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两部门经济中,投资–储蓄恒等式与均衡收入条件的区别
储蓄与投资恒等式
国民经济中实际存在四个部门:消费者、企业、政府和国外。
(一)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消费者和厂商)
这里所说的两部门是指一个假设的经济社会,其中只有消费者和厂商,因而不存在企业间接税。为使分析简化,再省略折旧,这样,国内生产总值在量上等于国民生产净值和国民收入,都用Y表示。在这种情况下,国民收入的构成为:
从支出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总等于消费加投资,即y=C+I.
从收入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总等于总收入,总收入一部分用作消费,其余部分则当作储蓄(S)。
从供给方面看,国民收入=工资十利息+租金+利润=消费+储蓄,即y=C+S.
由于C+I=y=C+S,就得到I=S,这就是“储蓄——投资恒等式”。
(二)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消费者、厂商和政府部门)
在三部门经济中,把政府部门引了进来,用T表示政府的净收入(总税收一转移支付),用G表示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国民收入的构成为:
从支出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的总和,即:y=C+I+G.
从收入角度看,国内生产总值仍旧是所有生产要素获得的收入总和,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总收入除了用于消费和储蓄,还先要纳税,然而,居民一面要纳税,一面又得到政府的转移支付收入,税金扣除了转移支付才是政府的净收入。这样,从收入方面看国民收入的构成是:y=C+S+T.
C+I+G=y=C十S+T.
公式两边消去C,把G移到右边,就得到:I=S+(T-G)。
以上等式中的(T-G)为政府储蓄,因为T是政府净收入,G是政府购买性支出,二者差额即政府储蓄,它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这样,I=S+(T-G)表示三部门经济中储蓄(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的总和)和投资的恒等。
(三)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消费者、厂商、政府部门和外贸交易)
四部门经济中,由于有了对外贸易,国民收入的构成从支出角度看就等于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的总和。
公式表示:Y=C+I+G十(X-M)
从收入角度看,国民收入构成的公式可写成:y=C+S+T+Kr,这里,C+S+T的含义和三部门经济中的含义一样,Kr则代表本国居民对外国人的转移支付,例如,对外国遭受灾害时的救济性捐款,这种转移支付也来自生产要素的收入。
于是:C+I+G+(X-M)=y=C+S+T+Kr,公式两边消去C,则得到:I+G+(X-M)=S+T+Kr.
这一等式可以转化为:I=S+(T-G)+(M-X+Kr)。
等式里的S代表居民私人储蓄,(T-G)代表政府储蓄,而(M-X+Kr)则可代表本国用于对外国消费和投资的那部分储蓄。这样,I=s+(T-G)+(M-X+Kr)表示四部门经济中储蓄和投资的恒等。
必须明确的是,上述“储蓄——投资”恒等式是根据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得出来的。只要遵循这些定义,储蓄和投资一定相等,而不管经济是否处于充分就业,是否处于通货膨胀,是否处于均衡状态。而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储蓄和投资难以一致,造成总需求和总供给不均衡,引起经济的收缩和扩张,这就要求政府发挥积极的作用,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使经济达到均衡。
归纳:
1.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消费者和厂商
2.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消费者、厂商和政府部门
3.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消费者、厂商、政府部门和外贸交易
② 关于投资=储蓄恒等式的问题~~
在看这个等式之前你首先要明白几个概念: 消费需求;投资需求 消费(C)和投资(I)可以理解为一个简单的两部门经济系统里的需求加和 即钱的去向 因为有对物品的需求 所以人们消费 因为有赚取利润的需求 所以人们投资 这两部分加在一起就是社会总需求(只限于两部门模型中)
而另一方面 在你担当了商品需求方的同时 你自然而然通过支付货币 而成为了货币的供给者 这就是第二个等式里所说的消费(C) 它是指你消费过程中贡献出的货币 即货币供给 另一方面 如果你没有消费 你会把部分货币用于储蓄(S) 这些货币虽然看来是静止于账面上的 但实际上也是很重要的货币供给 因为它代表你手里的通货数量 再说通俗点 就是它代表了你的购买力
