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在两部门经济中,均衡发生于( )之时。 A、实际储蓄等于实际投资; B、实际的消费加实际的投资等于产出值
计划储蓄等于计划投资。
经济要达到平衡时,计划投资必须等于计划储蓄。国民收入核算中所指的实际投资和实际储蓄的相等,是根据定义而得到的时候的状态,所以其必然相等。
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存在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完全是根据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得出的。根据定义,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加投资,国民总收入等于消费加储蓄,国内生产总值又总等于国民总收入,这样才有了储蓄恒等于投资的关系。
这种恒等关系就是两部门经济的总供给(c+s)和总需求(c+i)的恒等关系。
(1)两部门均衡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扩展阅读:
储蓄一投资恒等式是事后实际发生的储蓄和投资总是相等的,不管宏观经济是处于经济萧条还是通货膨胀状态,描述的是账面上数字收入与支出的一致性;宏观经济均衡中的储蓄等于投资是事前计划的或意愿的储蓄和事前计划的或意愿的投资相等,但现实生活中的总支出与总收入并非自然达到均衡;
如果事前计划的或意愿的储蓄和事前计划的或意愿的投资不相等,就会出现经济萧条或者通货膨胀等情况,它解释的是现实经济运行的均衡状况。
② 在一个两部门经济中均衡收入水平发生在计划出去等于计划投资
理解计划投资和实际投资的差异即可.
例如,企业生产了100万的设备,结果只卖出90万,计划投资不足,供给过于求,非均衡.
但实际投资仍然为100万,因为包括了非计划存货投资10万.
③ 在两部门经济中,均衡发生于()之时。 A.实际储蓄等于实际投资B.实际消费加实际投资等于产出值C.
C均衡产出时,计划的投资一定等于计划储蓄
④ 宏观经济学 1 在两部门经济中,均衡产出条件为I=S,它是指经济要达到均衡,计划投资必须等于计划储蓄。
1、正确。
2、错误。GDP增长应该是50万$,那10万$以存货的形式计入。
3、错误。2006年生产的小轿车已经以存货的形式计入了2006年的GDP,因此10万¥不能全部计入2007年的GDP,应该减去2006年已经计入的那部分。
4、错误。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投资乘数越大。
5、错误。三个动机是:交易动机、预防或谨慎动机、投机动机。
6、错误。财政政策效果好于货币政策效果。
7、正确。凯恩斯理论是基于总需求不足提出的。
8、错误。应降低再贴现率。
9、错误。是摩擦性实业和结构性失业。
10、错误。这是结构性通货膨胀。
⑤ 在两部门经济中,均衡发生于_之时 A实际储蓄等于实际投资 B 实际的消费加实际的投资等于产出值 C
两部门经济中,经济要达到均衡状态,计划投资要等于计划储蓄。即i=s
⑥ 微观经济学 1.在两部门经济中,均衡发生于(C )之时。 A.实际储蓄等于实际投资;
AB是会计上的恒等式,是事后的统计量,所以一定相等。但不是均衡,均衡实际上是一个计划数,所以C是正确的答案
⑦ 在两部门经济中的发生均衡是否意味着实际储蓄等于计划投资
.有政府参与的经济收入恒等式三部门为C+I+G=C+S+T 其中G就是政府支出,T为政府税收,T-G,实际上就等于政府储蓄。这两个量都与政府行为有关系。 例如: 政府采取扩张型的财政政策就会增加政府支出或减少税收,表现为G增大,T减小 2.还有一个四部门的经济收入恒等式,C+I+G+X=C+S+T+M 其中X为出口总额M为进口总额,这两个也与政府行为有关。政府为了鼓励出口抑制进口,那X和M就会相应的变化,当然,进出口还受政府采取的货币政策的影响,例如采取扩张的货币政策,利率下降,大量本币流出,造成本币贬值,外汇汇率上升,本国商品在外国的价格相对降低,具有竞争力,所以出口增加,X就增加。 这样回答您满意吗?
⑧ 在两部门的国民收入核算中,储蓄与投资是恒等式,这是否意味着计划储蓄总等于计划投资
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存在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完全是根据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得出的。根据定义,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加投资,国民总收入等于消费加储蓄,国内生产总值又总等于国民总收入,这样才有了储蓄恒等于投资的关系。这种恒等关系就是两部门经济的总供给(C+S)和总需求(C+I)的恒等关系。只要遵循储蓄和投资的这些定义,储蓄和投资一定相等,而不管经济是否充分就业或通货膨胀,既是否均衡。但这一恒等式并不意味着人们意愿的或者说事前计划的储蓄总会等于企业想要有的投资。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储蓄和投资的主体及动机都不一样,这就会引起计划投资和计划储蓄的不一致,形成总需求和总供给的不平衡,引起经济扩张和收缩。分析宏观经济均衡使所讲的投资要等于储蓄,是指只有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时,才能形成经济的均衡状态。这和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实际发生的投资总等于实际发生的储蓄这种恒等关系并不是一回事情。
⑨ 宏观经济学知识,均衡产出中,投资等于储蓄,请高手帮帮忙啊。谢谢了
国民收入核算中是个事后核算。你看中国一般是年初核算上一年的GDP,是对上一年经济发展的总结。国民收入核算中y=C+I是一个计算式,单纯为了核算gdp,用的是支出法两部门经济核算,为了核算GDP即一年内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因此由于供求不等的存货转为了一种投资即存货投资计入了i,因而使得国民收入核算中y=C+I。由于y=c+i和y=c+s,因而最终会计核算的必然结果是s=i。其原因在于居民的储蓄漏出通过金融机构转出进行投资。
而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是一年年初预计这一年应当如何确定国民收入以确保总供给等于总需求。而在凯恩斯假定条件下,国民收入仅仅与总需求有关,即 y=c+i,不同于上面,这是一个决定式,c、i均为意愿消费和投资并且是实际消费和投资而非名义的。在这一决定式成立时即达到均衡即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此时 计划这一年的需求量恰好等于计划着一年的供给量,即非计划存货投资为零。此时i为计划投资,又由于y=c+s依然成立,此时s也是预测储蓄。所以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
关键要分清一个是事前预测,一个是事后核算。
上面是自己的理解,开始这也有些迷惑,后来想通了。
在学经济学吧,我也是 以后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