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炒股配资 > 大亚湾国债

大亚湾国债

发布时间:2021-10-03 14:52:27

① 2010年祖国所有建设新成就

世界能源日益紧缺、江河开发与保护备受重视的今天,三峡大坝横空出世,再次显现出决策者的高瞻远瞩。5月20日,三峡大坝全线浇筑到185米设计高程,主体工程提前9个月完工,这一跨越世纪、创造多项世界第一的伟大工程,开始显现其在防洪、发电、航运等方面的综合效益。
中国铁路建设者破解并攻克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三大难题”的严峻挑战。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自二00一年六月二十九日开工以来,铁道部根据由北向南,逐步推进,分段建设,分段铺轨的总体部署,二00一年在格尔木至望昆段展开施工,在南山口建成世界最大的高原铁路铺架基地,冻土工程试验段开始建设,首战告捷;
二00二年展开唐古拉山以北冻土工程和西藏段部分重点工程施工,铺轨到达望昆站,取得了重点突破; 二00三年展开唐古拉山越岭地段“无人区”和唐古拉山以南工程施工,唐古拉山以北桥隧路基工程完成,全面攻坚年喜获全胜; 二00四年全线路基桥涵隧道基本完成,并在海拔四千七百多米的安多建成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铺架基地,结束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整体推进年再传捷报; 二00五年站前工程全部完成,铺轨架梁全线贯通,全线决战年胜券在握,为建设世界一流高原铁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00六年三月一日,青藏铁路货物列车工程运营试验时速目标达到每小时一百公里。五月一日旅客列车(不载客)工程运营试验时速目标达到每小时一百公里,部分地段达到每小时一百二十公里。七月一日全线开通试运营时速线路要求冻土地段每小时一百公里,非冻土地段全部达到一百二十公里。 青藏铁路总投资逾三百三十亿元人民币;全线路共完成路基土石方七千八百五十三万立方米,桥梁六百七十五座、近十六万延长米;涵洞二千零五十座、三万七千六百六十二横延米;隧道七座、九千零七十四延长米。
与此同时,青藏铁路在冻土攻关、卫生保障、环境保护、质量保证等方面也卓有成效,屡创佳绩。
青藏铁路七月一日投入试运行,届时可望成为沿线基本实现“无人化”管理的世界一流高原铁路。
1957-1966年间的主要成就:建设大中型项目500多个。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建成,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被发现并开采。新安江水库、上海港、兰新铁路建成。 1966-1976年主要成就:成昆铁路、湘黔铁路、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南京长江大桥、胜利油田建成。
改革开放以来的主要成就:大秦铁路、安太堡露天煤矿、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上海宝山钢铁公司、大亚湾核电站等大型工程建成。

② 这次5月15日铁路大调整内昆线的铁路有什么变化

建国以来,我国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经过大规模的投资和建设,得到明显加强,农业、能源、原材料供给能力迈上新台阶,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形成了纵横交错覆盖全国的网络体系,水利环境、教育、文化、卫生、体育设施显著加强,三峡工程、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青藏铁路、京沪“高铁”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建设顺利完成或向前推进。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图表:我国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规模和服务水平均有显著提升 新华社发

一、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快速增长

60年来,我国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快速增长。1954-2008年,全国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累计达到365304亿元,年均增长13.7%,比同期国民经济年均增幅高2.4个百分点。建国以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一)改革开放以前:缓慢发展阶段,工业投资增长相对较快

建国初期,我国经济贫穷落后,经过三年恢复期后,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从此以后直到改革开放的近30年时间里,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其中重要内容就是开展了大规模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1954-1977年,全国共完成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基本建设投资2996亿元,年均增长8.7%。

改革开放前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中工业投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其他行业。1954-1977年,工业基本建设投资1183亿元,年均增长12.1%,比同期农业投资增幅高3.6个百分点,比同期交通、教育、文化等第三产业投资增幅高5.6个百分点。工业投资的快速增长,与当时经济建设领域注重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政策是分不开的,国家把经济建设的重心向重工业倾斜,使煤炭、石油、电力等行业投资迅速增长。

这一时期建成的重大项目包括,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引进苏联援助的“156项”重点工程中的阜新、抚顺、鹤岗、平顶山等煤矿的25个煤炭项目,辽宁抚顺第二制油厂和甘肃兰州炼油厂2个石油项目,河南三门峡水利枢纽、吉林丰满水电站、甘肃兰州热电站等25个电力项目;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北京市“十大”建筑工程;1972年成套引进的26个项目中天津北大港、河北唐山陡河和内蒙古元宝山三个电厂;新建、扩建了甘肃玉门、新疆克拉玛依、山东胜利、黑龙江大庆等油田;建成并交付运营了兰新线、成昆线、包兰线、焦枝线等铁路;天津、连云港、大连、上海等一批港口建成使用。

7月1日,执行青藏铁路西宁-拉萨段客运列车牵引行驶任务的大功率机车在做出发前的准备工作。当日,是青藏铁路安全运营3周年纪念日。青藏铁路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铁路运输线,全长近2000公里,近一半铁路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青藏铁路自2006年7月1日正式通车以来,顺利通过了线路路基应力变化期、冻土路基稳定期和新设备适应期的严峻考验。截止今年5月底,青藏铁路共发送旅客1386万多人次,发送货物6290多万吨,为促进青藏两省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新华社记者 李明放摄

由于“大跃进”、“文革十年”的影响,改革开放前的30年是建国以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长幅度最低的阶段。

(二)1978-1989年:迅速发展前的起步阶段,集中力量加大重点行业投入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全社会投资规模很小,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仍十分薄弱。为改变这一状况,1979-1989年的11年间,国家利用有限资金加大了对重点行业的投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基本建设累计完成投资5479亿元,年均增长10.7%。

为填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缺口,重点缓解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等瓶颈制约,国家集中力量建设了一批能源、交通等国家重点项目。1982-1989年,国家共安排重点建设项目319个,累计完成投资2486亿元,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投资的29%。其中能源、基础原材料工业和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项目261个,计划总投资2927亿元,占全部重点建设项目的94.2%。

