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金融市场 > 互联网金融时代对保险业的挑战

互联网金融时代对保险业的挑战

发布时间:2021-03-18 10:53:28

㈠ 中国保险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机遇在于现今人们重视投保,也重视各项安全。随着经济发展,人们更喜欢通过保险来对自己进行投资。但是挑战也随之而来,一方面可能有人通过各种方式骗保,另一方面一旦金融危机爆发,失业保险就会面临很大的保金问题。

社会公众保险意识的不断增强,催生出更深层次更广领域的保险需求。随着信用消费的普及,征信体系的日渐成熟,越来越多的消费可以通过贷款来实现,信用保证保险业务将迎来全新的市场机遇;其他诸如责任保险、护理保险、教育保险等新的需求,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安心生活的基本配置。

(1)互联网金融时代对保险业的挑战扩展阅读:

随着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超低利率环境对保险公司资产端造成较大压力,加之互联网金融的崛起,传统保险业正面临冲击和挑战,这已经成为行业共识。当前低利率环境的冲击对人身保险业是一次严峻考验。

经济转型升级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具有特殊的意义。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经济转型目标是建立在有效率更公平、可持续的现代新经济。而保险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㈡ 在互联网金融发展中保险业的发展存在什么问题

1、保险业的初级门槛要比信贷业务的初级门槛要高。起码现阶段信贷业务会简单的利率换算就足够了,而保险业起码要有个精算师,概率统计不是每个人都玩得转的,而且大数法则要求保险公司首先就要有庞大的客户群,门槛很高。而小贷公司一两个客户就可以开展业务。换做保险业的话,200个客户也没法开展业务。
2、虽说互联网金融很火,但只是集中在信贷业务上(笼统的说)。在一些金融业的高端部分没什么成就比如说衍生品交易

㈢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给传统金融业带来了哪些机遇与挑战

机遇就是网络化,挑战就是抢客户

㈣ 目前保险业在互联网金融冲击下存在哪些问题或不足

当下,互联网正猛烈冲击着金融业三驾马车:银行、保险、证券。金融、互联网原本两个互不相干的领域在2013年突然的碰出了火花,而且从碰撞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互联网金融将是互联网公司主导。原因是金融行业目前仍处于同质化竞争的战国时代,客户分散且未形成生活路径的依赖;相比之下互联网行业已经形成了各自拥有亿级用户粘性、优势领域清晰、拥有完整生态系统的三寡头垄断。金融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互联网却能涵盖整个生活。

㈤ 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对保险行业的影响

互联网保险在过去近20年里经历了兴起、发展以及不断成熟的过程。我们将这一过程归纳为四个时期,分别包括长达10年之久的萌芽期、突飞猛进的探索期、正在经历的全面发展期和即将到来的爆发期。
一、萌芽期(1997年-2007年)
1997年底,中国第一个面向保险市场和保险公司内部信息化管理需求的专业中文网站——互联网保险公司信息网诞生。2000年8月,太保和平安几乎同时开通了自己的全国性网站。2000年9月,泰康人寿在北京宣布了“泰康在线”的开通,实现了服务的全程网络化。与此同时,各保险信息网站也不断涌现。
然而,鉴于当时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整体市场环境尚不成熟,加之第一次互联网泡沫破裂的影响,受众和市场主体对互联网保险的认识不足,这一阶段互联网保险市场未能实现大规模发展,仅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起到企业门户的资讯作用。随着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的颁布,我国互联网保险行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二、探索期(2008年-2011年)
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平台的兴起为中国互联网市场带来了新一轮的发展热潮。伴随着新的市场发展趋势,互联网保险开始出现市场细分。一批以保险中介和保险信息服务为定位的保险网站纷纷涌现。有些网站在风险投资的推动下,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在这个阶段,由于互联网保险公司电子商务保费规模相对较小,电子商务渠道的战略价值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因此在渠道资源配置方面处于被忽视的边缘地带。保险电子商务仍然未能得到各公司决策者的充分重视,缺少切实有力的政策扶持。
三、全面发展期(2012年-2013年)
在这一时期,各保险企业信托官方网站、保险超市、门户网站、离线商务平台、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等多种方式,开展互联网业务,逐步探索互联网业务管理模式。其中,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保险行业也在这一年取得跨越式发展,以万能险为代表的理财型保险引爆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市场。
互联网保险绝不仅仅是保险产品的互联网化,而是对商业模式的全面颠覆,是保险公司对商业模式的创新。互联网保险并不是把保险产品放到互联网上售卖这么简单,而是要充分挖掘和满足互联网金融时代应运而生的保险需求,更多地为互联网企业、平台、个人提供专业的保险保障服务。经过一段时间的分析,保险行业已摸索出一套相对可控、可靠的体系和经验,确立起互联网保险的基本模式。保险公司进军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四、爆发期(未来)
历经十几年的发展,电子商务对传统行业的影响正在不断加深。电子商务、互联网支付等相关行业的高速发展为保险行业的电商化奠定了产业及用户基础,保险电商化时代已经到来。
未来,移动展业净土掀起互联网保险新一轮高潮,它将围绕移动终端开展全方位的保险业务,包括产品销售、保费支付、移动营销及客户维护服务等一系列业务活动。保险业在移动终端的应用可分为四步走:第一是无纸化,将纸质保单转换为电子保单;第二是智能化,在无纸化基础上,实现展业、投保等业务简易、规范操作;第三是客制化,为客户提供回归保障本质的高级定制保险产品;第四是打造智能移动保险生态系统,包括高级定制的产品线,也包括打破时间、空间局限的全方位移动服务。

