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大的保險公司反而會將一部分風險分擔給一些小的再保險公司
朋友,合理,道理很簡單~
正如我們的家庭和我們的人生一樣,風險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人人都需要保險。保險公司也會做出理財規劃和採取風險規避的方法,這和一家公司是不是資金雄厚沒有太大關系的。就像一個人他已經很有錢了,就不需要存保險了嗎?能夠提供以錢生錢,或是花小錢保大錢的平台,是商業保險的特質。對於小保險公司來說,大保險公司也是他的客戶。(小保險公司也可以向大保險公司投保啊~)華人首富李嘉誠曾經說過:「別人都說我很富有,其實我最大的財富是在我的有生之年,為我和我的家人購買了充足的人壽保險」。那麼對於這樣一個家喻戶曉的富翁來說,他的錢已經多到幾代人都花不完的地步,他的總資產可能比保險公司的都多,為什麼還要從各大保險公司購買大量的商業保險呢?難道是他看不起病嗎,難道是他的錢不夠花嗎,難道是他的錢沒地方花了嗎?不是,他這種明智的做法是為了保值、增值、合理避稅......為子孫後代帶來更大的財富!而且這樣做,於人於己都是好事兒~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使您想明白個中道理 ^_^
② 風險管理與保險有何關系
風險管理與保險有著密切的關系,兩者相互影響,共同構成人類處置風險的強有力手段。
(一)風險是保險和風險管理的共同對象
風險的存在是保險得以產生、存在和發展的客觀原因與條件,並成為保險經營的對象。但是,保險不是唯一的處置風險的辦法,更不是所有的風險都可以保險。從這一點上看,風險管理所管理的風險要比保險的范圍廣泛得多,其處理風險得手段也比較保險多。保險只是風險管理的一種財務手段,它著眼於可保風險事故發生前的防預、發生中的控制和發生後的補償等綜合治理。盡管在處置風險手段上存在這些區別,但它們所管理的共同對象都是風險。
(二)保險是風險管理的基礎,風險管理又是保險經濟效益的源泉
1.風險管理源於保險。從風險管理的歷史上看,最早形成系統理論並在實踐中廣泛應用的風險管理手段就是保險。在風險管理理論形成以前的相當長的時間里,人們主要通過保險的方法來管理企業和個人的風險。從20世紀30年代初期風險管理在美國興起,到20世紀80年代形成全球范圍內的國際性風險管理運動,保險一直是風險管理的主要工具,並越來越顯示出其重要地位。
2.保險位風險管理提供了豐富的經驗和科學資料。由於保險起步早,業務范圍廣泛,經過長期的經營活動,積累了豐富的識別風險、預測與估價風險和防災防損的經驗和技術資料。掌握了許多風險發生的規律,制定了大量的預防和控制風險的行之有效的措施。所有這些都為風險管理理論和實踐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3.風向管理是保險經濟效益的源泉。保險公司是專門經營風險的企業,同樣需要進行風險管理一個卓越的保險公司並不是通過提高保險費率、惜賠等方法來增加利潤的。它是通過承保大量的同質風險,通過自身防災防損等管理活動,力求降低賠付率,從而獲得預期的利潤的。作為經營風險的企業,擁有並運用風險管理技術為被保險人提供高水平的風險管理服務,是除展業、理賠、資金運用等環節之外最為重要的一環。
③ 「傳統保險」與「萬能保險」的區別是什麼
不同點在於:
一. 風險承擔
二. 透明度
三. 死亡給付
四. 回報
④ 風險管理與保險的關系是什麼
保險是一種風險管理的手段。
風險管理是指面臨風險才進行風險識別、風險估測、風險評價、風險控制,以減少風險負面影響的決策及行動過程。隨著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現實生活中的風險因素越來越多。無論企業或家庭,都日益認識到了進行風險管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人們想出種種辦法來對付風險。但無論採用何種方法,風險管理一條總的原則是: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保障。
對純風險的處理有迴避風險、預防風險、自留風險和轉移風險等四種方法。
(一)迴避風險迴避風險是指主動避開損失發生的可能性。它適用於對付那些損失發生概率高且損失程度大的風險,如考慮到游泳時有溺水的危險就不去游泳。雖然迴避風險能從根本上消除隱患,但這種方法明顯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其局限性表現在,並不是所有的風險都可以迴避或應該進行迴避。如人身意外傷害,無論如何小心翼翼,這類風險總是無法徹底消除。再如,因害怕出車禍就拒絕乘車,車禍這類風險雖可由此而完全避免,但將給日常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實際上是不可行的。
(二)預防風險預防風險是指採取預防措施,以減小損失發生的可能性及損失程度。興修水利、建造防護林就是典型的例子。預防風險涉及到一個現時成本與潛在損失比較的問題:若潛在損失遠大於採取預防措施所支出的成本,就應採用預防風險手段。以興修堤壩為例,雖然施工成本很高,得考慮到洪水泛濫針造成的巨大災害,就極為必要了。
