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炒股配资 > 俄罗斯企业境外发行债券大幅减少

俄罗斯企业境外发行债券大幅减少

发布时间:2021-09-15 17:36:59

❶ 俄罗斯还全部苏联外债,也拿走所有海外资产,为何乌克兰不同意

乌克兰是苏联解体后最最亏损的国家!没有之一!
试想:你是总统都不会这么败家!!!
苏联时期那么光芒四射魅力无穷的乌克兰继承多少苏联家底呀?军火!造航母的!导弹!连美国,中国,……世界所有爱好军工科技的大腕哪个不垂涎欲滴?结果若干年后,全归零啦啦啦!美国人那个乐呀!!!一蹦八丈高现在连造瓦良格航母总设计师都加入我们了!
你说这么牛逼的,能同意么?美国佬总鼓动他们。普京气得恨不得把川普生吃了它!!!

❷ 宁德时代:为支持海外业务发展 提高境外债券发行额度

4月17日晚间,宁德时代正式发布了一条信息,以回复此前深交所的问询函。回复解释了此前宁德时代拟提高境外债券发行额度的合理性原因,宁德时代表示,主要因为了对公司海外业务发展的充分支持。

宁德时代在海外已经与沃尔沃、丰田等达成合作关系

事情的起因还要追溯到4月13日晚,宁德时代发布《关于增加境外全资子公司在境外发行债券额度并由公司提供担保的公告》称,拟将公司境外发行债券额度增加至不超过30亿美元(含30亿美元)或等值其他币种(下称“本次发行境外债券”),并由公司为该等境外债券发行及后续相关事项提供相应担保。

该条消息发出后,深交所便发出了问询函,要求宁德时代说明大幅提高境外债券发行额度的原因及合理性。而在回复中,宁德时代解释道:“公司根据业务发展的需求,已启动海外生产基地建设,同时通过布局产业链上游资源并扩大全球销售网络,为开拓全球业务夯实基础。因公司金融机构贷款主要集中在境内,难以对海外业务发展提供充分支持,因此拟提高境外债券发行额度具有合理性。”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❸ 欧俄相互制裁重创经济,俄罗斯损失多少

