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投資渠道的原則應是:降低風險、增加贏利、保證流動。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是負債資金,在若干年後需要返還給投保人,這就決定了基金運營要以穩妥安全為原則;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實行的是儲蓄積累模式,保險金的給付主要依靠基金的增值收益,因此各基金運營單位必須要保證基金的保值與增值,實現基金的贏利;基金不管投資什麼渠道,在向農民支付時,都需要變現,為此,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的運營應保證在需要時能夠及時變現,滿足支付的要求,這就需要有一定的流動性。
目前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的投資在安全有效的前提下,基金運營以地方為主,主要是購買國債或存入銀行,一部分社保基金投資於資本市場。
Ⅱ 社會保障基金,社會保險基金和全國社會保障基金之間有什麼聯系和區別 急!
根據《條例》,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是國家社會保障儲備基金,由中央財政預算撥款、國有資本劃轉、基金投資預期年化收益和以國務院批準的其他方式籌集的資金構成,用於人口老齡化高峰時期的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支出的補充、調劑。
而作為國家社會保障儲備基金,用於我國人口老齡化高峰時期的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支出的補充、調劑,由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負責管理運營。
區別有:
1、資金構成不同
社會保障基金是由中央財政預算撥款、國有資本劃轉、基金投資預期年化收益和以國務院批準的其他方式籌集的資金構成,而社保基金則是由用人單位和個人繳費構成。
2、用途不同
社會保障基金是用於人口老齡化高峰時期的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支出的補充與調劑;而社保基金主要是用於公民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生育等各項社會保險待遇的當期發放。
3、投資運營不同
社會保障基金堅持堅持安全性、預期年化收益性和長期性原則;由於短期內暫不發生支出,更適宜開展中長期投資;而社保基金對投資風險的控制要求更高,投資范圍較窄,投資運營活動限定條件更多。
(2)社會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系統性風險擴展閱讀:
社保基金投資運作的基本原則是:在保證基金資產安全性、流動性的前提下,實現基金資產的增值。社保基金資產是獨立於理事會、社保基金投資管理人、社保基金託管人的資產。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可以進入股市的「社保基金」。
由社會保險機構為退休人員需支付退休養老金的總額進行社會籌資,即由單位和在職職工個人、(或全部由單位)按工資總額的一定比例繳納保險費
以支定收,不留積累,養老保險的負擔是代際之間進行轉移,即由在職職工一代人負擔已退休職工一代人的養老費用,在職職工本人則由下一代人負擔。
Ⅲ 社會養老保險基金一般來源於哪三方面
1)養老保險費,往往指支付當期待遇後的剩餘部分;
(2)養老保險基金投資收益;
(3)滯納金;
(4)政府補貼等。其中第一種是我國現行體制下養老保險基金的主要來源,由用人單位和職工個人分別按照規定的繳費工資基數和比例向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按月繳費形成的。至於投資收益目前只有銀行利息和國家債券利息兩種,目的主要是實現節余基金的保值。政府補貼一般只在養老基金出現政策性虧損時才予給付。
