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温州炒房团是怎么回事
从2000年开始温州人开始在上海、杭州、苏州、厦门、北京、宁波、金华等地置业。“温州的房地产开发规模相当于江西一个省的总量,而温州市区的人口不过100万多一点。”温州市建设局房地产开发处副处长李祥川透露说,炒透本地楼市后,温州人开始大规模向外扩张,这就有了“温州购房团”。
据不完全统计,温州市区及乐清、永嘉等县约有8万多人在全国购置房产,其中至少90%以上是炒楼,按1人购买2套房子动用资金60万元计算,总资金额在420亿元。
在外地有160万温州人,购置多处房产的相当普遍,保守估计在5万人以上。按照1人1套50万元计,共为250亿元。国外的温州人在国内投资房产的资金也不下几十亿。而业界广泛认同的是,温州有10万人在炒楼,动用的民间资金高达1000亿元。
一位温州购房团的成员告诉记者,“温州现在是全民炒房。按照回报率15%计算,这比任何一个产业都要赚钱,可谓‘温州第一产业’。”
业内人士分析,温州人炒房很有特点:商铺、公寓、别墅是温州人炒房的首选。据调查,有在沪购买商铺意向的温州人群中,半数以上喜欢购买30万至50万元的小商铺,另有一小部分合股购买百万甚至千万元以上的整层商铺、写字楼。此外,温州人有钱,屡屡采用一次性现金付款的“款爷”作派,让世人称奇。
中介一条街:炒房如炒股
“房屋面积155平方米,原价4698元/平方米,成交价:按原总价加17.8万元……”这是记者近日在温州新世纪D1幢底层的一家房产中介商那里看到的一份房屋买卖合同。此次成交的是位于温州新城区的恒达·假日花园的一套期房。
记者自称是来自杭州的买房客。该房产中介的负责人周先生热情地介绍说,恒达·假日花园今年2月份刚刚开盘,要到2005年才全部交付使用,现在这个楼盘的许多房子都在房屋中介处挂牌,一般每套已经上涨了20万元左右。
“你可以买下来,然后加两三万元放在我这里,也许明天就出手了。”周先生热情地鼓动。
“这个地方可是一天一个价。”他强调说。
记者问他有没有现房。他回答说:“这里都是炒期房的,哪里有什么现房?”似乎是为了证实自己的说法,他又出示了另外一个名单:“你看,中心花园刚开盘第二天就有人来挂牌了。”记者扫了一眼,两套房子的登记资料上赫然显示:“加5万元”。
与周先生毗邻的“诚信房产中介”的吴小姐告诉记者,在她这里登记挂牌的除了已经正式开盘的期房,还没有正式预售的“房号”也不少。
站在新世纪花园D1幢的楼下,只见房产中介一字排开,总数超过20家。据周先生说,常来这里的专业炒房客不下1000人,其中大约有30多名温州永嘉的家庭妇女几乎天天在这里转悠,就像一些大中城市的股民每天看股票一样。杭州新政封杀炒房
在温州市面上,开发商手中的一级市场几乎没有存量房,他们以各种形式收取定金,相当一部分3年以后才可能到手的房子在二级市场上已转了五六手了。
有圈内人士披露,按照常规操作手法,有门路的直接从开发商手中拿到预定号,过段时间抬价卖出;接手者再次抬价、再次脱手;更新的楼盘推出时,又以提高了的房价行情作参照定价,并开始新一轮的炒卖过程。如此周而复始,房价扶摇而上。“温州的房子和楼花像接力棒似的,在炒家手中一路传递。炒家似乎至今尚未被套牢过,而且是屡买屡赚,这使得温州人把投资热情几乎全都落到了房地产上。”
在温州炒得不亦乐乎之后,投资客开始走向全国:一般由温州某媒体刊登外地某市的看楼广告,出面广招投资客,组成“温州购房团”。这些购房团大多由一些温州企业老总的太太牵头,所以购房团也被称为“太太团”。据说这些购房团操作已经非常专业和熟练。
上海和杭州成为受温州购房团影响的“重灾区”。以杭州为例,根据杭州市国土局估计的两组数据:一方面,购买杭州商品房的人,本地人不到50%,而温州的投资客则以20%之多而位居第二;另一方面,杭州房地产市场近年来的年成交量约在200万平方米左右,均价一年攀升一个台阶,1999年每平方米均价为3000多元,现在杭州商品房每平方米均价大概在5000元左右。
9月18日,建设部副部长刘志峰在记者招待会上点名指出,“沪杭房价上涨过快”。这引起浙江省各级政府的迅速反应,日前召开的一次杭州市政府常务会议上形成的几点意见颇为耐人寻味。