欧俄之间的经济战——制裁与反制裁是一把双刃剑,导致双方利益俱损。危机常态化与反危机常态化已变成俄罗斯经济的主要特征。美国期盼的俄罗斯政治和经济断崖的局面短期内难以出现。欧俄经济战没有赢家,如果有赢家的话,那么美国则是欧俄经济战背后的最大赢家。
2016年7月1日,欧盟理事会宣布,因为俄罗斯未能执行明斯克协议,欧盟已正式将针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延长到2017年1月31日。作为回应,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指令,将限制进口实施对俄制裁国家的食品禁令延长至2017年12月31日。因乌克兰危机,欧盟从2014年夏季开始对俄实行经济制裁,俄罗斯采取限制欧洲食品和粮食作物进口作为反击。2016年7月底,欧盟对俄罗斯经济制裁到期。欧盟最终决定对俄在金融、石油和国防合作领域的经济制裁延长半年。
欧俄间的转圜窗口曾经出现
在2016年6月16—18日召开的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上,包括意大利总理伦齐、法国前总统萨科奇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等欧洲政要以及意大利联合圣保罗银行、道达尔公司、英国石油公司和荷兰皇家壳牌等大公司的领导人悉数到场。普京与欧洲与会者讨论的主要话题就是欧盟与俄罗斯的制裁与反制裁问题。此前,为回应欧盟国家领导人的说情,普京宣布释放被俘的乌克兰女飞行员萨夫琴科。俄方深知此次与容克会晤的重要性,这是乌克兰危机两年来欧盟最高级别领导人首次访俄。另外,论坛闭幕72小时之后,欧盟28国大使将讨论是否延长对俄罗斯的制裁。在论坛上,参会的欧盟企业领导人呼吁欧俄双方取消两败俱伤的制裁与反制裁。法国前总统萨科齐呼吁俄首先停止对欧盟的反制裁措施。伦齐在与普京会晤时也暗示,只要俄罗斯率先取消对欧盟国家的反制裁,欧盟就将减轻或者不会再次延长即将到期的对俄制裁。但是当普京会晤容克时,后者不仅并未给出伦齐同样的暗示,而且其态度依然强硬,敦促俄罗斯必须履行明斯克协议。容克表示,“俄罗斯是明斯克协议的签署伙伴,对此负有义务,下一步很清楚,那就是全面贯彻协议,只有这样才能解除对俄罗斯的制裁”。
事实上,多数反对继续对俄制裁的欧盟成员国都希望俄方首先做出让步,取消对欧盟的反制裁。虽然俄罗斯迫切希望欧盟取消对俄制裁,但担心在自己宣布单方面取消对欧盟反制裁后,欧盟仍维系对俄制裁,置俄罗斯于尴尬处境之中。圣彼得堡俄欧会晤之后的6月20日,法国外长艾罗仍在呼吁欧俄双方对待制裁与反制裁采取“开放”态度。
俄罗斯并未如欧盟国家所愿选择“开放”的态度,欧俄双方取消制裁与反制裁的转圜窗口就此关上。由于欧盟多数成员国的反对,此次对俄罗斯制裁并未如此前那样由欧盟机构宣布自动延长,而是经过了6月21日欧盟成员国大使会议的讨论。与会部分欧盟成员国大使公开表达了对制裁措施的保留意见,但会议讨论的最终结果是延长对俄罗斯经济制裁6个月。历史不能假设。但倘若俄罗斯接受了伦齐和萨科奇的建议,率先取消对欧盟国家的反制裁,或许欧盟将取消对俄罗斯的延长制裁,至少会减轻制裁。对于延长制裁的决议,普京表示,不会怨恨欧盟,愿意继续推动欧盟和俄罗斯关系的发展。
在7月16日召开的乌兰巴托亚欧首脑会议上,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在与欧洲领导人会晤时再次谈及欧俄制裁与反制裁的话题,俄方态度仍未有实质性的变化。他说,俄方不会率先放弃对欧盟的反制裁。不是我们最初发起制裁的,因此我们不会请求任何国家取消制裁。我们会让欧盟自行确定今后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制裁与反制裁是相互加害
西方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加上2014年6月开始的国际原油价格的持续下跌,重创了俄罗斯经济。2015年体现得尤为明显。俄罗斯2015年主要经济数据全面大幅下挫:GDP同比下降3.7%(这是2009年以来的首次下滑)、政府财政收入减少3万亿卢布(约合429亿美元)。从2014年3月至2015年12月,卢布对美元累计贬值72.2%,对欧元累计贬值51.7%。卢布贬值直接导致俄国内通胀率上升和居民实际购买力下降,年化通胀率高达15.9%(据前俄经济部副部长斯塔里科夫透露,实际通胀率在2015年下半年达到了将近30%),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下降4%,超过GDP的降幅(这是自2000年之后俄罗斯首次出现),实际养老金减少3.8%。最能够反映民生状况的标准指标——零售贸易额下降10%,实际工资收入的下降9.5%,创下有史以来的最高降幅。
欧盟对俄罗斯制裁令中最严厉的部分是金融制裁。制裁前,欧洲占俄罗斯银行发行新股市场约50%的份额。金融制裁令禁止所有欧盟国家的公民购买大多数俄罗斯金融机构发布的债券和股票、禁止俄罗斯银行在欧洲证券交易所发布新股、禁止以这些交易所为平台从非欧洲国家募集资金。金融制裁令指向俄罗斯国有资本控股至少50%以上的银行,涵盖俄罗斯金融系统的大部分资产。这事实上切断了俄罗斯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外部融资渠道。
限制对俄技术出口的制裁令阻断了俄罗斯获得先进的炼油设备和技术的最主要渠道(未针对天然气行业)。俄方不能再从欧洲进口深水石油钻探、极地开发以及页岩油提炼设备。俄罗斯在极地地区已经投入大量先期开发资金的诸多石油开采项目不得不中途搁置。限制俄罗斯武器采购的制裁令禁止任何向俄方出售高端军事装备的合同,同时控制对俄军民两用物项的技术出口,包括微芯片和精密制造工具。受制裁令限制,欧盟的前华约国家放弃了已经签署的价值32亿美元从俄进口武器配件的合同。上述技术限制政策对俄罗斯军事装备采购和军工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在欧俄开始制裁与反制裁战之前,欧洲的经济并未走出主权债务危机后的萎缩状态。俄罗斯的反制裁措施让欧洲经济再次遭遇寒流。根据法国国际信息和展望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仅在2013年12月至2015年6月间,支持对俄制裁的欧美国家出口损失602亿美元。其中欧洲国家损失约为500亿美元。损失最严重是德国,每月8.3亿美元,波兰、荷兰和法国每月损失约2亿美元。”该报告指出,“自2014年8月制裁令实施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出口量平均减少12.9%”。奥地利经济研究所的调查报告表明,“俄罗斯反制裁对欧盟产生的伤害不亚于俄方的损失——仅在制裁的头一年,欧盟共牺牲掉约200万个就业机会,1000亿欧元的产值化为乌有”,“以个别国家而言,超过6000家公司在俄罗斯深耕的德国损失最惨重,受波及的就业机会约达50万个,相当于270亿欧元的产值;意大利和法国各有20万、15万人因此失业”。
