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国有哪些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对金融发展有哪些贡献
中国的金融创新: 一、随着中国加入WTO后金融开放进入程序化、规范化时期,外资银行的进入与竞争将促进银行业的制度建设。银行业将从健全现代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出发,建立健全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谋发展的内在机制,把银行办成真正的现代金融企业。有条件的商业银行将建立符合国际发展潮流的银行控股公司,参股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甚至其他商业银行),实行业务综合化、专业化、全球化,以此提高其业务竞争力,增强创新能力。 二、银行内部机构设置创新 中国银行业将适应金融创新的要求,在内部管理方面建立有助于促进金融创新的机构设置。银行业工具创新要求银行在机构管理上进行相应调整,根据潜在业务发展的需要,及时增加有利于促进金融创新的部门设置。未来银行内部将成立金融创新或金融工程中心,专门负责金融市场监测,制定有关金融创新规划。一般来说,银行业金融创新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一种新的金融产品的出现,往往很快就被其他金融机构模仿。不过,率先推行金融创新的金融机构往往可以在客户资源上获得比较优势。因此,率先把握潜在金融工具需求趋势,推出新的金融工具的银行,不仅可以有效开发市场:而且能够促进相关业务的开展。通过业务的综合经营,使银行业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利润来源。 三、银行业产品创新 20世纪末中国银行业已经在加强信贷管理的基础上,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对银行信贷的需求,积极开展消费信贷、助学贷款,拓展银行中间业务。加强银证、银保、银企合作,推进金融业务电子化、网络化建设。21世纪,银行业务创新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尤其是与住房、汽车消费、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相关的银行业务会有新的突破。银行业传统的存贷款利差将进一步缩小。存款来源会因证券业、期货业、保险业的发展而受到抑制。因此,银行要适应直接融资不断扩大的要求,为客户提供多元化的中间业务服务,外汇交易、衍生交易、投资理财等金融服务将会有较快发展。同时,银行业将通过银行控股的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推进综合业务开展,加强银行与证券、保险之间的业务联系与合作。在拓展中间业务时,银行业将适应客户对中间业务的需要,注重业务的特色化、专业化,创造高效的金融服务品种。中国银行业的产品创新也可能面临一系列困难,除了银行自身创新动力、技术支持等约束外,还受到国民经济和客户群体条件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一是银行业务创新不能离开国民经济运行的基本现状。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是银行业金融创新的基础,银行业管理制度创新也离不开经济体制改革的现实,而金融工具的推出是国民经济运行在银行业的具体体现。比如,利率和汇率的变化引起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化,由此产生对金融资产保值和投资的要求,才出现新的金融工具。二是国内企业作为银行业的主要客户,其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和完善直接关系到银行业的经营,银行业的产品创新最终要由客户需求决定,而不在于银行自身。事实上,银行业务创新不过是银行为客户“量体裁衣”,为客户提供其所需的金融服务。因此,满足企业和居民的需求,是银行业金融创新的归宿。 四、风险控制机制的创新 金融创新的本质是进行金融风险的重新配置。