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保持适度的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具有什么意义
关于我国财政赤字与债务规模适度性问题,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三种:一是必须从总量和结构两方面指标入手进行分析。从国民经济大范围看,我国的债务负担率和与国际比较同口径的赤字率都在国际公认警戒线内,继续扩大国债发行规模的潜力仍很大;从财政收支角度看,由于国债依存度较高,财政债务规模偏大,进一步拓展的余力十分有限。二是研究赤字与债务适度性问题,没有必要考虑有关财政性指标,只要将赤字率与债务负担率控制在3%和60%范围内即可。绝大多数国家也正是依据总量指标制定财政和债务政策的。三是1998年以来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因经济紧缩采取的“反周期”调控措施,其出台之时财政已面临了多年困境。随着积极的财政政策的不断持续,中心财政赤字增加较多。从长远看,假如继续扩大赤字和国债规模,将损害经济和财政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可考虑从现在起逐步淡出积极的财政政策,中长期目标仍应坚持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
上述三种观点都有道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赤字与债务问题在我国财政乃至经济全局中的重要性。但关于财政赤字与债务规模适度性的预警指标问题,既不宜单纯就财政论财政赤字与债务,也不宜单纯考虑宏观需要而忽视财政面临的困境。同时,我们也应注重到,即使依据上述指标计算我国的赤字与债务指标,目前仍得不出赤字与债务规模不适应的论断。
1.从历史的角度和财政与经济的辨证关系熟悉赤字和债务问题财政政策是市场经济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非凡是发达国家普遍将财政状况放在整个经济中加以权衡并制定财政政策,很少单纯就财政论财政,在具体分析赤字政策与债务政策利弊时,也着重从财政对整体经济的影响来分析,这种置财政问题于宏观经济范畴内的政策选择方式,与这些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强的状况基本吻合。一般而言,发达国家年度国内生产总值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财政收入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普遍保持在45%左右;其债券市场较为成熟,治理规范,债券的发行、流通比较顺畅,有助于赤字与债务问题的缓解。在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尽管财政赤字年年有,政府债务规模也不小,但不仅未对其经济造成太大影响,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支撑了其经济发展。
我国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不仅反映在总体经济发展实力上的不足,更反映在政府财力尤其是中心政府财力的薄弱。其主要原因在于,以放权让利为主线的体制改革的每一步推进,相伴而生的是财政收入的相对减少,财政“两个比重”的逐年下降。这种局面并未因新的财税体制改革而根本扭转。全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2000年为15.0%,比1994年仅提高3.8个百分点,而同期的中心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2000年为52.2%,比1994年下降了3.5个百分点。财政面临着一方面中心财力十分有限,而另一方面财政支出压力沉重的两难局面,各方面要求增加支出的呼声一直很高。假如进一步考虑到国有企业的过度负债问题,国有银行的大量不良资产问题,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问题,以及如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问题,最终都将不同程度地依靠中心财政。凡此种种,在目前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支出的缺口不得不通过债务融资方式解决,也不得不保持一定数量的赤字和债务规模。事实上,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巨大成就也正是得益于财政性融资的支持。1978年—2000年,我国财政有20年的赤字历史,只有在1978年和1985年出现了很少量的财政盈余,利用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融资政策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基本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一再证实,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的根本途径。因此,假如仅仅看到财政债务增长过快,中心财政债务依存度较高就得出缩减赤字与债务规模的结论,也可能出现这样的局面:财政赤字、债务规模和收支差额虽然得到了较好控制,然而国内需求持续低迷,经济紧缩进一步加剧,投资增长逐步滑坡,从而导致经济不景气一财政财源萎缩一经济更加不景气一财源进一步萎缩的恶性循环。这不仅不能有效地防范财政风险,而且有可能引发经济危机。当然,我们也必须正视财政所面临的困难,切实加强对债务收入的有效运用和治理,提高这部分资金的使用效益,在促进发展的基础上培植未来财源。
