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互联网理财以低门槛、便捷操作和可观收益迅速占据了市场,但是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也十分重要。比如可通过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等维度对理财方式有个大致的了解。互联网理财平台最容易遇到要属弱化风险和利用高收益来迷惑投资人,比如一个产品说收益率能达到15%,实际上这个产品与股票、期货等“非固定收益类投资产品”挂钩,完全凭运气,当沪深指数上涨15%时,年化收益率最高可达15%,当沪深指数下跌10%时,年化收益率为10%,即使损失了本金也不负责任,可是平台却把这个称之为小幅波动,这就很容易导致理财变骗局。
一般来说,互联网理财包括传统金融机构线上化产品销售、互联网基金、互联网保险、P2P网贷、众筹、互联网一站式理财等业务。因此投资互联网理财平台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抵抗住高息的诱惑
一个平台如果不是合法的模式运营,不可能长久能以如此高的收益率保证平台的正常运转,只有健康合理的盈利模式支撑才能稳健发展,不然高息背后就是各种“庞氏骗局”在等着你了。投资人要抵抗住高息的诱惑
2、远离信息披露不透明的理财平台
有些理财产品到期信息涉及到理财产品能否实现预期收益率,从而影响投资者对理财能力的判断,因此部分理财平台在理财到期收益率的披露上更为不透明。尤其是结构性理财产品,产品的结构、投向都看不清楚。
3、标的与高风险挂钩的不考虑
如果碰到背后实际上是和黄金、原油、股票等价格挂钩的产品,基本上都属于浮动收益类产品,收益率也随股指涨跌变动,属于高风险产品,并不适合所有的投资者。投资者在购买此类理财产品时一定要认真阅读相关合同,明晰资金投向、产品类型和收益约定,避免陷入误区。
4、学会自主分析
现在如果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在大厅里会有理财师会对你进行风险评估和风险提示,也能看到详细的产品介绍。但很多互联网理财产品往往缺少能代替人工分析的手段,这样也会影响到投资人的判断,因此学会自主分析理财产品的利弊,综合考虑投资效益很重要。
『贰』 投资理财要注意哪些坑
这个还真不好说明怎么去避免,如果有铁定的规则说明,就不会那么多平台擂了,坑了投资人那么多钱,只能说自己万事多留个心眼,多关心政策与投的平台的动态。
『叁』 合理规避投资理财风险,这三类人要注意了!
这世上没有稳赚不赔的投资也没有万无一失的理财,如果有,那不是夸大其词就是弄虚作假,但是利益当前,谁又能抵得住金钱的诱惑?面对当下越来越流行的投资理财风潮,各类渠道、各类平台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其中不乏有一些不规范甚至是不合法的投资平台、机构,他们针对不同人群的心理,煞费苦心地设计了种种“甜蜜陷阱”,只为让人乖乖就范,以下三类人群可谓是他们重点“照顾”的对象,读者们可需要特别注意哦!
