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金融创新条件
下的金融风险管理
摘要]当前中国金融创新业务领域向纵深推进,金融服务对象进一步扩大,理财业务成创新亮点。正
确认识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的关系,正确认识和评价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通过加强政府部门的金融监
管、金融创新主体内部的自我风险管理、国际间的合作,在金融创新的路径上设好防火墙,为金融创新提供良
好的外部环境,从而促进当前金融创新。
[关键词]金融创新;金融风险;风险管理
长期以来,在成熟的市场监管、众多的金融产品的庇
护下,金融风险与金融危机似乎离欧美等发达国家非常
遥远。不管是1997年席卷亚洲的金融危机,还是1994年
开始的墨西哥、巴西和阿根廷先后经历的“拉美型”危机,
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只是隔岸观火。2008年美国
华尔街金融风暴使美国、欧洲、日本等国金融体系纷纷受
到重创,冰岛、巴基斯坦几乎国家破产。透过金融危机可
以发现,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对金融创新风险的谨
慎管理十分必要。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金融创新活跃程
度不断加深的时代,积极进行金融创新是国内外经济金
融形势变化对中国金融行业提出的新挑战,也是大转折
时期中国金融业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可以说金融创
新是金融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风险管理则是金融
创新的“护身符”,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金融创新与风险
管理之间的关系。
一、当前中国金融创新活动的特点
根据中国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金
融创新是指商业银行为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通过引入
新技术、采用新方法、开辟新市场、构建新组织,在战略决
策、制度安排、机构设置、人员准备、管理模式、业务流程
和金融产品等方面开展的各项新活动。当前中国金融业
已全面对外开放,金融业加大了金融创新的力度,创新业
务发展迅速,金融创新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点:
(一)理财业务成创新亮点
2007年以来,居民投资意愿持续走强,受市场需求的
推动,商业银行在理财业务方面的竞争趋于白热化,理财
创新的速度和频率更是史无前例。根据《上海证券报》统
计资料显示,截至2007年4月末,共有22家中、外资银行
取得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资格,中外资银行共推出21
期26款代客境外理财产品。2007年5月份,银监会下发
通知,将商业银行代客境外理财业务投资范围扩大至与
银监会签有备忘录的境外股票市场。多家商业银行随即
快速反应,在较短时间内研发推出了新一代QDII产品。
针对火爆的股票市场,工行、建行、中行、招行等根据客户
需求研发了各式各样的“新股申购”理财产品。
(二)创新业务领域向纵深推进
金融创新步伐的加快,使商业银行的业务领域伸展
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已从过去的
存、贷、汇“老三样”,拓展到了个人理财、资产证券化、衍生
产品、电子银行、银行卡等多个领域。
当前世界各国金融业普遍呈现出业务多元化的趋
势。全球有50多个国家允许银行经营证券业务,30多个
国家允许银行经营保险业务。在我国,商业银行通过组
建金融集团、设立基金公司以及探索设立保险公司,尝试
着银行资金的跨业流动。2005年开发银行和建设银行开
展了资产证券化业务试点工作。建行研究报告显示,银
行理财产品期限结构已从1个月、半年,发展到3年、6年
以及更长期限不等;投资领域也从单一的银行间债券市
场,发展到企业债、资产证券化产品、货币基金、信托计划
等;挂钩指数从利率、汇率,发展到股票、石油、黄金等资
源类指数;银行理财产品创新视野由国内延伸到国外,由
以高端客户为重点到逐步倾斜至普通客户,由以一般金
融产品为依托到重点借力于衍生金融产品。
根据中国银监会公布的2006年年报显示,截至2006
年底,我国已有69家中外资银行获得了衍生品的交易资
格;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电子银行业务交易规模达122
万亿元;银行卡发卡量增加至11.7亿张。在综合经营方
面,工行、建行、交行发起设立工银瑞信、建信和交银施罗
德基金管理公司,这3家基金公司管理的证券投资基金资
产净值,已从2005年的300亿元增至2007年的600亿元。
(三)金融服务对象进一步扩大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人
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7年前3
季度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166043亿元,同比增长11.5%,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46元,扣除价格因素,
实际增长13.2%,增幅高于上年同期3.2个百分点。中国
经济的快速发展加速了个人财富积累,为商业银行开展
财富管理提供了广阔空间。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已开始
