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風險投資 > 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總結購買保險

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總結購買保險

發布時間:2021-12-04 03:20:43

㈠ 人工影響天氣炮站民兵應發多少工資,要買社保嗎求回答!

社保作為國家強制保險是每一個公民都應該上的保險,因為要實現大數法則,只是相關繳費比例有不同,個人繳費和用人單位繳費比例,要依據不同情況而定。

㈡ 農業保險 抓住機遇

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存在多種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按照以防為主、防治並舉的原則,採取綜合措施,進一步防範和減輕農業風險,既有利於建立農民收入穩步增長的長效機制,也有利於糧食安全、食品安全、生物安全和生態安全,還有利於保護城鄉廣大農產品消費者的利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戰略意義。(一)自然災害對農業和農民的影響農業是受自然災害影響較大的產業,外部自然環境條件的好壞及其變化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不可預測性,直接影響到農業生產的效率和農業生產經營者的收益。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也是自然災害發生較為頻繁的國家。由於我國農業基礎薄弱,抗禦自然災害能力較差,各種自然災害經常給農業生產造成很大的損失。為抗禦自然災害,長期以來我國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物力,建設了一批防禦自然災害的工程,為糧食等農作物生產能力的持續提高,起到了重要的基礎性作用。但從總體上看,我國農業目前還屬於「靠天吃飯」的產業。每年都有大量的農田受到旱災、澇災、洪災、風災、雹災、火災、病蟲害、鼠害等自然災害的影響。以2006年為例,農業受災面積達到4109.1萬公頃,佔全國總播種面積的26.2%,其中旱災2073.8萬公頃,洪澇災800.3萬公頃,造成農作物絕收面積近500萬公頃。另外還有大量農作物種植面積和草原,遭受了病蟲害、鼠害等災害的影響。(二)採取綜合措施防範和減輕自然災害1、工程措施針對我國目前農業基礎設施依然薄弱的特點,今後要把農業的「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作為出發點和歸宿,進一步提高農業設施裝備水平,重點是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加強水利工程建設。《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200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提高農業水利化、機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水利是農業的命脈」,要進一步加強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排澇泵站等工程建設,提高抗旱排澇能力和水資源的利用效率。要加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的力度,提高防洪和供水能力。要重視江河堤防加固和蓄洪區安全建設,提高江河防洪標准。要加強水土保持工程建設,減輕水土流失。在水資源比較豐富的流域和地區,要建設一批新的水庫和灌區,擴大灌溉面積。在水資源短缺的流域和地區,要搞好節水增效工程建設,在水資源利用上,要防止過度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免對下游生態和地下水環境造成不利影響。二是加快耕地質量建設。通過實施大型商品糧生產基地工程、優質糧食產業工程、農業綜合開發工程、沃土工程等項目,在多方面改善農業生產基礎條件,建設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高標准農田。通過實施有機肥積造和水肥一體化設施建設,改善水、肥、氣、熱等要素在農田的耦合條件。積極推廣保護性耕作,鼓勵農民實施秸稈還田和增施有機肥,提高耕地質量。三是積極發展農業機械化。農業機械在降低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防禦自然災害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今後,要走符合國情、符合各地實際的農業機械化發展道路,不斷提高機耕、機播、機管、機收、機運水平。為適應規模化生產的發展,要重點發展大中型拖拉機、多功能運用型高效聯合收割機及各種專用農機產品。同時,要加快農機行業技術創新和結構調整,大力發展適應節水節肥、水稻插秧、土地深松、化肥深施、秸稈粉碎還田和氣化等新技術的農業機械。四是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當前要重點加強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主要是鞏固成果)、京津風沙源治理、防護林體系、濕地保護與修復、石漠化地區綜合治理、三江源和青海湖生態等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同時,要加強草原生態治理工程建設。五是提高動植物病蟲害防治水平。積極實施植保工程、動物防疫體系等工程建設,加快完善動植物病蟲害監測預警、檢驗監督、控制撲滅、技術支撐以及物資保障系統。積極有效防控蝗蟲、稻飛虱、小麥條銹病等病蟲害,以及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畜禽疫病和人畜共患病。也要控制重大水生動植物病害。同時還要有效阻止和控制外來檢疫性有害生物傳入和蔓延。2、農業保險由於農業面臨的風險種類多、發生頻率高,一些自然災害損失程度嚴重,以及農戶居住分散、生產規模小、多為野外作業等原因,使得農業保險的承保、定損、理賠難度大,而且農業保險的風險和成本相對較高,如果沒有必要的政府支持,僅靠市場機制難以較快發展保險業務。