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炒股配资 > 日军侵华发行债券

日军侵华发行债券

发布时间:2021-03-27 17:07:52

❶ 我有两张日本战争时发行的债券请问价值几何

首先,这种债券在日本许多老年人都有。说不值钱。
这债券本身是日本政府为了侵略中国,征服亚洲而呼吁民众发行的。

❷ 日本以战养战是什么

上世纪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当时日本已经是世界一流发达国家,中国仍然是四分五裂的积贫积弱之国,但也有不少人认为日本国土狭小、资源贫瘠,而中国地大物博,所以日本无力支撑一场长期的对华战争。鉴此,日本人在中国战场上,实行“以战养战”“现地存活”的战略,尽可能减少侵华战争对日本本土的经济消耗。
也就是说,日本在中国战场上,拿沦陷区的资源,供养战争的费用。1931年日本占领了东北,1937年全面侵华,在很短的时间内占领了中国东部最繁荣富庶的省市,国民政府被迫迁移到重庆,有效管辖的地方只有西北、西南的一些落后贫穷地区。日本占领中国东部地区后,掠夺东部地区的资源,用于对中国的战争。日本原打算在数月之内灭亡中国,但计划落空后,也认识到战争难以速胜,须作长久打算。日本国民经济从1939年开始下滑,日本国内惊呼“历年所积贮的资源,尤其军需原料已快用尽罄,经常产品,又不够供应需要”。
尤其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与美英中多国作战,财力压力空前增加,单凭日本国内经济力量根本无法支撑长期战争,这种形势更加促使日本“以战养战”指导思想的形成。以战养战,最简单的就是控制沦陷区物资和资源,为战争服务。1937年12月24日,日本内阁会议决定的《处理中国事变纲要》说,对于“旧中国官方机关和土地、建筑物等,全部由我方接收,加以适当利用”。这样,日本人每占领一个地方,就将所有与中国政府有关的资产,一概视作敌产予以查封和冻结,当作战利品没收。
1939年8月,日本正式设立了由日本驻华中军、政、财三方参加的主要由军方控制的“军配组合”,控制华中地区的物资和流通,其分支机构遍布华中十多个城市,涉及行业有棉花、棉纱、棉布、人造丝、毛丝及毛丝制品、工业药品、染料、纸张、谷肥、砂糖等众多领域,直接控制这些行业的原料和产品。
1940年11月,又成立“输配对被没收的“官产”中尚有生产能力的工厂企业,日军实行“军管理”,对于中国私人企业则暂为“保管”,实际上仍然是“军管理”。所谓“军管理”,要么是日军自行经营,要么是委托给日本会社代为经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占领上海租界,不仅没收接管了近百家英商和美商的工厂企业,还宣布华商工厂企业为“敌产”,全部予以接管,实行“军管理”。除了实行“军管理”外,日本还在沦陷区以“委任经营”“中日合办”“租赁”“收买”等形式占有、操纵华商工厂企业。为了更方便地垄断、控制沦陷区的工矿交通等多项产业和公共事业的经营和运作,日本在华设立国策公司,如华北开发会社和华中振兴会社。这两大国策会社隶属于日本“兴亚院”,而“兴亚院”是由首相任总裁、专门负责侵华事务、直接从事经济掠夺的骨干机构,在它们下面又成立了许多深入中国各行各业的子公司。形形色色的公司、银行和协会,成为密布沦陷区的吸血管,沦陷区源源不断的资源尤其如粮食、煤炭和棉花等战略物资,通过这样的吸血管流入日本人之手。
除了控制物资生产和销售,日军也通过在沦陷区发行公债的办法,筹集战争经费。抗战期间日伪在沦陷区既发行日本公债也发行伪政权公债。“七七事变”后,仅1939年,日军在华北就发行过七、八次“中国事变”公债。在伪蒙疆地区,日军推行“中国事变爱国公债”,发行福利奖券,用日本公债换取蒙疆现钞,再以之收买各种生产资料,购买土地,开办工厂。
日本的一些机构或民间组织、企业也在中国沦陷区发行金融债、企业债,如华北开发株式会社在华北发行华北开发债券,为在华北活动的日本企业提供资金,总共发行日元券55次。抗战期间,日本也在台湾大肆发行国债,为日本的侵华战争筹备军费。日本各银行成为日本公债的吸纳机构,到1945年末,台湾各银行持有的日本国债总额达到8.8亿元,占同期银行资产总额的35%。同样,日伪统治下的满洲伪政权、汪精卫伪政权、蒙疆伪政权也大量发行公债,至日本投降前,伪满、汪伪以及伪蒙疆政权发行的公债超过100种,华北伪政权还发行“华北食粮债券”。据不完全统计,日本在沦陷区发行债券34.4亿元,如果加上战时在台湾的30亿元,则发行量达到60亿元之多。
7这些公债大部分是长期债券,在抗战胜利之前绝大多数未得到兑付。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曾组织专家设立专门机构,对尚未兑付的日伪公债进行调查统计,准备向日本索赔,但最终因国内形势变化,未能实现。日军在伪满洲国、台湾和大陆沦陷区发行的债券,基本上是强制性的。它强迫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购买债券,如1943年伪满中央银行公布“普通银行资金特定用途制度”,规定私营各银行工企金融合作社等金融机关,须保有相当于存款额30%的公债。它还向社会强行摊派债券,如1942年伪满《资金统制法》规定 ,买卖3000元以上不动产时,需强制购买相当于贩卖价格一半的公债,政府或机构发放津贴时需附一定数量的公债,后来更规定对职工一律按收入摊派相当比例的公债。
