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货币战争一书提到的一点:还清国债等于摧毁国家货币。
1694年月27日,英王威廉一世颁发了英格兰银行的皇家特许执照(Royal Charter),第一个现代银行就这样诞生了。
英格兰银行的核心理念就是把国王和王室成员的私人债务转化为国家永久债务,由全民税收做抵押,由英格兰银行来发行基于债务的国家货币。这样一来,国王有钱打仗或享受了,政府有钱做自己爱做的事了,银行家放出了他们日思夜想的巨额贷款和得到了可观的利息收入,似乎是一个皆大欢喜的局面,只有人民的税收成了被抵押品。由于有了这样强大的新的金融工具,英国政府的赤字直线上升,从1670年到1685年,英国政府财政收入是2480万英镑,从1685到1700年,政府收入增加了一倍多,达到了5570万英镑,但英国政府的从英格兰银行的借贷从1685到1700年暴涨了17倍多,从80英镑涨到了1380万英镑。
更妙的是,这个设计把国家货币的发行和永久国债死锁在一起。要新增货币就必须增加国债,而还清国债就等于摧毁了国家货币,市场上将没有货币流通,所以政府也就永远不可能还清债务,由于要偿还利息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必然导致需求更多的货币,这些钱还得向银行借债,所以国债只会永远不断增加,而这些债务的利息收入全部落入银行家的钱袋,利息支出则由人民的税收来负担!
根源还是在英格兰银行控制控制了货币发行权!
1.货币的发行数量是根据市场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决定。
其影响因素有货币流通速度,待售商品价格,商品总量等
因此货币不能随心所欲的发行。
2.“要新增货币就必须增加国债”。如果说发行新的货币已经满足实际 经济发展的需求,但是作为一个权力部门的政府需要支出来维持经济和日常开支,而又不直接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直接印发钱给政府,这时候就只能通过透支未来支出——借贷,也就是由发行国债来增加政府开支。这时英格兰银行掌握货币发行权,于是英格兰银行就成为政府的债权人,英格兰银行
3.“还清国债就等于摧毁了国家货币”。相同的道理,由于政府已经透支了未来支出,所以理应还清国债,但是还清国债又引起这样的问题:政府用于偿还的金钱必然还自诸如税收这样的财政收入,一旦只向广大人民收钱用于偿还债务而不用于维持开支,这样用于维持政府开支的金钱又会严重短缺,经济又难于正常运行。
这时政府又不得不再次发行国债,以此便会形成恶性循环,政府的财政赤字就会不断的增多
Ⅱ 327国债事件幕后黑手
1995年9月20日,国家监察部、中国证监会等部门都公布了对“327国债事件”的调查结果和处理决定,决定说,“这次事件是一起在国债期货市场发展过快、
交易所监管不严和风险控制滞后的情况下,由上海万国证券公司、辽宁国发(集团)公司引起的国债期货风波。”
根据现有的资料去分析1995年的事件,1995年中经开的特殊背景,和中经开在市场上疯狂做多的行为来看,中经开很有可能参与内幕交易,在市场并不确定是否增加贴息率的时候,已经得到内幕消息,确定财政部一定会加息。如果这个假设成立的话,这桩内幕交易即使不是最大的一桩内幕交易案,也是影响最恶劣的内幕交易之一。
Ⅲ 有一个很有名的银行家,在诺曼底登陆的时候,买进了大量的英国()国债
我记得是奥古斯特·贝尔蒙 是一个犹太人,当时他有很多情报源,
Ⅳ 求问一道国债投资题
债券A年收益率=(1000/700)^(1/5)-1=7.39%
债券B年收益率=[(1+7%*8)/(1+6%)^3]^(1/5)-1=5.55%
注:忽略债券面值1000元进行简易计算,其中(1+7%*8)/(1+6%)^3是表达五年后债券B预计单位价值。
五年后债券C预计价值=1000*5.8%/(1+6%)+1000*5.8%/(1+6%)^2+1000*(1+5.8%)/(1+6%)^3=994.65元
设债券C年收益率为x%,那么有如下式子:1000*5.8%/(1+x%)+1000*5.8%/(1+x%)^2+1000*5.8%/(1+x%)^3+1000*5.8%/(1+x%)^4+(1000*5.8%+994.65)/(1+x%)^5=928.36
解得x%=7.48%
故此仅考虑收益应选择债券C。
