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風險投資 > 醫葯基金投資風險

醫葯基金投資風險

發布時間:2021-12-12 18:59:05

Ⅰ 基金投資的外部風險包括

風險定義為資本永久性虧損的可能性,他指出學術上將風險等同於波動性是不準確的,事實上承擔適當的波動性恰恰是收益的來源。但是如果波動大到超出了投資者的承受范圍致使投資者割肉賣出,那麼波動就變成了實實在在的風險。

先來看看哪一類基金的波動會比較大,股票基金的表現和股市的表現有關,我們稱之為市場β,其中個股和行業集中的基金波動會更大。

我們用前十大重倉股的凈值佔比來衡量基金的個股集中度,用前十大持倉股的行業個數來衡量基金的行業集中度。前十大重倉股占凈值小於50%的算是持股相對分散,行業個數大於5個的算是行業較分散

同一行業的股票有同漲同跌的特點,所以行業分散比個股分散對降低波動性的效果更好。選股能力強的基金經理做到行業分散、個股集中是可以接受的。

很多朋友說我看好某個行業,買行業主題基金不香嗎?其實我想說,如果你不是行業研究專家,一個行業都到了被你看好的地步,漲幅一定不低了。。這種由於上漲的"看好"很容易在一段時間的下跌後變成"不看好",最近買了半導體或者醫葯主題基金的朋友應該知道我在說啥。而這種是可能因割肉操作形成資金永久性損失風險的。

考察一隻基金的波動性的傳統指標是最大回撤,這里要注意基金發生歷史最大回撤的區間是不是當前基金經理的任期,我們應該考察當前基金經理在市場持續下跌時的控回撤能力。在收益率和回撤的比例之間取相對平衡的,即下跌的時候抗跌,上漲階段的漲幅也過得去的,盡量不要選擇太極端的基金。

投資基金特別是主動管理基金的本質就是選基金經理,所以有「所託非人」的風險,可能是基金經理的能力不夠,或者說基金經理過去的收益來自運氣而非能力,還有基金經理沒有勤勉盡責、持續學習,過分看重排名而失去投資中的審慎原則等。

解決這一風險是基金經理研究的范疇,我們要盡量選擇能力被市場充分證明過的基金經理,經歷過牛熊,歷史業績持續優秀,穩定創造超額收益且能力圈持續進化的基金經理。關注基金經理過去的判斷是否准確,言行是否一致,並通過可能的調研來了解基金經理的投研日常。

風險和投資者自己的行為也有關系,基金的波動會在一種情況下轉化成本金永遠損失的風險,那就是波動超出了你的風險承受等級,個人風險承受等級取風險承受意願、風險承受能力中較小的那個,風險承受意願和個人性格、投資經驗相關,風險承受能力和投資者的財富水平、資金的投資期限有關。每個人要事先了解自己再去選擇基金,不要只看收益而忽略了自己的風險承受等級。

投資裡面還有個真實的風險是買貴了的風險,比如招商銀行是非常優秀的公司,但如果2007年高點買進的話,十年後才能解套。基金什麼時候買是便宜的呢?這個問題很難定量回答,我不建議單純和歷史比估值,投資沒這么簡單。唯一的建議是盡量在非泡沫階段多買些籌碼,讓自己的籌碼是正金字塔結構而非倒金字塔,造成倒金字塔結構的原因是在市場不好或者震盪時建點"觀察倉",確信牛市真的來了一把梭,事實上牛市就是在大家"確認"時結束的。

Ⅱ 基金風險有哪些

(1)首先就是系統性風險。比如說2018年,市場持續的下跌,指數基金也是跟隨市場同比下跌。上證指數在2018年的跌幅是24.59%,而滬深300ETF的跌幅是24.80%。

對於這種系統性的下跌,說實話,別說是普通投資者了,就連大機構等都很難避免的,而且絕大部分的策略都是失效的,這從去年年底基金漲跌幅排名就可以看出來,好像真的沒有幾只是盈利的股票基金。

