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投资公司做审计怎么样
去面试之前要先了解一下企业文化,不要太在意工资的问题,如果你很优秀,公司自然会用高薪来留你,在哪工作都是一样的,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1>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管理当局会说:“今年收入增长了50%,是因为销售数量增长了50%。”审计师一看报表:“不对啊,成本明明下降了20%啊,期末存货也比上年年底要多。而且也没听说有什么技术进步,能让单位成本大幅下降,所以成本下降只能是因为生产数量在下降。这和销售数量增长不是自相矛盾吗?”
这个例子正印证了一句老话:“说谎话容易,把谎话说圆却很难。”为了把一句谎话编圆,你需要修改很多相关的地方,而且还不一定修改得圆满。审计师就是通过寻找会计资料当中不正常、不合理的蛛丝马迹,从各个角度向公司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像猎犬一样刨啊刨,从而把公司隐瞒、编造的事情挖出来。
这年头,不仅公司财务的谎话编得不圆,连骗子的骗术也“不re”。前不久,我收到“淘宝网”发来的一个广告,通知我中了奖。我登陆淘宝网,输入密码,果然有35000元的现金大奖在等着我。在我收到这个广告之前一天,淘宝网的确在搞抽奖,所以我并没意识到这是一个骗局。
我继续读下去,兑奖通知说,税法规定奖不能白拿。只要我邮寄1500元的增值税到某个帐号,他们就会立即把奖金支付给我。我刚要激动地抬屁股去邮局,忽然想起一件事:你直接从我35000元的奖金里扣1500元不就可以了吗,为什么要我去邮局寄钱呢?我又仔细看了看一遍兑奖说明,发现一个新的问题:怎么会让我交增值税呢,增值税一般是在工厂进口原材料的时候才交的。就这样,我识破了一场“不re”的骗局。
审计师喜欢思考事情的合理性,这其实就是日常生活常识的积累。可是,如果审计师把这种职业习惯带到生活当中来,就不那么可爱了。在生活里,人不可能把所有事情都记得很清楚,难免说出一些不太准确的话。而且在夫妻之间,有时也会说一些善意的小谎言,互相哄一哄。如果你的另一半是一个干审计的,那么恭喜你,你的每一句善意的谎话都会引来对方的疑问,你会被打破沙锅问到底,越挖越深,直到谎话彻底败露为之。
所以,敢和审计师结婚的人,一定是个赤诚坦荡的人。
<2>用数字说话
中国人喜欢从表象上,从意识形态上,从趋势上说一些大而化之的话,偏偏懒的拿数字去支持自己的观点,用数字去检验一下是不是这么回事。审计师则不同,他们的很多科目的都需要匡算。比如工资费用,审计师会用公司的总人数乘以大致的人均工资,得出一个总数,和报表上的那个数字对比一下,看看相差得大不大。
用数字说话非常重要。因为,有些事情正确与否,并不是从概念上就能看出来的,你得实际计算一下成本、收益分别是多少,才能做出结论。只有数字,才能告诉你答案。
举个例子。很多西方国家发展竞技体育不会动用很多纳税人的钱,而是走市场化、职业化的道路。而在中国,竞技体育基本是靠国家财政支持的。如果你举行一场辩论的话,至少90%的中国人支持用“举国体制”发展竞技体育,恐怕只有不到10%的人反对这么做。到底谁对谁错呢?