综上所述 C+I = C+S 作为最简单的社会生产模型等式 并不难理解
③ 什么是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储蓄一投资恒等式
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是指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国民收入中的储蓄是等于投资的,即 I=S 。
是指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储蓄总等于投资的恒等关系。这个恒等式是完全根据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得出的。根据定义,在两部门经济中,国内生产总值总等于消费加投资(Y=c+I),国民总收入总等于消费加储蓄(Y= c+S),国内生产总值又是总收入。这样就有了储蓄恒等于投资(S=I)的关系。在三部门经济中,国内生产总值总等于消费加投资和政府购买(Y= C+I+ G),国民总收入总等于消费加储蓄和税收(Y=c+s+t),国内生产总值又是总收入,同时又把T—G看作为政府部门的储蓄,这样就有了三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恒等于投资(S+T—G=J)的关系。在四部门经济中,国内生产总值总等于消费加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即Y=C+7+G+U—M)。国民总收入总等于消费加储蓄和税收(y = C+S+T)。国内生产总值又是总收入。同时,由于从本国立场看,M(进口)代表其他国家出口商品,从而是这些国家获得的收入,X(出口)代表其他国家购买的商品和劳务,从而是这些国家的支出,因此(M—X)就等于是其他国家的收入减去支出的储蓄,这样就有了四部门经济的储蓄恒等于投资(S+T—G+M—的关系。可见,不管在几部门经济中,只要遵循储蓄和投资的这些定义,储蓄和投资一定相等,而不管经济是否充分就业或者通货膨胀,即是否均衡。但是,这一恒等式并不代表人们意愿的或者说计划的储蓄总会等于企业想要的投资。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储蓄和投资主体以及它们动机都不一样,这就会引起计划投资和储蓄的不一致,引起总需求和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经济扩张和收缩。分析宏观经济均衡时所说的投资要等于储蓄,是指计划投资和储蓄。这和国民收入核算中的储蓄一投资恒等关系不是一回事。
④ 宏观经济学!达人解决下这套卷子!尤其后面大题!!有追加!
1.一个国家经折旧调整经济生产的年度指标。计算方法为国内生产总值减折旧。
2.预期可给雇主(企业)带来最大利润量的社会总需求,亦即与社会总供给相等从而处于均衡状态的社会总需求。
3. 财政政策是指根据稳定经济的需要,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
4.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和增加的收入之间的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单位的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就是:MPC=ΔC/ΔY。
5.一般指因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1.c 2.b 3.a 4.a 5.b 6.c 7.c 8.b 9.c 10.d 11.b 12.a 13.b 14.a 15.c负相关
五.2.自然失业率就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影响下,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自发供求力量发挥作用时应有的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也就是充分就业情况下的失业率。包括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暂时的不可避免的摩擦而导致的失业。结构性失业是劳动力供给结构与劳动力需求结构不一致造成的失业,由于人口结构的变化、技术的进步、人们的消费偏好改变等等因素,社会上总会存在着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就长期而言,景气循环带来 的失业情形常会消弭无踪,社会上只留下自然失业现象,"自然"的定义并不明确,没有人能明确的指出一个社会的自然失业率是多少,它会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技术进步、产业升级而变化
