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金融市场 > 债券投资提高资本充足率

债券投资提高资本充足率

发布时间:2021-10-20 21:11:14

1. 我国银行曾用过的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途径有哪些

1998年国家定向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专门用于补充资本金,使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达到4%。1999年,国家组建4家资产管理公司,以向央行再贷款和向国有商业银行发行债券的形式,按面值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收购形成于1995年底前的不良资产14000亿元,4家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率因此平均下降10个百分点2003年12月,成立中央汇金投资公司,动用外汇储备450亿美元以该公司的名义向中行、建行两家注资,每家为225亿美元,使得两家银行终于达到上市所要求的8%的资本监管标准。此后,工行、国开行、农行先后获得汇金公司150亿美元、200亿美元、1300亿元人民币等值美元的注资。2004年,交行通过定向募股方式,补充了资本金191亿元,其中,财政部增资50亿元、汇金公司投资30亿元、社保基金投资100亿元。为了提高资本充足率,降低不良资产率,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中行、建行、工行和交行四家银行先后采取不同的方式,将共计11861亿元的不良资产进行了二次剥离。

2. 近几年中国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途径

2003年国有银行股改,汇金公司向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分别注资225亿美元,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其不良资产,提高了资本充足率。另外,资产证券化,表内资产向表外转化等创新业务也可以提高资本充足率

3. 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分子对策”是

B选项属于“分母对策”;C、D选项属于综合措施。故选A。

4. 资本充足率的管理办法

从内容上说,《管理办法》分为总则、资本充足率计算、监督检查、信息披露和附则五章,共55条,另有5个附件。
《管理办法》规定,2007年1月1日为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达标的最后期限。届时,若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低于8%。或者核心资本充足率低于4%,银监会将对这些银行采取一系列的干预、纠正措施。资本监管是商业银行审慎监管的核心内容,实施严格的资本监管制度,有利于提高银行体系的稳健性,促进金融市场的公平竞争,保护存款人利益。
与现行资本充足率计算方式相比,新《管理办法》对各类资产的风险权重采取了更加审慎严格的态度。首先,外部评级公司的评级结果将被部分引用。《管理办法》第17条规定,商业银行境外债权的风险权重应以相应国家或地区的外部信用评级结果为基准。当不同评级公司对同一国家或地区境外债权的评级结果不一致时,将选择较低的评级结果。这里所指的境外债权,包括对其它国家或地区政府的债权,对境外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的债权,以及对其它国家或地区政府投资的公用企业的债权。
该管理办法认定,商业银行对多边开发银行债权的风险权重,对我国中央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本外币债权的风险权重,对我国政策性银行债权的风险权重,以及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为收购国有银行不良贷款而定向发行债券的风险权重均为零。
不过,商业银行对中国其它商业银行的债权,若原始期限超过四个月,其风险权重为20%;对我国中央政府投资的公用企业债权的风险权重为50%;对企业、个人的债权及其它资产的风险权重均为100%;对我国中央政府投资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其它债权的风险权重为100%。这意味着,对国有特大型企业、大型企业以及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现行风险权重优惠政策将被取消。
其次,《管理办法》强调应对表外业务的信用风险计提资本。商业银行应将表外项目的名义本金额乘以信用转换系数,获得等同于表内项目的风险资产,然后根据交易对象的属性确定风险权重,计算表外项目相应的风险加权资产。这种对表外业务风险资产的计算方式完全采用了1988年巴塞尔资本协议“两次转换”的方法。
再次,《管理办法》还特别提到商业银行应对市场风险计提资本。这些风险包括交易账户中受利率影响的各类金融工具及股票所涉及的风险,商业银行全部的外汇风险和商品风险。此前,银监会在出台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评级体系》(暂行)中,对商业银行的六大监管考评要素中也包含了对市场风险的考虑。
据银监会有关人士分析,新《管理办法》强化了银监会的监管职能。例如,第三章“监督检查”共9条确定了银监会所拥有的权力和可能采取的干预措施。主要的内容为:商业银行应向银监会报告未并表和并表后的资本充足率;银监会将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实行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控;根据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及风险管理能力,银监会可以要求单个银行提高最低资本充足率标准。
同时,根据资本充足率的状况,银监会在《管理办法》中指出,将把商业银行分为三类:“资本充足”的商业银行,指的是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4%的银行;“资本不足”的商业银行,指那些资本充足率不足8%,或核心资本充足率不足4%的银行;“资本严重不足”的商业银行,则指资本充足率不足4%,或核心资本充足率不足2%的银行。
这三类银行将会受到银监会分门别类的监管。对于“资本充足”的商业银行,银监会将支持其稳健发展业务。但为防止其资本充足率降到最低标准以下,银监会可以采取一些“干预”措施,如要求商业银行完善风险管理规章制度,要求商业银行提高风险控制能力,要求商业银行制定切实可行的资本维持计划,并限制商业银行介入部分高风险业务,等等。
对于“资本不足”的商业银行,银监会可以采取“纠正”措施,诸如要求商业银行限制资产增长速度,限制固定资产购置,降低风险资产的规模,限制分配红利和其它收入,严格审批或限制商业银行增设新机构、开办新业务,等等。同时,根据商业银行风险程度及资本补充计划的实施情况,银监会有权要求商业银行停办高风险业务、停止审批商业银行增设机构和开办新业务。
对“资本严重不足”的商业银行,银监会除对其采取与“资本不足”商业银行相同的纠正措施外,还有可能要求商业银行调整高级管理人员,或依法对商业银行实行接管或者促成机构重组,直至予以撤销。
《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商业银行最迟要在2007年1月1日达到最低资本要求。在过渡期内,银行要制订并执行切实可行的资本充足率分步达标的规划,并报告银监会。而银监会则将根据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达标规划的执行情况,采取以上所提及的一系列纠正措施。