唯一能夠避免系統性風險的方法就是空倉,但是這樣做結果的往往會錯失後面的大漲,比如說開年後的這波大漲,相信很多人是無緣的。
(2)其次就是追漲殺跌風險。最典型的就是,很多人並不是市場底部區域入市,而是牛市中後期入市的,這樣的話買入的價格就無形被抬高了。就比如說最近這一波行情,很多人都是聽所股市漲了,才來買基金的,然後在股市大跌之後再將手中虧損的基金賣出,估計這兩天這樣的人應該不在少數。



另外就是,還有一部分人因為嫌自己買到的基金漲的不夠快,然後去追漲的快的基金,但是很不幸的是此時去追漲的話,很有可能是短期的高點了,然後最後的結局也是將追高的基金止損。

這樣來回多次的話,最後的結果也是虧損出局。

(3)第三個風險就是流動性風險。流動性是指將手中的份額換成現金的難易程度,所花費的成本越低流動性就越強,反之,流動性就越弱。

這個為什麼會是風險呢?這個主要是針對場內指數基金而言的,有一些場內基金可能一天成交也就幾萬,然後要買入比較大份額的話,可能就需要支付很高的價格才能。最典型的就是前一段時間連續漲停的滬港深價值基金,其由於場內流動性不足,很少的買盤就把價格打到了漲停價。

同樣的,在賣出時也需要將價格壓的很低,這個在低端情況下的時候非常明顯,比如說2015年千股跌停期間,很多指數基金也是賣不出去的,就算是跌停價也無法出手。

對於這種情形的話,就是找那些規模大,流動性強的基金,也就是選址每天成交額最多的那隻。

(4)基金退市風險。指數基金也和股票一樣,也會發生退市的,比如說去年天虹就有幾只指數基金退市了,甚至在過去也有ETF退市的情形。

其實退市本身來說是一個中性的事件,其又與股票不同。股票如果發生退市,如果後期不再重新上的話,買入的資產很有可能就被清零了,這種風險是非常大的。但是基金又有不一樣的地方,基民的資產不會清零,只是基金公司會將基金資產賣出,換成現金再還給投資者。

從上面來看的話,並沒有損失,但是如果這筆投資要是虧損,或者是在底部退市的話,那後期的漲幅就是與你無緣了,這是一種機會性風險。

要避免這種風險,最好的辦法就是投資規模大的基金。

(5)遇上黑天鵝。指數基金同樣會遇到黑天鵝的,比如說2018年底商譽減值風險,中證500指數當中是有幾十隻個股發生了商譽減值,但是由於指數基金成分股眾多而且分散,所以這種風險並不大,對於基金凈值的影響也是比較小的。