農業保險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共產品的性質。農業保險使生產風險減少,有利於農戶擴大生產規模和增加農作物產量。發展和完善農業保險,對於建立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促進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乃至經濟安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國務院頒布的《關於保險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6]23號)中指出,逐步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與財政補助相結合的農業風險防範與救助機制,探索中央和地方財政對農戶投保給予補貼的方式、品種和比例,對保險公司經營的政策性農業保險適當給予經營管理費補貼。2007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積極發展農業保險,按照政府引導、政策支持、市場運作、農民自願的原則,建立完善農業保險體系。擴大農業政策性保險試點范圍,各級財政對農戶參加農業保險給予保費補貼,完善農業巨災風險轉移分攤機制,探索建立中央、地方財政支持的農業再保險體系。鼓勵龍頭企業、中介組織幫助農戶參加農業保險」。近幾年來,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正穩步推進,2006年為農業、農村、農民提供風險保障700多億元,同比增長一倍多。2007年,國家進一步加強了支持力度,一些地方也積極試點,探索經驗,比如:財政部下發了《中央財政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試點管理辦法》,並於今年首度安排約10億元支農資金,用於補貼農民購買保險,採取「自主自願、市場運作、共同負擔、穩步推進」原則,在內蒙古、吉林、江蘇、湖南、新疆和四川六省區試點。四川省成都市,在8個區(市)縣開展水稻保險試點工作,首批參加水稻保險試點的種植面積約2萬畝,成都市、縣兩級政府給予了6.2元/畝的保費補貼,農民自己只需要出1元/畝的保費,這種水稻保險的實施,對防範風險、促進生產、保障種糧農民的利益,非常有利。為有效降低能繁母豬養殖風險,鼓勵能繁母豬生產,2007年7月,國家決定建立能繁母豬保險制度,保費由政府負擔大頭,養殖戶(場)負擔小頭。中央財政對西部地區給予差額補貼。今後要在總結能繁母豬保險工作經驗的基礎上,逐步開展生豬保險,並建立保險與補貼相結合的制度。為有效保障奶牛養殖安全,2007年9月,國家又決定建立奶牛政策性保險制度。政府對參保奶農給予一定的保費補貼,中央財政對西部地區給予補助。3、科技創新新的時期,我國農業正逐漸向著生產規模化、品種專業化、經營產業化、服務社會化的方向發展。生物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已取得重大進展,為種質創新、生態保護、農業災害防治等創造了新的條件。3S技術、網路技術等信息技術的使用,為農業生產向「精準化」發展提供了新的技術。進一步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將大大提高農業生產水平,降低農業生產風險。當前,以育種技術、基因工程技術、生物信息技術等現代生物技術為支撐的現代生物農業發展很快。一些技術已進入大規模產業化階段,如全球轉基因農作物種植面積10年間增長了50倍,2005年達到9000萬公頃。我國人口多,人均資源少,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客觀上要求我們必須抓住機遇,又好又快地發展生物農業。根據《生物質產業發展「十一五」規劃》,「十一五」期間,要緊緊圍繞保障糧食安全和促進農產品結構調整,加速生物農業技術的研發及廣泛應用,提升農業生產效益。要重點加強農業良種、林業新品種、綠色農用生物產品以及海洋生物資源等方面的科技研發與應用。4、加強農業氣象工作農業與氣象關聯度高。要堅持把氣象資源作為基礎性自然資源、戰略性經濟資源和公共性社會資源來利用,不斷完善服務內容,改進服務方式,提高服務質量。第一,積極開展農業氣象服務工作。在天氣和氣候預測預報、糧食產量評估和預報等方面,近年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應該總結經驗,完善設施,提高水平。同時,在做好農作物重大病蟲害氣象監測預測實時服務,利用衛星遙感和相關技術開展旱情監測和預測預報等方面,也很有必要和大有潛力,應該進一步提高設施和服務水平。開展氣候變化研究,積極應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對農業生產帶來的危害,既是當務之急,也是戰略性任務,在與其他業務結合的同時,要根據需要和可能,充實、完善設施和創新機制。為科學指導農業生產,還應進一步加強對地區農業氣候資源網格的細化工作。第二,積極開展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在乾旱缺水地區,要積極開展飛機、火箭和高炮增雨作業,大力開發利用空中雲水資源。同時,要進一步完善防雹作業布局,加強人工防雹工作。在遇到森林草原火災等重大突發事件時,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氣條件,開展人工影響天氣應急作業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㈢ 自然條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存在多種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按照以防為主、防治並舉的原則,採取綜合措施,進一步防範和減輕農業風險,既有利於建立農民收入穩步增長的長效機制,也有利於糧食安全、食品安全、生物安全和生態安全,還有利於保護城鄉廣大農產品消費者的利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戰略意義。