提供针对特定客户“量身定做”的财务规划、投资分析和
私人银行等个性化服务。除了推行面向高端客户的私人
银行业务外,突出的表现就是小企业贷款的推广。2006
年,我国主要金融机构小企业贷款余额近3万亿元,不少
地区的小企业贷款满足率已经达到50%以上。
(四)金融机构同质化
由于金融机构在业务形式和组织机构上的不断创
新,使得银行与保险、信托、证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
的职能分工界限逐渐变得越来越不清楚,各国的金融机
构正由分业经营向综合化方向发展。
(五)金融创新还需努力克服同质化问题
目前,我国银行业真正自觉性的创新活动仍然很不
充分,创新的广度和深度存在较大不足,行业内照搬复制
式的“创新”占了很大比重,金融创新产品中,超过半数是
外资银行的专利注册。
二、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的关系
金融风险是指在资金的融通和货币的经营过程中,
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料的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影响,从而
蒙受损失和获得额外收益的机会或可能性,它与金融活
动相伴相生。金融风险管理则是指公司在资金的筹集和
使用过程中,对各种可能产生的金融风险进行辨识、度
量、预测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控制和分散金融风
险,用最经济合理的方法来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
理方法。
(一)风险管理与金融创新是相互正向博弈的关系
风险管理的需求促进了金融创新的发展,金融创新
又反过来促进金融风险管理更加完善,两者之间是一种
正向的博弈关系。金融风险的日益增大,金融风险管理
显得越重要,人们对金融风险管理工具的需求就越迫切。
随着人们避险需求的日益扩大,各种新的金融风险管理
工具也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如金融期货、金融期
权、金融互换及远期利率协议等。但金融创新是金融业
为逃避监管而进行的,金融创新使原有的监管失效,金融
当局便制定出更为严厉的监管措施,以约束金融业的行
为,而约束的结果是更为高级的金融创新形态出现。
(二)金融创新的发展带来新的金融风险
任何收益都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创新产品交易是一
种零和游戏,不能消除风险,只是将风险和收益在不同偏
好客户之间重新分配,一方的收益则是另一方的损失,其盈
亏之和为零。金融创新只是在微观上降低了风险,在宏观
上却是将风险从风险回避者转移到风险偏好者,以新的方
式重新组合,金融体系的总体风险并未因此而减少。
三、正确认识和评价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
我们知道金融创新无法消除整体风险,而只是分散
和转移了个别风险,而且在当前的金融创新活动中还产
生了新的金融风险,这对金融风险的管理提出了挑战,在
金融创新条件下的风险将更加复杂,治理或者规避将更
加的困难。具体表现如下:
(一)金融创新带来的资产证券化加剧了金融风险
证券化提高了资产的流动性,促进了金融商品的标
准化,也为投资者防范风险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手段。然
而,证券化仍容易产生许多问题。对于银行而言,能够证
券化的资产首先是质量良好的资产,尽管它可以利用时
间差将不良资产置换出去,但它也必须冒信誉受损的风
险。对于货币当局,证券化也为其提出了许多挑战。首
先,它使货币当局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直接控制能力减弱,
这必然影响到货币政策执行的效力。其次,证券化所产
生的许多证券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常常成为货币的代用
品。这就打破了货币当局对货币发行权的垄断,形成一
种货币竞争的局面。同时,货币当局难以对货币给出明
确的界定,这也削弱了它控制货币的能力。
(二)投机市场的存在加大了风险破坏性
金融创新的一个重要作用是为金融市场的安全提供
工具,但与避险相对应的还有大量投机行为的存在。因
为如果没有投机者,避险者就无法将风险转移出去。衍
生产品市场的出现,为客户提供了进行投机和避险的场
所。而衍生产品具有的高流动性和杠杆作用,使得这个
市场具有极大的波动性和破坏性。因为一旦投机失败成
为大多数进入者的结局,则不仅避险功能无从谈起,而且
对整个金融市场的冲击和破坏性更是常规的金融业务所
无法比拟的。
(三)金融创新增加了金融业的经营风险
金融创新使金融机构同质化,加剧了金融机构间的
竞争,银行传统的存贷利差缩小。激烈的竞争迫使各金
融机构不得不从事高风险的业务,这又导致金融机构经
营风险增加,信用等级下降。随着金融市场国际化和自
由化进程加深后,外资可能大量流入,这对一国的汇率及
银行的流动性造成影响,此外,一些金融创新工具能把本
该属于本国的经营或投资风险,通过风险输出影响全球
资本市场,这加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美国的次货危
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之大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四)金融创新产品风险主要来自市场基础不完善以
及使用不当和监管失控
在开放经济中,只要经济、尤其是金融市场价格存在
不均衡现象,就可能被国际游资利用。国际游资往往是
洞悉并顺应了市场向均衡方向演变的趋势,才投机成功。
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如果金融市场开放和金融产品创新过
渡,超过了本国的经济承受能力和金融监管能力,遭受国