2.从上述指标的实际计算结果,目前也尚得不出我国的赤字与债务规模不适应结论首先,从国债负担率看。“九五”时期我国的国债负担率分别为7.29%、8.17%、10.03%、13.90%和14.64%,而最高年份的2000年也仅为16.44%,2001年的债务负担率约为16.37%,都明显低于主要发达国家的水平。
其次,从赤字率看。根据我国《预算法》明确规定,地方各级财政不列赤字,财政赤字亦即中心财政赤字。2000年以前的赤字一直未包括利息支出在内,以这种口径计算的赤字率都低于2.5%.即使加上利息支出部分,赤字率也仅接近3%.我国当前的赤字情况与发达国家经济不景气时期相比,并不为高;与东欧等转轨国家相比,就显得较低,在世界范围基本上属于中等偏低水平。
第三,从国债依存度看。一般情况下,我们计算国债依存度的方法是:国债依存度=×100%.根据这一公式计算的结果是债务依存度明显偏高,整个“九五”时期都在56%以上,个别年份达71%左右。因此,有许多人得出我国赤字与债务规模过度和不可持续的结论。但是,这种惯常的计算方法有其不合理性,即计算公式的分母中仅仅为中心财政本级支出,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中心财政支出概念,这既不符合国际惯例计算方法,也没有完全反映财税体制改革后的中心财政支出全貌。假如将国债依存度的分母中财政支出范围扩大到中心财政支出与债务本息支出合计,则国债依存度=×100%.国债依存度与国债依存度相比较下降了20多个百分点。进一步考虑到,一般情况下用于偿还国债本金部分的发行额并不增加债务负担和债务规模,也不改变中心预算的可用资金量,只有当年的新增部分才能改变债务负担和债务规模,以及中心预算的可用资金量。因此,我们将国债依存度分子分母中的本金部分同时扣除,而分母中财政支出范围仍为中心财政支出,由此得出国债依存度=国债净收入/中心财政总支出,则国债依存度与国债依存度相比较又大大下降了32个百分点左右。国债依存度的概念又与日本计算债务依存度的方法基本接近,日本的国债依存度=/×100%)。根据国债依存度计算的我国债务依存度指标近年最高为32%,而且计算依存度的国债收入也为同口径最大,即包括了建设国债转贷地方部分。即使如此,也仅略高于我国专家们常说的国际认同标准。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三种债务依存度的计算方法,都是宽范围口径下的计算结果,即将1998年以来发行的长期建设国债中转贷地方部分计算在内,假如将这部分从当年债务收入中剔除,则几种方法计算的债务依存度的比例都将进一步较大幅度下降,非凡是债务依存度将回归至通常公认的国际认同标准之内。
二、通过建立稳固、强大的财政,降低财政风险
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的赤字与国债规模基本适度。但要针对我国财政基础仍比较薄弱的现实,在保持一定的赤字和政府债务的同时,要大力发展经济,培植财源,提高财政收入的“两个比重”和财政抗风险能力,通过建立巩固强大的财政,降低财政风险,保持财政的可持续发展。
1.积极运用税收政策,提高税收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进一步调整税收收入结构,实行税收政策的结构性调整,把该收的税收上来,减少税收流失,把该减的税减下去,积极地贯彻鼓励社会投资的税收政策,刺激经济增长,为财政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持久动力,逐步提高税收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财政的税收依存度,逐步降低债务依存度,使国家财力大大增强,并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提高财力保证。在适当的时候开征一些新的税种,如遗产税,健全地方税体系。
2.健康的财政体制是财政稳健运行的基础。要进一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理顺政府收入分配渠道,加快费税改革步伐,扩大财政经常性收入。全面贯彻实行收支两条线治理方式。逐步建立税式支出预算制度,规范税收减免和支出治理体系。继续搞好财政支出制度改革,包括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等。加强对地方财政的约束和监督,建立完善的转移支付制度,缓解地方的、乡镇的财政困境。
3.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坚持经常性收支基本平衡原则。从严控制经常性预算中一般性支出,适当压缩对企业的直接补贴和事业费支出,增加对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再就业补助,在收入一定的前提下,保证重点支出的资金需要。我国财政风险主要来自于地方财政。地方财政要严格按照《预算法》的要求,果断不打赤字,要根据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安排财政支出,要采取措施处理好地方财政负债问题。
4.加强对国债资金使用的监督,加快国债市场建设步伐。有关部门要确保国债资金使用的效益,保证国债项目质量。应研究单独编制建设国债预算,加强对国债资金筹集使用的治理。进一步优化国债期限和利率结构,积极推进国债发行和流通的市场化改革,进一步优化国债结构,丰富国债品种,适当提高机构投资者持有国债的比例,降低国债发行成本,活跃国债市场,提高国债治理水平,发挥国债促进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B. 高一政治题。想问一下为什么扩大国债发行规模是扩张型财政政策 买国债的人多了 花钱的人不就少了吗
扩大国债发行政府支出增加,会使总需求和国民收入增加,消费水平提高,这是因为政府支出的开销提升总需求,总需求增加,消费就增加,消费增加,国民收入也会相应增加,这是一个良心的循环,因此属于扩展财政政策。增加国债是为了拉动总需求,简单说是希望大家花钱活跃经济,这时候利率是降低的,取得信贷更为容易,钱多了自然会花啦,就达到了扩展财政的目的。剩下的就不解释啦,举一反三思考啊高一党。
C. 通货膨胀为什么要缩小国债的发行规模
如同货币,通货膨胀是会增加货币的量吗?
