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是不是買了德國國債和德國技術,在島嶼問題上德國才裝啞巴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與美國綜合實力對比,德國與美國相比,還差很遠,但德國製造業還是不錯的。美國利用釣魚島和南海問題牽制中國,並從中獲得最大利益,而中國的轉型和發展還得依賴美國。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本職其實就是虛偽和貪婪,都再為他們本國利益最大化考慮和盤算
2. 為什麼歐洲央行宣布了債券購買計劃後美股大幅收漲怎樣理解
歐盟有實力強大的德國、法國,也有陷入債務危機的希臘、西班牙等,歐洲央行釋放流動性,也就是歐元去救火,至少在這個階段解決了債務危機的深化與蔓延。想想,如果歐洲經濟不行了,美國、亞洲的經濟肯定會受到很大影響的,經濟全球化嘛,央行購債至少短期內解決了全球經濟的系統性風險--歐債,接下來,就要看歐盟在減赤、銀行監管、經濟結構調整與財政一體化、經濟發展方面的成果了。
說直白點,就是隱患暫時消除了,投資者有信心了,自然就刺激股市上漲了。
3. 為什麼日本國債利率這么低甚至低於美國和德國
a、日本的國民素質高,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日本人的國民素質,(盡管日本人對中國的態度不好),但日本人很會配置自己的個人可動用資金,他們除了購買國債、保險等安全穩定的金融資產,也會將部分資產投入到高風險高收益的各種資產中。
b、國債,又稱國家公債,是國家以其信用為基礎,按照債的一般原則,通過向社會籌集資金所形成的債權債務關系。國債是由國家發行的債券,是中央政府為籌集財政資金而發行的一種政府債券,是中央政府向投資者出具的、承諾在一定時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償還本金的債權債務憑證,由於國債的發行主體是國家,所以它具有最高的信用度,被公認為是最安全的投資工具。人民願意購買低利率國債,說明國民不僅僅追求利益,還有愛本國的成份。
c、日本在高速的經濟發展期,深深感到為國效力了重要性,本身也是自己受益的事情。
d、日本的總面積:包括各小島在內,共計377,835平方公里,其中土地面積374,744平方公里,水域面積3,091平方公里,約為中國的二十九分之一;人均收入是中國的十倍。
1.美國 12151(十億美元)人均收入 41400(美元)
2.日本 4750 人均收入 37180
3.德國 2489 人均收入 30120
4.英國 2016 人均收入 33940
5.法國 1859 人均收入 30090
6.中國 1677 人均收入 1290
不是說明優勢,而是如何趕超。我國總說改革**,真的發展的很慢,周邊的很多國家崛起的速度有的已經超過我國了。
僅供參考
4. 我是一個小白提問幾個關於美債的問題
1、是中國政府要買美國國債。不是美國要中國買,中國買美國的債務也只佔美國債務的8%多一些。出了中國外,還有日本等國也是美國的債務國。美國國債最大的是由美聯儲買的。美國政治體制是,政府要用錢只有發行國債,然後由聯儲印製美元來購買,意思是說美元其實是有美聯儲發行的。然後政府通過稅收收入等來償還債務。
2、中國買美國國債有有兩個大的原因:一是,中國外匯儲備太多,而且大多是美元。這是因為我們在和美國的貿易中順差大,自然美元儲備就多。那這么多美元,放在哪裡不安全,也沒意義。早期美國國債是信譽比較好的債券,不會有人認為美國償還不起債務,所以投資美國國債自然是首選。畢竟幾千億的美元不是小數,你投資其他領域也不好投。二是,中國處於政治角度考量。在中國利益有關是一個處事哲學,比如商人要和官員綁在一起,這樣有問題了大家在一條船上,利益相關,這樣不容易被別人整。在處理和美國的關系時,中國也是用這一套,我們成了他的最大債權國,那麼他做任何決策的時候必然會更多的考慮的中美關系。所以我們才能和美國綁在一起。
3、除了中國外、日本、德國也持有大量美國國債,一般外貿順差的國家都會用手中的錢買美國國債,因為美元是當之無愧的國際貨幣,這幾年歐元才有點挑戰美元的意思。
4、現在我們是美國最大的債權國。因為,美元有下行的風險,也就是說有貶值的風險,所以可以說我們存在損失的風險,而且很大。現在美國又鬧債務危機,意思是沒法發新債,怎麼還舊債呢?那麼我們的舊債就面臨他們還不起的風險。但是我們如果不買美國新債,他哪來的錢呢?這就是我們的兩難。同時我們那麼多外匯,不買美國國債,現在又缺乏新的投資手段所以比較麻煩。
5、中國其實不需要減少美國美國,只是不要再大量購買美國國債了,可以投向歐元資產。但是我們和歐洲的貿易額並不大,所以投資歐元資產又卻缺乏動力。我們現在問題是,可以考慮讓外貿轉型,可以拋棄一些外貿加工產的產業,讓其能轉向,這樣進一步降低我們的外貿順差,向國際收支平衡努力。還有就是,手上的外匯可以投資美國的產業,在可能的情況下多投資美國產業是對的,可以採取給有實力有前景的企業貸款,去購買美國的一些企業,讓我們的企業國際國際高端進軍。更長遠的是讓人民幣嫩更成為國際貨幣更好,但是這個是一個長期的工程,一時半會做不到。
5. 德國國債負利率說明了什麼
為了安全不僅不要收益甚至願意出保護費。國債是避險資產的代表,股票是風險資產的代表,他們是這兩類資產的兩極,國債受追捧,股票自然受傷害,在過去的十年裡面,資金是在不斷撤離股市的,在十年前英美兩國的養老基金有70%的資產在股市裡面,今天英國的比例降到了40%,美國是52%德國國債負利率的出現是不是說明對避險資產的追捧到了極限呢?極限不好定義,但起碼可以說是到了非常不正常的階段,從另一個側面不是正好說明現在對股票市場而已低估也到了一個非常不正常額狀態呢?