际游资袭击的可能性就会增高。“市场中留有投机的空
间是政府的错误”,索罗斯的这句话不无道理。相对而
言,欧洲货币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亚洲金融风暴、华尔
街金融风暴等一系列风险事件都证明了内因是危机产生
的直接根源,而国际游资利用创新金融工具冲击是外因,
只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发展金融创新产品
市场应充分考虑本国的市场基础条件,宏观经济管理部
门应该经常检查本国经济是否存在不均衡,并主动调节。
四、加强风险管理,促进当前金融创新
从某种角度来看,此次华尔街金融风暴给世界范围
内方兴未艾的金融创新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但我们
不能因噎废食,因为在金融创新发展过程中出现重大金融风险事件而畏之如虎、敬而远之。因此,在促进金融创
新的同时,必须加强金融风险的管理。
(一)加强政府部门的金融监管,为金融创新提供良
好的外部环境
从监管理念上,引领创新与稳定的协调发展。从国
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趋势来看,金融创新作为金融
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是监管当局应鼓励而不是限制的。
为促进金融创新,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放松管制,但放松管
制决不是放弃监管。在某些方面的金融监管应该是进一
步加强,如打击违规行为、完善监管手段等。因此,监管
既要维护金融稳定,又要鼓励金融创新,重要的是把握好
鼓励创新与风险监管的尺度,区别违规与创新,找准监管
切入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实现“创新———监管———创
新”的良性互动、螺旋式上升的正常态势。
从监管法规上,在完善健全监管法律框架的基础上,
提高法规的前瞻性。金融监管法规的制定要有更大的包
容性,制定的程序要有公开性,不但要考虑金融监管的要
求,也要兼顾被监管对象的利益,为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
新提供一定的空间。要引导金融业从单纯的产品创新向
产权制度创新、经营体制创新、组织体系创新、市场结构
创新等方向发展。尽快推进目前的法规清理工作:一是
应尽快修改金融监管法律、法规,以适应银行创新业务的
实际需要。对银行业竞争中互相攀比打“擦边球”现象,
规避法规的创新业务行为,应迅速地完善法规。二是要
及时废止或修改过时的法规,特别是涉及同业的交叉业
务,如个人理财、代理证券、代理保险业务等,要有针对性
地制定和修订相关法规。
(二)加强金融创新主体内部的自我风险管理
首先,必须对金融创新利弊可能产生的市场影响要
有足够的思想准备。透过此次影响之大的美国次贷危机
发现,金融创新中类似衍生产品的创新工具确实存在着
事前不为人知的巨大杀伤力。金融机构在创新过程中,
风险日益增大,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必须确立
风险管理的意识与观念。其次,金融机构要统一制定有
效的、切实可行的风险防范制度,并结合自身的特点,在
实践的基础上建立一套科学的风险预测评估指标体系,
对风险进行科学度量。此外,金融机构在创新新产品,推
出新业务时首先要遵循谨慎决策的原则,切勿盲目从事,
急于求成。
(三)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背景下,一个国
家仅靠本国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已不足以维护经济稳定
和对付金融风险,而需要各有关国家在防范、遏制经济、
金融风险方面进行国际合作。比如中国可以与国外政府
签订相关合作监管的协议,还可以参与国际监管组织并
且参照其标准制定中国开展金融衍生业务的相关规则,
从而达到全面有效监管的目的。
(四)在金融创新的路径上设好防火墙
金融创新的路径大致有三条,即金融产品、机构和制
度创新。由此要防止金融风险向危机的过渡还须做到:
从金融产品创新来看,应该以优质资产来衍生出新
产品,不良资产始终只能作为补充。同时,处于创新初级
阶段的我国,更不能追求过于复杂的金融技术,而先要创
新出各种债权和股权类基础产品,避免好高骛远的发展。
从金融机构创新来看,核心问题是要关注混业经营
的风险。混业经营是今后的发展趋势,我们只能遵循渐
近式的改革,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推出。作为金融业的微
观主体,所追求的依然是成为主营业务突出、专业优势明
显的金融服务机构,而不是无所不包的全能银行。
从金融制度创新来看,最重要的就是监管制度和创
新激励约束制度。政府对创新的激励约束政策,要关注
经济周期性风险。产品创新本质上是对未来前景的看
好,如经济背景逆转,则可能出现创新失败,美国房地产
市场低迷与次级债危机的关联,就是很好的例子。针对
我国来说,就是在需要控制市场流动性时,不要鼓励推出
增加流动性的金融工具。
[参考文献]
[1]杨涛.所有金融危机背后都有金融创新影子[N].
上海证券报.2007-12-06.
[2]楼文龙.金融创新的背景与主要趋势[J].中国金
融,2007(1).
[3]唐双宁.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大力支持金融创新
[J].中国金融,2006(13).
[4]张晓琴,冯莉.论金融风险与金融风险管理[J].商
业研究,2005(2).
[5]程克群.金融监管如何为金融创新服务[J].商业
时代,2005(12).
[6]施维书,陈刚.论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J].特区经
济,2005(3).
[7]尹龙.金融创新理论的发展与金融监管体制演进
[J].金融研究,2005(3).
