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现在中国的证券市场来说,银行间债券市场(严格来说这也不算是场外了,只是在这里参与交易的有一定的准入门槛,但的确这里比起证券交易所来说算是一个小圈子的交易场所)的债券交易量占到90%,而上海证券交易所或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债券交易只是占到10%左右。有些债券品种可以进行跨市场交易,即既可以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也可以在证券交易所进行交易,但一般较集中于城投债、国债、企业债(在中国企业债和公司债是有区别的,企业债一般泛指央企发行的债券)。
❷ 滞胀时期债券市场的的情况
一,经济增长凸显"滞胀"阴影
(一)经济增速可能在4季度迅速回落
我们研究认为,根据当前的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程度,宏观调控力度以及石油价格上涨的影响,经济增长在2004年4季度到2005年上半年将迅速回落.
1,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程度为4年来新高
通过对99年6月份以来的投资对GDP的贡献度的测算(参见下图),我们可以看到GDP增长对投资的依赖程度自2000年以来持续上升.在1999-2000年,投资对GDP的贡献度在27%,而202003年上升到37%.这种情况在2004年上半年得到延续.2004年上半年,GDP对投资的贡献度为37%,高于2003年同期8个百分点,高于2000年18个百分点之多!可以看到,本轮的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投资拉动型特征,一旦投资得到有效抑制,目前经济快速增长的局面可能难以维系.
图1 投资对GDP的贡献度
随着2004年二季度以来宏观调控的进行,投资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了抑制.从图2可以看到,自2003年以来,固定资产累计投资同比持续快速上涨,2003年全年固定资产累计投资同比增长28.4%,而2002年全年这一数据为17.4%.进入2004年的第二月,该数据更是上升到53%之高,投资过热的迹象十分明显.为此,央行连连出台调控措施,实行了差额存款准备金率并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同时发行大量央行票据对冲由于外汇占款导致的货币投放.另外,更为重要,也更为直接的是行政手段的实施.随着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强,2004年投资过热的迹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反映在数据上为固定资产累计投资同比增速的迅速回落,从2月份的53%回落到7月份的31.1%.我们预计,种种迹象表明,目前的宏观调控将持续一段时间,因此投资增速的下滑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图2 近3年固定资产累计投资同比增速
一般而言,投资对经济增长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即上半年投资的回落对经济的影响预计在第4季度甚至明年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2,石油价格高企抑制经济增长
进入2004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攀升到40美元/桶以上,一度逼近50美元大关.主要是受以下因素的综合作用:(1)全球需求增长,特别是中国石油需求的持续增长;(2)库存的下降,主要是近年来西方国家商业石油库存不断下降;(3)美元贬值使国际石油价格不断攀高.相对于2001年美元兑欧元汇率的最低点是0.8849,2003年美元兑欧元汇率达到1.2611,美元贬值幅度达到43%,而同期国际石油价格上涨了20%左右;(4)以投资基金为主的投机性资金大举进入,推高油价.
根据中信证券的研究,导致目前国际油价连创新高的各种因素在2004年第4季度不会马上改变,预计202004年下半年国际油价还将维持在历史高位水平.
目前的高油价已使亚洲许多国家受到不同程度影响.据国际有关机构202003年的推算,一桶原油超过30美元,亚洲国家平均通货膨胀率增加0.4个百分点,经济增长速度放慢0.25个百分点.如果油价每桶上涨10美元,并持续下去,202004年亚洲经济增长将下调约0.8个百分点,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也将进一步升高.进口石油的亚洲国家因使用替代能源能力较小因而需要付出高额费用,国际收支平衡受到极大的影响.而对于产油的亚洲国家,如果油价平均保持每桶35美元以上的高价位,其经济增长速度就会上升0.6个百分点.
中国逐渐由资源自给型国家转变为资源进口型国家.按照2003年的数据,中国的原油进口已达到1/3.根据中信证券研究咨询部的研究,如果国际石油价格维持在30美元/桶以上,我国的GDP增长率将下降0.25个百分点;在此基础上石油价格每上涨10美元,则我国的GDP增长率预计下降0.8个百分点.