从风险角度来比较,债券A符合现金流需求,而债券B和债券C不符合现金流需求,在变现时价格受到未来的第五年底的市场利率影响因素,而债券A不受这种影响,但缺乏波动价值弹性,主要是债券已经到期。若五年底时市场利率低于预期的6%时,而债券B和债券C则存在利率降低时的超额资本利得收益,主要原因是这两只债券还没有到期;相反,若五年底时市场利率高于预期6%时,债券B和债券C其变现价值就会降低;还有债券C还受到再投资利率影响,由于计算的式子是用均衡的复式收益计算出来的,但市场预计利率低于所计算的7.48%,也就是说必须要寻找较高风险的产品来进行再投资达才能达到如此收益。
Ⅳ 327国债事件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
一、1995年2月23日爆发的327国债期货事件,可以说是建国以来罕见的金融地震。
327品种是对1992年发行的3年期国债期货合约的代称。由于其于1995年6月即将交收,现货1992年3年期国债保值贴补率明显低于银行利率,故一向是颇为活跃的炒作题材。
市场在1994年底就传言327等低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的国库券可能要加息;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不可能,因为一旦加息需要国家多支出10多亿元的资金,在客观形势吃紧的情况下,显然绝非易事。
于是,围绕着对这一问题的争议,期货市场形成了327品种的多方与空方,该品种价格行情的最大振幅曾达4元多。
二、2月23日,财政部发出公告,关于1992年期国库券保值贴补的消息终于得到证实。多头得理不饶人,咄咄逼人地乘胜追击,而空方却不甘束手就擒。双方围绕327高地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
空方的总指挥是万国证券公司,二号主力辽宁国发(集团)公司。
在148.50元附近,空方集结了大量的兵力。但多方力量势不可挡,一开盘,价位就跳空高开,数百万的空单被轻而易举地吃掉,价格大幅飙升,迅速推高到151.98元。16时22分,离收盘还有8分钟。
正当许多人都以为大局已定时,风云突变,730万口(约合人民币1460亿元)的抛单突然出现在屏幕上,多方顿时兵败如山倒。
最后双方在147.50元的位置鸣金收兵。当日上海国债期货总成交8539.93亿元,其中80%即6800亿元左右集中在327品种上。若按收市价147.50元结算,意味着一大批多头将一贫如洗,甚至陷于无法自拔的资不抵债的泥坑。
交易刚结束,上海证券交易所、证管办就接到了指有会员严重违规操作的控告。根据后来的处理结果,327事件被定性为一起严重的违规事件。
它是在国债期货市场发展过快、交易所监管不严和风险管理滞后的情况下,由上海万国证券公司、辽宁国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少数大户蓄意违规、操纵市场、扭曲价格、严重扰乱市场秩序所引起的国债期货风波。
三、作为327事件主要责任者的万国证券公司,在这次大起大落的剧烈震荡中,一下子就陷入了灭顶之灾。万国证券成立于1988年7月18日,总裁管金生。
这家起步时只有3500万元资本金的证券公司在短短6年的时间就发展成资产规模数十亿元的综合性公司,是中国证券业的一大奇迹。
万国证券成立不到两个月就先声夺人,争取到为意大利国民劳动银行新加坡分行在伦敦发行欧洲日元证券作承销商,成为中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从事同类业务的第一家证券公司。
1992年,万国证券又与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及香港长江实业集团联合收购香港上市公司大众国际51%的股权,又创造了国内证券公司第一次在香港收购控股上市公司的奇迹。
1993年。万国证券在首批券商信用评级中成为唯一获得国内AAA最高信用级别的一家。
1994年,万国证券A股交易占上交所总成交量的22%,B股则达到50%,在上交所会员中首屈一指。当年上市的上海12只B股中有8只是由万国证券作国内主承销商。
如日中天的万国证券打起了“万国证券,证券王国”的旗号,声言要成为中国的野村、中国的美林。然而,在缺乏必要的监管条件下的过于顺利以及由此滋长起来的狂妄自大及膨胀野心,却成了它的“死穴”。
四、万国证券的总裁管金生是上海外国语学院法国文学硕士,毕业后先后就职于上海市级机关、上海信托投资公司。曾担任中美国际投资法研讨会秘书长,由此而受欧共体邀请,到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进修,获法学硕士及商业管理硕士。