这一时期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中第一产业的比重较高。1978-1989年,农林牧渔业累计完成投资509亿元,占全部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的8.9%。

这一时期也是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投资快速发展阶段。1979-1989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基本建设累计完成投资839亿元,年均增长25.8%,比同期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增幅高15.1个百分点。

这一时期建成了“三北”防护林一期工程、一大批商品粮生产基地和大型水利工程;建成了葛洲坝水电站、平朔露天煤矿等153个重点能源项目;建成了冀东水泥厂等88个重点原材料项目;建成了大秦电气化铁路一期工程、秦皇岛煤码头三期工程、北京-武汉-广州同轴电缆载波工程等125个重点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项目。1988年我国第一条高速公路——长度为18.5公里的上海至嘉定高速公路建成通车;1985年上海宝山钢铁总厂一期工程投产;1984年吉林白山水电站一期工程建成投产,新增发电机组90万千瓦;1984年河北冀东水泥厂建成投产,新增水泥生产能力155万吨/年;1981年襄樊至重庆的襄渝线建成投入使用,新增营业里程895公里。这些项目的建成投产,缓解了能源、原材料、交通、通讯等行业供应紧张状况,改善了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投资结构中存在的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和社会基础产业薄弱等问题,为下一步国民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1990-2002年:迅猛发展阶段,国债投资极大促进了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为了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对农业、水利、能源、交通、邮电通信、原材料等行业的发展做出了明确的部署,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迅速增长。1990-2002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基本建设累计完成投资80249亿元,年均增长26%,比1979至1989年年均增幅高15.3个百分点,比同期全社会投资年均增幅高4.5个百分点。

这一时期,国债资金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的拉动作用非常突出。1998年起,在不利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国家为启动内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1998-2002年5年内共发行6600亿元特别国债,用于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农业、水利、交通、通信、城市基础设施、城乡电网改造、中央储备粮库等基础设施项目,另外有部分技改贴息资金用于一些基础产业的技术改造项目。这些资金的投入,带动了大量社会资本的进入,使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快速增长,从而进一步带动全社会投资和整个经济的稳定增长。1998-2002年5年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73380亿元,年均增长13.1%,比同期全社会投资年均增幅高2.2个百分点,有力地带动了全社会投资的增长,也使国民经济平稳度过困难时期。

这是三峡大坝雄姿(9月14日摄)。9月15日凌晨,三峡工程2009年175米试验性蓄水启动。按照本次试验性蓄水方案,9月底三峡水库水位原则上不高于158米,10月末蓄水至175米。若10月底三峡水库水位未蓄至175米,则11月份继续蓄水至175米。蓄水期间,每天水位涨幅不超过3米。新华社记者 杜华举摄

1990年至2002年,是我国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时期,一大批重大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成投产,并开始发挥效益。全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黑龙江和内蒙古100亿斤商品粮基地等项目使我国农林牧渔业基础设施水平得到改善;神府东胜矿区、新疆塔里木油田、大亚湾核电站、岭澳核电站一期工程、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二滩水电站等工程缓解了能源紧张状况;京九铁路、北京西客站、上海浦东和广州白云新机场、上海地铁二号线等项目投产,沈大高速建成通车,高速公路建设进入如火如荼阶段,现代化交通网络开始形成;水利方面进行了长江、黄河等主要干流、湖泊的防洪堤建设,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开始启动。

(四)2003-2008年:全面快速发展阶段,能源和基础原材料工业投资增长加快,国家资金继续向中西部地区倾斜,资金来源渠道呈现多样化

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一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加大政府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另一方面,鼓励外资和民营资本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投资,使我国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水平又有了大幅提高,人民生活环境和城乡面貌得到明显改善。2003年到2008年的6年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总额246770亿元,年均增长24.5%,比同期国民经济年均增长速度高8个百分点。2008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施工投资项目158350个,比2002年增加60352个;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204796亿元,比2002年增长2.1倍。这一时期的投资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能源和基础原材料投资快速增长。2003年到2008年6年间能源工业投资年均增长27.3%,其中煤炭采选业和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年均增长分别高达44.6%和43.1%;基础原材料工业年均增速达40.6%。

2003-2008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完成投资(亿元)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3

-2008年合计
6年年均增长(%)
合计 22680 28991 36412 43291 51329 64067

246770 24.5
农林牧渔业

535 645 843 1118 1460 2250 6851 15.7
能源工业 5161 7505 10206 11826 13699 16346

64742 27.3
其中:煤炭采选业

436 690 1163 1459 1805 2399 7953 44.6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

946 1112 1464 1822 2225 2675 10245 21.6
石油加工及炼焦

322 638 801 939 1415 1828 5943 43.1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

3305 4854 6503 7274 7907 9024 38867 24.3
煤气生产和供应

152 210 275 331 347 420 1734 35.6
基础原材料工业

3465 4860 6173 6962 9057 12195 42713 40.6
交通运输业

5526 6876 8585 10833 12372 14807 58998 20.7
邮政业 27 29 17 21 14 19 128 -35.3
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

1602 1590 1490 1661 1702 1931 9976 0.9
水利管理业

722 750 838 916 1106 1420 5751 7.4
环境管理业

264 259 319 420 591 729 2581 26.0
公共设施管理业

3235 3882 4942 6171 7579 10130 35939 31.3
教育 1474 1803 1967 2129 2221 2355 11949

18.4
文化 333 419 550 652 733 936 3624 22.9
卫生 230 248 325 373 547 677 2399 20.4
体育 107 125 159 210 248 271 1120 20.4

二是国家在政策、资金上注重加强对中西部的扶持,中西部地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快速增长。2003至2008年,中西部地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施工项目509758个,占全国的66.2%,比2002年提高5.9个百分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129805亿元,年均增长达27.8%,比全国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长水平快3.3个百分点。

