多,
“毒垃圾”很少在市场上换手, 因此没有任何可靠的价格信息可供参照。在这种情况下,
监管部门允许对冲基金按照内部的数学模型计算结果作为资产评估标准。对于对冲基金来讲, 这可是个天大的好消息, 经过各家自己“计算”,
20%的回报率不好意思说出口, 30%难以向别的基金夸口, 50%难登排行榜, 100%也不见得能有爆光率。
一时间, 拥有“浓缩型资产毒垃圾”CDO的对冲基金红透了华尔街。
投行们也是喜出望外, 没想到啊没想到, 持有大量“浓缩型毒垃圾”的对冲基金成了抢手货。由于抢眼的回报率, 越来越多的投资者要求
入伙对冲基金,
随着大量资金涌入, 对冲基金竟然成了投行们的生财机器.
Ⅱ 请介绍一下雷曼兄弟破产原因和具体详情!
雷曼兄弟的原因:
1)进入不熟悉的业务,且发展太快,业务过于集中
作为一家顶级的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注重于传统的投资银行业务(证券发行承销,兼并收购顾问等)。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固定收益产品、金融衍生品的流行和交易的飞速发展,雷曼兄弟也大力拓展了这些领域的业务,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被称为华尔街上的“债券之王”。
在2000年后房地产和信贷这些非传统的业务蓬勃发展之后,雷曼兄弟和其它华尔街上的银行一样,开始涉足此类业务。这本无可厚非,但雷曼的扩张速度太快(美林、贝尔斯登、摩根士丹利等也存在相同的问题)。近年来,雷曼兄弟一直是住宅抵押债券和商业地产债券的顶级承销商和账簿管理人。即使是在房地产市场下滑的2007年,雷曼兄弟的商业地产债券业务仍然增长了约13%。这样一来,雷曼兄弟面临的系统性风险非常大。在市场情况好的年份,整个市场都在向上,市场流动性泛滥,投资者被乐观情绪所蒙蔽,巨大的系统性风险给雷曼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可是当市场崩溃的时候,如此大的系统风险必然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另外,雷曼兄弟“债券之王”的称号固然是对它的褒奖,但同时也暗示了它的业务过于集中于固定收益部分。近几年,虽然雷曼也在其它业务领域(兼并收购、股票交易)方面有了进步,但缺乏其它竞争对手所具有的业务多元化。对比一下,同样处于困境的美林证券可以在短期内迅速将它所投资的彭博和黑岩公司的股权脱手而换得急需的现金,但雷曼就没有这样的应急手段。这一点上,雷曼和此前被收购的贝尔斯登颇为类似。
2)自身资本太少,杠杆率太高
以雷曼为代表的投资银行与综合性银行(如花旗、摩根大通、美洲银行等)不同。它们的自有资本太少,资本充足率太低。为了筹集资金来扩大业务,它们只好依赖债券市场和银行间拆借市场;在债券市场发债来满足中长期资金的需求,在银行间拆借市场通过抵押回购等方法来满足短期资金的需求(隔夜、7天、一个月等)。然后将这些资金用于业务和投资,赚取收益,扣除要偿付的融资代价后,就是公司运营的回报。就是说,公司用很少的自有资本和大量借贷的方法来维持运营的资金需求,这就是杠杆效应的基本原理。借贷越多,自有资本越少,杠杆率(总资产除以自有资本)就越大。杠杆效应的特点就是,在赚钱的时候,收益是随杠杆率放大的;但当亏损的时候,损失也是按杠杆率放大的。杠杆效应是一柄双刃剑。近年来由于业务的扩大发展,华尔街上的各投行已将杠杆率提高到了危险的程度。
3)所持有的不良资产太多,遭受巨大损失
雷曼兄弟所持有的很大一部分房产抵押债券都属于第三级资产(Level 3 Assets)。雷曼作为华尔街上房产抵押债券的主要承销商和账簿管理人,将很大一部分难以出售的债券都留在了自己的资产表上(30% - 40%)。这样债券的评级很高(多数是AAA评级,甚至被认为好于美国国债),所以利率很低,不受投资者的青睐,卖不出去。雷曼(包括其它投行)将它们自己持有,认为风险会很低。但问题是,这些债券并没有一个流通的市场去确定它们的合理价值。这同股票及其它易于流通的证券不同,没有办法按市场(Mark to Market)来判断损益。在这样的情况下,持有者所能做的就是参考市场上最新交易的类似产品,或者是用自己的特有的模型来计算损益(Mark toModel)。但计算的准确度除了模型自身的好坏以外,还取决于模型的输入变量(利率、波动性、相关性、信用基差等等)。因此,对于类似的产品,不同金融机构的估值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别。另外,由于这些产品的复杂程度较高,大家往往依赖第三方(比如标准普尔等)提供的评级和模型去估值,而不做认真细致的分析。最后,业务部门的交易员和高层有将此类产品高估的动机。因为如果产品估价越高(其实谁也不知道它们究竟值多少钱),售出的产品越多,那么本部门的表现就越好,年底的时候分得的奖金就越多。因此,很多人往往只顾及眼前利益,而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甚至认为很可能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