但是這對於主動基金或者行業指數基金來說,影響可能就會很大,比如說去年的疫苗事件和葯品集采事件,這對於醫葯類的基金來說影響非常的大。

而要完全避免黑天鵝也是有一定難度的,最好的辦法就是盡量選擇分散化的指數基金,這樣可以將損失降到最低。

當然,在指數基金投資當中,還有很多的風險,比如說政策風險、投資失誤、認知風險。

Ⅲ 醫葯基金現在能買嗎

現在不是一個合理的介入點,醫葯基金前期漲幅過高嗯,應該有一個回調的一個風險

Ⅳ 醫葯主題基金投資邏輯應該是怎樣的

1、看估值
現在醫葯「貴」嗎?如果我們從估值來看,醫葯確實「貴上天」。不過,這個估值高,屬於靜態估值。就是衡量醫葯行業的估值時,沒考慮業績增長對估值的影響。如果醫葯行業,一年業績增速達到20%,估值能下降20%。如果業績持續增長,估值下降也快。
短期看A股醫葯板塊估值相對較高,但中長期看並不悲觀,因為醫葯股整體業績穩定可持續。縱觀A股歷史,醫葯生物行業一直屬於「黃金賽道」,醫葯醫療主題基金長期仍具有投資價值,可以考慮在板塊回調之時分批入場,或者選擇定投的方式。
如果你覺得現在醫葯的估值貴了,可以在不改變基金經理的前提下,選擇行業配置更加平衡的基金,如果偏好消費和醫葯,可以關注吳某某的廣發輪動配置,如果偏好科技和醫葯,可以關注葛某的中歐明睿新起點或者趙某管理的工銀科技創新6個月。
當然,如果你能忍受凈值波動,相信醫葯板塊的業績可以逐漸消化估值,也可以長期持有優秀的基金,畢竟適合自己風險偏好的基金,才是最好的基金。
2、長期投資
時間越長,主動管理型醫葯基金的收益就越高。
從最近五年的產品收益看,醫葯主題基金整體業績表現亮眼,絕大部分產品都大幅跑贏了滬深300指數。
總體來說,醫葯基金風險方面是比較小的,基金持倉的大多公司都具有良好的業績支撐。
在買行業主題基金的時候,你的入場時間並不是特別重要,而是你選擇的基金行業是否處於好賽道,基金經理管理能力是否優異,另外,你的持基時間也需要夠長才行。
盈利強,壁壘高,而且覆蓋面廣闊,醫葯顯然屬於一個適合長期的好賽道。
總結來看,選擇醫葯主題基金投資,辨險識財認為需要注意三點:
第一、行業存在估值風險,醫葯股以及醫葯指數的估值水平仍處於高位。這時就要看基金經理是如何看待估值風險進行調倉等操作的,以及所選公司的經營業績與成長能力是否值得託付,可以重點關注一些明星基金經理。
第二、很多熱門的醫葯類股票屬於高尖端技術,作為普通投資者難以清晰了解目前的發展階段和未來的前景。這時就需要看基金經理是否有非常堅實的醫葯知識基礎,風格是否穩健,選股能力是否突出。
第三、政策對醫療行業的影響非常大,所以還需要看基金所選行業成長邏輯是否清晰,是否具有政策免疫性。

Ⅳ 醫療風險基金按什麼文件規定提取的

一、一般風險准備的提取從《通知》發布當月起執行,余額達到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開放式、封閉式證券投資基金的總基金資產凈值的1%時,可以不再提取。託管行按託管的每隻證券投資基金資產凈值為提取基數,余額超過1%時可以不再提取。

二、各基金管理費中提取的一般風險准備應統一存管於開立的一般風險准備專戶中,統一管理,統一使用。一般風險准備的使用不區分一般風險准備的提取來源,作為公司統一的一般風險准備使用,服務於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所有開放式及封閉式證券投資基金。

三、一般風險准備專戶中的資金和使用一般風險准備進行投資而持有的證券及相關收益,屬於使用目的受限的公司固有資產,稅後投資收益屬於一般風險准備資產。

(5)醫葯基金投資風險擴展閱讀

醫療保險工作屬勞動保障業務范圍。參保個人繳納的基本醫療保險費全部劃入個人賬戶;參保單位繳納的基本醫療保險費除記入個人賬戶的部分外,全部作為統籌基金,由醫療保險經辦機構統一管理,統一調劑使用,個人賬戶主要用於支付門診和購葯費用。

統籌基金主要用於支付參保人員住院、門診特定項目及部分慢性病和家庭病床的醫療費用。大病醫療救助基金用於支付參保人員基本醫療保險統籌基金最高支付限額以上的住院醫療費用。

Ⅵ 醫葯基金會虧嗎

醫葯類基金當然也會虧損了。既然是投資當然就會有掙也會有賠了,近倆年雖然醫葯基金大多都比較掙錢,但是不管是什麼類的投資和理財,都不可能一直掙錢,長多了都會回調,但是只要堅持價值投資,就算基金會有短期的回調,但是長久來看基金大多都會掙錢。尤其醫葯是一個長久的行業,醫葯類基金只要長期持有應該都不會虧損。最後祝你心想事成,每天生活開心快樂。