我们可以匡算一下,如果让纳税人来赞助的话,一枚奥运会金牌会花费纳税人多少钱。假设1名奥运会冠军,是从1000名运动员里挑选出来的(中国那么大,33个省平均每个省有30个人练习同一个项目,应该不夸张)。光运动员还不够,还得有后勤保障人员,比如教练,领队,队医,厨房师父。就算平均两个运动员有一个后勤人员吧。好了,运动员+后勤人员,一共1500个人,换一枚奥运金牌。这1500个人是职业性的,假设国家得管他们每个人20年,其中10年训练,10年退休金补贴。每人每月的工资,暂定为1000元。除此之外,运动员还要使用运动器械,要住宿舍,还要出去外地、外国比赛等等开销,每人每月1000元。这样一算,一枚奥运金牌的成本,1500人×20年×12个月×2000元/月=7.2亿人民币。雅典奥运会上,中国取得了32枚金牌,那么我们在这32枚金牌上花费了7.2亿×30=230.4亿元人民币。
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条。数字出来以后,双方可以再进行一场辩论,就算仍然谁也说服不了谁,至少,他们会把辩论的焦点从简单的“是”或“否”,转移到对于成本、收益的权衡上来。这场辩论的水平就会上一个层次。
需要说明的是,我上边的这些数字都是自己估算的,而不是从哪个政府预算报告上摘录的。这是一件挺无奈的事情。我从没见政府给出过明细的财政预算。所以我不知道我纳的税有多少用于教育、多少用于竞技体育、多少用于医疗、多少用于公务员工资、多少用于业务招待……不过不要紧,我们每个人都有常识和头脑。就像上边计算奥运会金牌的成本一样,很多事情我们自己就可以依靠现有的知识,大致估算一下。这么做虽然会费点力气,但是总比一无所知要好。
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养成用数字说话、向数字索取答案的好习惯。
<3>做事要留证据
在审计工作当中,很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如果你没有写下来你做了什么,那就等于你没有做。”比如你询问了谁,询问的结果是什么,你查看了什么单据,都要记录在工作底稿里。审计师特别喜欢管客户要资料:合同啦,发票啦,内部文件啦,管理当局的声名啦,都象宝贝似的要过来,把重点标注清楚,归入审计工作底稿里。只有当这些证据齐全了,报表上的数字才有依据。
用书面证据说事,和口头约定相比,无疑是一种进步。只有在每一个环节留下可供查证的证据,才能在发生纠纷的时候有理可说。可惜很多中国的企业总喜欢在合同里说一套,实际当中跟对方口头约定另外一套,不愿意及时更新合同。等发生了纠纷,双方各执一词。我想,随着中国司法制度越来越健全,那些不愿意用合同说事的企业,会越来越吃亏。
其实,审计报告本身就是一种书面证据。会计报表使用者需要看到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以确信会计报表是真实公允的。这年头股民很多,但是会看年报的股民却不多,看年报的时候关注受聘会计师事务所是谁的股民更是寥寥无几。如果你只是“炒股”,而不是“投资”股票的话,审计报告的确是可有可无的东西。
“做事要留证据”——这句话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就是“不该留的证据坚决不留”。比如,审计师发现企业有一些小问题,但是不太严重,并不需要解决。那么,审计师最好就当根本不知道,在工作底稿上提都不提。如果你提了,但是没解决,反而容易被监管机构抓住小辫子。曾经有一种说法:我们做审计的目的,就是在赚到审计费的同时,取得适当的审计证据把责任尽量都推给公司管理层。这话虽然说的有点露骨,但是无疑是句大实话。
<4>简明、清晰地表达观点
“改革开放要坚持,纠正不正之风和打击经济犯罪也要坚持;改革开放要坚决,纠正不正之风和打击经济犯罪也要坚决;改革开放要是一个长期任务,纠正不正之风和打击经济犯罪也是一个长期任务。”——李瑞环,1986年4月3日在中央端正党风座谈会上的发言。
上边这段话,大家可能都读得比较累。如果换成一个审计师,他会怎么表达同样的意思呢?我想,他大概会这么说:“改革开放、纠正不正之风和打击经济犯罪这三件事都是需要长期坚持的任务。而且,我们在执行的时候要坚决。”
