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金融市场 > 驳中国高储蓄致金融危机说法

驳中国高储蓄致金融危机说法

发布时间:2021-10-05 11:23:03

A. 中国的高储蓄是如何推演到是经济危机的根源的

其实是资产炒作的结果,与中国高储蓄利率无关。

他们的理论是:中国高储蓄--中国内需少--中国出口增加--美国进口增加且价格便宜--美国消费开支少--美国热钱多--美国热钱来中国投资--中国产品增多--中国出口增加(开始循环),链条一旦破坏了,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起完蛋。

B. 反驳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利大于弊

出现世界性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编辑本段特征
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编辑本段类型
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
编辑本段产生
泰国的金融危机事发于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的动乱。首先是外汇市场的美元收缩冲击,使得泰铢在很短的时间内大幅度贬值,进一步影响了泰国的股票市场和金融体系,东南亚的金融市场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捆绑经济,而且各国的货币不统一,在国际化的金融市场上美元最终成为交易单位。间接的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创造了助动力。
所以,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来自于外汇市场的冲击,货币危机又成了金融危机的附属。 次贷危机导致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必须重新估计风险、分配资产,未来两年,发达国家资金将纷纷逆转回涌,加强当地金融机构的稳定度。由此将导致新兴市场国家的证券市场价格大幅缩水、本币贬值、投资规模下降、经济增长放缓甚至衰退,其中最为脆弱的是波罗的海三国和印度。新的金融危机将为中国经济增长带来压力,但中国资金也面临“走出去”抄底整合并购相应企业的好时机。
世界范围金融危机的乌云正在聚集,未来两年内,全世界将出现一次新型的金融危机。这一金融危机的最大受害者将是一些新兴市场国家,这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和新的机遇。
资金流动逆转将导致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危机
为什么未来世界将出现新型的金融危机呢?这要从发达经济体与新兴市场经济体过去近十年来金融业发展的基本格局谈起。
以美国和英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在过去近十年,受益于全球化的大趋势,经济不断繁荣,但这种繁荣的基础其实比较脆弱。这些经济体自身的储蓄相对不足,消费不断增长,经济的金融化趋势不断加强,其集中的表现就是家庭利用已有的金融资产,尤其是房地产为抵押,向银行借款来支持其日益高涨的消费。这一格局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消费信贷链的破裂,集中的表现就是美国的次级房贷危机。次级房贷危机导致美国的金融机构必须重新估计金融风险的成本,也使这些金融机构必须重新分配自己的资产,以降低风险。
反过来看,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过去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吸引了大量发达国家的资金,以墨西哥、俄罗斯、印度、巴西等国为例,其证券市场上一半以上的资金来自于国外。日益高涨的海外资金不仅推动了本地资产价格的高涨,也推动了本地经济的繁荣,同时也带来了本地货币实际汇率的不断升值。这一系列过程为这些经济体发生金融危机埋下了种子,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两个地区:一是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立陶宛和拉脱维亚,不仅经常账户出现了占GDP10%以上的赤字,同时财政赤字也日益加剧,国内价格上涨的趋势愈演愈烈,而且,这些国家还实行了与欧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这无疑是写下了导致金融危机最佳的化学反应公式。
另一个非常脆弱的经济体,就是印度。虽然印度经济在过去3年内保持了年均8%以上的增长率,但是其宏观经济的情况不容乐观:长期以来,印度的经常账户处于赤字状态,证券市场一半以上的资金来自于海外,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中央政府也是长期处于赤字状态。
综合考虑发达国家以及新兴市场国家的一些经济情况,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在未来两年之内,世界经济很可能发生资金流动逆转的情形,那就是几年前从发达经济体争先恐后涌入新兴市场国家、追求高风险高回报的资金,在发达国家重估风险的情况下,纷纷逆转涌回发达国家,加强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的稳定度。这种趋势的形成无疑会对发展中国家带来直接的影响,并最终导致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危机的形成。世界经济因素主要包括:
(1)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但由此而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如民族国家间利益冲撞加剧,资本流动能力增强,防范危机的难度加大等。
(2)不合理的国际分工、贸易和货币体制,对第三世界国家不利。在生产领域,仍然是发达国家生产高技术产品和高新技术本身,产品的技术含量逐级向欠发达、不发达国家下降,最不发达国家只能做装配工作和生产初级产品。在交换领域,发达国家能用低价购买初级产品和垄断高价推销自己的产品。在国际金融和货币领域,整个全球金融体系和制度也有利于金融大国。
这次金融危机影响极其深远,它暴露了一些亚洲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仅是坏事,也是好事,这为推动亚洲发展中国家深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健全宏观管理提供了一个契机。由于改革与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这些国家的经济全面复苏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成长的基本因素仍然存在,经过克服内外困难,亚洲经济形势的好转和进一步发展是大有希望的。
发生在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是继三十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之后,对世界经济有深远影响的又一重大事件。这次金融危机反映了世界和各国的金融体系存在着严重缺陷,包括许多被人们认为是经过历史发展选择的比较成熟的金融体制和经济运行方式,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都暴露出许许多多的问题,需要进行反思。这次金融危机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提出了要建立新的金融法则和组织形式的问题。本书试图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本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如何解脱本世纪初货币制度改革以后在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条件下各国形成的货币供应体制和企业之间在新形势下形成的债务衍生机制带来的几个世纪性的经济难题,包括:
(1)企业债务重负,银行坏账丛生,金融和债务危机频繁;
(2)社会货币供应过多,银行业务过重,宏观调控难度加大;
(3)政府税收困难,财政危机与金融危机相拌;
(4)通货膨胀缠绕着社会经济,泡沫经济时有发生,经济波动频繁,经济增长经常受阻;
(5)企业资金不足带来经营困难,提高了破产和倒闭率,企业兼并活动频繁,降低了企业的稳定性,增加了失业,不利于经济增长和社会的稳定。
(6)不平等的国际货币关系给世界大多数国家带来重负并造成许许多多国际经济问题。
以上问题最深层的原因,是货币制度的不完善和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企业之间交易活动产生的新机制未被人们充分认识。本书的思路是,建立一种权威性的企业交易结算的中介系统――国家企业交易中介结算系统,解脱企业之间的债务链,消除企业和银行坏账产生的基础,以避免债务和金融危机的发生,并减少通货膨胀和泡沫经济的危害,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在这个创新过程中,还会产生国家税收和财政支出方式的创新,减少财政赤字的发生。同时,还会产生企业制度的创新,减少企业的破产倒闭和兼并现象,增强企业的稳定性。并且,还将对国际结算方式进行创新,对国际货币的使用进行改革。这个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的治理,而是对纸币制度所存在的严重缺陷的修正,是对货币供应和流通体制的创新,是金融体制的重大变革,并且,这种变革带来经济运行机制的诸多方面的调整。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尽管在各国有其具体的内在因素:经济持续过热,经济泡沫膨胀,引进外资的盲目性--短期外债过量,银行体系的不健全,银企勾结和企业的大量负债等,危机也有其外在原因:国际炒家的“恶劣”行径,但是人们还应进一步追根求源,找到危机生成的本质因素--现代金融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趋势。
刘诗白认为,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固有的内容,1929年-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恐慌,更是以严重的金融危机为先导。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首先发生于资本主义世界。可见,金融危机有其制度根源,是资本主义危机。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存在于市场经济固有的自发性的货币信用机制,一旦金融活动失控,货币及资本借贷中的矛盾激化,金融危机就表现出来。以金融活动高度发达为特征的现代市场经济本身是高风险经济,包孕着金融危机的可能性。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又一重大特征。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超国界发展的最高形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之间商品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各国在经济上更加互相依存,商品、服务、资本、技术、知识国际间的频繁流动,
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表现得更加鲜明。金融活动的全球化是当代资源在世界新配置和经济落后国家与地区跃进式发展的重要原因,但国际信贷、投资大爆炸式地发展,其固有矛盾深化,金融危机必然会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环节爆发。综上所述,现代市场经济不仅存在着导源于商品生产过剩、需求不足的危机,而且存在着金融信贷行为失控、新金融工具使用过度与资本市场投机过度而引发的金融危机。在资本主义世界,这种市场运行机制的危机又受到基本制度的催化和使之激化。金融危机不只是资本主义国家难以避免,也有可能出现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
金融体制的不健全、金融活动的失控是金融危机的内生要素。正由于此,在当前我国的体制转型中,人们应该高度重视和切实搞好政府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特别要花大力气健全金融体制,大力增强对内生的和外生的金融危机的防范能力。总结: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人们对危机爆发的原因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探讨.指出了危机爆发的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刘诗白则进一步指出深层次的原因,即现代货币信用机制导致危机的爆发。只要现代市场经济存在,市场经济所固有的货币信用机制就可能导致金融危机。只不过,它只是发生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国家。这一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也不例外。虽然如此,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健全金融体制来防范金融危机,刘诗白又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防范金融危机之路。