5. 扩大贷款规模可以提高一级资本充足率吗

在港股上市并已经在A股提交上市申请的重庆银行(1963.HK)此前发布了年度业绩。

2019年,重庆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17.91亿元,同比增长10.92%;实现归母净利润42.07亿元,同比增长11.61%。增幅均创近四年来新高。

与此同时,该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最近3年持续低于9%。虽然满足监管要求,但在上市银行中处于偏低水平。

2013年,重庆银行在港股IPO,募集资金34.81亿元;2015年,H股配售,募资28.56亿元。两次股权融资合计募资63.37亿元,全部用于补充资本金。2018年,重庆银行披露A股招股书,拟募集资金用于充实核心一级资本。

为何大额募资之后,重庆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仍然处于低位?如果成功回归A股,重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压力,是否能从根本上消除?

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行的资产结构、收入结构和未来的发展模式。翻查财报,重庆银行此前的营收和利润增长,更多来源于资产规模的扩张,资本消耗较高。如何改善收入结构,发展资本占用较少的业务,是重庆银行面临的关键问题。

需要注意的一点,重庆银行的内资法人股东中有六成以上国资成份,按照相关规定,IPO发行定价不能低于每股净资产。而截至4月7日收盘,重庆银行的股价为人民币3.55元/股,PB为0.34。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即便监管部门放行,重庆银行的回A之路也并非坦途。如果不能有效提振市场信心,A股和H股之间过大的差价,可能会是重庆银行A股IPO不小的障碍。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承压

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重庆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3%,较2018年末下降0.21个百分点;一级资本充足率为9.82%,较2018年末下降0.12个百分点;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8.51%,较2018年末上升0.04个百分点。

回顾往年数据,重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一级资本充足率自2017年起便已有下滑趋势,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在2015年至2018年期间连续降低。

2019年,重庆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小幅回升。虽然满足宏观审慎体系下对非系统性重要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7.5%的要求,但与2015年10.49%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相比,目前处于较低水平。

和其他目前已发布2019年年报的上市城商行对比来看,重庆银行的各项资本充足率指标水平也处于低位。

2013年以来,重庆银行多次通过外部融资的方式补充资本金。

2013年11月,重庆银行港股IPO,共计发行了7.23亿H股,扣除发行费用后共募集约34.81亿元,全部用于充实资本金,以满足业务持续增长的需要。

2015年12月,重庆银行进行了H股配售,以每股H股7.65港元的价格增发了4.22亿新H股,扣除发行费用后募集金额约32.27亿港元,折合人民币约28.56亿元,用于补充资本金。

2017年12月,重庆银行共计发行了7.5亿美元股息率为5.4%的非累积永续境外优先股,募集资金总额折合人民币约为49.5亿元,在扣除发行费用后将用于补充该行一级资本,提高一级资本充足率和优化资本结构。

港股上市后,重庆银行三次补血资本金合计过百亿。2018年6月,重庆银行又公布A股预先披露招股书,拟发行7.81亿股A股,募集资金依然将全部用于充实核心一级资本,提高资本充足率。