从投资资金来源看,中西部地区6年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资金来源中国家预算内资金为12443亿元,占全国的61.6%,比1995年和2002年分别提高0.5个和5.5个百分点。国家资金的注入,缓解了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紧张的矛盾,带动了其他资金对中西部地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投入,使中西部地区建成了一大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如三峡工程、青藏铁路,渝怀线铁路,甘肃宝天高速公路,陕西黄延高速公路,贵州黔西电厂,内蒙古锡盟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等等。这些项目的建成投产,极大地改善了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面貌,为提高中西部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是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主体和资金来源渠道开始多样化。改革开放初期,用于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基本上都是国家资金。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资和民间资本在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上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较好地解决了国家资金不足的问题。2008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来源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占9.1%、国内贷款占21.9%,利用外资占1.4%,自筹资金占60.9%。投资主体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投资占61.6%,外资占4.6%,私营个体占7%。虽然国有投资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仍占绝对控股地位,但投资主体和资金来源已逐步多样化。

四是先后建成了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项目。其中百亿元以上项目包括石油、钢铁、电力、铁路、地铁、港口、机场等多个行业建设工程,如西气东输管道基建项目,西电东送工程,大庆油田开发产能建设工程,中海油海上油气田勘探开发投资项目,浙江镇海800万吨/年炼油扩建工程,上海赛科90万吨/年乙烯工程,广东江门、浙江乌沙山和北仑、江苏太仓、福建后石、山西阳城等电力项目,青藏线、宁西线、渝怀线、株六复线、浙赣线、朔黄线、内昆线等铁路项目,福建三福高速公路项目,广州地铁二号线工程,天津港扩建工程,洋山深水港集装箱项目一期工程,广州白云机场迁建工程等。2008年10月,三峡工程全部机组提前一年投产交付使用。

二、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60年的大规模投资建设,我国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生产能力和水平大幅提高,为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曾经是国民经济“瓶颈”的基础产业生产能力和基础设施服务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城乡面貌极大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经济运行基础更加牢固,经济发展潜力不断增强。

(一)农田水利建设不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

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要用不足世界7%的土地养活世界1/5的人口。为保证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国家不断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加强。

保险问题

1、首先您的保险险种没说明清楚。如果是中国人寿的为了明天您就真的赚了,因为那款保险当时是买疯了的,有8%的回报率,公司相对是亏的。
2、您每年向保险公司投保1070元应该是您每年交纳的保费,一年1070元,20年就乘以20,即1070*20=21400元,这是您的总投资。
3、您的收益
一、每三年返2000,假如投保年龄为20周岁,23岁得2000,24岁共得2000*2........50岁共得2000*10。。。。。80岁时共得2000*20=40000。。。。这项收益是根据被保险人的投保年龄和生存年限不同而不同的
二、满期金,如果我估计没错的话,这款保险的“保险责任”里应该规定了被保险人生存至多少年时能得到的现金。一般是60至75岁之间。这项收益是以被保险人的生存为条件的。但是您的问题里没有说明,所以不好回答。
三、就是保障,即万一出险能得到的收益。
一般而言您的总收益是会高过您的总投资的,不过也要具体看险种。

3、保险公司真正受益来源于利差异、死差异和费差异。所以保险公司的收益并不是全来自您的保费,保险费率是分为基本保费和附加保费,基本保费是保监会规定的,所有保险公司都是一个标准,具体是根据全国人口死亡率来决定的,比较复杂,在此就不作解释了。而保险公司保费不同主要是在附加保费部分,这部分根据公司经营管理不同而有差别,不过一般差别不大。据我所知保险公司的收益应该主要来自利差益就是投资收益,保险公司也是有投资的,保险法规定可以投比较稳定的国债、银行储蓄、国家基本建设等,如中国人寿国家基础建设投资

西气东输工程(中国人寿总投资53亿) 年收益 8%

三峡工程(中国人寿总投资逾190亿元) 年收益 11.2%

黄河小浪底水利工程(中国人寿投资约50亿) 年收益 9.3%

华东华南电网改造(中国人寿投资约37亿) 年收益 9%

大亚湾核电站(中国人寿共投资9亿) 年收益 12%

④ 有关祖国建社新成就的内容【很短】

2005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2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9%;财政收入突破3万亿元,增加5232亿元;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8%。国民经济呈现增长较快、效益较好、价格较稳的良好局面。 ——改革开放迈出重大步伐。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新突破;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42万亿美元,增长23.2%;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03亿美元;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8189亿美元。 ——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全面发展。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在一些重要科技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城镇新增就业97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49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55元,扣除价格因素,分别增长9.6%和6.2%。 (一)着力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继续搞好宏观调控,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综合运用财税、货币、土地等手段,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遏制房地产投资过快增长和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进一步增加农业、能源、交通、社会事业等薄弱环节投入,促进协调发展,增强发展后劲。加强经济运行调节,继续缓解煤电油运紧张状况,保障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二)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继续加强“三农”工作。28个省(区、市)全部免征了农业税,全国取消了牧业税。增加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和对产粮大县及财政困难县的转移支付,对部分粮食主产区的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全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2975亿元,比上年增加349亿元。粮食总产量在上年大幅度增长的基础上,又增产1454万吨,达到48401万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加强,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稳定奠定了基础。 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制定和实施了能源、重要原材料和装备制造等行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提出了促进流通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和支持重点行业健康发展;淘汰了一批高耗能、高污染和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落后生产能力。 为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突出抓了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任务和政策措施,启动了178项节能、节水和资源综合利用等重大项目。加强了矿产开发、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管理。去年投入国债资金152亿元,主要用于淮河、太湖等重点流域污染防治和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重点生态工程。深入开展环保专项治理,解决了一些危害群众健康的环境问题。 (三)深化体制改革和推进对外开放。农村综合改革试点继续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和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重要进展,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稳步推进,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顺利实施。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步伐加快。中央财政安排219亿元支持116户国有企业实施政策性关闭破产,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继续进行。财税、投资、价格改革继续深化。邮政体制改革开始启动。铁路、民航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制定并实施了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积极应对对外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调整出口退税、关税和加工贸易政策,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完善出口退税机制。稳步推进服务业对外开放。全面部署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过渡期的各项工作。 (四)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2005年中央财政用于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的支出1168亿元,比上年增长18.3%;投入国债建设资金95.4亿元。

⑤ 有几道题不会做,帮下忙.