C. 徐滇庆:中国的高储蓄率还能维持多久

下面请徐教授发言。 徐滇庆:高储蓄率是中国的一个典型特征。从这个图表上(略)可以看到,红的是中国,中国一直在适时振动,然后下边这个蓝的和粉的是韩国和台湾,韩国和台湾是在 20% 多和 30% 多,现在处在一个明显的下降趋势,然后下面一组是富国,世界上的工业国,如美国和英国,大概是在 20% 上下。 2001 年全球储蓄率平均是 19.7% ,这些富国的储蓄率在 20% 左右,比平均水平高一点。但是各个国家不完全一样,美国 16.5% ,英国 16.7%, 德国 19.6%, 加拿大 23.2% 。而西方各国的储蓄率在最近几年都呈下降趋势,穷国连饭都吃不上,储蓄率也很低,我们把全世界的储蓄率数字都收集起来,什么国家有高储蓄率呢?只有这个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具体来说高储蓄率就出现在亚洲: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以及随后的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 亚洲四小龙,韩国的储蓄率在 1995 年是 36% ,台湾是 37% ,香港 32% ,新加坡高达 50.8%, 新加坡主要是公积金的储蓄,另一方面是新加坡的住房制度不一样,因为它是强制性地把住房公积金拿出来,所以它的储蓄率特别高,实际上大概也和韩国,台湾的水平差不多,如果把这部分去掉。在 80 年代,亚洲的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也都出现了高增长率。 1992 年泰国的储蓄率是 36.2%, 马来西亚 37% ,也都很高。可惜亚洲这些国家在 97 年遭遇金融危机,所以它们的高增长趋势受挫,储蓄率也低了,因为整个经济崩溃了,也谈不上储蓄了。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研究这个呢?实际上这个问题的针对性是非常强的,中国金融稳定是有三道防火墙,第一道,对内垄断;第二道,对外隔离;第三道,高储蓄率。有这三道防火墙,咱们什么问题都不怕,所有人存钱都存到四大商业银行,四大商业银行也没有什么区别,所有每年的存差都特别高,第二,对外隔离,人民币不可兑换,这是个很有效的防火墙。外资银行不能经营人民币业务,这道防火墙就保证着我们能够比较准确地知道外国人手里有多少人民币,因为银行不能通过 inter-bank law 来拆借,那么就没多少人民币,我们怕就怕你经营人民币业务,那这中间每天变化很快的,因为我经营人民币业务,我手里需要人民币,我也可能今天放一张单子去我今天需要钱向你拆借,完全正常,而现在你不能经营人民币业务。外资银行撑死能够拿到的人民币,包括在香港,东南亚地区不完全合法流出去的人民币现钞,包括外资的企业的利润,能够持有的人民币总量折合成美金,不超过 300 亿,但是我们的外汇储备有 1500 亿, 300 亿来攻击我们的汇率系统,通过大量操作人民币来搞垮我们的汇率体系是根本做不到的,但是一开放银行业务就完全不同了,你就不知道它手里有多少人民币,它只有人民币才能做人民币业务。 泰国在金融危机袭击来的时候它就懵了,它连数字都找不到,它不知道它有多少泰铢,而它的泰铢并不是长期流出去的而是短期拆借。韩国也是到最后都搞不清对方有多少弹药,随时它给你补充弹药,所以那本书专门有几节提到这个问题,而且是韩国的经济学家,泰国的经济学家自己说的。那么这两条都有实现性,第一条对内的垄断局面将随着对外开放而取消,因为我们已经明确地讲了在中国加入 WTO 五年之后要开放银行业,最近我从他们的报告上学到了他们有关方面的共识,我们难道一定要走泰国,马来西亚的覆辙吗? 开放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比如说,美国的花旗银行在加拿大多伦多,温哥华,渥太华没有一家公司。加拿大有没有违背 WTO ?没有,你挑不出毛病来,但是花旗银行为什么不到加拿大去,加拿大是一线的经济大国,这么大的市场它为什么不要?所以我们写了一份报告,有 80 多页。总之,你要有个危机意识,你要知道你的状态是什么,你该做什么,什么东西是你不该做的,你没本事做到的东西就不要做,连加拿大都不敢做的事情你都敢做,你最后遭遇危机的时候只能够痛定思痛地回顾这是现在我们没有危机意识,有危机意识绝对不能那么做,那么到了 2006 年的 11 月份,这就面临着一个全新的挑战。最近我和几位经济学家一起写了一个报告,为什么最近金融大案要案层出不穷?从北到南,而且一出就是十几个亿,这中间哈尔滨的高山,小小的一个银行支行,偷走十几个亿,咱们压根不知道,现在这些案犯逃得无影无踪,十几个亿,那个东西要拿人民币现钞,一个小面包车都装不下,他个小支行,怎么有这么大的能耐呢?他不是一天偷的,是今天偷一百万,明天偷一百万,就这么着在偷也得很长时间才能偷出个 10 几亿啊!从黑龙江到吉林再到大连,太原一偷就是 12 个亿,广东诈骗 14 个亿,从上到下出问题,而且一出就是大问题,我们要思考,为什么现在这些金融大案一个一个出来,真实情况比想象的更糟糕,为什么现在出这么多问题?我们用两句话,第一句:地震没到,老鼠搬家。第二句:世界上最精明的就是隐藏在银行里面的贼。这两句话不知有没有人能驳倒我。 隐藏在银行里面的贼他已经偷窃了几千万几个亿,给暴露了抓住了杀 10 次头都不够。贪污犯贪污 100 万就杀头了,他几千万上亿,已经拿走了,已经转移出国了,他最敏感,他为什么不走呢?因为他还能再偷一把。那么现在为什么暴露出来呢?这是因为 2006 年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必然导致资金分流,无论什么人如果花旗银行汇丰银行在北京开一个点,你会不会把你存款当中的一部分存到花旗或汇丰去?会。咱们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有 20 万个网点,那比什么重啊?咱们中国的精细数,官方数字是 0.4627 ,实际上超过 0.5 。这是什么意思啊?传统的计算方法是在 0.3 的时候是 20% 的人拥有 80% 的银行存款,那么实际上是 10% 的人可能就拥有 80% 的存款,贫富差距就这么大,只要 10% 的人都住在那,全住在大城市里头,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哪有穷人住到乡下去的?