另外,日军强制沦陷区人民将钱存入伪银行,转而购买日伪公债。日伪公债发行还与伪币发行结合起来,通过公债和货币发行两手,隐蔽掠夺沦陷区的民资民财。日伪发行公债的办法,主要是让银行先购买债券,然后银行再用这些债券作为准备金发行纸币,如伪满洲中央银行自1937年宣布日本公债可以充作现金准备金,第二年又规定伪满洲国公债也可以充作准备金,且所占比例逐年提高,到1944年时,允许日本公债可以无限制地充作准备金。日伪可以无限制地发行债券,伪政权的银行因此也可以无限制地向社会发行钞票,其必然结果是通货膨胀,纸币贬值,物价上涨数千倍。
日本侵华之始,发行军票作为军费使用,强制规定与中国货币的比值,强制在黄河以南沦陷区使用。军票既无准备金,又不与日元挂钩,想发行多少就可以发行多少,完全是“空手套白狼”。
1942年日本和汪伪签订中央储备银行与正金银行(日本)往来存款契约(日称为“对存存款”),根据契约日本可以自由调拨汪伪的中储券。这样,汪伪政府就成为日本军费及其他所需资金的承担者,中央储备银行成为日本的提款机。此后汪伪发行的90%中储券被日本正金银行获得,用以支付日本战费及在华日本机构的费用。中储券的发行源源不断,日军从中掠夺的中国人的财富也就源源不断,造成沦陷区严重的通货膨胀。通过这种隐蔽手段,日军于无形之中实现了财富的大转移。对税收的直接劫夺是日本实现“以战养战”战略的又一种做法。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就控制了东北的税收。为了给战争提供费用,日本人在东北进行了四次大幅度的战时大增税。
1941年12月第一次增税,增加8 个新税目,原计划增收3000万元,由于搜刮苛细,实际增收13.2亿元。当年税收总额达到日本入侵前的11倍。1942年10月第二次大增税,带来1.6亿元的增收,当年税收总额达到日本入侵前的18倍。1943年第三次大增税,主要是提高原有税种的税率,增加了2.46亿元的税收,使当年税收总额达到日本入侵前的24倍。1944年12月第四次大增税,增加了税率,调整了税种,增加了“不动产所得税”,带来4.29亿元的增收,使当年税收总额达到日本入侵前的30倍。
四次战时大增税, 使东北的税种由原来二十多种增加到六十多种,税率也大幅度提高,税收总额比增税前增加一倍以上。战时大增税带来的收入,主要用于侵华的战争费用。抗战开始前中国最重要的税收是关税、盐税和统税,这三大税种都集中在东部。中国东部地区沦陷后,关税、盐税和统税都落入日本人之手。1932年3月,伪满洲国成立后,东北海关全部沦于日本人之手。
1937年10月,华北最重要的海关津海关也落入日军手中,收入占所有海关一半的江海关,于1938年沦陷。截至1939年底,全国22处海关被日军占领。1938年5月,日本通过外交谈判,与英国签订了关税协定,从英国手中取得了中国海关及关税控制权。日英协定规定,凡在中国的日本占领区内各口岸海关征收的关税,一律存入位于日本横滨的正金银行。日本占领下各口岸英国汇丰银行的关税项下的所有余额,概交日本正金银行。这样,日本就完全控制了中国的海关和关税收入。
汪伪政权建立后,日军名义上将征税权交由汪伪政权,但实际上仍然由日本人控制。据不完全统计,1938年6月至1939年3月,日本扣留的江海关税收超过1亿元,从抗战爆发到1939年,日军劫夺的关税收入至少有1.5亿元。日军将一些关税收入充作军费,或用作日本特务机关经费,如1939年7月至1940年4月,日本特工组织“梅机关”就先后提取4500万元法币作为活动经费。盐税方面,
1938年3月日本占领华中地区主要产盐区后,立即接收当地盐场和盐务机关,仅1938年年度华中地区征收盐税8520万元,被日军提用5600万元。统税方面,当日军占领一些地区后,尤其占领一些富庶地区、交通比较发达地区或与中国军队交界的地区后,就立即设卡直接征税。日本占领上海后,于1938年4月由日本华中派遣队特务部策划成立了伪上海统税局征收统税。伪维新政府成立后,伪上海统税局改组为苏浙皖税务总局,仍然直接隶属于日本华中派遣军特务部。
在战争早期,中国最重要的税收关、盐、统都被日本人直接拿走。汪伪政府成立后,日本把沦陷区的税收逐渐划归汪伪政府。但是税收归汪伪政权使用后,也有相当大的部分开支用于配合日本人的清乡等行动,以维护日本人统治服务,帮助日本人实现“以战养战”的目的,沦陷区的财政也成为“以战养战”的一部分。
日本在控制、劫夺沦陷区税收的同时,还在察哈尔等地大肆种植鸦片,实行鸦片专卖,据统计,侵华期间日本通过鸦片专卖可能获得折合当时3亿美元的收入。这些收入当然被用于侵华战费。日本到底攫取了沦陷区多少资财用于侵华战费,目前并无详实的统计;日本从沦陷区搜刮的资财占到日本侵华战费的比例是多少,目前也无数量上的精确统计;日伪攫取的有些资财也用于当地经济建设和其他事业,并非全部用于战争,所以,对于日本实行“以战养战”“现地存活”“自给自足”所耗费的中国人资财,目前只有描述性的估计。但无论如何,日本通过攫取中国沦陷区的资源,企图实现侵华战争的“自给自足”及“现地存活”,用中国人的钱财攻打中国人,大大减轻了日本本土的经济压力和资源耗费,也加重了沦陷区人民的苦难,更使英勇抗战的中国军民承受了更大的牺牲。

