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金融市场 > 投资等于储蓄使用条件

投资等于储蓄使用条件

发布时间:2021-10-15 09:54:15

⑴ 宏观经济学中投资和储蓄的关系

宏观经济学中:储蓄等于投资,现在的储蓄就是未来的投资。

储蓄是消费的延时推后,他可以转化为即时消费,也可以转化为投资,储蓄是社会再生产的资金来源;

投资则是资金不同于消费的一种运用,并主要用于资本货物、基本建设等生产领域。

在资金应用角度来看,储蓄等于投资。

(1)投资等于储蓄使用条件扩展阅读

储蓄的特征:

1.储蓄行为的自主性

储蓄行为的自主性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储蓄对象是私有的,就是储蓄者所要储蓄的货币资金的所有权归储户所有,储户自己有权支配,这是储蓄具有自主性的根本保证和必要前提。

2.储蓄对象的暂时闲置性和积累性

储蓄动机产生于个人取得收入以后扣除消费部分的结余。这部分结余构成了个人能进行储蓄的物质前提。同时,储蓄的目的是为了未来消费,这也说明了储蓄对象的闲置具有暂时性。

3.储蓄价值的保值性和收益

储蓄是一种信用行为,信用具有还本付息的特征。储蓄的还本付息特征使它具有明显的保值性和收益性。储户将货币资金存人银行等储蓄机构,首先考虑的是能否保住本金,起到积累财富的作用。

⑵ 简单的国民经济均衡条件,为什么是投资等于储蓄,谁能解释下

我们衡量一个经济体的总产值有两种方法:收入法和支出法。收入法指的是,我统计一个经济当中所有人的收入是多少,那么这就是这个经济体的总产值。支出法指的是,我统计一个经济体中所有人赚了多少钱,这也是这个经济体的总产值。这两个值理论上应该相等,因为你付出的钱就是某个人收到的钱。
然后我们先考虑无政府状态下(无税收)一个封闭经济中,你如何支配收入。你全部的收入被用于两部分:消费和储蓄,他们的加总应当是你的全部收入。然后我们考虑,在一个均衡经济当中,所有的资本应当被充分地利用了,否则均衡就不存在。在本例中,你没有花掉你全部的收入,而是储蓄了一部分。那么,在经济体中就必须存在另一部分人使用这部分资本,而他们使用的形式就是投资。所以,在一个均衡经济中,有多少储蓄,就应该有多少投资,因为你的储蓄会被他人用来投资,换句话说,他人投资的资金来源则是你的储蓄,两者相等,经济才能达到均衡状态。
一国的总产值可以同时从三个角度去看: 一:总产出(对应产品的生产),即 Y。 二:总收入(对应产品的分配),Y=C+S。 其现实意义是,某国某年内的新增价值从收入的角度反映为新增消费和新增储蓄。 三:总支出(对应产品的使用),Y=C+I。 其现实意义是:某国某年内的新增价值从支出的角度上是由新增消费和新增投资提供的。 总产出=总分配=总使用 这就是核算收入的基本恒等式,每一项对应GDP的一种核算方法,并且理论上,每种核算方法所得到的结果必然相同,因为他们的实质是一样的。 C + S = C + I => I ≡ S

⑶ 宏观经济学中投资等于储蓄,你是怎么理解的

投资永远是一种储蓄。如果买股票算投资,为什么不买国债呢?如果买国债算投资,为什么不储蓄投资呢?这时候宏观经济学家会告诉你,他们说的投资不是你说的投资,他们说的储蓄也不是你说的储蓄。在宏观经济学家看来,把钱存入银行就是储蓄,用钱购买国债和股票也是储蓄。简单地说,在金融资产中流通的货币被认为是储蓄。那么什么是投资?就是用这笔钱购买不能直接消费的机器、设备、工厂等实物资产。根据宏观经济学家的这个定义,储蓄=投资意味着金融资产=实物资产。

在宏观层面,也是一种把产品藏在枕头底下的投资,叫做存货投资。所以如果你站在现在看过去的某个时间段,投资和储蓄永远是对等的。但请注意,还有一个更令人费解的点:这种投资称为事后投资。无论调查的时间段内商品市场是否平衡,事后投资始终等于储蓄。您可以将这两个概念等同起来。与事后投资相对应的概念称为计划投资,它是一个经济体在一定时期内由需求决定的投资。