金融创新也会产生一系列新的金融风险,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对经营风险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21世纪,中国银行业将适应金融市场变化的要求,在推进金融创新过程中,建立稳健的风险控制机制。如在利率、汇率剧烈变化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新的避险工具,保证银行资产的增值与保值。21世纪,中国银行业将参照现代商业银行管理的“CAMEL体系”、“ROCA标准”以及银行控股公司的“BOPEC标准”,建立动态的风险预警系统,及时跟踪各种新的金融工具的风险和收益情况,加强银行管理,在保证银行业稳健经营的基础上,努力提高银行的创新能力和盈利水平,使银行业在金融创新中得到稳健发展,充分发挥金融创新对银行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金融创新对金融发展有哪些贡献:1.提高了金融市场的运作效率首先提高了市场价格对信息反应的灵敏度。金融创新通过提高市场组织与设备的现代化程度,使国际金融市场的价格能够对所有可得到的信息作出迅速灵敏的反应,提高了金融市场价格变动的灵敏度,使价格快速及时对所获信息作出反应,从而提高价格的合理性和价格机制的作用力。其次,增加了可供选择的金融商品种类。现代创新中大量新型金融工具的出现,使金融市场所能提供的金融商品种类繁多,投资者选择性增大。面对各具特色的众多金融商品,各类投资者很容易实现他们自己满意的效率组合。第三,增强了剔除个别风险的能力。金融创新通过提供大量的新型金融工具的融资方式、交易技术,增强了剔除个别风险的能力。投资者能进行多元化的资产组合,还能够及时调整其组合,在保持效率组合的过程中,投资者可以通过分散或转移法,把个别风险减到较小程度。第四,降低交易成本,使投资收益相对上升,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和筹资者进入市场,提高交易的活跃程度。2.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运作效率首先,金融创新通过大量提供具有特定内涵与特性的金融工具、金融服务、交易方式或融资技术等成果,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同时提高需求者的满足程度,增加了金融商品和服务的效用,从而增强了金融机构的基本功能,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运作效率。其次,提高了支付清算能力和速度。把计算机引入支付清算系统后,使金融机构的支付清算能力和效率上了一个新台阶,提高了资金周转速度和使用效率,节约大量流通费用。第三,大幅度增加金融机构的资产和盈利率。现代金融创新涌现出来的大量新工具、新技术、新交易、新服务,使金融机构积聚资金的能力大大增强,信用创造的功能得到发挥,使金融机构拥有的资金流量的资产存量急速增长,提高了金融机构经营活动的规模报酬,降低成本,加之经营管理上的创新,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增强。3.金融作用力大为加强金融作用力主要是指金融对于整体经济运作的经济发展的作用能力,一般是通过对总体经济活动和经济总量的影响及其作用程度体现出来的。第一,提高了金融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再配置效率。现代金融创新使发达国家从经济货币化推进到金融化的高级阶段和大幅度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货币化程度,导致金融总量的快速增长,扩大了金融资源的可利用程度并优化了配置资源效果;第二,社会融资和投资的满足度及便利度上升。主要表现为:一是融资成本降低,有力地促进了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二是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能够提供更多更灵活的投资和融资安排,从总体上满足不同的投资者的筹资者的各种需求,使全社会的资金融通更为便利;三是各种投资与融资的限制逐渐被消除,金融创新后各类投资融资者实际上都进入市场参与活动,金融业对社会投资和融资需求的满足力大为增强;第三,金融业产值的迅速增长,直接增加了经济总量,加大了金融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第四,增加了货币作用效率。创新后用较少的货币就可以实现较多的经济总量,意味着货币作用对经济的推动力增大。
