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经常项目占GDP比重下降,意味着人民币汇率更加稳定,为什么
中国央行副行长朱民周三表示,汇率并非解决全球经济失衡的关键,而此前美国财政部再次呼吁允许人民币升值以提振中国消费。朱民表示,各国应更专注于利用其他宏观政策来解决储蓄和消费失衡问题。他还重申了中国政府的立场:“中国在全球金融危机中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是负责任的做法。”中国政府一直在抵御来自美国和欧盟等贸易伙伴要求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压力。 在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国政策制定者决定促进更加稳定的出口复苏,以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这表明,人民币近期不大可能大幅升值,因为人民币升值将导致中国出口竞争力下降。朱民表示,中国出口今年可能下滑16%。在被问及人民币汇率2010年底将处在什么水平时,朱民指出,2010年中国将保持其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机制不变,汇率变动将在这一机制中体现出来。他未做更多说明。美国财政部驻华经济特使杜大伟表示,人民币升值有助于提振中国消费,而金融业改革和上调利率也都对刺激消费大有裨益。他表示,人民币升值可以提高中国人民的富余程度,提振消费支出,因此,人民币升值是中国政府消费刺激计划的合理组成部分。 他还表示,中国家庭的储蓄回报率相对较低,因此上调利率能提高中国家庭的收入,并提振家庭支出。他称,若储蓄回报率上升,则人们将感觉手中有充足的储蓄,因此在花钱时更加放心。朱民和杜大伟均表示,中国政府应增加开支以提振消费者支出。杜大伟呼吁中国政府加大医疗保健、教育与社会保险开支。朱民表示,企业和政府储蓄才是解决中国储蓄率过高问题的关键,而不是家庭储蓄。 他还呼吁统一全球银行标准,称金融机构必须为实体经济服务。他表示,与全球经济相比,本轮金融危机爆发前全球金融体系规模过大。危机爆发前,全球金融资产总值是全球GDP的16.4倍。朱民最近被任命为中国央行副行长。他此前担任国有银行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行长。 人民币汇价战中国反守为攻 最近有美国评论指中国将赢得在经济比拼上的“第三次世界大战”,而民调亦显示美国人对中美实力此长彼消的认识,及由此而来的威胁感大为增强。最新调查指美国人认为美国及中国为世界头号经济强权者,分别有27%及44%,比去年初的41%及30%大有改变。这种感觉虽然夸大,但也确实反映了两国关系的基础已有了质的巨变。 国与国关系的最基本决定因素,自然是彼此间的实力对比。中美之间虽未致如西方传媒所指,关系可以对等,甚至由中国主导,但是,中国确已可在许多问题上说不,并就维护本身合理权益采取更为强硬的姿态,尤其是在受到不公平对待时可作出强力反击,而不再如过往的逆来顺受。这在有关人民币币值问题的争议上表现更为突出,可视为中美新型关系的范例,在其他交往领域情况也或将如此。 欧美一直要求人民币升值,最近更借多个国际交往场合就此加大施压力度。如奥巴马在访华前便少有地,亲自就人民币作评论,指币值偏低。在APEC会议上美国又拉其他一些国家参与要求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其后在中欧会议期间,欧洲领袖同样要求人民币升值。跟从欧美路线的IMF,对这话题近期亦多次发表评论,图以此增强人民币升值要求的国际“声音”及权威性。 与此同时,一些欧美学者及基金、投行的分析员,亦加入施压行列,力图在舆论上及市场上造成一股排山倒海的催升人民币浪潮。不少市场报告便大肆揣测人民币升值幅度,诱导热钱到来炒作。实际上亦已有大量资金东来,香港不断有游资涌进,令香港金管局要不断注资,一年多来已投入约6,000亿元。看来这情况在近期还将持续。 面对这种综合政治、舆论及市场的巨压,中国自然要全力及认真应对,一方面收紧了对资金跨境流动的控制并加强监察,严防热钱乱窜,另方面又高调地进行了政治及舆论上的还击。