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税收主要影响经济的哪些方面其经济效应如何
第一节 税收经济效应的作用机制
所谓税收的经济效应,是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应,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说,是指国家课税对消费者的选择以及生产者的决策的影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税收的调节作用。
税收的经济效应表现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两个方面,各个税种对经济的影响都可以分解成这两种效应。
● 税收的收入效应
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税收将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政府手中,使纳税人的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如图)
4
税收的收入效应
● 税收的替代效应
税收的替代效应,是指税收对纳税人在商品购买方面的影响,表现为当政府对不同的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使纳税人减少征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而增加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如图)
第二节 税收的经济影响
● 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分析
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者面临劳动取得收入和闲暇之间的选择。
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是通过税收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来表现的。
● 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税收对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分析
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征税后减少了个人可支配收入,促使其为维持既定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而减少或放弃闲暇,增加工作时间。
税收的替代效应是指由于征税使劳动和闲暇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劳动收入下降,闲暇的相对价格降低,促使人们选择闲暇以替代工作。它表明的是纯粹的价格变化效应。
税收的综合效应取决于两种效应的对比:如果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征税对劳动供给主要是激励作用;如果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征税对劳动的供给就会形成超额负担,人们可能会选择闲暇替代劳动。
● 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我国的实际情况
对我国而言,税收几乎不影响劳动的供给,而且个人所得税在短期内也不会成为主体税种,因此我国目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需要解决的不是如何增加劳动供给,而是如何消化劳动力过剩的问题。
● 税收对居民储蓄的影响
——税收对居民储蓄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分析
影响居民储蓄行为的两个主要因素是个人收入总水平和储蓄利率水平。
个人收入水平越高,储蓄的边际倾向越大,储蓄率越高;储蓄利率水平越高,对人们储蓄的吸引力越大,个人储蓄意愿越强。
税收对居民储蓄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个人所得税、利息税和间接税影响居民的储蓄倾向及全社会的储蓄率。
收入效应
在对储蓄的利息所得不征税的情况下,征收个人所得税对居民储蓄只有收入效应,即征收个人所得税会减少纳税人的可支配收入,迫使纳税人降低当前的消费和储蓄水平。
替代效应
对储蓄利息(收益)征利息税,会减少储蓄人的收益,从而降低储蓄报酬率,影响个人的储蓄和消费倾向。具体来说,居民会增加当前消费,减少储蓄。于是产生了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此时的收入效应表现为对利息征税降低了个人的实际收入,替代效应表现为消费代替了储蓄。
16
● 税收对居民储蓄的影响——我国的实际情况
就我国的情况而言,税收对储蓄的影响并不明显,这说明人们对储蓄的态度还取决于税收以外的诸多因素,如对教育、医疗的储蓄等,还有投资渠道缺乏。
● 税收对投资的影响——税收影响投资的原理
投资决策是由投资的净收益和投资的成本决定的。税收对投资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征收企业所得税、税前抵扣和税收优惠等措施影响纳税人的投资收益和投资成本。