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㈥ 大数据时代下,保险业迎来了怎样的机遇与挑战

ITjob远标教育
大数据的发展越来越迅速,渗透到各行各业, 保险业也不例外。大数据不仅为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视角,也为保险业提出了新的挑战。
首先,我们来了解大数据给保险业带去的机遇。
一、大数据给保险业带来巨大商业价值
信息技术的进步在现代金融创新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大数据对金融业的影响将是全面和深刻的,金融业的经营理念、风险定价、产品设计、营销策略、客户服务、风险管控、组织构架乃至于金融监管,都必须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
但是,虽然这些年保险业在大数据战略和网络经营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但是相对于银行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在电子化、数据化、移动化、平台化方面还处于相对落后状态。不仅大部分保险公司的内部数据没有完成整合,甚至数据还处于信息孤岛状态,保险公司对内部数据价值认识也不完整,大部分内部数据的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大数据价值变现也缺少应用场景。
而现在我们已进入互联网金融时代,所有商业思维正在转向数据思维,保险业也应该利用大数据来分析客户需求、开发产品、运营企业以及进行风险定价。
众所周知,在没有大数据之前,商业数据往往来源于一些被动的调查表格及滞后的统计数据。大数据时代出现之后,海量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成为可能。大数据通过全局的数据了解事物背后的真相,相对于以过去的样本代替全体的统计方法,其统计出来的结果更为精确,有利于保险公司精算师计算产品的收益率和产品定价。与此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结果归纳和演绎出事物的发展规律,可以帮助人们进行科学决策,帮助保险业进行精准营销。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按照客户需要设计保险产品,依据客户需要推荐保险产品,使更多的群众享受到合理的金融服务。
另外,在新的竞争格局下,传统金融企业必须充分运用大数据的理念和技术改造自身业务和管理流程,监管机构也必须深刻理解新的竞争格局对风险防范、消费者保护等方面的影响,并善于运用大数据来提升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保监会副主席王祖继就表示,,大数据时代保险业主要面临四个方面的机遇:一是拓宽行业发展空间。满足客户需求是金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大数据和互联网的发展使保险业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大数据技术可能突破现有可保风险与不可保风险的界限,使原来不能承保的风险变为可保风险,扩大保险业务经营范围。大数据技术在营销领域的应用将能更有效地发现客户和客户的潜在需求,进行精准营销,特别是财产保险中标准化产品的营销。大数据和互联网的运用也有利于改善保险消费者的用户体验,提高消费者满意度,改善行业形象。二是提高行业风险管理能力。大数据技术在风险管理领域的应用将支持保险业更精准地定价,提高承保风险识别能力和理赔反欺诈能力,提升保险业的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以精算为例,大数据有利于扩大用于估算风险概率的数据样本,从而提升精算的准确度,有利于收集更加多维全面的数据,从而形成更加科学的精算模型,也有利于把整体数据样本进一步细分为子样本,为精准定价提供精算基础。三是提升行业差异化竞争能力。大数据通过对客户消费行为模式的分析,提高客户转化率,开发出不同的产品,满足不同客户的市场需求,实现差异化竞争。四是提升保险业资金运用水平。大数据基于精确量化的承保损失分布,可以提高保险机构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可以在资本市场实施更精准的风险投资组合策略,提高保险业在资本市场的投资回报水平。
为了更好地驾驭大数据对保险行业的改良及改革,保险公司需要从数据获取 、应用和组织三大方面构建包括开拓数据来源、建立许可与信任、构建商业应用场景、数据分析与建模、数据存储与整合、组织建设、专注的数据人才、治理和文化在内的八项专业能力。
在被调研公司中,63%的保险公司已将大数据应用于欺诈检测方面,47%的保险公司已在风险评估与定价方面展开实践,对于大数据在交叉销售、防止客户流失方面的实践分别都达到了32%,但在索赔预防和缓解方面,多数公司还处于观望、摸索阶段。波士顿咨询公司(BCG)的研究表明,最重要的“改良效应”发生在风险评估与定价、交叉销售、防止客户流失、理赔欺诈检测及理赔预防与缓解五大环节。大数据对保险行业不但有改良之功,还助力险企突破创新,对此,我们称其为“改革”。目前,大数据作为“催化剂”在车联网、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和平台生态圈构建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车联网应用受到了较多财产险企业的重视,在被调研的8家财产险公司中,有5家已开展车联网实践,占比达63%;绝大部分险企对于大数据在平台生态圈、智能家居保险与监测服务、穿戴式设备健康服务等领域的尝试尚未开始,仅16%的险企已开始实践平台生态圈,8家财产险公司中仅有1家开展了智能家居领域的实践,而穿戴式设备则尚未有险企予以应用,不过大多数险企都表示,计划在3年内对这些新技术应用予以实践。
有人说: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金融行业受到了来自互联金融企业的强烈冲击;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金融行业可以利用大数据实现涅盘重生 。现在金融业处在一个全球竞争的时代,发达国家金融业在规则制定、金融文化、技术能力、人才队伍等方面占据着全面的优势,大数据给我国金融业带来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我们应该珍惜并利用好这个机会。

