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普通老百姓买储蓄国债的规模是多少
比例很少,就普通百姓来讲,也没多少钱买很多。
B. 中国国债有多少
截止到2007底,中国国债余额为53365.53亿元。中国的国债不向国外机构出售,购买国债的主体是国内的广大居民
C. 中国国债共有多少
美国财政部数据计算显示,中国2009年10月末约持有美国长期机构债4,797.68亿美元、长期公司债245.46亿美元、股票1,007.5亿美元。从2008年9月起,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国。2009年年底,中国持有美国国债8948亿美元,约为2009年年底中国外汇储备存量的37%,以及2009年中国GDP的18%。
持有美国国债面临着较高的机会成本或实际成本。美国10年期国债的年度收益率平均为3%-6%,这远低于投资者投资于股票指数或进行直接投资能够获得的平均收益率。对中国央行而言,持有美国国债有着更为现实的成本。这是因为,央行外汇储备的累积会导致外汇占款增加,为防止外汇占款增加对国内基础货币的冲击,央行通常采用发行央票的方式进行冲销,而央票是有利息成本的。
至于中国政府购买美国国债的主因,就是因为其着眼点并不放在投资的利息率上,而是希望稳定本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借此保护国家的出口业。要令人民币不升值有两个主要方法,一是在市场上大举抛售人民币,或是大举购入美元。这个方法不可能持久,二是每年大量购入美国债,以防止人民币汇率上升。
希望采纳
D. 中国国债共多少
今年中国最后一期国债———记账式(十五期)国债将于本月23日招投标。本期国债计划发行411亿元,期限3个月,将通过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证券交易所发行。
据《中国证券报》报道,中国今年全年共发行15期记账式国债,实际发行金额5042亿元;此外,还发行凭证式国债5期,金额2000亿元,总计7042亿元。这个数字与今年初全国人大批准的数字相近。
根据今年初的预算安排,中央财政需归还到期国内外债务本金3923.4亿元,加上弥补当年赤字3000亿元,中央财政国债发行总规模为6923.4亿元。另外,加上代地方政府发行的100亿元,共计7023.4亿元。
E. 国债一般是什么时候有的买的
暴利税
11月9日,美国石油业巨头集体到国会"过堂",他们必须向国会专家组解释,自己的巨额利润并非建立在普通民众的消费痛苦之上,以避免被征收"暴利税"。这发生在近期美国石油公司相继发布创纪录的第三季度利润报告以后,石油公司的巨额利润激起社会强烈不满,民主党与共和党出乎人们想像地站在了反对暴利的同一阵线。
暴利税主旨是为了调控垄断行业的高利润。征税的依据是,这些企业获取的巨额额外利润源于其所占据的垄断资源。在一些产油大国,收取暴利税的情况相对普遍。在石油价格上涨的情况下,一些国家也会通过征收暴利税,将石油的溢价部分收归国家财政,调节社会收入差距的失衡状态。
面对美国石油巨头们的诚惶诚恐,难道中国的石油巨头们能够毫无愧疚吗?2004年中石油利润达到1029亿元,几乎是中央直属189家大型国有企业总利润的三分之一。
相比于国际石油市场的自然垄断,中国的石油巨头主要依靠行政性垄断,市场因此更为封闭:从油源勘探到批发进口,全部由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三大巨头瓜分。
有人认为,中国石油巨头资源的占有量与利润的产出成正比,利税上缴得多,因此可以平衡对国家的贡献。持此论者看来对于我国国企的税收政策并不了解。
国企向政府上缴税收,并不上缴利润。按照1994年实施的《国务院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的规定,1993年以前注册的多数国有全资老企业实行税后利润不上缴。也就是说,这些企业根本不可能将垄断利润用作国民的公共开支,垄断国企的资产收益堂而皇之地被企业化、部门化。
不仅如此,垄断国企的身份还可以带来一系列好处。如由中央财政核销坏账,2004年央企共申报核销损失共计4000多亿元
人民币。而在过去几年中,四大商业银行已经核销近2万亿元!可资补充的优惠政策还包括,石油石化企业从今年2月开始至2008年底获税收优惠,以支持这些企业的重组改制。看来,民众不但要承担垄断价格高企的利益损失,还必须作为纳税人为这些企业的改制成本埋单。
资源性企业的"特色税负"主要体现在资源税上。从今年7月1日起,我国在全国范围内调高油田企业原油、天然气资源税税额标准。此前我国收取石油资源税的课税标准是199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原油价格上涨了五六倍,而资源税是十年一贯制的老标准:石油企业每吨原油缴纳8到30元。值得指出的是,即使经过本轮资源税调整,我国原油资源从价税率也仅为1.5%,仍然远远低于10%的全球平均水平。对于垄断性油企而言,犹如九牛一毛。
也有人指出,因为垄断国企的挟制性与议价能力,完全可以将税收打入成本,或是转嫁给下游企业与消费者,民众未必能从资源暴利税中获益。当然,政府需要打破垄断,尽快出台一拖十余年的《反垄断法》,使市场回归竞争状态。但在打破垄断之前,征收暴利税不失为调节财富的有效方法。由于我国垄断行业的定价仍带有很强的行政色彩,因此,政府有能力通过行政手段控制价格源头,杜绝假借市场之名、坐收垄断利润的做法。
美国此次暴利税能否征收尚未可知,出身为石油巨头的布什总统很可能行使否决权。但我国政府有关部门更应该考虑到最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用暴利税对垄断利润实行一票否决。