● 税收对投资的影响——税收对投资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课征公司所得税会降低纳税人的投资收益率,如果因此而降低了投资对纳税人的吸引力,导致投资者减少投资而以消费替代投资,就是发生了税收对投资的替代效应。
如果征税和提高税率减少了投资者的税后净收益,而投资者为了维持过去的收益水平趋向于增加投资,这就是税收的收入效应。
● 税收对投资的影响——税收对投资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税收对投资的替代效应
税收对投资的收入效应
● 税收对投资的影响——税收对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影响
一般而言,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都给予内资所不能享受的特殊优惠措施。
但外国投资者是否会真正得到税收优惠的好处或能够得到多少,还取决于投资者的居住国和东道国之间的国际税收关系。
投资者的居住国对纳税人在东道国的已税收入可以有三种不同的处理方法,即免税法、扣除法和抵免法。东道国的税收优惠有可能转移到投资者的居住国。
● 税收对个人收入分配的影响
1.个人所得税是调节收入分配的最有力工具。
2.税收支出也是影响收入分配的重要工具。
3.社会保险税是实现收入再分配的良好手段。
4.所得税指数化是减轻通货膨胀的收入分配扭曲效应的一种方法。
第三节 税收与经济发展
● 税收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观点
18世纪的自由资本主义时代,亚当·斯密认为,一切税收都是减少社会各阶层的收入,影响资本积累,或直接减少投资资本,是妨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因素。
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时代,阿道夫·瓦格纳认为,从社会政策的意义上来看,赋税不仅是满足财政的需要,同时,也是出于纠正和调整国民所得的分配和国民财产的分配的目的。
1929-1933年大危机之后,凯恩斯学派主张政府干预,实施管理政策,而且以财政政策为主要手段。
㈡ 税收对居民储蓄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是微观经济学研究价格变动情况下商品购买调整时使用的两个概念。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将会导致
(1)你能以一种商品交换另一种商品的比率发生变化;
(2)你的收入的全部购买力也会发生变化。
例如,如果商品A
的价格下降了,这意味着你为购买商品A
可以少放弃一些商品B;同时,还意味着你的货币收入可以购买更多的商品A。前者指的就是替代效应(substitution
effect),后者指的就是收入效应(income
effect)。具体来说,收入效应是用来说明,一种商品购买量的增减,是因价格引起的某一固定收入购买力的变化造成的。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收入效应就会使人们以既定的收入购买的商品减少了。简单来说,收入效应是指因收入的购买力下降或上升对商品消费所作的调整。替代效应是指随着商品价格的变化,人们用一种价格下降的商品替代其他价格保持不变的商品,增加对价格相对下降的商品的需求。换言之,替代效应是指消费者因商品相对价格变化而对其开支结构所作的调整。
㈢ 画图分析税收的收入效应和代替效应
从税收对纳税人的影响来看,一般可产生收入效应或替代效应,或两者兼有。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课税减少了纳税人可自由支配的所得和改变了纳税人的相对所得状况。
税收的收入效应本身并不会造成经济的无效率,它只表明资源从纳税人手中转移到政府手中。但因收入效应而引起纳税人对劳动、储蓄和投资等所作出的进一步反应则会改变经济的效率与状况。
例如,政府对商品课税可能改变人们在可供替代的商品之间的选择,对企业课税可能改变人们在可供替代的投资之间的选择,如此等等。人们对经济行为的调整必然造成经济税基的变动,导致个人收入、企业收入,以及政府财政收入的变化。因此,政府的税收政策及其调整总是给经济社会同时带来上述两种效应。
理论上认为,所有非中性税收都属于扭曲性税收(Distorting Taxes),均导致人们在经济资源使用方面产生福利损失,或效率损失。这是因为,政府税收的加入必然改变原先经济社会处于均衡状态的(商品的)相对价格体系,只要商品之相对价格发生变动,人们就会对个人经济行为进行调整,即发生了税收的替代效应。
(3)税收对投资储蓄经济效应的图形扩展阅读
在现代税制体系中,所有税种都影响经济行为。它们在把资源从个人和企业那里转移到政府的过程中,会以某种方式改变各行为主体的决策和行为。当然,不同的税种将对不同的经济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不同的税收政策所产生的激励效应也不会相同。
我们在详细分析税收对各种经济行为的影响之前,首先要理解经济学中的两个基本概念,即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从某种程度上说,税收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是理解税收影响经济行为的关键。