D. 适当扩大国债的发行量有助于缓解通货膨胀吗 为什么
美国财政部1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12月日本增持美国国债115亿美元,超过中国成为持有美国国债最多的国家。根据美国财政部当天公布的数据,2009年12月份海外投资者减持美国国债530亿美元,减持幅度创历史新高,远高于当年4月创下的445亿美元减持记录。在持有美国国债的主要国家中,2009年12月份日本增持了115亿美元,至7688亿美元,成为美国最大债权国。中国当月减持了342亿美元,现持有美国国债7554亿美元,降为美国第二大债权国。这也是中国连续第二个月减持美国国债。中国的减持行动引发强烈关注,不仅因为12月份的减持幅度要远大于去年11月份的93亿美元,更主要是因为在中美关系趋冷的情况进行减持势必让外界认为中国动用经济手段报复美国。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贸易政策教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任驻北京办事处主任普拉萨德就此分析认为:“中国正在利用自己手头上的美元储备资产来对美国施压,反击美国在贸易以及汇率政策上对中国的攻击。”即便算不上施压的话,中国的行动至少已经向美国发出了一个强有力的信号,那就是中国有手段反击美国。但也有分析人士认为中国的减持行为很正常,不要因为中美关系现在出现了问题就进行过分解读。位于美国华盛顿的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中国问题专家尼古拉斯·拉迪认为12月份的减持量总体而言规模还是很小的,他还称中国除了持有美国国债之外还持有数千亿美元公司债,因此美元资产的持有量仍然很大。而且,中美关系出现问题基本上是2010年之后的事情,去年12月一切还相对比较平静。因此中国的减持行动基本上是一种市场行为,是对美国财政赤字高企、经济复苏乏力的一种担忧。如果今年1月以及2月的数据出来之后,中国继续大幅减持美国国债,那或许才说明问题。
E. 经济下行是需求小于供给 应该扩大国债发行规模吗
理论上是对的。但单纯扩大国债发行规模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国家国债的使用范围有很多的限制,还需要有其它许多配套措施才能扭转经济下行。例如,发改委要扩大审批项目的数量、规模,银行的贷款规模也要扩大。
F. 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国债的发行规模,为什么需求扩大了,不是应该都买国债了,人们手里钱少了吗
国家发行国债的目的是为了筹集资金,一般在一些重大经济事件后,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支出(比如前段时间国家财政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支出大幅度上升),整体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这必然要求财政承担更为繁重的任务、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发行特别国债、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可以扩大减税降费和支出的空间,抵消经济下行的能量,刺激消费,进而激发经济活力,确保稳增长。同时,其也可以稳定市场预期,带动社会投资,提升企业活力和创新动力。
当然你说的一点是对的,发行国债会导致人民手中的钱少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消费和其他方面的个人投资,但是非常有限,财政支出的乘数效应所引起的经济总量变化的连锁反应程度远远超过消费和个人投资所产生的影响。
通俗点说,就是国家向个人借钱办更大的事,比如对部分企业降费减税,扶持企业,保证就业稳定;加大投资5G和大数据,拉动经济增长;在危机的时候保证经济的稳定等等。
所以我们说发行国债是一种积极的财政政策。
当然国家也可以通过增发货币让国库更有钱,但是这个肯定会导致通货膨胀,这个太激进,增发国债是比较稳定宏观经济调整政策。
G. 扩大国债发行规模 属于扩张性财政政策
经济学基本理论告诉我们,扩大赤字,增发国债通常是一种扩张性经济政策。政府发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因应债主体的不同而不同,通常政府向社会公众发债,基础货币不会增加,向商业银行发债,如果商行以超额准备金购债(基础货币增加),就会扩大市场资金供给,而向央行发债(即政府印钞),一定会增加基础货币。综上所述,政府发债会导致货币供给增加。因此,货币供给量不是一个不变的常数,换句话说,政府钱多了,并不意味着公众的钱就一定减少,因为这期间可能有新货币供给的增加,从而扩大了货币总量。政府经济刺激行为会导致货币供给增加。那么新的货币被创造出来,政府采购或转移支付把财政收入转移到公众手中,公众当然想尽办法投资,增加收益,购买股权的人自然增加,加之政府筹得资金用于投资,促进企业增加销售,企业效益提高,利好股市,股价当然上涨。另一方面,国债的需求量的影响因素是:国债风险,收入水平,收益水平,流动性等因素决定的。国债发行增加并不一定带来国债购买的增加。但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导致股市上升通常是顺理成章的。
H. 是通货膨胀时候扩大国债发行规模 还是通货紧缩时候扩大国债发行规模
当然是通货膨胀时才扩大国债发行规模.弄明白这个问题首先应理解通货膨胀及紧缩的含义,通胀简单讲就是由于市场上货币供应量过多导致,而发行国债可以减少市场上的货币量
I. 扩张性财政政策是要扩大国债规模还是缩小国债规模,为什么
首先,你要明白通货膨胀是货币惹的祸。就是发行货币过多造成的。所以,在通货膨胀的时候,国家要收回货币。怎么收回?直接找你要,你不砸人家才怪。那国家只能发行国债,以国债换回你手里的货币。你有钱的时候会拿钱买东西,现在变成国债了,你不会去拿国债去菜市场买菜的,是吧?
你这个问题呢,问的有点乱。因为通货膨胀的治理,一般涉及货币政策,即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而经济繁荣或萧条,才用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其实是调节货币供应量,财政政策其实是调节政府购买力度。今年兴建道路,购买飞机,就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大国债不是必然的关系。我也可以多收税啊,是在不行造成赤字,也可以进行扩张的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国债没鸟关系。我扩大国债,但是得来的钱1分不花,那就是紧缩的财政政策。我不发行国债,但是我冒着赤字的压力,花光所有积蓄,那也是扩张性财政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