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什么是货币的供给与需求
货币的供给就是中央银行发行的基础货币量,由中央银行决定,是外生变量;货币的需求,就是人们用于交易、应付意外事件和投机所需要持有的货币量,这些货币必须以货币的形式持有以保证其最大限度的流动性,而不能以债券的形式持有。这也是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的解释,还是很切合实际的。而之前古典主义经济学家眼中的货币需求是不含有投机动机的,因而也就不与利率有关,只和收入相关,即交易方程式中的关系:PY=MV,其中P是价格,Y是国民收入,M是货币需求,V是货币流通速度,古典学派认为P、V都没有太大变化,因而M只与Y有关,就是货币需求只与收入有关,L=L(Y);而凯恩斯的理论,如上所述,L=L(Y,r)。不知道我解释的够不够清楚。
『贰』 政府出售债券对经济中准备金和货币供给的影响
政府出售国债,应该是卖出国债,收回货币,是典型的公开市场操作,是紧缩的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给。
若想增加货币供给,政府就在公开市场上买入国债,国债回来了,钱出去了,货币供给增加。
供参考。答案肯定有问题。
『叁』 货币供给是什么概念
亦称货币供应。即一个国家流通中的货币总额,是该国家一定时点的除中央政府或财政部、中央银行或商业银行以外的非银行大众所持有的货币量。它是一个存量概念,而不是一个流量概念。即它是一个时点的变量,而不是一个一定时期的变量。货币供给有狭义、广义之分。从狭义上说,它由流通中的纸币、铸币和活期存款构成,银行的活期存款是货币供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广义上说,货币供给还包括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储蓄和贷款协会及互助储蓄银行的存款,甚至还包括储蓄债券、大额存款单、短期政府债券等现金流动资产。通常情况下,各个国家按货币的流动性程度将货币划分为不同的货币层次,作为其对货币的度量和管理的依据。因为不同层次的货币对各国经济产生影响的程度不同;一个国家的货币供给总量影响着商品价格、就业和经济活动水平,以及货币本身的价值。货币供给的变化是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行为引起的。一般来说,货币是由中央银行发行的,中央银行垄断了货币发行权,它发行的货币具有无限清偿能力,在一切交易中可以无限制地使用。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占货币供给的绝大部分,它包括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原始存款是居民个人和企业在商业银行的现金存款,它只是将现金变为活期存款,不会引起货币供给总量的变化。派生存款是商业银行通过发放贷款、投资等资产业务创造的存款,派生存款增加着货币供给总量。中央银行通过对存款准备率的规定来影响存款货币的创造。货币供给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货币理论问题,也是一个涉及货币控制和管理政策的重大实践问题,世界各国对货币供给都给予高度的重视。货币供给从定义上来说,可以分为狭义及广义两种。狭义的货币供给是指民间所持有的现金加上可以开支票的存款,通常这类定义范围的货币供给称为M1;广义的货币供给是指M1加上定期储蓄存款,即常见的M2。
由于国情不同,对货币供给定义的范围也不一致,如德国定义有M3货币供给,英国则从M0到M4都有。就台湾而言,M1又可以分为M1a与 M1b,其内容如下:
M1a = 公众持有的现金 + 支票存款 + 活期存款
M1b = M1a + 活期储蓄存款
基本上「M」字母旁边所附加的阿拉伯数字愈大, 英文字母顺序愈后面,表示所涵盖的范围愈广。
货币供给成长率如果增加太快,表示民间持有的货币太多。假设社会上所生产的商品并没有增加,则「过多的金钱追逐过少的货物」便会有引发通货膨胀的危险,各国为了监控货币供给的成长,都会选择与通货膨胀相关性最高的货币供给加以监控。
例如德国央行每年都会对M3货币供给成长率订下目标区,当货币供给超过目标区时,表示货币供给过高,也就是说民间持有的货币太多,为防范物价上涨的压力,当局会采取紧缩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给; 相反地,如果货币供给成长率低于目标区,则因为资金供给不足,想要借钱来消费或投资的人(货币需求者)必须付出较高的利息作为代价,因而减少消费及投资的意愿,阻碍了经济的成长。此时当局便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
货币供应量是单位和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各项存款和手持现金之和,其变化反映着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变化,对企业生产经营、金融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的运行和居民个人的投资行为有重大的影响。(中央银行根据宏观监测和宏观调控的需要,一般根据流动性的大小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我国现行货币统计制度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1)流通中现金(M0),是指银行体系以外各个单位的库存现金和居民的手持现金之和;(2)狭义货币供应量(M1),是指M0加上企业、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在银行的活期存款;(3)广义货币供应量(M2),是指M1加上企业、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在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城乡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各项储蓄存款以及证券客户保证金。M2与M1的差额,即单位的定期存款和个人的储蓄存款之和,通常称作准货币。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控制货币市场,实现对经济的干预。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会影响利率,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对货币供应量的管理来调节信贷供给和利率,从而影响货币需求并使其与货币供给相一致,以进一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经济政策