6. 德國為什麼不買美國國債
因為德國國情不同;雖然德國跟我國一樣也是出口大國,也是貿易順差大國,但是沒有我們這么多的外匯儲備——美元,沒有對外購買美元國債的資本和壓力;主要原因,德國是從幾十年前起,就是把匯率改成市場匯率,不人為干預匯率;另外,允許資本自由流動;還有就是催生並主導了歐元成立。
參考資料:玉米地的老伯伯作品,拷貝請註明出處。
7. 請問哪裡可以查看各國的CDS行情
CDS是一種類似保險的合約,以某一種債券作為參照物,交易雙方不一定擁有此種債券,A、B兩方對此債券的信用觀點不同,A方從B方購買保險,例如投保額為500萬美元,保險價格雙方議定,A方每年向B方交納保費,一旦參照債券違約,雙方交易即終止,辦理退賠手續,B方償付500萬美元給A方。由於原先CDS市場極其不透明,監管機構不知道每一項交易的細節,導致華爾街各大行之間錯綜復雜的債務糾纏,一旦某家大型交易對手倒閉便會給CDS市場帶來極大的混亂、信貸市場的極大恐慌。巴菲特將CDS產品稱為「定時炸彈」。CDS主要券商雷曼兄弟的倒閉引起的金融風暴便可知其中的殺傷力。
CDS的殺傷力還在於在參照債券違約時,對債券違約虧損的放大作用。由於交易對手雙方不必擁有參照債券,在購買保險時擔保額由雙方任意確定,不必也無法預先知道已經有多少CDS以該債券作為參照,保額可能遠遠超過該參考債券尚未付清的余額。一旦債券違約,涉及的賠償金額會遠高於債券本身的數額,而且被捲入的機構會更多。
以前的CDS市場規模均由國際掉期和衍生產品協會(International Swaps and Derivatives Association,ISDA)公布,該協會從2001年起開始調查CDS市場規模,當時為9190億美元,到2007年底達到頂峰62萬億美元。今年7月底下降為55萬億美元。在這次金融風暴尤其是雷曼倒閉以後,數家結算機構對重復的CDS交易進行解套(unwinding)、沖銷(netting),使得CDS市場規模大為減少。對此市場規模的反復修改爭論本身便說明CDS市場不透明。
交易解套相當於保險中的退保,有主動解套和被動解套兩種。主動解套在貝爾斯登、雷曼倒閉前的幾天達到巔峰,主要是各個交易對手將與這兩家投行的交易解除,賠償再高罰金也在所不惜,或者將與這兩家進行的交易轉至另外一家機構(novation),除了交易對手改變外,其他參數不變。貝爾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購後,賬簿上的所有CDS交易由後者擔保。雷曼破產後,各大機構又開始主動解套與摩根士丹利的交易,因為擔心大摩會步雷曼的後塵。被動解套相當於保險中的退賠,參考債券發生了違約事件,如房利美和房地美被政府接管、雷曼破產、華盛頓互惠銀行倒閉被政府接管又被賣給摩根大通、冰島三家銀行被政府接管均被視為違約事件,所有以這些機構的債券為參照物的CDS全部解套,投保一方得到另一方的賠償。另一種被動解套是由於交易對手的違約。雷曼原是CDS市場主要市場製造商(market maker),與各機構有數百萬項的衍生品櫃台交易(over the counter,OTC),相信有不下50萬項的CDS交易,所有這些交易全部解套。
重復的交易是指兩個交易對手在不同時間反復買賣同樣的債券保險,比如A方今天從B方買得500萬保險,若干天後B方以同樣保費從A方買得同樣數額的保險,這樣兩項交易相抵。各大券商會每個季度定期解除沖銷這些交易。沖銷的目的一則可以減少交易對手之間的繁雜付費手續,此外CDS市場從業人員希望沖銷能夠減少市場規模。太大的CDS規模被外界認為導致更高的風險,更易製造市場恐慌。雷曼破產後,其債券CDS票面總額被預測4000億美元,市場陷入極大恐慌,但是統計結果只有720億美元,在經過沖銷掉重復交易後,最後易手的金額僅為52億美元。如果市場預先知道這一數據,雷曼破產後的金融市場的歷史將會被改寫。
CDS公開數據所反映的
當前金融風險分配
DTCC的數據表明,債務越多的公司被參照的CDS也越多,這些交易有近80%在華爾街大行之間交易。同時,參照的債券中各國國債和各企業債券不相上下,預示著市場對各國國債違約的擔憂。