各种形式的税收通常产生两种经济效应:收入效应(Income Effect)和替代效应(Substitution Effect)。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税收引起人们收入的变动,即人们由于纳税而使可支配的实际收入随之减少。政府变动税收政策也会改变人们的现行收入水平,典型的情况是政府增税使人们收入相对下降,而减税使人们的收入相对提高。替代效应是指税收引起人们经济行为的调整,即人们为了减少纳税负担而改变在可供替代的经济行为之间的选择。
㈣ 微观经济学中税收对均衡价格的影响的图怎么理解
微观经济学中税收对均衡价格的影响的理解:
在市场价格既定的情况下,对买者征税时,因为买者比原来多支出,此时,一些边际买者就会选择退出市场。
需求量减少,需求曲线向左移动。而此时供给并没有因为需求量的变动而相应的调整(这也就是市场盲目性的表现),所以均衡点相比于在没有税收时下降了(市场规模缩小,这就是税收的副作用)。
如:假设在没有税收之前的市场均衡价格是3块,在引入税收后(消费者买一个支付0.5元的税收)的新均衡价格会下降,比如此时是2.8。则卖者相当于支付了0.2的税,而消费者实际支付了0.3的税价。税收究竟更多的落在哪一方身上,具体要分析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总的来说就是缺乏弹性的一方更多的承担了税收负担。
㈤ 分析税收具有哪些效应
税收效应是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应,从另一个角度说,是指国家课税对消费者的选择以至生产者决策的影响,也就是税收对经济所起的调节作用,税收效应可以分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两个方面。
税收效应具有在理论上常分为正效应与负效应、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中性效应与非中性效应、激励效应与阻碍效应等。在实际分析中,根据需要,税收的效应还可进一步分为储蓄效应、投资效应、产出效应、社会效应、心理效应等等。
㈥ 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表现在哪些方面
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表现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两个方面。
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是指税收对微观经济主体(企业和个人)的经济行为产 生的影响。 正是因为税收可以具有微观经济效应,所以它才能够负担起调节企业 和个人社会经济行为的重任。
㈦ 税收政策的效应分析可以用哪些模型
这个问题,太笼统了,是论文用的吧。
税收政策,基本是分行业分性质给与优惠的,要分析政策的效应,首先要分析本行业供销存,然后依据相应政策去预计其效应。
㈧ 谈谈如何正确理解税收对储蓄的影响作用
税收对储蓄的影响主要是指个人所得税课征对居民储蓄的影响。其影响表现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所得税对纳税人在储蓄方面的收入效应,表现为政府课税会减少可支配的收入,从而促使纳税人减少现期消费,为维持既定的储蓄水平而增加储蓄。也就是说,政府征税会促使纳税人相对增加储蓄。收入效应的大小取决于平均税率的水平。如图3. 3所示,纵轴代表纳税人的储蓄水平,横轴代表纳税人的消费水平。既定的个人收入水平即预算线为一条直线预算线AB与其最大的效用曲线即无差异曲线I,的切点只代表了该纳税人的储蓄和消费的最优选择组合,此时他的消费数额为C,,剩下的收入为储蓄,以达到既定的储蓄水平S。如果政府对其所得征税后,纳税人税后可支配收入减少,他税后的预算线就会下降,即位于原预算线AB的左下方,新的预算线AE与一条较低的无差异曲线IZ相切于几点,只点代表了税后该纳税人的储蓄和消费的最优选择组合,该纳税人为了保持税后的储蓄水平不下降,他只能选择小于税前消费水平C,的消费数额Cz。这表明征收所得税后纳税人以压低现期消费为代价,从而相对提高了储蓄水平。所得税对储蓄的这种影响就是收入效应。
中国由于至今为止尚未建立覆盖全体国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很大一部分城乡居民未享有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私人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等个人所得税纳税人也是如此。因此,国民所得被课税后,纳税人为了保证将来的支出不出现困难,必须克制或降低目前的消费水平,相对增加储蓄份额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更为理性的选择。这种个人所得税的收入效应在经济发展最初阶段特别是资金短缺时期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积极的。 (2)替代效应所得税对纳税人储蓄的替代效应,表现为政府对储蓄利息课税,减少纳税人的利息收入,降低储蓄对纳税人的吸引力,从而引起纳税人以消费或用其他投资形式代替储蓄。也就是说,政府课税造成了居民储蓄的下降。