② 如何建立健全我国房地产金融保险产品体系
完善房地产金融体系的建议:
(一)总体思路
以产品创新为突破口,研究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运行有序、监管有度、调控有效、一二级市场联动、风险共担、各司其职、兼顾各方、协调发展"的房地产金融体系。
服务于"租售并举、以售为主;商业性为主、政策性为辅"的住房改革目标,研究建立与我国住房制度相适应的、符合国情的房地产金融一级市场。以收入为标准,构建面向中高收入家庭的商业性房地产金融制度和面向低收入家庭的政策性房地产金融制度,并兼顾贫困人群、新参加工作者等特定人群的住房问题。研究建立住房贷款二级市场和保险(担保)机构,实现各司其职、分散分险、改善银行资金错配的目标。
(二)深入研究房地产金融制度
房地产金融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专业性强,涉及面广,影响巨大,需要设立跨部门、跨专业的房地产金融体系建设研究小组,通盘考虑未来一段时间的房地产金融发展战略,为建立我国的住房金融体系提供政策依据。
(三)实行差异性房地产金融政策
利用多种形式扩展住房开发建设的融资渠道,完善预售资金管理。加强金融创新,满足多层次住房融资需求。开展二手房市场、租赁市场的金融产品和制度体系创新。力促住房金融一级市场的标准化,推动二级市场稳步发展。
采用差异性金融政策对待房屋开发。在土地购买及前期开发阶段,要根据房屋建设目的的不同,实行不同的土地供给政策,比如为特困人群建设的廉租房的土地宜由政府划拨;而对于中小户型的普通商品房用地,则采取积极稳妥的金融手段予以支持,比如完善开发股权融资渠道,引导各种基金参与其中;对于高档住房或别墅的用地,严格规定开发企业只能使用自有资金购置土地,完成前期开发。在房屋建设阶段,积极探索利用各种融资工具为中小户型普通商品房建设提供资金,并给予适度的资金成本、期限等方面的支持。对于高档住房或别墅项目,则适当提高融资条件和成本。
利用差异性金融政策引导住房消费。利用金融政策引导居民住房购买力的合理、有序释放,不但要防止长期积聚的购买力在短期内集中释放,也要抑制社会大量透支未来购买力。要保护正常、合理的住房消费需求,抑制投机需求。要维护住房需求合理、均衡增长,避免房地产市场出现大起大落,促进住房市场的平稳、持续、健康发展。要进一步细分住房信贷市场,研究开发适应不同年龄、不同收入群体,满足不同需要的住房信贷产品,形成适合各类贷款人需要的信贷产品系列。同时,努力促进一级市场标准化,为二级市场的发展奠定基础。对于特定人群,则需要以抵押贷款保险、低首付比、低利息等手段增加其购买住房的机会,帮助其实现购房梦想。
(四)加快研究建立住房贷款风险分担制度
针对目前住房贷款风险不断显现的形势,有必要加快研究建立旨在分担住房抵押贷款风险的保险(担保)体系,不但要开发相关产品,也要研究建立相关机构。不仅要服务于提高特定人群房屋购买力、实现购房愿望的政策目标,也要能分散银行住房贷款风险,规范住房信贷市场,为推动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规范发展奠定基础。
(五)扩展住房融资渠道是当务之急
根据目前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形势和宏观调控需要,为了增加房屋供给,抑制房价的过快上涨,分散房地产金融风险,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拓宽居民投资渠道,减少房屋投机需求考虑,当前尤其需要拓宽房地产融资渠道:一是尽快推出标准化的房地产投资信托产品(REIT),投资于成熟物业;二是利用已经推出的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思路,探索不动产证券化试点;三是探索以发行项目债来解决房地产开发过程中的阶段性资金需求。
③ 中国房地产企业融资现状及融资模式研究报告(2007)有谁能找到免费的下载吗或者免费的电子书。
〖 目 录 〗
第1篇 导言
第1章 房地产业融资的特点
第2章 中长期发展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
第1节 信托模式
第2节 封闭式产业基金管理模式
第3节 房地产公司上市模式
第4节 我国房地产投资基金发展路径
第2篇 发展分析
第1章 中国房地产业和房地产融资发展情况
第1节 中国房地产业发展情况
第2节 中国房地产房地产融资发展情况