财政赤字
摘 要:财政赤字是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结果。在短期内,赤字财政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其消极作用不应忽视。赤字财政政策不宜长期使用,目前应适度从紧。 关键词: 赤字财政;政策,作用,财政收支平衡 财政赤字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经济范畴,也是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它是国家职能的必然产物。纵观世界各国,在经济增长缓慢、市场萎靡的时候,一般都以财政赤字的增加为代价来支持经济持续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经济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我国基本上实行的是一种赤字财政政策。特别是1998年以来,我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进一步扩大了我国的财政赤字,1998年至2001年财政支出的增长率为19.8%,财政赤字的增长率达到62.4%,赤字达到2473亿元,占GDP的2.578%。2002年中国赤字规模为3098亿元,赤字水平相当于1997年(财政赤字为582亿元)的432%,即6年时间翻了两番,年均增长高达27%,赤字占GDP的比重为3.004%,达到国际公认警戒线(3%)。 毫无疑问,财政赤字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对缓解财政负担,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赤字财政并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药,其消极作用不应忽视,一个国家的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如果不合理,会由此引发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进而导致经济的崩溃。历史上,1918~1923年德国的通货膨胀,1982年拉美国家债务危机,20世纪90年代末哥伦比亚的经济衰退,20世纪的最后10年日本经济的衰退及我国建国后的三次通货膨胀都是与过高的财政赤字有关。因此对赤字财政政策应辩证地来看待。 一、赤字财政政策的积极作用不可否认 赤字财政政策是在经济运行低谷期使用的一项短期政策。在短期内,经济若处于非充分就业状态,社会的闲散资源并未充分利用时,财政赤字可扩大总需求,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刺激经济回升。1998年以来,为有效抵御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抑制经济下滑趋势,我国实施了以扩大国债投资为重点的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财政政策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实行:一是增加政府开支,二是减税。在减税不太可行的情况下,政府采取了赤字政策,通过发行国债来增加政府投资,刺激社会需求。1998年8月我国首次发行1000亿元长期国债,1999年发行1100亿元,2000年至2002年,每年增发国债均为1500亿元,2003年增发1400亿元。截至2002年,我国用长期建设国债资金安排的国债项目总投资规模已达到6600亿元。这些国债重点用于农林水利、交通通信、环境保护、城乡电网改造、粮食仓库、城市公用事业和西部大开发等方面。国债的发行,带动了地方、部门、企业配套资金和银行贷款等投资。通过国债项目的建设,办成了许多想办而限于财力未办的、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对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大事,对国民经济保持适度快速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拉动作用。据统计,1998年以来增发国债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38、1.44、1.81、1.66和1.8个百分点,带动投资3.2万亿元,累计创造就业岗位750万个。在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的条件下,中国经济能够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扩张性赤字财政政策功不可没。从这个角度说,财政赤字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它能有效动员社会资源,积累庞大的社会资本,支持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实际上财政赤字是国家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目标,依靠国家坚实和稳定的国家信用调整和干预经济,是国家在经济调控中发挥作用的一个表现。 二、赤字财政政策的消极作用不可小视 1.