(一)自然災害對農業和農民的影響

農業是受自然災害影響較大的產業,外部自然環境條件的好壞及其變化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不可預測性,直接影響到農業生產的效率和農業生產經營者的收益。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也是自然災害發生較為頻繁的國家。由於我國農業基礎薄弱,抗禦自然災害能力較差,各種自然災害經常給農業生產造成很大的損失。

為抗禦自然災害,長期以來我國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物力,建設了一批防禦自然災害的工程,為糧食等農作物生產能力的持續提高,起到了重要的基礎性作用。但從總體上看,我國農業目前還屬於「靠天吃飯」的產業。每年都有大量的農田受到旱災、澇災、洪災、風災、雹災、火災、病蟲害、鼠害等自然災害的影響。以2006年為例,農業受災面積達到4109.1萬公頃,佔全國總播種面積的26.2%,其中旱災2073.8萬公頃,洪澇災800.3萬公頃,造成農作物絕收面積近500萬公頃。另外還有大量農作物種植面積和草原,遭受了病蟲害、鼠害等災害的影響。

(二)採取綜合措施防範和減輕自然災害

1、工程措施

針對我國目前農業基礎設施依然薄弱的特點,今後要把農業的「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作為出發點和歸宿,進一步提高農業設施裝備水平,重點是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加強水利工程建設。《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200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提高農業水利化、機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水利是農業的命脈」,要進一步加強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排澇泵站等工程建設,提高抗旱排澇能力和水資源的利用效率。要加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的力度,提高防洪和供水能力。要重視江河堤防加固和蓄洪區安全建設,提高江河防洪標准。要加強水土保持工程建設,減輕水土流失。在水資源比較豐富的流域和地區,要建設一批新的水庫和灌區,擴大灌溉面積。在水資源短缺的流域和地區,要搞好節水增效工程建設,在水資源利用上,要防止過度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免對下游生態和地下水環境造成不利影響。

二是加快耕地質量建設。通過實施大型商品糧生產基地工程、優質糧食產業工程、農業綜合開發工程、沃土工程等項目,在多方面改善農業生產基礎條件,建設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高標准農田。通過實施有機肥積造和水肥一體化設施建設,改善水、肥、氣、熱等要素在農田的耦合條件。積極推廣保護性耕作,鼓勵農民實施秸稈還田和增施有機肥,提高耕地質量。