收入结构有待优化

多次募资“补血”之后,重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仍未有明显改善,很大程度上与其资产结构、收入结构有脱不开的关系。

2019年财报显示,重庆银行的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的增长提速。对比2018年,重庆银行本报告期的营业收入增速提升4.78个百分点,归母净利润增速提升10.43个百分点。

从营收构成来看,利息净收入是推动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财务数据显示,重庆银行2019年净利息收入88.39亿元,较2018年增加19.63亿元,增幅28.56%。利息净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达74.96%,较2018年提高了10.28个百分点。

梳理年报信息发现,重庆银行利息净收入的增长受益于资产规模的扩张以及息差水平的提升。

与利息净收入高增长相反的,重庆银行2019年的非息收入均有所下滑。其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和证券投资净收益分别同比下降6.28%和26.14%。

根据年报,重庆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的减少主要是财务顾问和咨询服务手续费、托管业务手续费、支付结算及代理业务手续费收入下降所致;证券投资净收益减少的主要原因是2019年高收益债券陆续到期后,投资了低收益的国债。

2019年,重庆银行的利息净收入和非息类型收入出现明显分化,信贷业务于经营业绩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一般来说,利息净收入的资本金消耗更大,银行对于的补充资本金的要求也迫切。

消耗资金本:资产规模扩张、不良贷款余额增加

总资产规模扩张,推动了重庆银行业绩增长,但也对资本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9年,重庆银行的资产总额达到5012.32亿元,同比增加508.63亿元,增幅为11.29%,增速较2018年提高4.76个百分点。

其中,客户贷款及垫款总额为2473.49亿元,同比增加349.18亿元,增幅为16.44%,在总资产中的占比提升至49.35%。

重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维持在较低水平,但是由于不良贷款余额有所上升,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此前融资对资本金的补充作用。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重庆银行的整体不良率相较2018年年末下降0.09个百分点至1.27%;不良贷款余额相较2018年年末增加2.5亿元至31.31亿元,增幅为8.67%。

回顾往年数据,2015年至2018年,重庆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由12.1亿元增长至31.31亿元,不良率由0.97%上升至1.36%。逐渐上升的不良贷款余额会增大风险资产占比,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资本的增加,降低了资本充足率。

6. 为什么债券投资业务会提高资本充足率

无论是发行股票还是债券都会提高资本充足率,债券是借钱,股票是拿钱成为公司的一份子。

7. 商业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途径具体措施有哪些

增加注资、发行股票债券、利润再投资等等。
通俗点,自己有钱了就投进去,借到钱了也投进去。再控制下风险,加大风险低、资本占用少的业务比重,目前也就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吧。

