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发行国债是属于紧缩性政策还是扩张性政策
财政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根据财政政策对经济运行的不同影响,可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在经济衰退时期,通过发行国债,增加财政支出和减少税收,以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使经济尽快复苏,这称之为扩张性财政政策。
㈡ 发行国债为什么是积极的财政政策
发行国债 可以使政府迅速融资的手段 当政府遇到财政危机时 如果你发行货币 那么你的通货膨胀会增加 不利于国家的发展 发现国债是最稳定 也是最可以控制的方式
买国债之后谁来消费
中国因为教育问题 喜欢存钱到银行 因为股市有风险呀 保险是骗人的呀 基金很可怕 这就是中国人的观点 至少是绝大部分人的观点
而购买国债老百姓是存银行之后的最大的选择 因为是国家 所以很稳定 又有利息 并且利息要比银行多 他没有理由不买呀 而买国债 并不影响老百姓的日常平均消费呀 及时你急需用钱 你可以质押嘛 国债是在每个银行都认可大的财产 就相当于你有长期本票一样 这样的话 就让整个资产得到充足的流通
㈢ 发行国债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
是财政政策.
国债是国家筹集财政收入的重要工具,发行国债是弥补国家建设资金的不足."发国债就属于公开市场业务."这句话是错误的,公开市场业务是指央行在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以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行为.国债是该货币政策实施的标的物,不是货币政策的工具.
㈣ 发行国债是不是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内容
扩张性财政政策。
在经济衰退时期,通过发行国债,增加财政支出和减少税收,以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使经济尽快复苏,这称之为扩张性财政政策。
由于政府支出直接构成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政府支出规模的增大必然相应地增加社会总需求在收入增加和支出扩大不对称的情况下,就会出现财政赤字。就这个意义说,扩张性财政政策也就是赤字财政政策。
一般而言,国债发行主要有四种方式:
1、固定收益出售法(在金融市场上按预先定的发行条件发行国债的方式,具有认购期限短、改造条件固定、改造机构不限和主要适用于可转让的中长期债券四个特点);
2、公募拍卖方式(也称竞价投标方式,在金融市场上公开招标发行,有三个特点:发行条件通过投标决定、以财政部门或中央银行为发行机构、主要适用于中短期政府债券,特别是国库券);主要适用于中短期政府债券,特别是国库券发行的国债发行方式是公募法。
3、连续经销方式(亦称出卖发行法,指发行机构受托在金融市场上设专门柜台经销的一种较为灵活的发行方式,特点:经销期限不定、发行条件不定、主要通过金融机构中央银行证券经纪人经销、适用于不可转让债券,特别是储蓄债券);
4、承受发行法(又叫直接推销方式,由财政部门直接与认购者举行一对一谈判出售国债的发行方式,特点:发行机构只限于财政部门、认购者主要限于机构投资者、发行条件通过直接谈判确定、主要运用于某些特殊类型的政府债券的推销)。
㈤ 发行国债 是什么政策 扩张性货币政策吗
还是不懂,但是我比较喜欢财经,所以我可以建议你去看看 未来银行家 网站中的货币政策板块,我经常去看,还可以吧。
㈥ 发行债券属于什么财政政策
这个问题的答案不简单呢。
发行公债不能具体说是扩张的财政政策或是紧缩的财政政策,这是不确定的,因为公债作为一个稳定经济的工具,在不同的经济情况下可以有不同的作用。具体来说:(1)公债发行在经济不景气时可以扩大消费支出,在经济景气时可以抑制消费支出。公债的利息支付总是维持在一定水平之上,萧条时期,公债利息支付会起到刺激消费的作用;繁荣时期,公债的利息支付可以抑制通货膨胀。(2)公债发行可能导致劳动意愿和投资意愿下降以及资本积累减少。(当然,这也是理论上的)
再者,在经济学中,有一个公债中性理论,意思就是公债的发行不会引起投资和储蓄的变化,作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不能刺激经济的扩张,且政府以债券和税收筹集资金效果是等价的。当然这个理论是有一定假设的,在此就不细说了。
此外,发行公债除此之外,也有货币效应(是指公债的信用扩张效应和货币扩张效应)。
总之,公债是宏观经济中一个颇具争议和复杂性的问题,“政府债务是一个多大的问题”这是宏观经济学未解决的难题之一。
我觉得我们国家在实际运作中,看成扩张的财政政策成分多一点,用此来维持赤字财政,增加财政收入,这样才可以承受不断增加的政府投资。但事实上,这个问题是很复杂的。
㈦ 发行国债属于哪种经济政策
国债的挤出效应是国债的副产品,挤出效应等于政府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民间主体的权利,表明政府参与市场过多,因而损害了市场效率。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因为政策支出规模的扩大而压抑、排挤了民间投资的增长,那么,再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就不合适了,意味着国债政策必须进行调整与转向,才能保证其可持续性。挤出效应存在与否的关键环节是政府债务对利率的影响,但过去两个世纪以来的经验以及多国实践的研究都令人惊奇地发现:这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选用我国1984年-1999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的结论是预算赤字与利率并无直接关系。这表明挤出效应存在的现实性较难把握,原因是挤出效应的产生,存在严格的限制条件。首先,如果经济中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劳动力、资金、土地资源供给充足,其价格则不会随产量变动而变动,因而政府支出对利率和私人投资影响较小,挤出效应也较小。其次,如果在预算赤字以及政府支出增加的同时,货币供给相应增加以及增加额能够满足货币需求增加的需要,则国债扩张不会产生挤出效应。因此,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配合使用可抵消挤出效应。自从我国1998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较为普遍的认识就是通过国债发行扩大财政支出并未产生挤出效应。基本原因在于近年来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大量增加,银行存在较大的存贷差额和资金剩余,增发国债使银行一部分剩余资金转化为投资,并未由此引起利率和融资成本上升。从国债投资的领域和项目看,也不存在取代、排挤社会投资的问题。适应财政扩张的要求,中央银行也采取了一系列增加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措施。 通货膨胀是国债政策重要的约束条件,如果国债政策导致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那么国债政策的实行就必须十分谨慎。1994年《预算法》和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法》颁布以前,财政部一直与中国人民银行保持直接融资关系,相当部分的政府赤字采取了货币化融资方式。到1994年末,财政部向中国人民银行透支和长期借款余额高达2145亿元,占当时中国人民银行总资产的12.2%,相当于当年GDP的4.6%,而同期国债负担率也只有6.1%。这种用创造新货币的办法支付债务本息的赤字融资方式,是这一时期通胀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90年代中期以后,财政赤字必须通过发行国债来弥补,中央银行不能从国债一级市场上直接购买国债,这就从制度上阻断了财政赤字扩大直接引起中央银行增发货币,并导致通货膨胀的渠道。但是,赤字债务化以后,财政赤字与超量货币发行之间的间接通道依然存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消失。间接影响的大小与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关系密切。目前,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已成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中央银行会根据货币和信贷稳定增长的要求进行国债的买卖,吞吐基础货币。由于实行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如果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再贷款过多,则会在公开市场上卖出国债,收回基础货币,这就决定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在二级市场上的国债交易只会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不会构成通货膨胀的诱因。近年来,我国居民储蓄不断增加,金融机构资金偏松,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过程中大规模增发长期建设国债创造了条件。1998年的1000亿元建设国债只对国有商业银行发行,就是考虑到1998年中央银行基础货币供应偏少,居民储蓄增加较多,商业银行资金存差较大,物价总水平继续下降。此时增发国债不仅不会导致货币过量发行而引发通货膨胀,相反却可以缓解通货紧缩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