第2章 中国房地产企业融资的现状
第1节 房地产企业资金主要依靠银行贷款,其他融资渠道作用有限
第2节 房地产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通资金的难度加大
第3节 房地产企业融资方式多样化初露端倪
第4节 房地产信托业务活跃
第3章 我国房地产业主要融资方式
第1节 内源融资
第2节 外源融资
第3节 其他融资
第3篇 动因分析
第1章 房地产企业融资的必要性
第2章 创新的多元化融资方式建立的必要性
第1节 有利于降低房地产融资中的金融风险
第2节 有利于资本市场金融工具和金融品种的创新
第3节 有利于降低房地产企业借入资金的成本
第4节 房地产融资工具的创新将是商业银行中介业务的一大亮点
第4篇 问题分析
第1章 过于依赖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巨大
第1节 局部市场过热的系统风险
第2节 房地产开发企业高负债经营的财务风险
第3节 “假按揭”等骗贷行为出现
第2章 定金预售款比例过高,出现不确定风险
第1节 市场条件恶化造成的风险
第2节 开发商操作水平不高造成的风险
第3节 开发进度的拖后加剧社会矛盾
第3章 上市、发行债券难度大
第1节 上市融资的难度大
第2节 债券融资的监管手续多
第4章 发展直接融资的另一个障碍是制度、法规的不完善
第5章 我国房地产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第1节 房地产企业规模不经济和信用差现象严重
第2节 房地产企业间接融资比例过高
第3节 房地产金融市场结构不健全
第4节 房地产企业融资水平差异较大
第5篇 发展对策
第1章 多元融资模式的风险控制
第1节 调控道德风险
第2节 完善监管体系
第6篇 国际借鉴
第1章 可借鉴的新融资方式
第1节 房地产投资基金
第2节 国际银团贷款
第3节 过桥贷款
第4节 房地产资产证券化
第2章 新融资方式的国外应用经验
第1节 房地产投资基金在国外成熟市场的应用经验
第2节 国际银团贷款在美国的经验
第3节 资产证券化在美国的经验
第4节 过桥贷款的运行经验
第3章 证券化为主导的融资模式
第1节 房地产证券化的功能
第2节 美国的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
第3节 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
第4章 银行为主导的融资模式
第1节 德国住房储蓄银行融资模式形成的原因
第2节 德国住房储蓄银行融资模式优点分析
第3节 德国住房储蓄银行运行机制分析
第5章 政府为主导的融资模式
第1节 以新加坡为代表的住房公积金制度兴起分析
第2节 新加坡住房公积金制度的优点分析
第3节 新加坡住房公积金运行机制分析
第7篇 比较分析
第1章 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优缺点分析
第2章 国际银团贷款优缺点分析
第3章 过桥贷款优缺点分析
第4章 资产证券化优缺点分析
第5章 国外房地产企业融资模式的比较与借鉴
第1节 国外房地产企业融资模式的共性
第2节 国外房地产企业融资模式的差异性
第8篇 经营方略
第1章 房地产企业融资组合设计原则
第2章 影响房地产企业融资组合的若干因素
第3章 我国房地产企业融资组合具体方案设计
第1节 房地产开发各环节合理的融资组合方案
第2节 不同房地产开发项目融资组合方案
第3节 不同规模房地产企业融资组合方案
第9篇 模式与机制
第1章 现阶段我国房地产企业主要融资模式
第1节 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相结合
第2节 自有资金和房地产预售相结合
第2章 融资模式选择分析
第1节 融资模式选择的原则
第2节 融资模式选择因素
第3章 多元化融资模式的构建
第1节 选择多元化融资模式的意义
第2节 以房地产信托为核心的多元融资模式的构建
第3节 建立以房地产信托为核心的融资模式的对策
第10篇 政策与制度
第1章 国家对于发展直接融资的重视
第2章 完善融资的制度环境
第1节 完善房地产融资法律法规
第2节 建立健全政府支持体系
第3节 着力解决金融信用缺失的问题
第4节 健全金融监管的专门机构
第11篇 环境分析
第1章 宏观调控信贷政策的影响
第1节 加大规范房地产信贷业务的力度
第2节 提高了信贷门槛
第2章 房地产高财务杠杆产生的“暴利”是阻碍直接融资的最主要因素