Ⅳ 有哪些因素影響社會保險基金的投向
近年來,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雖取得了一些突破性進展,但面臨的形勢仍十分嚴峻。社會保障
/>/>問題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應建立什麼樣的籌資模式、社會保障的城鄉整合、農民工的保障、社會保障
/>/>資金的管理等都是人們討論的熱點。下面將有關觀點加以綜述。
/>/>一、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現狀
/>/>1、目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面臨三大挑戰。從長期看,要解決人口老齡化造成的一系列社會經濟問題
/>/>;從中期看,要減輕計劃經濟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帶來的巨大社會震動;在近期
,要考慮如何根據宏
/>/>觀經濟形勢波動適時調整各有關項目的收支水平,以保障經濟的穩定增長。
/>/>2、保障范圍覆蓋不全。改革開放以後,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發生變化,社會保險資金開始轉向社會
/>/>統籌,在體制上圍繞著"一個中心,兩個確保,三條保障線"具體運行,但當前的三條保障線還不能全部覆
/>/>蓋城鎮貧困范圍。我國現有城鎮貧困人口3100萬以上,1999年享受社會保障的總人數不足300萬,2000年
/>/>不足400萬。在最低生活保障覆蓋范圍之外,傳統的民政救濟對象是"無勞動能力"的人,是為數較少的邊
/>/>緣群體。而在體制轉軌中,"有勞動能力"卻失去工作機會的人,也已經陷入貧困的境地,他們的基本生活
/>/>也應得到保障。事實上,這部分人中的絕大多數既拿不到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又不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
/>/>待遇,他們約占城市"下崗"、"失業"、"待崗"總人數的70%以上。
/>/>3、農村社會保障亟待發展。有的人提出,同二元經濟結構相適應,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也呈明顯的
/>/>二元化特徵:在城市,建立了面向企業勞動者的社會保險制度;在農村,則實行家庭保障與集體救助相結
/>/>合而以前者為主的保障制度,作為現代社會保障體系核心內容的社會保險,未在農村建立。有的人提出,
/>/>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已經與國際勞動組織的有關條約存在巨大差距。有的人提出,農村社會保障
/>/>發展滯後的根本原因是政府財政支出方面的失誤。中央財政用於社會保障的支出佔中央財政總支出的比例
/>/>,加拿大為39%,日本為37%,澳大利亞為35%,我國只有10%左右,而這10%的投入也是絕大部分給了城鎮
/>/>職工。
/>/>4、下崗失業人員的社會保障水平低下。我國城鎮失業保險覆蓋率極其低下,僅覆蓋正式職工,並不
/>/>包括農村就業人員和城鎮非職工人員。目前,國家用於失業保險金的經費佔GDP的比重還很低。國家用於
/>/>下崗失業保險的經費包括兩部分:一是發放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屬於臨時性財政支出,其中包括企業支
/>/>付的一部分費用;二是失業保險基金支出。二者合計佔GDP的比重,1996年為0.16
%,1999年提高到0.51%
/>/>;二者合計占職工工資總額的比重1996年為1.21%,1999年為4.20%。
/>/>5、立法滯後。在我國,除1953年頒布的《勞動保險條例》可視為社會保障立法外,還沒有第二部社
/>/>會保障法律。雖制定了規定和條例,但不能代替法律的作用。首先,規定和條例不具備法律的權威性,執