❸ 为什么抛售日本国债

说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受欺负的民族一点都不夸张。环顾全球,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在世界各国非但是犯罪分子摧残戕害的首选目标,也是政府官员(如海关、移民、警察等部门)刁难骚扰的主要受害者,而且还是服务业(如航空公司、旅馆饭店等)肆无忌惮加以歧视的对象。中国渔民在公海甚至在本国领海内都常遭邻国海军的缉捕羁押甚至杀害,而东南亚国家的华侨则屡屡成为大规模排外种族暴行的牺牲。不错,各国犯罪和歧视的受害者中也有其他族裔的人,但如此集中而且频繁地发生在中国人身上,就不是偶然的了。况且中国人受欺负还有两个特点堪称举世无双:一是大国受小国欺负,如在南海欺负中国渔民的都是周边的小国。在弱肉强食的丛林世界中,大国欺负小国原是国际关系的正常秩序,这样的事几乎天天都在上演,但象中国这么大的国家,不但常受大国如美国的打压,还不断遭受象菲律宾这等小国的欺侮,而且还总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可谓世界一绝。二是在本国土
地上受外国人欺负,见诸于媒体上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的有关外国流氓公然在中国大街上侮辱妇女、行凶打人(甚至在派出所里还敢打警察)却总能逍遥法外的报道。中国人在外国是少数,所以受欺负;中国人在中国是绝对多数,也还照样受欺负。这样的现象难道还不发人深省:中国这个民族究竟出了什么毛病?

中国人到底招谁惹谁了,竟遭此厄运?答案是,不是因为中国人招谁惹谁了,而是因为中国人谁都不招不惹,连欺负自己、虐待自己的恶人都不敢招不敢惹,结果就招来天下人都来欺负中国人。

数年前,美国旧金山警方破获了一个专门入户抢劫、强奸、杀人的犯罪团伙。该团伙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特点,即其受害人无一例外地全都是华人。在种族关系高度敏感的美国,人们立刻怀疑罪犯是否有种族主义的动机。调查的结果却发现,这批罪犯根本与种族主义无涉,他们之所以锁定华人作案,其原因只有一个,而且特别简单,那就是:没有反抗、没有后果。据罪犯供述,华人在遇袭时反应最温顺:乖乖就缚、忍痛交出钱财、默默忍受侵犯;而且事后不报警,警方调查时也不提供证词,更不用说出庭作证了。其结果就是罪犯得以逍遥法外,继续为害。据报载,类似的悲剧在美国其他地方、在法国、俄国、日本、澳大利亚…都在不断重演。

没有后果!这就是全部答案!没有后果就意味着歹徒和罪犯不必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任何代价,还有什么能比这更能鼓励犯罪呢?要保卫自己不受侵犯就必须让侵犯者付出巨大的代价,只有当这代价大到超过了侵犯者从侵犯行为中得到的好处时,才能有效地消除侵犯动机。这一简单的生存之道是自然的法则,连许多低等动物都本能地深明此道。蜜蜂对侵犯蜂巢者必定群起而攻之,甚至不惜为此牺牲自己的生命(工蜂蜇刺后即亡)。对于每个工蜂而言,这是一种非常“不理性”的行为,但对于整个蜂群的生存乃至蜜蜂这一物种的延续,却体现出自保的最高理性。

在人类社会中,特别在国际政治的丛林世界里,生物界的这一生存自保之道被弱小者借来作为抵御强大者的威慑武器。美国开国之初,面对实力悬殊的强敌英国,不是俯首称臣、乞求和平,而是以“不自由毋宁死”的誓死决心对英国的非分之想加以阻吓。当时南方一些州的州旗上镶有一幅图案,画的是一条昂首吐信、随时准备攻击的响尾蛇(尾部画有13个响环以喻美国十三州),下面还有一行字“别踩我”(Don’tTreadonMe.)。如今时过境迁,美国在世界上已经没有什么国家可害怕了,可是这一图案却成了流行的招贴画,因为它表达了美国人普遍接受的一种社会价值观。二百多年来,让侵害者付出难以承受之代价这一信条成为美利坚民族的有效护身符,使美国成为遭受侵犯最少的国家之一。