“意见”规定,杭州市居民个人转让自用5年以上、并且是家庭惟一生活用房的所得,免征个人所得税……
面对公众的困惑,杭州市市长茅临生公开表态:“通过加强税收征管和恢复征税,控制炒房现象,如对炒作商品房期房转让的,增收期房转让契税;对于炒二手房者,恢复征收20%的个税;对购买高档住宅的实行3%的高税率等。”
“通过调节税收抑制房价,在国外有很多。”浙江工业大学经贸学院虞晓芬举例说,新加坡也曾出现过房地产过热的现象,政府就征收过100%的个人所得税。当炒房者觉得炒房风险太大时,他会退出来使投机性的需求减少,原来囤积的房子,包括开发商手上的房子也会吐出来。
来自浙江省省直房地产置换部的消息显示,目前在网上挂牌的数量比上月平时翻了一番。这对已饱受温州投资客所累的杭州市民来说,无疑是一个利好。但政策的执行程度以及城市的监管空白,近期似乎还未能对温州购房团构成全面封杀的态势。 (据中国经济时报、中国商报、新华网)
⑵ 社会中什么是温州现象
温州现象
温州人好象什么都敢“炒”,但炒股的人不多,可以说少得可怜,因此证券公司在温州没有什么市场。这说明温州人虽然几乎人人是投机家,但他们的投机是理性的。
温州受失业浪潮的影响很小,但并不是证明了温州国企的改制很成功,而是温州人在捧着金的、铁的饭碗的时候,已经有自己的泥饭碗在手。这里跟大家说一二个看似奇特、实则蕴含着深刻意义的现象:
温州有许多大街小巷,大街上商铺林立,这与许多地方一样,不同的是温州的小巷里(小得不能再小的小巷,一般人还摸不着的小弄堂),有许多温州人称之为“饭摊”的,小得不能再小的,只能勉为其难的称之为“饭店”的“饭摊”,没有店名,没有招牌,几张桌子、几条凳子、一个灶台、一个大桌板上放满了各色菜肴,虽然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但也十分的整洁干净,尤其是价格让你无法想象,一顿饭也就三、五元就解决了,化这样的钱吃到了温州正宗的家常菜,还有家的感觉,因此这样的“饭摊”是不愁没生意的。为什么会那么便宜呢,是他的经营成本低所至,因为房子是自家的(不计房租),劳动力也是自己的一家人(不求高薪还任劳任怨)。
还有一个小巷故事:随便走进哪一条小巷,你都不难看到这样的风景:一个小板凳,小板凳上坐着一位老人,老人前面一张小桌子,摆一个电话(电话线是从自家里拉出来的),电话旁边摆着不多的饼干、牛奶、小电池、小纸巾之类的小食、小玩意,老人悠闲的坐在那里,等着路过的行人打公话或顺手买点早餐点心。
上面的两个例子,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温州人的“勤劳与吃苦精神”;也是大家一直在说的“温州人是中国的犹太人”的真实写照,因为商业的气息早已植入温州人的骨髓。
⑶ 温州人喜欢炒股的多吗
个人觉得,能赚到钱的都会喜欢
而且资本市场,现在越来越健全。全民炒股的日子不会短啊
⑷ 温州人炒股吗
股市只是实业做不好的一个从实体经济里划分出来的小蛋糕,温州人聪明,一般都是以投资实业为主,实在是经济不好了可能才炒炒股。
⑸ 谁帮我解释一下“温州现象”
本人曾经多次去温州考察,并就以前热炒的所谓“温州现象”做过一些思考与研究。在这里罗列一些温州人的人文现象,供大家在茶余饭后浏阅,并能引发一些思考。
温州人好象什么都敢“炒”,但炒股的人不多,可以说少得可怜,因此证券公司在温州没有什么市场。这说明温州人虽然几乎人人是投机家,但他们的投机是理性的。
温州受失业浪潮的影响很小,但并不是证明了温州国企的改制很成功,而是温州人在捧着金的、铁的饭碗的时候,已经有自己的泥饭碗在手。这里跟大家说一二个看似奇特、实则蕴含着深刻意义的现象:
温州有许多大街小巷,大街上商铺林立,这与许多地方一样,不同的是温州的小巷里(小得不能再小的小巷,一般人还摸不着的小弄堂),有许多温州人称之为“饭摊”的,小得不能再小的,只能勉为其难的称之为“饭店”的“饭摊”,没有店名,没有招牌,几张桌子、几条凳子、一个灶台、一个大桌板上放满了各色菜肴,虽然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但也十分的整洁干净,尤其是价格让你无法想象,一顿饭也就三、五元就解决了,化这样的钱吃到了温州正宗的家常菜,还有家的感觉,因此这样的“饭摊”是不愁没生意的。为什么会那么便宜呢,是他的经营成本低所至,因为房子是自家的(不计房租),劳动力也是自己的一家人(不求高薪还任劳任怨)。