综上所述,随着宏观调控的进行而导致投资增长的受限,以及石油价格高企的影响,预计2004年第4季度乃至2005年上半年,中国GDP将摆脱目前快速上升的轨道,季度同比增速迅速回落到7-8%的水平.
(二)物价高企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
1,粮食价格长期难有大幅回落
我国今年的秋粮有望获得丰收.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预计20200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将比上年度增产6%左右.如是,将扭转连续4年产量大幅下滑的局面.同时,美国农业部也根据秋粮的情况调高了对中国粮食产量的预期(参见下表).
中国粮食产量情况预计
种植年度
2002/2003
2003/2004
2004/2005(F1)
2004/2005(F2)
粮食产量(百万吨)
343.09
324.08
337.30
345.30
备注:(1)种植年度为每年8月至次年7月.因此今年的秋粮计入04/2005年的产量.(2)F1为美国农业部7月份的预计数据;F2为美国农业部8月份的预计数据.
但是,应当看到,即使今年秋粮增产,依然无法满足国内日益扩大的粮食缺口.因此,预计粮食库存持续下滑的局面难以得到根本解决(图3).
不过,随着播种面积的扩大以及因农产品价格上升而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提高,到2005年秋季粮食问题有望得到较好的缓解.
图3 我国粮食库存情况预计(单位:百万吨)
2,石油价格对物价的影响不容忽视
在前文中我们分析到了石油价格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而国际油价对我国物价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根据中信证券的研究,如果国际油价维持在30美元以上,我国的CPI将较去年同期上扬0.4%.目前国际石油价格很有可能维持在40美元附近的高位,短期内下降的空间有限.而国内的油价虽然经过调整,但是与国际油价的上涨依然有一定的差距.换句话说,即使国际油价维持在目前的水平,国内仍存在油价继续上调的可能.而且,根据历史上调价情况看,即使国际油价回落,国内油价调低的步伐总是较慢.因此,在国际石油价格维持高位的环境下,我们不得不重新评估国内的物价水平.
综上所述,随着宏观调控的进行,以及粮食,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短期内难以迅速回落,我国经济在第4季度至2005年上半年面临着经济增速回落,物价继续走强的局面.这种局面具有一定的"滞胀"特征,值得我们关注.
二,债券投资:控制风险为主,加强创新设计
自2003年下半年以来,随着经济的走强,物价的回升,债券市场结束了多年的牛市,经历了连续的收益率上升行情.在过去的1年时间内,交易所中长期国债收益了上升了150-200BP,幅度之大令人叹为观止(见图4).
图4 2003年8月以来交易所部分国债收益率变动情况
鉴于中国经济增长面临"滞胀"阴影,而国际环境中美元又进入了明显的升息周期,不少机构预计美国经济在2004年和2005年均将维持在4%以上的增长率,失业率也将持续下降到5.5%左右,而同时通货膨胀率维持在2%左右.根据这种分析,美联储很有可能在2004年年底之前再度升息50BP,达到2.25%,而2005年年底可能最终把利率调高到4.0%以上.由于中国采取近乎固定利率的汇率政策,因此长期看美元利率与人民币利率的调整方向基本一致.如果美元利率连续调升,则人民币利率调升的压力将持续上升,最终调升人民币存款利率很难避免.
在面临利率上调风险的情况下,债券投资无疑要把投资风险放在首位,我们建议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一是控制投资仓位.在过去债券市场的牛市行情中,不少机构运用债券收益率与货币市场利率(回购利率)的利差放大持仓,以期获得超额收益.这种操作方式在收益率下降时期可以获得利差和溢价的双重收益,但是在收益率上升时期则扩大了持仓风险,导致在资金面紧张的情况下不少机构资金链出现断裂,不得不斩仓出局.我们认为,在利率可能面临上升周期的环境下,投资者一定要控制好投资仓位,保证流动性需要.
二是控制投资久期.众所周知,利率上升周期的久期控制非常重要,很多基金公司在202004年初就把债券投资久期缩短到2年以内,应该说规避了收益率上升带来的投资风险.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控制久期较控制投资仓位更重要.