第一类:易小恩小惠打动的老年人
虽说当下投资理财的主力军还是青年、中年居多,但是这并不代表着理财平台会放弃“老年人”这块市场,尤其对于那些“心怀叵测”的平台来说,缺乏警惕性的老年人正好是他们下手的对象,他们殷勤地将理财产品的宣传单塞进老人们的手上,简单直接的指出他们的收益如何如何的高,比存银行划算多了,甚至还会以“大礼包”的方式打动那些初次投资的老人,而这些“大礼包”一般都是一些米、油之类家常用品,一旦贪图小便宜的老人被这些小恩小惠所打动,他们积攒了一辈子的积蓄可能就要进入别人家的口袋了。
其实对于这种线上金融平台线下揽客的行为,相关监管部门是明文规定禁止的,但因为流动性太大,也就难以监控,何况很多老人缺乏相关金融知识、很容易在推销员的甜言蜜语下降低警惕,被骗的风险自然很高。
第二类:一心只为宝宝的孕妇
常言道“一孕傻三年”,再精明干练的女性,也会在怀孕期间变得不那么“理智”,究其原因,还是因为这些准妈妈将生活的全部重心都放在了宝宝上,所谓关心则乱,当一切行为都打上“宝宝”的幌子之后,孕妇们就不那么淡定了,一些平台也是针对这点不断围绕妈妈们推出“亲子福利”这类活动,形式大多是“现金加实物”,让妈妈们投资后免费获得一些母婴用品,一个萌萌的奶嘴,一块可爱的肚兜……常常就能令妈妈们不能自持,口袋里的奶粉钱自然也就不翼而飞了。
第三类:虚荣驱使下的大学生
这最后一类其实是最普遍也是最令人担心的人群,他们是天之骄子是家庭的希望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这类人正是大学生,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并非没有识别是非的能力,然而缺乏社会经验又盲目自信的他们往往却成为最容易踩雷的人群,最明显的例子无过于前段时间的“裸条”事件。其实究其原因还是在于一些大学生远超消费能力的消费需求,在这种消费欲念的驱使下很容易产生过剩的虚荣心,但是注重自尊、好面子的他们又不好意思向亲朋好友借钱,这时投资门槛低的互联网理财平台自然进入了他们的眼帘,于是乎这些想挣钱却又没有耐心学习理财的学生就这样入坑了,其实投资理财无可厚非,但那些急着要短期赚取收益的大学生一心只想赚钱往往忽视平台的安全性,一味追求高收益高回报,至于风险他们只当视而不见,心存极大的侥幸心理,这种心态正是投资理财的大忌,你说他们不中招谁中呢?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要想合理规避理财风险,最核心的方法,还是要做好自己,洁身自好,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多多了解相关理财知识,常去知名的网贷论坛、网站看看,了解各类平台的动向,认真研究平台的安全风控举措,做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肆』 常见的理财之坑——看了就别再掉进去了
咱们有时候,踩过坑,踏过雷,在投资理财这个事情上,一不小心就进坑里,出不来了,之后就变得非常谨慎,然后不相信理财投资,乖乖把钱只存银行。
今天总结下,咱们在理财过程中,容易遇到的一些坑。
存款变保单
前几天,爸妈打电话过来,说存了一万块钱,然后告诉我们需要存5年,最后签字的时候发现是保险,不过最后还是签了,说就当存钱了,这就是典型的存款变保险的过程,现在这样情况比之前好,之前好多柜员都不直接告诉是保险,现在因为保监会和银监会要求更加严格了,所以最后必须得说是保险。
但往往因为大家还是不太懂,觉得5年,然后宣传的利率一般在3-4%左右,所以觉得钱也不用,就签了。
PS:一一妈妈并不是说银行销售的保险不可以买,而是需要结合咱们当下的需求,如果是老人,每年存1万,就当给自己存钱攒钱了,如果是年轻人,建议不要提早锁定到这么稳的产品中去,而是适当尝试一些可以波动也好,收益更高的产品上,资金的使用效率更高。
银行人员的私单
这类情况还是时有发生的,如何避免呢,确认自己银行卡、存折里确实有自己存入的钱。不要相信和银行从业人员私下签的“理财协议”。
PS:为什么会有这类情况发生呢,现在有很多理财产品外部渠道佣金高,银行客户经理和客户关系好,取得了客户的信任,然后有时候客户也希望有更高的收益率的产品,然后一拍即合也有可能,利用的就是咱们追求高收益的心理,所以确认产品的出口和主题,如果是私单,风险很高,如果有收益,你好我好大家好,如果亏损,本身又没有相应风险承受能力,那这个雷,踩了损伤面积就大了。
担保公司吸收存款
有些担保公司非法发行一些“保本保收益”的理财产品,类似于一年收益12%之类的。因为是担保公司,很多人觉得很安全。但这两年以来,已经有很多担保公司跑路了。
有担保,不意味着绝对无风险。大多数担保公司,是不允许发行产品吸收资金的。
原始股、传销等欺诈行为
常见口吻有:“我这里有XX公司的原始股,我已经拿到内部消息,它很快就上市”。
相信我,上市是一个严肃的过程。即将上市的这种公司的股份,除了一些Level比较高的官员外,普通人基本是没有买入的机会的。
常见口吻有:“一次性投入XX元,每天返多少元XX,过多少天就回本了,之后就是净赚了!”