这些人如果要转移的话,我们有一个估计,只要这些人把他们的存款转移一点点,就是超过了 !0% ,只要有 10% 的存款从现在的银行体系分流到外资银行,我们的存差就没了。 现在大家心情很平静,主要问题是我们有巨大的存差,每年存进银行的钱比贷出去的多,而总资产一年一年丧生,银行在逐渐的增大,越来越富有,如果银行的资产在下降,那么这印证了四个字叫水落石出,这个时候再想象现在这样拆东墙补西壁,你就面临着资金来源的枯竭,资金链就断了,现在为什么这些蛀虫不逃呢?因为有大量的钱进来,他进来的多出去的少就能补,等到进来的不够这案犯就要暴了,如果这个估计是正确的话那么现在到 2006 年 11 月将是金融大案的高发期,该逃的必须要逃,而他一逃,这个账面上的窟窿就出来了,并不是说现在钱还在,现在钱早已不在了,是个窟窿,不过窟窿得在,这个分析有待检验,但是我并不是百分之百的肯定,我敢说有相当多的金融案犯弄虚作假,我们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要作防范。 那么我们的第三道防火墙就是高储蓄率。金融案件之所以不暴露是因为大量的资金流入了银行,只要有钱进来,银行的资金链就不会断竭,所以拆东墙补西壁就有条件了。那么我们现在的第三道防火墙高储蓄率还能持续多久?所以这个就是本人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我们知道中国储蓄率确实很高,但是我们要研究它是否会一直高下去,一直 40% 。而出现高储蓄率的基本原因是什么?具体的是消费习惯( consumption behavior ),这里有个概念叫第一代效应 (first generation effect) ,今天我们就是围绕 first generation effect 来解释,来预测和计算中国的高储蓄率有持续多久。这是中国的储蓄率,高储蓄率的重要性:因为高储蓄,人们可以投资,高储蓄率还能保证金融系统稳定。只要有源源不断的钱进来,我不管有多少不良贷款,有多少窟窿都不怕,那么下面就会有很多问题。中国能不能持续地保证高储蓄率?如果不是这个情况,那么什么时候中国的储蓄率要开始下降?下面我们要比较准确的估算一下,对于大家提高危机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整个研究就是我这本书《危机意识与金融危机》,还有这 本书《徘徊在大门口的金融危机——把脉中国经济体制》。 我们并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吓唬谁,你要有个危机意识,就像你要告诉你小孩,出门过马路要注意,弄得不好撞上轧死你。你的目的是让他不要轧死。有的意识他不重视,你现在说没事你随便过马路时,它是没法生什么效的,唱颂歌有的时候是需要唱的,所以我有的时候在新闻媒体前没少给中国唱颂歌。唱的颂歌唱多了人家还在网上骂我说徐滇庆替中共讲话,目的是假期的时候回国免费旅游。这并不是这么回事,我们作为学者,作为研究人员,我们要提供的是各种可能出现危机的信息,并且呼唤危机意识,使大家注意到过马路不小心要被车轧死。 现在我就来谈 Rostow ,实际上我们这个理论最好规范化的途径就是 Rostow 的发展理论的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传统社会( traditional society ),传统社会当然就是农业社会了,比较封闭的。第二个阶段是起飞前阶段,必须要有一些变革,产生起飞的动因,咱们中国的动因是文化大革命,导致咱们国民经济崩溃。第三个是起飞阶段,就是一下子就上去了。第四个是趋于成熟。第五个是 high mass consumption ,叫做大众高消费阶段。 Rostow 把经济增长分成 5 个大的阶段,实际上我们从横向来看世界各国,有很多国家,穷国在非洲,亚洲,这些穷国是处于传统社会,储蓄率非常低。这些富国处于大众高消费阶段,储蓄率就维持在 15% 到 22% 之间,也就那么多了,而且相当的稳定,稍有下降的趋势。中间就是起飞,起飞很遗憾的是今天能够从低收入国家进入到高收入国家的无非是亚洲四小龙,还有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我们叫 new consumption country ,但是他们金融危机发生了,还有一个大家伙,中国,所以我们就不希望它重复泰国的例子。 现在Rostow 没有给出定量,这五个阶段是理论上阐述了一下,那么我们就试图通过这份研究,给出这五个阶段确切的定义,特别是第三和第四阶段,第四阶段叫做趋于成熟,什么叫做趋于成熟?能够持续多久?它和储蓄率之间有没有一定的联系?人们都知道在储蓄和消费之间存在着统一对立的矛盾,高速增长若干年之后储蓄率必然面临着来自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国民收入的提高使人们能储蓄得更多,另外一方面人们多提高生活水平的追求有可能降低储蓄率,一正一反两方面的影响。经济发展的目的最终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为了激励生产积极性必须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而民众消费水平的提高反过来必然降低储蓄率,所以我们做了一些 review ,很多人就这个问题做了研究,现在从这个数字,我们能够很清楚地看到,四小龙从穷到富起飞,四小龙保持高储蓄率多少年? 20 到 30 年。这个还不能比较准确地来告诉我们,但是当大众高消费社会的时候消费会增加的比较快,而储蓄率就开始逐步下降,那么这是给我们很重要的一个暗示,即大众高消费阶段储蓄率会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而下降,而起飞就是储蓄率会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而增加,趋于成熟就是人均收入和储蓄率不相关,人均收入增加,储蓄率始终在 30% 到 40% 之间徘徊,高储蓄率。刚才中国那条曲线就表明中国处在这个阶段,这样我们就可以检验了。