8. 制定资本充足率目标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

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向多元化的发展展开论述,同时强调了企业在筹资时,必须充分考虑筹资数量的多少,筹资成本的高低,筹资风险的大小,资本结构的优劣,分析、比较、选择最合理的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来筹措资金. 近几年,我国仍将采取适度从紧的金融政策,企业资金紧缺仍是生产经营中最主要和最难解决的困难。企业筹资涉及到许多问题,如筹资的数量、方式等问题,其中,筹资方式的选择应该是极为重要的一环。本文拟就我国企业筹资方式的选择问题,做一些探讨: 一. 我国的融资环境 企业是在一定环境下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有机集合体。企业运营只有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企业面临的环境是指存在于企业周围,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客观因素和力量的总称,它是企业选择筹资方式的基础。 企业制定筹资战略必须立足于一定的宏观环境之下,制定时要考虑:1.政治法律环境。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政策实施,国内政局稳定,经济日益活跃,我国的产业政策、外汇政策和税收政策等的日益完善,与国际惯例的逐步接轨,为外资进入中国提供了保证,使我国企业的筹资区域进一步扩大,筹资数额逐年增加,方式也更加多样。2.经济环境。是指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经济条件、经济特征、经济联系等客观因素。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高速的发展势头,物价得到有效控制,这一切表明,我国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与发展机会,同时也为国内外大量的游资找到了出路。3.技术环境.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技术水平、技术政策、新产品开发能力以及技术发展的动向等的总和。全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对科技开发力度的加大,对科技人才的有计划培养,都将为企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企业微观环境是指直接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条件和能力的因素,包括行业状况、竞争者状况、供应商状况及其他公众的状况,这是确定企业筹资方式的前提。一个良好的销售网络、及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商等微观环境,将十分有利于企业筹资的顺利实现。此外,笔者认为,企业的内部条件也应该属于企业筹资的微观环境。企业的内部条件包括:企业经营者的能力、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和政策、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研究开发情况等。就筹资而言,企业内部条件达到一定的标准,才会吸引资金、技术进入企业,因此企业要得到实现企业扩张所需要的资金,应扎扎实实的做好企业的各项工作,赢得债权人和投资者的信任,他们才会将资金、技术交由企业使用和管理。 二. 企业的筹资方式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融资方式总的来说有两种:一是内源融资,即将本企业的留存收益和折旧转化为投资的过程;二是外源融资,即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储蓄,以转化为自己投资的过程。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单纯依靠内源融资已很难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外源融资已逐渐成为企业获得资金的重要方式。下面对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分别加以介绍: (一).内源融资方式 就各种融资方式来看,内源融资不需要实际对外支付利息或者股息,不会减少企业的现金流量;同时,由于资金来源于企业内部,不会发生融资费用,使得内源融资的成本要远远低于外源融资。因此,它是企业首选的一种融资方式,企业内源融资能力的大小取决于企业的利润水平,净资产规模和投资者预期等因素,只有当内源融资仍无法满足企业资金需要时,企业才会转向外源融资。在这里,笔者认为相当一部分表外筹资也属于内源融资。表外筹资是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中未予以反映的筹资行为,利用表外筹资可以调整资金结构,开辟筹资渠道,掩盖投资规模,夸大投资收益率,掩盖亏损,虚增利润,加大财务杠杆的作用等。比如,企业与客户签订一项产品的筹资协议,先将产品售给客户,然后再赊购回来,该项产品并未离开企业,但企业却通过这一协议得到了借款。因此,表外筹资可以创造较为宽松的财务环境,为经营者调整资金结构提供方便。鉴于表外筹资在我国应用还不是太普遍,而其应用的前景又十分广泛,所以,笔者将在这里对表外融资作一较为详细的介绍 表外融资可分为直接表外筹资和间接表外筹资。直接表外筹资是企业以不转移资产所有权的特殊借款形式直接筹资。由于资产所有权未转入筹资企业表内,而其使用权却已转入,所以这种筹资方式既能满足企业扩大经营规模、缓解资金不足之需,又不改变企业原有表内资金结构。最为常见的筹资方式有租赁、代销商品、来料加工等。大多数租赁形式属于表外筹资,只有融资租赁属于表内筹资。经营租赁是出资方以自己经营的设备租给承租房使用,出租方收取租金,承租访由于租入设备扩大了自身生产能力,这种生产能力并没有反映在承租方的资产负债表中,承租方只为取得这种生产能力支付了一定的租金。当企业预计设备的额租赁期短于租入设备的经济寿命时,经营租赁可以节约企业开支,避免设备经济寿命在企业的空耗。此外,维修租赁、杠杆租赁和返回租赁也属于企业的表外筹资。 间接表外筹资是用另一个企业的负债代替本企业负债,使得本企业表内负债保持在合理的限度内。最常见的间接表外筹资方式是母公司投资于子公司和附属公司,母公司将自己经营的元件、配件拨给一个子公司和附属公司,子公司和附属公司将生产出的元件、配件销售给母公司。附属公司和子公司实行负债经营,这里附属公司和子公司的负债实际上是母公司的负债。本应有母公司负债经营的部分由于母公司负债限度的制约,而转给了附属公司,使得各方的负债都能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例如:某公司自有资本1000万元,借款1000万元,该公司欲追加借款,但目前表内借款比例已达到最高限度,再以公司名义借款已不可能,于是该公司以500万元投资于新公司,新公司又以新公司的名义借款500万元,新公司实质上是母公司的一个配件车间。这样,该公司总体上实际的资产负债比率不再是50%,而是60%,两个公司实际资产总额为2500万元,有500万元是母公司投给子公司的,故两个公司公司共向外界借入1500万元,其中在母公司会计报表内只反映1000万元的负债,另外的500万元反映在子公司的会计报表内,但这500万元却仍为母公司服务。