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扩大国债发行规模的有利作用
国债就是以国家财政为债务人,以国家财政承担还本付息为前提条件,通过借款或发行有价证券等方式向社会筹集资金的信用行为。有的人认为,国债有以下作用:
(1)弥补财政赤字。发行国债是一种自愿、有偿、灵活的方式,国债发行只涉及资金使用权的让渡,是对社会资金和国民收入的一种临时分配,流通中的货币总量没有改变,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增加需求总量,不会导致通货膨胀,有利于供求平衡。用发行国债筹集的资金弥补财政赤字,是各个国家的通常做法。
(2)筹集建设资金。发行国债筹集建设资金、扩大建设规模是国债的主要目的。国家通过发行国债,可以有效地集中数额巨大的建设资金,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
(3)调控宏观经济运行。国家通过国债的发行,可以灵活、有效地执行不同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促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4)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方法,向金融系统投入或撤走准备金,来调节信用规模、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以实现其金融控制和调节的活动。
公开市场业务作为中央银行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债的主要功能是为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提供理想的工具,国债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宏观调控作用是借助于公开市场操作而间接地发挥出来的。
有的人认为,国债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最佳连接点。近几年,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短期拉动效应是明显的,但财政政策本身不会改变社会的货币供给规模,因而从货币供给决定总需求这一基本角度考虑,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长期拉动效应有限。因此,我国央行应加强公开市场操作,使货币供给规模维持在适度的水平上,以便从根本上对总需求产生长期影响。
国债作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最佳连接点,一方面加大发行国债力度是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是国家弥补财政赤字和筹集建设资金的直接途径;另一方面,随着国债余额规模的快速上升、国债期限和品种的多样化和记账式国债在国债余额中比例的提高,为中央银行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创造了条件。因此,今后我国政府在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过程中,如果能控制好国债的发行规模和节奏,设计好国债的品种和期限,同时加强公开市场操作,将会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有的人认为,巨额国债有益于经济发展。负债搞建设有利于经济的超前发展,而不是经济的衰退。债务规模较大不可怕,只要把借来的钱花在生产建设方面,实实在在地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债务就不会成为沉重的负担。
所以答案选择D
② 国债发行量 中国统计年鉴
中国国债协会网站上,右上角有国债数据资料。
③ 经济过热和增长滞缓时,国债发行量怎么变,为什么
经济过热和增长滞缓时,国债发行量怎么变?
经济过热时,国债发行量一定要减少。因为所发行的国债大部分或者全部都投入到项目建设中去了,这些投入的资金会加大货币供应量,加剧通货膨胀,因此要减少。
而在增长滞缓时,应该加大资金投入量,让市场活跃起来,所以这时应该加大国债发行量,起到增加固定资产投资的作用,进而产生“乘数效应”,带动下游一系列企业都得到订单,刺激经济发展。
④ 为什么减少国债的发行量可以抑制通货膨胀