俄罗斯实施反制裁令后,原来与俄罗斯经济密切、大量向俄罗斯出口农产品和食品的东欧国家受损程度最为严重。以拉脱维亚为例,该国的里加联合奶制品厂2015年因俄制裁损失600万欧元。依据俄经济发展部的数据统计,俄罗斯对西方实施农产品和食品禁令后,相较2013年(俄实行特别经济措施前最具代表性的一年),西方国家直接农产品和食品销售损失约合86亿美元。
危机与反危机下常态化的俄罗斯经济
西方的经济制裁对俄罗斯经济造成巨大压力。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2016年1月在盖达尔经济论坛上坦承,“俄罗斯经济形势复杂而又严峻,正在遭遇近十年来最严峻的挑战”。但他强调,“经济局势仍然可控”。目前的经济危机仍在俄罗斯多数民众可承受范围之内。俄罗斯社会舆论基金会7月8日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58%的俄罗斯民众认为俄罗斯针对西方的经济反制措施未对自身生活产生影响,65%的受调查者认为,反制裁措施对西方国家的经济影响更严重。
西方对俄制裁出台后,为适应新形势,俄罗斯加快了具有进口替代性质的反危机经济政策调整,俄罗斯进入“忍耐型”的经济发展。根据2015年俄罗斯政府推出的调整计划:5年内减少20个关键领域的进口,涉及采掘机械、电子工程、生物科技、化工制药等领域。目标要将对外国农林业机械的依赖降低56%、食品加工降低53%,工程机械降低34%。为此,俄政府采购不再坚持“技术性能优先”的原则,而改行“俄罗斯制造优先”,“摆脱外部依赖优先”。俄政府还认定,如果中小型合资企业中拥有51%的俄罗斯人股份,即拥有俄企地位,可以按照中小企业的特别配额参与俄罗斯国家采购。
2014年11月,俄罗斯央行放弃“卢布盯住美元”的政策,并大幅上调利率,以应对资本外逃并压低通胀率。这一政策虽未立竿见影,但在2016年开始初见成效。截至8月,卢布兑美元上涨了13%,涨幅在所有新兴市场货币中排第三。俄罗斯本币债券今年的表现在摩根大通公司监测的15个国家中排名第三。8月23日,俄罗斯Micex股指触及纪录高点。按美元计算,该指数2016年已累计上涨25%,使俄罗斯的表现在MSCI明晟(MSCIInc.)追踪的23个新兴国家中排名第六。2015年3月,普京批准俄财政部关于建立不可撤销信托体系服务公司的建议,支持俄财政部推动俄资本去离岸化的倡议,鼓励俄境外游离资本以公司注册资本金形式,作为信托投资回流,免除相应的财产税,同时不再追究资产来源和外流原因等法律责任,并按注资股比分享公司盈利。此外,俄财政部推动立法,要求在外国企业控股达到或超过10%的俄罗斯纳税人,只要在2016年4月1日前申报资产情况,申报后可免除资产不明来源法律责任。上述举措增加了外部资本对俄罗斯经济环境的信心。俄罗斯央行发布的公告显示,2014年俄罗斯资本净流出额达1515亿美元,是2013年的近2.5倍,而在2015年俄罗斯政府实行海外资本大赦后,当年外逃资本降至1180亿美元。目前尚不能断定俄罗斯资本外逃从根本上得到扭转,但至少外逃资本出现止跌回稳的势头。
从苏联解体之初的俄罗斯整体社会经济危机到1998年金融危机,再到2008年的金融危机,危机与反危机已经成为当代俄罗斯的常态。普京政府历练出一整套应对经济危机经验,加之民众坚韧的传统耐受力,现代俄罗斯社会已经形成危机自我适应机制。2000—2007年间,俄罗斯GDP年均7.2%的八年高速增长与国力的迅速恢复为普京提供了民意支持和执政合法性的基础。美国发起并主导了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其目的不仅在于迫使俄罗斯执行明斯克协议,更在于以压促变,籍此力促俄国内生成反普京的政治氛围,防止其在2018年再次当选俄罗斯总统。但目前的俄罗斯国内政局,尚未见普京无法继续当政的任何迹象。普京在克里米亚和叙利亚问题上的成功出击为其化解国内危机并继续执政奠定了难以撼动的基础。美国期盼的俄罗斯政治和经济断崖的局面短期内难以出现。
俄罗斯当前经济危机的形成并非单纯源于西方的经济制裁,它与世界经济整体低迷,尤其是国际能源价格的一路下跌密切相关。究其根本,在于产业结构不合理,严重依赖资源禀赋。其GDP的10%、政府预算收入的50%、出口总额的78%都依赖于能源出口;国际油价每降低10美元,俄罗斯财政赤字增加GDP的1.4%。俄罗斯经济纾困的关键在于完成能源经济向现代化经济的转型。
欧俄之间互相加害式的制裁与反制裁不可能长久。深受俄罗斯反制裁之苦的欧盟各成员国要求取消对俄罗斯制裁的呼声势必在不久的将来转化为实际,“欧盟对俄罗斯的制裁之墙已经开始摇晃”。今年4月28日,法国国民议会以多数票通过了反对党提出的呼吁政府解除对俄制裁的议案。匈牙利、塞浦路斯、希腊、意大利和斯洛伐克等五个欧盟成员国对继续制裁俄罗斯明确表示反对。其中,匈牙利外长表示,欧盟同意延长对俄制裁的决定是“不正确和反民主的”。意大利率先向俄罗斯表态,愿意单方面减少一些商业方面的制裁。德国表示,不会处罚意大利等国的对延续制裁的自行松绑行为。8月18日,默克尔表示,德国愿意成为第一个解除对俄制裁的国家,只要俄罗斯执行明斯克协议。显而易见,没有欧俄的和解就没有欧洲的安全与稳定,加之欧盟在能源安全、地区反恐和难民等问题上也亟需俄罗斯的合作,因此欧俄经济和解、双方取消制裁和反制裁是未来发展的大势。
欧俄经济战双方没有赢家。如果有赢家的话,那么非美国莫属。欧俄经济关系龃龉的背后是政治安全关系的恶化,欧洲更加依赖美国的力挺。依照俄罗斯发布的统计数字,欧俄双边贸额易2015年下降10%,而美俄双边贸易却逆势上扬6%。欧俄经济困局中的资本外逃大潮大多流向美国。美国企业也趁欧洲竞争对手的缺失,在俄罗斯市场大展拳脚。如美国的德克萨斯州的贝尔直升机公司和俄罗斯乌拉尔飞机制造厂签署合作协议(虽然后者的母公司在制裁黑名单上),在叶卡捷琳堡组装贝尔公司的单引擎轻型直升机;位于莫斯科的波音公司研发中心项目依旧在按部就班地向前推进。

