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请问如果一个国家大量发行国债是好事还是坏事
这个很难用一个结论性的语言来说,大量发行国债,对国家是好事,还是坏事。
一般来说,国债的发行都是用于公共事业或大型投资,是拉动经济的主动力,但如果大量发行国债,需要还较多利息,这对于政府以及老百姓的压力就可想而知了。
比如美国,财政赤字已经到了史无前例的地步,国债市场大约为4万亿美元。而购买这些国债的大都为亚洲如中国、日本的央行。所以才有种说法就是美国是用亚洲的钱在发展的。但她的经济也没见有多少危害,也是在蓬勃发展阿。
另外,国债一般都卖的出去,为什么呢?
因为在国家发行国债的时候,都会采用招标制,也就是说,有某家公司承担发行奉献,即使到时候卖不掉,也会由这家公司全部买下来的。
B. 1998年开始次为了刺激内需刺激经济增长我国连续四年发行s100亿元特别长期国债请么事公愤
根据经济学理论,拉动经济发展三架马车为消费、出口、投资
发行国债实际上就是政府加大内需的政策措施,政府购买主要是通过投资拉动经济发展
相对而言,100亿的规模还是比较温和的,也不会引发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特别是房价
而2009年为了对抗金融危机政府4万亿投资及对方政府配套20万亿投资就大不一样,直接导致房价翻倍,物价大幅上涨
经济泡沫越来越大,房价高企直接导致其它各行各业的萧条,有效需求不足
所以说,高房价是中国经济最大的毒瘤,经济泡沫没有不破裂的
C. 国债发行当日就售罄了,第二日还会再有吗
四种分配方式存在,它们分别是:直接配送,批发分销,承销发行,招标拍卖的问题。
直接配送方式,指的是财政部面向全国,直接出售债券。这种分配方法,共包含三种情况,一种是各级销售财务部门或机构债券,单位和个人自认购。第二种情况,这是评估在20世纪80年代的样子,是强制性的订阅。三是所谓的“私人定向模式”,财政部直接向特定投资者发行的债券。
托运释放和立即释放,相反,财政部负责寄售的政府债券。我国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采用这种方式。
包销是指在大型机构投资者中,首次收购债务,而仅承销了赚取利润之后。如果卖完了问题,销售则没有参与,只有自己消化的。自20世纪90年代末在上世纪承销成为发行债券的主要形式。事实上,不仅是我国,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采用这种方式。
招标拍卖。采取这种方式,认购价格或收益率债券是通过招标确定中标拍卖。具体有两种方式招标,竞争性招标和非竞争性投标。由于前题是有竞争力的,自然意味着独占方式竞标的情况下,投标人提交的认购价和投标人数,开标相应。决定申办的基础上,价格水平的问题。投标者认购价为高,本次招标中受益很大,所以高中标。非竞争性投标乍看类似的竞争性招标,但在现实的巨大差异。它们是相似的,因为非竞争性投标遵循公开招标的开口;说他们是不同的,指的是不同的结果。实施竞争性招标,价高者得的投资者只国债的权利。并采取非竞争性投标,但类似的混乱,投资者参与投标的每一个人。
D. 这道题怎么做,谢谢,某国想要发行400亿的贴现式国债,发行面值为100元
要想发行这个国债啊,就是有一个现金价值还是?
E. 11月10日起将发行400亿元储蓄国债 哪儿发行
一、2015年第九期储蓄国债(电子式)(国债代码:151709)和2015年第十期储蓄国债(电子式)(国债代码:151710)均为固定利率固定期限品种,期限分别为3年和5年,票面年利率分别为4%和4.42%。
二、两期国债发行期为2015年11月10日至11月19日(节假日正常发行),2015年11月10日起息,按年付息,每年11月10日支付利息。第九期和第十期分别于2018年11月10日和2020年11月10日偿还本金并支付最后一次利息。两期国债均按实际天数计息,不计复利。
三、两期国债发行对象为个人投资者,单一账户每期最高购买限额为500万元;以100元为起点按100元的整数倍发售、兑付和办理其他各项业务;不可以流通转让,可以提前兑取、质押贷款和非交易过户。
F. 建行网银上10亿额度的国债不到一小时就卖完了,这意味这什么
一、建行网银上10亿额度的国债不到一小时就卖完了,这意味大家对于国债的信任度比较高,都认为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自己拥有一笔稳定的收入。
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比较懒,他们想要在各种投资方式当中,寻找到一个风险低又年收益更高的方式。但是理财本身就是一门非常需要技术技巧的工作,需要专门通过学习之后才能够了解。作为普通的一个群众来说,我们只能够采取最笨的方式来理财,那就是通过大家都熟知的购买国债。
G. 假如我买到一亿人民币的国债,三年后的收益是多少
一个亿,那还买国债?国债年化收益大概3%,一个亿三年的利息7收入大概是1000w
H. 327国债事件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
一、1995年2月23日爆发的327国债期货事件,可以说是建国以来罕见的金融地震。
327品种是对1992年发行的3年期国债期货合约的代称。由于其于1995年6月即将交收,现货1992年3年期国债保值贴补率明显低于银行利率,故一向是颇为活跃的炒作题材。
市场在1994年底就传言327等低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的国库券可能要加息;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不可能,因为一旦加息需要国家多支出10多亿元的资金,在客观形势吃紧的情况下,显然绝非易事。
