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宏观经济学中投资和储蓄的关系
宏观经济学中:储蓄等于投资,现在的储蓄就是未来的投资。
储蓄是消费的延时推后,他可以转化为即时消费,也可以转化为投资,储蓄是社会再生产的资金来源;
投资则是资金不同于消费的一种运用,并主要用于资本货物、基本建设等生产领域。
在资金应用角度来看,储蓄等于投资。
(1)谈谈储蓄与投资的关系扩展阅读:
储蓄的特征:
1.储蓄行为的自主性
储蓄行为的自主性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储蓄对象是私有的,就是储蓄者所要储蓄的货币资金的所有权归储户所有,储户自己有权支配,这是储蓄具有自主性的根本保证和必要前提。
2.储蓄对象的暂时闲置性和积累性
储蓄动机产生于个人取得收入以后扣除消费部分的结余。这部分结余构成了个人能进行储蓄的物质前提。同时,储蓄的目的是为了未来消费,这也说明了储蓄对象的闲置具有暂时性。
3.储蓄价值的保值性和收益性
储蓄是一种信用行为,信用具有还本付息的特征。储蓄的还本付息特征使它具有明显的保值性和收益性。储户将货币资金存人银行等储蓄机构,首先考虑的是能否保住本金,起到积累财富的作用。
2. 储蓄和投资是怎么个关系
英国经济学家罗伊·福布斯·哈罗德(Roy Forbes Harrod)在《动态经济学导论》(1948年)一书中,将凯恩斯的静态均衡分析动态化,建立了一个动态经济增长模型;美国经济学家埃弗塞·多马(Evsey David Domar)在《资本扩张、增长率和就业》(1946年)和《扩张与就业》两文中,独立地提出了一个类型的增长模型。因此,人们将二者合称为“哈罗德—多马模型”(简称H—D模型)。
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g=s/v)的一个重要推论认为:资本/产出比(v)不变,储蓄率(s)决定了经济增长率,而在该模型假定中,假定储蓄可全部转化为投资,所以储蓄率就是资本积累率。可以说,在哈罗德—多马模型中,资本积累成了经济增长的唯一决定因素。
哈罗德—多马模型本来是论述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的,但它同样可以适用于发展中国家,而且,发展中国家收入水平低,资本稀缺,因此要加速经济增长,就必须提高储蓄率或投资率,即加快资本形成。
哈罗德—多马模型由于其简单明了,曾经颇为流行,成为二战后很多国家制定经济发展政策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但是由于它只强调资本形成的作用,忽视了劳动投入、技术进步乃至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而受到了批评。
3. 论述居民收入、消费、储蓄与投资之间的相互关系
居民收入Y 消费C 储蓄S 投资I
在只考虑两部门经济的前提下,居民收入即为国民总收入
国民总收入等于消费加储蓄,即Y=C+S
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加投资,而国内生产总值又等于总收入,故Y=C+I
所以C+I=Y=C+S,即
居民收入=消费+储蓄=消费+投资
同时可以推得I=S,即储蓄等于投资
4. 储蓄为什么等于投资(宏观经济学)
储蓄等于投资是宏观经济的均衡条件,它衍生出三大国民收入模型,即Y-E模型,LS-LM模型与AD-AS模型,成为传统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基石。
1、作为国民收入的核算式,是会计恒等式。即从事后的核算看,该等式是由国民收入的定义决定的,无条件成立。
2、作为宏观经济的均衡等式。其中Y是总产出(总供给),C是计划消费,I是计划投资,G是计划的政府购买。而C+I+G就是总需求。由于企业有非意愿的存货投资,使得计划投资往往不等于实际投资。
假设企业产出Y=100,打算卖出90,留下10作为计划存货。但是实际上C=50,G=10,那么就有40未卖出,作为企业的存货投资。扣除10的计划存货,还有30是企业的非意愿存货。
从会计核算角度看,Y(100)=C(50)+I(40)+G(10)。
但从考虑宏观经济是否均衡的角度看,Y(100)>C(50)+I(10)+G(10)。即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宏观经济不均衡。
因此,储蓄等于投资指的是宏观经济均衡条件,而非实际的会计核算等式。也就是说,只要该条件成立,经济将处于均衡稳态。
(4)谈谈储蓄与投资的关系扩展阅读