这就是商业社会的要求:从阅读者的角度出发,尽量通俗、简明地表达观点。如果阅读者很容易就明白了你的意思,他就有希望变成你的客户,你的表达就是成功的。如果他听不懂,或者听起来很费劲,双方交流的成本很高,你的表达就是失败的。
在我做第一个审计项目的时候,带领我工作的是一个第三年的高级审计员。我记得,她做事情一向很麻利,可是唯独她在往工作底稿上写“注释”的时候,总是磨磨蹭蹭的。每一条注释,她都是写了又写,改了又改,不断试验怎么表达才最清楚、最简明,让经理一眼就能看明白。她在遣词造句上所花费的时间,要远远多于给经理节省的时间。因为她觉得,多考虑一下阅读者的需要,让阅读者能够迅速抓住信息的重点,这样的底稿才是合格的。
在她的影响下,我也学着提高表达的效率,让别人不费脑子就能看明白。如果我想说的事情不太复杂,我就看门见山,第一句话就把结论扔出去,然后再写原因:<1>……,<2>……,<3>……。
如果我想说的事情比较复杂,需要先介绍背景知识,然后进行推理演绎,别人才能看懂,我就由浅入深地写,A,B,C……说清楚一件事,再说下一件事,依次说下去。每一条路如果有多个分支的话,我会加上序号A1,A2,B1,B2,这样读者就心里清楚自己“走”到了哪条路的哪个门牌号。
我看到很多人写长篇大论的时候,总是想到哪就写到哪,相同的意思也不合并一下,序号也不加,把ABCBDAE混成一团写,让人读起来像是在走迷宫。就拿李瑞环的那段话来说吧,第一句话的“要坚持”和第三句的“是一个长期任务”明明说的是同一个意思,他偏偏要拆成两句话到处乱丢。我们自己在写长篇大论的时候,切忌成为这种“乱丢盒子”的悟空啊。
在平时的阅读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些文章的作者容易陷入自言自语的梦呓,光顾着自己痛快,光顾着炫耀自己的文采和博学,而不顾文章的条理是否清楚、表达是否简明、别人是否明白。张五常近年来写的文章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半文半白,思维跳跃。一个人的思想高明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他不善于表达,让读者读得晕头转向、不知所云、忘文兴叹,由于“交易费用高昂,导致交易无法达成”,这实在是一件让人遗憾的事情。
<5>出Q是完善文章的好办法
所谓出Q,就是由一个独立的第三人阅读审计底稿,指出里边有错误、或者是不清楚的地方,然后交给底稿的编制者去修改和完善。
在四大,员工不喜欢经理出Q,经理不喜欢合伙人出Q,审计部不喜欢税务部出Q。没有人喜欢别人给自己Q。但是,他们给别人出Q的时候都毫不留情。
出Q的确是完善文章的好办法。我将这种方法的优点总结如下:
<1>所谓“旁观者清”。有些事情,底稿编制者自己觉得说得很明白了,但是别人可能还是看不懂。让一个独立的第三人看一遍,提出他的疑问,就能够发现哪些地方表达得还不那么清楚。
<2>能够凝聚多个人的智慧。一张好的底稿,需要不断加以完善,充分吸纳不同人的好的思想。经理、合伙人通过出Q,把深层次的问题指出来,等于是将自己在职业生涯中所积累的知识注入到了底稿里。员工通过修改,模仿,下一年再完善,如此循环,底稿的质量就能不断提高。这不仅是工作底稿的进化模式,也是人类文明的进化模式。
<3>避免面对面的接触,从而提高沟通的效率。这个优点说来有点好笑,但是的确是一个事实。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和逆反心理的。据我观察,如果你当面指出别人底稿的缺点的话,通常会引起对方的;解释、辩护、反驳。争来争去,底稿里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如果是出Q的话,就快了很多。反正问题我已经给你指出来了。有则改之,无则加“注释”在底稿里说清楚,省得别人每次都误会你。
魔鬼存在于细节当中。出Q就是为了把底稿里隐藏着的大大小小的“妖精”挖出来。在四大,好的底稿无一例外都是Q出来的,而且是海量的Q,反复的Q。没有人喜欢别人给自己出Q,但是出Q的确能大大提高底稿的质量。希望你在清Q的时候,能够明白“严师出高徒”这个道理,把心态调整得积极一些。
求置顶啊!!!