按照交易票面總額劃分,15.4萬億美元的CDS交易參照債券是單一的各國債券、企業債券,或者資產抵押債券,另外的14.8萬億美元則交易各類CDS指數或者將指數按照風險分成的各種標准組塊(standard index tranche)。由於指數的標准化,這些指數和組塊是CDS市場交易量最為活躍的產品。華爾街投行甚至將交易單一債券CDS小組和交易指數及標准組塊的小組分開,前者稱為信貸流動交易小組(credit flow desk),後者為信貸混合交易小組(credit hybrids desk)。CDS指數由交易最為活躍的同類、相似評級的CDS組成,約有十多種,每種指數每半年更新一次,將違約的CDS成員剔除,換入交易更為活躍的成員。這些指數有北美優質評級企業債券(CDX IG)、北美劣質評級企業債券(CDX HY)、歐洲企業債券(ITRAXX Europe)、北美資產抵押債券(ABX)、房貸抵押債券(CMBX)、企業貸款債券(LCDX)、金融業債券(FINANCIALS),還有日本、除日本外亞洲的企業債券等。
DTCC的數據顯示,如果沖銷掉重復的交易,在各國國債的CDS交易中,義大利國債的CDS交易凈額為227億美元,有3253項交易;西班牙國債CDS交易余額為166億美元,1900項交易;巴西122億美元,交易數超過1萬項。以下為德國114億美元、俄羅斯83億美元、希臘82億美元、土耳其76億美元。英國29億美元/381項交易,美國國債是16億美元/129項交易,中國19億美元/1667項交易,日本18億美元/293項交易。如果不抵消重復交易,土耳其以1886億美元的CDS票面總額奪魁,但是抵消掉重復交易後,凈額為76億美元。
西班牙房地產市場低迷,全國經濟在15年中首次陷入危機,信貸市場的凍結導致金融機構的股價大跌。西班牙國債CDS保費在10月24日達到112基點最高紀錄,9月初則為47基點。11月5日的收盤價是80基點,與10月10日的價格持平。義大利10年期國債的價格在10月24日達到138個基點,在11月5日的收盤價是108個基點,意味著擔保1000萬美元10年期的年保費是10.8萬美元,是8月份保費的雙倍。
在參照物為企業債券的CDS中,德國最大的銀行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的CDS交易余額最高,達到124億美元,其次是通用電氣的121億美元,再次幾乎全是華爾街金融機構,如摩根士丹利(83億美元)、美林集團(82億美元)、高盛(69億美元)、全國房貸(Countrywide,67億美元)、花旗(60億美元)、瑞士銀行(60億美元)、瑞信集團(58億美元)、巴克萊銀行(55億美元)、摩根大通(54億美元)、伯克希爾·哈撒韋(51億美元)。如果不看CDS保費,這些CDS交易余額排序大約說明了CDS市場對這些金融機構的債券違約的擔憂。在雷曼兄弟申請破產保護的前一天,原為華爾街第三大投行美林集團在9月中旬被美國銀行收購,接下來的一周內,第一和第二大投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被股市和CDS市場雙重絞殺,搖搖欲墜,逼迫財政部出台7000億美元的挽救市場計劃,兩家最後的投行在一周內同時宣布轉型為銀行控股公司,在10月中旬又分別從財政部得到100億美元的政府資金注入。高盛由於主要業務如企業合並(M&A)、證券承銷(ECM、DCM underwriting)在2008年大幅降低,華爾街一些分析師認為該行在今年第四季度可能出現1999年上市以來的首次虧損,高盛本周宣布裁員10%,約3200人。摩根士丹利則取消了今年聖誕節的慶祝活動。高盛、大摩的5年期CDS價格在11月5日的收盤價分別為311和423基點,股價在9月份以後分別下跌45%和53%。
CDS保費價格不包括在DTCC的公開數據之中。國債中CDS保費最高的國家是冰島、阿根廷、巴基斯坦、烏克蘭,最安全的國債則為馬爾他、加拿大、德國、美國、英國、日本、法國、芬蘭。中國5年期國債的保費是140美元,意味著1000萬美元中國國債每年的保費是14萬美元,這是美國國債CDS保費的4倍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