❷ 关于金融方面的论文
1.建立中国区域金融体系的研究
2.现行汇率制度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与我国金融应对策略研究
4.我国人民币汇率取向的对策与建议
5.论创建我国的离岸金融市场
6.论内地与香港金融合作
7.完善我国金融机构及洗钱制度研究
8.汇率制度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9.人民币汇率与全球货币体系
10.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作用的影响
11.商业银行贷款增长过快的原因分析及政策建议
12.我国居民储蓄高增长态势解析及改进意见
13.货币政策高透明度比较分析
14.对我国间接货币调控政策的市场缺陷分析
15.直接发行央行票据对我国公开市场操作的启示
16.中国货币政策目标及管理策略
17.浅析热钱流动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18.监管职能分离后基层央行如何有效实施货币政策
19.论稳健货币政策的积极作用
20.城区存款业务发展的难点及对策
21.重建经济欠发达地区金融体系的探讨
22.利率市场化条件论证与方法探讨
23.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探讨
24.人民币汇率的未来走势分析
25.国际货币体系有关问题探讨
26.国家的汇率干预有关问题探讨
27.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分析
28.国际金融危机及相关问题研究
29.国际信贷问题探讨
30.外汇交易有关问题探讨
31.国际金融市场有关问题探讨
32.国际收支有关问题探讨
33.我国的国际收支现状及发展趋势
34.期权理论及其在外汇交易中的运用
35.人民币汇率问题研究
36.国际储备题探讨
37.国际融资问题探讨
二、商业银行业务与商业银行发展理论
38.金融创新与我国银行业的发展
39.我国网络银行的发展及对策
40.金融全球化及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
41.对银行导入ISO9000国际质量标准的思考
42.我国商业银行福费廷业务的现状与思考
43.论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
44.对发展我国消费信贷的思考
45.论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46.如何提升商业银行国际竞争力
47.商业银行扁平化管理的探讨
48.中国银行业治理结构问题研究
49.探索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机制
50.抵押贷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1.简论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利益目标短期化
52.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分析
53.成本管理在商业银行系统管理中的应用
54.银保合作发展刍议
55.商业银行应加强产品定价管理
56.信贷业务重组与流程再造
57.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价值取向
58.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
59.股份制商业银行竞争力分析
60.商业银行金融服务优化的对策与思路
61.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创新
62.新《巴塞尔协议》与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63.利率市场化改革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64.关于信贷风险控制的深度思考
65.我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制度
66.关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评级
67.关于新商业银行法的问题
68.从世界商业银行发展趋势谈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目标
69.谈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目标与途径
70.国有商业银行资本结构调整问题研究
71.商业银行业务创新问题探索
72.商业银行发展贸易融资业务探讨
73.完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机制研究
74.化解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途径探讨
75.商业银行分业、混业经营利弊条件问题研究
76.商业银行外部环境建设问题研究
77.关于我国商业银行新增不良贷款问题
78.建立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体系
79.商业银行客户经理问题的探索
80.建立和完善商业银行内控机制
81.如何完善商业银行绩效考核机制
82.建立和完善商业银行经营风险机制
83.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费问题探讨
84.中西方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比较分析
85.我国发展民营银行可行性问题探讨
86.民营银行在我国发展空间探讨
87.如何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商业银行金融服务体系
88.国有银行上市对其绩效影响的分析
89.我国股份制银行与国有银行业绩比较:制度因素的探讨
90.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投资基金的困难所在与对策
91.商业银行对企业信用评估问题探讨
92.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创新
93.商业银行岗位绩效考核的实证研究
94.现代银企关系问题研究
95.员工素质与商业银行现代化
三、金融监管与风险管理
96.论我国金融监管的国际化
求采纳为满意回答。
❸ 哪位学金融的大神有关于保险的论文的,求一份。。。。。。
暑期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