1988年学成回国,即着手创办万国证券公司。人生经历上过于一帆风顺,同样容易养成一个人过于自负的性格。他风头出尽,被尊为“中国证券教父”。
327事件后,人们指责管金生用家长制的那一套来领导全国最大的证券公司,而他本人却感到还有一条,这就是万国缺少监督机制。
如果说管金生在327品种上走了眼不过是一种偶然,那么,他以及他所领导的万国在327事件中的所作所为则是一种必然。自从成为中国证券期货市场几乎所向无敌的虎狼之师,他们就太自以为是,也太自信了,他们以为国家不可能因其利率偏低而加息,因而一直在做空。
而当加息的消息被证实时,为了挽救公司可能出现的高达10亿元以上的损失,便不顾一切地铤而走险,违规恶炒。
2月23日下午,空方主力阵营中的辽国发临阵倒戈,突然空翻多,使327品种的创出151.98元的天价。
在大势既去的情况下,最后8分钟,急红了眼的空方司令万国赤膊上阵,先以50万口将价位打到150元,接着连续以几个数十万口的量级把价位再打到148元,最后一笔730万口的巨大卖单令全场目瞪口呆,把价位封死在147.50元。
在这一阵紧锣密鼓的狂轰烂炸之中,万国共抛出1056万口卖单,面值达2112亿元,而所有的327国债总额只有240亿元。也就是说,万国卖空的数额超过了该品种总额的7.8倍。
管金生的一步之差,令万国遭遇了它事业上的滑铁卢,在管本人而言也是其人生道路上的滑铁卢。
“中国的巴林事件”
以万国证券公司为代表的空方主力认为1995年1月起通货膨胀已见顶回落,不会贴息,坚决做空,而其对手方中经开则依据物价翘尾、周边市场“327”品种价格普遍高于上海以及提前了解财政部决策动向等因素,坚决做多,不断推升价位。
1995年2月23日,一直在“327”品种上联合做空的辽宁国发(集团)有限公司抢先得知“327”贴息消息,立即由做空改为做多,使得“327”品种在一分钟内上涨2元,十分钟内上涨3.77元。
做空主力万国证券公司立即陷入困境,按照其当时的持仓量和价位,一旦期货合约到期,履行交割义务,其亏损高达60多亿元。
为维护自己利益,“327”合约空方主力在148.50价位封盘失败后,在交易结束前最后8分钟,空方主力大量透支交易,以700万手、价值1400亿元的巨量空单,将价格打压至147.50元收盘,使“327”合约暴跌3.8元,并使当日开仓的多头全线爆仓,造成了传媒所称的“中国的巴林事件”。
“327”国债交易中的异常情况,震惊了证券市场。事发当日晚上,上交所召集有关各方紧急磋商,最终权衡利弊,确认空方主力恶意违规,宣布最后8分钟所有的“327”品种期货交易无效,各会员之间实行协议平仓。
Ⅵ 英国国债为何与国家货币紧紧锁死英格兰银行为何能控制英国货币流通英国政府就还不清国债吗
你要分清楚债券和股权。。。
股权(普通股)是具有决策权的,而债券并没有决策权
也就是说罗斯柴尔德即时控制了再多的某个机构的债券对某个机构也没有任何决策权。这个显然是作者玩了个文字游戏,并不是迫使英国政府给他们一些权力,而是英国政府为了回报罗斯柴尔德买了他们的债券,给他一些好处。
你欠了人家很多钱,别人借了你钱。你会邀请他到你家里住几天,但是不是他强迫你让他到你家里住几天。他高兴了说不定以后会继续借你钱,或者让你少换点这之类的。
大量持有债券虽然没有决策权,但是的确也有一些作用。完全掌握了债券后等于变相掌握了债券与货币的兑换,可以人为制造通货膨胀,与政府同归于尽。。。当然这样代价太大,但是这样把英国政府和自己的利益捆绑在了一起。要死大家一起死,要活大家一起活。。。
就是这样
早期金匠银行与新型的英格兰银行本质区别在于是从金本位制——金币本位制过度到了货币本位
楼上这么多话都没点出本质。。。
Ⅶ 英国脱欧队中国国债是利多还是利空
英国脱欧主要影响欧洲的平衡,削弱欧盟,不利欧元,利好人民币,对我国国债是利好。
近几年,我国加快了金融开放,境外投资者逐步进入我国的债券和股票市场,金融资产的定价对国际重大政治事件的反应更快速,更敏感了。
但是影响人民币价格的因素非常多,尤其是中美关系,重于其他关系,各种因素叠加,使得判断我国国债价格的趋势难度增加。
Ⅷ 因其信用度高,英国国债又被称为"金边债券".为什么是错的
金边债券泛指所有中央政府发行的债券,一般泛指国债,由于国债是以国家的信用发行的,其信用度高。还有其他信用评级较高的债券也能算是金边债券。
这句话错在特指英国国债,把金边债券的定义狭义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