最重一拳是温总在中欧会议上明言,中国希望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维持稳定,人民币也将在合理上维持稳定,而这是对世界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此外,温总又指摘“一些”国家既对中国产品入口搞保护主义,又迫货币升值的做法有欠公允,都是为了限制中国发展。 温总的还击力度很重且很深入全面,其中包括了三大要点:一、从基本理论的层面还击,提出了稳定货币论来针对欧美及IMF等的市场决定及浮动汇率论;并以稳定人民币有利世界论来回应一些中国币值偏低论的恶毒指控,如称中国进行不公平竞争,和阻碍世界经济消除失衡等观点。由此站稳脚跟后,中国便可理直气壮地作出其他方面的反击。这也就改变了过去的基本上依循西方路线的做法:原则上承认人民币要升值,只以循序渐进及等条件具备的技术性理据来施援兵计。但这显然是个被动的格局,现在则主动得多了。 二、把问题提升到地缘政经战略斗争的层面。欧美对中国搞保护壁垒及迫升值,除了经贸利益考虑外,还有借机遏制中国的战略意图。这本是司马昭之心,但经温总直接道破,其意义便完全不同。这是很重的指控,而且,表示中国的反击也将包含地缘战略考虑,而非纯是基于经贸摩擦的处理思维。显然这也会影响到中美中欧的所谓“战略伙伴关系”。 三、中国在经贸争端上转采以攻为守的对攻策略,这将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的被动的防守性做法:以往当欧美施压时,中方只是委婉地解释,力图避重就轻,现时则强力反击且针锋相对,做法是主动进取型的。这种对攻及以攻为守战法,在其他领导的言谈中更为清楚地体现。 如在奥巴马访华前夕,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便直指美元的贬值、低息及作为套息工具造成了全球泡沫。又如日前,商务部长陈德铭亦指世界应关注美元的贬值,而不是人民币的币值。这些论点的根本含义,就是说世界面对的最严重最根本问题来自美国,故不要把人民币拿来做替罪羊分散视线。看来,至少在币值问题上,中国是站起来了。 在前不久的连任提名听证会上,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伯南克说,美国的低利率并未催生美国的资产泡沫,而如果中国产生了资产泡沫的话,那不是他的问题。他说,对此感到担心的国家有它们自己的工具解决本国的泡沫。伯南克特别指出,如果中国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它就应该停止低估人民币的汇率。他提醒中国,美国没有责任帮助中国避免调整其汇率。 中国银行业监管机构负责人刘明康曾以美国的低利率导致了中国资产泡沫的尖锐说法迎接奥巴马总统的访华;伯南克并不这样看,而且出人意料的是,他看来早就准备这样说了。伯南克的率直是不同寻常,因为人们都认为美国现在依赖于中国购买其债券。但对中国是否会远离美国国债市场的过分关注可能已经达到顶峰了。鉴于奥巴马放低姿态的做法在北京收效不大,这将在国会引起更坚决的态度。 美国的个人储蓄率从2008年初占收入的1%升至2009年年中的5%左右,因此美国的债务中来自美国人自身的比例正在增加。这种变化的另外一面是美国进口的下降,这是中国经常项目盈余下降的一个原因,而这也是中国购买美国国债和票据的主要美元资金来源。而且,中国也曾明确表示将把美元多元化配置到美国国债之外的资产中,比如支持希望进行海外直接投资的国有企业。 在2010年下半年前,美国国会将推出在汇率和贸易顺差方面给中国施压的新举措。美国对中国汇率的不断施压会不会导致对购买美国国债的焦虑?会有一些,但可能不会有一些人曾经认为的那么严重,因为美国经常项目赤字的减少降低了对融资的依赖。那种认为美国在制定国内货币政策时应最大限度考虑中国利益的想法从长远看会产生更大的焦虑。对主要贷款国的谦让不能超过核心的国内利益。这明显是不可持续的做法,并会带来比美国恢复对人民币压力更大的投机行为。 奥巴马的中国之行充分说明,对美国做出让步,让美国政府脸上有光并不是中国的责任:中国有自己的国内利益和侧重点,不会为了安抚他人而做出妥协。事实上,奥巴马此行取得了很多成果,尤其是为清洁能源的实质性合作奠定了基础。但是,中国没有提供任何东西去说服美国政治家应该把国际利益置于狭隘的美国利益之前。因此美国也就没有责任这样做了。 