我也9年级
1.题目说的不是很清楚,但总之是鉴别,一般来说,聚氯乙烯烧起来有刺鼻气味,聚乙烯严格来说也有但我们可以说没有,其他3种只要是物品就可以吧?那就用羊毛,棉,的确凉好了,羊毛烧起来有臭味,烧完后可以碾成粉末;棉布不具有后一个性质;的确凉烧后成坚硬小球(当然,也可以用化学腐蚀法)
2.没看过,不过下面这个可能有帮助:主角是一对可爱的小丑鱼(Clownfish)父子。父亲玛林和儿子尼莫一直在澳洲外海大堡礁中过着安定而"幸福"的平静生活。鱼爸爸玛林一直谨小慎微,行事缩手缩脚,虽然已经身为人父,却丝毫不会影响它成为远近闻名的胆小鬼。也正因为这一点,儿子尼莫常常与玛林发生争执,甚至有那么一点瞧不起自己的父亲。直到有一天,一直向往到海洋中冒险的尼莫,游出了他们所居住的珊瑚礁。正当尼莫想要舒展一下小尾巴的时候,一艘渔船毫不留情地将欢天喜地的尼莫捕走,并将它辗转卖到澳洲悉尼湾内的一家牙医诊所。
在大堡礁的海底,心爱的儿子突然生死未卜的消息,对于鱼爸爸玛林来说却无异于晴天霹雳。尽管胆小尽管怕事,现在为了救回心爱的孩子,玛林也就只有豁出去了。它决心跟上澳洲洋流,踏上寻找自己儿子的漫漫征程。
虽说是已下定决心,但这并不代表玛林可以在一夜之间抛弃自己怯懦的**格。途中与大白鲨布鲁斯的几次惊险追逐,很快便令它萌生退意,险些使父子重聚的希望化为泡影。但幸运的是,玛林遇到了来自撒马力亚(Samaritan)的蓝唐王鱼(Regal Blue Tang)多瑞(Dory)。多瑞是一只热心助人、胸怀宽广的大鱼。虽然严重的健忘症常常搞得玛林哭笑不得,但是有多瑞在身边做伴,却也渐渐令玛林明白了如何用勇气与爱战胜自己内心的恐惧,也懂得了一生中有一些事情的确是值得自己去冒险去努力的道理。
就这样,两条鱼在辽阔的太平洋上的冒险使它们交到了形形色色的朋友,也遭遇了各式各样的危机。而鱼爸爸玛林也终于克服万难,与儿子团聚并安全地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过去那个甚至连自己儿子都瞧不起的胆小鬼玛林,经过这次的考验后成为了儿子眼中真正的英雄!一场亲情团聚的大戏,就此在充满泪水的眼睛中落下了帷幕。
3.写山的诗句: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写水的诗句: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愁(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 (唐·李白)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唐·李白)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唐·李白)
湖清霜镜晓,涛白雪山来 (唐·李白)
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 (唐·李白)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唐·白居易)
水心如镜面,千里无纤毫 (唐·白居易)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唐·王维)
天壤之间,水居其多 (宋·苏轼)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宋·汪元量)
江带峨眉雪,川横三峡流 (唐·李白)
初惊银河落,半洒云天里 (唐·李白)
波涛万里堆琉璃 (唐·杜甫)
水真绿净不可睡,鱼若空行无所依 (宋·楼钥)
青山不老,绿水长存 (明·罗贯中)
水万物之本源也 (春秋齐国·管仲)
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 (战国赵国·荀子)
源清流洁,本盛木荣 (汉·班固)
清泉自爱江湖去,流出红墙便不还 (清·查慎行)
4.风能,太阳能,氢能,潮汐能,地热能等等
当然有,如1986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包站爆炸等
解救方法很多,但从根本上讲,人们应该尽量开发清洁能源,才不至于先污染,后治理
5.我刚答过一道题,可能有帮助:http://..com/question/10677089.html
当然,现在大概3年2.x%

⑥ 祖国建设新成就手抄报

30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沧桑巨变,30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世界上任何一个重大事项不能没有中国的参与,我国越来越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30年!中华民族犹如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97年香港回归,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以及四川大地震,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踩在脚下。

改革开放的 30年,我们国家在进步,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听爸爸妈妈讲,他们小的时候,生活非常困难,吃饭用粮票,买布用布票,

很多商品都凭票供应,有时为买生活用品需排很长时间的队,吃的是玉米面,只能在逢年过节时才能吃上大米和肉,只能在过年时才能穿上新衣裳。对此,我们现在的生活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衣食无忧,每天的生活都像是在过节一样,我们可以在计算机上学习查找资料,可以在计算机上玩游戏,享受网络世界带给我们的快乐,这都是改革开放带来的幸福生活。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新的30年!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航天卫星,是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宇行员出舱,而且顺利返回;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中国航天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

⑦ 急!!!祖国建设新成就!!!急需

神七发射,青藏铁路,三峡大坝,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大秦铁路.真巧,我们也有这个作业,交个朋友吧?

