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应付债券会计分录
应付债券的核算具体会计处理过程:
1、企业按面值发行债券:
借:银行存款
贷:应付债券——本金
2、计提利息:
借:在建工程/制造费用/财务费用/研发支出
贷:应付债券——应计利息
3、债券还本计息:
借:应付债券——面值
——应计利息
贷:银行存款
债券是企业依照法定程序发行,约定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有价证券。应付债券就是企业在记账时的一个会计科目,即发行债券的企业在到期时应付钱给持有债券的人(包括本钱和利息)。
⑵ 期末摊余成本算出来后怎么做会计分录
实际利率法下,债券投资的每期实际利息收入等于债券的每期期初账面价值乘以实际利率。由于债券的账面价值随着债券溢价(折价)的分摊而减少(增加),因此,所计算出的利息收入随之减少或增加。每期利息收入和按票面利率计算的应计利息收入的差额,即为每期溢价折价的摊销额。 假设是溢价,由于按照票面利率计算的应收利息是不变的,而每期利息收入则是逐渐减少的,所以两者之差是逐渐增大的,即摊销的溢价逐渐增大,比起按直线法摊销的溢价来说,按实际利率法第一年摊销的溢价一定小于按照直线法第一年摊销的溢价。会计分录如下: 借:应收利息( 金额每期不变)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溢价(金额逐期增加) 投资收益 (金额逐期减少) 假设是折价,会计分录如下: 借:应收利息( 金额每期不变)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折价) (金额逐期增加) 贷:投资收益 (金额逐期增加) 综上所述:溢价时,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价值逐期减少;折价时,逐期增加
⑶ 发行债券,实际利率法摊销,会计分录里的财务费用的金额如何确定这里的财务费用是什么意思
发行债券无论是溢价还是折价都涉及与票面金额有差的。这个差是要在发行年度比如5年,要按摊余成本乘以实际利率分摊的,并要求计入到”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票面金额乘以票面利率=应付利息
摊余成本乘以实际利率=应付债券--利息调整的摊销额
应付利息与摊销额之间的差额计入到"财务费用“中。
推荐你能看一看2013年度的《会计中级职称教材》第九章。
⑷ 应付债券的摊余成本与利息费用的确定
我认为摊余成本就是在每个时点时,各年现金流量的现值。比如债券账面价值1000,折价发行,取得900,为期5年,票面利率10%。
借:银行存款900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100
贷:应付债券1000
那么也就是说在0时点你得到900,但之后每年末要付利息(票面价值*票面利率=100),最后一年付本金。那么实际利率一定是把每年末的利息和最终本金折现之后的现值等于900所对应的折现率。
在零时点,现值900=各年利息与年终本金折现现值:100/(1+i) +100/(1+i)^2+...+100/(1+i)^5+1000/(1+i)^5
那么在0时点摊余成本就是900.
到第一年年末,付了100的利息,那么在此时点上,现值的等量关系就是(要把所有的现金流都折到第一年年末):
900*(1+i)-100=100/(1+i) +100/(1+i)^2+...+100/(1+i)^4+1000/(1+i)^4
这个900*(1+i)-100就是所有现金流折到第一年年末的现值,也就是第一年年末的摊余成本。
由于会计上计提利息要做:
借:财务费用 票面价值*票面利率
贷:应付利息
摊余成本其实就是应付债券的净值,由于是折价发行,所以应付债券小于面值,在此后过程中,摊余成本会越来越大,直到等于面值。并且你实际还款利息100,但按实际利率来讲,你的还款额是小于100的(因为是折价),那么差额部分就是摊余成本增加的金额
借:财务费用 利息-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贷: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利息-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我把我明白的都写上去了
⑸ 会计上的摊余成本怎么计算,在溢价和折价两种情况下计算有什么区别
摊余成本计算方式:
假设A企业溢价发行5年期债券面值100元,实际发行价格125元,票面年利率10%,每年付息,5年到期后一次性偿还本金100元。
100×10%×(P/A,i,5) + 100×(P/F,i,5) = 125
其中(P/A,i,5)为利率为i,期数为5期的年金现值系数;(P/F,i,5)为利率为i,期数为5期的复利现值系数。
用插值法计算出实际利率i=4.33%
第一年年末摊余成本
=期初摊余成本(本金)+本期实际利息(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 应付利息(票面利率*票面面值)
=125+125*4.33%-100*10%
=120.4125;
区别:
溢价发行债券和折价债券区别如下:
1、当你的债券票面利率高于银行利率时,由于投资人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而对于发行方来说,溢价发行相当于从投资人那里多收取一部分钱来弥补今后将付给投资人的那部分利息。