现在,许多国家为了防止母公司与子公司的财务转移,规定企业对外投资如占被投资企业资本总额的半数以上,应当编制合并报表。为此,许多公司为了逃避合并报表的曝光,采取更加迂回的投资方法,使得母公司与子公司的控股关系更加隐蔽。 除了上述的两种表外筹资外,还可以通过应收票据贴现,出售有追索权的应收帐款,产品筹资协议等把表内筹资化为表外筹资。 (二).外源融资方式 企业的外源融资由于受不同筹资环境的影响,其选用的筹资方式也不尽相同。一般说来,分为两种:直接筹资方式和间接筹资方式,如下图(略): 企业外源融资究竟是以直接融资为主还是以间接融资为主,除了受自身财务状况的影响外,还受国家融资体制等的制约。从国际上看,英美等市场经济比较发达国家的企业历来主要依靠市场的直接融资方式获取外部资金,70年代以前,通过企业债券和股票进行的直接融资约占企业外源融资总额的55%-60%;日本等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则相反,企业主要依靠银行的间接融资获取外部资金,1995年以前,日本企业的间接融资占外源融资的比重约为80%-85%。70年代以后,情况缓慢的发生了变化,英美企业增加了间接融资的比重,日本则增加了直接融资的比重。由此可见,如何搞清各种不同的外源融资方式的不同特点,从而选择最适合本企业的融资方式,是企业面临的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下面对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逐一加以详细的介绍: 1.直接融资方式 我国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的融资方式趋于多元化,许多企业开始利用直接融资获取所需要的资金,直接融资将成为企业获取所需要的长期资金的一种主要方式,这主要是因为:(1).随着国家宏观调控作用的不断弱和困难的财政状况,国有企业的资金需求很难得到满足;(2).由于银行对信贷资金缺乏有效的约束手段,使银行不良债务急剧增加,银行自由资金比率太低,这预示着我国经济生活中潜伏着可能的信用危机和通货膨胀的危机;(3).企业本身高负债,留利甚微,自注资金的能力较弱。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资金的使用者不通过银行这一中介机构而从货币所有者手中直接融资,已成为一种通常的做法,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发达,我国直接融资的比例较低,同时也说明了我国资本市场在直接融资方面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改革开放以来,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明显向个人倾斜,个人收入比重大幅度上升,遇此相对应,金融资产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个人持有金融资产的增加和居民投资意识的趋强,对资本的保值、增值的要求增大,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国债和股票等许多新的投资渠道。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企业股份制改造无疑为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应该看到,由于直接融资,特别是股票融资无须还本付息投资者承担着较大的风险,必然要求较高的收益率,就要求企业必须有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发展前景。 债券融资在直接融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极大的拓展了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发达国家企业债券所占的比重远远大于股票投资,突出显示了债券融资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如美国的股份公司从80年代中期开始,就已经普遍停止了通过发行股票来融资,而是大量回购自己的股票,以至于从1995年起,股票市场连续两年成为负的融资来源,其原因有二: 从投资者角度看,任何债券能否发行成功,首先取决于是否能吸引投资者的资金。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是投资者进行投资的关键。然而,在经济活动日益复杂的情况下,取得必要的信息越来越困难,在投资者和企业管理者之间客观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问题。这种不对称现象会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从股票融资来看,股权合约使投资者和企业管理者之间建立了委托代理关系,就有可能出现道德风险问题,为避免这一问题,就必须对企业管理者进行监督,但这样做的成本很高,相比之下,债券合约是一种规定借款人必须定期向贷款人支付固定金额的契约性合约,不需要经常监督公司,从而监审成本很低的债务合约比股权合约更有吸引力。 从筹资者的角度看,债券筹资的发行成本要比股票筹资低,债券利息可从税前利润扣除,而股息则从税后利润支付,存在公司法人和股份持有人双重课税的问题,还可以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增加每股税后盈余。债券融资不影响原有股东的控制权,债券投资者只有按期收取本息的权力,没有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和分配红利的权力,对于想控制股权,维持原有管理机构不变的企业管理者来说,发行债券比发行股票更有吸引力。 目前,国债市场已得到很大的改进,国债的市场化发行,使得政府不必通过限制发行企业债券来保证国债的发行任务完成,客观上为企业的债券发行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另一方面,市场化的国债利率成为市场的基准利率,这为确定企业债券发行利率提供了依据。由于现在的投资者更加理性,债券投资风险小,投资收益较稳定,吸引了大批注意安全性以追求稳定收益的投资者。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一大批企业规模日益扩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如长虹公司、海尔公司、春兰公司等,销售额都在百亿元以上,且这些企业信用等级高,偿债能力强,可以大量发行债券,可成为债券市场的主角,为企业债券发行提供了必要条件。 2.间接融资方式 我国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从无到有,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从社会居民的金融资产结构来看,银行存款较之股票和债券仍占有绝对的优势,而且,大部分企业的资金来源也仍旧以银行为主,尤其是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由于上市指标主要用于扶持国有大中型企业,中小型企业,特别是非国有企业基本上与上市无缘,就使得通过银行的间接融资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 在间接融资方式中,值得注意的是随之近几年来大量的企业兼并、重组,从而导致我们可以利用杠杆收购融资方式。