市场情况好的时候,以上所述的问题都被暂时掩盖了起来。可当危机来临的时候,所有的问题都积累在一起大爆发。所以业内人士把这样的资产称为“有毒”资产。雷曼兄弟在2008年第二季度末的时候还持有413亿美元的第三级资产(“有毒”资产),其中房产抵押和资产抵押债券共206亿美元(在减值22亿美元之后)。而雷曼总共持有的资产抵押则要(三级总共)高达725亿美元。
在分析了雷曼兄弟自身的问题和其破产时的市场情况后,我们可以对雷曼风险的形成和破产的原因进行一个总结。雷曼兄弟的风险是伴随着2002到2007年间全球资本市场流动性过大,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而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雷曼进入和发展房地产市场过快过度,发行房产抵押等债券失去控制,而又对巨大的系统性风险没有采取必要的措施。另外,雷曼净资本不足而导致杠杆率过高,所持不良资产太多,不良资产在短期内大幅贬值,并在关键时刻错失良机、没有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化解危机。如前文所分析的那样,雷曼破产的直接原因,是市场对雷曼产生恐慌的情绪,导致短期内客户将业务和资金大量转移,对手停止与雷曼的交易和业务,市场上的空头方大规模做空雷曼的股票导致其股价暴跌,进一步加剧市场的恐慌情绪和雷曼业务的流失。同时,债权人调低雷曼的信用等级,导致其融资成本大幅上升,业务模式崩溃。这些因素不是独立的,也难言孰先孰后,而是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加剧,形成一个在市场处于极端情况下难以解决的死循环,直至雷曼无力支撑,在找不到买家的情况下,只得宣布破产。
Ⅲ 雷曼兄弟破产的原因
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两天后,后续影响仍在继续扩大。昨天,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至少3家中资行承认涉足相关资产接近3亿美元。
中投公司获悉相关传言
雷曼兄弟出事后,最受关注的中资公司自然是我国外汇储备“出海”的主体——中国投资公司。由于该公司持有2000亿美元的巨额筹码,前期对黑石等公司的投资又广受诟病,所以有人猜测中投公司可能也投资了雷曼的债券等资产。
记者昨天针对此传言致电中投公司,该公司负责媒体宣传的工作人员回应:“我们已经向公司反映了这种传言,但是到现在为止没有收到任何回复。我这里没有任何关于中投购买了雷曼兄弟公司债券的信息。”
中资银行称“风险可控”
招商银行昨天公告称,该行持有美国雷曼兄弟公司发行的债券敞口共计7000万美元,其中高级债券6000万美元,次级债券1000万美元。另外,招行于2006年11月推出的一款“雷曼兄弟农产品指数表现联动本币产品”也难逃此次厄运。在距离产品到期仅有两个月的时候,雷曼兄弟的破产让该产品的未来走势变得不明朗。
另据新华社昨晚的消息,中国银行持有雷曼兄弟控股及其子公司发行的债券7562万美元,占中行总资产的0.01%,占其净资产的0.19%;工行目前持有美国雷曼兄弟公司债券及与雷曼信用相挂钩债券余额1.518亿美元,占工行资产总额万分之一。光这3家中资行累加,牵扯其中的资产总量就接近3亿美元。
同时,消息人士透露,中国建设银行也持有“不少”雷曼债券,其数量高于目前已经披露相关信息的中资银行。记者昨日就此问题向建行总行相关部门证实,未得到正式答复。“雷曼兄弟的破产事件对我行投资组合的影响有限,风险可控。”交通银行相关人士昨天并未否认本行与雷曼兄弟的破产毫无牵连,但并未透露具体的损失内容。
深圳发展银行相关人士表示,该行没有持雷曼兄弟的公司债,所发售的理财产品也与雷曼无关联。记者昨天多次联系,但未获得其他中资行的正面回应。
Ⅳ 为什么美国的次债危机会导致全球性通货膨胀
美元是世界货币 可以在国际范围内自由兑换
次债危机时 美国投入大量美元救市
并连续降息
同时美元汇率下调 国际市场充斥着美元
这使得国际市场流动性过剩
导致许多国家通胀
当然国际性通胀 还有农产品 石油 铁矿等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原因
Ⅳ 美政府为什么不救雷曼,而花7000亿购买市场垃圾债券
美国政府并不拥有无止境的资源;即便它有,政府在一场严重金融恐慌中的挑战,也是选择正确之处划清底线。如果让房利美这样的房贷机构瘫痪,美国经济很可能随之崩盘。另一方面,为好言求助的任何机构提供纾困,则是鼓励(甚至更多)鲁莽行为、导致未来另一场危机的配方。