3.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中央银行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第一,中央银行能及时运用公开市场操作,买卖任意规模的有价证券,从而精确地控制银行体系的准备金和基础货币,使之达到合理的水平。虽然其发生作用的途径同再贴现率政策和准备金政策基本相同,但它的效果比这两种政策更为准确,并且不受银行体系反应程度的影响。在公开市场操作中,中央银行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完全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来实施货币政策。依弗里德曼之意,中央银行实施公开市场操作是“主动出击”,而非“被动等待”。第二,公开市场操作没有“告示效应”,不会引起社会公众对货币政策意向的误解,因而,也不会造成经济的不必要紊乱。这就可以使中央银行连续、灵活、不受时间数量方向限制地进行公开市场操作,而不会因为经济主体的适应性调整,造成经济运行的紊乱,即使中央银行出现政策失误也可以及时进行修正。这是具有强烈“告示效应”的再贴现率政策和准备金政策所做不到的。第三,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不决定其它证券的收益率或利率,因而不会直接影响银行的收益。另外,公开市场操作可以普遍运用,广泛地影响社会经济活动。
4.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波动的根源是实际因素,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技术冲击,至于传播机制则不唯一。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声称货币存量的变动和产量的变动没有关系,产量和就业的波动是各种各样的实际冲击搅动经济的结果,它们使得市场迅速调整且总是处于均衡状态。尽管有相当数量的实际经验表明货币存量的变动和产量的变动相关联,实际经济周期经济学家把这种相关性解释为货币变化适应产量变化的结果,而不是导致产量变化的原因。他们的依据是当产量上升时,银行系统扩张货币以便为更高水平的支出融资。因此货币数量的变动并没有导致经济周期,虽然它们与此是相联系的。实际经济周期在排除了经济周期的货币原因之后,还需要解释打击经济而导致波动的冲击或者搅动,以及这种搅动是如何传递的。
实际经济周期模型也有严重的缺陷,它们既没有考虑政府部门的作用也完全忽略了货币对经济的影响。这两点都脱离了实际情形。尽管存在这些问题,西方学者一般认为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为宏观经济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工具。它提醒人们,波动可能是由不可避免的实际经济冲击引起的,而不是像过去许多经济学家所认为的那样源于政府的政策。
这题真够难的 我学得不算好
⑤ 经济学:储蓄投资恒等式如何理解
我觉得,总的支出是用来买东西,也就体现了人们的需求啊,反之,提供了总的供给便会得到收入,所以总收入也即总供给吧~~
⑥ 这一题,按照四部门的投资储蓄恒等式,投资等于私人部门储蓄加政府部门储蓄加外国对本国储蓄
净资本流入指的是净出口(净出口>0所以是流入)
而你说的外国对本国储蓄不应该是外国把钱存入中国银行么?
⑦ 宏观经济学 为什么投资和储蓄是恒等的 不是只有二者相等时国民收入达到均衡吗难道国民收入总是均衡
1. 当然不可能总是平衡的。
2. 两者之间保持的是一种动态平衡。
3. 当投资大于储蓄的时候,因为投资过剩,所以银行需要钱,利率会降低,会重新吸引到更多的储蓄,从而达到平衡。
4. 或者当储蓄大于投资的时候,因为投资不足,利率也会降低,储蓄会降低,从而和投资平衡。
⑧ 西方经济学中有关“储蓄=投资”恒等式的问题
公司利润是资本所有者或者企业家才能生产要素提供者所获得的要素收入,是按收入法核算的GDP中的一部分.应该暗含于等式右边“C+I+G+NX=C+S+T”即(C+S+T)中。
储蓄是指国民收入扣除消费后余下的部分(假设考虑两部门经济的情况),理应包括私人储蓄与公司留利。书上454页第四段第一句话也证实了这一点“社会消费函数并不是家户消费函数的简单加总,还要考虑一系列限制条件....公司未分配利润无形中是一种储蓄...公司未分配利润在利润中所占比例大,消费就少,储蓄就多"充分证明了从全社会的角度看,储蓄S是包含了公司留利的。
所以,应该说储蓄S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个人储蓄,一部分是公司留利,也就是公司利润减去红利等。
书上的题目应该假设公司留利为0..只能这样理解了(其实书上有很多不严密的地方,要学会自己推敲,不能盲目信书)
2,3楼两位同学没有把经济学吃透就跑出来混淆视听,误导小学弟小学妹....善哉善哉....
顺便..3楼的同学C+I+G+NX是从支出的角度核算国民收入,C+S+T是从收入的角度核算国民收入...请不要犯这种低级错误
⑨ 宏观经济学中储蓄投资恒等式怎么理解
储蓄一投资恒等式是会计学意义上的概念,它和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储蓄等于投资是两回事。储蓄一投资恒等式是事后实际发生的储蓄和投资总是相等的,不管宏观经济是处于经济萧条还是通货膨胀状态,它描述的是账面上数字收入与支出的一致性;宏观经济均衡中的储蓄等于投资是事前计划的或意愿的储蓄和事前计划的或意愿的投资相等,但现实生活中的总支出与总收入并非自然达到均衡,如果事前计划的或意愿的储蓄和事前计划的或意愿的投资不相等,就会出现经济萧条或者通货膨胀等情况,它解释的是现实经济运行的均衡状况。
应答时间:2020-11-30,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