浮动汇率未必可取 欧美想由贬值脱困而力迫人民币升值,并指币值应由市场决定,而人民币币值因操控而偏低,构成了不公平竞争云云。从逻辑上看,这种指责实即反对固定汇率,而要求中国采用自由浮动汇率,但此种观点并不合理,因而有必要进一步澄清其误导性论据。 欧美的批评只对中国不及其余,已足以显示论据偏颇,但仍须再进一步揭穿欧美所玩弄的理论把戏。固定汇率无论与另一货币或一篮子货币挂钩,乃符合市场经济的汇率机制之一,故并非必要采用浮动汇率。至于所谓“市场决定”汇率或反过来汇率变动可达市场平衡等说法,实际上问题甚多效果堪疑:一、国际收支中有经常账及资本账,对汇率影响不同,综合效果的实例有美国以资金流入抵销经常账逆差,或日本以资金流出抵销经常账顺差。由于资本账流量大往往盖过了经常账的影响,所以欧美想以汇率变动(如人民币升值)来调控外贸平衡,会因资本账干扰而不可行。 二、经常账本身对汇率变动未必十分敏感。过去日德货币升值,但外贸顺差仍长期存在,生产的全球布局等结构性因素,已降低了经常账项目的价格弹性,令汇率调整的效能大减。中国情况也料将如此,何况与日德不同,中美中欧间的外贸互补程度更高。解决美国经常账结构性逆差问题,只能通过美国国内调整,不能寄望于人民币升值。 三、资本账流动的影响在中国受外汇管制而未有全面浮现,将来放开管制后有可能引致大量资金流出,故不排除引发贬值的可能性。所谓人民币长期必将升值的结论或下得过早。 四、资本账下正常的直接及证券投资比重日少,大量游资跨境移动已成主流,而这些短期的投机性流动,并不能视为正常的市场,汇率也无理由受其左右而徒增波动,并影响外贸及正常投资。这类短期流动不单起不到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作用,还可能有相反效果,如升值会引来更多的游资炒作升值预期,令升值压力更大,形成恶性循环。中国正面临此种风险。 总之,欧美鼓吹的市场决定及浮动汇率机制问题甚多。尤其在当前金融危机下,市场波动频度高幅度大之时,浮动汇率更成了投机场所动荡之源,扩大了危机的冲击,因而更不合时宜。当年亚洲金融风暴时,马来西亚曾不顾欧美批评,果断地引入外汇管制以稳定汇率,结果渡过了难关,足以证明在“乱世”时浮动汇率尤不可取。最近不少地区亦开始引入局部性的限制,以助稳定汇市及金融。从长远看,浮动汇率必须在有了国际共同限制短期资金流动的协议后,才可以正常地运作。 希望对你有帮助,祝你愉快!
Ⅱ 历年各国政府总债务占GDP的比例
日本当下财务状况非常糟糕。总负债占GDP比重超过350%,中央负债占GDP的200%以上,均为发达国家之最。
去年国债新增42万亿,可见预算赤字应该不低于此数。至于具体数值可以上日本官方网站查询。
阪神大地震时日本的财务状况比现在好得多,网上对此分析很多,更重要的是那时老龄化以及制造业竞争力大大优于当下。
可以说,现在的日本正处于繁荣崩解期。根据负债规模和人口结构,日本最快可能在未来两三年出现经济危机。目前筹集救灾资金只能靠赤字融通,也就是向国内人民借钱,或者直接印钱。当通胀率飞速上升的时候,经济就彻底崩溃了。
Ⅲ 债务余额占GDP比重是什么意思
是指国债负担率。
国债负担率又称国民经济承受能力,是指国债累计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 GDP) 的比重。
这一指标着眼于国债存量,反映了整个国民经济对国债的承受能力。国际公认的国债负担率的警戒线为发达国家不超过60%,发展中国家不超过45%。
我国的国债负担率呈上升趋势,基本上每年上升2个百分点,但我国的国债负担率一直很低,一直都低于20%,远小于《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要求欧盟国家的60%。但我们不能就此认为国债规模还可以进一步扩张。
(3)马国债占gdp比重下降扩展阅读:
国债负担率的计算公式为:
国债负担率=(累积国债余额/ 年度国内生产总值)×100%
这个指标反映着国家累积债务的总规模,是研究控制债务问题和防止出现债务危机的重要依据。一国的GDP值越大,国债负担率越小,则国债的发行空间越大。
Ⅳ 美国政府国债上限 12.294 万亿美元,是怎么计算计算出来的
国债余额上限是指联邦政府的债务上限。美国宪法赋予美国国会有权确定美国联邦政府债务总额的最高限额。确定法定债务的上限是要限制联邦债务的扩大,控制联邦政府的支出。如果联邦政府债务总额接近法定的上限,美国财政部必须采取非寻常措施来满足承担的义务。债务上限也确定了国会和政府承担财政义务,使政府在赤字条件下借入资金。同时,债务上限也表达了节俭的理念和管理政府财政的经济考量。