❹ 俄罗斯联邦的预算系统在全球经济不稳条件下,债务风险评估。


国家风险是伴随着国际贷款活动的出现而产生的。它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早期殖民扩张时期,并在国际贷款规模迅速扩大的现代社会,日益受到各国政府和居民的重视。世界银行已经建立了相应的国家风险评估制度,以便有效地预测和掌握借贷国未来的偿还能力,正确地进行贷款决策。随着这一制度的执行和推广,国家风险一词开始适用,时至今日已成为被普遍接受的专门术语。国家风险评估是系统分析可能诱发国家风险或影响偿债能力的重要因素,以便把握风险发生的根源和类型,进而测定这些因素及其变化对债务国偿债能力的影响。一般说来,国家风险评估的重点是对政治、社会和经济三大要素进行评估。作为国家风险管理的首要环节,国家风险评估历来受到国际信贷组织和机构的高度重视。
截至1998年底,俄罗斯的外债已达到1508亿美元,内债约700亿美元。这个数字不包括外国人持有的短期国债和联邦债券(1998年8月17日前他们购买了160亿美元的这种债券),还有地方政府借的外债(约50亿~100亿美元)。这些巨额债务,几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5%(按20.65卢布折合1美元计算),还债支出占整个预算支出的34%1。俄债务危机的成因极为复杂,财政亏空是一个直接原因。俄罗斯新的《税法典》长期得不到通过,至今基本沿用苏联时期的征税办法,税收不合理问题始终没有解决。一方面国家无法将新出现的行业纳入征税范围,另一方面原有企业税负依旧沉重不堪,税款拖欠愈来愈严重。1998年第一季度税收只完成60%,国家财政严重亏空。为应付不断出现的支付危机,政府不得不大量借债,发行短期国债券,结果形成“寅吃卯粮”的被动局面,致使国债收益率大大高于贴现率,不仅引起国内外投资者纷纷抢购国债、伺机炒作,而且国家债务总额迅速攀升。由于沉重的债务负担能使债务国的经济发展步履艰难,并且从长远看,俄债务形势的发展不容乐观,故从国家风险评估的角度对俄罗斯偿债能力进行分析,会对我们今后的债务管理提供一定的启示。