还有一个小巷故事:随便走进哪一条小巷,你都不难看到这样的风景:一个小板凳,小板凳上坐着一位老人,老人前面一张小桌子,摆一个电话(电话线是从自家里拉出来的),电话旁边摆着不多的饼干、牛奶、小电池、小纸巾之类的小食、小玩意,老人悠闲的坐在那里,等着路过的行人打公话或顺手买点早餐点心。
上面的两个例子,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温州人的“勤劳与吃苦精神”;也是大家一直在说的“温州人是中国的犹太人”的真实写照,因为商业的气息早已植入温州人的骨髓。
⑹ 温州人把全国房子炒起来了,自己却在暴跌!
首先说全国的房价是温州人炒起来的,罪魁祸首是温州人。这样的说法本身就有问题,这样的结论只有蠢到爆的人才会相信 ,温州人确实在房价上涨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全国有多少房子?别说全国了就是一个省会城市有多少房子?房价起来也要有人买吧,没有一定的舆论支撑和其他因素支撑房价能上去?只能说这个大帽子温州人带起来了,谁给他们带的帽子大家应该清楚。
⑺ 为什么不做投机做实业
温州人赚钱务实而精明,务实就是没有把握的事情不做,精明就是能够分析某项生意能否赚钱。因此,温州人炒房不炒股。
为什么不炒股
一个奇怪的现象是,敢于冒险的温州商人几乎都不炒股。其实,这正是温州商人聪明之处:他们敢闯,但决不乱闯。他们在积累财富的过程中,不妄想一夜暴富。一旦看准某个商机,就会扎下根来,踏踏实实地赚钱。而不靠投机发财。据温州市城调队的一次抽样调查显示,温州参与炒股的居民仅占城镇居民家庭总数的7.2%,远低于浙江省23%的平均水平。同时,在该调查中表明,温州人资产投资的流向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做生意,其次是投资房产,炒股票被排在了第八位。
温州人的不爱炒股,上海人很是不明白。《解放日报》甚至还曾把“温州股票不热”当成新闻。一向以头脑灵活、精明能干著称的温州人,超前意识强、勤劳而不甘落后,事事都走在国人前头。可是,唯独对股市避而远之。这是为什么呢?
在温州人看来炒股好比赌博,这是很多股民的切身感受。而赌博是一种病态反应性疾病。在赌徒身上,几乎反映了人类的全部缺点。赌徒基本上是这么一些人:急躁易怒、过度紧张、患得患失、没有节制、意志不坚、拼命三郎、不听劝告、得意忘形……因此,做人实实在在,做生意脚踏实地的温州人决不会炒股。那么,温州人炒什么呢?炒房!开始于1999年的这一轮中国房价大涨中,温州人以其大胆、敏感,赚足了钱。而且这些炒房大军还是“业余”的投资者,其中还以中年主妇为主,她们自有资金不多,文化程度不高,就利用银行的贷款频频出击。她们东征上海、杭州;南下广州、深圳;西取重庆、成都……一路下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财富神话。
目前温州现有民间闲置资金上千亿元。本来可以投入股市,因为温州人极为务实,只想投资,不愿投机。即使那么有钱的温州,股市一直冷冷清清、静悄悄,这就是温州人特有的经商理念。更多的温州人喜爱做实业,或办厂经商,或投资开发。因此,有了闲置资金,转向购房置业,也就合情合理了。
买房如买菜
温州人对于炒房的热情,有人以“买房如买菜”来形容,这点与香港人类似,这虽然有些夸张,但下面这几个温州人炒房的场面,就足以让人瞠目结舌了。
在上海:陆家嘴102套住宅仅两天就被温州人一抢而空,成交近亿元:
在杭州:西子湖畔每平方米逾万元的“黄金房产”的主人大多是温州人:
在重庆:温州人昼夜排队抢购时代广场,最多一人买下一个楼层1000多平方米的商铺;
在苏州:苏州大学学生公寓数十套房子不到半天时间就被温州炒家抢购一空;
在北京:2003年国庆期间推出的北京丽高王府别墅在温州房交会之前就被预订一空:
在成都:熊猫城一年时间在温州的销售额就高达2亿元;在昆明:一个姓朱的温州人独吞1000多个摊位;
在喀什:至少1000名温州人吃下喀什商贸城半壁江山;