随着近年各大高校扩招,全国总体就业压力严峻,毕业生就业压力前所未有。对每个大学生来说,及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对决定自己的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奋斗目标,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中处于不败之地。
调查目的:一是对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作一个新的描述;二是通过对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的调查,更好地调节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供需关系;三是帮助大学生尽快认识自我,学校为学生提供就业引导,使学生能谋取理想职业。
调查形式:于2004年3月至4月,随机抽取广州地区14所大学(包括本科学校和专科学校四个年级)的705位学生进行调查,其中男生占46.8%,女生占53.2%。调查问卷回收率100%,有效问卷668张,有效率94.8%。使用SPSS1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统计图表用EXCEL来绘制。
调查内容:广州市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满意程度、对自我的认识程度、对就业前景的关注程度、职业期望状况四个方面。
❹ 求6000字的保险或金融类的专科毕业论文
摘要
本文首先通过对我国加入世贸以后,外资银行与我国内资银行的相对比较进行分析。列举出了几大优势。而后本论文从目前我国未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主要是由国家股或国家有法人股构成,股权结构不甚合理,缺乏社会公众股,经营管理得不到社会公众的有效监督这一观点进行分析阐述。本论文的第三部分是对能否建立起现代化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决定我国仙资银行能否提高警惕核心作用竞争力,能否在日后的竞争中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进行详细阐述。论文的第四部分是对内资银行怎样开展竞争策略进行描述,而后给出相应的结论。
关键词:竞争,策略,决策机制
1 外资与国内银行现状分析
2002年3月26日,位于上海浦东的花旗银行率先办理了第一笔面向中国境内客户的外汇业务,对于我国的金融市场来说,这笔数额不大的外汇业务标志着外资银行与内资银行正式展开了交锋。入世几年来,我国根据世贸组织协议中有关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步骤,已履行了取消外资银行外汇业务的客户对象限制,扩大人民币业务范围、允许设立同城营业网点等各项承诺,2002年12月1日在广州、珠海、青岛、南京、武汉向外资金融机构开放人民币业务。截至目前,外资银行在华的营业机构已超过1200家,其中外国银行分行300多家,有120家已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外资银行资产总额达3520亿美元,其中外汇贷款余额近1800亿美元,人民币贷款余额达2650亿元。显然,我国金融业原有的市场格局已经被打破,内外资银行新一轮的竞争已日趋激烈。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内资银行必须强化竞争意识,增强不进则退的紧迫感、危机感和历史责任感,加快金融创新、努力提高经营效益、提升国际竞争能力。惟有如此,才能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才有可能与国外跨国大银行相抗衡,我国银行业才可能走向世界,在全球金融业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中国有朝一日成为金融强国作出贡献。
我国银行业的竞争对手大多是具有百年历史的大型外资银行,较国内中资银行,他们存在几项明显的竞争优势。
(一)体制优势
外资银行的经营遵循的是国际惯例,其运作基本上不受政府干预,额外负担轻,能够适应灵活多变的市场经济;但是目前我国内资银行,特别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历史遗留下的包袱沉重,或多或少地承担着一些政策性信贷业务,并且,可能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仍无法摆脱政府的干预,在经营上显得束手束脚。另一方面,由于中期内人民币在资本项下不可兑换,本外币之间将存在严格的隔离,而在华的外资银行因为不受体制约束,能够很方便地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拆借资金,体现出筹资能力强、筹资成本低的优势,同时还能摆脱“以存定贷”的限制。
(二)管理优势
外资银行大都具有健全的管理体制、科学的决策机制和灵活的经营机制,在组织结构安排、人力资源开发、委托代理权限、激励约束制度等方面都比较成熟,因此,外资银行具务较强的业务开拓能力和风险化解能力。相开之下,内资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在治理结构上存在明显的缺陷。有些银行尚未成立监事会或董事会,缺乏科学、高效、透明的决策机制;所有权、决策权和经营管理权仍未有效分离,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同时经营机制还不够,内部控制也比较薄弱,业务规章制度和操作程序尚不健全,银行管理劣势较为明显。
(三)经营优势
外资银行经百年发展,完成了从被动放款向主动服务转变,已从经营传统银行业务转为以现代银行业务经营为主,特别是风险小、成本低、利润高的表外业务已经成为其利润的主要来源,据有关资料统计,许多大型跨国银行,其利润来自表外业务的部分占40%甚至60%以上,以德意志银行为例,它可以向不同客户提供债券、期货与期权、项目及资产交易、产权交易及基金管理、并购、重组、股票上市、项目融资、外币往来账户、国际结算、托收、流动资金融资、贸易融资、保管、经纪人清算等数以百计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伴随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外资银行将凭借其操作规范、管理先进、善于把握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优势以衣与国际跨国公司间的长期的友好合作关系,很可能在短期内抢走大量优质客户群,分流内资银行的资金来源,挤占内资银行的市场份额。而事实也确实如此,例如南京爱立信投奔花旗银行事件,就已经为我国内资银行敲响了警钟。
手写版,不过论文字数太多。这里放不下,如果需要加我好友,发给你。
❺ 求关于“金融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防范”这种论文的结束语!