D. 中国的储蓄率过高和美国高消费低储蓄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昨天在“马来西亚央行高层研讨会”上表示,美国低储蓄、高消费的状况与中国的高储蓄率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此前,美国多名政府高官曾公开指责称,中国的高储蓄率是全球金融危机的原因。 OyUcDi)
PZ}'XricNL
周小川承认,近期国际上有部分观点认为,亚洲和产油国储蓄率过高是全球经济失衡和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他强调指出,从储蓄率波动的时间分布看,美国本轮的低储蓄、高消费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而东亚国家的储蓄率是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才开始有所提高,中国储蓄率的上升更是在2002年以后。因此,就时间分布上的差异而言,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 ^U>)Hi_
NcRE%7"
“某些经济体的高消费、低储蓄的经济增长模式是难以持续的,其对增长模式的反思势在必行。”周小川指出,美国高消费、低储蓄状况的一大原因是其对经济“过度乐观”的态度。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经济呈现很强的灵活性和良好恢复力,致使市场“过度乐观”,这种观点也显著影响了美国居民的储蓄行为。他预计,在本次金融危机后,美国的这种状况将会出现较大的调整。 `]a} fiR
a=` R`6_
此前,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把美国房地产泡沫归咎于外国人尤其是中国人的高储蓄率,美国新任财政部长盖特纳则指责中国操纵人民币汇率。周小川表示,从统计上看,汇率与储蓄率的相关系数不高,且统计检验也不够显著,似乎不能仅靠调整汇率来调整储蓄率。 Y9 -[0}
K 1UAw:9
周小川分析称,东亚国家储蓄率偏高存在多种客观原因,包括民族传统、文化习惯、家庭结构、人口结构和经济增长阶段等。因此,全球储蓄率不平衡是客观存在的,希望在短期内得到改变是不切实际的。中国政府降低储蓄率的意图是明确的。自2005年以来,中国已将扩大内需和刺激消费作为基本的国家政策,这些政策的综合结果必然会降低储蓄率。(北京晨报) [BHlv;
SgW=.U`{\8