在香港:李嘉诚的长江实业推出的钻石豪宅“海名轩”为维多利亚港地标,每平方米均价港币7.5万元,有些温州人悄悄地将11套收入囊中;
……
在过去的财富神话里面,一夜暴富后的人总是在10个手指上戴满金灿灿的金戒指。而今天,炒房的温州人身上挂着很多把钥匙。这些故事曾见诸多家媒体,唯一的差别是腰上所挂钥匙的多寡,有挂22把钥匙的、35把的、50把的、最惊人的是72把。
一个在上海炒房的温州人,身上就有着60把钥匙,他将房产全部租了出去,每天的唯一工作就是按照钥匙的顺序,挨家收租金。一天两户,轮一圈,一个月正好收完一遍租。这些钱来的实际,没有风险,比炒股来得实在,来得快。这个温州人其貌不扬,和颜悦色,虽然身家数百万,却很节俭,一般不会“打的”,每次都是挤公交车上门收钱。如果不知底细,的确容易被误认为是抄煤气表或催缴电费的。有钱不张扬,经商很务实,从这个人的身上,我们就能明白到温州人为什么不炒股而炒房了。
很多诚实的人都曾批评温州人,是温州人炒高了房价,甚至对温州人恨之入骨。其实,这是不公平的。因为楼盘摆在那里,人人可以去买、去炒,为什么自己不去炒呢?有人说那是因为温州人有钱,但要知道,也有很多温州人是靠借贷来的钱炒房的,旅行时他们有时候还要因为5元钱盒饭的品质要跟带团的人理论。无论大钱小钱,他们都必须要花得值,花对地方。
为什么炒房
以前的周芳不过是“温州炒房团”里面的普通一员,她24岁开始炒房,跟随温州炒房团周游全国,到处出击,所到之处,房价一片“飘红”。从最初的个人炒房,到如今与人合伙开起房产代理公司、带“团”炒房,如今29岁的她身价早已超过百万。
1999年,周芳的主职是做保险,因为业绩好,手就里有了十几万元闲钱。她想,钱放在银行里,利息那么少,不如做一些投资。
然而选择什么样的投资呢?当时才24岁的周芳,既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又从没认真动脑筋盘算过投资的行业。
懵懵懂懂中,她想起以前看书翻杂志,看到很多富翁都是做房地产起家的。于是,抱着“暴富”的憧憬,周芳去了第一个房展会。
当时温州还没有兴起炒房热,她发现房展会上,看的人多,买的人少;自住的人多,投资的人少。
那次周芳看中了一个名叫嘉景花园的项目,位于温州新城,地段很偏,但周芳不介意。她有自己的想法,温州老城区差不多都建好了,市区肯定要往新城发展;而且当时温州没有太多成片的小区,而这个小区的盘子较大,造型也很漂亮。有的是投资的热点。
左思右想,周芳把心一横:反正自己还没房子,买就买了,投资不行也可以自己住。那时她也不懂应该怎么挑,就很随意地选了一套房子。首付了30%,其余的选用了银行按揭。令周芳又惊又喜的是,不过四五个月的时间,房价很快从每平方米3380元涨到了4300元。
尝到甜头之后,周芳把赚钱的主要目标瞄准了房地产。哪里有房展会、推介会,她都会去,只要留下信息,房产代理公司就会主动打电话给她。
开始时她只在温州买来卖去,顺利做成三四套房后,她就把目标扩大,开始向外地发展。周芳做的第一个外地楼盘在江苏昆山。2001年,周芳的一个熟人去昆山做生意,回来后跟她说:“昆山的房子挺漂亮的,但房价很便宜,不到两千块钱。”周芳就带着另一个同事去了昆山。由于昆山离上海很近,生活环境很好,台资企业比较多;而当时上海房价已开始上涨。周芳敏锐的意识到,昆山的房价也会涨,而且空间很大。
当时有个楼盘的房价不过1800多元,每套100多平方米。那里的政策非常宽松,每套订金只收1000元。而且时间比较长,交订金后3个月左右才转“大订”。不仅那1000元钱是随时可以退的。而“大订”也只有1万元钱。于是,周芳就第一次带动了二三十人一起炒,有了点儿“炒房团”的雏形。他们一起包了一整幢楼。后来,每套房最少赚了2万元。
昆山算是初战告捷。到现在为止,周芳已做过十几个楼盘,北京、上海、青岛、海南、重庆、成都……基本上几个大城市都去过了。因为做得比较顺,带动了周围的一批亲友和同事,为此周芳就和别人成立了一个代理公司,开始牵头组织“炒房团”,去外面看楼、组织推介会和房展会等等,从单纯的投资者组成了一个专门从事这个行业的团队。进而形成了一种行业。
温州人喜欢炒房,善于炒房的原因,说到底,还是因为温州人的商人本性:赚钱第一、精明过人、眼光长远……更愿意赚实实在在的钱!