⑷ 投资等于储蓄急急急

呵呵,发现这个回答也适用这个问题。
一般是家庭和个人执行储蓄功能,企业和政府执行投资功能,你所认为的GDP不可能都用于储蓄或投资其实是没有想通,银行中的储蓄都被企业贷款或政府发行国债用来投资了,而你之所以还能从银行取到钱,是因为有准备金制度,而每年政府还有一定的财政赤字,企业还有一定的债务幅度,这些都足以抵消银行中的储蓄和准备金,所以从整个宏观经济来说储蓄是等于投资的。

⑸ 投资等于储蓄怎么理解

投资和储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因为投资就是把钱投入到哪里,投资是有风险的,嗯,但储蓄不一样,除去就是把存款。放到银行里去,储蓄起来是风险很低的。

⑹ 投资怎么等于储蓄

这个,投资等于储蓄是宏经里的。而准备金的概念在货币银行学里,宏经里的投资等于储蓄是不考虑准备金的啦。

⑺ 宏观经济学中如何理解在均衡条件下投资等于储蓄

用通俗的话来说,我们以两种方式衡量一个经济体的总产出:收入和支出。

收入方法是,我在计算经济中所有人的收入,这是经济的总值。

支出方法是,我计算每个经济体中每个人的收入,这是经济的总产出。

相应的货币被分为消费和储蓄。当没有投资时,假设生产和消费是相等的。储蓄等于生产中未被破坏的部分,用于扩大再生产,即投资。它只是间接的货币形式。与其为投资储蓄,投资于相应的繁殖扩张,给人们额外的财富以形成储蓄。重要的是要知道,在那之前资本家们积累了财富,资本家的资本积累,以及工资和利润的这部分,是相应的储蓄。

⑻ 为什么I=S投资等于储蓄

储蓄等于投资是永远成立的,不需要任何假设。
衡量GDP有两个办法,一是收入法,二是支出法。
从收入的角度来看,产品市场的供给转化为国民收入,收入中一部分用作消费,一部分储蓄,而税收和转移支付则不改变收入总量,因此Y=C+S;
从支出的角度来看,产品市场的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净国外需求,因此Y=C+I+NX;
又由产品市场供求相等,可以得到S=I+NX,如果我们忽略国外部门的存在,就可以得到S=I。
那么资金窖藏对储蓄转化为投资是否会产生影响呢?
答案是No,因为储蓄不等于将资金贷放出去。
是凡收入中没有用于消费的,都叫做储蓄。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假设石头是货币,人们将收入中用于消费以外的石头全部扔进大海,依然改变不了当期收入等于消费加储蓄这一恒等式。而收入源自哪里呢?也许有人会认为不仅仅来自与产品的出售,还依赖于资本收入,譬如金融资产的资本利得,那么我们可以这样设想,假设一个国家不生产任何商品或提供任何服务,人们在年初动用所有积蓄购买股票,可以想到年末必然有相当大的一笔资本利得收入,然而国民生产总值为零,因为我们没有购买任何产品,意味着没有得到任何实际上的福利,此时的资本利得只是数字上的增量,实际上却毫无意义。倘若利用资本利得收入购买产品,也意味着产品产出的增加,即收入的增加,那么已经体现在Y=C+I+G+NX中了。因此,对于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国民享用了多少实体上的产品和服务,以GDP来衡量国民收入是合理的。