大数据对保险业有好处,那么应该如果切入呢?
二、 大数据分析在保险业的四大切入点
大数据应用为当今瞬息万变的保险业提供有效支持,也是促使保险公司提升自我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数据结构分析及画像经常会涉及众多外部非结构化数据源,如社会媒体类,通过社会媒体大数据可有效帮助保险公司识别潜在保险危机行为用户。
大数据分析在保险业的四大切入点综合大数据分析各项优势,可看出大数据分析在保险业中存在四大主要应用切入点,如在业务结构化、客户视角营销、核保管理以及危机管理上均可体现大数据应用的优势性:
(一) 助力产业结构化
随着保险业竞争越加激烈,保险公司若想脱颖而出,则需提供价格低于竞争对手的保险产品,以及更有效的经营模式,及一流的客户服务来赢得客户青睐。大数据在此能有效助力保险公司行业化能力提升,不仅体现在其经济性上,还体现在其对保险公司将工作流程有效改进上。
(二) 客户视角营销
客户更青睐于选择价格透明的保险公司产品。保险公司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进行客户需求变化预测,以此便可提前获取改进客户关系的最佳时机。通过保险公司利用大数据分析客户需求,可有效的帮助呼叫中心进行客户营销,获客将变得更加容易。
(三)核保管理
保险公司可使用大数据预测进行核保活动,以有力的减少不必要的虚假核保信息,主要手段可以是通过在已有的客户数据前提下,再结合其它外部获取数据源,对其进行必要性的甄别,以最终确定是否成功核保。基于社会媒体的大数据可对保险业务及时有效性的进行监督,同时为核保提供有效的保障。
(四)危机管理
保险公司可利用大数据分析进行保费条款业务设计,尤其在诸如融入历史因素、政策变化因素、再保因素等的灾难型险种业务中。保险公司可依据个人住址、消防中心距离等其它因素对灾难保险业务的价位进行区分设计,更利于保险业务收入增长。同时,保险公司也可使用大数据为其现有保险业务模式进行升级,按需可随时进行市场价格策略调整。
大数据可帮助保险公司改进需求规划,促使需求改进及降低运作成本,同时有效支持保险业务规划实施。动态化监测可有效防止无效性成本增加,以及帮助公司的市场决策制定。