/>/>行起來有相當大的迴旋餘地。其次,有的規定或條例規定得較早,已不適應改革開放的需要。最後,有的
/>/>規定和辦法具有明確的臨時性,即權宜之計。這些都不利於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健康發展。
/>/>二、應建立什麼樣的養老金籌資模式
/>/>我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十多年的改革,雖然在保險范圍、籌資渠道、養老金發放辦法等方面發生了
/>/>很大的變化,但籌資模式一直沒有變化。盡管現行的養老保險制度設有個人帳戶,但由於是空帳運行,所
/>/>以實質上仍屬於現收現付式。對於這種制度,人們有不同的看法。
/>/>第一種觀點,建立以基金制為主的養老保險體系,強化企業補充養老保險。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
/>/>有人擔心我國證券市場不發達,發展基金制的養老保險時機還不成熟,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1)養老
/>/>基金的積累有一個過程,剛開始能投資於證券市場的養老金總量是有限的,政府還有充分的時間完善證券
/>/>市場。(2)政府可以根據證券市場的發展狀況逐步放鬆對養老金的投資限制。(3)改革之初可以通過合
/>/>資等方式引進國外基金管理的人才和經驗,提高國內基金管理水平。為建立三支柱(第一支柱為基本養老
/>/>保險,第二支柱為企業補充養老保險,第三支柱為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的養老保險體系,應降低基本養
/>/>老保險過高的替代率,通過稅收優惠等措施強化企業補充保險,並實行企業和個人的強制繳費。基本保險
/>/>個人帳戶不但要嚴格與社會統籌帳戶相分離,條件成熟後還應納入企業補充養老保險的范疇。
/>/>有的人認為,如果保持現收現付制度不變,養老金制度的隱性債務將隨著制度覆蓋范圍的擴大和給
/>/>付水平的提高而不斷積累。我國過去的養老金制度覆蓋范圍小,積累的債務水平比較低,但如果今後繼續
/>/>保持現收現付制度,在未來高速人口老齡化來臨時,將面臨更加嚴重的財務問題。
/>/>第二種觀點,當前養老金籌資模式不宜轉向基金制。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首先,我國社會養老保
/>/>險的籌資模式沒有轉向基金式的必要性。(1)伴隨著人口老化,我國的少兒負擔率將趨於下降,未來人
/>/>口的總負擔系數不會大幅度增加,這將有利於我國應付人口老化。(2)我國的國民儲蓄率已經過高,而
/>/>且沒有大幅度下降的跡象,養老社會保險的籌資模式不具備轉軌的經濟理論基礎。其次,我國養老社會保
/>/>險的籌資模式轉軌的可能性不大。目前我國城鎮企業養老社會保險的繳費率已經相當高,企業的平均繳費
/>/>率達到20%,有些地方甚至超過了25%。顯然,用進一步提高繳費率的辦法來實現籌資模式的轉軌是不大可
/>/>能的,轉軌的惟一辦法就是政府另外拿錢。由於目前我國預算內的財政資金還十分緊張,政府根本無法從
/>/>中拿出足夠的錢用於轉軌。
/>/>三、能否開征社會保障稅
/>/>第一種觀點,應適時開征社會稅。健全的社會保障制度是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要求,它是市場經濟
/>/>運行的"穩定器"和"安全網"。但目前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還很不完善,不僅缺乏強有力的社會保障法,還
/>/>沒有將保障資金列入預算內管理,而且由於保障資金的籌集實行"按地區,分行業,定單位"的辦法,各地
/>/>保障項目多少不一,基金籌集標准高低不同,資金管理分散,籌集成本高,對資金的使用缺乏有力的監督
/>/>,普遍存在資金浪費、挪用現象,無法專款專用,難以滿足保障支出的需要。較現實的解決辦法就是參照
/>/>國際經驗,從我國的實際出發,制定社會保障法,開征社會保障稅。