赤字财政政策并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药。刺激投资,就是扩大生产能力。实行扩张性政策,有可能是用进一步加深未来的生产过剩的办法来暂时减轻当前的生产过剩。因此,长期扩张积累的后果必然会导致更猛烈的经济危机的暴发。笔者认为,我国经济目前已经进入过热状态,其表现形式是投资过热。目前全国有86条地铁线正在施工或在计划筹备中;全国手机年产能约为1.3亿部(约为世界总需求的35%),三年后产能预计翻番;中国汽车产能三年后预计翻番;化纤产能三年后接近翻番,此外还有钢铁、水泥、港口等大批在建项目。改革开放20多年,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资源配置亦趋合理。但是资本市场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府干预;二是资本项目不开放,导致过剩的资金在国内找不到出路,又不能去海外,最终资本投在不该投的地方,三是外资,外资对中国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近年有些地方外资泛滥,有时甚至成灾(如某些城市的房地产)。 2.财政赤字可能增加政府债务负担,引发财政危机。财政风险指财政不能提供足够的财力致使国家机器的运转遭受严重损害的可能性,当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时,轻者导致财政人不敷出,重者引起财政危机和政府信用的丧失。财政赤字规模存在着一个具有客观性质的合理界限,如果赤字规模过大,会引发国家信用危机。对财政赤字风险性的评价,国际上通常用四个指标:一是财政赤字率,即赤字占GDP的比重,一般以不超过3%为警戒线;二是债务负担率,即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一般以不超过60%为警戒线;三是财政债务依存度,即当年国债发行额/(当年财政支出 当年到期国债还本付息),一般以不超过30%为警戒线;四是国债偿还率,即当年国债还本付息/当年财政支出,一般以不超过10%为警戒线。在我国,总体上暴发财政危机的可能性不大,但随着国债规模扩大,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已经相当高,2002年财政赤字率为3.004%,达到国际公认警戒线3%,财政债务依存度为36.32%,超过国际警戒线上限6.32个百分点,国债偿债率18.78%,超过国际警戒线上限8.78个百分点。政府还债压力增大,财政运行面临的风险度提高,一旦负担超过一定限度,必然引发财政危机,造成财政风险。当前的国债运行正在步入借新债还旧债的高度债务时期,可用于国家建设性的债务支出比重逐步下降,而且投资经济效益不佳,这就进一步弱化和降低了未来政府的偿债能力。另外,从中央财政到地方财政,都存在大量“隐性赤字”。部分隐形债务构成潜在财政风险,主要包括地方政府建设贷款,未纳入预算的国务院有关部委以中国政府名义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外国政府借人的政府主权外债,国有企业与国有银行等金融机构亏空,粮食亏损挂账和社会保障支付缺口等。按照世界银行的估计,我国2002年隐形债务占GDP的比重为50%至70%。这些尽管没有被纳入到政府债务中,但政府又必须承担这一部分债务,所以可能造成支付缺口,从而可能对财政构成压力和风险。 3.赤字财政政策孕育着通货膨胀的种子,可能诱发通货膨胀。从某种程度上说,赤字财政与价格水平的膨胀性上升有着固定的关系。其原因并不难寻。在一个社会里,赤字财政导致货币需求总量增加,而现存的商品和劳务的供给量却没有以相同的比例增加,这必然要使经济产生一种通货膨胀缺口,引起价格水平提高。在财政赤字不引起货币供给量增加的情况下,赤字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有直接关系。众所周知,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是由总需求的增长引起的。在开放型经济状态下,总需求由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出口构成,这四个因素中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动都会影响总需求的变动。如果赤字不断增加,促使总需求增加,以至于总需求超过充分就业时所能达到的产出水平,就会出现通货膨胀。我国建国后三次通货膨胀,即建国初期的第一次通货膨胀,60年代初期的第二次通货膨胀,80年代的第三次通货膨胀,这三次通货膨胀虽然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但其发生都同大量的财政赤字紧密相连。目前,我国经济已有过热的苗头,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生产资料瓶颈”的出现和价格的上涨。去年以来,随着投资的增长,我国钢材、水泥、煤炭、化工产品的价格就开始攀升,并逐步在部分地区发生电力供应紧张。如果投资高涨的局面持续下去,“生产资料瓶颈”的问题会进一步恶化,导致生产资料价格的持续上涨,并最终体现到消费品价格中,导致通货膨胀。再加上我国出口的增长也在加快,国际上存在着“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外汇流人在增加,导致基础货币投放增加,这时若投资持续高增长,引起货币流通速度加快,更容易引发通货膨胀。 