通过上面的文字,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大数据给保险业带来的好处,下面我们将讲解具体的实施方法,分析保险业如何利用大数据健康发展。
保险行业如何利用大数据涅槃重生
三、 保险行业面临的挑战
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金融行业受到了来自互联金融企业的强烈冲击,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金融行业可以利用大数据实现涅槃重生。中国保险行业的渗透率只有3%,大大低于西方发达国家10%左右的渗透率。保险行业分财险和寿险,面对个人的寿险和财险服务主要依靠电话进行销售,电话销售正在面临巨大的挑战,年轻的80后、90后不愿接收来自保险公司的电话,保险行业电话销售率正在逐年下降,已经影响了保险行业未来的发展。
曾在大型寿险公司有过数年产品研发设计经验的专家丘斌斌断言,互联网保险一定会取代传统的保险销售模式 。现在各家互联网保险产品之所以是小打小闹,原因是传统保险还能盈利。但将来未必如此,未来客户都在互联网和微信上,为了获取客户也必须走这条路。传统保险从产品设计到代理人制度销售模式,无法实现站在客户角度销售买险。保险公司九成以上保单的件均保费低于万元,意味大家真正需要的还是保障,特别是价格低、标准化、保障大的产品。
2011年至2013年,国内经营互联网保险的公司从28家上升到60家,年均增长达46%;规模保费从32亿元增长到291亿元,增幅总体达到810%;投保客户数从816万人增长到5437万人,增幅达566%。尽管规模爆发式增长,但目前我国互联网保险在整个保险市场中的占比仍不到3%,与发达国家如美国30%的占比相差还很远。
监管机构对互联网保险持开放态度,互联网保险存在的巨大衍生市场空间,电商平台对此也越来越重视,如 最近拿下保险代理牌照的苏宁,以及一直在航空旅意险细分领域闷声发财的携程、去哪儿等。某第三方平台公司2012年全年的互联网保险佣金收入达900万,毛利率6%,而2013年上半年的保险佣金收入就已经达到900万,毛利率25%。
四、 保险行业大数据价值应用现状
保险行业大数据战略规划刚刚起步,相对于银行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在电子化、数据化、移动化、平台化方面还处于落后状态。
大部分保险公司信息化工作没有完成,客户保单信息查询和更改仍然是手工和自动化相结合。保险行业对大数据商业价值应用的敏感度不高,大多数保险公司并没有将大数据列为保险公司基础能力进行建设。很多保险公司还没有建设移动App,即使有了移动App的保险公司,其移动App的功能只是集中在保单的简单查询,并没有将移动App定位为客户入口和主要渠道。保险行业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内部数据没有完成整合,数据还处于信息孤岛状态,保险公司对内部数据价值认识不完整,大部分内部数据的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大数据价值变现缺少应用场景。
保险公司的大数据价值变现处于一个原始阶段,需要进行数据基础建设。保险公司大数据价值变现应该从整合内部数据开始,将具有价值的数据集中在大数据管理平台(DMP),为大数据价值变现提供平台支持。
保险行业的大数据价值变现应该从了解用户入手,借助于用户账号打通各类数据,建立适合于保险行业的标签体系,利用已有数据标签和外部数据标签对用户进行画像。
保险公司完成用户画像之后,可以依据用户特点和保险需求,通过数字广告进行精准营销,提高客户渗透力、客户转化率和保险产品转化率。保险行业应重视年轻人消费场景移动化的特点,积极建设移动App,将渠道发展战略向移动端倾斜,将移动端定位为客户导入的入口、保险产品展示和购买的平台。保险公司需要标准化保险产品,依据客户需要设计出简单标准的保险产品,减少客户了解、购买保险产品所需的时间,让保险产品象其他金融产品一样,一目了然、购买简单。
五、 保险行业大数据价值变现三部曲
(一) 整合内部数据,引入外部数据,为客户进行画像
保险行业内部拥有大量具有价值的数据,因此保险行业的大数据战略应该从整合自身数据开始,挖掘已有数据,对用户进行画像。保险公司内部的数据包含客户的个人属性和金融信息,这些数据可用来标签化,为用户画像提供支持。
保险公司拥有业务订单数据、用户属性数据、用户收入数据、客户查询数据、理财产品交易数据、用户行为等数据,这些数据可以通过用户账号打通,建立用户标签。客户的交易纪录和个人基本信息将用于客户分类,可以将用户分为理财客户,教育保险客户,寿险客户,意外险客户,保障险客户、车险客户、少儿保险、女性保险客户等。
保险公司数据集中在内部的数据,主要包含交易数据和订单数据,由于不含有客户外部行为数据,无法定义客户的特点,例如客户的旅游爱好、教育需求、文化需求、位置轨迹、理财需求、游戏爱好、体育爱好等。这些信息都是描述用户的基本信息,也是客户画像的基本标签。
保险公司可以从外部购买这些数据,结合内部数据,保险公司可以掌握客户多纬度信息,丰富用户信息,形成360度用户画像。360度画像有助于保险公司从不同角度来了解客户,也有助于对客户进行分类管理,依据客户的特点进行精准营销和设计产品。