俄罗斯的债务问题始于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在此之前,苏联几乎没有直接对外举债,外债总额只有10亿~20亿美元。而在1985~1991年这6年中,外债达到了近900亿美元。
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领导人承担了前苏联的债务。同时,在外汇储备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俄罗斯转而依赖西方贷款以稳定财政。特别自经济转轨以来,俄罗斯政府预算连年都有巨额赤字。1992~1997年的6年间俄罗斯共借外债321亿美元。1995年俄罗斯宏观经济形势相对好转,一定程度上正是得益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的贷款。在俄罗斯1995年联邦预算草案中,曾规定使用127亿美元的国际信贷弥补72万亿卢布的赤字。1995年国债相当于国内总产值的9.5%。到1996年底,这一比率已跳高到44%,外债就已达1270亿美元,内债已达250亿卢布,折合450亿美元。1997年前半年,由于没有大选,车臣战争结束,政治性开支比1996年同期大为减少,政府预算赤字也比1996年同期有所减少,但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1%。即使这样,1997年底,外债已超过了1300亿美元,内债进一步增加到570亿美元,内外债加在一起已达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由于实行货币紧缩政策,政府多年来弥补预算赤字的唯一办法就是举借外债,发行债券(借内债)。外援贷款的增多使俄外债越积越多,据统计,仅1998年一年时间就借债273亿美元,几乎相当于前6年的总和。此外,政府和企业的拖欠也越来越多。截至1997年7月1日,拖欠的工资总额比1996年底又增加8.2万亿卢布,增加了17%,达到了55.33万亿卢布。至于企业之间的三角债更是达到了天文数字,总计已成为国内生产总值的200%,约1万亿卢布(合1600多亿美元)。更为严重的是,国债的发行基本上不是国内的资金积累,而是外国投资者的资金流入。1997年的外债相当于俄国内总产值的26%。在国库券(卢布)市场上,40%的国库券掌握在外国投资者手中,它既无助于俄预算赤字的弥补和物价的稳定,也使俄宏观经济“稳定”的基础极为脆弱。1998年7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答应向俄提供的新一轮高达226亿美元的贷款看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俄面临的经济问题,只能使俄外债负担更加沉重。沉重的债务负担日益成为束缚俄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总之,俄罗斯经济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负债经济。
现在,俄罗斯支撑这种沉重债务负担的主要途径是借新债还旧债,另一个途径是靠更多地出售资源增加外贸顺差。但这两种办法都很难长久使用。仅就外贸而言,情况已经在恶化。事实上俄罗斯出口额增长率早已出现大幅下滑的趋向。1993年出口额增长率为39.6%, 1995年已下降为19.5%, 1996年进一步下降为9.7%, 1997年上半年则变成了负增长。由此看来,虽然俄罗斯资源十分丰富,但靠出卖天然资源支撑国民经济已是行不通了。