三是積極發展農業機械化。農業機械在降低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防禦自然災害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今後,要走符合國情、符合各地實際的農業機械化發展道路,不斷提高機耕、機播、機管、機收、機運水平。為適應規模化生產的發展,要重點發展大中型拖拉機、多功能運用型高效聯合收割機及各種專用農機產品。同時,要加快農機行業技術創新和結構調整,大力發展適應節水節肥、水稻插秧、土地深松、化肥深施、秸稈粉碎還田和氣化等新技術的農業機械。

四是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當前要重點加強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主要是鞏固成果)、京津風沙源治理、防護林體系、濕地保護與修復、石漠化地區綜合治理、三江源和青海湖生態等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同時,要加強草原生態治理工程建設。

五是提高動植物病蟲害防治水平。積極實施植保工程、動物防疫體系等工程建設,加快完善動植物病蟲害監測預警、檢驗監督、控制撲滅、技術支撐以及物資保障系統。積極有效防控蝗蟲、稻飛虱、小麥條銹病等病蟲害,以及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畜禽疫病和人畜共患病。也要控制重大水生動植物病害。同時還要有效阻止和控制外來檢疫性有害生物傳入和蔓延。

2、農業保險

由於農業面臨的風險種類多、發生頻率高,一些自然災害損失程度嚴重,以及農戶居住分散、生產規模小、多為野外作業等原因,使得農業保險的承保、定損、理賠難度大,而且農業保險的風險和成本相對較高,如果沒有必要的政府支持,僅靠市場機制難以較快發展保險業務。

農業保險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共產品的性質。農業保險使生產風險減少,有利於農戶擴大生產規模和增加農作物產量。發展和完善農業保險,對於建立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促進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乃至經濟安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國務院頒布的《關於保險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6]23號)中指出,逐步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與財政補助相結合的農業風險防範與救助機制,探索中央和地方財政對農戶投保給予補貼的方式、品種和比例,對保險公司經營的政策性農業保險適當給予經營管理費補貼。

2007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積極發展農業保險,按照政府引導、政策支持、市場運作、農民自願的原則,建立完善農業保險體系。擴大農業政策性保險試點范圍,各級財政對農戶參加農業保險給予保費補貼,完善農業巨災風險轉移分攤機制,探索建立中央、地方財政支持的農業再保險體系。鼓勵龍頭企業、中介組織幫助農戶參加農業保險」。

近幾年來,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正穩步推進,2006年為農業、農村、農民提供風險保障700多億元,同比增長一倍多。2007年,國家進一步加強了支持力度,一些地方也積極試點,探索經驗,比如:財政部下發了《中央財政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試點管理辦法》,並於今年首度安排約10億元支農資金,用於補貼農民購買保險,採取「自主自願、市場運作、共同負擔、穩步推進」原則,在內蒙古、吉林、江蘇、湖南、新疆和四川六省區試點。四川省成都市,在8個區(市)縣開展水稻保險試點工作,首批參加水稻保險試點的種植面積約2萬畝,成都市、縣兩級政府給予了6.2元/畝的保費補貼,農民自己只需要出1元/畝的保費,這種水稻保險的實施,對防範風險、促進生產、保障種糧農民的利益,非常有利。為有效降低能繁母豬養殖風險,鼓勵能繁母豬生產,2007年7月,國家決定建立能繁母豬保險制度,保費由政府負擔大頭,養殖戶(場)負擔小頭。中央財政對西部地區給予差額補貼。今後要在總結能繁母豬保險工作經驗的基礎上,逐步開展生豬保險,並建立保險與補貼相結合的制度。為有效保障奶牛養殖安全,2007年9月,國家又決定建立奶牛政策性保險制度。政府對參保奶農給予一定的保費補貼,中央財政對西部地區給予補助。

3、科技創新

新的時期,我國農業正逐漸向著生產規模化、品種專業化、經營產業化、服務社會化的方向發展。生物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已取得重大進展,為種質創新、生態保護、農業災害防治等創造了新的條件。3S技術、網路技術等信息技術的使用,為農業生產向「精準化」發展提供了新的技術。進一步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將大大提高農業生產水平,降低農業生產風險。