保险公司需要建立大数据管理平台(DMP),集中保险公司内部的数据,依据商业分析对数据进行标签化,将保险用户账号作为唯一标示符打通整体数据。保险公司还需要引入外部移动互联网数据,借鉴客户外部行为标签数据,丰富保险客户信息,形成360度用户画像。由于客户行为的不确定性,用户画像信息需要及时更新,因此DMP中的标签体系和数据,包括引入的外部数据都应该是动态的,及时进行更新,这样才可以保证数据的时效性。
大数据管理平台(DMP)是保险行业大数据价值变现的基础平台,大数据价值变现很多场景都可以利用DMP的数据进行挖掘,包含客户用户画像、精准营销、新客获取、老客经营、用户体验提升、风险评估等。
(二) 打造移动APP互联网保险平台,标准化保险产品
未来的社会消费主体是80后和90后,保险产品的主要客户群也在转向年轻人。保险公司必须了解这些年轻人的特点,才能够设计出适合客户需要的产品,更好地为客户服务。
年轻人追求快捷舒适的消费方式,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后,大部分消费场景正在移动化,人们的衣食住行以及文化娱乐消费都可以通过移动App来解决。特别是年轻人,他们消费场景移动化趋势更加明显。
保险公司应该关注 消费场景移动化 的趋势,将连接客户的方式从电话和线下转向移动互联网,利用移动App同客户进行连接。保险公司的客户渠道也应该转向移动互联网,逐步降低电话销售获客比例,将获客的主要资源向移动App。
电话销售的一个弊端是信息提供不充分,当保险产品较为复杂时,电话销售将会考验销售人员的表达能力,另外长时间的沟通对客户体验也是一个较大的挑战。年轻人对时间较为敏感,很难耐心听完复杂的产品介绍,保险公司在未来利用电话销售来获取客户的难度将会越来越大。移动互联网时代,电话销售已经成为落后的销售方式,不能适应年轻一代客户的需要。
移动App可以提供丰富的产品信息,既可以提供简明的产品介绍,又可以提供直观的数据和图表。移动App还可以通过炫酷视频和图片向客户转达更多的理念价值。这些丰富的信息不但能够让客户在短时间内了解产品,还可以提高客户体验,提高客户购买产品的可能性。利用移动 App进行产品推荐不但可以提高产品的转化率,还可以降低营销成本,提高客户体验。
保险公司另外的挑战是保险产品不够丰富,无法覆盖客户所有场景的保险需要;保险产品设计过于复杂,客户购买时需要掌握的信息过多,影响客户购买体验。保险公司将产品展示平台转向移动App后,必须对保险产品进行标准化,保险产品介绍一定要简单明了,突出重点和客户利益,并依据客户各种场景需设计产品。简单标准的保险产品迎合了年轻人的需要,有利于快速销售、形成规模,有利于保险公司延续此保险产品的生命周期,降低产品开发成本。
未来保险产品需要同生活场景相结合,满足客户对各种保险产品的需要。例如在车险领域可以增加爆胎险、异物撞击险、自然灾害险、高温险、低温险等。在保障险领域可以增加更多的场景险,例如交通堵塞险、延误险、高空坠物险、天气突变险、暴雨险等。
(三) 利用大数据分析来改变保险行产品定价方式,以客户为中心设计保险产品
互联网金融时代,所有商业思维应该转向数据思维,保险行业也应该利用大数据来分析客户需求、开发产品、运营企业以及进行风险定价。
保险精算师设计保险产品时,主要依赖于理赔标的发生的概率,大部分数据来源于行业的历史数据和统计数据,这些数据都不是实效数据,并且很多数据统计方式已经过时,小样本数据同真时数据的方差正在变大。依靠误差较大的数据无法设计出接近真实概率的产品,并会影响保险产品的定价方式。设计出来产品风险偏好不准,可能会导致保险产品收益过低,客户不倾向于购买;也可能导致保险产品覆盖不了风险,导致保险产品出现亏损。
过去保险产品在设计时并没有从客户角度出发,主要关注风险和收益,产品设计出来是否满足客户需要,保险公司其实根本就不知道。当保险产品推出后,其是否会被被客户接受,很大程度取决于市场推广力度和销售人员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保险公司投入资金较大,产品风险很高。年轻的一代的正在走向分化,很难有一个产品满足大部分客户需要。在新的社会形态下,保险公司需要深入了解客户特点,依据客户的需要来设计保险产品,这样才能保证保险产品的销量,形成一定规模,覆盖风险事件发生概率。
大数据分析技术、标签数据、客户行为数据、全局数据可以帮助保险企业改变保险产品的定价方式。基于大数据技术和全局数据的产品设计模型可以帮助保险公司设计出较高收益、较低风险概率的产品。客户行为数据和标签数据可以帮助保险公司了解客户特点,设计出满足客户需要的保险产品。以数据分析和客户需求为出发点的保险产品设计,将会在产品收益、客户体验、风险管理等方面取得领先。 国外一些领先的保险公司在设计保险产品时,已经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进行设计,并取得了较好的市场反馈,产品的盈利可观。大数据将会帮助保险公司设计出风险分析充分、适应客户需要的保险产品。
总结,大数据商业应用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趋势,未来时代的特征,任何行业都无法回避。保险行业应该重视大数据技术和价值在本行业的应用,购买外部数据,利用DMP进行用户画像;标准化保险产品,利用移动App进行获客、营销、数据采集;借助于大数据技术改变过保险产品定价方式,以客户为中心来设计保险产品。