替代效应的大小由所得税边际税率决定。图3. 4中,纵轴和横轴分别代表纳税人的储蓄水平和消费水平,既定的个人收入水平即预算线为一条直线,预算线AB与其最大的效用曲线即无差异曲线I:的切点只代表了该纳税人的储蓄和消费的最优选择组合,此时他的消费数额为C,,储蓄水平为如果政府对利息所得征税,纳税人储蓄收入下降,税后可支配收入减少,他税后的预算线就会下降,即位于原预算线AB的左下方,新的预算线与一条较低的无差异曲线Iz相切于凡点,几点代表了税后该纳税人的储蓄和消费的最优选择组合,此时该纳税人的储蓄水平由S,下降为SZ,消费水平由C增加到CZ。这表明,政府对纳税人的储蓄利息征税,纳税人会减少储蓄数额,相应增加了消费数额,或者说纳税人以现期消费替代了将来消费,这就是所得税对储蓄的替代效应。中国目前对居民储蓄存款所得利息征税也对储蓄产生了一定的替代效应。
㈨ 税收效应的税收对储蓄的效应
大多数税收都有侵蚀一国储蓄的效应。但在某些情况下,税收也有刺激一国储蓄增加的效应。为了更典型更清晰地说明这一问题,我们以所得税为例加以详细讨论。
一国真实储蓄数量的增加或减少,受所得税的影响,究竟有多大?从纯粹理论的意义上讲,确实存在一种直接的关系。纳税人缴纳所得税后,如果其挣取的所得不能与其缴纳的税款同等增加,那么他纳税后所得用于储蓄的数额必将减少,因为纯所得既已减少,作为储蓄的数额自然也要减少。在通常情况下,还有一种储蓄的心理效应存在。一个缴纳较重所得税后仍有很高储蓄能力的人,他也不会象过去那样去更多地储蓄,因为在未来收益与现时消费之间加以权衡后,他也许选择后者。另外,由于大部分人的所得需求弹性小,因而他们都希望c在工作时期多储蓄一些钱财,以留作补助年老时收入的不足;或者为防备意外死亡,准备足够的钱留作辅助家属之用。在前一种情况下,课征所得税,对于刺激储蓄的效应小;而在后一种情况下,课征所得税,对于刺激人们的储蓄心理有很大的效应。
尽管如此,所得税对私人储蓄的效应是激励还是阻碍,取决于不同纳税人各自的所得数额大小和各自的储蓄愿望与需要。
对于低收入者而言,所得税对储蓄的影响并不很大。第一,低额所得者大部分不需付税,即使需付税者,其所纳税额也很少。第二,低收入者一般宁愿削减日常生活费用,也不愿减少储蓄的数量,因为低收入者对年老时生活费及抚养父母及子女的意愿是极强的。
在所得较高的阶层人氏中,所得税的储蓄效应比较大。通常情况下,由于富裕者一般能够把握其父母及子女的生活需要,因而课征所得税后,他们不愿大部分所得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而是将税后所得多用于消费,充分享受现时的快乐。
所得税对储蓄的效应还取决于纳税人所从事的经济活动性质。假使他是一个工薪收入者,就会受所得税对不同阶层收入者效应的影响。但假如他是一个私人企业者,那么他对储蓄的态度将持一种积极的态度。因为私人企业者必须考虑其税后所得中用于营业的必要资金。对于企业主来说,新资本是时时需要的,而且这种资本的提供来源于税后所得的储蓄远比借助外部的帮助为好。但如果私营企业主的税后所得很高,那么其储蓄的愿望将减小。
对公司或企业而言,所得税的储蓄效应更小。公司或企业,不论其组织形式、所有制性质如何,即使是课征高额所得税还是课征较轻的税,它都必须将一定数额的未分配利润储蓄起来,以备必要时提用。
综上所述,所得税对储蓄的效应不尽相同,低收入者税后失去储蓄的勇气程度较高收入者为小,私营企业所有者税后储蓄的态度较强烈,但其收入较高时,其储蓄亦将减少,对企业来说,税后储蓄的状况不会有很大改变。
就我国的情况而言,所得税无论是个人所得税还是企业所得税,对储蓄的影响不是很大,尽管现行税制对储蓄利息负税且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鼓励人们去储蓄,但对储蓄的激励效应很不明显。人们对储蓄的态度主要取决于所得税以外的其他因素,诸如各人所享受的保障制度的差别、通货膨胀等。
储蓄包括国内储蓄和来自国外的储蓄之和。其中国内储蓄包括政府储蓄、企业(公司)储蓄和居民个人储蓄,国外储蓄包括国外政府的储蓄和国外社团组织的储蓄以及国外私人储蓄。税收对储蓄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税收政策的改变,影响不同的储蓄主体倾向及全社会储蓄率的改变。下面重点讨论税收对国内储蓄的影响。 影响储蓄行为的主要因素,取决于个人收入总水平和储蓄利率水平。
个人收入水平愈高,可供储蓄的资金愈多,则储蓄率愈高;同时,对储蓄收益率而言,储蓄利率愈高,对储蓄人的吸引力愈大。此外,储蓄率与储蓄习惯也有关系,一般而言,东方国家的居民偏好储蓄,而西方国家的居民偏好消费。因此,亚洲地区的国家,尤其是中国、日本等国,其储蓄率大大高于欧美国家。税收具体通过个人所得税、商品税和利息税对储蓄发生影响: 个人所得税对储蓄的影响,主要原因是它对个人实际收入水平的影响。对个人所得是否征税及征税的多少,会减少个人实际可支配收入,并减少个人的储蓄率。设S表示储蓄,b为边际消费倾向,Y为收入,C为消费,那么税前个人储蓄S1为:
S1 =(1-b)Y
其中,(1-b)表示边际消费倾向,以 C、Y分别表示消费增量和收入增量,则:
(1-b)=(Y-C)Y
那么,在征收所得税以后,税后个人储蓄S2为:
S2 =(1-b)(1-T) Y
式中T为个人所得税税率,当个人收入Y和边际消费倾向不变的情况下,对个人收入征税将减少个人储蓄额。 政府储蓄是指政府将财政收入中经常性收入大于经常性支出的部分存入金融机关的行为。税收对政府储蓄的主要影响,体现在税收收入规模对预算收入的影响方面。从原理上讲,所有提高税收总量的行为,都对政府储蓄产生有利的影响。但提高税收水平也不是随意的,它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一国税负总水平的改变,必须以不损害经济均衡发展为前提,所以,最有效的途径不是提高税率,而是完善税制,并不断提高税收征收管理水平。总之,税收对政府储蓄有积极影响,但这种影响必须建立在强化税收管理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