第3章 我国房地产企业融资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1节 历史较短
第2节 法制不健全
第3节 融资渠道过于集中
第4节 市场不健全
第5节 信息不对称
第12篇 战略与策略
第1章 远期大力发展房地产资产证券化
第1节 选择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模式要适应本国国情,循序渐进稳步推行
第2节 政府要积极参与和促进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市场的发展
第3节 住房抵押贷款市场要按照市场化原则运作
第4节 必须建立抵押贷款一、二级市场互相促进发展的机制
④ 住房储蓄贷款年内有望推广 中低收入者购房福音
住房储蓄贷款的作用在于帮助老百姓积累住房消费资金的同时,也获得提升自身信用的机会,支持中低收入人群实现“居者有其屋”的梦想。目前,国内独家试点运营住房储蓄业务的中德住房储蓄银行,已被纳入国家多层次住房政策体系,进而获准在全国开展业务,这意味着将有更多百姓受益于这一政策。
一提到贷款购房,不少人会想到商业性住房贷款、住房公积金贷款。事实上,还有一种既古老又新鲜的住房贷款方式,即“先存款后贷款”的住房储蓄贷款。这种模式源于英国伯明翰,目前在欧洲运用甚广,但在我国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据了解,这一制度今年有望在天津、重庆试点基础上向全国推广。
住房储蓄贷款有什么特点,与其他贷款方式有怎样的区别?如何申请?目前在国内发展情况如何?对我国住房金融体系建设有何影响?就此记者采访了相关银行业人士和专家。
3.3%恒定利率——
解决中低收入者住房需求
目前,我国居民对住房储蓄贷款还比较陌生,但在欧洲已成为普通百姓改善居住条件的重要手段。比如,在德国,大约每3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已经履行了住房储蓄贷款合同;66%的奥地利人是住房储蓄贷款的客户;45%的捷克人拥有住房储蓄合同;在斯洛伐克,每4个人中有一人通过住房储蓄改善了居住条件。
住房储蓄贷款到底什么样?简单地说,就是居民为获得银行贷款,需要以预先向银行储蓄为前提的一种贷款品种,与商业性住房贷款、住房公积金贷款,共同构成三大个人住房融资模式。
不过,相比其他两种贷款方式,住房储蓄贷款公益性更强,同时具有合同储蓄性质,更多依据储户的住房需求和储蓄能力来确定贷款额度。以我国为例,目前国内独家试点运营住房储蓄业务的专业性银行——中德住房储蓄银行,在天津、重庆地区提供该项业务。从定位上来看,主要面向政府需要保障的人群、中低收入者和社会夹心层,重点满足居民中远期住房金融需求。
正是基于这样的定位,决定了我国目前住房储蓄贷款3.3%恒定利率的制度设计。“目前,商业住房贷款利率5年以上为5.15%,公积金贷款利率5年以上为3.25%,相比而言,住房储蓄贷款利率处于偏低水平,且恒定的利率有利于规避市场波动等带来的贷款风险。”中德银行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不过,这种贷款方式也有自己的特性。比如,在期限上,不同于其他两种贷款30年的最高年限,住房储蓄贷款年限最短为2年,最长为16年。再如,这一贷款方式是先存后贷,需要提前签署合同,并进行存款,达到一定条件后才可以申请贷款。不过,住房储蓄作为商业按揭和公积金的补充,可以与商业按揭或公积金进行组合贷款,有助于规避利率风险。
试点10年——
700亿元合同惠及14万居民
这一贷款方式又是如何运作的?举例来说,小王打算在两年后购买200万元的自住房,需要提前与银行签订合约性储蓄计划。他可以一次性存储100万元,也可每月规律性地存入一定数额,当存款达到100万元,即合同额的50%,且满足相关评价条件后,就可向银行申请100万元的购房贷款,同时,还可以将存储的100万元取出自用。
住房储蓄可帮助中低收入老百姓节约综合购房成本,这也是这一业务最明显的特点。据了解,从2004年起,天津、重庆相继开展这一业务试点,申请该种贷款的老百姓不断增加。数据显示,从中德银行2004年建立,经过10年,该行的注册资本金从最初的1.5亿元逐步增加到20亿元,累计与市民签订了700多亿元住房储蓄合同,惠及14万居民。
住房储蓄贷款的突出作用在于帮助老百姓积累住房消费资金的同时,获得提升自身信用的机会,支持中低收入人群实现‘居者有其屋’的梦想。住房储蓄的业务规则是公开的,让老百姓在办理住房储蓄的同时,对自己何时能够享受到住房、享受到怎样的利率优惠都很清楚。
也许有人会提出疑问,这一住房贷款方式为何在我国尚没有“形成气候”?
