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云锋基金的投资人主动找我,说要和我聊聊项目,靠谱吗
如果你曾在官方通道上主动给云锋基金投递BP,也许是真的,如果没有就要慎重考虑是否被骗子机构盯上。
我用过蛮多线上工具,最有效的是秒见VC,投递BP直接是垂直赛道投资人回复蛮快,基本上隔天都有回复,然后感兴趣会和你约线上路演。
② 金融业特别是投资银行和基金公司是不是很看重求职人的毕业学校
以这种数据信息为样板,融合一直以来对金融人才的触碰与观察,对一些疑难问题的回应以下:
1、本科大学较为弱,是否有机遇?自然有!考个211之上的研究生。但大学本科弱到小于二本的程度,逆转的机遇实际上也微乎其微、千里挑一,相近实例非常少见。老母鸡汤少喝些。
简历库会不断扩充,Will会不断升级、隔三岔五共享,热烈欢迎关心。早已有挺长一段时间了,如今,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的惹人规定,对比之前,又显著大大地提高了许多。这篇回应仅作参考了。如今全部金融圈日子都难过,入行难度系数一再加仓,“三中一华”的规定很可怕。
劝告期盼取得成功的有志青年,多多地关心高新科技、新商业服务、新兴文化;自主创新,几乎是得到核心竞争力的不二宝物,尽可能不必去排这些一眼望不上头的队。金融业终究是传统产业,传统产业的许多问题它都是有;我国金融企业绝大多数是国营企业,国营企业经常出现的一切难题,它也都是有;这儿没有近道、没有弯道超越!
③ 查理·芒格:伟大的投资人是怎么炼成的
对于这个左眼已经失明的老头,巴菲特曾说,“我是他的眼睛,而他是我的耳朵。”巴菲特还曾如此评价芒格,“他用思想的力量,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以非同寻常的速度从猩猩进化到人类,否则我会比现在要贫穷得多。” 对于本文开头的那个问题,芒格是这样回答的: 首先,你必须了解自己的天性。在芒格看来,每个人都必须在考虑自己的边际效用和心理承受能力后才开始加入游戏,如果亏损让你痛苦,那么最好明智地毕生都选择一种非常保守的投资方式。 其次,你要搜集信息。芒格认为通过阅读获得各种各样的商业经验,并且在潜意识中养成一种习惯,这样可以渐渐累积起投资的智慧。 还有呢,就这两点?是的,芒格的回答就这么简单 。显然,丰富芒格的回答,笔者唯有从芒格的人生经历中去寻找。 独立自我精神奠定基础 现年85岁的芒格,出生于美国奥马哈,在从哈佛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严谨的律师。但为了避免在满足难以对付的客户的同时抹杀自我,芒格在1965年退出律师行业,开始走上追寻财务自由之路,同时与巴菲特成为搭档。 在笔者看来,虽然芒格在41岁才走上投资之路,但正是他当时的人生路径选择所蕴含的,并贯穿了此后其44年投资生涯的独立自我精神,奠定了芒格成为一个伟大投资人的基础。 这种独立自我在芒格的童年就开始体现出来。芒格是一名明星学生,但同时也是一个最难应付的小孩,他太过于独立思考以至于超出某些老师的预期,甚至把老师逼入窘境。 芒格曾评价自己,“ 我喜欢资本家的独立性,而我自己也一直有一种赌徒性格。我喜欢把事情想明白后下注,所以我只是跟着直觉行事 。”追求独立必然向往自由。二战期间,芒格成为一名气象预报员,并因为分级测试考分高而被直接提升为少尉。在冰天雪地的帐篷中,芒格畅想着“想要一堆孩子、一幢房子、房子里有很多书,还有足够的财富可以过上自由的生活”。 有独立自我精神的人,往往会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想事情,并且身上带有一些傲慢,出生于法官和律师世家的芒格也不例外。但后来芒格意识到,这种傲慢带来的口舌之争非但愚蠢,还会阻挠自己在生活中前进,于是他开始变得谦逊。 对此,芒格的女儿表示:“ 有一种好的解释就是他是一个非常容易动感情的人,他用强大的心理控制能力成功掩饰了这一点,他是独特的情绪化和反情绪化的矛盾组合 。”也许,正如芒格所言,曾经的傲慢是家族遗传的特性。那么,严谨、公正与良心也是这个律师家族的遗传特性,并且贯穿于芒格的投资生涯。严谨而精神集中,促成了芒格和巴菲特对价值投资的发扬光大。巴菲特说:“芒格的组合集中在很少的几种证券上,因此他的投资收益记录波动很大,但还是基于相同的寻找价值洼地的方法。” 但芒格的严谨和严肃也使得他和第一任妻子分道扬镳。多年后,芒格曾将婚姻和投资的过程进行比较,“ 生命就是一系列的机会成本,你应该和你所能找到的最合适的那个人结婚,投资差不多是同样的道理 。”思维方式成就亿万富翁 如果说独立自我奠定了芒格成为伟大投资人的基础,那么是他的思维方式让他成为亿万富翁。 笔者强烈建议阅读《查理·芒格传》的朋友细细品味该书的附录三芒格的演讲稿,分别是《跨学科技能:教育的意义所在》和《关于务实思维能力的务实思考》。而这也是该书译者翻译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部分。 可以说,芒格仅此一项分析方法就会让众多的管理学家、市场营销专家、心理学家汗颜,也仅此一项就可以奠定他是位伟大的投资人,而能做到这一点的答案就在第一篇。 