保险业可利用大数据涅槃重生。那么,在大数据环境下,保险业也需要适应新保险消费特征,迎接新的挑战,不然,即使重生,也容易灭亡。
六、 大数据环境下的保险营销需适应新保险消费特征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方式,引起了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的变革,也给保险业带来了全面和深刻的影响。保险公司纷纷利用大数据来进行保险营销、保险服务方面的尝试和创新,但目前的保险大数据环境尚不成熟,现有的保险消费方式还处在由传统到新型、由被动到主动的一个变化期,大数据环境下的保险营销需要适应新的保险消费特征。
(一) 保险消费选择多样化
传统保险模式运作下,保险公司评估消费者的风险水平、消费能力、消费意愿的能力不强,导致部分领域保险产品定价过高,部分领域成为剩余市场。大数据环境下,保险业可以获得全量、实时、潜在的数据来进行详细分析,进行保险产品细分和个性化设计,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和成本管控可以更加精细化,这为保险产品创新带来了广阔空间,长期困扰保险业的产品和服务同质化问题有望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比如,保险公司根据消费者的网站登录痕迹、朋友圈留言、贷款信用记录等信息,发现不同消费群体保险需求和风险特质,为保险消费者提供诸如户外骑行保险、医疗整形保险、变现借款保证保险等特色险种,保险消费选择更加多样。
(二) 保险消费流程简单化
传统保险经营过程中,保险公司与投保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较为突出,保险公司通过要求投保人应当履行如实告知义务,投保时需要填写内容繁多的投保单,出险后需要提出理赔申请和提供繁琐的证明材料。在大数据环境下,风险特征的描述数据极大丰富,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更加全面的风险信息,运用个人信息、交易记录、气象信息等社会数据来分析和掌握客户情况,获得与承保理赔相关的信息,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进一步减少投保人的告知责任,有效简化承保理赔手续,保险消费流程变得更加简单。
比如,保险公司根据掌握的网络交易数据,研究消费者网购习惯和退货概率,为不同风险的消费者提供不同保费的退货运费险,消费者只需一键购买;对于购买了航班延误险的消费者,无需提供气象证明,甚至不需提出理赔申请,保险公司就能够根据气象信息等大数据资源主动理赔。
(三) 保险消费理念前沿化
大数据环境下,传统保险业在集合大数方面的优势逐渐弱化,保险技术服务壁垒逐步瓦解。通过使用各种搜索引擎和比价平台,消费者消费洞察力不断提高,保险消费理念也变得更加前沿。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保险消费者脱离了传统柜台业务模式,开始使用各种自助终端购买保险业务。通过手机APP应用软件就可以轻松完成保险产品的查询和购买,甚至自助完成车险简易案件的查勘工作。
另一方面,保险消费者出现偏好碎片化、谋求资金收益的消费倾向。在透明公开的渠道选择保险产品时,消费者更加偏好设计简单、投保便捷、费率较低的保险产品。保障项目经过分解、条款说明更加简单、产品保费也大大降低的保险产品,更加适应消费者自行挑选的需要。此外,大数据环境下的保险消费者比较熟悉互联网金融,容易在各类理财产品间进行比较,在购买网上销售的投连、万能型保险产品时更加注重资金收益。
(四) 保险消费体验延伸化
传统的保险服务集中于经济赔偿与给付,保险消费体验也只局限于保险公司履行了赔付责任。 大数据环境下,保险公司与客户的关系不再是一对一的交互沟通,逐渐形成多维网状交互沟通模式,基于客户数据的客户关系管理变得尤为重要。
保险公司可以借助大数据的积累,整合汽车修理、零配件供应、医疗健康服务等供应链,进一步延伸保险产业链边界、维护客户关系,在降低保险经营成本的同时,不断优化保险消费体验。目前,保险公司可以定期为消费者提供包括车辆风险检查、保养维修、交易资讯、健康管理在内的各项服务,未来还有可能基于大数据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全面的风险管理创新服务。