當前,以育種技術、基因工程技術、生物信息技術等現代生物技術為支撐的現代生物農業發展很快。一些技術已進入大規模產業化階段,如全球轉基因農作物種植面積10年間增長了50倍,2005年達到9000萬公頃。我國人口多,人均資源少,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客觀上要求我們必須抓住機遇,又好又快地發展生物農業。根據《生物質產業發展「十一五」規劃》,「十一五」期間,要緊緊圍繞保障糧食安全和促進農產品結構調整,加速生物農業技術的研發及廣泛應用,提升農業生產效益。要重點加強農業良種、林業新品種、綠色農用生物產品以及海洋生物資源等方面的科技研發與應用。

4、加強農業氣象工作

農業與氣象關聯度高。要堅持把氣象資源作為基礎性自然資源、戰略性經濟資源和公共性社會資源來利用,不斷完善服務內容,改進服務方式,提高服務質量。

第一,積極開展農業氣象服務工作。在天氣和氣候預測預報、糧食產量評估和預報等方面,近年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應該總結經驗,完善設施,提高水平。同時,在做好農作物重大病蟲害氣象監測預測實時服務,利用衛星遙感和相關技術開展旱情監測和預測預報等方面,也很有必要和大有潛力,應該進一步提高設施和服務水平。開展氣候變化研究,積極應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對農業生產帶來的危害,既是當務之急,也是戰略性任務,在與其他業務結合的同時,要根據需要和可能,充實、完善設施和創新機制。為科學指導農業生產,還應進一步加強對地區農業氣候資源網格的細化工作。

第二,積極開展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在乾旱缺水地區,要積極開展飛機、火箭和高炮增雨作業,大力開發利用空中雲水資源。同時,要進一步完善防雹作業布局,加強人工防雹工作。在遇到森林草原火災等重大突發事件時,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氣條件,開展人工影響天氣應急作業