于是,围绕着对这一问题的争议,期货市场形成了327品种的多方与空方,该品种价格行情的最大振幅曾达4元多。
二、2月23日,财政部发出公告,关于1992年期国库券保值贴补的消息终于得到证实。多头得理不饶人,咄咄逼人地乘胜追击,而空方却不甘束手就擒。双方围绕327高地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
空方的总指挥是万国证券公司,二号主力辽宁国发(集团)公司。
在148.50元附近,空方集结了大量的兵力。但多方力量势不可挡,一开盘,价位就跳空高开,数百万的空单被轻而易举地吃掉,价格大幅飙升,迅速推高到151.98元。16时22分,离收盘还有8分钟。
正当许多人都以为大局已定时,风云突变,730万口(约合人民币1460亿元)的抛单突然出现在屏幕上,多方顿时兵败如山倒。
最后双方在147.50元的位置鸣金收兵。当日上海国债期货总成交8539.93亿元,其中80%即6800亿元左右集中在327品种上。若按收市价147.50元结算,意味着一大批多头将一贫如洗,甚至陷于无法自拔的资不抵债的泥坑。
交易刚结束,上海证券交易所、证管办就接到了指有会员严重违规操作的控告。根据后来的处理结果,327事件被定性为一起严重的违规事件。
它是在国债期货市场发展过快、交易所监管不严和风险管理滞后的情况下,由上海万国证券公司、辽宁国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少数大户蓄意违规、操纵市场、扭曲价格、严重扰乱市场秩序所引起的国债期货风波。
三、作为327事件主要责任者的万国证券公司,在这次大起大落的剧烈震荡中,一下子就陷入了灭顶之灾。万国证券成立于1988年7月18日,总裁管金生。
这家起步时只有3500万元资本金的证券公司在短短6年的时间就发展成资产规模数十亿元的综合性公司,是中国证券业的一大奇迹。
万国证券成立不到两个月就先声夺人,争取到为意大利国民劳动银行新加坡分行在伦敦发行欧洲日元证券作承销商,成为中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从事同类业务的第一家证券公司。
1992年,万国证券又与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及香港长江实业集团联合收购香港上市公司大众国际51%的股权,又创造了国内证券公司第一次在香港收购控股上市公司的奇迹。
1993年。万国证券在首批券商信用评级中成为唯一获得国内AAA最高信用级别的一家。
1994年,万国证券A股交易占上交所总成交量的22%,B股则达到50%,在上交所会员中首屈一指。当年上市的上海12只B股中有8只是由万国证券作国内主承销商。
如日中天的万国证券打起了“万国证券,证券王国”的旗号,声言要成为中国的野村、中国的美林。然而,在缺乏必要的监管条件下的过于顺利以及由此滋长起来的狂妄自大及膨胀野心,却成了它的“死穴”。
四、万国证券的总裁管金生是上海外国语学院法国文学硕士,毕业后先后就职于上海市级机关、上海信托投资公司。曾担任中美国际投资法研讨会秘书长,由此而受欧共体邀请,到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进修,获法学硕士及商业管理硕士。
1988年学成回国,即着手创办万国证券公司。人生经历上过于一帆风顺,同样容易养成一个人过于自负的性格。他风头出尽,被尊为“中国证券教父”。
327事件后,人们指责管金生用家长制的那一套来领导全国最大的证券公司,而他本人却感到还有一条,这就是万国缺少监督机制。
如果说管金生在327品种上走了眼不过是一种偶然,那么,他以及他所领导的万国在327事件中的所作所为则是一种必然。自从成为中国证券期货市场几乎所向无敌的虎狼之师,他们就太自以为是,也太自信了,他们以为国家不可能因其利率偏低而加息,因而一直在做空。
而当加息的消息被证实时,为了挽救公司可能出现的高达10亿元以上的损失,便不顾一切地铤而走险,违规恶炒。
2月23日下午,空方主力阵营中的辽国发临阵倒戈,突然空翻多,使327品种的创出151.98元的天价。
在大势既去的情况下,最后8分钟,急红了眼的空方司令万国赤膊上阵,先以50万口将价位打到150元,接着连续以几个数十万口的量级把价位再打到148元,最后一笔730万口的巨大卖单令全场目瞪口呆,把价位封死在147.50元。
在这一阵紧锣密鼓的狂轰烂炸之中,万国共抛出1056万口卖单,面值达2112亿元,而所有的327国债总额只有240亿元。也就是说,万国卖空的数额超过了该品种总额的7.8倍。
管金生的一步之差,令万国遭遇了它事业上的滑铁卢,在管本人而言也是其人生道路上的滑铁卢。
“中国的巴林事件”
以万国证券公司为代表的空方主力认为1995年1月起通货膨胀已见顶回落,不会贴息,坚决做空,而其对手方中经开则依据物价翘尾、周边市场“327”品种价格普遍高于上海以及提前了解财政部决策动向等因素,坚决做多,不断推升价位。
1995年2月23日,一直在“327”品种上联合做空的辽宁国发(集团)有限公司抢先得知“327”贴息消息,立即由做空改为做多,使得“327”品种在一分钟内上涨2元,十分钟内上涨3.77元。
做空主力万国证券公司立即陷入困境,按照其当时的持仓量和价位,一旦期货合约到期,履行交割义务,其亏损高达60多亿元。
为维护自己利益,“327”合约空方主力在148.50价位封盘失败后,在交易结束前最后8分钟,空方主力大量透支交易,以700万手、价值1400亿元的巨量空单,将价格打压至147.50元收盘,使“327”合约暴跌3.8元,并使当日开仓的多头全线爆仓,造成了传媒所称的“中国的巴林事件”。
“327”国债交易中的异常情况,震惊了证券市场。事发当日晚上,上交所召集有关各方紧急磋商,最终权衡利弊,确认空方主力恶意违规,宣布最后8分钟所有的“327”品种期货交易无效,各会员之间实行协议平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