现行货币统计制度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上面已经有了 就不重复复制了:)
『肆』 债券和货币量有什么关系
债券、货币、通胀、通缩和黄金的关系
1、债券的需求曲线:
经济处于经济周期扩张阶段时,随着财富增加,债券需求量也随之增加,需求曲线向右移。同理,在经济周期的衰退阶段,随着财富的减少,债券需求量也随之萎缩,需求曲线向左移。
2、预期回报率:
对未来利率的预期越高,长期债券的预期回报率就越低,从而降低债券需求,导致债券需求曲线向左移。
对未来利率的预期越低,长期债券的预期回报率就越高,从而增加债券需求,导致债券需求曲线向右移。
预期通胀上升会降低债券的预期回报率,导致债券需求萎缩,债券需求典线向左移。
3、风险:
债券风险增加,导致债券需求下跌,债券需求曲线向左移。其他可替供的资产风险增加,导致债券需求上升,债券需求曲线向右移。
4、流动性:
流动性越高,债券需求量越高。
5、债券供给曲线
预期通胀上升导致债券供给量增加,债券供给曲线向右移。
6、通胀和利率
根据费雪理论,通胀上升,利率上涨。
7、货币和通胀
市场货币(M2)投入量越多,通胀预期更明显。
8、货币和通缩
市场货币(M2)投入量越少,通缩预期越明显
9、黄金和通胀
通胀时期货币增加,黄金需求量增加,价格上涨。
10、黄金和通缩
通缩时期货币量减少,黄金需求减少,价格下跌。
11、黄金和债券
(1)经济扩张时期,利率上升,债券价格下跌,黄金上涨;
(2)经济通缩时期,利率下降,债券价格上涨,黄金下跌。
『伍』 为什么货币供给增加,债券价格上升,利率降低
这里说的利率包括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这个利率是中央银行根据经济走势制定的,也只有央行有这个权力。
从市场供给关系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货币供给增加,说明在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增加,也就说银行的钱多了,老百姓就把多出来的钱拿去投资。
比如拿去投资债券市场,这样就导致债券市场需求强烈,简单的说,购买债券的人多了,债券价格就会跟着上升。
那么利率为什么会降呢?在我国,银行的主要盈利渠道就是赚利息差。银行会把多的钱借给老百姓赚利息,根据供求关系,当银行贷款利息是5%,老百姓不来借钱;银行为了吸引老老百姓来借钱,银行会把利息下调4%,这个时候老百姓就过来借钱。简单的说,银行的钱太多,不降息,谁会来借银行的钱啊。
『陆』 名义货币供给与真实货币供给
这个“名义”和“真实”与宏观中的其他任何“名义”也“真实”没有任何区别——比如“名义GDP”“实际GDP”等。
“名义”的意思是:只单纯地以货币为衡量单位,比如央行回购2亿的债券,那就是增加了2亿的“名义货币供给”。
“实际”的意思是:把这些钱按当前物价水平折合成实物。在上例中,如果当前的物价水平为2,那么央行就是增发了1亿的“实际货币供给”(面包两块钱一个的话,就是增发了1亿个面包)
所以,使用“实际”这一概念的好处是,可以剔除掉物价变动的影响,所以那个M/P又叫“真实货币余额”,它是实实在在的物品。
============
楼下的同学,宏观经济学中所有的数据——不管是名义的还是实际的——都只有通过与历史数据的纵向比较才有意义。实际数据在比较中比名字数据的好处就是它最大限度地剔除了通胀的干扰。你所谓的“名义就是你思维中和现实中唯一有显示意义的东西”就显得很滑稽。
另外,你“货币学派全面崩溃”的依据是什么?你真实懂得货币学派理论吗?
我的说法之所以能进教科书并不是因为它资格老,而是因为它和其他理论比是最符合现实的。我孤陋寡闻,不知道凯恩斯还有真假之别,还望不吝详谈。
『柒』 债券是货币供给还是需求
债券是一种债务凭证购买债券是一种投资理财的方式,所以说发行债券应该是一种社会总需求的体现。尤其是一些专项的债券,比如说建设债券等。
『捌』 为什么货币供给量增加,债券价格上升,利率下降
供求关系决定的。
货币供应
增加,就是钱多了。钱多了,债券需求就增加,
债券价格
就上升。而钱多了,借钱的人选择就多了,贷款的人就要压价争取客户,利率自然要下降。而债券价格上升本身也会带来利率下降的结果,
贷款利率
下降也会导致债券价格上升。这是互相影响的。
『玖』 中央银行从公众手中买入债券,货币供给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一是中央银行买入有价证券:→直接增加基础货币→调控货币供应量
二影响(提高)有价证券价格→调节(增加)社会信用量。
『拾』 宏观经济货币供给m1,m2,m3的区别
金融学中的M1,M2,M3,M4都是货币层次的划分
M0=
流通中的现金;
M1=M0+
个人信用卡循环信用额度+
银行借记卡活期存款+
银行承兑汇票余额+
企业可开列支票活期存款;
M2=M1+
个人非银行卡下的活期存款+
机关团体存款+
农村存款;M3=M2+
企业定期存款+
居民人民币定期储蓄存款+
其他存款(
信托存款、委托存款、保证金存款、财政预算外存款)+
外币(
折合人民币)
存款;
M4=M3+
货币市场基金份额十非银行金融机构回购协议+
非银行企业持有的短期政府与金融债券+
住房公积金存款。
上述是专家学则的建议划分方法
而事实上,我国现阶段是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
M0:流通中现金,即在银行体系以外流通的现金;
M1:狭义货币供应量,即M0+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
M2:广义货币供应量,即M1+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
在这三个层次中,M0与消费变动密切相关,是最活跃的货币;
M1反映居民和企业资金松紧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流动性仅次于M0;M2流动性偏弱,但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通常所说的货币供应量,主要指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