三是加强控制风险的久期中性投资策略.随着跨市场国债供给的持续增加以及期限结构的更加合理,运用不同期限,不同品种进行久期中性的投资可能成为弱市中致胜的重要手段.对于仓位较重,久期较长但是以成本计价的机构,很难通过减仓来实现降低风险的操作(实现了亏损),不妨可以考虑通过对冲来降低风险持仓.当然,这种操作需要对风险进行充分的评估,并结合对收益率曲线的把握来进行.另外,两个市场间,同市场不同品种间的利差可能会经常出现,进行这种利差套利交易也是弱市中可以取胜的交易策略.
(作者单位: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债券销售交易部)
结论来源:《油价对经济及行业的影响》,中信证券研究咨询部
❸ 我国债券市场的交易场所有哪些
我国债券市场的交易场所有证券交易所、银行间市场以及银行柜台市场这三个地方。
1.证券交易所
作为债券交易的组织者,本身不参加债券的买卖,只是为债券买卖双方提供服务,并进行监管。
2.银行间市场
主要是我国各类型银行相互之间的债券交易市场,可以有效地调节银行之间的货币流通和供应量。
3.银行柜台市场
俗称otc市场,不具有固定的交易场所、规定的成员资格和严格的交易规则等特点。
(3)10月30日债券市场日报扩展阅读
我国债券市场的交易功能
1.融资功能
债券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使资金从资金剩余者流向资金需求者,为资金不足者筹集资金的功能。
2.资金流动导向功能
通过债券市场,资金得以向优势企业集中,从而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3.宏观调控功能
中央银行作为国家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部门,主要依靠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和利率等政策工具在债券市场进行宏观经济调控。
❹ 跪求有关银行和金融;市场营销和企业传播;金融和风险管理;分析和财务管理咨询;管理及商业顾问的一切信
自己的人生怎么可以交给别人呢?关于这些专业方面的介绍网上应该很多才是啊,自己搜吧。免得被人误导。只能说市场营销和企业传播;管理及商业顾问,这两个方向的人要求性格相对开朗,善于沟通。银行和金融;金融和风险管理,这两个方向的人要求性格比较严谨,逻辑分析能力比较强,自律要求比较高。分析和财务管理咨询,这方向的人要求对数字和数据比较敏感,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自己考虑吧,一定要考虑到自己的性格问题!
❺ 银行间债券市场 非典时期关了吗
银行间债券市场,非典时期关了。
❻ 求债券的市场价值
该债券的市场价值=10%*1000/(1+12%)+(1+10%)*1000/(1+12%)^2=966.20元
注:2005年1月1日时该债券实际上只剩余两年期限。
❼ 债券市场这波牛市能够持续到什么时候有经验的前辈来说两句,谢谢!
降息周期结束为止.债券的好坏看到期收益,降息从另一方面就体现了债券股票等金融资产的价值.
公司债在二级市场上的流动性很差,难抛!
❽ 债券市场的市场数据
2013年1月央行公布《2013年1月份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显示,2013年1月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债券5214.6亿元,同比增加182.9%,较2012年12月减少14.3%。
央行数据还显示,截至2013年1月底,我国债券市场债券托管量为26.4万亿元,其中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托管量为25.2万亿元,占债券市场债券托管量的95.4%。银行间债市一家独大的格局依然如故,但相比2012年年底的96.2%,占比有所下降。
债券托管量,即已经发行但尚未到期的债券总量,是衡量债券市场的重要指标之一。从债券托管量的指标考量,最近几年,中国债券市场可谓突飞猛进。
近几年来,中国市场债券托管量稳步增长。2008年末,债市债券托管总额为10.3万亿元;2009年末为13.3万亿元;2010年末为16.3万亿元;到了2011年末为22.1万亿元;到了2012年末,这一数字增长为26.0万亿元。
进入2013年,债券市场的规模更是呈现提速迹象,2013年1月份债券托管总量增加4000亿元,快于2012年同期。
❾ 国家于12月5日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意味着什么对当前的物价上涨有何影响
中国人民银行11月30日晚间宣布,从2011年12月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三年来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我认为,我国的CPI刚有所回落,10月份为5.5%,就急于调低存款准备金率,有些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感觉:
1.与经济发展回落相关:GDP增速从一季度的9.7%下滑到二季度的9.5%和三季度的9.1%。在国内外的多重压力下,通过货币政策的适当放松达到提振经济,解决就业,稳定职工收入,稳定社会的目的。但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可能会引起信贷规模的一定增长,一是解决企业的资金链问题,在民营中小企业为主体GDP创造者的当今,可能效果不会明显;二是在高准备率的环境下,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工具的创新等已形成一定的绕过货币政策的做法,货币政策实际效果已打折扣。
2.地方财政债券的发行,挤占了货币流动性的释放,扩大了投资但减少了消费。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混合使用,使市场利率水平保持稳定,在CPI高位情况下,贷款利率不会作大的松动,否则会使今年的调控(特别是对房价调控)付之东流。
3.在连续调高存款准备金率下,经济社会已逐渐适应了,这次下调,有些试探性,妆罢低头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乎?