相比于其他国家,我国住房储蓄贷款起步较晚且经历了较长的探索期。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对住房储蓄制度进行探索实践。1987年,在住房制度改革初期,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在山东烟台、安徽蚌埠两市试办城市住房储蓄银行,专门办理房改配套的住房基金筹集、住房信贷及结算等政策性业务。但由于住房储蓄银行是商业银行还是政策性银行,并没有定位清楚,因而当住房公积金制度出现时,不成熟的住房储蓄就被取代。这两家银行住房融资的基本职能交予当地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2000年前后开始转向商业银行发展道路。直到2004年,中国建设银行与德国施威比豪尔住房储蓄银行共同组建中德银行,并在天津开启试点,我国才出现真正意义上的住房储蓄银行。2012年,该银行在重庆开设分支机构,这项贷款业务才逐步成型并得以发展。
10年间,中德银行只进行了两个试点,却实现从零到模式初现的探索。据了解,中德银行已获得国务院批准,被纳入国家多层次住房政策体系,进而获准在全国开展业务。该行正在逐步探索可复制的商业模式,推动政府将提供专项资金及扶持政策等做法固化下来,奠定逐步向全国推广住房储蓄及相关业务的基础。
(以上回答发布于2015-09-15,当前相关购房政策请以实际为准)
买新房,就上搜狐焦点网
⑤ 比较我国银行与国际银行在金融创新方面的差距以及所带来的启示
一、西方金融创新回顾
熊彼德是西方第一位系统研究创新理论的经济学家,很遗憾
的是他未研究金融创新,结合他对创新的定义和金融创新的发展
历史,我们可以对金融创新做出如下定义:金融创新是金融机构
利用新的观念、新的技术、新的管理方法或组织形式,来改变金融
体系中基本要素的搭配和组合,推出新的工具、新的机构、新的市
场,提高金融资产的流动效率,使规避风险和追逐盈利达到高度
的统一。
从这层意思上来看,金融创新的发展史亦即整个金融业的发
展史,从货币的出现到商业银行的产生、从第一只股票的上市到
目前人人熟知的证券市场,每一次金融业的重大革命,无一不含
有创新的观念,都应纳入该范畴。但是为了对现实更有借鉴意
义$ 我们还是从大家公认的%& 世纪’& 年代末作为研究时间跨度
的起点,依其发生的突发性和密集性,将其分为这样几段:第一阶
段:%& 世纪’& 年代末至%& 世纪(& 年代末$ 创新金融工具主要
有:外币掉期、欧洲债券市场、欧洲美元市场、银团贷款、平行贷
款、可转换债券、自动转账、可赎回债券、可转让存款单、负债管
理、混合账户、出售应收账款、第二阶段:%& 世纪)& 年代,这时期
的金融创新有:浮动利率票据、特别提款权(*+,)、联邦住宅抵押
贷款、证券交易商自动报价系统、外汇期货、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
(-#!)、货币市场互助基金(.../)、远期外汇交易、浮动利率债
券、保值贴补公债、利率期货、智能卡、国债期货、货币市场存款账
户,自动转账服务,欧洲货币体系。这时期,布雷顿
森林体系的瓦解、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的纷争、世界经济的一
体化趋势使国际金融形势变得极为复杂和多变:汇率失去控制、
利率扶摇直上、极不稳定的通胀率,这一切都使国内外金融机构
的经营面临着巨大的风险,而与此同时,各国金融管制的程度依然非常高。如何在现有金融管制下,更好地规避利率、汇率、通账
率的风险,就是这个时期金融创新的主题。第三阶段:%& 世纪1&
年代至2& 年代末,这一阶段的金融创新有:债务保证债券、货币
互换、零息债券、利率互换、票据发行便利、国债期货期权、股指期
货、货币期权、可调整的优先股、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成立、
抵押债务、标准普尔指数期货、远期利率协议、欧洲货币期货期
权、自动取款凭证、免损债券、免损权证、桥贷票据、指数定期存
单、股票弹性期权、恒生指数期权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金融