一切政治和社会要素对一国信用和偿债能力的有利或不利影响,最终都将反映在该国的经济统计之中。特别是一国的外汇储备是否充裕、国际收支是否平衡,乃至综合经济实力是否强大等重大经济问题,对该国的信用和偿债能力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在国家风险评估中,经济要素的评估最为重要,其涉及的内容也最为广泛。
(1)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
俄罗斯矿产资源丰富,煤炭储量占原苏联的70%以上;西伯利亚有世界上第二大石油蓄积区(仅次于波斯湾);天然气资源也十分丰富。木材蓄积量占世界总蓄积量的20%,煤炭占30%, 石油占40%,天然气占45%,油页岩占50%。以机械制造、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天然气、煤炭、航空航天、森林及化学工业为主的重工业在俄国民经济中起决定性作用。大型原子能发电站有列宁格勒和新沃罗涅日原子能电站等,至1998年7月,有核电站29座,核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13%。俄罗斯联邦拥有巨大的经济潜力。但由于目前处于体制转轨时期,加上企业资金短缺,生产设备陈旧,生产性投资不足,导致资源开发利用的能力呈下降趋势。
在人力资源方面,俄罗斯历来十分崇尚教育。早在彼得大帝时代,就刻意追求培养近代军事科技人才,以及当时先进的西欧造船、纺织等技术。这种巨大的投入,保证了沙皇俄国在此后的发展中有了一定的动力。苏联建立以后,又根据计划经济的特点,建立了一整套相关的教育教学体系,培养出了一大批对发展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极为有利的人才,从而推动了苏联经济的腾飞。苏联这一时期的教育培养出的大批基础学科人才,又为以后经济的发展储备了人才。今天俄罗斯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依赖于原苏联计划体制培养的各种科技人才,尤其是在电子、信息这类急需人才更是依赖于原有的人才。但是由于俄罗斯目前财政困难,致使科技投入一再缩减。俄罗斯的很多研究机构难以正常开展工作,科研人员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造成人才大量外流,仅1993年就流失了约1/4的科研人员。其结果导致俄罗斯科研严重萎缩,1991~1993年短短3年间,新技术产品的开发量减少了90%以上。
1997年初俄罗斯政府提出的到2000年规划包含着一个突出的矛盾:一方面,政府总是把生产的回升希望寄托于投资回升,特别是外国投资增加上;但另一方面,又恰恰是这种寄托最难实现,政府的预测与实践的差距最大。例如,1997年政府预定投资会停止下降,甚至开始增加,而前半年的实际却是,投资不仅没有增长,反而又下降了近10%。如果其他方面的条件特别是市场条件没有根本的好转(各种资源需通过市场来配置),现存的生产能力还不能充分发挥,即使有更多的投资,也很难使经济有较稳定的回升。即使有一定程度的回升,这种回升也将是缓慢与不稳定的,与正常情况下的经济增长和起飞还有很大的区别。
综合以上的分析,俄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总产值(GDP)出现稳步回升的可能性不会很大。因为,在1997年俄前政府就提出1998年要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4%,工业产值增长4%. 新政府也寄希望于到秋季开始好转,年底实现GDP和工业重现增长。而实际上1998年多项经济指标都有所下降,国内总产值出现了0.5%的负增长。政府预算不切实际,入不敷出。预计1999年俄罗斯社会可能重新出现经济危机、财政货币危机与政治危机交织并发的局面。而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总产值可用来说明一国的经济规模和生产能力。GNP或GDP的增长可提高一国的对外偿债能力,与国家风险管理有密切的关系。例如,黑勒(H.R.Heller)曾对GDP与外债额作过回归分析,其相关系数为每增加1美元的GDP,外债总额大约提高19美元。另据统计,至1998年底,俄罗斯还有近一半的企业亏损,生产能力只维持在1991年的1/3的水平。由于生产上不去,企业间三角债沉重、国内70%的经济活动为易货贸易等原因,加上国家税收计划无法完成,国库空虚,国家可用于投资的资金很少。近年来,俄罗斯超级新贵将大量的资金转移到国外,导致国内资金短缺。90年代以来,从俄罗斯流向国外的资本总额在1500亿美元以上。资本积累率可用来说明一国资本积累的速度和规模。像俄罗斯这种资本积累率较低的国家往往会持续地出现资金短缺现象,对外来资金的需求较大。
(2)货币财政和金融政策
货币供给可用来表示一国的货币政策是膨胀性还是紧缩性的。如果货币供给过多,短期内可能刺激经济发展;但就发展而言,可能引起通货膨胀,削弱出口创汇能力,对偿还外债产生不利的影响。俄前政府提出1998年通胀率控制在8%,货币量(M2)增加22%~30%;新政府调整为,通胀率控制在10%以内,货币量(M2)增加30%. 许新:《俄罗斯新政府政策走向和经济前景》, 《东欧中亚研究》1998年第4期。其结果是通货膨胀与经济发展相比仍然很高。一般情况下,通货膨胀率应该低于经济增长率,国民经济才能稳定发展,而俄罗斯在经济不增长甚至是负增长的情况下,通货膨胀率全年仍高达12%左右。《世界经济黄皮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这意味着即使稍微放松银根,通货膨胀也会马上腾升。通货膨胀率与偿债困难的相关关系是,通货膨胀推动物价上涨,进而影响出口产品的竞争能力和创汇能力,最后导致一国没有足够的外汇偿还外债。俄1998年上半年外贸下降4.4%,其中出口减少14.4%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通胀控制不力。美国学者沙峻(N.Sargen)在研究中发现,延期偿债国的平均通货膨胀率几乎是如期偿债国的7倍。总之,俄罗斯经济仍未能完全摆脱这样一种连锁反应:货币短缺-增发货币-通货膨胀-出口减少-影响还债。
当我们进一步探究,为什么俄会发生严重债务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时,不难看到,经济转轨中未能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金融市场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俄罗斯在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注册开业和经营方面,缺乏必要的审查和监控制度。转轨初始,原来由国有银行一统天下的银行业,立即涌现出大量私人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到1996年4月1日,已注册商业银行多达2599家,还有5514家其他信贷机构。如此众多的金融机构并没有为俄市场经济运行提供必要的金融保障,更没有为提高俄资金运行效率作出应有贡献。为了追求高额利润,俄银行的主要经营活动是外汇交易和证券交易,对实体经济的信贷业务量为数极少。1997年初,俄罗斯银行对非金融性企业的贷款只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0%;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波兰和匈牙利银行贷款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是俄罗斯的2倍。极少量的对企业贷款中,绝大多数是为期不到1年的短期信贷,几乎没有中长期贷款。如此严重的银行业结构问题,不仅使俄罗斯经济回升缺乏投资来源,更使俄经济对举债过日子产生了依赖。
(3)进出口贸易
出口实绩和出口扩张力可用来分析一国的出口现状和前景。一国的出口多,创汇能力强,其面临的偿债困难就小,不然则相反。俄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较高,国内生产总值的20%靠外贸出口来实现,外汇收入的1/3来自石油出口。国际石油、天然气价格下降,导致俄罗斯出口收入锐减。1998年国际原油价格从21美元/桶一度跌到12美元/桶左右,下降了约40%,天然气的价格也下降了15%,使俄原油出口(每年1.2亿吨)从盈转亏,年损失达50亿美元。能源和初级产品价格下跌导致1998年外贸顺差大大减少。特别是原油产量的下降,将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因为油井一旦停止工作,那么30%的油井以后就再也无法使用了。这对于主要依赖这两种资源出口创汇的俄罗斯来说是个极大的打击。同时,俄出口产品单一,不利于避开国际商品市场波动的影响,无法保证创汇水平的稳定。
(4)对外债务情况
外债总额占GNP(或GDP)的比率,可用来说明一国外债与该国经济实力的关系。尽管一些国家外债总额的绝对值很大,但是与其GNP相比,却相对小得多,由此可断定这些国家的债务负担并不重。不然则相反。目前,俄债务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5%(按20.65卢布折合1美元计算),还债支出占整个预算支出的34%,远远超出世界银行规定的20%的警戒线,这说明俄罗斯国民的国民生产成果很大的一部分被用于偿还债务,其可用于国内生产与消费的部分则相对较少。由此可断定俄的负债程度已很高,不应再扩大外债的规模。