Ⅶ 為什麼醫葯板塊的基金錶現一般都不太好

吃不起葯將成為歷史,政府集中采購導致葯費暴跌

「醫保局動真格了,這一次真的要砍掉企業的銷售費用了。」一家中標的葯企人士向記者感嘆,還有一位葯企人士向記者表示:「中標難受,不中標更難受。」
前幾天,國家首次「4 7」城市葯品集中采購的投標談判在上海舉行,集中采購的結果是葯價暴跌,正大天晴葯企的恩替卡韋降幅超90%。恩替卡韋被譽為乙肝用葯霸主;阿斯利康公司旗下的肺癌靶向葯吉非替尼降價75%。
這次參與集中采購試點的共有31種葯品,7個品種降價幅度超70%,降幅在40%-70%之間的有12個,降幅0-40%之間的有8個。平均降幅高達52%,遠遠超過市場預期。
這次的試點大獲成功,4 7總共11個城市的31種葯品采購價直接被腰斬了,而采購價的降低,必然導致葯品銷售價的降低,而試點的開門紅也會導致國家迅速大范圍推進采購葯品的范圍,換句話說,困擾中國人很多年的高葯價問題,有望得到徹底的根除。
中國葯價有多虛
中國的葯價不僅高,而且很虛,虛到令人目瞪口呆的程度。多家上市公司葯企,列支的營銷費用,居然佔到營收的60%,遠遠超過國際葯企10%的標准。
換句話說,葯廠賣出去100億的葯,銷售成本就佔了60億,而國際通用標准大概是10億左右,與此同時,中國葯企的研發費用卻是出了名的低,遠遠低於國際標准。重營銷輕研發導致中國醫葯界回扣橫行,而新葯研發能力極低。
僅僅被央視公開報道點名的醫葯回扣亂象,包括但不限於:
2010年,葯價虛高1300%的「蘆筍片事件」,湖南湘雅醫院醫生回扣佔到中標價43.5%;
2011年,虛高達2000%的克林黴素磷酸酯注射液丑聞,北京公立醫院醫生回扣佔到中標價40%;
2013年,漳州醫療腐敗案,全市公立醫療機構100%涉案,葯價的50%用於回扣;
2013年,「葛蘭素史克行賄門」,其副總裁梁宏在供述中稱,葛蘭素史克中國公司為打開銷路投入的行賄費用佔到葯價的30%,每年的總金額高達數億元人民幣;
2016年平安夜曝光上海、湖南兩地葯價虛高近10倍,醫生回扣佔到葯價40%
這動不動就10~20倍的利潤,意味著成本價只有零售價的10%,甚至只有5%,中間的巨額利潤,都被層層剝削了,最後讓患者來買單,導致中國的葯價高企,但是葯廠實際利潤並不高,研發能力薄弱且極其重視營銷,不給回扣而重視研發的葯廠根本活不下去,典型的劣幣驅逐良幣。
集中采購曾讓葯價暴漲
實際上,中國葯價高是個老大難問題了,如何解決高葯價問題成了政府的心頭病,提出的解決方案千千萬,通過政府集合公立醫院的需求進行集中采購、集中招標,通過巨大的采購量來壓低價格,讓患者得到實惠。
聽起來似乎沒問題,政府手底下有那麼多公立醫院,全部聽政府號令,而公立醫院就診患者的數量佔到總就診量的90%,換句話說消耗的葯品,也是90%,把這些需求全部集中起來和葯廠談判,不可能拿不到好價格。而政府出面帶量集中采購來降低價格,也是國際通行做法。
所以,早在2000年左右,有關部門就開始推行以量換價」,讓葯物進行集中采購,帶量招標,試圖取得價格上的優惠,降低葯價。在外國,這一手段可以降低10~15%價格,雖然不多,但是考慮到外國市場競爭激烈,葯價透明,本來就很低,在這個基礎上還能降低實屬難得。引入中國後,一定能大幅度降低葯價。
中國醫葯部門不僅實行了集中采購,以量換價,還對醫院葯價進行行政限制,不允許醫院以葯養醫,曾經只允許加價15%,後來乾脆實行零差率,一分錢都不允許加價,什麼價格采購的,就什麼價格出售,最大程度讓利給患者。