保险业利用大数据来发展,换而言之,大数据也是为保险业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七、 大数据为保险业提供另一种视角
在客户需求的精确 锁定方面
大数据给保险业带来了很多便利。以前,对于客户的分类局限于“客户属于哪一类”,而现在,则扩展到“客户是哪一类”。
传统的精算技术只在一定纬度量化风险,很难充分反映风险的复杂性。而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则前所未有的创造了风控每个投保标的的可能,从未有过如此多纬度、低成本的数据,如此系统、新鲜地提供给保险业。
什么星座的人最喜欢买保险?哪个地区的人最喜欢给自己买保险?这些曾经看起来无关乎保费的问题,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也成为了险企定位客户的另一种视角。在泰康人寿的保单中,最喜欢买保险的是天秤座,而最不喜欢买保险的是白羊座;最喜欢给自己买保险的是宁波人,而最不喜欢给自己买保险的则是陕西人。
“ 上述结论没有什么道理,这是泰康人寿的数据分析出来的。以前,对于客户的分类局限于‘客户属于哪一类’,而现在,则扩展到‘客户是哪一类’ 。”泰康人寿首席信息官 刘大为 在日前召开的“互联网大数据与精算创新论坛”上,用几个有趣的结论介绍了大数据时代保险业正在发生的变革。
(一)精准定位
我的客户在这里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可以运用大数据分析法来整合分析金融保险需求的关联度,在不同方向、专业形式的共同配合下,做好大数据的升级分析整合的系统工程,从客户的角度,综合统筹各种信息,捕捉各种需求,从而寻找潜在的客户,并预测客户的具体需求。” 中国保监会原副主席、中国精算师协会创始人 魏迎宁 在论坛上表示,从保险业来看,在客户需求的精确锁定方面,大数据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
在大数据背景下,除了对数据的纵向分析之外,可以从横向来分析消费者的需求。客户的具体收入水平、文化程度、价值观念,也会影响其对保险的态度,通过对网络消费的数额、职业、学历等数据所进行的分析,也可以作为保险需求分析的重要部分。还可以通过搜集互联网用户的地域分布,搜索关键词、购物习惯、流览记录和兴趣爱好等一系列的数据,在保险产品消费中实现需求定向、偏好定向,真正做到精准化、个性化营销。