中国人向以中华文明中的圣贤之道自傲于世,但中国的先贤圣哲却从未把这一生死存亡之道教会国人,这也是近代以来中国国运式微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国传统价值观把“和”作为追求的最高境界:“万事和为贵”,而为了“和”,就必须遵循“温良恭俭让”的行为准则,不独不能主动争斗,即使被动地反抗侵害也在禁忌之列,而须代之以宽宏大量、不计前嫌的恕道。这种处世哲学和行为准则在大家都信奉同样理念的文化圈内倒未必行不通,但当它一旦遭遇信奉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以西方社会达尔文主义为规范的近代国际社会,便立即显出其软弱无能的劣势败下阵来。中国人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彻底屏弃软弱无能的处世哲学—体现在外交上就是外交哲学。否则,如果继续一味以“和道”、“恕道”同异族打交道,中华民族恐怕无法改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命运。

让侵害者承担后果、付出代价的前提是清算罪行、追究责任。然而这正是“对日新思维”论者竭力反对的。中华民族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受欺负的民族,恐怕同我们这个民族有太多这样的思想家、战略家不无关系。中国人要改变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就必须改弦更张,扬弃传统思维方式,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效法成功民族的榜样。

这个榜样不是别人,就是与中华民族同为二战中受害最烈者的犹太民族。日本对自己的战争罪行究竟要怎样做才能让中国人满意?许多中国人都举出德国作为真诚悔罪的例子。但多数中国人并不知道或没有意识到,德国的真诚悔罪并非全出自自发,而主要是通过全世界犹太人全力以赴、不屈不挠的斗争才争来的。从二战结束迄今,犹太人一刻都未曾停止过对纳粹罪行的揭露、控诉、索赔以及对纳粹罪犯的追缉。这一努力波及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久、力度之大、成效之高,都令人叹为观止。犹太人决心让全世界都知道纳粹犯下的种族灭绝罪行:知道得越详细、越具体越好,知道的人越多越好。为此,在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所有文化载体上,从小说诗歌到电影戏剧,从报章杂志到教科书,对纳粹罪行的揭露控诉已经到了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地步,其效果则到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程度。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中,任何为纳粹翻案的企图都会激起公愤。几年前一个否认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holocaust)曾经发生的英国历史学家应邀前往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演讲,却终因学生团体的强烈抗议和示威警戒而未能进入校园。伯克利是美国言论自由运动的发祥地,素以包容各种异端言论著称,亲纳粹言论在言论自由圣地尚且成为禁忌,可见犹太人反纳粹宣传的威力之大。直到今天,二战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犹太人还在不断推出“辛德勒名单”这样的电影而让全世界继续为犹太人流泪,他们还在把漏网逃亡的纳粹罪犯捉拿归案、交付审判,他们还在世界各国的法庭上控告德国政府或公司以获得巨额赔款。他们从未厌倦过,也从不敢懈怠,因为他们知道这事关犹太民族的生死存亡。

对比之下,中华民族在清算日本战争罪行方面的作为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无所作为当使每一个中国人汗颜。中国在二战中的伤亡人数约3,500万,是犹太人被害人数约600万的六倍,可是中国人对侵略者暴行的揭露和控诉却不及犹太人努力的百分之一。中国从来没有对日本在华战争罪行进行过系统、全面、彻底的调查,以致时至今日还有许多日军暴行未被曝光,许多暴行虽有记载也不够详尽确凿。更严重的是,中国人从未象犹太人对纳粹那样利用一切可能的形式和手段将中国受害者的悲惨遭遇和日本兽行的残暴有效地曝露于世人面前,以致世界上大部分人,甚至包括相当一部分中国年轻一代,对此都不甚了了。随着亲身经历那场灾难的一代人逐渐逝去,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将在大白于天下之前就被湮没、被淡忘了。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还能指望日人认罪、服罪?因此,我呼吁一切曾经身受日本暴行残害的中国人和他们的亲属后人,用你们力所能及的方式说出你们的痛苦绝望;我呼吁一切良知尚存的史学工作者、文学工作者和艺术工作者用你们各自擅长的方式,再现那兽性吞噬人性的悲剧;我呼吁一切有民族认同感的教育工作者,告诉你的学生们为什么日本的认罪问题还没解决、为什么历史问题不能“搁置”;我还呼吁一切有正义感的法律工作者都以王选、苏向祥为榜样,不畏艰难地为受害同胞讨回公道。三千五百万中国人不能白死,我们决不能忘记,要让全世界都知道!