⑼ 怎么理解投资等于储蓄

正如许多人都会骑自行车,但很少有人想过为什么两个轮子的车不会跌倒一样;大家都会用钱到市场上去选购商品,但很少有人想过,为什么用钱可以选购任何一种商品。也许很多人认为这个问题不成其为“问题”,可是实际上这是货币经济要解决的最基本的问题。
在以货易货的市场上,如果我要用羊去换别人的斧,首先必须找到市场上有斧的人。其次要知道他是否正需要羊,最后才谈得上以什么比例来交换。有了钞票,买卖双方都大为方便,但钞票并没有改变一个基本事实,即消费者用掉的每一件商品没有不是生产者生产出来的;而且生产出来的每一件商品都应该被消费掉。所以每一种商品的生产和消费在数量上必须保持平衡,而且要有一条渠道使这种商品供需的双方能互相找到对方。
在完全是计划经济而没有市场的国家,可以安排生产衬衫的工厂生产一万件“最优”牌衬衫,同时将一万张分配券发出去,这样不会发生供需数量上的不相等。可是在消费者有权选择商品的市场经济中,要使每一种商品供需相等便远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撇开许多市场调查和预测,在市场经济中解决该问题的基本方法就是让价格起传递信息的作用。企业和消费者各自追求自己的利益,价格就可以起到平衡供需的作用,这就是我们熟悉的价值规律:供过于求的产品价格下跌;供不应求的产品价格上涨。根据美国的经验,价格的信息作用和激励作用可以解决在钱的持有者有选择自由的条件下,每种商品保持其供需相等。虽然在这个调整过程中需要社会付出一定的代价:有不少企业莫名其妙地破产倒闭,大致也有同等数目的企业莫名其妙地发财致富。总的看来,这一现象并没有成为市场经济运行的大障碍,相反,它倒成为市场经济运行的正常机制。钱可以选购任何一种商品,保证有钱就有东西。不会发生“虽有资金却缺乏物资”的现象。
可是,如果消费者拿了挣来的钱不到市场上去选购商品而是将它储蓄起来,问题的性质就起了变化。此时不再是个别商品的供需失衡,而是总量的失衡。即总的购买量少于总的生产量。
要理解储蓄引起经济问题的关键点,在于懂得在市场经济中每个为社会创造了财富的人都从社会获得了大体上相当于他所创造的财富的钱。所以当他虽然参加了生产,但生产出来的产品不能转变为财富时,或者说他虽然制造出了产品,但消费者因为把钱储蓄起来而不去购买时,他将得不到收入。 在一个由中央控制的经济中,情况完全不同。因为社会成员得到的收入与他为社会创造的价值无直接关系。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在一个由领导分配购买力的社会内,领导负责每个成员的衣、食、住、医疗、教育等,另外再给一点零花钱,每个社会成员的收入与他创造的财富无关。如果社会成员把零花钱存起来而使购买总量小于生产总量时,领导可以增加每个成员的货币收入(例如增加“薪水”),从而注入额外的购买力,使供应总量和需求总量保持平衡。日后一旦人们将储蓄重新投向市场时,主管可以用各种方法约束购买力,包括限制百姓的货币收入(降低工资或裁员),提高物价水平,从国外进口商品以增加供应等等。在一个由千百万个消费者和生产者分散作决策的市场经济国家内,政府也作为分散决策者之一参加市场中的买卖,但它既不能控制工资,也不能决定物价。当消费者因储蓄而减少购买时政府无权命令雇主增加工资。相反,如果产品卖不出去,雇主只会减少雇佣,或降低工资,使社会上的总购买力进一步消弱,造成恶性循环。衰退便由此产生了。
然而不论在何种社会制度下储蓄原是每一个家庭都在从事的经济活动。因此从全社会来讲,家庭消费掉的产品价值永远比生产出来的价值小。这里的差额是生产出来不用于家庭消费而用于基本建设的产品。因此我们发现,家庭的货币储蓄总额必须等于全社会的投资总额。当这二者相等时,社会上生产出来的商品总值全部都消耗掉,或者用于家庭的日常消费,或者用于基本建设。可是问题恰恰在于家庭储蓄总额未必等于社会投资总额。家庭的储蓄总额是由各个家庭独立决定的,而社会的投资总额是由各个企业家独立决定的。家庭将储蓄的钱存入银行,企业家作出投资决定后从银行借钱去搞基本建设。但存进银行的钱未必等于从银行贷出去的钱。在计划经济国家里就不会发生这样的间题,因为计划中的基建项目由国家决定,他可以做到投资额等于储蓄额(再加上国家代替家庭储蓄的钱,也就是国有企业的利润,它也可以分配给企业的主人,即全体人民)。仅当投资部门不遵守国家计划决策,例如各工业部投资超过计划指标或少于计划指标时,储蓄才不等于投资。即使发生这样的情况,国家也可以及时调整基建规模而使二者保持平衡。
在美国这样的市场经济国家里,要使由家庭决策的储蓄恰好等于由企业家决定的投资,确实是难上加难。一直到 20 世纪 20 年代,经典的经济学理论认为:存贷款的利率也是一种价格,当存款超过贷款时利率降低,减少了家庭储蓄的积极性,同时却增加了企业家贷款办企业的积极性;银行里的钱供不应求时则发生相反的过程,因此和其他任何一种商品一样,利率的浮动可以使储蓄与投资保持平衡。虽然这个理论在 19 世纪已经不太经得起事实的检验,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地经历了衰退和繁荣的交替,但经济学家们拿不出更有力的理论来解释,只能说价格的调整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起作用,经济的波动只是调整的过程而已。