❷ 我们公司A入股了另一个公司B ,年底要审核财务报表,应该从那方面着手审计重点应该看那些指标
那要看这个B公司的情况了,要根据B的自身情况来确定审计的重点方向,比如,如果B有大量的贷款,那么你的重点就在货币资金,主要就是与银行的函证了。如果是纯销售型的,那么就要与供应商函证,主要看应收应付其他应收应付,而且要自己查看合同。注意预收预付。如果是制造型的,那固定资产,存货,销售循环,这些都要必须要注重的。而且你还要了解相关行业的其他企业的一些数据和标准来和B做对比,看看有没有什么异常的情况,比如同行业的利润都是20%而他的利润确是30%那就肯定存在问题的。另外,你们在收购的时候一定会请会计师事务所的,你可以看当时的审计报告,后面都附着会计报告,尤其是附注,非常重要,有很多的信息都在里面,而且如果审计有调整的话,都有记录的,你可以调出这些记录看看,看看他们审计的重点是什么,调整的东西是什么,也就知道主要看那些问题了。实在不行,就联系会计师事务所叫他们把底稿给你看看,你看他们的底稿,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审计了。
❸ 针对该集团公司的情况,进行财务报表项目审计时,审计人员应当如何确定审计重点
怎么每一个回答的人?同学你是会计哪个班的?
❹ 投资及筹资的控制重点是什么 审计
为什么要上市将私营公司变成上市公司无疑会使股东权益极大增加。由于很难找到买主,大部分私营公司一般只能清算掉,而不是被卖掉。统计数字表明私营公司股东若能有幸找到买家一般只能按公司纯利润的4至6倍作价出售自己的公司,但卖家未必都能拿到现金。相比之下,上市公司一般是按其利润的25倍至30倍作价出售其股票。能以如此高的市盈率出售上市公司股票的原因是因为:投资者不用去管理公司;投资者可以买公司一小部分股份;投资者可以将手中股票随时抛出,获得兑现;股市上有数以亿计的投资者。举例说明,甲公司的纯利润是每年$1,000,000。若能找到买家,由于甲公司是私营公司,它只能按利润的5倍出售公司,获得$5,000,000(减去佣金)。但由于竞争激烈,卖家不可能一次套现,有时卖家不得不同意买家分期付款,这就存在收不回钱的风险。但甲公司若是上市公司,它$1,000,000的利润就会使其市值增加到$25,000,000。若甲公司只出售其公司20%的股份,公司股东可以获得$5,000,000的现金并仍持有$20,000,000的股票及80%的控股权。私营公司只有5倍的市盈率。上市公司却有25倍的市盈率。上市公司有甚么益处?许多人误认为缺钱的公司才上市。不缺钱的公司没有必要上市。其实不然,企业上市后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益处:1.股权资产上市后的变现性为私营企业股东提供了变现的方便;2.为企业与国内外大的上市公司并购提供了方便;3.提高对企业管理人员的吸引和刺激,便于保留公司高素质管理人才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4.大大提高了公司的信誉地位和企业形象,极大方便企业对外交流和经营;5.获得美国上市公司的身份便于获得国外公司对企业的信任,从而为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发展海外业务提供了方便;6.上市公司的实时贴现性为企业有集资需求时集资(公募或私募)提供了极大方便;7.少部分股权(20%-30%)对上市公司的控股性为私营企业股东向其它散户股东转移了企业经营风险。亚洲企业为什么要在美国上市?美国有庞大的融资市场,是国际资金的聚集地。纽约华尔街是全世界最大的金融中心,聚集着10兆亿美元的游资,股票日成交量达30多亿股,成交金额达数百亿美元,其股票日成交量占世界总量的55%以上。美国股民具有冒险精神,崇尚高风险高回报。美国部分投资者对购买外国股票,特别是经济高速增长的新兴国家公司的股票怀有极大兴趣和很高的热情,往年美国投资者购买外国公司股票达900多亿美元,其中购买亚洲公司股票占一半以上。中国公司如何参与美国的资本市场目前在中国,上市实行核准制,使众多有发展前景,有较好业绩又急需资金扩展的优良企业难以实现股市集资的愿望。据有关报导统计,中国有3000多家企业希望上市,但每年能够在中国上市的企业不足100家。由于政策限制,民营企业更难争取到上市机会。