政府把所有采購量集中起來進行招標獲得最低價格,然後不加價賣給患者,葯價一定很便宜了吧,聽起來好像沒什麼問題。但是實際上,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實行集中采購和零差率二個政策後,葯品的采購價年年增高,高葯價問題越演越烈。
看到這里你是不是震驚了,這怎麼可能,這套方案怎麼看都沒問題啊,降低葯費利國利民十拿九穩,怎麼最後居然導致葯費連年增高,這不科學啊。
問題究竟出在哪裡呢,為什麼外國行之有效的帶量集中采購降低葯價的辦法,到了中國不僅無效,反而導致葯價升高。
原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這套方案里有一個最大的漏洞,就是招標是由政府集中組織的,但是采購量是由各大醫院自行決定的,用哪個葯,用多少,是由每個醫院自己定,或者說,是由每個開處方的醫生來決定。
所以這些葯廠們想出了一個新點子,高中標價高回扣,把中標采購價定的高高的,分出大量的利潤空間做成回扣給開處方的醫生,以及整個醫葯管理鏈條上的一系列人,瞬間打敗了所有的競爭對手,銷量大增,所有的醫生都在瘋狂的開這家葯廠的葯。
而那些低價中標的葯品則陷入了一個很窘迫的情況,醫生不願意開這個葯,沒有銷量,下場和沒中標是一樣的。
同一款葯品,有人出低價,高價怎麼可能中標,當然不可能啦,競標的規則就是價低者得。要規避這個問題,很簡單,只要不是同一款葯品就可以了,同樣的葯灌裝到另外一個包裝里,取另外一個名字,上報給葯監局拿一個批號,當新葯賣,既然是剛「研發」出來的「新葯」,那自然擁有自主定價權,你報多高,也沒有競爭者,因為這款葯全國只有你這一家有。
例如,傳統的青黴素,價格極低,不過你們已經基本看不到了,因為按照集中采購制度,根本賺不到錢,取而代之的是各大葯廠自行「研發」的XX黴素,號稱改良版的青黴素,實質上還是青黴素,不過中標價立刻暴漲十倍甚至幾十倍,然後就有利潤空間給回扣了。
所以,新葯的審批權立刻火了,醫生的處方權也立刻火了,帶來的問題是葯監局這些年被國家查處了一大批貪官,基本都是有審批權的那些人,而基層的醫生吃醫葯代表的回扣,已經從密布新聞,變成不算什麼新聞了。
所以,在央視曝光的克林黴素磷酸酯注射液丑聞丑聞中,葯價虛高2000%,出廠價0.6元,北京市中標價高達11元,醫生的回扣為每支4.4元,而山東一個街頭小診所,進貨價為0.64元,賣給患者為2元。所謂的集中采購降低葯價,完全形同虛設,整個北京的需求集中在一起進行采購,不僅沒有壓低價格,反而瘋狂攀升20倍。
新集中采購導致葯價大降
看完了中國葯價的歷史,只能感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既然這樣,那為什麼這次的新集中采購導致中標價暴跌這么厲害呢,他們雙方有什麼區別呢。
區別肯定是有的,否則中標價依然絲毫不會變,這次的新規最大的改變在於收回了公立醫院自定采購量的權利。
現行的集中采購制度,缺乏明確的用量要求,中標未必代表有銷量,醫院仍然具有極大的自主選擇權,因為葯企需要對醫院進行二次公關,醫院則進行二次議價,導致中標結果形同虛設。
為了堵住這個漏洞,新的采購制度實行招采統一,什麼意思呢,就是招標會上要明確采購量,由這些城市下屬的公立醫院,提前確認未來一段時間的某葯品的需求量,匯總給醫保局之後,由醫保局統一采購,然後下發給公立醫院,實現真正的帶量采購。
這個創新之舉,等於沒收了醫生的處方權,因為醫院失去了采購權,院里就這么多存貨,你開完了就沒有了,如果你真的需要這么多,也可以,你提前報備,醫保局幫你買,你還是吃不到回扣。一家大型公立醫院,沒有特殊的疾病大爆發,對各項葯品的需求是非常穩定的,不會有大的波動。