世界上没有一种理财产品,可以稳定地、高收益地、无风险的每天回款。如果有这种情况,那不科学。
白银、外汇之类
常见口吻:“来炒白银外汇吧,一个月300%的收益。担心亏损?别怕,我们有老师带,肯定不会亏损的!”
如果真能做到这么高,那这些老师就自己去操作了,何必拿你的钱赚些手续费。白银、外汇投资里,欺诈倒是不少。
即使是正规平台,正规投资渠道,也不建议普通人大量参与,毕竟这是高风险性的理财行为。
买错保险
一些保险人员在推销保险时,经常许下高收益。
有时候这些保险销售人员是你的朋友、亲戚、或同事,为了卖个面子,你就买了这些保险。
其实建议做个简单地选择,如果销售人员只是一味说保单的收益很高,而你又是对收益动了心,这种情况下,就绝不要买这款保险。保险的投资收益普遍超不过银行定存,购买保险,主要目的还是为了防范风险。
一一妈妈建议,买保险的顺序:大病意外保障先行,然后再考虑分红类的养老和教育金
P2P网贷平台
高收益,平台担保,无风险,高利率,相信还是有很多投资人不小心踩雷,P2P网贷平台需要谨慎选择,从管理团队,市场口碑,媒体报道,合作伙伴,是否有风投公司资金融资几个纬度去考察,谨慎投资,避免踩雷。
今天就简单总结以上几点。
网络问咖入驻大咖:汪凡
金融狗,两个熊孩子的妈妈,和宝宝一块萌翻生活,理财理生活,等你和我分享你的心情理财故事
坚持原创的一一妈妈,金牛座,金融狗,若你喜欢我的文字,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和微博,转载请联系作者本人获得授权。
『伍』 银行购买理财产品,如何避免入坑,才能防止存款变保险呢
购买理财产品是一个技术活,需要对理财产品的发行、运营有一定的了解,但是有人却会借助这些专业技术欺骗投资者,网上经常看到理财变保险,银行理财变非法集资的案例,所以理财时一定要小心谨慎。
那么如何避免理财被骗,防止存款变保险,理财变非法集资呢?结合我自己的一些认知和经验,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1、不要相信道听途说的信息
根据监管要求,正规的理财产品是不允许在公众媒体进行广告宣传的,更不允许通过小道消息进行私下传播,因此,只要是道听途说或者有人兜售的理财产品基本都是骗局。银行的理财产品是不会在银行以外的地方销售的,所以理财还是到正规金融机构。
我身边一个同学就是这样被骗的,通过一个朋友的微信介绍,可以投资某个数字科技公司的股权,不但能分红,可能还要上市,现在投资1000元,几年后会变成上百万。这种消息竟然有人相信,不但自己投资,还不遗余力的向别人介绍,认为被骗也就是1000元,万一是真的呢?简直太可笑了。
理财产品就不一样了,理财产品是没有任何保障的,有承诺也是非法的,理财公司一旦倒闭,理财资金就会打水漂,所以,即便是银行理财,也无法保证资金安全。在最终选择理财产品的时候,一定要选择那些资产规模大、成立时间长、口碑比较好的大型银行或资管公司,这对规避风险也是非常重要的。
结论
总之,理财是有风险的,风险不只是来自产品本身,也有可能来自外部,外部的风险主要是防止被骗,防止被“飞单”办理保险或者高风险理财,防止因为理财单位经营风险带来的不确定性。通过上述五个步骤,相信您能够对理财诈骗有了一定的识别能力,在投资的时候能够避免陷入理财陷阱。
『陆』 理财路很难一帆风顺,你曾踩过哪些理财的坑呢
^在货币超发、资产价格飞涨的时代,投资理财对一个人的财富地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投资理财的致富之路上,陷阱和馅饼一样多,如果没有专业理财人士指导、没有基本的风险识别能力和资金管理能力,落入投资陷阱的可能性也许更大。