杠杆收购融资是以企业兼并为活动背景的,是指某一企业拟收购其他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时,以被收购企业资产和将来的收益能力做抵押,从银行筹集部分资金用于收购行为的一种财务管理活动。在一般情况下,借入资金占收购资金总额的70%-80%,其余部分为自有资金,通过财务杠杆效应便可成功的收购企业或其部分股权。通过杠杆收购方式重新组建后的公司总负债率为85%以上,且负债中主要成分为银行的借贷资金。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日益朝着集约化、大型化的方向发展,生产的规模性已成为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重要条件之一。对企业而言,采用杠杆收购这种先进的融资策略,不仅能迅速的筹措到资金,而且收购一家企业要比新建一家企业来的快、而且效率也高。 杠杆收购融资较之传统的企业融资方式而言,具有不少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一是筹资企业只需要投入少量的资金便可以获得较大金额的银行贷款以用于收购目标企业,即杠杆收购融资的财务杠杆比率非常高,十分适合资金不足又急于扩大生产规模的企业进行融资;二是以杠杆融资方式进行企业兼并、改组,有助于促进企业的优胜劣汰,进行企业兼并、改组,是迅速淘汰经营不良、效益低下的企业的一种有效途径,同时效益好的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其他企业能壮大自身的实力,进一步增强竞争能力;三是对于银行而言,由于有拟收购企业的资产和将来的收益能力做抵押,因而其贷款的安全性有较大的保障,银行乐意提供这种贷款;四是筹资企业利用杠杆收购融资有时还可以得到意外的收益,这种收益主要来源于所收购企业的资产增值,因为在收购活动中,为使交易成功,被收购企业资产的出售价格一般都低于资产的实际价值;五是杠杆收购由于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参股,因而可以充分调动参股者的积极性,提高投资者的收益能力。 杠杆收购融资,是一种十分灵活的融资方式,采用不同的操作技巧,可以设计不同的财务模式。常见的杠杆收购融资财务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典型的杠杆收购融资模式。即筹资企业采用普通的杠杆收购方式,主要通过借款来筹集资金,已达到收购目标企业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下,筹资企业一般期望通过几年的投资,获得较高的年投资报酬率。 (2) 杠杆收购资本结构调整模式。既由筹资企业评价自己的资本价值,分析负债能力,再采用典型的杠杆收购融资模式,以购回部分本公司股份的一种财务模式。 (3) 杠杆收购控股模式。即企业不是把自己当作杠杆收购的对象来考虑,而是以拥有多种资本构成的杠杆收购公司的身份出现。具体的做法为:先对公司有关部门和其子公司的资产价值及其负债能力进行评价,然后以杠杆收购方式筹资,所筹资金由母公司用于购回股份,收购企业和投资等,母公司仍对子公司拥有控制权。 企业以杠杆收购融资方式完成收购活动后,需要按规模经济原则进行统一的经营管理,以便尽快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在企业运营期间,企业应尽量做到用所收购企业创造的收益偿还银行的杠杆贷款,偿还方式与偿还办法按贷款合同执行,同时还要做到有一定的盈利。 三. 我国现状对融资结构的影响及融资方式的选择。 由于国有企业的改革相对滞后等各方面的原因,国有企业的亏损日益严重,从而导致了作为债权人的银行的坏帐和呆帐的增加,银行的资产质量下降了,但是,银行却对公众承担着硬性的债务负担,这种债权和债务的明显不对称,一方面使得的银行为此承担了极大的利息成本,另一方面,也酝酿着极大的银行信用风险和经济的不稳定性。 为了改革这种局面,许多文献主张通过发展资本市场和直接融资,可以有效的降低银行系统的风险,减少政府承担的责任。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股票市场的发展的确能分散风险,但这只是从经济个体的风险偏好和福利经济学的角度而言,与我国融资体制改革中所面临的风险具有不同的性质,前者具有个体风险的含义,而后者要考虑的是一种系统性风险。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股票市场的的系统性风险尤为显著,这一点可以由近几年股票市场的大幅度波动得到证明。在这种情况下,股票市场上的风险和银行体系的风险,从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角度来看,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从股份制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股票市场的发展改变了企业的治理结构,即股份制经济使得企业获得了更多的融资机会,分散了企业的风险;同时,也使得企业的治理结构变得格外重要了。所谓企业的治理结构,指得是能够使得未能在初始的企业合同中明确的一些经营管理决策,能够被作出的一种机制。 现代股份制公司的治理结构主要采用以下形式:一是股东通过选举的董事会来监督经理;二是通过大股东来监督经理的行为;三是对经理形成的约束可能来自于公司经营效率低下时,股票市场的收购和接管。在实际中,上述的几种形式是混合在一起,同时发挥作用的。 我国大力发展股票市场的主要作用在于改善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但是,在股票市场的信息不完善的情况下,银行的作用仍是重要的。除非股票市场的价格能够准确的反映企业目前的价值和未来投资的信息,否则,通过股票市场来监督企业可能带来更多的信息干扰。例如,企业的经营者在企业的效率没有提高的情况下,可以人为的提高股票的价格为自己谋取更多的好处。 企业为了一定的项目融资,银行考虑的是该投资项目产生收益的可能性,而股东的股票所反映的,却是整个企业的价值,在银行受到严格的监管和激励约束下,银行不用借助于股票的价格,,只需加强对贷款的审核,就可以加大对企业的监督和约束。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只要股票市场的价格能正确的反映企业的信息,他们也就不存在什么显著的区别,否则,就只有在资本使用上的效率差别了。有研究表明,我国的股票市场价格在反映企业的信息方面是比较脆弱,股票价格中包含更多的是投机性的因素,而另一方面,银行较之于过去,已经更为注重贷款的质量。在我国经济转轨时期,任何一种融资方式的积极作用都不可能是绝对的,由于经济活动中的信息的不完善,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不确定性,使得处于不同经济信息环境下的企业应该适用于不同的融资方式。对于企业化程度较高,效益较好的企业而言,通过银行和股票市场来筹集资金这两种方式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而对于低效率的企业来说,最为重要的是改善其治理结构。就目前我国股票市场的情况而言,它对改善效率差的公司的治理结构的作用是极为有限的,而且给股票市场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太大。同时,考虑到市场经济建立的初期,由于获取信息的成本太高,发展一个多元化的融资结构,从而有助于一些社会知名度小,风险大的中小企业的融资,可以有效的解决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融资问题。 来源于网络。。。。。。。