福建省醫療保障局長詹積富在公開場合表示,醫保局的主要任務是讓醫務人員不能再有拿回扣的機會,讓醫務人員不敢再去拿回扣。通過這個制度,他們完全有希望做到這一點,廢除高葯價存在的基礎。
正是因為廢除了中間的回扣環節,讓回扣高低不再左右銷量,所以各葯企報出的中標價格立刻斷崖式下滑,中標平均價直接來了個腰斬,這就是好制度的威力。
葯企迎來長期利好
這次集中招標,讓葯企的中標價大幅度下降,導致醫葯股大幅暴跌,沒中標的幾個甚至跌停,市場看到價格降了,就解讀為利空。
按正常的思維來看,價格降這么多,不是利空是什麼,但是如果深究這件事可以發現,價格下降的唯一原因,就是因為省了回扣的那部分錢,對葯企本身的利潤沒有太大的影響。
幾十年來,中國醫葯市場一直重回扣,輕研發,是否能研發出新葯不重要,砸錢送回扣才是最重要的,只要回扣給的到位,哪怕就一直老葯換新瓶,也能躺著賺大錢。
這種風氣是典型劣幣驅逐良幣,缺乏研發能力會直接斷掉中國醫葯進步的根基,廣大基層患者還飽受其害,苦不堪言。
葯企喜歡給回扣嗎?不喜歡,但是如果別人都給自己不給,自己就被市場消滅了,有關部門從制度上杜絕給回扣的空間,不僅僅是對患者好,也是對葯企好,這樣才能讓葯企腳踏實地,把心思都放在研發上,消除市場競爭亂象,正本清源,我認為對葯企來說,是構成長期利好。
2018年11月15日,國家醫保局下發《4 7城市葯品集中采購文件》,按照這11個城市所有公立醫院2017年同品種采購量以60-70%核算,承諾用量進行集中采購,在12月6日進行了首批公開采購,導致了中標價格腰斬式暴跌。
目前只有11個城市作為試點,分別是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沈陽、大連、廈門、廣州、深圳、成都、西安,進行采購的,也僅僅只有31種葯品。
但是鑒於首次試點獲得了空前的成功,我認為在不久的將來,這個新辦法會迅速推廣到全國所有城市,而且會覆蓋到所有的葯品,那個時候,全國所有的患者會看到一個奇觀,所有葯品的平均價格暴跌一半以上,吃不起葯將成為歷史。
這一天不會太久,高價葯將被扔進歷史的垃圾堆,我們的每一個人,都會成為受益人,很快你們就會看到這一天的。
望採納

閱讀全文

與醫葯基金投資風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炒股可以賺回本錢嗎 瀏覽:367
出生孩子買什麼保險 瀏覽:258
炒股表圖怎麼看 瀏覽:694
股票交易的盲區 瀏覽:486
12款軒逸保險絲盒位置圖片 瀏覽:481
p2p金融理財圖片素材下載 瀏覽:466
金融企業購買理財產品屬於什麼 瀏覽:577
那個證券公司理財收益高 瀏覽:534
投資理財產品怎麼繳個人所得稅呢 瀏覽:12
賣理財產品怎麼單爆 瀏覽:467
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規定 瀏覽:531
保險基礎管理指的是什麼樣的 瀏覽:146
中國建設銀行理財產品的種類 瀏覽:719
行駛證丟了保險理賠嗎 瀏覽:497
基金會招募會員說明書 瀏覽:666
私募股權基金與風險投資 瀏覽:224
怎麼推銷理財型保險產品 瀏覽:261
基金的風險和方差 瀏覽:343
私募基金定增法律意見 瀏覽:610
銀行五萬理財一年收益多少 瀏覽: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