良心标杆最终成就伟大 富有独立自我精神的亿万富翁并不见得伟大,钱与伟大毫无关联。在笔者看来,是芒格对公平的向往与良心最终成就了他。 投资与良心这两个词似乎离得很远,但在芒格身上,这是一个完美的结合。上世纪80年代末,里根政府放宽储蓄贷款机构的信用扩张,投机的盛行导致该行业濒临破产,但美国储蓄机构联盟试图通过政治游说来阻挠对该行业的改制。对此,芒格发布公开信宣布伯克希尔旗下的互助储蓄退出该联盟,并指出该联盟的诸多黑幕。 这封信最终推动了对该行业的改革,而芒格也因此成为投资界的良心标杆。 芒格坦白自己在某种程度上以道德检察官自居,追求财务自由却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亿万富翁,他参与社区工作,以此减轻因累积大量财富而带来的愧疚感,抚慰由于认为自己赚的比应得的多太多而产生不安的良心。 芒格非常同意富人有义务支持社会中无法通过市场资本实现的那些方面。
④ 投资者在选择投资产品的时候最主要看重的是什么呢
个人觉得根据投资者实际情况可以分以下几种:
股票和基金。如果你闲钱多,又比较大(超过一万),不急着马上有回报,可以尝试做股票和基金,这2种利润都很高,但时间周期比较长,风险也较大,再加上股市最近几年比较低迷,如果没有专业人士指导建议不要自己尝试。
外汇、期货。杠杆比例较大,所以风险比股票还大,当然也伴随着巨大利润。投资门槛较高,双向日内交易。波动较快,心理素质不过硬的,资金太小的容易亏损。
黄金白银,自古以来大家对于黄金的保值作用都是深信不疑的,但实际情况却并不乐观。市场的流动性较高,T+D交易(全天24小时),必须每天结算。而且由于是保证金交易,亏损额甚至可能超过你的投资本金,这一点和股票交易不同。 虽然是10%保证金制度,但是黄金白银价格不菲,算下来,投资门槛也不低,一般都要2万以上。但是,如果有好的公司能够保证收益率,严格控制止损点,那么做黄金赚钱也比较快,
现货投资,风险很低,日内双向交易,任意买卖。投资门槛较低,几千块钱做好都可以达到日收益率10%。20%保证金制度,以小搏大。并且有夜盘,可以满足上班族晚上赚钱的意愿。操作灵活,更适合短线投资者。
我们的买卖的优势:
银行托管:买卖资金均有银行全程监管,资金安全有保障。
定单交易:双向模式买卖,占用资金小,资金回报高。
双向操作:无论市场涨跌,都有获利选择机会。可以买涨买跌,涨跌幅度75.
交易灵活:实行T+0结算兑现模式,资金周转快。
变现快捷:定单可采用网上系统自主委托执行,可返售、变现快。
开户条件:没有限制。
杠杆:1:5 动用的本金低,成交量大。
最后,要时刻告诫自己,风险投资是一把双刃剑,理财好了可以创造更大利润,理财不好会伤了自己。任何金融投资都有风险,只讲收益不讲风险的投资都是不切实际的。只有把风险尽可能减小,收益尽可能延长,才能稳步盈利!因此必须找适合自身情况的投资理财产品,从小投资做起,一点点尝试,不能有着赌博的态度,要理性投资。
⑤ 最近在看本杰明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我是先看的基金投资,其中有一段看不懂想请求高人指点
最近也看到了这一个章节正好有疑问,留个脚印探讨一下。
首先我特地找了下原书的英文版,因为作者的翻译有些不敢恭维。
我的前提假设:
B的原收益为1.3,成本为0.85*1.015=0.86275。
根据书中假设:
“disconut of 27% from asset value”,那么说的是他损失一部分绝对收益大约为27%的资产价值(asset value)
那么收益变成1.3-0.27=1.03,收益率为1.03÷0.86275=1.1938。收益比成本率为19%,与A持平。
损计溯源:
作者提到了“the closed-end man could suffer a widening of 12 points in the market discount before his return would get down to that of open-end investor”
这个是说从封闭基金投资人(the close-end man,参考对比从句的open-end investor)角度考虑,他可以(could,表示让步空间)允许遭受在回收价上(return)多达12点资产价格(discount,基准为asset value)的损计。
那么上面假设中说了存在27%的损计,我们把这个归因到回收阶段,从asset value上减去27%,相较其报价本金(去佣金)的0.85-(1-27%)=12%。
此时所有参数计算完毕。
总结:
格雷厄姆表达的内容本身存在一些模糊,加之现代基金的管理方式已经有较大变化,所以这里看成是一次脑力训练,可以对现代的基金损益做到准确的计算,避免误解。
⑥ 查理·芒格《穷查理宝典》读后感:超越投资的智慧
[查理·芒格《穷查理宝典》读后感:超越投资的智慧]
尽管查理·芒格谦逊地认为“就算没有他,巴菲特的业绩依然会非常漂亮”,但巴菲特可是对他的这位合伙人赞誉有加,他自认“本杰明·格雷厄姆曾经教我只买便宜股票,查理却让我改变了这种做法,查理·芒格《穷查理宝典》读后感:超越投资的智慧。这是查理对我真正的影响。要让我从格雷厄姆的局限理论中走出来,需要一股强大的力量。查理的思想就是那股力量,他扩大了我的视野。”