有人会说,日本侵华罪行是个老伤疤了,何苦再去揭它?这个比方打得好。要知道,正是因为这个伤口从未得到有效清理,所以尽管老伤疤的表面可能已经结痂,但里面却还在发炎化脓。这样的伤口永远无法真正愈合。要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问题,唯一的方法是彻底清创,也就是彻底清算日本的历史罪行,迫使日本认罪服罪、道歉赔偿。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彻底清算而不是“新思维”所主张的绥靖退让,才是真正从根本上维护中日关系大局,才是真正从长远出发,着眼于未来的明智之举。

可以肯定,那些貌似公允、假装崇高的民族虚无主义者们决不会放过这个机会来攻击被他们冠以“狭隘”、“极端”、“非理性”的“民族主义”。事实上,中国人之所以半个多世纪来未能彻底清算日本的历史罪行,在很大程度上应当归功于这些“理想主义”的“世界公民”们对中国人中本来就很微弱的民族主义的无情围剿。现在该是为民族主义正名的时候了。其实说白了,民族主义无非两层含义,一是民族认同,例如中国人自认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而不是想当“一夜美国人”—或日本人;一是爱我同胞,而不是对内狠对外亲。从民族主义的本义中是绝对推不出那些强加于它的罪名的,如“排外”、“仇外”、“闭关自守”或“扩张侵略”等等。用极端民族主义的罪恶来抹黑民族主义是拙劣而又幼稚的偷换概念把戏:世界上有什么好事的前面加上“极端”二字能不变坏的呢?

❹ 抗日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损失具体有哪些

人员伤亡:日军侵占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中地区以后,决定以军用手票支付不包括华北在内的侵华日军军费。此票不编号,发行量全由日本临时军事会计来确定,要发行多少就发行多少。1937年末,发行额为137万日元;一年后猛增到3680万日元,1942年12月,发行额已达5亿日元;到1943年4月,军票才停止发行。

日军凭暴力强制规定军票与法币的比价,不断使军票升值。1939年8月规定法币与军票等价,1940年5月成为100:77,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军票价值扶摇直上,1942年5月法币与军票的比价降为100:8。日本侵占香港后也发行了大量的军票。

日本为了支付其巨额军费开支,在中国沦陷区发行了大量公债,仅以日元计值的就有大东亚战争国库债券、大东亚特别国库债券、大东亚割引国库债券、中国事变国库债券、战时报国债券、日本国库债券、日本债券等45种之多,计为当时的日币26亿日元,加上以伪满币、中储券、中联券、旧台币计值的,按当时的外汇兑换比值计算,日本战后残留在中国的公债约为471亿日元,这还不包括日本在抗日根据地周边和伪蒙疆地区发行的公债、日伪发行的变相公债、在台湾发行的邮政储蓄券等。

日本对关内沦陷区经济的掠夺,仅据全国金银币、金银条、船舶、工矿、道路、交通、港口、农村水利、住房私产、资源减损、军费损失等各项公私财产直接损失的不完全统计,即达559.43844亿美元。例如湖南全省78县市,被敌沦陷者44县市,被敌侵扰者11县,被轰炸者9县。总计全省人口伤亡262.2383万人,财产损失达当时国币12.19221027万亿元(以1945年9月物价为准),损失之巨冠于各省。

日本侵华战争期间,巧取豪夺和劫掠子中国大量文物。查明有据统计有书籍、字画、碑帖、古物、仪器、标本、地图、艺术品、杂件等共3607074件,另1870箱,又被劫古迹741处。