E. 以往金融危机的过程与解决办法

最早的金融危机是在18世纪的荷兰,由于郁金香市场的泡沫严重导致整个郁金香花市和相关产业和金融产品(比如股票)价格崩溃,那个时候也没现在这么丰富和成熟的经济理论支持,就等价格崩溃到一定程度后市场自然形成新的均衡点。(现在有了理论其实也是这么搞,等市场筑底)

19世纪中从美国开始爆发了第一次世界范围(主要是美欧)的经济危机,主要也是由于工业革命后产量爆炸性增长和一段时期内经济特别繁荣导致的通货膨胀和市场泡沫,这次危机的最严重影响是发生了欧洲各地的工人运动,包括社会主义在欧洲的流行,但各国通过严厉打击给镇压下去,然后纷纷调整劳资关系等缓解了矛盾,另外新市场的开发,尤其是打开了中国市场,给这些国家找到了经济增长的新g点,此外由于改善了工人条件,国内消费市场开始兴旺也带动了资本主义在19世纪后半期的奔腾年代。

最著名的“大萧条”(the depression)就是奔腾年代后发生的,准确说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爆发的,起点是美国华尔街。爆发原因主要体现在一方面美国有严重的经济泡沫,欧洲在战后为了寻求经济恢复纷纷采取严厉的贸易保护主义,对外国商品征收重额关税,导致国际市场大萧条,最终反过来损害了各国经济实体(所以贸易保护主义绝对是弊大于利的)。这次危机最终的解决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美国式的罗斯福新政,国家开始加强干预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大力推进基建措施,成立美联储控制金融界,打击投机倒把,恢复工业保证就业等等。另一种就是德国式道路,开始整军备战。于是二战就爆发了。

再之后是70年代由于海湾战争导致国际石油价格暴涨,受此影响美欧经济陷入二战后黄金发展后第一次衰退,而新兴亚洲国家和地区如韩国,香港,台湾,新加坡则抓住机会以低成本吸引外资发展制造业崛起。这次危机的另一影响是经济学界又放弃了原来罗斯福新政那套凯恩斯主义,开始采取新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这次衰退以克林顿上台后的大增长结束。

之后是亚洲金融危机,原因是亚洲在70年代发展后累积的泡沫,由头是索罗斯投机做空泰铢,解决是严酷的等待市场到达均衡点。

然后是2001年网络泡沫,原因是网络概念股在美国暴涨引发泡沫,911后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采取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令美国经济没有太大衰退,但造成了一个严重后果,就是给今天的次贷危机打下伏笔。