三、赤字财政政策不宜长期使用 政府通过发行国债扩大政府投资,刺激经济增长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但中长期仍应以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为宜。赤字财政政策作为市场失灵时政府对市场的补救,只能作为启动力量来使用,以期由政府投资带动社会力量、民间力量,从而恢复市场活力。如果超过启动力量的定位,变成政府代替市场,则有可能事与愿违,产生挤出效应。美国的赤字财政政策本是应对大危机的短期政策,但政府却不自觉的使之长期化,给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危害,足以作为我们的前车之鉴。 我国与美国相比,有许多劣势决定了我国长期实行赤字财政政策的负面影响会更大。首先,我国目前所处环境与当时的美国不同,当前经济全球化浪潮愈演愈烈,世界经济动荡不安,国家失去债务偿还能力,由此带来的金融崩溃危险对发展中国家一直是忽隐忽现的阴影。作为通货,美元赤字使美国在国际经济中渔利,而我国只有保持充足的财力才能抵御各种可能的国际风险。其次,我国的经济实力远远落后于美国,许多配套政策措施的运行和操作尚不成熟和完善,面对赤字财政可能带来的危害,缺乏应变能力。经济资源的有限性也决定了扩张性赤字财政政策只能是短期的。这是因为赤字财政政策以国民经济中存在闲置资源为前提,目前我国储蓄率高于投资率,银行资金存大于贷,财政用发债方式筹集适量资金,专项用于基建,可直接增加社会需求,使闲置资金得到充分利用,国民收入增加。但闲置资源毕竟有限,长期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超过经济承受能力,会导致经济过热,引起通货膨胀。 所以,当前运用扩张性赤字财政政策加快基本设施建设,只是在特定条件下采取的一种暂时性的财政政策。从中长期看,仍然要坚持财政收支基本平衡的原则,实施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因为财政存在大量的赤字,无论对财政本身的运作,还是对国民经济的整体运行都是不利的,特别是在赤字长期化的情况下更是如此。从长期来看,赤字财政是今天花明天的钱,这一代人花下一代人的钱。在国民经济中,储蓄由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财政盈余)组成。财政赤字是负储蓄,会减少储蓄。长期经济增长要依靠投资,投资来自储蓄。今天的赤字支出减少了明天的储蓄,从而不利于长期经济增长。 还应该注意的是,赤字筹资的钱一定要用于有利于长期增长的项目。如果把这些钱用于错误的投资,财政支出就会成为浪费,结果是付出了代价又无所收益。在社会需求低迷的情况下,兴建铁路、机场、港口等公共基础设施是适当的,它既能增加有效需求,又能增加长期供给。但从长期看,也不能持续不断地采取兴建大型工程的办法,特别是不宜把建设周期过长的公共工程作为稳定政策的工具,一是公共工程的刺激效应或乘数作用会呈现递减趋势,待公共工程一旦饱和时,则只有刺激需求效应,而增加供给的效应即将消失。二是当需要转入紧缩时,公共工程要么继续,则发挥不了收缩作用;要么停工,则会导致资源配置的浪费和损失。 因此,采取赤字财政政策必须审时度势,十分谨慎,要为将来的政策调整留下空间和余地。在政策导向上不应再鼓励地方政府和各个部门扩大投资、多上项目;同时,要选择好政府投资的项目,避免形成新的重复建设。如果政府投资项目选择不当,虽然作为固定资产投资会增加当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并对投资品的生产起到一定的拉动作用,但对于今后的继续发展或者作用不大,或者成为一堆无用的废物。考虑到目前的经济状况,可以适当减少“需求乘数”较高的政府投资,增加在公共卫生、农村教育等方面的支出。与此同时必须在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率上做文章,在财政支出项目上必须进行科学论证,减少目前很多项目缺乏长远规划、盲目投资的现象;在财政支出过程中应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增加支出的透明度,杜绝挪用、贪污财政资金现象;正确处理总量扩张与结构调整的关系,适当转变政府财政投资方向,在坚持基础设施投资为主的同时,加大对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新型高科技产业的投资,推动产业结构向合理化、高级化方向演变,加快国有经济从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 四、结论 财政赤字是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对刺激短期内需有着积极作用。财政赤字预算只能是短期应对之策,不能作为一项长期政策连续使用。赤字财政政策的运用必须为以后的财政政策留下宏观调控的空间。长期过度使用赤字财政政策必然会导致庞大的赤字和债务规模,给经济造成危害。从长期看,财政收支平衡应是我国财政政策的立足点和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陈 共,吕忠泽.美国财政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2]刘京焕.适度国债规模研究[J]。财经研究,2002,(5)。 [3]戴园晨.对财政赤字是非好坏的评价
F. 中国对外国债总额现在有多少
中国债市总体来看2007年债券市场债券发行总额发行79934.03亿元,逼近8万亿大关,较2006年的58653.34亿元增长36%
中国债市主要分为央票、国债和金融债.