芒格的投资哲学
查理·芒格是如此的谦逊低调。他是投资大师巴菲特的多年亲密合作伙伴,伯克希尔公司的第二号人物,但相比巴菲特,很长时间内芒格并不为多数人所关注。这与芒格刻意为之的处世态度不无关系,他总是把光芒留给巴菲特。其中最为人称道的一个例证就是,每年当上万名股东从世界各地来到奥马哈参加伯克希尔公司年会时,这两位公司第一、第二号人物会有好几个小时的时间来回答股东的提问,但通常都是巴菲特在侃侃而谈,以至于1998年9月,在为收购通用再保险公司而召开的特别大会上,巴菲特真的将一个纸板的芒格照片放在主席台上,用录音播放了多遍芒格那招牌式的口头禅:“我没有什么要补充的”。这当然是巴菲特-芒格式的幽默了,但芒格谦逊低调的品质却可见一斑。
尽管芒格谦逊地认为“就算没有他,巴菲特的业绩依然会非常漂亮”,但巴菲特可是对他的这位合伙人赞誉有加,他自认“本杰明·格雷厄姆曾经教我只买便宜股票,查理却让我改变了这种做法。这是查理对我真正的影响。要让我从格雷厄姆的局限理论中走出来,需要一股强大的力量。查理的思想就是那股力量,他扩大了我的视野。”
我们先来看看芒格推崇的几个重要的投资原则:逆向思维,凡事总是反过来想;拥有良好的性格,毫不焦躁地持有看好的股票,并保持浓厚的兴趣去提高自己的能力;在自己的“能力圈”中做投资,并不断拓展自己的能力圈;等待好的投资机会出现,一旦出现,倾全力集中投资。我们会发现,这些投资原则中不无巴菲特选股思想的影子,这是对的,因为芒格与巴菲特堪称当今投资界最佳的二人搭档。正是两人的默契合作才有了伯克希尔公司的今天。
但如果事实只有这么多,那就低估了芒格的贡献。实际上,的确是芒格特有的投资哲学影响了巴菲特,并让他们赚了大钱。世人皆知巴菲特的老师是格雷厄姆,其提倡“捡烟屁股”的价值投资理念更是被巴菲特发扬光大。而芒格的一个重要投资哲学则是买价格公道的成长股,他甚至认为股价公道的伟大企业比股价超低的普通企业好。正是芒格的影响才使得他们不至于错过很多伟大企业的投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讲,巴菲特的投资风格是价值投资,而芒格的投资风格更像成长投资。进一步而言,这两个伟大的投资者联手打造的伯克希尔风格是什么呢?无疑是两人智慧的完美结合,那就是特有的,经受过业绩检验的伯克希尔风格。我们国人皆知的巴菲特对比亚迪(行情,资讯,评论)的投资,就是来自于芒格的说服,而这笔投资也很明显带有强烈的芒格风格。
超越投资的智慧
任何间隙,都会发现芒格手中拿着书在阅读。
正是广泛的阅读,使得芒格不仅拥有普世的智慧,还使得其文采非凡,阅读其所做讲稿,我们会发现每隔几页就会出现某些哲学家、思想家、经济学家等的一些例子与警句。相信阅读本书的读者也会不时停下来浏览在页面中对某位大师的介绍。
芒格跨学科的普世智慧,不仅包括了对物理、数学、经济学,还包括了心理学、行为金融学的涉猎阅读。芒格在《论学院派经济学》以及《人类误判心理学》的讲稿中分别对当前的经济学、心理学研究与教学中存在的重大缺陷进行了一针见血的批判。
正确认识这些跨学科的普世智慧的目的,当然会对芒格的投资决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这种阅读带来的洞察力,使得芒格在很多年前就预测了金融危机的到来,预言了滥用股票、期权等财务手段对市场带来的致命伤害。正是基于这些普世智慧,芒格还多次就慈善基金会的运作模式以及基金管理行业中存在的致命问题给出批评,比如不合理的激励机制等等。尽管其评价的对象是美国的同行,但作为在国内基金行业从业多年的我们来说,也有着深刻体会。看来不仅我们,我们的美国同行都有同感,那就是巴菲特难学、芒格更难学。
欣赏芒格的投资成果显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真正需要学习与领略的应是成为投资大师所要具备哪些基本要素,以及如何掌握这些要素。幸运的是,《穷查理宝典》就是这样一本书,这是迄今为止全面介绍芒格思想与伦理价值的唯一一本书,读后感《查理·芒格《穷查理宝典》读后感:超越投资的智慧》。顺便一提,目前有关芒格的书仅有两本,另一本重点对人类思维的影响因素、形成芒格总结的“误判心理”的深层原因及改进方法进行了探索。
下面我来谈一点心得:探索超越投资的智慧,尤其是那些普世智慧,是芒格倾其一生做的事情。正应了中国那句谚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芒格在不断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之外,还致力于对下一代,尤其是学院的学生孜孜不倦地进行教诲。
芒格认为投资能力的培养,绝不是靠某一个学科的专业知识所能达到的,相反,需要基本、普世的智慧,所谓普世智慧是指在人头脑里形成的由各种思维模型构成的框架,也就是“多元思维模型”,这种框架需要跨学科的学习方法才能获得。而芒格认为传统的教育,哪怕是哈佛、斯坦福这些高等学府都没有传授给学生们这种普世智慧,因此,人们需要通过自学来获取,而最好的自学方式是所谓的“拿来主义”,就是通过看书阅读,广泛地吸取各学科中作出贡献的前人的思想。