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抉择,开启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新时期。35年来,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勇气,攻坚克难,锐意推进改革,坚持不懈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焕发蓬勃生机和活力,我国经济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一、经济发展大跨越,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实现了由弱到强的历史性巨变。

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是我国国民经济蓬勃发展、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的35年,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由弱变强的35年,也是成功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向上中等收入国家跨越的35年。

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年均经济增速高达9.8%。1979-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只有2.8%。我国高速增长期持续的时间和增长速度都超过了经济起飞时期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史上的新奇迹。

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2012年的518942亿元。其中,从1978年上升到1986年的1万亿元用了8年时间,上升到1991年的2万亿元用了5年时间,此后10年平均每年上升近1万亿元,2001年超过10万亿元大关,2002-2006年平均每年上升2万亿元,2006年超过20万亿元,之后每两年上升10万亿元,2012年已达到52万亿元。

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1978年,我国经济总量仅位居世界第十位;2008年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由1978年的1.8%提高到2012年的11.5%。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2008-2012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超过20%。

外汇储备大幅增长,实现从外汇短缺国到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的巨大转变。1978年,我国外汇储备仅1.67亿美元,位居世界第38位,人均只有0.17美元,折合成人民币不足1块钱。随着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壮大,经常项目贸易盈余不断积累,外汇储备的短缺迅速成为历史,1990年外汇储备超过百亿美元,达到111亿美元,1996年超过千亿美元,达到1050亿美元,2006年超过1万亿美元,达到10663亿美元,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一位,2011年超过3万亿美元,2012年达到33116亿美元,连续七年稳居世界第一位。

二、经济结构深刻变化,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趋于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是对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的35年,是经济结构在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中不断调整的35年,也是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的35年。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35年来,三次产业在调整中均得到长足发展,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强化,工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服务业迅速发展壮大。1979-2012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实际分别增长4.6%、11.3%和10.8%。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由1978年的28.2:47.9:23.9调整为2012年的10.1:45.3:44.6。与1978年相比,2012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8.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2.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大幅上升20.7个百分点。

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2012年的52.6%,上升了34.7个百分点,年均上升1.0个百分点。城镇总人口年均增加1586万人,乡村总人口年均减少435万人。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并不断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也不断增强。城镇就业人员占全国的比重从1978年的23.7%上升到2012年的48.4%,乡村就业人员占比从76.3%下降51.6%。

三、供给能力大提高,商品和服务实现了由短缺到丰富充裕的巨大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是我国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的产业体系逐步建立的35年,是商品和服务供给能力大为增强的35年,也是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跃升到世界前列的35年。

农产品供给不仅解决了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温饱问题,还为工业化快速推进提供了重要支撑。35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农业生产放在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千方百计促进农业生产,稳定粮食产量,不仅成功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实现了人民生活水平质的提高,而且为工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2012年,粮食产量达到58958万吨,比1978年增长93.5%,2004年以来实现“九连增”,连续6年稳定在5亿吨以上的水平;棉花产量684万吨,比1978年增长2.2倍;油料产量3437万吨,增长5.6倍;糖料产量13485万吨,增长4.7倍;水果产量24057万吨,增长35.6倍;水产品产量5908万吨,增长11.7倍。肉类产量8387万吨,比1979年增长6.9倍。2011年,谷物、肉类、籽棉、花生、茶叶、水果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油菜籽、甘蔗、大豆分列第二、三、四位。从人均水平看,2012年人均粮食产量达到436.5公斤,比1978年增长36.9%;人均棉花、油料、糖料、水产品产量分别达到5.1公斤、25.4公斤、99.8公斤和43.7公斤,分别增长1.2倍、3.7倍、3.0倍和8.0倍。

工业生产能力迅速提高,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成长为世界制造业大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进程迅速启动,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迅猛增长。2012年,原煤产量达到36.5亿吨,比1978年增长4.9倍;粗钢7.2亿吨,增长21.8倍;水泥22.1亿吨,增长32.9倍;汽车1928万辆,增长128.3倍;家用电冰箱由1978年的2.8万台增加到2012年的8427万台;彩色电视机由0.4万台增加到1.3亿台。移动通信手持机和微型电子计算机从无到有,2012年产量分别达到11.8亿台和3.5亿台。35年来,我国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成长为世界制造业大国。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比重已达到17.6%。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在22个大类中,我国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钢铁、水泥、汽车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四、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大发展,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显著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是我国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取得质的飞跃的35年,是能源、交通、通信等瓶颈制约不断缓解的35年,也是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体系并形成比较优势的35年。

能源生产能力不断提高。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我国逐渐成为能源消费大国,与此同时,能源生产能力也不断提升,能源自给率保持较高水平,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家经济安全。2012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33.2亿吨标准煤,比1978年增长4.3倍,年均增长5.0%。同期,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5.6%,与能源生产增速的差距不大,能源总自给率达到90%以上。能源生产结构不断优化,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生产量在能源生产总量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3.1%提高到2012年的10.3%。

交通运输设施日益完善。35年来,我国交通网络不断完善,运输能力不断增强,运输效率不断提高,有力地支撑了各项产业的发展。2012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9.8万公里,比1978增长88.8%,居世界第二位;公路里程424万公里,增长3.8倍;民用航空航线里程328万公里,增长21.0倍;输油(气)管道里程9万公里,增长9.9倍;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66.5亿吨,增长32.5倍,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一些现代化交通运输设施从无到有,增长迅猛。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尚无高速公路,2012年,我国高速公路里程达到9.62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二。高速铁路飞速发展,生产出时速高达350公里的动车组,标志着我国铁路运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2年,高铁运营里程达9356公里,居世界第一位。互联网设施迅猛发展,互联网普及率由2002年的4.6%迅速提高到2012年的42.1%。

五、对外经济大飞跃,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是我国日益融入国际市场、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的35年,是我国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的35年,也是我国抓住全球化机遇一跃成为世界贸易大国的35年。

对外贸易总量不断攀升。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外经济交流活动十分有限,再加上国内市场化水平不高,造成了与国际市场相对隔绝的状态。1978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只有206亿美元,世界排名第29位,1988年突破了1000亿美元,1994年突破了2000亿美元,1997年突破了3000亿美元,2004年又突破了1万亿美元大关,2012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已达到38671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186倍,年均增长16.6%,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位;货物出口总额20487亿美元,增长209倍,年均增长17.0%,居世界第一位;货物进口总额18184亿美元,增长166倍,年均增长16.2%,居世界第二位。2012年,我国货物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分别占世界的11.2%和9.8%。