/>/>第二種觀點,養老保險資金應以稅代費。(1)以稅代費能真正體現基礎養老金的公平原則。收入多
/>/>、利潤高的企業和個人多繳,收入少、利潤低的企業和個人少繳基礎養老金,以富濟貧,體現基礎養老金
/>/>的基本原則。(2)以稅代費有利於解決當前基本養老金的支付危機問題。目前我國出現養老金支付危機
/>/>主要不是全國人口的老齡化,而應從養老制度上尋找原因。實際上,這是因為我國的養老對象過於狹窄,
/>/>主要保障國有企業職工和事業單位職工的養老,而國有企業職工確已老齡化。如果對基礎養老金採取稅收
/>/>的形式,擴大保障范圍,把以前用來負擔少年兒童的一部分費用轉移支付作為基礎養老金費用,則在不增
/>/>加勞動力平均負擔的基礎上,對於解決我國目前養老金的支付問題是極為有利的。(3)有利於構建統一
/>/>、規范、完善的基本養老保障體系。首先,開征統一的基礎養老保障稅有助於打破地區、部門、行業間的
/>/>條塊分割。目前我國所實行的多方籌資、自定標準的籌資形式客觀上造成了不同地區、不同部門、不同行
/>/>業和企業間因繳費標准不同而負擔懸殊的局面,不僅負擔不均的矛盾突出,而且還阻礙了勞動力在地區和
/>/>行業間的合理流動。通過開征統一稅收,實現稅率的統一和徵收機關的統一,將徹底改變上述局面。其次
/>/>,有助於建立統一管理體制和有效的監督制約機制。通過開征統一稅收,由稅務機關具體負責稅款的徵收
/>/>,並把收入納入統一的預算,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設置專門機構負責資金的管理和使用,形成徵收、管理、
/>/>使用各部門相互制約、相互監督的機制。
/>/>第三種觀點,應開征勞動力消費稅。這種觀點認為,應把社會保障變成一種全社會的公共品,不是
/>/>社會互助,不是商業保險,不是強制儲蓄。應開征勞動力消費稅,因為勞動力是商品,誰要消費這個商品
/>/>,誰就要向政府繳稅。強制儲蓄式地扣除失業和養老保險金,為後人留下無解的難題,這條路不能再走下
/>/>去了。
/>/>第四種觀點,我國尚不具備開征社會保障稅的條件。這種觀點認為,以社會保險稅作為基本養保險
/>/>基金的融資方式,必須考慮到我國財稅制度的基本特徵。目前我國實行的是分稅制,即根據中央政府與地
/>/>方政府之間對事權的劃分,決定哪些稅種屬於國稅,哪些稅種屬於地稅。這樣,社會保險稅的開征就要考
/>/>慮事權與財權的匹配問題。針對某一企業或個人來說,如果他可以享有的基本養老保險的事權歸地方政府
/>/>,那麼就只能建立起一個地方性的基本養老保險計劃,這會影響到全國性的養老保險基金的再分配,對特
/>/>定的地方政府來說,則可能意味著財政風險的增加。如果基本養老保險的事權歸中央政府,那麼可以保證
/>/>全國范圍內再分配的需要,但在目前養老保險基金缺口較大、養老保險覆蓋面不寬、人口老齡化問題逐步
/>/>進入高峰期、各省市養老保險基金積累參差不齊、各地基本社會保險水平差異甚大的情況下,要確定一個
/>/>適當的稅率水平,使之不至於因此擠出強制性繳費的養老金計劃下的個人儲蓄,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
/>/>第五種觀點,改社會保障費為社會保障稅,與現行的社會保險制度運行模式相矛盾。(1)稅收的公
/>/>用性與社會保障個人帳戶的私有性相沖突。在形式上,社會保障容易使勞動者產生繳稅充公的思想,不利
/>/>於社會保障激勵機制和統帳結合制度的實行。若以部分稅收劃入職工個人帳戶,又與稅收的公用性質不符
/>/>,理論上難以解釋。(2)稅收的不直接償還性對社會保障的專用性沖突。稅收支出不限於徵收對象,而
/>/>社會保障具有專用性,即繳費者繳納的費用最終要以其獲得社會保障待遇實現償還。如果開征以全體公民
/>/>為納稅主體的社會保障稅,則需相應地對全體公民實施保障,增加政府的責任和財政負擔,繳費單位和個
/>/>人會滋長過度依賴政府的傾向。(3)與現行的社會保障政策難以銜接。目前我國職工養老、失業和醫療
/>/>保險在統籌層次、保障對象和資金的籌集方式等方面各不相同,開征社會保障稅,難以與現行各險種的不
/>/>同政策相銜接,操作上難以運行。