(三)自留風險自留風險即自己非理性或理性地主動承擔風險。「非理性」是指對損失發生存在僥幸心理或對潛在損失程度估計不足從而暴露於風險中;「理性」是指經正確分析,認為潛在損失在承受范圍之內,而且自己承擔全部或部分風險比購買保險列經濟合算。所以,在作出「理性」選擇時,自留風險一般適用於對付發生概率小,且損失程度低的風險。
(四)轉移風險轉移風險是指通過某種安排,把自己面臨的風險全部或部分轉移給另一方。通過轉移風險而得到保障,是應用范圍最廣、最有效的風險管理手段。保險就是轉移風險的風險管理手段之一。
風險管理和保險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際操作中,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從理論起源上看,是先出現保險學,後出現風險管理學。保險學中關於保險性質的學說不得風險管理理論基礎的重要組成部分,且風險管理學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對保險研究的深入,但是,風險管理學後來的發展也在不斷促進保險理論和實踐的發展。
從實踐看,一方面保險是風險管理中最重要、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另一方面通過提高風險識別水平,可更加准確地評估風險,同時風險管理的發展對促進保險技術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
要提高風險管理水平,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要提高認識風險的水平。概率論的發展,為加深對風險的認識、風險的量化、提高風險管理水平提供了科學的方法。計算純保費的前提是要知道潛在損失的概率分布。實踐中就是以概率論為理論基礎,利用經驗數據來估計事故發生的概率分布。因此,概率論是保險的數理基礎。
「大數法則」是概率論中一個重要法則,它揭示了這樣一個規律:大量的、在一定條件下重復出現的隨機現象將呈現出一定的規律性或穩定性。例如,我們知道擲一枚質量分布均勻的硬幣,其正面向上的概率為0.5,但如果做50次實驗,正面向上的次數很可能與期望值25次相左較大。換句話說,對該實驗進行統計得出的頻率(正面向上的次數除以實驗次數)與客觀的概率可能有較大的差距。但做一萬次或更多次實驗,其統計頻率與客觀概率相差將很小。由於「大數法則」的作用,大量隨機因素的總體作用必然導致某種不依賴於個別隨機事件的結果。這一法則對保險經營有著重要的意義。我們知道,保險行為是將分散的不確定性集中起來,轉變為大致的確定性以分攤損失。根據「大數法則」,同質保險標的越多,實際損失結果會越接近預期損失結果。因此,保險公司可做到收取的保費與損失賠償及其他費用開支基本平衡。
⑤ 各投保人或被保險人應按其風險的大小分擔保險事故的損失與費用的原則是什麼
根據1995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的規定,保險主要適用以下四種基本原則: 1.最大誠信原則 2.可保利益原則 3.補償原則 4.近因原則 1.最大誠信原則 是指保險合同的雙方當事人在簽訂和履行保險合同時,必須保持最大限度的誠意,雙方都應遵守信用,互不欺騙和隱瞞,投保人應向保險人如實申報保險標的的主要風險情況,否則保險合同無效。 2.可保利益原則 是指投保人或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因具有各種利害關系而享有的法律上承認的經濟利益。投保人或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具有可保利益是保險合同生效的依據。在壽險中,一般以下幾種情況投保人有可保利益:(1)投保人對本人;(2)配偶、子女、父母等;(3)具有收養、贍養等法定義務;(4)對有合同關系或其他債務關系的人;(5)對其他與之有合法經濟關系的人。另外我國《保險法》還規定,被保險人同意投保人為其訂立保險合同的,視為投保人對被保險人具有可保利益。 3.補償原則 保險標的發生保險事故時,保險人無論以何種方式賠償被保險人的損失,也只能使被保險人在經濟上恢復到受損前的同等狀態,被保險人不能獲得額外收益。因此,保險人在理賠時一般按以下三個標准確定賠償額度:以實際損失為限,以保險金額為限,以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的可保利益為限。在這三個標准中,以最低的為限。 4.近因原則 近因是指造成保險標的損失的最主要、最有效的原因。也就是說,保險事故的發生與損失事實的形成有直接因果關系。按照這一原則,當被保險人的損失是直接由於保險責任范圍內的事故造成的,保險人才給予賠償。這是因為現實中保險標的的損失是由多種風險事故同時或者連續發生造成的,而這些風險事故往往同時有被保風險、非保風險或除外風險。近因原則是判斷保險人是否需要賠償的標准。
⑥ 各投保人或被保險人應按其風險的大小分擔保險事故的損失與費用的原則是什麼