❺ 什么是战争公债

战争公债也叫战争债券
战争债券是美国财政部发行的一种储蓄债券。在面临战争、出现资金短缺的时候,美国政府就会利用储蓄债券向企业和个人筹集资金。为了鼓励国民购买,它被冠以战争债券、爱国债券、自由债券、胜利债券等各种既响亮又“崇高”的名称。
“9·11”事件发生后,在国会的大力推动下,美国财政部决定把EE类储蓄债券更名为“爱国债券”。由于这种债券与二战期间美国政府发行的战争债券相似,美国人通常将其称为“战争债券”。这是自二战结束以来,美国首次发行战争债券。
美国财政部长奥尼尔在谈到债券更名的原因时说,“9·11”事件后,无论他走到哪里,总会有许多不同年龄的美国人对他说,他们都希望能给国家做点贡献。不过,财政部的官员说得很清楚,战争债券筹集的资金并不完全用于反恐战,而被归入政府的“大金库”,用于经济重建、国内安全等各种项目。
战争债券是为提升美国人的爱国情绪而“设计”的,主要购买者也是美国公民。购买债券者必须提供社会安全号。债券的第一持有人必须是美国公民和在美国长期居住、工作的外国人。不在美国长期居住的外国人只能成为合伙持有者。
战争债券的购买十分方便,既可以通过银行,也可以在网上直接购买。债券的面值分为50美元、75美元、100美元、200美元、500美元、1000美元、5000美元和10000美元等数种。战争债券是保值的,而且每个月都会增值。购买时只需支付面值的一半,假如你花50美元购买一张面值100美元的战争债券,按规定于17年后兑现,届时你就可以拿到100美元。不过你要想在此前兑现,也可以拿到实际付出的本金加利息。
罗斯福购买了第一份国防债券
1941年年中,法西斯德国已经席卷欧洲大陆,并准备向苏联发动闪电式攻击;日本在发动侵华战争后,正在谋划袭击珍珠港的美军舰队。当时的美国虽然置身事外,但也感受到了大战日益逼近的气息。5月1日,美国财政部宣布发行国防债券,总统罗斯福从财政部长摩根索那里购买了第一份国防债券。同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军太平洋舰队遭到重创。第二天,罗斯福在国会发表演说,向日本宣战。美财政部发行的国防债券也随即更名为战争债券。
从1942年11月到1945年12月,美国政府共发行了8期战争债券,每次销售额都超过了预定计划。第一期战争债券预计发售90亿美元,实际售出130亿美元;第二期计划发售130亿美元,实际售出185亿美元;第三期售出190亿美元,比预计高出40亿美元。1944年11月,随着欧洲战场捷报频传,第六期战争债券实际售出216亿美元。1945年5月发售第七期债券时,欧洲胜利的消息已经传遍大街小巷,有人担心这一次140亿美元的计划可能完不成,然而最终销出260亿美元。1945年10月,最后一期战争债券被称为胜利债券,销售结果是210亿美元,完成预定110亿美元计划的191%。
1946年1月3日,随着最后一笔胜利债券存入国库,美国在二战期间的战争债券史也落下了帷幕。在这段时间里,美国战争金融委员会总共售出了1857亿美元的战争债券。超过8500万的美国民众购买了总值约500亿美元的战争债券,而当时美国的总人口才1.3亿,也就是说,超过65%的美国人都购买过战争债券。
关键在于百姓是否支持战争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由于美国在战时实行消费品定量供应制度,而且增大了税收,老百姓即使有钱也无处消费,于是购买战争债券成为惟一的投资选择。同时,战争债券也有利于扩大政府投资,带动军工产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形成所谓的“战争景气”。但在历史上,战争债券的热销是以公民的爱国热情为基础的,它为老百姓提供了表达爱国热情的渠道。当前线战士用鲜血和生命奋战时,后方的百姓就通过战争债券贡献自己的力量。战争债券就以这种方式把前线和后方连成一体。有学者指出,虽然战争债券本来的目的是为战争筹集资金,但它最大的收获是这种血肉相连的真挚感情。
换句话说,战争债券能否顺利售出,关键在于百姓是否支持战争。美国在二战期间能够发售数量如此巨大的战争公债,关键就在于这是一场得到举国上下全力支持的正义战争。此后半个多世纪里,美国再也没有发售过战争债券,这并不是因为美国没有再打仗,或者美国政府很有钱。20世纪60年代的侵越战争一度将美国经济拖入泥潭,但美国政府并没有发售战争债券,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百姓的反战情绪。
债券所筹款项只是杯水车薪
“9·11”恐怖袭击事件被认为是美国遭受的第二次“珍珠港事件”,美国政府随即发出了反恐战争的宣誓。美国总统布什在多次演讲中都反复强调说,反恐是一场战争,而且是一场漫长的、艰苦的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讲,布什把反恐作为一场战争来看待是有道理的,而且也得到了美国大多数民众的支持。美国财政部在国会的支持下于2001年12月发售战争债券,到今年7月实际售出15.7亿美元,超出计划4.2亿美元。这同小布什居高不下的民意支持率一样,反映了美国民众在遭受外来打击后激发出的爱国热情。
然而,在热情之余,很多经济学家对战争债券提出了质疑。“9·11”事件后,美国国会紧急拨款400亿美元,其中128亿用于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和加强本土安全。2002年7月,美国参议院又追加了56亿美元的国防开支,从而使2001财政年度的国防预算达到3156亿美元。与此同时,美国国防部提交的2002年度国防开支预算是3289亿美元,比上年提交的预算增加了133亿美元。对于增长如此迅速的开支而言,区区15.7亿美元的战争债券无疑只是杯水车薪。
布什面临经济困境
如今,布什政府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划打击伊拉克的战争。据估计,这场战争将耗费1000亿—2000亿美元。鉴于目前国际社会的态度,这笔钱恐怕还得美国人自己掏。奥尼尔放话说,如果美国对伊拉克动武,美国可以承担这项财政支出。根据这番表态,美国既然不需要额外的资金来源,那又何必发行战争债券呢?
事实上,经济衰退已经对美国政府的财政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今年7月,美国商务部公布的经济发展报告显示,第二季度,美国经济增长大幅下降,仅为1.1%,远远低于最新修正后的第一季度5%的增长率。该报告还大大调低了2001年的经济增长速度,由原先估计的1.2%调到0.3%。这表明美国经济的衰退程度远比原先估计的严重。根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的估计,2002年与2003年联邦财政预算将重新出现赤字,分别为210亿美元与140亿美元。
克林顿执政8年中,美国联邦财政从2904亿美元的赤字转为2364亿美元的盈余。可以说,克林顿为布什留下了一笔丰厚的财政遗产,但这笔巨额遗产很快就要被挥霍殆尽。虽然客观上存在恐怖袭击的原因,但布什的经济政策也确实令人费解。他将减税作为其主要的经济政策,2001年减税400亿美元,2002年减税700亿美元。这一减税政策无疑加剧了美国财政紧张的状况。
实际上,美国财政部对战争债券的态度也极为尴尬。美国政府发行的一般储蓄债券利率都在1%左右,而这种债券的利率高达4.07%。在经济衰退、股市不稳的情况下,高利率、低风险的战争债券自然受到投资者的青睐。但这就意味着将增加政府的债务负担,因为政府迟早要还这笔债的。如今,联邦政府不仅财政盈余没了,政府债务恐怕还得增加。高利率的战争债券只会使政府债务问题雪上加霜。
著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认为,目前发行战争债券是一个“不仅愚蠢,而且有害”的馊主意。他指出,美国经济正陷入衰退和恐怖袭击的双重打击之中,为了刺激经济、恢复信心,政府应该鼓励消费和投资。从联邦政府到地方政府,从总统到市长都应该鼓励人们花钱,鼓励人们像往常一样逛商店、下馆子……纽约时代广场上的一些商店还贴出标语:“让纽约重新站起来———去商店购物!下馆子吃饭!”如果美国人不是大胆花钱,而是省吃省穿存钱,这对经济复苏并非是件好事。克鲁格曼进一步分析说,布什一边把本来可以分配给穷人或者投入反恐战争和本土防御的钱还给大公司,一边打着爱国的旗号向老百姓借钱。一进一出,战争债券就相当于老百姓给资本家贴钱。因此,克鲁格曼呼吁:“抵制战争债券!”▲