㈣ 設施農業對我國農業發展的作用與意義有哪些

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存在多種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按照以防為主、防治並舉的原則,採取綜合措施,進一步防範和減輕農業風險,既有利於建立農民收入穩步增長的長效機制,也有利於糧食安全、食品安全、生物安全和生態安全,還有利於保護城鄉廣大農產品消費者的利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戰略意義。 (一)自然災害對農業和農民的影響 農業是受自然災害影響較大的產業,外部自然環境條件的好壞及其變化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不可預測性,直接影響到農業生產的效率和農業生產經營者的收益。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也是自然災害發生較為頻繁的國家。由於我國農業基礎薄弱,抗禦自然災害能力較差,各種自然災害經常給農業生產造成很大的損失。 為抗禦自然災害,長期以來我國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物力,建設了一批防禦自然災害的工程,為糧食等農作物生產能力的持續提高,起到了重要的基礎性作用。但從總體上看,我國農業目前還屬於「靠天吃飯」的產業。每年都有大量的農田受到旱災、澇災、洪災、風災、雹災、火災、病蟲害、鼠害等自然災害的影響。以2006年為例,農業受災面積達到4109.1萬公頃,佔全國總播種面積的26.2%,其中旱災2073.8萬公頃,洪澇災800.3萬公頃,造成農作物絕收面積近500萬公頃。另外還有大量農作物種植面積和草原,遭受了病蟲害、鼠害等災害的影響。 (二)採取綜合措施防範和減輕自然災害 1、工程措施 針對我國目前農業基礎設施依然薄弱的特點,今後要把農業的「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作為出發點和歸宿,進一步提高農業設施裝備水平,重點是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加強水利工程建設。《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200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提高農業水利化、機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水利是農業的命脈」,要進一步加強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排澇泵站等工程建設,提高抗旱排澇能力和水資源的利用效率。要加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的力度,提高防洪和供水能力。要重視江河堤防加固和蓄洪區安全建設,提高江河防洪標准。要加強水土保持工程建設,減輕水土流失。在水資源比較豐富的流域和地區,要建設一批新的水庫和灌區,擴大灌溉面積。在水資源短缺的流域和地區,要搞好節水增效工程建設,在水資源利用上,要防止過度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免對下游生態和地下水環境造成不利影響。 二是加快耕地質量建設。通過實施大型商品糧生產基地工程、優質糧食產業工程、農業綜合開發工程、沃土工程等項目,在多方面改善農業生產基礎條件,建設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高標准農田。通過實施有機肥積造和水肥一體化設施建設,改善水、肥、氣、熱等要素在農田的耦合條件。積極推廣保護性耕作,鼓勵農民實施秸稈還田和增施有機肥,提高耕地質量。 三是積極發展農業機械化。農業機械在降低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防禦自然災害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今後,要走符合國情、符合各地實際的農業機械化發展道路,不斷提高機耕、機播、機管、機收、機運水平。為適應規模化生產的發展,要重點發展大中型拖拉機、多功能運用型高效聯合收割機及各種專用農機產品。同時,要加快農機行業技術創新和結構調整,大力發展適應節水節肥、水稻插秧、土地深松、化肥深施、秸稈粉碎還田和氣化等新技術的農業機械。 四是提高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當前要重點加強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主要是鞏固成果)、京津風沙源治理、防護林體系、濕地保護與修復、石漠化地區綜合治理、三江源和青海湖生態等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同時,要加強草原生態治理工程建設。 五是提高動植物病蟲害防治水平。積極實施植保工程、動物防疫體系等工程建設,加快完善動植物病蟲害監測預警、檢驗監督、控制撲滅、技術支撐以及物資保障系統。積極有效防控蝗蟲、稻飛虱、小麥條銹病等病蟲害,以及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畜禽疫病和人畜共患病。也要控制重大水生動植物病害。同時還要有效阻止和控制外來檢疫性有害生物傳入和蔓延。 2、農業保險 由於農業面臨的風險種類多、發生頻率高,一些自然災害損失程度嚴重,以及農戶居住分散、生產規模小、多為野外作業等原因,使得農業保險的承保、定損、理賠難度大,而且農業保險的風險和成本相對較高,如果沒有必要的政府支持,僅靠市場機制難以較快發展保險業務。 農業保險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共產品的性質。農業保險使生產風險減少,有利於農戶擴大生產規模和增加農作物產量。