F. 中国的高储蓄率还能维持多久

到2012 到 2015年,我们的高储蓄率就结束了。因此必须赶在此之前加速金融体制改革。否则金融危机突然爆发的话,其结果不堪设想 中国的金融稳定,实际上有三道防火墙:第一道,对内垄断;第二道,对外隔离;第三道就是高储蓄率。有这三道防火墙,咱们什么问题都不怕。 金融业开放带来的危机 现在,所有人存钱都存到四大商业银行,四大商业银行也没有什么区别,所有银行每年的存差都特别高。对外隔离,人民币不可兑换,这也是个很有效的防火墙。外资银行不能经营人民币业务,这道防火墙就保证着我们能够比较准确地知道外国人手里有多少人民币。 当年,泰国在金融危机袭击来的时候就懵了,政府连数字都找不到,它不知道外国人手里有多少泰铢,而它的泰铢并不是长期流出去的而是短期拆借。韩国也是到最后都搞不清对方有多少弹药。中国加入 WTO 五年之后要开放银行业,对内垄断局面将随着对外开放而取消,我们的前两道防火墙将不存在。难道我们一定要走泰国、马来西亚的覆辙吗? 开放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比如说,美国的花旗银行在加拿大多伦多、温哥华、渥太华没有一家公司。加拿大有没有违背 WTO? 没有,你挑不出毛病来。但是花旗银行为什么不到加拿大去?加拿大是一线的经济大国,这么大的市场它为什么不要?因为它进不去。总之,要有个危机意识,要知道自己的状态是什么,该做什么,什么东西是不该做的,没本事做到的东西就不要做。连加拿大都不敢做的事情你都敢做,最后遭遇危机的时候只能够痛定思痛了。到了 2006 年 11 月份全面开放的时候,我们就面临着一个全新的挑战。 为什么金融大案层出不穷? 最近金融大案要案层出不穷。从北到南,而且一出就是十几个亿。哈尔滨的高山,小小的一个银行支行,偷走十几个亿,咱们压根不知道。十几个亿,那个东西要拿人民币现钞,一个小面包车都装不下,他一个小支行,怎么有这么大的能耐呢?他不是一天偷的,是今天偷一百万,明天偷一百万,就这么着偷也得偷很长时间才能偷出个 10 几亿啊!从上到下出问题,而且一出就是大问题,我们要思考,为什么现在这些金融大案一个一个出来,真实情况比想象的更糟糕,为什么现在出这么多问题?我们用两句话,第一句:地震没到,老鼠搬家。第二句:世界上最精明的就是隐藏在银行里面的贼。这两句话不知有没有人能驳倒我。 隐藏在银行里面的贼他已经偷窃了几千万几个亿,给暴露了抓住了杀 10 次头都不够。贪污犯贪污 100 万就杀头了,他几千万上亿,已经拿走了,已经转移出国了,他最敏感,他为什么不走呢? 因为他还能再偷一把。那么现在为什么暴露出来呢?这是因为 2006 年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必然导致资金分流,无论什么人如果花旗银行汇丰银行在北京开一个点,你会不会把你存款当中的一部分存到花旗或汇丰去?会。中国实际上 10% 的人可能就拥有 80% 的存款,贫富差距就这么大! 这10% 的人全都住在大城市里头,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只要这些人把他们的存款转移一点点,就是超过了 10% ,只要有 10% 的存款从现在的银行体系分流到外资银行,我们的存差就没了。 现在大家心情很平静,主要问题是我们有巨大的存差,每年存进银行的钱比贷出去的多。如果银行的资产在下降,那么就印证了四个字叫“水落石出”,这个时候再想象现在这样拆东墙补西壁,你就面临着资金来源的枯竭,资金链就断了。现在,为什么这些蛀虫不逃呢?因为有大量的钱进来,他进来的多出去的少就能补,等到进来的不够这案子就要暴露了。如果这个估计是正确的话,那么从现在到 2006 年 11 月将是金融大案的高发期,该逃的必须要逃,而他一逃,这个账面上的窟窿就出来了。并不是说现在钱还在,现在钱早已不在了,是个窟窿,不过窟窿还没戳破。这个分析有待检验,我并不是百分之百的肯定,但我们要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要作防范。 当前的高储蓄率能维持多久? 金融案件之所以不暴露是因为大量的资金流入了银行,只要有钱进来,银行的资金链就不会断竭,所以拆东墙补西壁就有条件了。那么现在的问题是,第三道防火墙高储蓄率还能持续多久? 首先,我们知道中国储蓄率确实很高,但是我们要研究它是否会一直高下去,一直都维持 40% 。 要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就要来谈罗斯托的发展五个阶段理论。第一个阶段是传统社会,第二个阶段是起飞前阶段,第三个是起飞阶段,第四个是趋于成熟阶段,第五个是大众高消费阶段。罗斯托没有给出定量分析,我们就试图通过研究,给出这五个阶段确切的定义,特别是第三和第四阶段,第四阶段叫做趋于成熟,什么叫做趋于成熟?能够持续多久?它和储蓄率之间有没有一定的联系?人们都知道在储蓄和消费之间存在着统一对立的矛盾,高速增长若干年之后储蓄率必然面临着来自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国民收入的提高使人们能储蓄得更多,另外一方面人们多提高生活水平的追求有可能降低储蓄率,一正一反两方面的影响。我们发现,起飞阶段,储蓄率会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而增加;趋于成熟阶段,人均收入和储蓄率不相关,人均收入增加,储蓄率始终在 30% 到 40% 之间徘徊,高储蓄率,我们中国现在就处于这个阶段;但是当大众高消费社会的时候,消费会增加比较快,而储蓄率就开始逐步下降。 事实上,一个人的价值观形成于他的青少年时期,社会因素和价值环境和家庭环境造就了一个人的生活习性,包括消费习惯。出身于贫穷家庭的人很可能终生保持节俭的消费习惯。而富家子弟从小花惯了钱,除非在没有资金来源的情况,他们将倾向于维持较高的消费。 在刚刚开始经济起飞的国家中,服务业欠缺发达,尚且不能提供高档次,多元化的消费选择,有助于在社会上保持简朴的风气,可是人们并不愿意让他们的子女重复他们当年的艰苦日子,随着经济高速增长,人们有能力为下一代提供比较舒适的生活,在经济起飞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消费习惯与长辈迥然不同,这我相信大家没有异议,谁家的孩子比父母都会花钱。这是因为人的心理,自己吃苦不愿让下一代吃苦,所以年轻人可支配的资金不断增加,特别是随着开放,大量外国商品和消费方式传入境内,迅速发展起来的服务业为年轻一代提供了更多的消费选择,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消费攀比促使新一代存在着高消费倾向。它并不是突然之间变,而是一年一年逐渐在变,等到 20 年之后你就发现,爹跟儿子的差距,爹是储蓄 40% ,儿子是储蓄 20% 。 我们用台湾和韩国的数据做的实证分析发现,人均收入和储蓄率不相关的时间(趋于成熟阶段)是 20 到 25 年。根据我们对中国大陆 81 年到 2001 年数据分析,1987 年以前人均收入和储蓄率是正相关,到了 87 年以后就不相关了,如果中国大陆像台湾和韩国一样,高储蓄率能维持 20 到 25 年,那么到了 2012-2015 年之后我们可就要一定出现负相关了,到时我们的高储蓄率就结束了。因此,我们的结论是,必须要赶在2012 到 2015 之前加速金融体制改革。如果改革好,即使储蓄率下降,进入银行的资金流减少,有健康的健全的金融体系,我们还能太平地过下去;否则的话,水落石出,那些大窟窿就会暴露出来。这个东西是突然爆发的,一旦出现,其结果是不堪设想的。

G. 关于金融危机时中国采取的政策说法不正确的是:()

答案:C
2008年底,在世界金融危机日趋严峻、我国经济遭受冲击日益显现的背景下,中国宏观调控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在今后两年多时间内安排4万亿元资金强力启动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紧缩的货币政策是不对的,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H. 中国采取哪些措施应对金融危机,这些措施有什么作用