9. 我国商业银行如何提高资本充足率

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应使用资本对风险加权总资产之比来衡量,该比率不应低8%。《巴塞尔协议》中允许商业银行发行一定比例的长期附属资本债券,可作为附属性资本。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尚未使用这一工具(2003年后次级债已成为中国的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的重要手段)。使用这种工具无疑是提高资本充足率可供选择的一项措施,但不可能单靠这一工具弥补资本缺口。

如果资本不足,首先应由原有的股东考虑向其注资。另一种选择,是停止商业银行资产过速膨胀的局面,甚至让商业银行主动收缩战线,缩减资产,从而让资本充足率的分母减下来以便达到8%的标准。

(9)债券投资提高资本充足率扩展阅读

商业银行拥有其过半数以上(不包括半数)权益性资本的被投资金融机构,包括:

1、商业银行直接拥有其过半数以上权益性资本的被投资金融机构;

2、商业银行的全资子公司拥有其过半数以上权益性资本的被投资金融机构;

3、商业银行与其全资子公司共同拥有其过半数以上权益性资本的被投资金融机构。

10. 1.论述中国银行业最近十年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途径。(800字)

  1. 一.增加财政注资,加大国家投入。

  2. 1988年,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第一次大规模地进行改革注资,为给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中央财政部向四大银行定向发行了2700亿特别国债,补充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资本金。这是自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第一次大规模的改革注资。第二次注资发生在2004年,当时国务院宣布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造,并且动用450亿美元外汇储备为两家试点银行补充资本金。

  3. 二.引进战略投资者。

  4. 在我国商业银行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引进战略投资者,改变单一的股权结构,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成为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一种重要形式。由于引进了现代银行运作机制和良好管理方式,因此促进了中国银行业在竞争中的服务提升与业务发展,健康的竞争带来创新活力和改革动力。截至2005年10月末,我国已有16家境内商业银行本着自愿和商业的原则引入了合格的境外战略投资者。改革后的国有商业银行均引进了境外战略投资者,如建设银行引入美国银行、交通银行引入汇丰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也积极引进符合他们战略发展意向的境外战略投资者,13家股份制商业银中,已有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兴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光大银行和中国民生银行5家银行引进了境外战略投资者。