再者,中国证券市场规模相对很小,实在也难以照顾到国有中小企业,更不用谈民营企业了。随着中国企业家对海外资本市场的逐步了解,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开始把目光转向海外资本市场,尤其是具有世界最雄厚资金的美国资本市场。美过有三大主要的证券交易市场———纽约证券交易所、美国证券交易所、纳斯达克交易所,此外,也有针对中小企业及创业企业设立的电子柜台市场OTCBB,OTCBB是由纳斯达克管理的股票交易系统,众多公司的股票先在此系统上市,获得最初的发展资金,通过一段时间的扩张积累,达到纳斯达克或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挂牌要求后升级到这些市场。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只要净资产到400万美元,年税后利润超过75万美元或市值达5000万美元,股东在300人以上,股价达到每股4美元的,便可直接升入纳斯达克小资本市场。净资产到600万美元以上,毛利达到100万美元以上的公司股票还可直接升入纳斯达克市场。因此OTCBB又被为纳斯达克的预备市场。与纳斯达克相比,OTCBB以门坎低而取胜,它对企业基本没有规模或盈利上的要求,只要有3名以上的做市商愿证券做市,企业股票就可以在OTCBB上流通了。也就是说到OTCBB上市本身是很简单的:要有一赚钱的概念与一好的商业计划就足够了。买壳上市是美国自1934年开始实行的一种简捷的合法上市方法,上市成本低,时间快,而且欲上市企业采取此途径可以100%保证获得上市,避免了直接上市的高昂费用与上市流产的风险。因此目前采取借壳上市的企业越来越多,去年借壳上市的企业比前年增加了三倍。中国企业在美国成功借壳上市已有了先行者,中国北京一家企业与深圳一家公司是两家实力并不强的IT公司,通过在美过借壳上市,获得了巨额资金。其北京企业原注册资金不过100万人民币,在美过OTCBB市场借壳上市,股价最高时达25美元,而市值(股票总价值)则超过4亿美元。其深圳公司也只是新成立的极小极小的公司,注册资金只有20万人民币,也是在美国OTCBB市场借壳上市,股价在开市一小时从6美元升至22美元,市值也超过4亿美元。所以“壳”是指有股票上市但没有业务的公司。美国有很多上市公司因为种种原因失去业务,如高科技公司因为技术跟不上潮流而停业,开矿公司因储备不足或产品价格低而放弃,制造业因工资太高、竞争无力而停工的。但这些公司仍保持上市的资格。“借壳”指收购这类公司,与之合并成为美国的上市公司。“借壳”上市选择个“好壳”很关键,首先壳公司必须“干净”,公司可以没有资产,没有业务,但不能有债务与法律诉讼,也不能有违反证券法的问题。另外壳公司的上市资格必须保持完整,包括根据美证监局的要求,按时申报财务与业务情况。最后壳公司要有足够的“大众股份”和“大众股东”,合并后交易才能活跃。所谓“大众股东”是指壳公司最初上市时购买发行股票的股东。在利用国际金融市场方面,与其它新兴市场相比,中国虽然还在起步阶段,但已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以上两个中国企业的成功例子,对中国民营企业应是一个很好的启示。在过去6年中,已有超过百家中国企业在美国成功上市并取得可观资金,其中一部分取得了巨额资金。在美国公开发行证券,使外国企业有机会进入一个异常广阔和流动性首屈一指的资本市场。这个市场一直吸引着众多的外国公司。随着中国公司最近在美国公开发行证券成功的事例,使得其它许多中国公司考虑进入美国的资本市场。中国实体如何打入美国资本市场?应遵循哪些法律规定?在美国发行或出售证券,均须遵守美国联邦证券法律和法规,其中最重要的是1933年证券法和1934年证券交易法。证券法和相关立法的目的是保证发行公司将披露有关其经营的所有实质性信息,从而向可能的投资人提供必要的信息,使公司能准确地分析投资于该公司所具有的潜在风险和收益。在美国发行证券必须按证券法向美国证券管理委员会(简称"证管会")注册。除非按规定可免于注册,或在国外交易的证券满足一定的条件,上市才不必经过注册。一,注册为在美国向公众发行和出售证券,证券发行公司须向证管会报送注册报告书。证管会主要审查注册报告书中所披露的信息是否成分和准确。证管会官员有权要求发行公司修改注册报告书。