一个人只应该做其能力圈中能做的事情,才是成功之道,而通过持续的读书学习,则是最好的拓展我们能力圈的方式。读书在芒格眼中是非常“神圣”的一件事情,我们会发现芒格在日常生活中几乎与书为伴,无论是在等车、等用餐、等开会的任何时间。
坚守的道德准则
对普世智慧的探讨理所当然地包括了对道德、价值观的思考。芒格无疑是一个诚实正直的人。他以本杰明·富兰克林为楷模,不仅推崇富兰克林的博学,更推崇其正直的人品。富兰克林是美国的伟大先驱之一,精通政治、经济、天文、气象等学科,他曾以查理作为化名,在每年出版的《穷查理年鉴》中探讨了很多人生哲理以及做人的道理,比如“空麻袋立不起”等等就是富兰克林留下的名言警句。芒格也以穷查理自诩,其用意自然是以富兰克林为榜样。
芒格坚持的处世道德中首要的一点就体现在合作伙伴的选择标准上,芒格认为,跟比自己品行、能力优秀的人在一起共事,才能让自己更优秀,并要信任合作伙伴。芒格与巴菲特这对搭档对这点深信不疑,彼此收益颇多。
尽管美国文化中奉行“法不禁止即可为”,但芒格却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底线,很多事情是他与巴菲特都不屑于做的,那些事情自然包括了芒格极力批判的华尔街上的种种丑闻。正是这种坚持原则的道德观,让芒格能独立于肮脏的金钱交易之外,以洞悉真相,并回避潜在的风险。
芒格乐善好施,早在多年前就对家乡的中学进行了资助,帮助建立新的校舍,他甚至亲自设立了校舍,做好事除了帮助别人之外,芒格在设计校舍过程中用到的建筑学知识,自然也构成了其普世智慧的一部分。
芒格还特别推崇西方《圣经》以及东方孔子的思想中的价值观。这不仅体现在芒格对华尔街各种丑陋现象的无情揭露与批判上,更表现在以身作则方面,如其推崇的孔子所做的,致力于孜孜不倦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乐趣之中。
对投资界的影响
正如中国的崛起过程中,已经成功地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企业与企业家,比如比亚迪公司的王传福、腾讯公司的马化腾等等;同样道理,在中国的崛起过程中,也必然会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中国投资家。
芒格与巴菲特这些优秀的投资大师的智慧思想正在,也已经影响了当今投资界的一大批人。也正是在巴菲特、芒格这类投资大师思想的传承下,当前做投资的中国人中已经涌现出一些优秀人才,比如芒格的合伙人李路、高瓴资本管理公司创始人张磊、旅美独立投资人步步高(002251)总裁段永平等等。
投资理念的传承与发扬,理所当然与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是一样的道理,智慧,尤其是普世智慧的传播是没有种族、没有国界的。我们回想科学家钱学森从美国学成归国为祖国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往事,相信在投资界中这类似的一幕也必然会发生。
一个很明显的佐证还来自于以下事实:这几年来在伯克希尔股东年会上,来自中国、印度等国家的股东越来越多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因此,在这一趋势下,在未来中国做投资的人中,尤其是在中国本土,更多的优秀投资人才,甚至是投资大师的涌现,也将是必然。
(来源: 中国证券报
)
★仅供参考点击查看->全部<海龙王>博文/我的微博★
★复利是第八大奇迹,每年存1.4万如何成亿万富翁
用大智慧Level-2的DDE把握看大势,找热点,抓龙头
〔查理·芒格《穷查理宝典》读后感:超越投资的智慧〕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⑦ 基金为什么长期持有赚钱如果中途亏了,还能赚回亏去的吗
(一) 价值投资理念
你说的是现在国内公募基金的做法,并不是一开始就是这样的,这套理念和做法是最近十年才逐渐学会和达成的普遍共识和做法,是跟美国学的、跟巴菲特和查理芒格等人学的价值投资理念。
这套理念的核心是买有长期价值的公司,买长期价值被低估的公司,买各行各业的核心公司/核心资产。
而各行各业的核心资产,其实就是各行各业的龙头企业或未来很可能成为龙头的企业。而各个行业龙头企业是很难倒闭,一个行业如果连龙头企业都倒闭了,那么要么是这个行业遭遇毁灭性打击,可能是被科技进步淘汰的旧行业,也可能是这个龙头企业出现重大战略决策错误。
所以,基本上,某种程度上,相对而言,可以说各行各业的龙头企业是不会倒闭的,即使股价一时低迷,也迟早会回升并再创新高。
茅台在2012-2013股价也持续熊了一年多两年,如果高点买入也会被深套70%、套两年。特斯拉股价在2017到2019也经历过持续两年的低迷慢熊,股价腰斩,骂声一片,甚至传出倒闭的风言风语,但是随着上海工厂的建立和运作,股价开始回升然后暴涨。这正是因为它是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龙头,它才能获得中国和上海市政府的青睐,帮助他走出困境,再创新高。