举借外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国内资金短缺的困难,有助于加快借款国经济的发展。但是,举债过多,特别是在借款条件恶化、国内经济不景气、出口商品价格暴跌和金融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借款国就很容易陷入不能如期偿还债务的境地。例如,1981年3月,波兰政府宣布无力偿付到期外债的本息,预示着债务危机的到来。1982年8月墨西哥决定停止偿还一切外债,接着巴西、阿根廷、智利等许多国家纷纷仿效,从而引发了一场全球性的债务危机。为克服危机的发生,俄政府推出了一系列应急措施和旨在促进经济发展的一揽子计划。
第一,全面改革税收体制,拓宽增收渠道,保证税款如数到位。(1)把税收重点从生产领域转向流通领域,从法人转向自然人,以保证税收的到位。(2)扩大税基,新设了对小商业、娱乐业、服务业的征税,并增 收个人所得税;年收入高于10万卢布者需交纳30%的所得税,其余则交12%. (3)统一税率,国家统一征收20%的增值税,除面包、奶制品和药品外,对其他商品一律征收5%的销售税。(4)严肃税收纪律,建立纳税人清单制度,对偷、漏、欠税者采取严厉的行政措施,甚至上诉法庭,拍卖企业资产。政府预计,如果上述措施得以落实,可增加税收370亿卢布,约占预算收入的10%.
第二,为了实现财政健康化,必须削减国家预算赤字。俄联邦政府和中央银行在1998年4月11日签署的《1998年经济和结构政策声明》指出,1997年俄预算赤字占GDP的6.75%, 1998年应降为5%, 1999年降为3.7%, 2000年降为2.6%, 2001年降为2.4%,使联邦预算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为了确保预算方案稳妥,叶利钦强调从1999年起预算方案应当实事求是和从严,其收入部分应当建立在对经济发展不乐观的预计基础上。减少预算支出的重要方面是限制国债的增加和还债付息支出的增加。目前,还债支出已占预算支出总额的34%,如果这种趋势不改变,到2001年这项支出的比重将达到70%。俄政府规定1999年国债付息支出不应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4.3%,到2000年应减少到3.7%, 2001年再减少到3.5%。为此,必须逐渐减少国家借款数额,优化债务结构,将卢布债券转化为美元债务,在此基础上不再增加国债,稳定国债占GDP的比重。
第三,经济转轨的重点从体制转换向结构改造过渡,以扩大出口创汇能力。结构改造的核心思想是,选择和培育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和带头部门和产业以及国民经济的增长点。这主要是具有一定竞争力和出口潜力的部门和企业,通过合资和股票上市等手段吸收外国投资和进行科技合作,对这些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但是,这些措施达到预期目的的障碍重重。俄罗斯仍处在经济危机之中。改革以来,传统的高消耗、粗放型的经济在俄罗斯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苏联时期形成的畸形经济结构依然阻碍着经济改革及其发展。俄罗斯国内的政治斗争也在影响着经济决策。故俄罗斯在短期内走出债务陷阱的前景依然暗淡。出路何在?外国债权人要想收回自己的钱,可能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根本调整债务达成协议。
(责任编辑 李 禄)
1 维·戈罗瓦切:《债务绞索》, 《俄罗斯劳动报》1999年3月16日。

