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么是隐性债务
隐性负债一般指没有记录在资产负债表内,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者某种因素的改变而显性化的债务。这种债务的显性化可能会造成长时间内企业盈利能力逐步下降,也可能在短期内带来企业资产的突然损失。
隐性负债基于以下几个原因而存在:
1.基于企业的传统产生。这个传统可以是企业的制度明文规定的,也可能是没有明文规定,但是一直执行的。例如我国大部分国有企业的名义工资低于同行业的民营企业或者外资企业,但是国有企业给职工提供住房、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使实际收入差距远小于名义差距。在企业的职工构成较年轻时,企业的医疗支出不多,经营成果还不错。但是随着职工结构老龄化,医疗费用会突然进入高峰期,企业的效益也直线下降。
2.基于某种先决条件的改变而产生。企业拥有某项资产是有条件的,例如国有企业拥有的土地,可以暂时不缴纳土地出让金。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同样地块的土地出让金价格暴涨。当国有企业进行改制或者改变土地用途时,需要补缴的土地出让金必须按照新标准缴纳,其金额已经接近或者超过了土地上建筑物的重估价值。此外,许多国有企业曾经享受了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例如低息贷款和税法规定外的减税免税政策,在企业转制后,地方政府很有可能要求企业偿还这些优惠的款项。
3.基于法律规定而产生。当企业因面临转型或者关停并转而关闭部分工厂时,对部分员工需要支付法律规定的赔偿金。中国目前的赔偿金是根据工龄计算的,一般是在企业服务一年,赔偿一个月的金额。可以预计,随着中国对劳动者保护的加强,企业为此而支付的金额会越来越大,可能逐步与国际接轨。以最近美国福特汽车裁员为例,福特汽车为每个员工支付了6万美金,这个标准是按照这些职工需要转换劳动技能,必须重新接受大学教育4年,每年学费1.5万美元的。
4.基于新的政府目标而产生。这种类型的隐性负债包括:政府在劳动者保护、产品质量赔偿标准、环境保护方面标准的提高,企业必须为此改造设备、改进生产工艺而增加的支出。例如,中国政府签署了一项国际条约,要求减少废气的排放,那么设备不达标的企业必须为设备改造增加支出。值得注意的是,政府的这些规定不是无规律可循的。因为我国过去对消费者和劳动者的保护不足,国内标准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通行标准有很大差距。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必须适应越来越高的标准,那些勉强达到中国国内标准的企业必须去适应新的标准,企业将来的资本支出和盈利必然受到很大的影响。
㈡ 偿还隐性债务本息是什么意思
偿还隐性债务本息,就是需要对隐性债务的本金和利息进行偿还。说白了就是欠债还钱。
扩展阅读:
隐性债务,主要指政府在法定政府债务限额之外直接或者承诺以财政资金偿还以及违法提供担保等方式举借的债务,对象包括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两大类,分别统计拖欠款项情况或者举债融资情况。
㈢ 打出严控地方隐性债务组合拳很必要
隐性债务仍在持续扩张,财政部等相关部门已经打出严控隐性债务的组合拳。种种迹象表明,一场席卷全国的地方债摸底和整顿正在展开大幕,建立地方债应急机制等也已经列入时间表,年内有望完成(10月24日《经济参考报》)。
近两年以“堵后门,开前门”为思路的地方债务处置策略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初步效果。把地方债务总额度纳入预算管理,实行发债额度控制;采取发债置换贷款做法,减轻还本付息的到期压力与银行贷款利息成本过高压力,效果初显。一方面地方政府建设资金没有被收紧地方融资平台融资而“卡死”,地方政府有了规范化的融资渠道。此前,笔者到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调查,了解到县政府手头不缺建设资金,而是正在寻找好项目。同时,长期以来地方融资平台借款到期压力与归还利息成本压力也大大缓解了。新增债券促进了政府有效投入大幅增加,置换债券将短期、高息债务转化为长期、低息债券。可谓一举两得。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地方政府发债过猛,置换债务过快,或存在萝卜快了不洗泥的现象。数据可以说明一切。今年以来,我国地方债发行已经超过5.45万亿元,其中新增债务已经超过1.14万亿元。根据2016年预算草案新增地方债规模总计为1.18万亿元计算,全年额度已经完成约97%,置换债务已经超过4.31万亿元,按照全年置换5万亿元债务计算,已经达到全年额度的86%。一方面发债质量,置换债务质量都或留有隐患,另一方面这种分布给后两个月留下资金投入缺口,时间进度不平衡。
更加重要的是,公开发行的地方债券并不是地方政府偿债责任的全部,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问题一直没有根除。在会计科目里叫做或有债务,即:政府购买服务、招商引资过程中地方政府向社会资本做出收益承诺,地方政府承诺担保,地方政府给其信用背书等,最终由法律认定有财政兜底风险,都暗含着未来的偿债责任。这部分或有债务在2010年审计署进行的全国性普查中高达几万亿元,后来国家要求严控,但始终没有有效控制住。