一旦注册报告书被宣布有效,证券便可以按照注册报告书所描绘的方式出售。注册报告书除了其它内容外,包括"招股说明书"。注册报告书和招股说明书的内容包括有关发行公司的经营,资本结构,财务信息,管理和证券主要待有人的信息,等等。二,豁免规定发行公司不经注册便发行证券的最通用的方式,是通过一般"私募"。依赖于私募而免于注册的发行公司必须确保交易不涉及公开发行。并确保证券购买者不会继而将其证券转售给公众。三、在证券交易所上市在美国的证券交易所上市,将会为中国公司带来诸多的好处:更高的交易效率,更大的市场影响,的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注意力,更高的公司形象,更好的接近资本市场以及更容易获得交易数据。希望在美国纽约上市的中国公司的规模和盈利:有形净资为1亿美元,税前利润为前3年累计1亿美元(其中任何1年至少达到2千5百万美元)。在美国准务上市的中国公司应先准备当地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评定的3年的会计报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以及公司简介报于美国相关机构,进行评估。待评估合格后,再进行上市的准备工作。关于在美国借壳及买壳上市关于在美国借壳及买壳上市与一般企业相比,上市公司最大的优势是能在证券市场上大规模筹集资金,以此促进公司规模的快速增长。因此,上市公司的上市资格已成为一种"稀有资源",所谓"壳"就是指上市公司的上市资格。由于有些上市公司机制转换不彻底,不善于经营管理,其业绩表现不尽如人意,丧失了在证券市场上进一步筹集资金的能力。要充分利用上市公司的"壳"资源,就必须对其进行资产重组。买壳上市和借壳上市就是更充分地利用上市资源的两种资产重组形式。所谓买壳上市,是指一些非上市公司通过收购一些业绩较差、筹资能力弱化的上市公司,剥离被购公司资产,注入自己的资产,从而实现间接上市的目的。借壳上市,是指上市公司的母公司(集团公司)通过将主要资产注入到上市的子公司中,来实现母公司的上市。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一种对上市公司"壳"资源进行重新配置的活动,都是为了实现间接上市。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买壳上市的企业首先需要获得对一家上市公司的控制权,而借壳上市的企业已经拥有了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AMSC与投资者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拥有专业的金融报告撰写人才、律师和审计师会员,这些人员的费用在美国不是以小时计算,通常是以项目核算单位。如果项目开始实行,那么只有到完成之时,项目才能结束。同时需要负责完成所有的一切准备事项如各州政府以及联邦政府所需文件草拟工作等。这些工作一般将是由证券公司财务部以及投资银行财务部来完成的。上市过程需要包括公司律师、证券律师、审计师、证券承销商、证券承销商律师参与工作,以及国家法律法规、金融印刷商、路演组织者以及公司企业的CFO和CEO等。在整个上市(买壳/借壳)程序中,受雇佣并以小时计费的成员包括公司律师、审计师、证券承销商律师以及公司证券律师。企业如何在美国借壳上市借壳上市是在美国公开集资的一种重要形式。这是一种经济而快捷筹集资金的途径,一家美国上市公司,由于种种原因而停牌,变成空壳公司。然而,这类公司的股票仍可在电子报价系统(Over-the-Counter简称OTC)进行交易。准备到美上市的外国公司,花20-60万美元左右,可将这类公司80%至90%的控股权买过来一名义上称为合并(Merge)。合并后,即可在电子报价系统进行股票交易。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股价上升到一定价位,例如4美元一股,就可进入股票交易所,大规模进行股票交易和集资.合并过程二至三个月。如果公司本身实力雄厚,经营历史良好,合井到正式进入股票交易所只需几个月时间。
❺ 审计时会重点关注哪些点
一、专项资金项目计划的下达和执行情况。