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出口商品以初级产品为主,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出口商品附加值大幅度提高,国际竞争力大为提升。出口总额中初级产品所占比重由1980年的50.3%下降到2012年的4.9%,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则由49.7%上升到95.1%。同时,进口商品构成也随国力和开放程度的变化而演变。工业制成品进口额占进口商品总额的比重迅速由1980年的65.2%提高到1985年的87.5%,之后直到2003年这一比重基本保持在80%以上,反映了我国消费能力的提高。此后,国内产业体系的升级逐渐拉低了制成品进口额比重,2003年以来制成品进口额比重呈现明显的下降走势,至2012年已下降到65.1%。综合来看,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对外贸易方式主要是以初级产品换制成品,1980年初级产品净出口21.6亿美元,制成品净进口40.5亿美元;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以制成品换初级产品的格局逐渐定型,2012年,初级产品净进口5344亿美元,制成品净出口7647亿美元。

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活动日益频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充分发挥了资源、劳动力等要素优势和巨大的潜在市场优势,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热土,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外商直接投资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1979-2012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2761亿美元,1984-2012年以年均18.0%的高速度增长。我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世界排名也上升至第二位。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企业实力的提升,“走出去”的步伐开始加大。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由2007年的265亿美元快速提高到2012年的878亿美元,2012年末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5319亿美元。

六、人民生活大改善,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并向全面小康迈进的历史性跨越。

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是我国历史上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35年,是城乡居民生活实现由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并向全面小康迈进的35年,也是社会保障事业从低层次到制度建立再到全面推进的35年。

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就业问题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进入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后,根据人口结构和就业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实施了就业优先的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缓解了就业矛盾。1978-2012年,我国就业人员从40152万人增加到76704万人,年均增加107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长期保持基本稳定。与此同时,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有序转移。2012年,我国农民工数量达到2.6亿人。

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35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效率和公平兼顾,确保了城乡居民收入和财富的快速增长。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比1978年增长71倍,年均增长13.4%,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7.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917元,增长58倍,年均增长12.8%,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7.5%。城乡居民拥有的财富显著增加。2012年末,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39.96万亿元,比1978年末增长1896倍,年均增长24.9%。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居民拥有的财产性收入从无到有,2012年占人均全部年收入比重上升到2.6%。

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极大改善。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现金消费支出16674元,比1978年增长52.6倍,年均名义增长12.4%;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5908元,增长49.9倍,年均名义增长12.3%。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明显优化。2012年,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6.2%,比1978年下降21.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9.3%,下降28.4个百分点。居住条件极大改善。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32.9平方米,比1978年增加26.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7.1平方米,增加29.0平方米。消费领域不断拓展,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彩电、电冰箱、空调、电话等耐用消费品逐步普及,汽车、电脑等高档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大幅提高。2012年末,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移动电话、计算机和家用汽车拥有量分别为212.6部、87.0台和21.5辆,分别比2000年末增加193.1部、77.3台和21.0辆。

社会保障事业全面推进。35年来,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经历了一个从低层次到制度建立完善再到全面推进的演变过程。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按照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事业建设,截至目前已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2012年末,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0426.8万人,比1989年末增加24716.5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人数分别为19861.3万人和15224.7万人,分别比1994年增加19486.7万人和7256.9万人;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48369.5万人;2566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8.3%;2143.5万城市居民和5344.5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

扶贫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从1978年到2012年,我国先后采用过不同的农村贫困标准。根据1978年标准,1978年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约2.5亿人,约占全部人口的四分之一,2007年下降为1479万人,平均每年脱贫811万人。按照2008年标准,2007年农村贫困人口为4320万人,2010年下降为2688万人,平均每年脱贫544万人。按照2010年制定的新扶贫标准,2010年农村贫困人口为16567万人,2012年为9899万人,不足全部人口的10%,平均每年脱贫3334万人。

七、社会事业大进步,呈现出由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是我国科教文卫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展的35年,是社会和谐稳定得到巩固和发展的35年,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的35年。

投入力度,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取得了一系列成绩。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国民受教育程度大幅提升。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82年的5.2年提高到2012年的8.9年。2012年,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人数689万人,比1978年增长16.1倍;在校生2391万人,增长26.9倍;毕业生625万人,增长36.9倍,较好地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科技事业成果丰硕。30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和转化机制,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丰硕的成果。2012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达到10298亿元,比1995年增长28.5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98%,上升1.4个百分点;发明专利申请授权21.71万件,增长63倍。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建成了正负电子对撞机等重大科学工程,秦山、大亚湾核电站并网发电成功,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不断升级并全部研制成功。近年来,我国在载人航天、载人深潜、基因工程、高性能计算机、新材料、量子信息、3D打印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为成功转型为创新型国家奠定良好基础。

总之,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走过了35年极不平凡的光辉历程,35年改革成果丰硕,35年开放成就非凡。这一笔笔鲜活的统计数据正是最好的见证。当然,中国的改革开放并非一路坦途,35年来,我们也曾经受考验,艰辛探索。在每一次危机的挑战前,在每一次风险的历练下,党中央、国务院始终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接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


资料来源——人民网: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1106/c1001-23444065.html

⑨ 中国封建社会在城市规划方面有哪些突出的成就

建国以来,我国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经过大规模的投资和建设,得到明显加强,农业、能源、原材料供给能力迈上新台阶,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形成了纵横交错覆盖全国的网络体系,水利环境、教育、文化、卫生、体育设施显著加强,三峡工程、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青藏铁路、京沪“高铁”等一大批重大项目建设顺利完成或向前推进。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图表:我国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规模和服务水平均有显著提升 新华社发 一、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快速增长

60年来,我国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快速增长。1954-2008年,全国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累计达到365304亿元,年均增长13.7%,比同期国民经济年均增幅高2.4个百分点。建国以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一)改革开放以前:缓慢发展阶段,工业投资增长相对较快

建国初期,我国经济贫穷落后,经过三年恢复期后,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从此以后直到改革开放的近30年时间里,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其中重要内容就是开展了大规模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1954-1977年,全国共完成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基本建设投资2996亿元,年均增长8.7%。

改革开放前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中工业投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其他行业。1954-1977年,工业基本建设投资1183亿元,年均增长12.1%,比同期农业投资增幅高3.6个百分点,比同期交通、教育、文化等第三产业投资增幅高5.6个百分点。工业投资的快速增长,与当时经济建设领域注重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政策是分不开的,国家把经济建设的重心向重工业倾斜,使煤炭、石油、电力等行业投资迅速增长。