凯恩斯的C = α + βY消费函数中的 α并非常量。因为它要么是自己以前的储蓄存量,要么是祖上遗产,而祖上遗产也属储蓄存量。
由于储蓄来自收入,即与收入正相关,不存在一个能适应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固定常量,所以,它应该是关于收入的变量,于是,就可以写成C = αY + βY=(α + β)Y=KY。此即对库兹涅茨经验公式的理论证明。
对比中美两国的收入水平与储蓄率,中国收入低,但储蓄率高;美国则相反,这是事实上对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论断的否定。
C = α + βY消费函数存在的另一大问题是缺乏贷款方,即储蓄是如何转化为投资的。如果是存入银行,那么是间接投资;购买股票或债劵,则是直接投资,它们都需要货币回报,而非不断增长的存货。
因为货币性质变化了,从挖掘出的金银等非债务货币转为央行借贷出的债务货币,尽管央行印制货币成本低廉,但它需要还本付息,这是系统无法完成的,最后求诸于央行量宽购买与负利率。
5. 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第六章,投资和储蓄,消费和储蓄的关系是怎样的可
凯恩斯认为利率的自由变动可以确保储蓄等于投资税收政策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其一,税收对人们的收入产生直接影响,进而会影响到人们的消费和储蓄决策,其二,政府对企业征税会影响到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价格,进而影响企业的激励机制和行为方向货币政策,它是通过政府借助中央银行对一国的货币、信贷及银行体制的管理来实施的。中央银行通过改变货币供给量能够影响到许多金融变量和经济变量,如利率、股价、房地产价格、汇率等等。参考高鸿业的宏观经济学分册吧
6. 试以实例说明储蓄与投资的关联关系
http://..com/question/42817734.html?si=1
http://www.cqvip.com/qk/95927X/200505X/15884181.html
http://www.cfeph.cn/cfeph/finance.nsf//?OpenDocument
看看这些个文章能不能帮助你?
7. 居民收入、消费、储蓄与投资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居民收入Y 消费C 储蓄S 投资I
在只考虑两部门经济的前提下,居民收入即为国民总收入
国民总收入等于消费加储蓄,即Y=C+S
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加投资,而国内生产总值又等于总收入,故Y=C+I
所以C+I=Y=C+S,即
居民收入=消费+储蓄=消费+投资
同时可以推得I=S,即储蓄等于投资
三, 金融危机爆发的直接导火索是美国的次贷危机,美国的公司给那些信用评级不高的居民贷款(次级贷款),使他们能顺利买房,并将此以证券的形式发放,但随着美国经济的不景气以及利率的不断下调,很多居民无力还贷,而购买了大量次级债券的公司蒙受了巨大损失。由于美国的金融工具相当复杂,受牵涉的公司越来越多,亏损越来越严重。贝尔斯登,雷曼相继倒闭,美林被收购,高盛和JP摩根也转向了存贷业务,美国真正意义的投资银行不复存在。金融危机实际已转化为金融海啸,因为它已波及到实体经济的诸多行业。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美国人的过度消费,超前消费。但是随着金融危机的大爆发,美国人不再愿意多消费,宁愿将货币放在自己身边,投机动机大大减少,这样造成的结果当然是实体经济遭受巨大损失,人们不愿买奢侈品,不愿买车,不愿...可以看到,美国的汽车也已经濒临破产,三巨头——通用,福特,克莱斯勒已是热锅上的蚂蚁。美国政府已采取7000亿美元的就市措施,给银行注入资金。并且采取降低利率等措施,但由于危机过于严重,效果并不显著。
8. 论述居民收入、消费、储蓄与投资之间的相互关系
居民收入Y,消费C,储蓄S,投资I(两部门模型,不考虑政府)。
居民收入一部分用于消费,另一部分用于储蓄,所以,Y=C+S。
通过银行,储蓄被转化为投资,我们认为I=S。
当居民总消费=投资总产出时是理想的状态。
Y增加时,C和S随之增加,I也增加,投资增加后,同时也带动就业增加以及居民收入Y增加,这样形成一个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这就是一个简单的经济增长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