㈦ 互联网时代下给保险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感觉在慢慢替代保险人员

㈧ 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对垄断国有金融业的挑战

金融行业本来就是极具互联网机会的行业,因此金融互联网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创新,是一种形式上的创新而非对金融本质上的创新。互联网金融相对于传统金融,并没有创造出传统金融所不具有的新功能(尤其从目前来看,互联网金融没有明显的货币创造功能),因而更像一种为满足人们对金融功能的需要而衍生出的对传统金融的补充和延伸。在这场博弈中、在金融市场的每一个细分领域中,谁的动作快一步、谁能抢占先机、谁更好的发挥了上面所说金融的基本功能,谁就更能迎合民间资本的融资需求。
而从功能视角来看,互联网金融虽然冲击了传统金融,但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不会存在绝对的胜负,二者将会逐渐融合,互为补充。尤其是对传统金融来讲,将会吸收互联网金融的特性,二者共同形成新的金融体系。

㈨ 互联网金融的大力发展给保险业带来了什么机遇和挑战

间接的普及客户对保险的认识.更多的人会购买保险且保费会相对更低 对保险销售员工来说会有一定影响

㈩ 互联网金融给传统金融服务业带来哪些挑战

与银行相比互联网金融的优势
主要采取线上操作,交易成本低。尽管目前还没有互联网金融公司与商业银行管理费用的比较数据,但根据普华永道的调查,美国银行业一笔交易通过网点完成的平均成本为4美元,通过手机银行的平均成本为0.19美元,通过网银的成本为0.09美元,即网点的交易成本是网银的40倍。由于互联网金融公司的主要交易是通过网络完成的,基本上没有物理网点,也不需要队伍庞大的营销人员,加之流程相对简单,而商业银行通常都有众多的物理网点、有众多的前台营销人员、中后台管理人员,因此互联网金融公司的管理成本相对传统商业银行具有一定优势。
几乎不受金融监管,存在制度套利。互联网P2P公司的业务模式主要分为互联网金融服务(网络基金、保险(放心保)销售和融资)和金融的互联网居间服务两类,其中互联网金融的融资服务实际上在履行传统商业银行的融资功能,即实现储蓄投资功能的转换。目前商业银行的存款负债业务接受严格的监管,存款需要向央行上缴约20%的存款准备金,贷款余额需要接受75%的存贷比限制。更重要的是,商业银行需要满足8%的最低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另外,银行还要接受监管机构对其流动性、合规性、反洗钱等方面的定期、不定期的检查。而互联网金融P2P公司却可以不受这些监管规则的约束,尤其是可以不受资本充足率这一杠杆倍数的限制,这使得P2P公司的贷款业务扩张不受资本的约束,可以实现快速的扩张。简言之,P2P公司相对银行通过监管套利实现较快增长。
运用互联网先进技术,在信息获取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传统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评级时提供的利润、现金流等财务数据,即银行信息主要依赖贷款申请人提供和调查人员的搜集,而互联网金融P2P公司则通过社交网络(像Facebook)、电商平台、搜索引擎、云计算等互联网平台或技术获取客户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等信息,然后运用数据挖掘、模型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及还款能力进行准确评估。因此,互联网金融公司相对传统商业银行,可以更好地解决小微金融客户的信息不对称,更准确地识别和评估客户风险,实现科学地资产定价和风险管理。
与银行相比互联网金融P2P公司的劣势
资产负债规模相对较小。无论是全球还是国内,无论是单个互联网金融P2P公司,还是互联网金融整体,从信贷规模、负债规模等都无法与传统商业银行同日而语。资料显示,国内互联网金融公司中最具影响的阿里金融,其小微贷款余额约200亿元,吸储产品余额宝余额约500亿元,而2013年三季度工行贷款总额为9.6万亿元,存款总额为14.7万亿元,分别是阿里金融的480倍和294倍。《中国P2P借贷服务行业白皮书2013》的数据显示,2012年末,P2P贷款服务平台超过200家,可统计的P2P平台线上线下借贷规模在500亿~600亿元之间,而2013年10月银行业贷款余额为70.8万亿元,可见短期内互联网金融贷款规模和传统银行远不是一个量级。
融资渠道少,经营风险高。传统商业银行,尤其是上市银行可运用众多融资方式,包括发行股票、债券、同业拆借、央行贷款、发行理财产品、吸收存款、转让贷款等,但互联网金融公司除了通过高收益金融产品(余额宝)吸引存款之外,其他融资渠道较少,因而,互联网金融公司面临着巨大的流动性风险。另外,中国缺乏成熟的个人征信体系和类似Facebook那样的实名社交网站,这导致中国互联网金融公司贷款面临更高的违约风险,致使互联网金融公司面临较高的信用风险。据“网贷之家”统计,2013年1至11月,出现危机或关停的网贷公司有49家,一些公司老板甚至已“携款跑路”。
信息披露不充分,资本杠杆倍数过高。由于互联网金融P2P公司不受银监会、央行和证监会等机构的监管,没有披露类似银行的存贷比、存款准备金率、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不良率等指标,甚至没有披露基本的财务报表,因而投资者(借款人)对互联网金融公司的风险难以判断,而且当互联网金融公司违约或破产时投资者的损失得不到补偿。另外,互联网金融公司用来缓冲贷款损失的自有资本明显不足。数据显示,2012年互联网金融公司“温州贷”、“人人聚财”注册资金均为500万元,“人人贷”、“拍拍贷”、“中宝投资”的注册资金均为100万元,而它们在2012年的交易额分别达到20.7亿元、8.5亿元、3.97亿元、3.4亿元、13.45亿元,如果以银行的标准计算这些互联网金融公司的资本充足率,估计不会超过3%,这使得互联网金融公司的资本杠杆倍数超过30倍,与破产之前的雷曼相当。
对银行业的启示
1、大力发展网络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渠道,降低传统银行的经营成本。
2、充分运用社交网络、大数据、云计算、搜索引擎、电商交易数据和数据挖掘等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对小微金融客户进行信用评级和贷款定价。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已势不可挡,中国银行过度依赖利差收入的盈利模式面临挑战。大力发展银行具有定价优势的小微金融已成银行业的共识,但由于小微企业并没有可信的财务报表数据,运用传统的方式并不能获取所需的财务信息。银行业可以借鉴互联网金融公司处理信息的经验,运用社交网络(例如Lending Club与Facebook合作)、云计算、搜索引擎、电商交易数据等互联网、计算机技术或平台,运用数据挖掘、模型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小微客户的还款意愿及还款能力进行准确评估,从而有效控制信贷风险,并实现交叉销售。
3、借鉴互联网金融P2P公司经验,发展节省资本的P2P撮合业务。由于中国银行业资产规模保持快速增长,而资本补充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因而银行业发展面临资本充足率的约束。目前银监会对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分别为11.50%和10.50%,部分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勉强达到规定的资本充足率要求,因此,调整资产和业务结构,大力发展低资本消耗业务是银行业的必然选择。建议物理网点不具优势的中小型银行通过建立P2P平台(可借鉴招商银行(行情,问诊)的小企业e家投融资平台),在监管政策许可的情形下,适度发展针对小微企业、零售客户的P2P投融资撮合业务,增加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减轻补充资本的压力。

阅读全文

与互联网金融时代对保险业的挑战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炒股可以赚回本钱吗 浏览:367
出生孩子买什么保险 浏览:258
炒股表图怎么看 浏览:694
股票交易的盲区 浏览:486
12款轩逸保险丝盒位置图片 浏览:481
p2p金融理财图片素材下载 浏览:466
金融企业购买理财产品属于什么 浏览:577
那个证券公司理财收益高 浏览:534
投资理财产品怎么缴个人所得税呢 浏览:12
卖理财产品怎么单爆 浏览:467
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规定 浏览:531
保险基础管理指的是什么样的 浏览:146
中国建设银行理财产品的种类 浏览:719
行驶证丢了保险理赔吗 浏览:497
基金会招募会员说明书 浏览:666
私募股权基金与风险投资 浏览:224
怎么推销理财型保险产品 浏览:261
基金的风险和方差 浏览:343
私募基金定增法律意见 浏览:610
银行五万理财一年收益多少 浏览: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