以下是经济学家的观点:
经济学家认为,准备金率的下调将有助于在当前复杂形势下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
1.意在释放流动性
“央行宣布下调准备金率,主要是考虑到当前准备金率实际水平较高、外汇占款减少等导致了银行流动性偏紧,以致银行的信贷投放能力受到了制约。”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指出,准备金率的下调有利于缓解银行流动性压力,促进货币信贷合理增长。
相关数据显示,自2010年起,为应对通胀压力,我国央行连续12次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但一定程度上带来今年以来市场流动性普遍趋紧的局面。根据央行最新数据显示,10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81.68万亿元,同比增长12.9%,狭义货币(M1)余额27.66万亿元,同比增长8.4%,货币供应量的同比增速均处于近年来的低点。德意志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马骏也认为,中国银行体系内的流动性与预期相比有所不足,这是迫使央行下调准备金率、增加流动性的直接原因。
此次调整后,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为21%,中小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为17.5%。上调0.5个百分点后,可释放流动性4000多亿元。
2.传递稳增长信号
“在这样一个外需不稳、国内经济增速放缓、通胀压力趋弱的关键节点上,央行下调准备金率释放出稳增长的信号。”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说。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经济增速回落的风险正在加大。目前GDP增速从一季度的9.7%下滑到二季度的9.5%和三季度的9.1%。同时汇丰银行日前公布的11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创出32个月以来最低,折射出中国经济下行风险正在加大。此外,由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向深度蔓延,我国第一大出口市场进入二战后经济最困难的时期。从9月份开始,我国出口已连续2个月负增长。
“在欧美经济动荡所造成的中国外汇占款减少、通胀水平下滑、人民币升值压力减弱、甚至民间借贷资金链风险加大的情况下,央行想抓住这一时机,下调一直处在高位的准备金率,同时达到释放流动性的效果。”复旦大学教授孙立坚认为。
就在央行宣布下调准备金率的同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宣布,从12月1日起销售电价每千瓦时平均上调3分钱。居民用电价格暂不上调。
“央行下调准备金率、发改委上调电价,很显然这是一组政策组合拳。在通胀压力减弱、经济减缓的背景下,通过适度放松货币以推动生产要素价格改革,我国控通胀的政策基调已经悄然转向保增长。”中国海油能源经济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管清友认为。
3.货币政策是否转向有待观察
对于此次下调是否意味着中国货币政策的转向,专家们普遍持谨慎态度。
“不能把央行下调准备金率理解为货币政策发生了方向性的变化。10月份的外汇占款减少导致银行体系流动性净流失,而财政收入大幅增加以及其先收后支的特点亦使部分银行出现存款的阶段性减少,因此央行下调准备金率,这只是流动性的对冲政策。”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判断,考虑到物价尚在高位、结构调整、房地产调控等因素,政策仍需保持稳健。庄健也认为,相比于此前趋紧的货币环境,此次下调只是货币政策进一步微调的体现,政策是否全面转向还有待观察。
瑞信亚太区首席经济师陶冬认为,目前国内准备金率指标偏高,准备金率的下调是技术性下调。以过去10年的平均货币指标看,中国货币环境正常化其实才刚刚开始。(http://news.qq.com/a/20111130/001557.htm)
❿ 银行间债券市场每天交易时段是那些
每天交易时段为上午9:00至 12:00,下午13:30至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