各投保人或被保險人應按其風險的大小分擔保險事故的損失與費用的原則有以下幾點:
1、.最大誠信原則:指保險合同的雙方當事人在簽訂和履行保險合同時,必須保持最大限度的誠意,雙方都應遵守信用,互不欺騙和隱瞞,投保人應向保險人如實申報保險標的的主要風險情況,否則保險合同無效;
2、可保利益原則:指投保人或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因具有各種利害關系而享有的法律上承認的經濟利益。投保人或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具有可保利益是保險合同生效的依據;
3、補償原則:保險標的發生保險事故時,保險人無論以何種方式賠償被保險人的損失,也只能使被保險人在經濟上恢復到受損前的同等狀態,被保險人不能獲得額外收益。因此,保險人在理賠時一般按以下三個標准確定賠償額度:以實際損失為限,以保險金額為限,以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的可保利益為限。在這三個標准中,以最低的為限;
4、近因原則:當被保險人的損失是直接由於保險責任范圍內的事故造成的,保險人才給予賠償。這是因為現實中保險標的的損失是由多種風險事故同時或者連續發生造成的,而這些風險事故往往同時有被保風險、非保風險或除外風險。近因原則是判斷保險人是否需要賠償的標准。
⑦ 風險分擔是什麼意思,請舉一個例子
就是通過管理每次金融活動的風險,達到風險管理的目的。簡單的說就是拒絕承擔高風險業務。
⑧ 風險應對的策略包括風險規避、風險降低、風險分擔和風險承受等。對還是錯
對的。
風險應對的策略包括風險規避、風險降低、風險分擔和風險承受等。
1、規避風險。
通過避免受未來可能發生事件的影響而消除風險。比如:通過公司的政策和標准,阻止高風險的經營活動、交易行為、財務損失和資產風險的發生。
通過撤出現有市場或區域,或者通過出售、清算、剝離某個產品組合或業務,規避風險。
2、降低風險。利用政策或措施將風險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比如:將金融資產、實物資產或信息資產分散放置在不同地方,以降低遭受災難性損失的風險。藉助內部流程或行動,將不良事件發生的可能性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以控制風險。
3、分擔風險。將風險轉移給資金雄厚的獨立機構。例如:保險。在明確的風險戰略的指導下,與資金雄厚的獨立機構簽訂保險合同。
(8)風險分擔與完全保險擴展閱讀:
風險控制
1、國際經營的多樣化;
2、分散籌資;
3、本幣計價;
4、平衡抵銷法;
5、組合配對法。
風險轉嫁
1、出口、借貸資本輸出爭取用硬通貨;進口、借貸資本輸入爭取用軟通貨;
2、遠期外匯買賣;
3、外匯期權交易;
4、採用提前或延期結匯;
5、利用「福費廷」交易;
6、風險的保險。
迴避方法
1、談判中貨幣的選擇;
2、貨幣保值。
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策略通常可以包括為風險分散、風險對沖、風險轉移、風險規避和風險補償五種策略。
風險規避是商業銀行拒絕或退出某一業務或市場,屬於比較消極的策略;風險補償是商業銀行在從事的業務活動產生實質損失之前,對所承擔的風險進行價格補償的策略。
⑨ 比例保險、全部保險、部分保險,在保險金一樣的情況下,你會選擇哪一種
理論上 如果市場是完備的 或者存在其他機制和機構 沒有私人信息
和流動性約束 使得完全信息的帕累托最優配置能夠實現 那麼家庭消費就
不會對特定的收入沖擊和財富沖擊做出反應 因為可以通過風險分擔機制進
行消費平滑 此時所有家庭的消費達到完全保險 這種完備市場的假設是一
個分析基準 不完備的市場可以解釋經濟中的未達到帕累托最優的消費配置
也就是說 對消費保險的檢驗可以發現目前的消費市場離完美市場有多遠
如果我們的檢驗拒絕了消費完全保險的假定 那麼可以證明市場是不完善的
政府應該通過政策來彌補市場缺失的保險機制 當然 不能拒絕消費完全保
險的假定並不意味著市場完善 因為也可能是存在各種非市場的消費保險方
式彌補了市場的缺陷
我國家庭消費保險的現實情況是 社會保障安全網和商業保險市場等正
式的消費保險機制極不發達 居民很少主動購買各類保險 而非正式的保險
機制又不具有長期的持續性和可靠性 所以無論是家庭內部還是全社會范圍
內 我國居民的風險分擔機制都顯得相對不足 例如在農村 大多數農民仍
然是靠天吃飯 面臨氣候 蟲害等很多難以避免的風險 動用存款 出售財
產或向親友借貸等方式不足以彌補農戶家庭收入的下降 因此對政府而言,
建立有效的消費保險機制來幫助受沖擊影響的家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政策問
題 提高各類政策的透明度 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和醫療保險制度等都能有利
於居民進行消費的風險分擔.
飛哥。這是我搜到的一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