中国政府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造成的对中国经济的不利影响,采取了一系列旨在刺激经济的扩张性的宏观调控政策,主要有(1)增发国债,增加政府支出。自1998到2002年,中国政府连续几年每年增发了规模在1000亿元以上的长期国债,累计增发规模达6600亿元,直接带动投资在32000亿元以上。(2)放松银根,包括下调利率和准备金率,放宽贷款政策等。
中国目前正处在国民经济的重型化阶段,资本品的生产即重工业的生产大大地快于消费品的生产即轻工业生产。自2000年以来,中国重工业生产速度持续高于轻工业生产3~5个百分点,重工业在工业中比重由1998年的50.7%,上升到2004年的66.5%。经济的资本密集化程度大大提高。
初步判断,未来几年内中国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进入较大幅度经济衰退的可能性。
1.变化中的三大长期因素
应该看到目前支持中国经济增长的三大长期因素正在发生变化:
低成本的劳动力因素。随着国民经济的资本密集化程度的提高,资本替代劳动的趋势十分明显。低成本劳动力的优势正在逐步弱化。同时,劳动力市场价格趋于上升。近两年在局部地区出现的“民工荒”就反映了这种情况。另外,目前国家积极推行的社会福利政策如劳动保障制度,也会提升劳动力的实际价格。
制度变迁或体制转轨对经济增长的正效应在递减。经过了20多年的努力,中国的市场经济运行的体制框架已经基本建立。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要形成一个“好”的市场经济制度的运行基础。这是一个自然成长的发育成熟的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今后可能很难再有由于体制性约束的放松,而突然爆发出来的对经济增长刺激的势能。
高储蓄。储蓄倾向高是中国人的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其他东亚国家,如日本、新加坡也曾经出现过这种类似现象。中国目前的国民储蓄率高达46%,日本人储蓄率最高的也不到40%。2004年,中国人的平均边际储蓄率高达80%。高储蓄结果支持高投资,高投资带动高增长。应该说,高储蓄目前仍然是支持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因素。但是,同时也要看到,储蓄倾向的代际变化十分明显。有学者研究日本、台湾都经历由于收入主体的代际变化,而产生的储蓄倾向大幅度地降低。有专家预测,2010年以后,中国将进入老龄社会,老龄人口理性行为是负储蓄或零储蓄。因此,随着中国人口的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未来10年内中国的国民储蓄率很可能将从目前的高位急速掉下来。
生产方式变化使经济波动不可避免
前面讲过,目前中国经济正在经历着资本密集化或者说是资本深化的过程。资本密集化带动经济增长的好处十分明显,但是,其结果是资本结构更加复杂,由最终投入到最终销售的生产过程更加延长(现代化经济特点就是“用商品生产商品”)。也就是说生产过程更加“迂回”了,即所谓的“迂回生产”,更加间接了,更加跨期了,当前的生产决定于未来的消费。这样就使得经济波动将成为中国经济的一种常态特征,是必不可免的。其原因有:
第一,由于资本结构的复杂化和生产过程的延长化,使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关系异常复杂。实现生产与消费平衡、供给与需求平衡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即使市场信号没有由于人为的干预而失真,供给与需求的不平衡状况会是一种常态特征。这是因为当前的市场信号也不可能完全反映未来的市场供求关系。期货市场只能起到一定的平抑和调节当前供需与未来供需的作用。
第二,企业家的有限理性,也决定了经济波动是不可避免的。这就是说,无论企业家有多么精明,也不可能预知未来,存在着哈耶克所说的“不可救药的无知”。企业家的失算,特别是“集体失算”,也使经济波动成为不可避免的现象。
第三,目前中国要素市场的价格信号扭曲的现象还比较严重。主要是资金市场和土地市场的发育不完善,利率、地价不能真正反映其供求状况,这就更增加了经济波动的可能性。
问题是我们如何对待不可避免的经济波动。首先,要承认和适应经济波动。经济波动与现代市场经济与生俱来。要想搞市场经济就要接受或者说要承受经济波动。其次,要看到经济波动的正面作用。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优胜劣汰”,而“优胜劣汰”作用只能在经济波动中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这就是经济波动自动清除机制。
我们所不能接受的是经济波动(Fluctuation)演变成为经济周期(cycle),不能接受繁荣后的萧条,不能接受80年前在美国发生的事情。在什么条件下,经济波动就会演变成为经济周期?按照米塞斯—哈耶克商业周期理论就是,当出现了信用扩张过度的情况,经济波动就会演变成为经济周期。
货币信用扩张因素
当前中国政策界、学术界普遍都接受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现代货币主义的说法,即通货膨胀即信用膨胀,等于普遍的物价上涨,通货紧缩即信用紧缩,等于普遍的物价下降。但是,近年来美国现代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提出,货币信用扩张与收缩不一定反映在物价水平上,特别是消费品价格上,如CPI、RPI。因为货币信用扩张还可以表现为:
第一,资产价格的上涨。如股市、房地产市场价格上涨。80年前的美国经济就是如此。当今的中国也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这种情况,目前主要是表现在房地产市场上。
第二,使社会资源更多地流入资本品生产部门(重工业)。因为资金更加廉价了,但是资本品的价格上涨不一定能够传递到最终消费品上,有可能发生消费品价格与资本品价格倒挂的情况。近两年中国的资本品价格上涨很快,2003年平均上涨了2.2%,2004年平均上涨了5.6%,而同期商品零售价格增长幅度很小,2003年还是下降的,2004年只上涨了1.3个百分点。
第三,要考虑“囤积货币”。在货币作为交易手段的情况下,货币与价格的确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但是货币不仅是交易手段。在中国目前资本市场、债券市场发育不成熟的情况下,货币还是个人财富的存在形式。如果货币流出银行系统,成为人们的手持现金,就不会影响物价,如果囤积的货币存在银行,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还会进一步放大信用扩张程度,货币在银行系统自我循环。
总之,判断目前中国经济是否出现通货膨胀抑或通货紧缩,不能只看CPI,还要看货币量。具体地说是实际货币余额(实际货币余额是扣除了价格因素的货币)。如果实际货币余额增长长时期地超过了实际经济增长,就要十分警惕了,说明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信用扩张。
以此标准判断,中国目前是否存在着信用膨胀的情况?长期以来,中国的实际货币余额持续大幅度地超过实际经济增长速度,超过的幅度在3%~10%之间,M2比GDP超过了1∶1.8。这一比值可能是世界各经济大国中最高的了。如果单从这一指标看,目前中国经济中确实存在着信用膨胀。由于目前中国经济的货币化过程尚未完成(如征地实际上就是一种货币化的过程),部分货币存量被这一因素所抵消,但即使如此,实际货币余额存量也是太大了。特别是其中一部分货币存量实际上是用于稀释银行系统的呆坏账。中国的金系统存在着系统风险。
中国经济“患了高增长病”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从1978到2004年27年间,只有3年经济增长速度低于7%,平均增长速度在9%以上。这里有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未来10到20年中国经济是否还能继续保持这样的高增长。日本保持9%的高增长只有19年(1955~1973),在当时已经算奇迹了。以后10年的日本的经济增长速度最高只有6.1%。美国经济自南北战争后到大萧条前的平均增长速度不到5%。这一阶段美国完成了“超英”转折,取得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无论从世界经济发展历史经验看,还是根据康德拉耶夫长波理论,未来10到20年中国经济还继续保持8%~9%的高增长可能性是不大的。
第二个问题:中国经济能否承受中速增长,也就是说年均增长率在4%-7%之间。如果中国经济不能承受中速增长,只要经济增长速度低于8%,方方面面的问题就暴露出来,矛盾就尖锐化了,政府就不得不再用尽各种办法刺激经济,这样中国经济实际上就是患了“高增长病”。大繁荣后就是大萧条,经济波动就会演化为经济周期。
三、政策建议
中国经济经过了25年的高速增长,目前已经到了高风险期,控制风险和及时化解风险,应该成为中国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主旨。
第一,逐步降低对经济增长速度目标的控制底线,要允许经济增长有一定程度的下滑。第一步将经济增长的“靶向”目标下调到7%,最终下调到5%。要让中国的企业及金融系统逐渐适应中速增长。同时,通过下调经济增长的“靶向”目标,使中国经济系统中各种结构性的矛盾逐步得到释放,避免出现在高经济增长的掩盖下,使各种结构性的矛盾逐步积累,最终演变成为类似于1929年的大萧条。
第二,要特别防范金融系统和资本市场的风险,尽快建立起健康、运行稳定的金融体系。
第三,按中国银行系统的资产比例如20%~30%,保持一定量的外汇储备。国际经验证明,中央银行保持充足的外汇储备,是中央银行在发生金融危机时,能够履行最后贷款人责任的重要保证。