/>/>第六種觀點,採取一種非指定稅或准指定稅的變通方式。這種觀點認為,開征社會保障稅難以避免
/>/>我國以前所採用的現收現付式的融資方式所產生的"擠出效應",同時也無法保證能確定一個最優稅率。而
/>/>採用變通方式進行融資,即在總財政收入中按照一定的款項,定期劃撥進入養老保險專項基金中,這樣既
/>/>可以減少現收現付制對總儲蓄的一部分擠出效應,而且也不妨礙在未來某個合適的時機開征社會保障稅。
/>/>採取這種方法是與我國養老保險改革以及財政、稅收制度改革的現狀相吻合的。
/>/>四、社會保障基金的保值與增值
/>/>當前我國社會保障基金的主要投資仍是銀行存款,部分投向國債和社保定向債券,小部分投資於股
/>/>市。社會保障資金是貧弱者和喪失勞動能力者的養命錢,使之保值增值並降低風險,是社會保障基金管理
/>/>的重要內容。
/>/>第一種觀點,養老基金應成為機構投資者。機構投資者規模較大,投資趨於長期化,能起到穩定股
/>/>市的作用。然而,我國當前機構投資者規模較小,尚待培育。據世界銀行預測,到2030年,中國養老基金
/>/>總額將達1.8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三大養老金。另據有關方面估計,五年之內我國社會保障基金的總規模
/>/>將突破
3000億元,如果社會保障基金的80%用於日常支付,20%用於投資股票市場,將使股市機構投資者
/>/>規模新增600億元,比目前所在證券投資基金的總規模還要大。養老基金要成為機構投資者應具備以下條
/>/>件:(1)要有一個能夠承擔一定風險的資本規模;(2)要以比較發達的金融市場為基礎;(3)要有專
/>/>業的基金託管機構;(4)養老基金應採取指數化投資政策。
/>/>第二種觀點,社會保障基金應投資於開放式基金。這種觀點認為,開放式基金是一種收益共享、風
/>/>險共擔的集合投資工具,它既不能保證投資人一定盈利,也不能保證最低收益,但不管怎樣說,相對於證
/>/>券市場的其他金融品種而言,投資於開放式基金是一種風險相對較小、收益相對較高的品種,從國外成熟
/>/>的社?保障基金運作來看,投資於開放式基金的做法較為普遍。社會保障基金在選擇開放型基金交易進行
/>/>投資時,一定要控制額度,不能高於單個基金交易日10%的比例,否則難免發生流動性風險,造成支付困
/>/>難。由於開放式基金的價格風險,社會保障基金投資於開放式基金應堅持長期投資的原則。這就要求對社
/>/>會保障基金進行合理分塊,對於退休金這部分支付期較長的可考慮投資於開放式基金,對於醫療、失業保
/>/>險基金可考慮易於變現、價格風險和流動性風險較小的國債品種進行投資。由於開放式投資基金風險的存
/>/>在,最好選擇收益型基金進行投資,以控制風險,而對於成長型基金,由於其風險高,盡量不碰。或選擇
/>/>一些經市場驗證過的收益較高、風險較小的品種進行少量參與。
/>/>第三種觀點,養老金進入資本市場是最終選擇。這種觀點認為,從理論上講,一個完全積累制的養
/>/>老金計劃必須成為資本市場中的機構投資者,才能使其得到一個長期穩定的投資回報。但是在我國,由於
/>/>資本市場長期以來一直處於高風險狀態,同時也由於沒有一個完全積累的養老金基金合法而且無慮地進入
/>/>資本市場,從而使它在理論上的作用也無從發揮。從這個角度來講,可以說是因為資本市場規范發展速度
/>/>遲緩而拖住了養老金制度改革的後腿。如果我們把基金積累制計劃作為中國養老金制度改革的一個長期性
/>/>主要目標的話,那麼養老金計劃進入資本市場就會是一個遲早都要做出的選擇。目前我國養老金基金是否
/>/>具備了進入資本市場的條件呢?基本認識是,基金入市作為一個長期的目標已經確立,但基金適合在資本
/>/>市場中運作的制度體系尚未定型,組織結構尚未形成,運行規則尚不明確。要想早日實現基金入市,必須
/>/>加快推進上述工作。
/>/>五、如何加強對農民工的社會保障
/>/>迄今為止,各種社會保障體制改革的思路基本上還是以戶籍為基礎的,對於流入城市的農民工的社
/>/>會保障基本上沒有考慮到。背井離鄉的外來民工,如果在城市裡遇到困難,沒有工作,又得不到任何社會
/>/>幫助,他們就會成為社會不穩定的潛在因素。