因此,尽管美国财政部的决策带有很大风险,但这种风险也许能产生好的结局。雷曼与贝尔斯登之间的重要区别是:贝尔斯登是突然失败的,而雷曼兄弟挣扎了好几个月。那些本来会因为雷曼破产而陷入困境的机构,已经有时间对冲自己的风险,清理自己的交易,因此尽管金融体系处于动荡中,但它也许能够有序处理雷曼金融合约的解体。若如此,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的决策,将被视为投资者和银行家终于要对自己的各种冒险决定承担责任的转折点。
Ⅵ 美国的贝尔斯登银行为什么垮台了
美国的贝尔斯登银行垮台的原因主要有三个:决策的失误、政府袖手旁观、次贷危机所致。这三个原因直接导致了它的垮台。
一、决策的失误。贝尔斯登的千里之堤之所以溃败,是因为它在内耗。遭遇几十年来最为凶险的市场力量,加之管理层的优柔寡断,这家有着85年历史的老牌经纪公司错失了那些可能拯救自己的机会。这些失误产生的影响有可能是长期的,而且其作用也不仅仅局限于公司员工或股东身上。
二、政府袖手旁观。虽然巴克莱和美洲银行都对收购它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但最终导致他们选择放弃的原因,是没有得到美国政府或其他华尔街公司就雷曼兄弟资产潜在损失提供保护的承诺。所以直接导致破产。
三、次贷危机所致。在监管机构迫使贝尔斯登寻求出售前的几个月,不安的交易员们曾请求施瓦茨和他的前任詹姆斯•凯恩(James Cayne)筹得更多现金,并大量削减贝尔斯登的巨额抵押贷款和支持这些贷款的债券,但都没能成功。
至少有六次筹资数十亿美元的努力以失败告终,其中包括向杠杆收购巨头Kohlberg Kravis Roberts & Co.(KKR)出售部分股份,究其原因,要么是贝尔斯登、要么是潜在收购方中途打了退堂鼓。
Ⅶ 贝尔斯登公司的旗下公司
贝尔斯登商业银行成立于1997年,是贝尔斯登公司的私募股权分支机构,是全球领先的私募基金,在美国零售及消费品市场成果斐然,主要致力于投资私募股本,用于进行杠杆式收购和资本重组。
贝尔斯登商业银行现在管理着近50亿美元的私募股权资本,是50多家投资组合公司的投资者。所投资的公司包括Aeropostale, Inc.,Balcci’s,New York & Company,Inc., Seven for All Mankind,Stuart Weitzman和Vitamin Shoppe Instries, Inc。贝尔斯登商业银行主要寻求与拥有企业家和成熟管理团队并且关注于自身发展的知名企业建立合作。贝尔斯登商业银行将通过此次结盟把其多年的成功战略带入中国,为中国零售企业提供发展机会 2007年
6月14日:贝尔斯登发布季报,称受抵押贷款市场疲软影响,公司季度盈利比上年同期下跌10%。
8月1日:贝尔斯登宣布旗下两只投资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的基金倒闭,投资人总共损失逾15亿美元。
8月5日:贝尔斯登公司联席总裁兼联席首席运营官沃伦·斯佩克特宣布辞职,艾伦·施瓦茨成为公司唯一总裁。
9月20日:贝尔斯登宣布季度盈利大跌68%。5月底至8月底间,公司账面资产缩水达420亿美元。
12月20日:贝尔斯登宣布19亿美元资产减记。
2008年
1月7日:贝尔斯登公司首席执行官凯恩迫于压力宣布离职,施瓦茨接任该职。
3月12日:施瓦茨在美国CNBC电视台发表讲话安抚投资者情绪,称公司目前流动性充足,并预计公司将在第一财季实现盈利。
3月14日:美联储决定通过摩根大通公司向贝尔斯登提供应急资金,以缓解该公司的流动性短缺危机。这是自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以来,美联储首次向非商业银行提供应急资金。
3月16日:摩根大通证实,将以总价约2.36亿美元(每股2美元)收购贝尔斯登。 摩根大通对贝尔斯登的收购
2008年美国出现次贷危机,房地产泡沫破裂。贝尔斯登由于持有大量有毒资产包括债务抵押债券(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 CDO),及投资者对其信心下降并兑现大量现金,导致贝尔斯登现金储备基本为0,从而面临倒闭。时任纽约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蒂莫西.盖特纳(现任奥巴马政府财政部长)发现贝尔斯登破产具有相当大的系统性风险,便上报美联储。之后美联储决定救助(lout)贝尔斯登。。