發展和完善農業保險,對於建立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促進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乃至經濟安全,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國務院頒布的《關於保險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6]23號)中指出,逐步建立政策性農業保險與財政補助相結合的農業風險防範與救助機制,探索中央和地方財政對農戶投保給予補貼的方式、品種和比例,對保險公司經營的政策性農業保險適當給予經營管理費補貼。 2007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積極發展農業保險,按照政府引導、政策支持、市場運作、農民自願的原則,建立完善農業保險體系。擴大農業政策性保險試點范圍,各級財政對農戶參加農業保險給予保費補貼,完善農業巨災風險轉移分攤機制,探索建立中央、地方財政支持的農業再保險體系。鼓勵龍頭企業、中介組織幫助農戶參加農業保險」。 近幾年來,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正穩步推進,2006年為農業、農村、農民提供風險保障700多億元,同比增長一倍多。2007年,國家進一步加強了支持力度,一些地方也積極試點,探索經驗,比如:財政部下發了《中央財政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試點管理辦法》,並於今年首度安排約10億元支農資金,用於補貼農民購買保險,採取「自主自願、市場運作、共同負擔、穩步推進」原則,在內蒙古、吉林、江蘇、湖南、新疆和四川六省區試點。四川省成都市,在8個區(市)縣開展水稻保險試點工作,首批參加水稻保險試點的種植面積約2萬畝,成都市、縣兩級政府給予了6.2元/畝的保費補貼,農民自己只需要出1元/畝的保費,這種水稻保險的實施,對防範風險、促進生產、保障種糧農民的利益,非常有利。為有效降低能繁母豬養殖風險,鼓勵能繁母豬生產,2007年7月,國家決定建立能繁母豬保險制度,保費由政府負擔大頭,養殖戶(場)負擔小頭。中央財政對西部地區給予差額補貼。今後要在總結能繁母豬保險工作經驗的基礎上,逐步開展生豬保險,並建立保險與補貼相結合的制度。為有效保障奶牛養殖安全,2007年9月,國家又決定建立奶牛政策性保險制度。政府對參保奶農給予一定的保費補貼,中央財政對西部地區給予補助。 3、科技創新 新的時期,我國農業正逐漸向著生產規模化、品種專業化、經營產業化、服務社會化的方向發展。生物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已取得重大進展,為種質創新、生態保護、農業災害防治等創造了新的條件。3S技術、網路技術等信息技術的使用,為農業生產向「精準化」發展提供了新的技術。進一步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將大大提高農業生產水平,降低農業生產風險。 當前,以育種技術、基因工程技術、生物信息技術等現代生物技術為支撐的現代生物農業發展很快。一些技術已進入大規模產業化階段,如全球轉基因農作物種植面積10年間增長了50倍,2005年達到9000萬公頃。我國人口多,人均資源少,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客觀上要求我們必須抓住機遇,又好又快地發展生物農業。根據《生物質產業發展「十一五」規劃》,「十一五」期間,要緊緊圍繞保障糧食安全和促進農產品結構調整,加速生物農業技術的研發及廣泛應用,提升農業生產效益。要重點加強農業良種、林業新品種、綠色農用生物產品以及海洋生物資源等方面的科技研發與應用。 4、加強農業氣象工作 農業與氣象關聯度高。要堅持把氣象資源作為基礎性自然資源、戰略性經濟資源和公共性社會資源來利用,不斷完善服務內容,改進服務方式,提高服務質量。 第一,積極開展農業氣象服務工作。在天氣和氣候預測預報、糧食產量評估和預報等方面,近年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應該總結經驗,完善設施,提高水平。同時,在做好農作物重大病蟲害氣象監測預測實時服務,利用衛星遙感和相關技術開展旱情監測和預測預報等方面,也很有必要和大有潛力,應該進一步提高設施和服務水平。開展氣候變化研究,積極應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對農業生產帶來的危害,既是當務之急,也是戰略性任務,在與其他業務結合的同時,要根據需要和可能,充實、完善設施和創新機制。為科學指導農業生產,還應進一步加強對地區農業氣候資源網格的細化工作。 第二,積極開展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在乾旱缺水地區,要積極開展飛機、火箭和高炮增雨作業,大力開發利用空中雲水資源。同時,要進一步完善防雹作業布局,加強人工防雹工作。在遇到森林草原火災等重大突發事件時,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氣條件,開展人工影響天氣應急作業

閱讀全文

與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總結購買保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炒股可以賺回本錢嗎 瀏覽:367
出生孩子買什麼保險 瀏覽:258
炒股表圖怎麼看 瀏覽:694
股票交易的盲區 瀏覽:486
12款軒逸保險絲盒位置圖片 瀏覽:481
p2p金融理財圖片素材下載 瀏覽:466
金融企業購買理財產品屬於什麼 瀏覽:577
那個證券公司理財收益高 瀏覽:534
投資理財產品怎麼繳個人所得稅呢 瀏覽:12
賣理財產品怎麼單爆 瀏覽:467
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規定 瀏覽:531
保險基礎管理指的是什麼樣的 瀏覽:146
中國建設銀行理財產品的種類 瀏覽:719
行駛證丟了保險理賠嗎 瀏覽:497
基金會招募會員說明書 瀏覽:666
私募股權基金與風險投資 瀏覽:224
怎麼推銷理財型保險產品 瀏覽:261
基金的風險和方差 瀏覽:343
私募基金定增法律意見 瀏覽:610
銀行五萬理財一年收益多少 瀏覽: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