这一时期建成的重大项目包括,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引进苏联援助的“156项”重点工程中的阜新、抚顺、鹤岗、平顶山等煤矿的25个煤炭项目,辽宁抚顺第二制油厂和甘肃兰州炼油厂2个石油项目,河南三门峡水利枢纽、吉林丰满水电站、甘肃兰州热电站等25个电力项目;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北京市“十大”建筑工程;1972年成套引进的26个项目中天津北大港、河北唐山陡河和内蒙古元宝山三个电厂;新建、扩建了甘肃玉门、新疆克拉玛依、山东胜利、黑龙江大庆等油田;建成并交付运营了兰新线、成昆线、包兰线、焦枝线等铁路;天津、连云港、大连、上海等一批港口建成使用。

7月1日,执行青藏铁路西宁-拉萨段客运列车牵引行驶任务的大功率机车在做出发前的准备工作。当日,是青藏铁路安全运营3周年纪念日。青藏铁路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铁路运输线,全长近2000公里,近一半铁路海拔都在4000米以上。青藏铁路自2006年7月1日正式通车以来,顺利通过了线路路基应力变化期、冻土路基稳定期和新设备适应期的严峻考验。截止今年5月底,青藏铁路共发送旅客1386万多人次,发送货物6290多万吨,为促进青藏两省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新华社记者 李明放摄

由于“大跃进”、“文革十年”的影响,改革开放前的30年是建国以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长幅度最低的阶段。

(二)1978-1989年:迅速发展前的起步阶段,集中力量加大重点行业投入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全社会投资规模很小,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仍十分薄弱。为改变这一状况,1979-1989年的11年间,国家利用有限资金加大了对重点行业的投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基本建设累计完成投资5479亿元,年均增长10.7%。

为填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缺口,重点缓解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等瓶颈制约,国家集中力量建设了一批能源、交通等国家重点项目。1982-1989年,国家共安排重点建设项目319个,累计完成投资2486亿元,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投资的29%。其中能源、基础原材料工业和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项目261个,计划总投资2927亿元,占全部重点建设项目的94.2%。

这一时期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中第一产业的比重较高。1978-1989年,农林牧渔业累计完成投资509亿元,占全部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的8.9%。

这一时期也是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投资快速发展阶段。1979-1989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基本建设累计完成投资839亿元,年均增长25.8%,比同期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增幅高15.1个百分点。

这一时期建成了“三北”防护林一期工程、一大批商品粮生产基地和大型水利工程;建成了葛洲坝水电站、平朔露天煤矿等153个重点能源项目;建成了冀东水泥厂等88个重点原材料项目;建成了大秦电气化铁路一期工程、秦皇岛煤码头三期工程、北京-武汉-广州同轴电缆载波工程等125个重点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项目。1988年我国第一条高速公路——长度为18.5公里的上海至嘉定高速公路建成通车;1985年上海宝山钢铁总厂一期工程投产;1984年吉林白山水电站一期工程建成投产,新增发电机组90万千瓦;1984年河北冀东水泥厂建成投产,新增水泥生产能力155万吨/年;1981年襄樊至重庆的襄渝线建成投入使用,新增营业里程895公里。这些项目的建成投产,缓解了能源、原材料、交通、通讯等行业供应紧张状况,改善了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投资结构中存在的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和社会基础产业薄弱等问题,为下一步国民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1990-2002年:迅猛发展阶段,国债投资极大促进了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为了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对农业、水利、能源、交通、邮电通信、原材料等行业的发展做出了明确的部署,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迅速增长。1990-2002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基本建设累计完成投资80249亿元,年均增长26%,比1979至1989年年均增幅高15.3个百分点,比同期全社会投资年均增幅高4.5个百分点。

这一时期,国债资金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的拉动作用非常突出。1998年起,在不利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国家为启动内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1998-2002年5年内共发行6600亿元特别国债,用于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农业、水利、交通、通信、城市基础设施、城乡电网改造、中央储备粮库等基础设施项目,另外有部分技改贴息资金用于一些基础产业的技术改造项目。这些资金的投入,带动了大量社会资本的进入,使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快速增长,从而进一步带动全社会投资和整个经济的稳定增长。1998-2002年5年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73380亿元,年均增长13.1%,比同期全社会投资年均增幅高2.2个百分点,有力地带动了全社会投资的增长,也使国民经济平稳度过困难时期。

这是三峡大坝雄姿(9月14日摄)。9月15日凌晨,三峡工程2009年175米试验性蓄水启动。按照本次试验性蓄水方案,9月底三峡水库水位原则上不高于158米,10月末蓄水至175米。若10月底三峡水库水位未蓄至175米,则11月份继续蓄水至175米。蓄水期间,每天水位涨幅不超过3米。新华社记者 杜华举摄

1990年至2002年,是我国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时期,一大批重大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成投产,并开始发挥效益。全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黑龙江和内蒙古100亿斤商品粮基地等项目使我国农林牧渔业基础设施水平得到改善;神府东胜矿区、新疆塔里木油田、大亚湾核电站、岭澳核电站一期工程、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二滩水电站等工程缓解了能源紧张状况;京九铁路、北京西客站、上海浦东和广州白云新机场、上海地铁二号线等项目投产,沈大高速建成通车,高速公路建设进入如火如荼阶段,现代化交通网络开始形成;水利方面进行了长江、黄河等主要干流、湖泊的防洪堤建设,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开始启动。

(四)2003-2008年:全面快速发展阶段,能源和基础原材料工业投资增长加快,国家资金继续向中西部地区倾斜,资金来源渠道呈现多样化

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一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加大政府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另一方面,鼓励外资和民营资本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投资,使我国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水平又有了大幅提高,人民生活环境和城乡面貌得到明显改善。2003年到2008年的6年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总额246770亿元,年均增长24.5%,比同期国民经济年均增长速度高8个百分点。2008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施工投资项目158350个,比2002年增加60352个;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204796亿元,比2002年增长2.1倍。这一时期的投资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能源和基础原材料投资快速增长。2003年到2008年6年间能源工业投资年均增长27.3%,其中煤炭采选业和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年均增长分别高达44.6%和43.1%;基础原材料工业年均增速达40.6%。