美国联邦政府的债务通过两个方式形成,一是联邦政府向公众发行债券出售债务,为预算赤字融资,这被称为公众持有的债务;二是联邦政府因某些支出增加债务,如社会安全、医疗和运输,从而减少了政府账户的顺差,这被称为政府账户产生的债务。这两类方式产生的债务加总为联邦政府的债务总和。
法律上确定美国国债上限始于1917年的"第二次自由债券法案",该法案出台背景是美国政府通过融资参与世界第一次大战。该法案对美国财政部发行债券作出总量限制的规定,并在以后的20年里,该法案实施中分别对长短期国债债券的数量作出限制。1939年,美国国会废除了分别限制长短期国债债券的数量限制,但继续实行对公共债务的总量限制,从而使财政部更能灵活地管理国债事务,对各类债务进行期限搭配。 1941年至1945年,美国国债上限被限制在3000亿美元。二战结束后,国债上限下降,一直到1962年,才接近3000亿美元的水平。但1962年以后,美国国债上限一直提高,国债上限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尤其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最近几年。2008年至2010年,美国国债上限分别为10.61万亿美元、12.10万亿美元和14.29万亿美元,分别占GDP的比重为70%、84.1%和92.1%。
美国国债上限增加背后的经济机制是这样的:国债上限增加是美国财政赤字的增加,财政赤字增加在短期内能刺激需求和增加产出。这就是美国出台"2009年美国复兴与再投资法案"的理由。从长期看,当经济复苏接近充分就业时,政府的赤字会导致拉动利率的上升,高利率会导致融资成本的上升,从而抑制投资,削减生产性资本存量。高利率也会抑制消费。但高利率的积极效应促使外国资金流入美国。高利率条件下,美元资产更具吸引力,外国投资者会购买美国国债。 因为购买美国的债券,首先必须购买美元,从而导致美元升值。美元升值将导致美国进口产品价格下降和出口产品价格上升,从而引起美国贸易收支朝逆差方向发展。外国资本的流入可以部分抵消财政赤字增加对投资的消极作用。由于美元是国际货币,美国中央银行通过购买美国国债使美元流向全世界。所以,美国的财政赤字,即美国的债务一定程度上是全世界承担的。
谁是美国债务的债权人?美国国债持有者的分布是这样的:美国政府通过其掌握的信托基金是美国国债主要的持有者,拥有美国国债的37.8%;美联储拥有6.5%;国内私人机构和自然人拥有21.8%;州政府和当地政府拥有4.6%;外国投资者29.3%。
美国国债上限的上下幅度如何确定?从长期看,国债占GDP的比例是确定经济稳定的关键指标,从而也成为确定国债上限的依据。如果国债的增长超过GDP增长,国债是不可持续的。国债占GDP的比例取决于预算赤字,也取决于利率和GDP增长率。通常情况下,预算赤字应该等于债务利息支付。从而使每年的债务增长等于债务的融资成本。所以,债务增长率等于利率。如果利率高于GDP增长率,债务增长就超过了GDP增长,国债占GDP的比例就上升。 与此相反,利率低于GDP增长率,国债占GDP的比例就下降。从1940年至1970年,美国政府的预算赤字与债务利息支付基本持平,但是从小布什政府以来,预算赤字远远超过了债务利息支付,所以,美国国债已面临不可持续问题。投资者如果怀疑美国国债的偿付能力,美国国债就不再可能在市场上继续融资。从横向比较看,美国国债占GDP的比例在发达国家中并不高。2009年,国债占GDP的比例,比利时为101.2%,希腊为114.9%,意大利为123.6%,日本为189.3%,美国为83.9%。
由于目前美国经济复苏的势头良好,预计2011年美国经济增长将超过3%。美国强大的国力和美国国债有着良好的信誉,美国国债并没有给美国造成严重的问题
Ⅳ 财政赤字安全警戒线按赤字占GDP的比重衡量,它的指标值是
一般以3%为警戒线。
对财政赤字风险性的评价,国际上通常用四个指标:一是财政赤字率,即赤字占GDP的比重,一般以不超过3%为警戒线;二是债务负担率,即国债余额占GDP的比重,一般以不超过60%为警戒线;三是财政债务依存度,即当年国债发行额/(当年财政支出+当年到期国债还本付息),一般以不超过30%为警戒线;四是国债偿还率,即当年国债还本付息/当年财政支出,一般以不超过10%为警戒线。
Ⅵ 我国的国家负债率是多少占GDP的百分之多少!!!