2008年3月16日,在美国联邦储备局(联储局)紧急出手,同意“包底”300亿美元,贷款支持美国摩根大通公司后,摩根大通公司随即宣布将以总值约2.36亿美元(每股2美元的初步建议价格)收购次级按揭风暴中濒临破产的贝尔斯登公司。收购价是贝尔斯登1985年上市时股价的三分一,和2007年高峰期的159美元更有天壤之别。贝尔斯登股价于被收购前几日大幅急跌:由3月12日的收市价61.58美元急跌至3月17日的收市价4.81美元(当日最低更曾见2.84美元,接近是次摩根大通提出之初步收购价2美元)。收购消息落实后,贝尔斯登股价已见回稳,3月18日收报5.91美元;并于3月24日,摩根大通提高收购价至约10美元后,稳定在10美元以上)。
2008年3月17日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在白宫与总统布什及其经济顾问的会议后,对媒体表示,确保美国金融市场的有序运行是现行首要任务,与其让这家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申请破产,不如安排其被并购。为促进摩根大通达成交易,美国联储局承诺将为贝尔斯登“流动性较差的资产”提供不超过300亿美元的资金。
2008年3月24日,摩根大通与及贝尔斯登联合公布“经修订后的收购协议” :根据修订条款,每一股贝尔斯登公司的普通股将可兑换0.21753股的摩根大通普通股(比修订前的0.05473股高约4倍),以摩根大通普通股3月20日于纽约证券交易所收市价计算,收购价相当于$10美元。两家公司的董事会,已批准了修订后的收购协议。而全体贝尔斯登公司的董事会董事,均已表示他们会表决支持该修订后的收购协议。
与此同时,摩根大通与贝尔斯登达成一份股份购买协议。根据协议,摩根大通将以现金方式认购9500万股贝尔斯登新发行的普通股,相当于贝尔斯登经扩大后的39.5 %的股权,价格与3月24日公布之经修订后收购价相同(即每股新股作价10美元)。有关新股认购,会于2008年4月8日完成。款项将作为应急资金,支持贝尔斯登,应付是次金融危机。
而美国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300亿美元(与贝尔斯登收购相关的)特别融资亦同时作出修订: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将接管及控制贝尔斯登价值300亿美元的资产组合,为摩根大通的收购提供便利,这些资产产生的任何收益都将归联储局所有。而上述资产的任何相关损失之中,首十亿美元将由摩根大通承担,而剩余290亿美元的融资,将由联储局按目前2.5%的贴现率水平,提供融资予摩根大通。
2008年3月28日,贝尔斯登和摩根大通达成临时借款协议,以便在双方的收购交易失败时,保障摩根大通的利益。据呈交美国证交会(SEC)的材料显示,对于在收购交易完成前摩根大通向贝尔斯登提供的贷款或信贷额度,以及摩根大通替贝尔斯登偿还的债务,一旦收购交易失败,贝尔斯登将会如数奉还。贝尔斯登获得上述资助,是以其接近全部的资产作为担保。交易完成后,两公司会合为一体,而这份临时借款协议也就失去意义了。
2010年1月,摩根大通决定不再继续使用“贝尔斯登(Bear Stearns)”的名称。
Ⅷ 关于“次级债”
次级债危机是指银行针对信用记录较差的客户发放的房贷。正常情况下,这样的客户很难从银行贷款。前几年,美国楼市火热的时候,很多按揭公司或银行为扩张业务,介入次级房贷业务。一般发放次级房贷,银行能收取更高的利率。 最近,由于美国楼市往下走、利率不断升高,次级房贷借款人不能按时还款,次级房贷大比例的转化为坏帐,就形成了美国次级房贷危机。汇丰银行为次级房贷提取坏帐准备超过100亿美国,引起全行利润下降。
其具体演变进程如下:
2007年3月13日 全美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布濒临破产,
4月2日 新世纪金融申请破产保护,成为美国地产业低迷时期最大的一宗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案。
6月 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旗下两只基金,传出因涉足次级抵押贷款债券市场出现亏损的消息。
7月10日 标普和穆迪两家信用评级机构分别下调了612种和399种抵押贷款债券的信用等级。信贷危机使大量企业和基金被迫暂停发债。
8月7日 美国第十大贷款公司American Home Mortgage Investment申请破产保护。从去年11月到现在,全美共有约80多家次级抵押贷款公司宣布停业,其中11家已经宣布破产。
8月9日 法国巴黎银行宣布暂停旗下三只涉足美国房贷业务的基金的交易。
8月9日-13日 为了防止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引发严重的金融市场动荡,美联储、欧洲央行、日本央行和澳大利亚央行等向市场注入资金。
(中国证券报 黄继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