❻ 请问,中国抗日战争中的经济损失情况

日本在对东北14年的统治中,仅1932~1944年,就从东北掠夺了2.23多亿吨煤、1100多万吨生铁、580多万吨钢。1942~1944年的3年间,征收的粮食970万吨被直接运往日本。据统计,1944年末,日本开拓移民占地共达152.1万公顷,占东北全部耕地的1/10。

日军侵占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中地区以后,决定以军用手票支付不包括华北在内的侵华日军军费。此票不编号,发行量全由日本临时军事会计来确定,要发行多少就发行多少。1937年末,发行额为137万日元;一年后猛增到3680万日元,1942年12月,发行额已达5亿日元;到1943年4月,军票才停止发行。

日军凭暴力强制规定军票与法币的比价,不断使军票升值。1939年8月规定法币与军票等价,1940年5月成为100:77,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军票价值扶摇直上,1942年5月法币与军票的比价降为100:8。日本侵占香港后也发行了大量的军票。

日本为了支付其巨额军费开支,在中国沦陷区发行了大量公债,仅以日元计值的就有大东亚战争国库债券、大东亚特别国库债券、大东亚割引国库债券、中国事变国库债券、战时报国债券、日本国库债券、日本债券等45种之多,计为当时的日币26亿日元,加上以伪满币、中储券、中联券、旧台币计值的,按当时的外汇兑换比值计算,日本战后残留在中国的公债约为471亿日元,这还不包括日本在抗日根据地周边和伪蒙疆地区发行的公债、日伪发行的变相公债、在台湾发行的邮政储蓄券等。

日本对关内沦陷区经济的掠夺,仅据全国金银币、金银条、船舶、工矿、道路、交通、港口、农村水利、住房私产、资源减损、军费损失等各项公私财产直接损失的不完全统计,即达559.43844亿美元。例如湖南全省78县市,被敌沦陷者44县市,被敌侵扰者11县,被轰炸者9县。总计全省人口伤亡262.2383万人,财产损失达当时国币12.19221027万亿元(以1945年9月物价为准),损失之巨冠于各省。

日本侵华战争期间,巧取豪夺和劫掠子中国大量文物。查明有据统计有书籍、字画、碑帖、古物、仪器、标本、地图、艺术品、杂件等共3607074件,另1870箱,又被劫古迹741处。(一定要要回来)

日本侵华战争和亚洲、太平洋战争期间对海外华侨大肆掠夺,造成重大损失。据不完全统计,南洋华侨所受财产损失6亿多美元。菲律宾受损失的达1.2万家,新加坡7300余家。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前夕,中国军队和地方研究机构与政府调查统计部门共同就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造成的损害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据近年调查研究的不完全统计,在抗日战争中,中国财产损失600余亿美元(按1937年美元计算),战争消耗4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达5000亿美元。”至于日本侵华战争造成中国工业化迟滞所产生的损失更是数额巨大。

❼ 日本二战时的经费主要来自哪里

主要是这么几部分
1、政府预算,主要来自税收
2、公债购买,老百姓买公债作为政府预算的补充
3、献金,老百姓的捐赠
4、掠夺,在东北、华北、华东都这么干过
5、发行军票,在占领区发行军票,掠夺被占领区人民

❽ 侵华十四年,日本共从中国掠夺了多少财富

第一,从中国掠夺了21000吨黄金。据统计整个抗战期间,日本从中国掠夺的黄金高达21000吨,仅在南京这一个城市鬼子就搜刮了6000吨。日军占领南京后,宪兵特别行动小队就四处搜查,他们炸开银行的库房、抢劫富家及中产阶级的商人和其他人士的黄金和珠宝等物品,甚至连尸体上镶的金牙也被敲下,在南京,秘密宪兵至少收集了6000吨黄金。这些抢劫得来的财宝由上海直接船运日本,或由火车、汽车运往中国东北处理,将稀有金属进行分等,其他的首饰被融化后,重新浇铸为统一尺寸的金锭,然后再运回日本。