所以各大基金公司都在学习甚至照抄外资这种投资思路,大举买入各行各业的龙头公司,因为这些公司几乎没有长期风险,迟早都会涨上去。而非龙头公司就不一定了,有很多跌下去就可能再也回不来了。
(二)基金公司的赚钱/盈利点
很多散户不清楚基金公司靠什么赚钱。
实际上基金公司的立场和利益,并没有和基民/投资者站在同一条线上。
投资者是靠赚取差价赚钱的,而基金公司不是赚差价的,他们是赚基金管理费。无论操作上是赚了还是亏了,他们都能赚到基金管理费,国内平均大约在2%左右。所以,实际上基金公司和证券公司是相似的,都是:你们赌客进来赌,我抽水,旱涝保收的。
和证券公司的一样,基金公司上也希望投资者能赚钱,这样有利于他们抽水抽走更多的钱。差不多就是这样的心理:我也希望你们尽量都能赚,但是总会有人亏损,亏了我也没办法,也不是我的主要责任。
所以,基金公司都愿意长期持有,减少操作,因为如果做短线,一来增加他们的研究和操作成本,二来会大幅增加手续费,影响基金净值。
总结:基金公司追求稳健,持股不要退市就好,迟早涨回来。基金公司的心理是最好能涨回来,但实在涨不回来的话影响也不大,因为持股会分散,单票重仓最高也就不到10%的仓位。当然,如果哪位基金经理实在太臭,业绩差得离谱,基金公司也会换人。
⑧ 最伟大的投资人、股神——巴菲特是谁
>
年8月30月,美国首都华盛顿。一个叫做沃伦·巴菲特的小男孩儿迎来了他的12岁生日。那天,他收到一封猫头鹰带来的邀请信:一所名为霍格伍茨的魔法学校认为他具备修习魔法的能力,因而欢迎他去那里学习。于是他的父亲(也是一位魔法师)把他送回全家人的故乡——内布拉斯加的奥马哈。在那里,巴菲特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当他18岁从霍格伍茨毕业,又在宾夕法尼亚、哥伦比亚、纽约等地游历归来,25岁的他已经成为了一名拥有魔法石的伟大魔法师……虽然自从2000年网络大潮退去之时起,巴菲特控股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已经从最低价每股40800美元上涨到70000美元的价位之上,但2001财年该公司出现收入负增长,这还是巴菲特接手以来的头一次。应该注意到,73岁的他也正在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相应的投资策略调整——这实在值得关注。
事实上,被称为“奥马哈的圣者”的巴菲特在投资方面的成就无疑相当于一位点石成金的白袍大法师——自从1942年11岁的巴菲特第一次购买股票以来,他以惊人的速度积累了财富:13岁时巴菲特靠送报赚取了自己的头一个1000美元;22岁大学毕业时靠投资获得个人第一个一万美元;25岁他在自家卧室成立合伙企业时,个人资产已超过10万美元;1961年巴菲特31岁时,他的身家超过百万;4年后1965年巴菲特通过合伙企业取得伯克希尔·哈撒韦的经营权时,他也正式成为千万富翁;1981年他进入了亿万富翁俱乐部;1988年则突破10亿资产;到了1997年,他则为自己的身价添上了第10个“0”,这年他67岁。据预计,到2009年,巴菲特80岁的时候将可能成为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千亿富翁之一,如果他能让旗下公司保持其历史平均的22%的年收入增长速度。
虽然其财产膨胀速度不及微软的比尔·盖茨(BillGates)、沃尔玛的山姆·沃顿等少数超级实业家,但他却是所有明星投资人中积累财富最多、最快也是最稳健的,作为唯一能在《福布斯》富豪排行榜上进入前十位的明星投资人,他显然打败了乔治·索罗斯、彼特·林奇等同样富有盛名的同行。
他的法力源于何处?一块由本杰明·格雷厄姆于上世纪中期创立的名为“价值投资理论”的魔法石——魔法石,通常被称为“贤者之石”,在近代炼金术中是炼金术士们追求的宝物,象征着知识的人格化、从无知愚昧(贱金属)到睿智理性(贵金属)的上升、通过神秘的转化而走向纯洁的人。
主流投资界的异端所有的金融从业者的工作目标只有一个:战胜指数。无论自身所操盘的基金所得几何,甚至亏损,但只要能够战胜当年股市指数,则该人士就是成功的。
自从1965年由巴菲特控股以来,除了几个个别年份,如网络股最为风光但巴菲特对之熟视无睹的1999年。伯克希尔·哈撒韦一直远远超越了S&P500的成绩:这36年S&PS00的平均年收入增长为11.0%,而伯克希尔·哈撤韦的同比数据为22.6%,即便是去年出现6.2%的负增长,仍比S&PS00的11.9%的成绩要好。如果在1965年投入一万美元于该公司,至2001财年结束你能收获5100万,但如果投在S&P500上,只能回报47万元。