2010年,我国国债规模为67548.11亿元;其中,内债为66987.97亿元,外债为560.14亿元。
同期,中国GDP总额为401202亿元,国债占GDP的比例为16.7%(也为国家负债率)。
Ⅶ 简述衡量国债规模的相对指标及意义
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状况我国国债发行始于1950年的人民胜利折实公债,1954年—1958年又相继发行了国家经济建设公债,其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终止了政府举债融资,我国成为世界上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国家。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从1981年开始恢复发行国债,国债的发行主要用于筹集建设资金,弥补财政赤字。由于当时弥补财政赤字可以向银行透支,因此,国债发行规模较小,增长较慢。从1994年起,国家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出台了《预算法》,规定财政赤字不允许向银行透支,使得国债发行规模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并在以后逐年增加发行量,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长。1998年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通过大量发行国债筹集建设资金以投入基础设施等建设,为此,1998年国债规模达3310.09亿元。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债发行规模不断扩大,2000年至2006年发行量达44556.4亿元(详见下表)。我国国债对支持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发展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保持一定规模的国债发行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经济意义。
Ⅷ 世界央行扩大和收缩资产负债表的意义在哪里,就是占GDP的比重的高低说明什么
不知道你是感兴趣还是考试题,如果是感兴趣,我就简单谈一下。
1、央行扩大和收缩资产负债表实质上是美国的概念。由于美国的美联储是私人银行,亦即央行的货币政策有很大的独立性,政府不可能要求美联储滥发货币,所以美联储如果要发出货币,则美国政府会发国债,美联储购买该国债,政府拿到这笔钱之后投入实体经济,刺激实体经济的发展。所以从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来看,其资产方即发行在外的货币增加了,其负债方持有政府的国债亦增加了,这就是所谓扩大资产负债表,通俗化解释就是量化宽松。
2、美联储没有能力直接调节银行放贷,它只能调节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来影响放贷,量化宽松的结果是控制高能货币的数量,对货币乘数没有影响,美联储的调节存准率才能影响货币乘数。
3、至于说量化宽松的影响,主要是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角度的解释的,通俗来讲,就是抑制公民持有货币的冲动,从而拉动投资,最终使得经济复苏。
4、美联储的一般不稳定汇率,美国是浮动汇率制国家,汇率自由浮动。
5、这里还多讲一点,由于量化宽松实质是美联储购买了美国的国债,也就是说政府发行了大量的国债,从而会导致了所谓的政府债务问题。量化宽松与美国债务问题是一脉相承的。
6、反观中国,由于中国的央行并不独立,所以中国的央行在政府的要求下,会肆无忌惮的滥发货币,从世界经济危机后来看,中国的M2从四十万亿猛增到100万亿,为世界之最,当然要排除货币乘数,资金银行空转的放大效应,从目前态势来看,中国金融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后果将不堪设想。
Ⅸ 什么是国债占GDP
所谓国债就是国家借的债,即国家债券,它是国家为筹措资金而向投资者出具的书面借款凭证,承诺在一定的时期内按约定的条件,按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归还本金。
我国的国债专指财政部代表中央政府发行的 国家公债,由国家财政信誉作担保,信誉度非常高,历来有“金边债券”之称,稳健型投资者喜欢投资国债。其种类有凭证式、实物券式、记帐式三种。 另外还有特殊国债。
发放国债,只要没被央行买去,就不会增加基础货币,一般被认为是比较安全的。
发行国债的总量除以GDP总量即为占比,一般国债发行量达到GDP百分比超过60%时会引发通货膨胀,但目前看来也不尽然,美国、日本都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