2、相反,当你的债券票面利率低于银行利率时,如果你不折价发行,没有人会来购买你所发行的债券,因为债券的风险比银行储蓄高,而如果你不能够提供更高的利率,投资者没有理由购买你发行的债券。
3、折价发行,相当于弥补给投资者一部分在今后他无法从购买债券中获得的利息,使得他能够获得比银行利息更高的一个利息。
溢价或折价是由于债券的票面利率与实际利率不同而引起的。当债券票面利率高于市场利率,表明债券发行单位实际 支付的利息将高于按市场利率计算的利息,发行单位则在发行时按照高于债券票面价值的价格发行,即溢价发行,对购买者而言为溢价购入。
溢价发行对投资者而言,是为以后多得利息事先付出的代价。对发行者而言,是为以后多付利息而事先得到的补偿。如果债券的票面利率低于市场利率,表明发行单位今后实际支付的利息低于按照市场利率计算的利息,则发行单位按照低于 票面价值的价格发行,即折价发行,折价发行对投资者而言,是为今后少得利息而事先得到的补偿,对发行者而言是为今后少付利息而事先付出的代价。
⑹ 计算摊余成本和写会计分录
取得债券时
借:持有到期投资——面值100000
持有到期投资——利息调整20000
贷:银行存款——1200000
13年末
借:应收利息——5000
利息调整——(120000*4.35%-100000*5%)220
贷:投资收益——5220
14年末
借:应收利息——5000
利息调整——229.57
贷:投资收益——5229.57
15年末
借:应收利息——5000
利息调整——239.57
贷:投资收益——5239.57
⑺ 摊余成本是什么意思在哪些分录中用到
摊余成本: 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
(一)扣除已偿还的本金;
(二)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
(三)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仅适用于金融资产)。
摊余成本是用实际利率作计算利息的基础,投资的成本减去利息后的金额。
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投资收益-应收利息-已收回的本金-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该摊余成本实际上相当于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价值
一般情况下,摊余成本等于其账面价值,但也有两种特殊情况:
(1)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若仅仅是公允价值的暂时性下跌,那么计算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摊余成本时,不需要考虑公允价值变动明细科目的金额,此时摊余成本不等于账面价值。
(2)贷款。已经计提损失准备的贷款,摊余成本也不等于账面价值,因为其摊余成本要加上应收未收的利息。
将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当日的公允价值)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差额)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利息调整、应计利息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差额)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期初摊余成本就是求应收本金和应收利息的现值
投资收益=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根据“新准则”第三十二条和三十三条,对于持有至到期日的投资及贷款和应收账款、满足三十三条规定的金融负债后续计量采用实际利息率法,以摊余成本计量。摊余成本的公式为:摊余成本=初始确认金额-已偿还的本金-累计摊销额-减值损失(或无法收回的金额)。实际利息率的公式为:实际利率=将未来合同现金流量折现成初始确认金额的利率。
例:假设大华股份公司2005年1月2日购入华凯公司2005年1月1日发行的五年期债券并持有到期,票面利率14%,债券面值1 000元。公司按105 359元的价格购入100份,支付有关交易费2 000元。该债券于每年6月30日和12月31日支付利息,最后一年偿还本金并支付最后一次利息。
在计算实际利率时,应根据付息次数和本息现金流量贴现,即“债券面值+债券溢价(或减去债券折价)=债券到期应收本金的贴现值+各期收取的债券利息的贴现值”,可采用“插入法”计算得出。
根据上述公式,按12%的利率测试:
本金:100 000×0.55839(n =10,i=6%)
= 55 839
利息:7 000×7.36(年金:n =10,i=6%)
=51 520
本息现值合计 107 359
本息现值正好等于投资成本,表明实际利息率为12%。做会计分录如下: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100000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7359