  5. 三.公开上市。

  6. 银行上市发行的股票筹集资金没有偿还期限,不需要偿还本金,这部分资本可以相对稳定的留在银行。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上市融资是商业银行扩大资本规模,特别是筹集长期、稳定资金的途径之一。从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交通银行成功上市到2010年农业银行上市,我国银行股份制改革在几年内初见成效。商业银行通过上市获得充足的自有资本,2010年我国银行业获得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融资。16家商业银行中有14家募集资金超过3400亿元,从而使资金得到有效补充。中国2011年2月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大幅提升,四季度末商业银行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12.2%。

  7. 四.增加附属资本,发行长期次级债。

  8. 新协议允许商业银行发行期限在5年以上的无担保的长期次级债券工具增加附属资本。次级债券的主要发行对象是居民个人,且债券期限一般较长,利率较银行存款利率高。长期次级债务工具快捷、灵活,可以迅速为商业银行补充资本,提供一个改善经营状况、调整资产结构的缓冲期。2003年,当时实施股改上市的国有银行资本充足率普遍不足,不得不采取发次级债的方式来进行资本扩张。当前债券市场流动性充裕,为适应银监会的要求,采取发行次级债来补充资本也就自然成为银行首选。在流动性充裕的债市环境下,发债不仅获得投资者的积极购买,而且可取得较低发债利率,使筹集资金的成本大大降低。建设银行于今年2月24日起发行300亿元次级债券,充实附属资本,其他国有商业银行近日也纷纷表示将发行次级债券。

  9. 五.剥离不良资产。

  10. 1999年,国家通过组建4家资产管理公司,以向央行再贷款和向国有商业银行发行债卷的形式,按面值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国家开发银行收购形成于1995年底前的不良资产,从国有商业银行剥离了14000亿元的不良贷款,4家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因此平均下降十个百分点。
  11. 截止到2004年第二季度末,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理不良资产5672.6亿元,共收回现金1128.3亿元。不良资产的回收率是26.78%,现金回收率是19.89%。也就是说有4153亿元的资产再也无法回收。
  12. 2004年5月22日,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第二次剥离不良资产。中行1400亿元,建行569亿元,分别转移给东方和信达两家资产管理公司。其特点是不按账面价值转移,由财政部给出一个适宜的价格比。据专家估计,这部分不按账面价值转让的不良资产主要是损失类贷款。基本上是些无法回收现金的坏账。其账面价格可能在账面价值的20%到30%之间。
  13. 2004年6月21日,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第三次剥离的不良资产共计2787亿元,均为可疑类贷款。这次是采取封闭式招标竞价剥离的方式,确定中标者为一级批发商,然后由这些批发商将这些不良资产分包出售给服务商(或称之为零售商)。最终,信达资产管理公司中标。
  14. 第三次剥离方式与前两次不同,这次采用了市场化的资产处理方式,它标志着中国商业银行在不良资产处置方面已经逐步向市场化、专业化提高,将有利于最大化的提高不良资产的回收率,培育中国良性的不良资产处置市场。
  15. 由此可见,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理不良资产方面经过不懈的探索,已经走向市场化、专业化,这将会对不良资产的处置起到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商业银行挺高资本充足率。
阅读全文

与债券投资提高资本充足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炒股可以赚回本钱吗 浏览:367
出生孩子买什么保险 浏览:258
炒股表图怎么看 浏览:694
股票交易的盲区 浏览:486
12款轩逸保险丝盒位置图片 浏览:481
p2p金融理财图片素材下载 浏览:466
金融企业购买理财产品属于什么 浏览:577
那个证券公司理财收益高 浏览:534
投资理财产品怎么缴个人所得税呢 浏览:12
卖理财产品怎么单爆 浏览:467
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规定 浏览:531
保险基础管理指的是什么样的 浏览:146
中国建设银行理财产品的种类 浏览:719
行驶证丢了保险理赔吗 浏览:497
基金会招募会员说明书 浏览:666
私募股权基金与风险投资 浏览:224
怎么推销理财型保险产品 浏览:261
基金的风险和方差 浏览:343
私募基金定增法律意见 浏览:610
银行五万理财一年收益多少 浏览: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