地方债隐性扩张的现象早已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据悉,财政部已经展开地方债摸底,各地财政部门要求上报融资平台的债务余额。日前财政部印发的PPP财政管理暂行办法,再度明确严禁以PPP项目名义举借地方债务。种种迹象表明,一场席卷全国的地方隐性债务大整顿正在展开。这是完全必要的。
隐性债务风险较为隐蔽,但如果发生或影响力较大,不排除引发系统性风险。同时,隐性债务一旦违约,对政府公信力损害很大。再次下决心严控、整顿是对症下药之举。必须强化政府责任特别是主要领导负责制的责任。并加强问责,追究责任要到位。在全面摸底和评估的同时,建立地方债预警机制和应急机制。最主要是与财政收入挂钩,量入而出,防止超过自身财政实力融资、担保、信口开河承诺融资。根本是选择好项目,使得地方债等融资平台的资金切实好钢用到刀刃上。这是确保地方债以及隐性债务不发生风险的总闸门。
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地方政府债务也面临着降杠杆的重任。这就要求,要严格控制债务增量的过快过猛增加。与此同时,通过控制项目规模、减少支出、处置资产、引入社会资本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消化存量债务,逐步降低债务风险,确保不发生区域性和系统性风险。
从整个市场经济机制出发,地方债务越少越好,地方债发行越少越好。基本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还是要激活或者说调动民间资本的内生动力与积极性、主动性。着力推进PPP机制已经刻不容缓了。
㈣ 什么叫隐形债务
隐性债务是指在计划经济时期下,劳动者个人对养老保险不作任何投保,养老金由国家承诺。然而,在体制转型时由于实行了个人账户,这些人没有个人账户资金的积累 ,所以国家必须对这些人的养老金进行偿还。在中国被称为“隐性债务”,智利称其为“转制成本”。
隐性债务主要有“老人”的隐性债务和“中人”的隐性债务。“老人”是指在新的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之前已经退休的人。“中人”是指在新制度实行前工作,但是还未到退休年龄的人。
㈤ 什么是隐性债务
是指在计划经济时期下,劳动者个人对养老保险不作任何投保,养老金由国家承诺。然而,在体制转型时由于实行了个人账户,这些人没有个人账户资金的积累 ,所以国家必须对这些人的养老金进行偿还。在中国被称为“隐性债务”,智利称其为“转制成本”。
隐性债务主要有“老人”的隐性债务和“中人”的隐性债务。“老人”是指在新的养老保险制度实施之前已经退休的人。“中人”是指在新制度实行前工作,但是还未到退休年龄的人。
隐性债务偿还途径
1、增加国家预算中用于基本养老保险事业的支出。
2、利用股市变现国有资产,变现收入的大部分用以充实基本养老保险基金。
3、开征存款利息税。
4、发行养老保险国家债券。
5、发行养老保险彩券。
6、开辟新税种,个人住房房产税、遗产税及其他。
㈥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存在哪些问题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存在的问题:
1、扩大结构性矛盾
地方政府负债投资整体上降低了社会投资效率和经济增长质量,扩大了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许多地方政府大规模启动的投资项目效率很低,尤其是机场、公路的重复建设项目有许多建成即亏损,给当地财政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也降低了经济增长的素质和质量。
2、恶化信用环境
债务约束软化,恶化了社会信用环境。政府信用是社会信用的基石,地方债务的展期、拖欠会严重损害政府公信力,财政该支未支、该补未补还直接损害不少企业的利益。地方债务不能到期清偿还会产生严重扭曲的市场信号,动摇投资与消费信心,使得后续的政府投资项目筹资、经营变得困难重重。
金融风险放大
高居不下的地方债务积累了庞大的金融风险。地方政府通过对控股或全资的地方金融机构的行政干预,借款垫付地方债务是转轨时期各地普遍存在的现象,地方债务向金融机构转移导致地方金融机构财务状况恶化,金融风险累积。
城市商业银行平时的经营普遍受到当地政府的强烈干预,一般地方政府都是城市商业银行的最大股东,向大股东的关联贷款庞大是引发其财务风险的重要原因。
债务风险是社会稳定的隐患
一些感到财政收入不足、上级财政“补贴”不足、同时无力变相发债或借钱的地方政府或机构,往往情不自禁地利用手中职权向社会强行摊派或收费。个别地方政府及其部门由于无法按期归还银行债务本息或拖欠工程款,使他们疲于应付筹措资金还债,这不仅使政府的正常工作受到干扰,而且影响了政府在公众中的形象。
(6)隐性债务不能债券置换扩展阅读: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偿还途径:
1、增加国家预算中用于基本养老保险事业的支出;
2、利用股市变现国有资产,变现收入的大部分用以充实基本养老保险基金;
3、开征存款利息税;
4、发行养老保险国家债券;
5、发行养老保险彩券;
6、开辟新税种——个人住房房产税、遗产税及其他;
7、扩大共济基金 可运营部分的投放渠道和投放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