❺ 中国企业发行境外债劵是什么意思

近日,中国神华完成首次境外债券发行工作,募集资金15亿美元。本次发行包括3年/5年/10年三个品种,发行金额各5亿美元,票面利率分别为2.5%、3.125%、3.875%,资金成本显著低于境内,募集资金将用于归还境外子公司贷款、经批准的境外项目和其他符合规定的用途。本次境外债券发行除实现了低成本融资的目标外,也是中国神华首次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发行债券,证明了国际投资者对中国神华信用的高度认可,为中国神华在国际债券市场上的持续融资活动建立了基础,为中国企业树立了积极正面的形象。控全局提供

❻ 美国发布最严制裁令,俄罗斯金融市场为什么会崩盘

特朗普是商人,商业手段比较狠,好像根据媒体详细分析,好像特朗普是针对俄罗斯一些比较重要的公司进行制裁,不许他们用美元结算,也不许其他公司给他们美元
其实现在有的公司会发行债券融资,债券是以美元结算的,说白了就是借钱打欠条,欠条一般约定是用美元结算的,问题是这些欠条快到期了,而美国规定不许给这些公司任何的美元外汇,谁给就制裁谁,那么债券到期,虽然有实力但是也有心无力,没有美元意味着签订的债券无法偿还,所以当地股票受到波动是很正常的了。。。
就好像一个农民借钱买种子种地,就算最后有收成,但是国际间交易用美元,就算不用美元用其他,最后借钱的欠条约定是用美元结算,这就有钱也没法还,制造了一定的困难跟障碍。。

❼ 企业突然减少发行债券或者基金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很多啦,最可能的就是不需要那么多钱来继续扩大生产。

可能是钱够用,也可能是不能再增加负债等等原因。

这个是跟公司运作决策有很大关系的。

无法单从这个表现来推理原因。

❽ 为什么中国和俄罗斯减持美国国债

1、与购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行的新债券有关。金砖四国峰会前夕,中国已经承诺认购不超过500亿美元的IMF债券。中国并不是4月份唯一减持美国国债的,包括俄罗斯、巴西等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和地区均减持了一定的美国国债。俄罗斯央行6月10日表示,计划抛售一部分的美国国债,并利用所得外汇收入来购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发行的债券。巴西官员同一天也宣称,因为购买IMF债券的缘故,该国计划卖出美国国债。
2、与中国迈出人民币国际化步伐有关。从中国人民银行与一些国家签订货币互换协议,到政府提出人民币国际结算,以及在最近支持上海“两个中心”建设中“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的提法,不难看出,政策层面人民币国际化的蓝图已逐步清晰。而“次按”诱发的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令美元信任危机大幅上升,为人民币的国际化打开了历史空间。
3、美国的经融危机导致美元大跌,美国采用量化宽松政策扶持经济,导致美元下跌, 国债价值缩水。

阅读全文

与俄罗斯企业境外发行债券大幅减少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炒股可以赚回本钱吗 浏览:367
出生孩子买什么保险 浏览:258
炒股表图怎么看 浏览:694
股票交易的盲区 浏览:486
12款轩逸保险丝盒位置图片 浏览:481
p2p金融理财图片素材下载 浏览:466
金融企业购买理财产品属于什么 浏览:577
那个证券公司理财收益高 浏览:534
投资理财产品怎么缴个人所得税呢 浏览:12
卖理财产品怎么单爆 浏览:467
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规定 浏览:531
保险基础管理指的是什么样的 浏览:146
中国建设银行理财产品的种类 浏览:719
行驶证丢了保险理赔吗 浏览:497
基金会招募会员说明书 浏览:666
私募股权基金与风险投资 浏览:224
怎么推销理财型保险产品 浏览:261
基金的风险和方差 浏览:343
私募基金定增法律意见 浏览:610
银行五万理财一年收益多少 浏览: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