但巴菲特是华尔街的一个异端:这不仅因为他不像其他金融大亨一样每日忙碌于华尔街(他至今仍居住在奥马哈),更因为他所采用的投资策略及原则与传统或者说主流投资界大相径庭。这两点导致后人在记录巴菲特的工作方式时,永远不会选择电影《华尔街》里的场景:慌乱的人们左手拿着一只电话,右肩和脸颊夹住另一只电话,右手则用铅笔在白纸上写写划划,眼前的彭博机闪烁着绿色荧光,旁边不断传来“做多”、“做空”和证券代码以及骂人的声音……通常意义上的现代金融理论,是从1929年美国股灾导致的全国性大萧条时开始的,大量沮丧的失业经纪人不知所措,又长期找不到工作,这让他们有了足够的空闲得以退回学术研究机构进行理论思索。
年,哈利·马可维茨发表了一篇“开创了现代金融”的论文:《证券选择》。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是风险与回报的不可分性,即没有一个投资者能够在承担低于平均程度的风险的同时获得高于平均水平的回报。但他认为如果买一些具备不同风险趋向的股票,则能将风险降低。而且,协同变化性越小的投资组合,其回报与风险的比值越大。
年之后,比尔·夏普对马可维茨的工作进行了改进,提出应更多关注个股股价的波动性:波动性越大,则风险越大。个股的风险是一种无法通过多元化投资化解的风险,但正如马可维茨所指出的,存在一些风险是能够被多元化投资化解的,这就被称为“非相关性风险”。1964年夏普又提出了固定资产定价模型(简称CAPM),以此来更为简便地计算非相关性风险最小的投资组合。
与马可维茨和夏普的理论共同作为现代证券投资理论基础的,还有尤金尼·法码的有效市场理论。他认为股市的参与者是绝对理性的,他们能够对每个新信息做出迅速而正确的判断,并由此改变股价的变化,在这样一个充分有效的市场上,未来的股价是不可能预测的,所以除了运气因素,没有人能够击败大势。
但巴菲特的老师,哥伦比亚大学的本杰明·格雷厄姆于1947年前后提出的价值投资理论与上述几个理论是完全冲突的。市场既不是充分有效的,股价的波动与回报的关系也是有限的。在他看来,投资这一行为不是由选择投资组合的低风险性、持有的时间长这样的特点决定的,而应是“根据详尽的分析,本金安全和满意回报有保证的操作”,就是说,选定了一家具备良好潜质的企业,并在“相对低”的价位上,然后若干年内通过企业分红实现收益,而不是在股价的涨跌瞬间判定选股正确与否。
作为格雷厄姆的最成功的门生,巴菲特充分执行了价值投资理论的原则。他常在说明自己选股的原则时进行这样一句说明:“我从不试图通过股票赚钱。我购买股票是在假设他们次日关闭股市,或在五年之内不再重新开放股市的基础上。”既然如此,市场本身的变化就不再重要,市场反应是否足够有效也不重要,股价波动导致的风险存在与否也不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企业经营的能力。“从短期来看,(市场是)一家投票计算器。但从长期看,它是一架称重器。”
正是因此,一向理性的巴菲特说过一句似乎狂妄的话:“我对风险因素的理念毫不在乎,所谓的风险因素就是你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寻求内在价值“股价正在上升”,这句经常出现在专业人士口边的话曾被《顾客的游艇在哪儿》一书的作者小弗雷德·施维德认真地批评过:分析家们凭什么判断下一秒股票仍将上涨呢?事实上,每日进行K线图分析的人们的确无法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就像只知道三围数字无法还原一个女人的形貌。
格雷厄姆对此有一句精妙的评论:“(外界评论)一家企业的状况,只有一半是事实,而另一半却是人们的观点。”通常,影响股价变化的往往是人们的观点扯远一点,这正是近年日渐兴盛的“混沌投资理论”,即人们的心理状态决定股市的变化这一理论的精到之处。也正是因此,不断观看阴线、阳线,研究踏浪理论的人们往往忽视了企业本身(虽然的确有一些著名投资人在盲人摸象的情况下因把握住市场的心理趋势而取得超人的成就,如索罗斯)。
在《聪明的投资人》的最后一章中,格雷厄姆道出了有关投资的最为重要的几个字眼:“安全边界”。巴菲特认为,这些思想观点,从现在起几百年之后,将仍然会被认作是合理投资的奠基石。总结为一句话:就是找出最杰出的公司,以适当的价格购买,并长期持有它。而在赚钱之前,确定的“安全边界”应该是“不赔钱”。
很显然,判定一家公司是否值得买,除了基本层面的问题,还需要对购买价格有一个清晰的判定,这两者间的差值是未来公司升值的基础,被称为“内在价值”。事实上,符合以上标准的企业既不太多也不太少,也没有永远符合这一标准的。在1973年,伯克希尔·哈撒韦用1100万元买下《华盛顿邮报》11%的股权,但之后再没有增资扩股,对此,巴菲特的解释是再没有一个更好的低价位可以进入。尽管如此,其在《华盛顿邮报》的所有者权益已经价值10亿美元。
他每年做大约5至10起收购,但并不像多数惯于收购的企业一样在收购后派自己的管理层,或者改变其公司原有工作流程,并宣称如何在新公司与旧体系各公司间取得合力,而是像一个大收藏家般把收购的企业随意搁置在一边。他也把收购对象集中于保险公司、电力供货商、制衣、有线电视、建材、商务飞机服务商等几大领域,这些都是无论在怎样的市场环境中业绩波动都不会太大的行业。除此之外,他还在可口可乐、美国运通、吉列、富国银行、迪斯尼等几家超级企业投入巨额资金,这就是被称为集中投资(FOCUS Investment)的方式。巴菲特做比喻说,这就像芝加哥公牛队在乔丹身上付出最多一样。
