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说国债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最佳结合点
财政政策工具主要是调节税收和政府支出,货币政策则主要是通过市场操作,利率设定,和银行准备金制度调节货币供给量。 如果经济不景气,政府通过金融机构发行国债,得到资金,增加政府支出,包括政府直接投资和转移支付,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国民收入。 同时,经济不景气,央行要通过提高货币供给量增加市场流动性,一个方法就是去买金融机构手里的国债,金融机构就有了钱可以贷款给企业,企业就能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当然央行也能通过对商业银行再贴现,再贷款,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方式增加市场流动性,不过要扩大货币供应量最主要还是通过买入国债和降低利率这两种方式。 最典型的就是美联储。 中国人民央行一半调节存准率和利率居多,国债由于中国政府发行的国债在世界范围内流通性不广,不像美国国债,所以使用起来力度不大。
2. 国债价格与经济的关系
国债挤出效应与我国国债政策取向
摘要:我国国债的挤出效应与经济体制改革紧密相联,在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后,我国财政赤字和国债的挤出效应不明显。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经济仍然处于转型期,市场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民间投资对利率的反应还不是十分敏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成熟,民间消费与投资的利率弹性有所增强,并且,随着经济持续发展,资源得到较充分利用,劳动力、资金、土地资源等逐渐变得稀缺,挤出效应将会相应加强。因此,如何调整国债政策取向,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从2005年开始,我国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但从发展趋势看,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国国债发行规模仍将保持一个较高的水平。国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对长期资本的形成及市场机制的完善均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如何看待国债的挤出效应,如何调整国债政策取向,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http://scholar.ilib.cn/Abstract.aspx?A=zycjdxxb200305006
3. 如何理解财政收支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循环关系
国民收入与财政收入的关系 1、 区别 (1)含义不同 (2)来源不同:国民收入是劳动者新创造的社会财富。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税收、国有企业上交的利润、债务和其他收入,其中最主要的是税收收入。 (3)在分配中处理的关系不同: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必须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过高的积累与过高的消费都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在财政分配中,主要是正确处理好收入与支出的关系,尽量做到收支平衡。 (4)增收的途径不同:增加国民收入最主要的是应用新的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消耗,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而增加财政收入一是取决于经济的发展水平,而是取决于分配政策,主要是靠国家严格的税法规定增加税收。 2、联系 两者都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的标志,增加都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巩固政权,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部门用途相同,国民收入岸最终用途分为两部分,积累和消费。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是财政分配的两个方面,财政支出有的用于经济建设,有的用于行政建设,国防建设和发展科教文卫事业。 财政赤字评价; 财政支大于收,即出现财政赤字,意味着财政支出靠借债来维持,这种状况可能会导致社会总共给和社会总需求不平衡,引发通货膨胀。 在特定状况下,靠扩大财政赤字发展经济发生危险的可能性不大。近年来,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实践证明,赤字增加也没有引发通货膨胀,究其原因, 一是我国国内买方市场的形成,不会形成抢购的想象 二是银行储蓄存款比较多,国家通过财政债券将一部分储蓄作为基础储蓄的投资,而不是增发货币而形成通货膨胀 三是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工业消费品和生产资料市场供应充裕,物价稳定,适度扩大一些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是在国民经济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1、关于财政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国家通过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调节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以实现社会经济目标的具体措施。它主要包括税收、预算、国债、购买性支出和财政转移等手段。 积极的财政政策。当前,我国针对国内消费需求不忘和外部经济环境仍然严峻的实际,立足于扩大内需,通过发行长期国债扩大财政赤字,以推动经济总量的增长。这就是积极的财政政策。 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区别; (1)含义不同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新带领进行调解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相应的政策措施。其特点是通过利息率的中介,间接对宏观经济发生作用。 (2)内容不同 凡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动、发行国库券。国家规定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政府对公共工程或商品与劳务的投资的多少等都属于财政政策。 而和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利率的调整,则属于货币政策。 联系 (1) 两者都是经济政策,都属于宏观调整的重要方式 (2) 在一般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相互配合起作用的。由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经济生活的作用各有特点,在货币政策收效不明显的严重萧条局面下,财政政策则显得比较有利。如扩大财政赤字、支持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建设,本身可以吸收一部分失业人员,又可以带动相关部门的发展、在抑制经济过热方面则有利于保持经济较快的增长速度。 3、什么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近几年,我国为什么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也成金融政策,是指国家制定的关于货币供应量和货币流通组织管理的政策,有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和外汇政策所构成,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政策。货币政策的核心是通过变动货币供应量,使货币供给和需求之间形成一定的对比关系,进而调节社会公共给核总需求。