结语,就是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首先一句话,先点一下背景,然后说一下你的结论,即金融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然后总结你的防范对策。最后说明你的论文希望达到的目的,还有不足之处。
ok
合适采纳啊。
❻ 本人急需要写一篇关于保险投资的论文。
您好,我可以帮你写哈
❼ 关于保险方面的毕业论文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一、前言
保险投资在保险公司的经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目前我国保险公司资金运作现状并不尽如人意,保险公司作为一个商业企业,其根本目的在于追求利润的最大化,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保险公司利润已不能单纯依靠收取的保险费与一定概率下的保险赔付差额,而是越来越倚重于保险投资的有效运营。因为保险与给付之差,其利润率是一定的,而且还有减少的趋势,而保险投资的运营,其预期的利润率却是无限大的,所以只有安全有效地进行各种投资运营才能使保险资金获得长期稳定的增长,使保险公司获得较高的利润。可见有效的资本运营是现代保险业的支柱,是保险经营发展的生命线。
二、我国保险投资的历史和现状
(一)我国保险投资的历史沿革
建国初期,我国保险企业的资金按规定只能存入银行,所得利息全部上缴国家财政,无任何保险投资可言。经过20年的停办以后,我国保险业随着改革开放而获得新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1980年开始恢复办理国内保险业务,并积极发展国外保险业务。
1984年11月,国务院批转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关于加快发展我国保险事业的报告》中指出:“总、分公司收入的保险费扣除赔款、赔偿准备金、费用开支和纳税金后,余下的可以自己运用”。1985年3月国务院颁布的《保险企业管理暂行条例》又从法规的角度明确了保险企业可以自主运用保险资金。这不仅是我国保险体制改革的一次重大突破,也是增强我国保险业活力的一项战略性措施,对加快我国保险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保险企业投资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984年至1988年底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取得投资权后,从1984年下半年开始,总公司在北京、江苏等地尝试性地开展投资(包括贷款)业务,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计划单列城市分公司也相继开展保险投资业务。
在这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对保险企业的投资活动实行严格管理,一是对资金运用规模实行计划控制,例如1986年人行对人保下达2亿元投资额度。二是对资金运用的方式与方向作了严格规定。1986年人保的资金运用被限定为投资地方自筹的固定资产项目。1987年批准试办流动资金贷款业务和购买金融债券。这一阶段的经营效益不大理想,资产运用率和投资收益水平都比较低。以1986年为例,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国内业务汇总的资产运用率只有9.23%,投资收益率仅为0.83%。
2、调整整顿阶段:1988年底至1990年底
由于面临治理整顿的经济环境和紧缩信贷规模的局面,加之保险业本身经营效益不佳,我国保险投资业务于1988年底进入调整整顿阶段。其内容和措施有:总结前几年资金运用工作的经验和教训,严格执行信贷计划,严肃利率政策,把资金转投到流动资金贷款方面,坚持“十不贷”和注意“重点倾斜”并采取了担保和银行承兑汇票抵押等手段,努力提高资金运用的安全性与收益性。在这一阶段,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工作除办理流动资金贷款业务外,大部分工作放在对原有投资贷款项目的清理的催收上。资金运用的范围被限定为流动资金贷款、企业技术改造贷款、购买金融债券和银行同业拆借。
3、进一步发展阶段:1991年至1995年
经过两年多的调整整顿,加之宏观经济形势的好转,保险投资业务于1991年开始进行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保险投资在保险界得到了普遍认同和重视。两家新成立的全国性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先后加入了保险资金运用的行列。保险投资规模不断扩大,1992年底。人保、平保、太保三家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余额达109.46亿元。保险投资的范围有所拓宽,证券投资得到较大发展,保险投资收益得到提高。
4、规范发展阶段:1995年至今
随着1995年《保险法》的出台和实施,各保险公司遵照《保险法》调整业务,以符合《保险法》的要求。《保险法》的实施,为我国保险投资业务的规范与健康发展奠定的基础。
(二)我国保险公司保险投资现状
1、决策机制薄弱
目前许多保险公司尚未建立一套规范有效的决策机制,人保财险公司直到2003年下半年才成立了专门的保险投资公司。决策的盲目性、被动性、随意性十分突出,在仅能投资债券的时期,这类决策机制不会体现任何危机,对于资产规模迅速壮大的保险公司来说,更是掩盖了其决策的弊端:决策机制落后,决策反馈机制尚未建立,在保险公司进入基金市场后会充分暴露出来。
2、保险投资渠道狭窄
1998年以前,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渠道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2000年3月1日起实行的《保险公司管理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限于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买卖中国保监会指定的中央企业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而西方国家保险公司资金运用的法定渠道则较广泛。如美国、日本就规定保险公司可进行政府债券、公司债券、股票、抵押贷款、不动产、保单放贷等业务。