国债算是货币的一种形式,尤其在欧美等国,在西方国家政府并没有印制货币的权利。他们产生货币的过程是这样的:首先是政府发行债券在市场出售,这样可以换回一部分货币,卖不出去的国债全部被美联储(中央银行)买下,买下国债所花的钱就是新印制的货币。
所以说国债是新货币印制的引子,每次印制货币前必须先有国债作为抵押,所以减少国债就减少了货币发行量,相应通货膨胀受到抑制,但这只是其中部分原因。
⑤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为什么扩大国债发行规模会防范或导致通货膨胀吗
国债发行逐年扩大是常态,应该不是金融危机冲击的结果。多发国债可以抑制通货膨胀。
国债的发行在根本上解决不了通货膨胀。主要看国债的买家是谁,如果新发行的国债是国内投资者,而政府增发国债的同时减少财政支出可以减缓通货膨胀,因为流通的货币被政府沉淀为财政存款,不过这一招很少用,因为世界上各国能有财政盈余的政府不多;如果购买国债的是国外的投资者,而政府同时加大了财政支出,由于外资的流入会增加货币总量,会增加通货膨胀;如果购买国债的主体是货币当局比如中央银行,则相当于央行向市场注入了流动性,也是增加通货膨胀的。
通胀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货币增速与经济增速之差,影响货币增速的因素非常多:利率,外资,国债都是变量,不可一概而论。影响经济增速的也有消费,出口,投资等等方面也不是发行国债能控制的。
⑥ 经济下行是需求小于供给 应该扩大国债发行规模吗
理论上是对的。但单纯扩大国债发行规模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国家国债的使用范围有很多的限制,还需要有其它许多配套措施才能扭转经济下行。例如,发改委要扩大审批项目的数量、规模,银行的贷款规模也要扩大。
⑦ 高一政治题。想问一下为什么扩大国债发行规模是扩张型财政政策 买国债的人多了 花钱的人不就少了吗
扩大国债发行政府支出增加,会使总需求和国民收入增加,消费水平提高,这是因为政府支出的开销提升总需求,总需求增加,消费就增加,消费增加,国民收入也会相应增加,这是一个良心的循环,因此属于扩展财政政策。增加国债是为了拉动总需求,简单说是希望大家花钱活跃经济,这时候利率是降低的,取得信贷更为容易,钱多了自然会花啦,就达到了扩展财政的目的。剩下的就不解释啦,举一反三思考啊高一党。
⑧ 为什么增加国债发行规模和降低税率能扩大内需呢
发国债是从政府的角度,发了国债政府有钱了,就可以大兴土木,搞基础设施建设。修路、修桥什么的,每项工程砸钱的同时就消费了东西,带来了就业,就拉动内需了;
降低税率是从经济体内企业和个人的角度,税率低了,大家交的钱少了,相当于手里的可支配收入多了,收入多了自然花的也就多了,今天买套衣服,明天换个手机,内需就拉动了
但是像发国债,政府钱多了得同时人民手里的钱就少了,因为拿去买国债了。这也会“挤出”一部分居民的消费,但是消费减少的部分要小于因为政府投资带来的内需增加,所以总效果是:发国债促内需(这段可以忽略)
⑨ 扩大国债发行规模 属于扩张性财政政策
经济学基本理论告诉我们,扩大赤字,增发国债通常是一种扩张性经济政策。政府发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因应债主体的不同而不同,通常政府向社会公众发债,基础货币不会增加,向商业银行发债,如果商行以超额准备金购债(基础货币增加),就会扩大市场资金供给,而向央行发债(即政府印钞),一定会增加基础货币。综上所述,政府发债会导致货币供给增加。因此,货币供给量不是一个不变的常数,换句话说,政府钱多了,并不意味着公众的钱就一定减少,因为这期间可能有新货币供给的增加,从而扩大了货币总量。政府经济刺激行为会导致货币供给增加。那么新的货币被创造出来,政府采购或转移支付把财政收入转移到公众手中,公众当然想尽办法投资,增加收益,购买股权的人自然增加,加之政府筹得资金用于投资,促进企业增加销售,企业效益提高,利好股市,股价当然上涨。另一方面,国债的需求量的影响因素是:国债风险,收入水平,收益水平,流动性等因素决定的。国债发行增加并不一定带来国债购买的增加。但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导致股市上升通常是顺理成章的。
⑩ 如何解释居民储蓄存款减少,而国债发行量却增加
这是因为,1,现在理财渠道很多,尤其是余额宝之类的对银行储蓄冲击很大。2,中国股市步入牛市大量资金涌入股市。以上两条是导致居民储蓄存款减少的主要原因。
国债利率高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很受稳健投资者尤其是老年人的欢迎,他们会把存入银行的钱,去买国债。储蓄存款减少和国债发行量增加并不互相矛盾,国债发行量增加反而会导致居民储蓄存款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