作为在投资市场侵淫多年的老司机,大师兄深知市场的水之深、坑之多,只有加强认识,把风险之坑一一填上,才能为真正实现财务自由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个坑:不懂投资理财的重要性,落入消费主义陷阱。
当年张子强绑架了李嘉诚的儿子,后来李嘉诚遵守承诺,用了10亿多港元赎回自己的儿子,并且让他去买长江实业的股票,但是这个悍匪不听,认为钱不能用于消费,就没有价值。结果,钱很快就败光了,最终踏入不归之路。
第二个坑:迷信理财的所谓金科玉律,落入教条主义陷阱。
在理财方面有8个传播很广的定律:1)墨菲定律;2)72法则;3)4321定律;4)双十定律;5)31定律;6)80定律;7)30定律;8)1:1定律。
很多投资小白将这些定律奉为金科玉律,其实大可不必。投资理财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但是绝不能过于教条。
比如从房贷收入比不能超过30%的30定律来讲,如果房子本身用来投资,租金收益覆盖了还贷压力,自然不用受30定律的限制;如果个人未来现金流能够稳定增长,还完房贷后日常生活不受影响,而且房价正处于初期上涨周期,这个时候更不应该局限于30定律而错失买房的良机。
第三个坑:轻信理财承诺,落入高收益陷阱。
e租宝当年的急速扩张,正是利用了投资者对高收益的极度渴求,对外承诺的年化收益高达9%-14.6%,几乎是行业平均水平7%-8%的2倍。眼见有利可图,全国各地投资者蜂拥而至。更有疯狂的“大爷大妈”,提着现金直接杀往e租宝当地分公司。
事实上,金融公司在对外推销自己理财产品时,可能只谈收益避谈风险,而高收益背后的高风险,成为普通投资者难以识别的陷阱。
第四个坑:缺乏独立思考,盲目效仿他人,落入从众心理的陷阱。
投资市场上,看到别人投资赚钱,盲目跟风者何其多。每到牛市末期爆棚的成交量,就是韭菜们交给市场的巨额学费。
2007年10月上证6000点上方、2015年6月上证5000点上方,在巨大的赚钱示范效应下,无数对市场一无所知的新股民冲进市场,期望分到一杯羹。但是,除了贡献出全球第一的巨额成交量、获得浮盈带来的短暂快感之外,面临的是长期难言的痛楚。
第五个坑:追求一夜暴富,落入频繁买卖的流动性陷阱。
比如投资股票,很多人追求动辄每年翻倍的收益,殊不知过高的预期收益,必定导致过于频繁的交易,最终陷入流动性带来的亏损陷阱。事实上,股票市场的长期走势是向上的,正是过高的收益预期和频繁交易,才是导致大部分人亏损的根源。
▲美林投资时钟,是全球公认的资产配置重要参考指标
从当前中国家庭的资产配置来讲,显然是不够合理的。房价大涨的时代背景下,国民绝大部分资产都配置在房产上,甚至出现了住着1000万的房子、月供超过收入80%、家庭日常开支捉襟见肘、流动资产几乎为零的极端案例。
今年年初,一篇微信公众号文章《深圳两套房,面临失业,中年财务危机引发家庭悲剧》在网上疯传。主人公迷信房价只涨不跌的神话,没考虑个人未来财务变化,把几乎所有的钱都用在了买房和还房贷上,然而,一旦出现房价下跌或者个人财务危机,家庭生活悲剧就难以避免。
第九个坑:过于尊重亲朋好友的意见,落入身边人的陷阱。
比如,你现在30岁,单身,有50万元。对于这50万元该怎么办?你的家庭成员肯定会根据传统观念这么建议你:拿这50万元做首付,买套房子,然后找个对象结婚。但是专业的理财师会根据你的真实想法和财务状况、更多地从各个资产的风险收益角度上来建议你做资产配置。
说了这么多,大师兄只想告诉各位,投资理财是专业度极高的行业,对于缺乏相关知识和经验的普通投资者来讲,寻求专业理财师的帮助,避免盲目入市,才是实现投资目标、防范投资风险的理性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