创新是创新史上最辉煌的年代,如:表外业务的四大发明、金融衍
生工具的涌现等等,虽然金融创新仍是处于转嫁利率、汇率及信
用风险,但较前一阶段而言,这些工具更为灵活便捷,同时创新的
类型更为多样化,除转嫁风险的创新外,还有创造信用和产生股
权的创新,并且创新市场的规模迅速扩大,这种繁荣的局面得益
于这一阶段的金融自由化,各国竞相放松金融管制,金融工具的
创新更多地集中在资本市场、保险市场和传统金融中介体的对接
上。
二、生成创新的经济机理
以上对金融创新的历史做了极为详细的介绍,并介绍了每种
金融创新的产生的动机,可以看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金融创新
中,有些共同因素在每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作用,为了更好地把握
金融创新的生成机理,我们拟从主体的角度分析分析金融创新产
生的宏微观因素,把握在不同历史阶段更多共性的东西。!宏观
经济环境的变化是催生“新物种”的最适宜的土壤。首先,规避金
融管制是金融创新的起因。我们都知道金融中介体内生于经济
发展,从新经济学的观点看来,它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它能降低交
易成本,当金融管制给金融机构的经营地位和目标带来极为不利
的影响时,金融机构就会想方设法的通过合理合法的创新活动绕
开管制,当该种创新活动的收益大于其机会成本时,一项金融创
新就应运而生了;其次,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的发展给传统的金
融机构带来了新的竞争格局。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市场发展到
一定程度以后,整个社会潜在的储蓄资源被挖掘殆尽,此时,储蓄
资源就在传统的金融中介体、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及金融市场之间移动,中介体和金融市场之间是一种替代效应而非互补效应,
从而形成了金融“脱媒”现象,也就是资金大量从受管制的金融中
介体流向直接融资市场,迫使金融体系产生了这样两类创新以适
应金融自由化和全球金融一体化的新形势:一类是新的金融工具
的创新;另一类就是新的金融机构的诞生,如风险投资机构、投资
银行机构等等。最后,电子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推广
和发展为金融创新提供了必备的技术条件。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
尤其是近几年来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使金融信息处理速度加
快,交易成本降低,进一步加快了金融机构业务创新的速度。!金
融创新的微观动因。从金融创新的历史看来,微观的金融机构始
终是金融创新的主体,作为一种经营性的机构,任何的经营活动
的目的皆是为了追逐利润,金融创新活动也不例外,规避风险、占
领市场、降低成本、满足市场需求、在日益激烈的竞争当中占领先
机等等多种说法归根结底逃不开“盈利”二字,只不过竞争的激
烈、市场需求的刺激能够最大程度的诱发金融机构创新的内在动
力,从而影响某一段时期金融创新的活跃程度,我们可以看到上
世纪八九十年代是金融创新的辉煌季节,涌现出了很多新的金融
工具、业务和金融机构。因此,西方的金融创新主要来源于其微观
金融机构的内在动力,其创新的特点是“由下至上”,而且多以工
具创新和机构创新为主。通过上述对金融创新形成的经济机理的
分析,有助于我们掌握对金融创新的研究方法。在这个问题上,理
论界普遍认为有两种研究方法:一种是“需求追随型”! 它强调的
是金融服务的需求方,随着经济的增长或发展,经济主体会产生
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作为对这种需求的反应,金融体系会不断地
创新。也就是说,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导致了金融机构、
金融资产与负债和相关金融创新的产生;另一种是“供给领先”!