从总量调节处罚可以把货币政策分为均衡性货币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三种类型。 稳健的货币政策属于扩张性货币政策的范畴。就是货币发行要按照货币和纸币的流通规律办事。坚持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原则,在坚持贷款条件、防范金融风险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其功能是刺激社会总需求的增站和经济的较快发展。他要求银行要调整信贷结构,尽量满足由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企业流动资金的贷款需求,发展个人住房、助学贷款等消费信贷业务。当前还要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进一步规范和发展证券市场,继续促进保险业健康发展,密切关注国际金融市场变化,严防国际短期资本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冲击,确保金融安全。 中国人民银行增加货币供应量,金融机构降低存款利率、放宽贷款限制等属于这一货币政策范畴,由于嫁到了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使我国近几年达到了预期的经济增长目标。
4. 财政政策中,政府债券如何对经济进行调节
政府主要通过债券来调节经济市场中的货币存量,如果觉得货币有贬值的危险,那就通过发行债券来收回一部分流通的钱。
当政府为债券进行支付时,更多的资金流入了市场,人们手中的钱也就多了,这时人们有两种选择——存储或者消费,如果选择消费,那么市场的总需求就增加了,这样会促进就业,降低失业率;如果选择存进银行,那么由于资金总供给的增加,会导致银行利率降低,这样就鼓励人们贷款,人们贷款是为了购买资本存量或者买房,因而同样促进了总需求,也降低了失业率;如果人们选择购买股票或者基金(注意,购买股票和基金也属于储蓄),那么进入股票市场的资金增加,自然也就提高了股价
5. 紧缩的货币政策与扩张的财政政策会导致高利率和经济的告诉增长么怎么分析
紧缩性货币政策说明央行严格控制货币投放量,货币供给比正常供应量小,经济体中货币紧缺。
扩张性财政政策说明政府大量发行国债进行基础经济建设等,债券供应量比正常量大,所以对货币的需求也更大,经济体中货币更加紧缺。
在一个利率由市场决定的经济体中(如美欧等西方国家),紧缩的货币政策与扩张的财政政策这种搭配组合会造成短期之内利率迅速升高,短期经济畸形繁荣(因为政府大量借债投入经济建设等),但是长期来看,因为高利率造成了实体经济融资困难,企业资金链断裂引起减产、裁员、倒闭等,经济会进入萧条。
6. 财政政策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在经济增长滞缓时,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的支出,减少税收等措施拉动经济增长。
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包括税收、预算、国债、购买性支出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
①国家预算。主要通过预算收支规模及平衡状态的确定、收支结构的安排和调整来实现财政政策目标。 ②税收。主要通过税种、税率来确定和保证国家财政收入,调节社会经济的分配关系,以满足国家履行政治经济职能的财力需要,促进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公平分配。 ③财政投资。通过国家预算拨款和引导预算外资金的流向、流量,以实现巩固和壮大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调节产业结构的目的。 ④财政补贴。它是国家根据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和一定时期的政策需要,通过财政转移的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对农民、企业、职工和城镇居民实行财政补助,以达到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和社会安定的目的。 ⑤财政信用。是国家按照有偿原则,筹集和使用财政资金的一种再分配手段包括在国内发行公债和专项债券,在国外发行政府债券,向外国政府或国际金融组织借款,以及对预算内资金实行周转有偿使用等形式。 ⑥财政立法和执法。是国家通过立法形式对财政政策予以法律认定,并对各种违反财政法规的行为(如违反税法的偷税抗税行为等),诉诸司法机关按照法律条文的规定予以审理和制裁,以保证财政政策目标的实现。 ⑦财政监察。是实现财政政策目标的重要行政手段。即国家通过财政部门对国营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团体及其工作人员执行财政政策和财政纪律的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
7. 经济学:通俗举例解释扩张性财政政策为什么是增发国债,增加转移支付2
扩张性财政政策,也叫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增加政府开支,来扩大社会总需求,拉动生产发展,促进经济增长。这种政策一般适用于经济不景气时,此时生产不足、需求不旺,经济下滑,失业率上升。
政府的积极财政政策,从供给侧角度,就是要减少税收,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
从需求侧角度,就是增发国债,弥补税收减少的空,加大财政赤字,增加转移支付,都会直接促进社会总需求增加。
8. 国债市场对经济有什么影响
国债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一部分,它是政府对公众的债务,或者公众对政府的债权。〔1〕它是政府运用信用形式等筹集资金的特殊形式,包括中央政府的债务,国债的发行,一方面能增加财政收入,影响财政收支,属于财政政策,另一方面又能对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的扩张和紧缩,起着重要作用。国债对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因为社会经济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其中有不同的经济主体,有不同的经济内容,有不同的经济现象。因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
一、国债对经济影响
(一)国债对财政收支的影响
政府行使其职能,必须有一定的财政支出。一般来说,政府的主要收入来自税收,当政府税收刚好等于或者大于其财政支出时,政府无赤字或有盈余;当税收小于支出时,政府赤字就产生。因此,为了追加收入,弥补财政缺口,政府便发行国债。筹集社会上的闲散资金,将其使用权转移到国家手中。根据乘数效应,在今后年度,必将引至国民经济的大幅度增长。
(二)国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政府发行国债,当中央银行承购国债,会直接地增加政府的存款。这部分存款用于政府各项支出,拨给社会上的部门企业和个人时,其账户所在的商业银行的存款就会相应增加,其结果就是货币供给量大大地增加。但是在这种情况下,非常容易扩张社会货币供给量。如果社会正好处于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的状况,那么很容易造成很严重的通货膨胀,所以我国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直接承购政府债券。在现代银行制度下,这是中央银行创造货币的机制。而商业银行又具备扩张信用和创造派生存款的机制,它表明商业银行虽然不能创造货币,却能够在中央银行放出货币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张信用规模。于是中央银行在承购国债时,扩大的货币供给不仅仅是国债本身,而可能是扩大的许多倍。按照存款准备金制度,当财政向社会有关方面进行拨款后,商业银行的社会存款将会增加。于是,其中一部分作为准备金缴存中央银行,另一部分可用来发放存款。存款的结果又使得社会存款增加,此乃派生存款。如此循环进行,使得信用扩张。当商业银行动用超额准备金购买债券,没有减少社会存款,货币供给没有减少,而银行购买债券,政府运用资金,会扩张货币供给。国债的流通对货币供给也有一定的影响,当企业或者个人等非银行部门把国债转让给商业银行,非银行部门的存款就会增加,即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投放出来,货币供给量增加。当商业银行将手中的国债转让给中央银行时,商业银行在中央的超额准备金将增加,这笔资金随时可以投放出去,扩大货币攻击量。因此,中央银行买卖债券可以控制货币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