第二,通过滥发伪钞,对占领区的人民进行疯狂的金融压榨。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在中国东北通过伪“满洲中央银行”大量发行伪“满元”;于张家口设立伪“蒙疆银行”,发行伪“蒙疆券”。1938年3月又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伪“联银券”;在上海设立伪“中央储备银行”,发行伪“华兴券”;1941年1月又在南京设立伪“中央储备银行”,发行伪“中储券”。除了滥发伪钞之外,这些伪金融机构还还用鸦片掠夺中国财富,单是伪“蒙疆银行”鸦片收益就超过了4亿日元。

第三,从中国掠夺的粮食高达8亿吨。抗战期间,中国的粮食主产区几乎全部沦陷,所以日本掠夺的粮食数量非常惊人。这里主要分成两个部分,一是日本在战争期间,掠夺并运送回本土和太平洋各个战场的粮食总计约3亿吨。另一部分更巨大,就是日本在中国境内的移民、驻军、行政机构、伪军直接消耗的粮食约5亿吨。

第四,从中国掠夺了数量惊人的矿产资源。其中煤炭约6.4亿吨,树木约7亿方,稀土约2亿吨,高岭土约1.5吨,铜矿约4.9亿吨。

第五,从中国掠夺了数不清的机器设备和工厂物资,仅以无锡为例,日军侵入无锡后,对全城进行了有组织的洗劫,将各商店、机关抢掠一空,纱厂、铁厂的设备及产品全部抢走封存,运回日本。

第六,日军还从中国掠夺了无数价值连城的字画、珍宝和碑帖等文物。据统计战争期间被鬼子掠夺的文物共1879箱360万件。时至今日,绝大多数被掠走的文物,还静静躺在日本的博物馆里。有学者估计,在目前日本拥有的1000余座大小博物馆里,光来自中国的历代文物就有200万件之多。

日本鬼子从中国掠夺了数量惊人的财富,但战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迫于美国的压力,被迫放弃了向日索赔。而日本正是依靠从中国抢夺的巨额财富,战后短短几年就恢复了元气,并创造了所谓的经济奇迹

❾ 二战时期,日军兵力有900万,为啥只在中国投入了280万

二战时期,日本兵力有900万,但它在东南亚还投入了很多兵力,所以,投入到中国战场的约有280万。但累计在华投入兵力是450万

一、二战中,日本角色

总结:

当时中国是亚洲的主战场,拖住了日本的大本分兵力,也消灭了很多日本的有生力量。日本虽然在华兵力一直没超过300万,但累计在华投入兵力是四百五十万。偷袭珍珠港后,美国、英国等也对日宣战,让日本不得不抽调大部分兵力到太平洋战场上。战线拉得太长,没有足够的兵力和财政支出、后勤补给,这也是日军最后全面败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❿ 大满洲国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到什么时候结束他的钱币是什么时候发行的

满洲国建立于“九一八”事变以后,是受命于日本关东军司令部的傀儡政权,存在于1932年3月15日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总共13年零5个月。

伪满洲国圆是伪满洲国的流通货币。1932年6月开始使用,发行单位是满洲中央银行。抗战胜利后废止,国民政府将其兑换为“东北流通券”而不是“法币”或是“金圆券”,东北解放后人民政府发行“东北币”,直至1951年作废为止。1932-1951年这近20年间,东北与内地并不使用统一的货币。

伪满洲国圆发行之初和中国的货币一样,都是采用银本位制。1935年11月起,改实施与日本相同的金本位制,与日元等值。另外满铁附属地和关东州也使用朝鲜银行发行的朝鲜圆。

在伪满洲国存续的近十四年中,共发行有改造券、甲号券、乙号券、丙号券、丙改券、丁号券等纸币6套,25种,面额分为5分、1角、5角、1元、5元、10元、100元、1000元等8个券种,发行总额136亿元。圆可以细分为十角、一百分或是一千釐,硬币面额的发行则是从五釐到十分。

阅读全文

与日军侵华发行债券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炒股可以赚回本钱吗 浏览:367
出生孩子买什么保险 浏览:258
炒股表图怎么看 浏览:694
股票交易的盲区 浏览:486
12款轩逸保险丝盒位置图片 浏览:481
p2p金融理财图片素材下载 浏览:466
金融企业购买理财产品属于什么 浏览:577
那个证券公司理财收益高 浏览:534
投资理财产品怎么缴个人所得税呢 浏览:12
卖理财产品怎么单爆 浏览:467
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规定 浏览:531
保险基础管理指的是什么样的 浏览:146
中国建设银行理财产品的种类 浏览:719
行驶证丢了保险理赔吗 浏览:497
基金会招募会员说明书 浏览:666
私募股权基金与风险投资 浏览:224
怎么推销理财型保险产品 浏览:261
基金的风险和方差 浏览:343
私募基金定增法律意见 浏览:610
银行五万理财一年收益多少 浏览: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