就像乔丹在球场具有主宰能力一样,巴菲特喜欢那些在一定领域内占统治地位的企业。他也曾开玩笑说想想每晚有25亿男人的胡须在生长,他们必须使用刀片,这足以让他睡个好觉。
伯克希尔·哈撒韦另一个著名的传统是,收购一家企业后会留出其中10%的股权给经理人,让他们继续经营。一则充分带有巴菲特色彩的故事是1983年收购内布拉斯加家具市场,该企业由罗斯·布朗金夫人用500美元创立,在这位没上过中学的老人的苦心经营下,1983年内布拉斯加家具市场销售额已经达到10亿美元。
尽管如此,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越来越多的观察人士认为,巴菲特真正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的企业家气质,他用收购堆砌起来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则是一个保险企业及大量与日常生活休戚相关的物品各占一半份额的帝国。
很少过问收购企业的具体经营,并不意味着他对经营的外行。有经理人告诉记者,巴菲特的敏锐是惊人的,他可以把旗下任何一家子公司年报表中的数字记下来,如果你让他在财务报表中发现任何令他不满的数据,下次你就要小心了。
守望者随着安然、世界通讯及其他造假账公司的没落,巴菲特的价值再次凸现:标准普尔分析员布雷弗曼称,巴菲特带头改善企业的退休金管理及会计账目系统,只要有巴菲特参与,有关公司便能建立良好的管治制度。
对于巴菲特“去腐生肌”的能力,一件事情可以做充分的说明:1991年所罗门兄弟公司交易商保罗·莫泽尔进行32亿美元财政证券的非法交易被《华尔街日报》头版头条揭露,事先知道此事但未做出任何处理的公司CEO约翰·古夫伦德被迫离职,而公司股东之一的巴菲特不得不临危授命。面对信用危机,巴菲特没有撕毁证据,而是把它们全部交给调查者,并重新建立了严格的报告制度。由于他的勇敢承担和苦心斡旋,所罗门兄弟公司虽然在这次丑闻中损失不小,但并未像预期一样破产,而是在两年内恢复了繁荣。
就像挽救所罗门兄弟一样,这一次人们期待巴菲特挽救所有公司。而他本人也正尝试在他持有大量股权的公司发挥影响力,强化有关公司的管理。例如,可口可乐去年便曾两度带领其他大企业改变会计账目手法。可口可乐于7月份带头把发给雇员的认股权以开支形式人账,随后又率先放弃发表季度盈利预测,以免令管理层受到要把业绩符合预测的过大压力,而两大行动都被视为巴菲特的胜仗。
现在,美国监管当局也希望推动企业成立独立的核算委员会,以确保公司管理层不会向会计师施加过分的压力,而巴菲特也成为协助当局推行此政策的有力武器。
对于期权制度,巴菲特早就发表过反潮流的声音:“除非情况非比寻常,否则,所有者廉价卖出自己的部分企业结果总不会太好——无论这种出售是对内还是对外。结论显而易见:股票期权应该以企业的真正价值出售。”
而对于假账,4年前巴菲特就提出了3个问题希望各会计公司回答:
“一、如果会计师能够独立对公司财务体系的会计审计负责,那么得出的数字是否会有所不同?如果不同,会计师应该解释管理层和他个人的不同意见。
二、如果会计师是投资者,他认为目前对公司的报道能否帮助他对公司实质的财务状况深人理解三、如果会计师把自己假设为公司CEO而进行会计和审计工作,公司的会计和审计过程还会是现在这样吗?区别在哪里?为什么?”
财年的成绩对于巴菲特而言绝对是沉闷的。虽然“9.11”事件导致其保险业务损失就达20亿美元,但或许这也并非一个偶然事件:自从1998年以220亿美元天价买下全世界第三大的再保公司通用再保险,累计损失已经超过30亿美元,一直是伯克希尔·哈撤韦的财务黑洞。
公司二把手查理·芒格也在去年警告说,未来公司将可能不再能够为股东持续带来两位数的投资回报,这一数字很可能会将降至6%到7%。
香港资金管理公司South Ocean Partners的投资人理查德·麦康奈尔在给客户的一份时事通讯中表示巴菲特投资的行业太传统,需要依靠其高超的选股能力。这些公司没有科技前景,并将很快失去其年事渐高的管理者和董事长,而且没有接替者。此外,地域性过强也是一大局限。这些都可能让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前景并不美妙。
难道格雷厄姆的魔法石失灵了吗哈格斯特朗认为,经历过这几年接连不断的教训,现在的市场的确更有效了,因此像以前一样单纯的寻找好企业然后耐心等待回报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一年前,他就意识到“现在已经没有显著的商业机会”,所以他开始关注股价严重缩水的大企业,特别是那些因投资者过度紧张而股价跌得过分的企业。但这并不意味着作为巴菲特忠实信徒的他背弃了价值投资理论,虽然不再耐心寻找“最好的”,哈格斯特朗开始在适当的价位接收一些他认为具备升值潜力的企业,比如正在信用危机中挣扎的泰科,他在13元的价位上大量购买股票,现在该股已经长到16元,比起当初6.98元的最低点长了近10元。
巴菲特也在做出相应的调整。为了保持规模达到930亿美元的公司稳步增长,现在他已经开始寻找50亿到200亿左右大小的收购对象,而不是几年前的1000万大小的企业。他亦表示准备将目标扩展到全球。