将上级下达的项目计划与计划实施情况进行对比,审查财政、计划及专项资金主管部门是否按照国家批准的计划下达项目投资计划和财政专项资金的预算,是否将年度项目计划层层落实到具体实施单位,项目是否严格按照批准的计划实施,有无擅自调整项目建设地点、建设单位、建设内容、建设规模等问题。
二、专项资金的分配、拨付和使用情况。
通过对财政部门、专项资金主管部门及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会计资料进行检查,重点审查各级财政部门是否按计划筹集、落实配套资金,配套资金是否列入本级财政预算;有无通过虚假报表、虚开发票、虚列支出、虚增工程量或将群众自筹的实物和投入的劳力来抵顶配套资金等方式搞虚假配套的问题,如未配套,应分析原因;资金是否按规定的方法和程序分配;是否及时、足额拨付到下级财政或用款单位,有无截留欠拨、平衡预算及挤占挪用等严重违法违纪问题。审查专项资金主管部门是否按规定将拨入的资金及时足额拨付使用单位,是否存在欠拨、出借、放贷、弥补经费、改变资金投向、提取或变相提取项目前期费、吃回扣回流资金等谋取小团体利益问题。审查项目实施单位对拨入的项目资金是否及时入账,有无账外设账,是否按规定时间开工和完工,是否按批准的项目和规定用途使用专项资金,完工的工作数量和质量是否达到设计要求,有无擅自更改项目内容、工程位置、违规提取项目管理费、虚列支出、截留转移、挤占挪用、虚报冒领、贪污私分、挥霍浪费等问题。
三、专项资金财务管理情况。
通过对会计资料进行检查,审查财政、项目主管部门以及项目实施单位对专项资金是否实行专人专账、专户管理,资金安排、支出核算和管理是否到项目。有无扩大开支范围、将一些不合理的费用列入专项资金支出中;有无改变资金用途、将各项专款调剂使用;工程项目的预决算是否真实,有无高估工程量,高套预算定额虚增造价,虚列支出搞计划外工程套取专项资金等问题。
四、项目实施和效益情况。
重点检查建设工程项目的设计是否经有权部门批准,是否实行了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承包制、工程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勘察、设计施工及供货单位是否具备工程建设所需的资质等级;是否存在层层转包;工程建设中有无重大损失浪费及质量隐患等问题;检查项目计划制定是否合理,完工验收项目是否达到预期效益,有无因立项不准、责任不清、管理不善或工程质量等原因造成损失浪费或事故隐患问题,专项资金建设项目所取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如未达到,应进行原因分析,并结合实际提出改进意见或补救措施。通过揭露问题、分析原因、提出建议、服务于领导决策和管理,提升审计工作自身的地位。
❻ 审计人员在审计企业筹资投资时应侧重哪方面
审计人员在审计筹资投资时应重点审计以下方面:
首先需重点审计筹投资决策是否履行相关审批程序,如股东会决议董事会决议审批等,是否合规真实,是否符合公司战略发展规划与目标。
其次要检查交易合同及银行回单,关注合同条款及回单摘要,如是筹投资,则回单摘要一定是要备注为 投资款项 之类。
最后要检查账务处理是否规范正确,注意会计科目的列报与分类。
❼ 专项资金审计重点关注什么方面
1、实际项目的审计。
审计往往只是将被审计单位的专项资金收支总账、明细账和记账凭证等会计资料送达审计组,审计完后即为审计结束。即使到实地查看工程,也是走马观花,没有认真丈量、记录,也没有计算材料实际用量与账面决算数所使用数量是否一致,看是否有高估冒算或实际使用量小于决算量的现象。
2、银行票据的审计。
由于某些配套资金不能足额到位,多数采用配套资金空运行方式,即真拨付、后转回、账面反映配套资金到位了,而实际上根本没有到位,在实际工作中,只要查阅开户行银行对账单所反映的收支明细与被审计单位银行账收支栏目,就可能反映同等金额的一收一支,而且时间相近;
还有一种情况是被审计单位账上反映现金增加而银行对账单没有记录付出,则采用现金支票存根联入账,提款联没有取款、主观上也不想取款,客观上也无款可取。只要重视加强对银行票据系列的审核力度,弄虚作假的现象便一目了然。
3、资金使用效益。