2003-2008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完成投资(亿元)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3 -2008年合计 6年年均增长(%)
合计 22680 28991 36412 43291 51329 64067 246770 24.5
农林牧渔业 535 645 843 1118 1460 2250 6851 15.7
能源工业 5161 7505 10206 11826 13699 16346 64742 27.3
其中:煤炭采选业 436 690 1163 1459 1805 2399 7953 44.6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 946 1112 1464 1822 2225 2675 10245 21.6
石油加工及炼焦 322 638 801 939 1415 1828 5943 43.1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 3305 4854 6503 7274 7907 9024 38867 24.3
煤气生产和供应 152 210 275 331 347 420 1734 35.6
基础原材料工业 3465 4860 6173 6962 9057 12195 42713 40.6
交通运输业 5526 6876 8585 10833 12372 14807 58998 20.7
邮政业 27 29 17 21 14 19 128 -35.3
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 1602 1590 1490 1661 1702 1931 9976 0.9
水利管理业 722 750 838 916 1106 1420 5751 7.4
环境管理业 264 259 319 420 591 729 2581 26.0
公共设施管理业 3235 3882 4942 6171 7579 10130 35939 31.3
教育 1474 1803 1967 2129 2221 2355 11949 18.4 文化 333 419 550 652 733 936 3624 22.9
卫生 230 248 325 373 547 677 2399 20.4
体育 107 125 159 210 248 271 1120 20.4 二是国家在政策、资金上注重加强对中西部的扶持,中西部地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快速增长。2003至2008年,中西部地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施工项目509758个,占全国的66.2%,比2002年提高5.9个百分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129805亿元,年均增长达27.8%,比全国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长水平快3.3个百分点。

从投资资金来源看,中西部地区6年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资金来源中国家预算内资金为12443亿元,占全国的61.6%,比1995年和2002年分别提高0.5个和5.5个百分点。国家资金的注入,缓解了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紧张的矛盾,带动了其他资金对中西部地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投入,使中西部地区建成了一大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如三峡工程、青藏铁路,渝怀线铁路,甘肃宝天高速公路,陕西黄延高速公路,贵州黔西电厂,内蒙古锡盟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等等。这些项目的建成投产,极大地改善了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面貌,为提高中西部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是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主体和资金来源渠道开始多样化。改革开放初期,用于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基本上都是国家资金。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资和民间资本在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上起的作用越来越大,较好地解决了国家资金不足的问题。2008年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来源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占9.1%、国内贷款占21.9%,利用外资占1.4%,自筹资金占60.9%。投资主体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投资占61.6%,外资占4.6%,私营个体占7%。虽然国有投资对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仍占绝对控股地位,但投资主体和资金来源已逐步多样化。

四是先后建成了一批关系国计民生的项目。其中百亿元以上项目包括石油、钢铁、电力、铁路、地铁、港口、机场等多个行业建设工程,如西气东输管道基建项目,西电东送工程,大庆油田开发产能建设工程,中海油海上油气田勘探开发投资项目,浙江镇海800万吨/年炼油扩建工程,上海赛科90万吨/年乙烯工程,广东江门、浙江乌沙山和北仑、江苏太仓、福建后石、山西阳城等电力项目,青藏线、宁西线、渝怀线、株六复线、浙赣线、朔黄线、内昆线等铁路项目,福建三福高速公路项目,广州地铁二号线工程,天津港扩建工程,洋山深水港集装箱项目一期工程,广州白云机场迁建工程等。2008年10月,三峡工程全部机组提前一年投产交付使用。

二、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60年的大规模投资建设,我国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生产能力和水平大幅提高,为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曾经是国民经济“瓶颈”的基础产业生产能力和基础设施服务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城乡面貌极大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经济运行基础更加牢固,经济发展潜力不断增强。

(一)农田水利建设不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

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要用不足世界7%的土地养活世界1/5的人口。为保证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国家不断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农业的基础地位得到加强。

⑩ 保险问题

所谓自杀,在法律上是指故意剥夺自己生命的行为。如果每有主观上的故意,则不能称之自杀。在人寿保险合同中,一般都将自杀作为责任免除条款来规定,这主要是为了避免蓄意自杀者通过保险方式谋取保险金,防止道德危险的发生。但自杀毕竟是死亡的一种,有时候保险人遭受意外事件的打击或心态失常亦会作出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并非是在有意图谋保险金。为了保障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的利益,在很多人寿保险合同中都将自杀列入保险责任范围,但规定保险合同生效一定期限后(通常是两年)发生被保险人的自杀行为,保险人才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跟据心理学的调查,一个人在一两年以前即开始自杀计划,这一自杀意图能够持续二年期限并最终实施的可能性很小。因此,自杀条款的规定既可避免道德危险的发生,也可最大限度地保障被保险人和受益人的利益。
参考资料:《保险中介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参考用书》

阅读全文

与大亚湾国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炒股可以赚回本钱吗 浏览:367
出生孩子买什么保险 浏览:258
炒股表图怎么看 浏览:694
股票交易的盲区 浏览:486
12款轩逸保险丝盒位置图片 浏览:481
p2p金融理财图片素材下载 浏览:466
金融企业购买理财产品属于什么 浏览:577
那个证券公司理财收益高 浏览:534
投资理财产品怎么缴个人所得税呢 浏览:12
卖理财产品怎么单爆 浏览:467
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规定 浏览:531
保险基础管理指的是什么样的 浏览:146
中国建设银行理财产品的种类 浏览:719
行驶证丢了保险理赔吗 浏览:497
基金会招募会员说明书 浏览:666
私募股权基金与风险投资 浏览:224
怎么推销理财型保险产品 浏览:261
基金的风险和方差 浏览:343
私募基金定增法律意见 浏览:610
银行五万理财一年收益多少 浏览: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