3、保险资金利用率低
保险资金的利用率,在国外基本上达到90%,而在我国还不到50%。有限的保险资金主要用于银行存款。据统计,1998年人保、平保和太保三大保险公司保险资金的40%—60%局限于现金和银行存款,保险资金基本上无“运用”可言。截止到1999年底,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率还不到20%。为了保证保险资金的安全,保险公司将大量资金存于银行,由银行进行专业的资金运用,而保险公司只能获得固定的较低的存款利息,银行存款的利息已经远远不能使保险资金保值、增值了,保险公司必须开拓出投资新领域来保证其资金的收益性、安全性。
4、保险投资缺乏相应人才
保险投资涉及到存款、国债、证券等多个领域,因此保险投资人才必须对国家经济发展有远见,对各行业发展有底数,才能有胆略,有灵活性,善于捕获商机,在资本市场上获得丰厚的回报。而我国保险公司由于历史原因,现有员工基本上由军转干部、金融机构及政府部门调入和正规大学毕业生三部分组成,且前两部分约占公司员工的70%,年龄大都在40周岁以上。这样的人力资源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弊端,即知识结构老化,缺乏创造力。保险公司要想从保险投资中获益,就必须引进相应人才,同时注重公司内部年轻人才的培养。 免费公文网版权所有
5、保险公司管理水平落后,影响保险投资收益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管理体制落后,投资缺乏科学决策,许多公司在科学决策、内部约束机制方面比较薄弱。由此出现了许多领导项目贷款、人情贷款等。这些项目贷款很多无法收回投资本息,甚至成为呆账、坏账。管理水平的落后,影响了投资收益。
中国的保险公司要生存,保险事业要发展,客观上要求保险资金实现有效运用,但是这并不是说中国马上就完全放开对保险资金运用的限制,还有一些地方需要去完善,还有一些制度需要制定,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三、建立我国保险投资体制的构想
(一)保险投资客观上需要建立有效投资体制
所谓保险投资体制是指保险投资活动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的总称。保险投资机制建立的目的在于提高保险投资的收益,降低投资风险。
保险公司的承保业务与投资业务是现代保险业的两个重要特征,其中保险投资业务已经成为现代保险公司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一方面,保险投资业务的发展,将扩大保险公司的盈利,增加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和经营和稳定性。同时,保险公司收入的增加,将使保险公司有能力降低保险费率,减轻被保险人的负担,提高保险公司的竞争能力。我国保险业如果没有投资收益作为基础,加入WTO后,在承保业务上很难与国外保险公司进行价格(费率)竞争。另一方面,保险投资业务的发展和获利可以弥补业务上亏损,维持保险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如1987年英国两大保险公司保险业务亏损分别为0.64亿英镑和1.08亿英镑,而投资利润为2.04亿英镑和2.49英镑,盈亏相抵后,还有不小的综合盈利。从近期国际保险业的发展特点来看,保险公司的主要收益已经从传统的承保收益逐步转移为投资收益,如美国产险业务自1978年以来连续21年出现承保亏损,主要收益来自于投资收益。
由于保险经营是一种负债经营,因而保险资金的运用除了考虑投资的收益外,还必须保证投资的安全性。因此,市场的开放,投资工具的增加和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客观上需要保险公司进一步加强投资机制的建设,提高化解风险的能力,保证保险资金实现安全性和投资收益的协调。
(二)保险业应尽快建立、健全保险企业的制度和规范
建立和完善中国保险投资体制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保险公司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加强经营管理,才可能为高水平、高效益的保险投资提供根本制度保证。如何加强经营管理,我个人认为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加大公司运作的透明度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运用法律武器,严惩那些损害股东权益的行为,有效地维护股东的权益。
第二、建立和完善对经理层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彻底改变旧的用人机制,让市场和竞争来决定经理的选拔,使经理的报酬与公司的业绩直接挂钩。
第三、加强管理创新,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摒弃旧的、传统的管理模式及其相应的管理方工和方法,创建新的管理模式及其相应的方式和方法。
(三)进一步拓宽资金运用渠道
保险资金运用是保险公司稳健经营的基础,是关系到保险公司经营状况的重要因素。
由于我国保险业起步较晚,加之其它种种原因,目前我国保险资金运用存在的问题是证券投资基金规模太小;保险公司无法控制入市资金的风险;在目前封闭式基金占据主流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只能被动的分红,其变现很难实现;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过窄;保险资金中短期性行为严重。
针对这些问题,必须进一步拓宽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加快资金入市步伐,使我国保险业能够持续快速发展。
1、保险资金入市
(1)保险资金入市可以增强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如果运用得当,还可有效解决保险公司所面临的“利差损”问题。在《保险法》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投资,仅每年的利差损就有3至6个百分点,这为保险公司的长期发展埋下了巨大隐患。在银行存款的利率为2.25%,国债的买卖收益最多不过6%-7%,在同业拆借市场上,因资金量有限,所以收益率微乎其微。而在2000年保险公司投资证券基金的平均收益达12%。因此,保险资金入市,从长远来看,对保险公司增加盈利能力、解决“利差损”具有重要的意义。