主要看在建工程项目借方数或专项支出数,累加后与上级下达计划指标进行对比,看资金是否全部支出,全部支出即视为专项资金专款专用,没有被挤占、挪用,忽略了该项资金的使用经济效益,有的即便在审计报告中有所反映,也总是很勉强,其数据不够准确真实。形成的主要原因:
(1)某些地区或部门为了争取上级专项资金早日投入,项目立项具有盲目性、随意性,缺乏对当地经济社会等现实环境的可行性论证,从而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益;
(2)工程项目竣工时间较短,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效益不明显;
(3)由于审计人员少,时间短,根本不可能深入实地调查了解,往往是“从书本到书本”的反映效益。
4、资金到位的时间性。
在对各项专项资金审计中,审计人员总是查找上级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联合下达的专项资金的指标文件,然后与同级财政部门专项资金额进行对比,计算资金到位率,比例大则资金足额到位,比例小则到位小,并在审计中予以评价。
但是,较多当年下达的专项资金的指标,由于财力有限调剂其他用途,下拨渠道不畅等,拖欠到年底,有的甚至到第二年底才勉强拨付完毕,资金到位时间迟缓,严重影响工程项目设施建设。
(7)投资基金公司审计重点扩展阅读
审计方法
1、顺藤摸瓜法。
通过对资金运动轨迹的跟踪,对每一笔资金的来龙去脉追查到底,沿着资金流向,资金到哪追到哪,涉及哪个单位查哪个单位,一直查到资金的最终用途。
2、调查法。
此法适用于发现账外线索和核实发票审计,是获取账外审计线索或审计证据最有效的方法。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通过专业判断,认为被审计单位存在账外收支款项或支出票据中存在虚假发票,就要采取延伸调查的方法予以核实。
3、银行存款核对法。
适用于专项资金审计,是发现专项资金转移 挪用最有效的方法。不仅要对余额 未达账项进行核对,而且要对每一笔发生额进行核实,对不符的款项或虽然相符但认为有异常的款项,要进行延伸审计开户行和到对方单位进行核实,查清专项资金的具体使用用途。
4、分析性复核法。
分析性复核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重要的比率或趋势进行分析,主要目的是发现异常事件和数据,是审计人员进行综合判断的基础。对分析中发现的差异,特别是对异常变动进行调查,必要时要适当追加审计程序。
存在问题
1、审前调查了解和准备不充分,对专项资金的“ 专项性” 不熟悉。
内部控制测评、重要性水平确定与审计风险评估是编制审计方案的三个重要参数. 由于审计机关人力与时间的限制. 审前准备时间受到很大压缩. 专项资金在项目的立项背景、政策制定、资金管理和运作模式、
申报批复和验收程序等方面具有专业性和其行业特殊性. 审计人员在审前调查阶段. 主要忙于对上述基本情况的初步收集和专业概念的学习与理解。
2、实质性测试不足. 样本不充分导致审计取证不足以透彻说明问题。
专项资金重在发挥国家扶持和引导示范的作用, 其业务性质、运作方式和效益水平错综复杂。
3、审计方法和技术手段相对落后影响审计信息准确。
(1)专项资金的审计大多还停留在账项基础审计层面。仍以资金记录为主线, 从账户人手, 倚重传统经验, 从现象推断本质、部分推断总体进行分析判断。这种思维惯性会在审计纵深交错的项目时. 导致不成熟的观点和错误结论产生。
(2)一项资金涉及几百上千项目甚至千家万户,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未设立系统的项目库和信息库, 项目单位也未建立业务信息台帐. 审计设计表格多是闭门造车, 与实际运作不衔接, 表格数据分析利用价值不高。
(3)专项资金的政策投向主要在基建投资,项目主要工程量的落实需要到现场查勘、丈量、测算、抽样化验,但审计测量工具和手段无法达到专业验证.在大部分审计领域仍采用相当传统落后的验证手法,
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导致审计发现的诸如工程预算与结算不符、实际建设与设计不符等问题只能浅表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