可是 1929 年美国发生的大萧条证明了上述的经典理论不足以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动荡的原因。因为在那次大萧条中美国的社会总产值连续三年急剧下跌,直到 10 年以后,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生产才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这次大萧条损失的财富大体上等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的全部战争开销。美国有 1/4 的劳动力失业,许多家庭受冻挨饿,流离漂泊。在那次萧条中利率降得很低,但投资仍非常微小。因为老百姓没有钱买东西,企业家不会为了生产卖不出去的产品借钱开厂。换句话说,投资的积极性不仅取决于利率的高低,而且取决于市场的兴旺。只要产品卖得快,建厂的成本即使高一点,仍旧有利可图。1990 年秋季以来美国发生的最近一次经济衰退再次证明了利率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相当有限。布什总统相信降低利率可以刺激经济,所以政府和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相当于中央银行)合作,接连五次降低利率,利率已经低到近 20 年来的最低点,但投资仍未明显上升,整个经济仍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或者说,生产出来的总价值大于百姓的消费加投资;更确切他说,企业家眼看生产出来的产品难以销售,干脆减少生产。国民生产总值不但没有上升,反而连续几个季度出现负增长。
美国在 1929 年 10 月开始发生的令人谈虎色变的大萧条还不仅仅是因为投资低于储蓄。如果仅仅由于这一点,它只不过是一次比较严重的衰退,这种衰退在美国历史上早已发生过许多次。由衰退演变成为大萧条主要是另外两个因素促成的,第一是百姓听信谣言,纷纷到银行里挤兑,第二是美国的中央银行减少了货币供应,使资金更短缺,物价降低,企业家更不愿投资(存钱获利比办企业获利大)。最近(1991 年)国际商业信托银行因发生巨额贪污,资金不足以抵债,造成存户的存款不能兑现。如果存户有灵通的消息,就可以事先将存款提出来避免损失。1930 年 12 月初,群众在经济衰退造成的恐惧心理影响下,听信谣言,到美国银行(事实上是一家普通的商业银行,不过起了一个大名称似乎是美国政府开的银行)去挤兑。美国银行因此倒闭,结果引起一连串小银行雪崩似地跟着倒闭。银行倒闭给工商业和储户双重打击,经济进一步收缩,给衰退雪上加霜,当时美国银行界未能挽救这家殷实的兄弟,据说是因为人事纠纷,歧视犹太人的偏见,再加上同行的忌妒心理所造成。按照银行界的惯例,任何一家银行受到挤兑威胁时,只要他在经营中信用良好,他有权请其他银行借钱给他对付一时的周转困难,其他银行也有义务这样做,因为这对大家都有好处。可是当时这种惯例并未成为一种制度,结果导致衰退发展为大萧条。后来有鉴于挤兑对金融界造成威胁,美国法律规定大多数银行必须对储户的存款保险。万一银行倒闭,存户不会吃亏,这就消除了挤兑的根源。
当时这家美国银行破产后,将它的资产拍卖清理,拍卖所得显然低于资产的真实价值,何况在经济萧条的背景下。最后对储户的每一元钱偿付了92.5 分。这说明如果储户不去挤兑,他们一分钱也不会损失。
小结:当购买总量少于生产总量时发生经济运转的障碍,这是由于投资少于储蓄所引起。利率的波动可以调整投资和储蓄,但所起的作用很有限。30 年代的大萧条是两个额外因素所诱发,即挤兑银行和减少货币供应。

阅读全文

与投资等于储蓄使用条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炒股可以赚回本钱吗 浏览:367
出生孩子买什么保险 浏览:258
炒股表图怎么看 浏览:694
股票交易的盲区 浏览:486
12款轩逸保险丝盒位置图片 浏览:481
p2p金融理财图片素材下载 浏览:466
金融企业购买理财产品属于什么 浏览:577
那个证券公司理财收益高 浏览:534
投资理财产品怎么缴个人所得税呢 浏览:12
卖理财产品怎么单爆 浏览:467
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规定 浏览:531
保险基础管理指的是什么样的 浏览:146
中国建设银行理财产品的种类 浏览:719
行驶证丢了保险理赔吗 浏览:497
基金会招募会员说明书 浏览:666
私募股权基金与风险投资 浏览:224
怎么推销理财型保险产品 浏览:261
基金的风险和方差 浏览:343
私募基金定增法律意见 浏览:610
银行五万理财一年收益多少 浏览: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