(2)保险资金入市可以有效改善保险公司资产结构。如果允许保险资金按严格的比例进入证券市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资金闲置的压力。因为保险资金进入证券市场是进行股权的交易,在证券市场机制作用下,根据保险资金运用原则,保险公司必然将资金投入到效益好、有成长性的企业中去,这样客观上就使保险资产得到了相应的改善。
(3)从长期来看,保险资金入市对于启动保险消费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保险资金入市无疑使国家找到一种对资金更有效的配置方法,从而使部分社会资金与证券市场之间形成纽带。在这个纽带的连接过程中,不但可以改变整个社
资金的结构,还可以使经济发展得到更大的保障,以便使国家、企业、个人以及保险公司更好的发展。
(4)保险资金入市,可以增强我国保险公司的国际竞争力。随着我国加入WTO,保险业面临着更大的冲击,承受着更大的压力。保险公司除了用提高服务质量来争取保单,扩大客户群外,其所得到的保费收入如何获取最大的安全收益是关键问题。在发达国家,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较我国畅通的多,除了存入银行和购买国债外,还可涉足证券市场甚至房地产业。所以,保险资金入市,可以增强我国保险公司与国外保险公司的竞争实力,更好地奠定加入WTO后的经济基础。
(5)保险资金入市可有效缓解证券市场中资金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有助于稳定证券市场。随着保险业的不断发展,可入市的保险资金的规模将越来越大,必将会改善证券市场的资金结构,它对证券市场的长期发展所起的作用也会越来越明显。
2、保险资金进入短期拆借市场。
尽管保险公司都有较高的信誉,但上前还不能以信用方式进入短期拆借市场,而须有抵押。如果能直接以信用方式进入短期拆借市场,可以为保险公司提高资金运用效率提供方便。
3、扩大可投资的企业债券范围。
目前保险资金只可购买铁路债券、电力债券和三峡债券,应扩大到其他的企业债券。尽管企业债券质地有好有坏,或者说存在风险,但应相信保险公司有一定的鉴别能力。
4、进行资产委托管理。 免费公文网版权所有
资产委托就是保险公司以合同的形式把资金委托给专业的资产管理公司进行运作。它的最大好处是保险公司省心省力,不必事事躬亲,同时由专业公司进行操作,也可确保较高回报。
(四)培育专门资金运用人才
我国加入WTO将使保险业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保险公司如何作好准备,采取措施,搞好投资收益,上面已经从体制和机制创新、拓宽资金运用渠道等多方面进行了探讨,但要确保这些对策措施具有现实的针对性、决策的参考性和实施的可操作性,关键在人,关键取决于目前保险公司干部职工队伍的素质。因此,首先要改变干部队伍年龄老化问题,采取买断工龄、提前内退等方式,分流一批年龄老化的人员,以保证队伍的生机与活力;其次,要从管理入手,通过秘诀革,建设与国际接轨的一流现代化商业保险公司的高效精简的机关管理体制,尽快与国际经济接轨;再次,要注重人才的引进和使用,以及后备干部和后备人才的储备。目前,当务之急是要围绕加快效率的长远目标,建立结构合理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以及培养选拔一批优秀的中青年干部,建立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后备干部队伍,构建既有长期培养对象,又有近期可以上岗的人才储备库《保险行政管理毕业论文:论保险公司保险投资 (1)》来源于免费范文网
❽ 谁能给我提供一篇关于金融保险方面的毕业论文
对我国保险公估业发展的探讨论文编号:JR040 摘 要
保险公估业的产生可追溯到300多年前的英国。目前,保险公估人的制度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日臻完善了。在国际上来看,目前由于专业化分工的加强,保险公司80%以上的查勘理赔评估业务已交由保险公估人承担。保险公估业的发展已成为保险市场规模扩大的必然趋势。
我国当前保险中介市场仍处于初步阶段,而作为保险中介之一的保险公估却长期处于缺位、不被重视的状态。公估在保险运营中除了起到公正公平的作用之外,也是防灾减损的重要角色。然而保险公估人的这种性质却不被社会所认知与肯定。保险公估人的壮大将有利于保险市场的健康发展,他将使得市场更健康及透明化,真正地保护被保险人或受益人的合法权益,在受损时得到更公平公正的补偿与保护。
但随着保险市场的发展,保险公司大而全的经营模式已无法使保险理赔等各环节都保持专业化及高服务水平。同时,保险公司如此经营模式也抑制了公估市场的发展,并导致了种种问题,如公估市场规模小,经营不规范,市场认可度不高、公估人普遍素质水平不高等。
本文将针对目前保险公估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利用专业化分工理论探讨其存在的必要性,并以此提出公估市场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保险公估 保险公估人 发展困境 专业化 分工 目 录
摘要 1
1 绪论 4
1.1 研究背景 4
1.2 研究思路 4
1.3 研究方法 4
2 我国保险公估业发展概述 5
2.1 保险公估的概念 5
2.2 我国保险公估市场发展概况 5
2.2.1 我国保险公估市场的兴起 5
2.2.2 近几年保险公估公司总体经营情况概述 6
3 当前我国保险公估业的发展困境 7
3.1 国家关于保险公估人的法律地位不明确 7
3.2 保险公估人自我定位模糊,盲目打价格战 8
3.2.1 自我定位不明确,经营不善 9
3.2.2 盲目价格竞争 9
3.3 专业水平低,公估人才缺乏 9
4我国保险公估存在问题的成因 10
4.1专业化分工理论 10
4.2 保险公司习惯于“大而全、小而全”一条龙式的经营模式 12
4.3 公估公司立足分工细化,但专业化水平仍不高 13
4.4 社会忽视保险公估的存在是实现专业化的需求 14
5我国保险公估业发展模式 14
5.1 确立保险公估人的法律地位,增强社会认可度 14
5.2 加强与保险公司的合作 15
5.3 提高公估公司本身的经营能力及服务水平 16
5.3.1摸索新的经营方式,开创新的经营理念 16
5.3.2 吸收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专业服务水平 17
致谢 18
参考文献 19
英文文摘 20以上回答来自: http://www.lwtxw.com/html/45-1/12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