年最切近的机会可能是收购通用电气旗下的再保险企业(一种为保险公司进行保险以分散风险的企业)雇员再保险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收入有一大半以上来自于保险公司的运营,而非进行股市操作或者持续的并购。如果成功,伯克希尔·哈撒韦将在保险业也正处于几十年来最低谷的时期被打造为全球最大的再保险商。此前再保险业务占全公司总收入的1/4左右。
通用电气自1984年买下雇员再保险公司后,后者一直是前者的重要现金支柱,但“9.11”给美国所有保险公司以巨大冲击,雇员再保险公司2002年全年损失预计在3.5亿美元到4亿美元之间,对于景况不佳的通用电气而言,这一亏损甚至可能影响到公司整体的信用评级,也将更深远的影响到公司现金流情况,因此,伊梅尔特决意将之出售。
对于伯克希尔·哈撒韦,这一收购意义重大。有分析师表示,由于“9·11”事件,再保保费大幅上涨,平均涨幅超过60%,如今再保产业变得相当重要,而一旦从前五大一举跃居成为第一大,巴菲特将拥有更强大的价格主导能力。
这也意味着极大的风险,毕竟同时解决两家巨型再保险公司的困难并不容易。为了扭转颓势,2002年巴菲特率领旗下众多保险公司主动出击:在提高收费的同时,他进入了其他同行望而却步的诸多领域,包括世界杯取消保险、南海石油基地、芝加哥西尔斯大厦财产保险,以及反恐怖主义保险。成功的冒进让公司在2002年成绩不菲:前三季度S&P500亏损22%,但伯克希尔·哈撒韦盈利30亿美元。
而且,巴菲特闯入了两个他从未进入过的领域:能源业和电信业。其代表作分别是中美能源和Level3。而对于曾表示搞不懂的高科技行业,这次巴菲特的进入更给人以突兀之感。对此不愿过多评论的他表示,他看重该公司创始人沃尔特·斯科特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沃尔特有一种把事情由复杂变简单的能力。”
或许应该这样说:市场改变了,一个坚定的价值投资理论者应该在新的市场环境中寻找新的规则和机会,但基础的原则不应放弃。“你不是因为别人不同意你的意见就是对的或是错的。你是对的,仅仅因为你的事实是对的,你的推理是对的”,格雷厄姆的教诲对巴菲特影响深远,“如果总是做显而易见或大家都在做的事,你就赚不到钱”。
⑨ 巴菲特推荐的十本书都是什么
在2007年伯克夏股东大会上,一位来自旧金山的年轻人问巴菲特,要想成为一个好的投资者,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巴菲特的答案是阅读,他说:“我10岁的时候就把奥马哈公立图书馆里能找到的投资方面的书都读完了,很多书我都读了两遍,你要把各种思想装进自己的脑子里,随着时间的推移,分辨出哪些是合理的。一旦你这样做,就该下水(尝试)了。”
9年后,刚刚落幕的巴菲特股东大会依旧是全球投资者目光的焦点,世界对巴菲特成功秘诀的探索也从来不曾消退。巴菲特曾说,他每天要花80%的时间来阅读。为了推广阅读,在每年的股东大会上,还专门设了一个节目,就是在大集市的摊位上,出售一些打折的书或光盘,其实是推荐一些好的作品。
以下整理了巴菲特推荐过的一些书籍。如果我们注定没有巴菲特富有,那么至少可以比他更勤奋。
1.《聪明的投资者》,本杰明·格雷厄姆 著
“The Intelligent Investor”,Benjamin Graham
巴菲特说:“这本书1940年首次出版,这是以投资为主题出版过的书中最好的一本,它睿智地阐释了关于投资主题的许多真知灼见。”
⑩ 什么是憨夺型投资者
在《憨夺型投资者》中,作者莫尼什•帕伯莱展现了这种由善于经营的印度帕特尔人创造的威力无比的Dhandho式资本分配方法,以及个体投资者如何将其成功地运用于股市投资。帕特尔人来源于印度的一个小族群,最初于20世纪70年代以难民身份来到美国。当时他们受教育程度不高,钱财不多。现在,他们在美国拥有超过400亿美元的汽车旅馆资产,每年缴纳税金超过7.25亿美元。雇佣将近100万员工。这个人口不多、穷困潦倒的族群几乎是白手起家,为什么现在能积累到如此巨额的资产?答案就是他们采用的这种低风险、高收益的经营模式,也就是Dhandho。《憨夺型投资者》将介绍如何使用这种模式投资股市,赚取高回报。投资者都知道如果想得到高回报,就不得不承担高风险。当然,如果采用本杰明•格雷厄姆;沃伦•巴菲特和查理•芒格等人开拓性的价值投资策略,也的确有可能将风险降至最低,同时保证收益。而这种成功的被称为“Dhandho”的投资模式却更进一步,教你如何做到收益最大化而同时风险最小化。Dhandho(发音为“当斗”),直译为“创造财富的奋斗”。帕伯莱的对冲基金:帕伯莱投资基金的表现超过所有主要股指和99%以上的其他管理基金。1999年投资帕伯莱基金的10万美元在2006年已增值为65.9万美元,去除所有费用后,相当于28%的平均年收益率。在《憨夺型投资者》中,帕伯莱提取巴菲特、格雷厄姆和芒格投资模式的精华,溶合成便于个人投资者操作的方法,将投资专家的传奇智慧与帕特尔人的经营之道结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