国债中可以分为普通国债及特别国债,依发行方式又可以分为记账式及凭证式,次级交易市场分为银行间及交易所(沪及深),大多数交易量在银行间市场.
初次发行方面,目前已发行国债,2007底累计,银行间债券市场累计发行人民币债券37431.3 亿元,同比增加95.85%
其中,财政部发行记账式国债21849.5 亿元,同比增加234.43%,主要为特别国债发行15502.3 亿元
次级交易方面,07年二级市场现券和回购共成交623799.4655亿元,较06年增长62%。其中现券交易157232亿元,较06年增长53%;回购交易466566亿元,较06年增长65%。其中,银行间市场共成交60.3941万亿元,占比达到96.82%,上海交易所成交1.9832万亿元,深圳交易所成交24.65亿元,两者相加尚不及银行间市场的零头,仅占3.18%
*参考资料小弟我附上人民银行的2007市场运行情况的pdf报告连结网页
希望有回答到您的提问
G. 目前中国国债规模有多大
1、2015年的国债统计还没有出来。根据“中国行业研究网”的数据,2014年中国国债市场规模大约为3万亿美元,企业债规模则为1.5万亿美元。
(参考数据链接:中研网地址:http://www.chinairn.com/news/20141013/093820379.shtml)
2、国债,又称国家公债,是国家以其信用为基础,按照债的一般原则,通过向社会筹集资金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国债是由国家发行的债券,是中央政府为筹集财政资金而发行的一种政府债券,是中央政府向投资者出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由于国债的发行主体是国家,所以它具有最高的信用度,被公认为是最安全的投资工具。
H. 中国国债达到多少了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报道,根据美国财政部周二发布的月度数据,中国在2011年8月份出售了365亿美元的美国国债,中国的持有总量由此降至1.137万亿美元,是一年来最低的。
报道称,当月中国出售了365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其中较长期国债的出售达到400亿美元,中国的持有总量由此降至1.137万亿美元,是一年来最低的。中国仍是美国国债的最大海外持有者,第二位是日本,其8月份持有总量达到9366亿美元,高于7月份的9148亿美元。
但是,外国投资者对美国股票、债券和其它金融资产的需求在8月份飙升,投资者尤其热衷于买入美国国债,视其为一种避险投资。8月初,标普将美国的信用评级下调一级,至AA+。但就美国国债面临的需求而言,欧元区债务危机和全球股市大幅下滑的影响,超出了美国评级遭调降的影响。来自英国、瑞士、日本的投资者,以及对冲基金爱用的加勒比地区银行业,大量买入美国国债。
英国的美国国债持有总量在8月份增加425亿美元,至3972亿美元,而一年前为1810亿美元。但是,鉴于伦敦作为一个金融中心的地位,此类流动可能反映了其它国家的购买。过去,当美国财政部每年一次修正国际资本流动(Tic)数据时,曾大幅下调英国的持有量,同时大幅上调中国的持有量。
瑞士的美国国债持有总量在8月份增加391亿美元,至1475亿美元,但这被视为反映了瑞士央行压低本币汇率的努力。
8月份的Tic数据很可能标志着美国国债购买量的一个高峰。9月份,在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降至1.72%这一1945年以来的最低位之后,外国官方实体和日本私人投资者出售了数量可观的美国国债。
上述基准收益率已在10月份回升至2.25%,同时美联储(Fed)数据显示,外国央行自9月初以来出售了735亿美元的美国国债。日本私人投资者在9月份最后一周出售了创纪录的290亿美元外国债券,其中大部分为美国国债。
I. 中国现在发行的国债总量是多少列如美国是14万亿美元左右!到处找都没找到!
中国人民银行的官方网站上有相关数据。
在2011年货币统计概览里面,有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其中对中央政府的债权截止到2011年12月接近1.54万亿人民币。
但是我不清楚这个1.54万亿的债权是否就是目前的国债总量。不过一般来讲政府发行债券,主要通过中央银行,形成对中央银行的负债,从这里推理的话,1.54万亿应该至少是总体国债的一部分吧。
坐等高手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