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业协会管理,要备案的,可以网络搜索证券投资基金登陆基金业协会查看
⑵ 私募基金到期不兑付的情况是怎样的
股权私募基金到期不能兑付,如果当事人有在重大误解、欺诈、胁迫、显失公平等情形下签订的合同,基金公司有违约等行为等证据,协商不成,起诉解决。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四条下列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一)因重大误解订立的;
(二)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
(1)设立某“投资公司”,该“投资公司”的业务范围包括有价证券投资;
(2)“投资公司”的股东数目不要多,出资额都要比较大,既保证私募性质,又要有较大的资金规模;
(3)“投资公司”的资金交由资金管理人管理,按国际惯例,管理人收取资金管理费与效益激励费,并打入“投资公司”的运营成本;
(4)“投资公司”的注册资本每年在某个特定的时点重新登记一次,进行名义上的增资扩股或减资缩股,如有需要,出资人每年可在某一特定的时点将其出资赎回一次,在其他时间投资者之间可以进行股权协议转让或上柜交易。该“投资公司”实质上就是一种随时扩募,但每年只赎回一次的公司式私募基金。
⑶ 私募基金到期延期兑付怎么办
这不是正规的私募基金,这是以私募为名实施非法集资之实。你遭遇了非法集资,走集资参与人报案、登记、作证、参与刑事诉讼、等待参与分配之法律路径。
⑷ 私募基金到期不兑付,还要补签合同怎么办
可以的,去年7月,国家证监会已经开始颁发私募基金管理人牌照,正规的私募基金的所有项目都需要国会审批才可以募集,因此受到严格监管,私募基金兑付出现问题,投资者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进行维权
⑸ 钜安京坤专项私募投资基金第二期2017年4月13号到一年到期了告知延期了,我想问问什么时间能兑付
这个只能问基金管理人了,一般私募基金延期都会出公告告知投资人的,公告里面通常会告知由于什么原因导致的延期,现在管理人做了哪些善后的工作以及产品的最新进展。
如果公告里面有说具体什么时间兑付,那么就以公告为准。如果项目出了问题进入资产处置或者司法程序或者其他的流程,也会告知预期时间或者召开投资人沟通会告知具体情况的。
如果购买的私募产品出现延期,要多和基金管理人多多的保持联系沟通,了解项目的最新进展和处置情况。
⑹ 私募基金兑付纠纷怎么解决
如果是通 过公 开 宣传推介私募基金 产品,保证高 收益。 根据《 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 理暂行办法》 ,私募基金 管理 人或私募基金销 售机构不得通过短信、互联网、电子邮件等公 开或变相 公 开方式向 不 特定投 资者宣传推介。同时 ,不得向 投资者承诺投资本金不受损失或者承 诺最低收益。私 募基 金作为一种金融产品,必 然面临 投资风险,不可能 稳赚不赔。购买前 应 充分 了解拟投资私募基金的风险特性和投资运作。如果不懂可以咨询行业里面比较专业 的律师 ,听 说上海 的徐 宝同律师、北京的线才桦律师,他们是 国 内这 方面 做的比较 专业的,这类问 题处理 比较多,很多投资人都委托他们 ,你可以问问。
⑺ 私募基金属于金融办管理吗
是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整体管理。但是在每个省市,是由金融办管理。重庆就是,刚申请下来,比较难.
⑻ 我买的其它类私募基金兑付不了 怎么办
1、私募基金不能兑付,体现其风险性一面;
2、了解该基金是否合规操作,建议了解下基金法,如果不是合规操作,建议直接向行业协会投诉,以及报警。
⑼ 私募基金到期不兑付,怎么办
私募基金暴雷主要是因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众多,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存在操作不规范、挪用资金等乱象,脱离托管机构运行、投向难以监管。在私募基金管理人被公安机关刑事立案的情况下,一般需要要先刑后民,在刑事程序没有结束前,投资者无法通过法院民事诉讼要求偿还投资损失。在该种情况下,投资者可选择以下路径追回投资损失:
1、要求销售方承担责任
根据《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私募基金应当向合格投资者募集,基金销售机构应当对投资者的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进行评估,由投资者书面承诺符合合格投资者条件;应当制作风险揭示书,由投资者签字确认等。销售机构在推介私募基金产品时未能根据私募基金的风险和投资人的实际状况履行适当的告知说明义务,未能确保投资人在充分了解投资标的及其风险的基础上自主决定。销售机构存在具有重大过错,销售机构应对投资人受有的损失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2、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
保证合同是投资人和符合条件的担保人签署协议,约定担保人对基金份额持有人的保本金额承担的保本清偿义务提供不可撤销的连带责任的合同。实践中常见的形式还有担保函、担保书、承诺函。在管理人以外的第三方出具含有清偿投资本息内容的书面文件的,投资人可向出具方要求承担上述清偿义务。
上述路径可有效避开先刑后民的程序障碍,直接要求基金管理人以外的第三方承担清偿责任,从而快速实现投资损失追回,当然最终追回的资金以第三方的清偿能力为限,一般的销售机构如银行和证券公司均不需考虑清偿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