炒房的原由
温州人炒作房地产的来历是这样的: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温州人几乎挨家挨户盖起了新楼房,当时盖新楼房主要是满足自己居住。而到了90年代中后期,温州人已不满足一家一幢楼房的居住水平,又开始疯狂地建新房或购买设计优良的商品房,因此有的人家一户就拥有了几套房子。房子多了温州人就开始打房子的主意。
他们将过去的房子转手出去,或者一直闲置在那里。这样超常的购买力导致当地房价几年来一路攀升,至今仍居高不下。
温州人多年摸爬滚打的经历,成就了一批炒楼的行家里手。温州人炒热了本地房地产,又开始到外地炒。先是进军杭州,继而挺进上海,然后四面出击,向北跨越长江,转战青岛、济南、北京、哈尔滨、大连、沈阳;向西则溯长江而上,攻克南京、武汉、重庆、成都;向南则是奔赴海滨城市厦门、海口、三亚……
温州人赚钱务实而精明,务实就是自己不能把握的事情是绝对不会去做的。因为他们不能把握股票的涨跌,所以他们就不会去炒股。
精明则表现在他们能够通过仔细地分析来判断某项生意是否能赚钱,对于炒房正是这样的。温州人结合全国经济发展,乃至世界发展行情,认为炒房有利可图。对于在全国各地频频出击的温州购房团,人们都知道他们“下单迅速,团体购买,出手很大,快进快出,富有冲击力”。
很多人一直都对房屋买卖中的“霸王”条款愤愤不平,而温州人买房只要看中了某处楼盘,拿在手中的购房合同看都不看,随手就签,偏偏就能赚大钱。雄厚的资金是坚强的后盾。
说到底,这还是温州人头脑精明,对商业机会有着天生的敏感性。秦皇岛一房产公司老总曾佩服地说:“温州人对市场的分析太细致了,从大处着眼小处,要在秦皇岛炒房就做了全面的分析。他们先分析秦皇岛的环境要素对房地产升值的影响,再分析中央取消“夏都”后,秦皇岛市投入100亿元资金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扩张了房地产的升值空间;又将秦皇岛每平方米3000元左右的房价与对岸大连每平方米1万元的房价作比较;为了了解当地的生活水平,他们向餐馆服务员仔细询问每月的工资收入等。最后才认定秦皇岛的房价有上升的空间开始炒作。”
因此,温州炒房团不仅仅是单一的大小老板,还包括一般的工薪阶层,炒房项目也从炒住宅楼逐步转到炒商铺、写字楼。温州人炒楼带有明确的目的,就是赚钱。因此,他们往往选择客流量大、经济发达的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他们在这些城市蹲点寻觅楼盘,每天上午待在房间里睡觉,下午去看楼盘,晚上去收楼盘。这些炒家们每天见面问候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那里有楼盘吗?多少钱?”炒房实际,炒股虚幻;炒房即使下跌,也可以出租,出售保本;炒股只会被套牢。因此温州人赚塌实的钱,而不赚赌博的钱。
⑻ 温州人什么都敢炒,就是不敢炒股票
炒过的。 听说过温州敢死队吗?曾经他们也风光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