它强调的是金融机构作为金融创新的供给方! 在创新的供给上可
以能动地先于需求。但是后一种方法被极大地忽视,实际上这两
种方法应该结合起来,同时也应该看到在需求追随型和供给领先
型之间存在着一个最优顺序问题。纵观金融发展史,思考在金融
创新背后的深层原因,我们可以看到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供
给领先型居于主导地位;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要素的逐步活
跃,需求追随型逐渐居于主导地位。这个思路的确定对于我国的
金融创新是极有启发意义的。
三、对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启示
金融机构逐步恢复其金融职能也是近二十几年的事情,由于
我国特殊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我国近几年来的金融创新多呈
现出这样的特点:"金融创新以制度创新为主,如金融机构信贷
管理制度的变迁———四个阶段,最终落实在“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上”;为数不多的工具创新也是以存款工具创新为主,资产工具创
新较少,造成这种现象有其深层的体制因素。!原创型的创新较
少,吸纳性的较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新的金融工具有"#$
的是属于“拿来”的,同时创新更多的是“由上至下”———从人行以
下行文的方式到各商业银行再到各支行或从总行到下级行,很少由下至上的,这一特征与我国经济和金融发展水平落后、金融机
构独立性较小及相对严格的金融管制是相吻合的。#在金融创新
的生成机理上,与西方有很大的区别,金融创新的动力主要来源
于体制改革的外部力量的推动,金融机构的内在创新冲动不够。
应该说在初期阶段,这种由外部发起的金融创新效果非常明显,
金融制度、金融市场、金融工具等方面的创新使金融体系在最短
的时间里完善起来,有利地配合和支持了经济体制改革。但随着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金融作用的深度和广度都将进一
步提高,对金融服务的范围、质量都会有新的要求,金融创新的需
求就会增加,原有的金融创新效率不高、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的
弊端逐步显现出来,以至于金融体系发展的滞后成为了制约经济
发展的瓶颈了。
我国金融创新的未来发展趋势到底该如何走?应该遵循一个
什么样的思路,既能够适应国情又能应对加入%&’ 后的新形
势?通过对西方金融创新的分析,在这里可以确定一个这样的基
本思路:"我们国家现在还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微观经济
个体的职能还尚未健全,需求亦不旺盛,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应
遵循“供给领先型”,而不应该被动地“需求追随”,这个最优顺序
的选择决定我国金融创新过程的逻辑思路。!随着竞争的有序化
和金融监管制度的完善,要激活微观金融机构的创新动力,恢复
金融机构为创新的主体,放弃使金融机构陷入僵化的严格管制,
待银行的经营水平提高到真正能自负盈亏、自我约束时,逐步打
破分业经营,实现混业经营,这个过程最好能在五年内实现,以增
强加入世贸后我国金融机构的竞争力。#提高金融创新的技术含
量,在管制逐步放松和监管日趋完善的前提下,金融创新最好能
“由下至上”,面向市场需求,有利于提高金融创新的效率;$由于
直接融资市场的迅猛发展,我国的金融中介体也即将面临着金融
脱媒现象,因此金融机构、金融工具的创新都要注重与资本市场
的对接,开拓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在() 世纪初,展望未来,可以预见我国的金融创新是有极大
的发展空间的,即将出现的金融创新有:一是推出各种形式的债
券,如浮动利率债券、保底利率债券、可赎回债券、可转换债券等;
二是成立各种形式的基金。如开放式基金、各类投资基金等等;三
是开展各类期货、期权、掉期业务,如股票期权、利率掉期、股票指
数期货、外汇期货等等;四是银行要推出新的服务形式,如设计与
股票市场、保险市场对接的金融工具(贷款的证券化),并要着手
参与投资银行业务,这是大势所趋;五是类似风险投资机构这样
的新型金融机构将会层出不穷。相信我们在充分吸收发达国家金
融创新经验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谨慎监管,我国的金融创新将会
得到迅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