I. 国家对待金融危机采取了哪些措施

1、股权重组,增资扩股。政府对陷入危机的金融机构进行重组,增资扩股。比如美国把“两房”国有化,把私有企业变成了国有控股的企业。

2、坏账打包,切割剥离。把银行的坏账剥离,打包放在一边,银行复苏后赎回资金,如果银行倒闭了,由政府埋单,将坏账清零。

3、注入资金,解决流动性。当银行陷入流动性危机,老百姓挤兑时,注入资金,增加现金流。或者政府出面担保,增强社会信心;或者政府出面担保,让其他银行拆借。



(9)驳中国高储蓄致金融危机说法扩展阅读:

金融危机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次级债券衍生合约的市场规模被放大至近400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7倍之高。

日本媒体报道这次危机将导致全球金融资产缩水27万亿美元。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撰文指出:“有一天,人们回首今日,可能会把美国当前的金融危机评为二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危机。”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现已显现,世界经济下滑几成定局。

中国是这次危机中受损最小的发展中国家,直接损失较小,但是间接影响也不可小视。出口将减少,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其作用开始消弱;投资者的信心有所动摇,投资积极性不高;银行“惜贷”,国内流动性不足。


J. 98年金融危机为什么中国减息反而储蓄增加

储蓄的增加不但与利率有关,也和通胀预期和投资替代工具有关。通胀预期,指的是人们对将来的通货膨胀率的预期。如果预期高通胀在储蓄意愿降低,反之升高。投资替代工具包括债券,股市,楼市,外汇,黄金等等。如果替代工具吸引力增加则储蓄意愿下降,反之增加。98年的时候虽然利率下调,但是当时是通缩的,人们的储蓄意愿增加了,同时由于各替代工具的风险比较大,人们减少了对替代工具的投资,资金转入了储蓄。这就是原因。

阅读全文

与驳中国高储蓄致金融危机说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炒股可以赚回本钱吗 浏览:367
出生孩子买什么保险 浏览:258
炒股表图怎么看 浏览:694
股票交易的盲区 浏览:486
12款轩逸保险丝盒位置图片 浏览:481
p2p金融理财图片素材下载 浏览:466
金融企业购买理财产品属于什么 浏览:577
那个证券公司理财收益高 浏览:534
投资理财产品怎么缴个人所得税呢 浏览:12
卖理财产品怎么单爆 浏览:467
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规定 浏览:531
保险基础管理指的是什么样的 浏览:146
中国建设银行理财产品的种类 浏览:719
行驶证丢了保险理赔吗 浏览:497
基金会招募会员说明书 浏览:666
私募股权基金与风险投资 浏览:224
怎么推销理财型保险产品 浏览:261
基金的风险和方差 浏览:343
私募基金定增法律意见 浏览:610
银行五万理财一年收益多少 浏览: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