贷:银行存款 107 359
根据实际利率,编制溢价摊销表。
2005年6月30日收到第一次利息,同时摊销债券投资溢价。作会计分录如下:
借:银行存款 7 000
贷:投资收益 6 441.54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558.46
在6月30日的资产负债表上债券投资的摊余成本为106 800.54元。
通过上面的例子可知,初始摊余成本就是取得债券的实际成本=买价+相关费用。而所谓的实际利率就是到期收益率,用它来对债券在有效期内的现金流进行折现,使得折现所得现值总额等于取得债券的实际成本(即初时摊余成本)。在收到债券利息的帐务处理为,投资收益的确认金额等于初始摊余成本乘以实际利率,而这一确认的投资收益与实际收到的利息之间的差额就是对初始摊余成本的调整额。调整额为正,则摊余成本会增加,调整额为负,则摊余成本会减少。
如果购买债券只用于交易,不会一直持有到期,则初始摊余成本就是买价,而其他费用则在编制会计分录是借记投资收益。
⑻ 一个会计问题——关于应付债券的摊余成本
包括~
到期一次还本付息,计算利息费用是,要把所有“应付债券”下的所有二级科目都算上,即“应付债券”的余额乘以实际利率作为利息费用
⑼ 会计中的摊余成本是怎么回事啊该怎么核算啊
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
(一)扣除已偿还的本金;
(二)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
(三)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仅适用于金融资产)。
摊余成本是用实际利率作计算利息的基础,投资的成本减去利息后的金额。
但在例题中: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息-现金流入
将持有至到期投资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
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当日的公允价值)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差额)
贷: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利息调整、应计利息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差额)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期初摊余成本就是求应收本金和应收利息的现值
投资收益=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根据“新准则”第三十二条和三十三条,对于持有至到期日的投资及贷款和应收账款、满足三十三条规定的金融负债后续计量采用实际利息率法,以摊余成本计量。摊余成本的公式为:摊余成本=初始确认金额-已偿还的本金-累计摊销额-减值损失(或无法收回的金额)。实际利息率的公式为:实际利率=将未来合同现金流量折现成初始确认金额的利率。
例1:假设大华股份公司2005年1月2日购入华凯公司2005年1月1日发行的五年期债券并持有到期,票面利率14%,债券面值1
000元。公司按105
359元的价格购入100份,支付有关交易费2
000元。该债券于每年6月30日和12月31日支付利息,最后一年偿还本金并支付最后一次利息。
在计算实际利率时,应根据付息次数和本息现金流量贴现,即“债券面值+债券溢价(或减去债券折价)=债券到期应收本金的贴现值+各期收取的债券利息的贴现值”,可采用“插入法”计算得出。
根据上述公式,按12%的利率测试:
本金:100
000×0.55839(n
=10,i=6%)
=
55
839
利息:7
000×7.36(年金:n
=10,i=6%)
=51
520
本息现值合计
107
359
本息现值正好等于投资成本,表明实际利息率为12%。做会计分录如下: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107
359
贷:银行存款
107
359
根据实际利率,编制溢价摊销表,如表1。
2005年6月30日收到第一次利息,同时摊销债券投资溢价。根据表1,作会计分录如下:
借:银行存款
7
000
贷:投资收益
6
441.54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558.46
在6月30日的资产负债表上债券投资的摊余成本为106
800.54元。
通过上面的例子可知,初始摊余成本就是取得债券的实际成本=买价+相关费用。而所谓的实际利率就是到期收益率,用它来对债券在有效期内的现金流进行折现,使得折现所得现值总额等于取得债券的实际成本(即初时摊余成本)。在受到债券利息的帐务处理为,投资收益的确认金额等于初始摊余成本乘以实际利率,而这一确认的投资收益与实际受到的利息之间的差额就是对初始摊余成本的调整额。调整额为正,则摊余成本会增加,调整额为负,则摊余成本会减少。
如果购买债券只用于交易,不会一直持有到期,则初始摊余成本就是买价,而其他费用则在编制会计分录是借记投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