/>/>有的同志提出了兩方面對策建議。第一條建議主要應由政府管理部門實施,這就是在大城市應建立"
/>/>公共勞動"形式的流動人口的"最低生存保障"體制,以使得那些失業的、身上一點錢也沒有的外來民工能
/>/>夠通過"公共勞動"找到飯吃,這樣至少可以減少犯罪率,使得那些陷入困境的外來民工能夠暫時找到合法
/>/>的活路。同時,這種體制也可以將散亂的農民工納入一定的管理體系。這樣一種體制比單純的救助更有效
/>/>率,更節省成本。由於是最低生存保障,所以僱人單位所付出的工錢是比較低的,這樣,對於政府財政來
/>/>說不是很大的壓力,反而是邊際效益很高的投入。換句話說,不很大的一筆經費,帶來的卻是更為安全穩
/>/>定的社會。另一條建議是針對僱人單位的。僱人單位不管是公有體制的還是私人的,都應該按照勞動法的
/>/>規定,為受雇者支付一定的保障金、保險金。
/>/>有的同志提出,應根據農民工的需要與制度建設的可能,對農民工實行分層保障。最急切的保障項
/>/>目應當是按照普遍性原則來確立農民工的工傷保障制度。從層出不窮的農民工傷事故到規模驚人的農民工
/>/>職業病群體,以及由此導致的數不清的勞資糾紛,均決定了針對農民工的工傷保障制度應當作為我國最基
/>/>本的社會保障項目盡快得到確立。其次,有必要建立農民工的疾病醫療保障尤其是大病保障機制。因為疾
/>/>病尤其是重大疾病不僅會導致農民工失去工作,而且極易陷入貧困境地,這使得疾病保障成為農民工的現
/>/>實需要。最後有必要為農民工建立相應的社會救助制度。它應當包括農民工遭遇天災人禍時緊急救濟、特
/>/>殊情形下的貧困救助、合法權益受損或遭遇不公待遇時的法律援助等。這種制度能夠縮小社會的不平等,
/>/>促使農民工真正融入當地社會。
/>/>有的同志提出,要創造性地拓展籌資渠道,解決農村非農群體的社會保障問題。可以根據非農產業
/>/>群體始終與土地保持著若即若離聯系的特點,設計一種"以土地換保障"的方案,即農民到城鎮就業或進入
/>/>城鎮定居而無力耕種土地的時候,讓出其原先承包的土地,由轉包者按國家統一標准替轉讓者繳納一定數
/>/>量的經濟補償,使其參加相應的社會保障。當然這部分經濟補償也可先交付國家財政,但國家必須做出相
/>/>應的政策調整,承諾將這部分農民納入城市和相應的社會保障體系。
/>/>六、加快我國社會保障體制改革和建設的建議
/>/>1、社會保障體制改革和建設中應遵循的原則。(1)個人責任和社會互濟相結合。一是不能走極端
/>/>,走極端就是要了公平而舍棄了效率,不得不進行改革。二是要與時俱進,就是要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階
/>/>段來調整兩者的具體關系。(2)保障水平同經濟水平相適應。在經濟增長同社會保障之間建立起一種互
/>/>相促進的良性循環關系,要防止出現兩者之間互相拖後腿的惡性循環關系。(3)以人為本。社會經濟的
/>/>發展要以人為本,即要以實現人的自由和全面的發展為最終目標,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和發展也是以實現
/>/>這樣一個目標為原則的。(4)從總體出發。正如收入分配是整個社會經濟系統中的子系統一樣,收入的
/>/>再分配和社會保障體系也是整個社會經濟系統中的子系統。
/>/>2、有必要重點強調"平等"的理念,以在更大程度和范圍內,關懷社會被排除成員的社會福利狀況,
/>/>為此應盡力構造收入分配與社會保障互動的良性循環機制。(1)為增加個人收入的透明程度,應降低個
/>/>人收入所得稅率,這有利於降低個人收入完整申報的機會成本,增加正常納稅的機會收益。(2)為增加"
/>/>制度外"個人收入的透明度,改變稅收代扣申報方式,實行自願申報制度。(3)在合理定價的原則基礎上
/>/>,開征新的稅種,如消費稅、財產稅等,為社會保障開辟新的資金來源。(4)逐步提高養老金的待遇,
/>/>改變目前替代率日益下降的趨勢。(5)強化政府對失業和半失業人員的人力資源開發和管理的力度,構
/>/>造和推動市場化條件下的積極的"就業保障"機制替代消極的"失業保障"機制。
/>/>3、構建既公平又有效率的社會保障制度。(1)基本思路是,社會保障在其基本點上,從強調"國家
/>/>責任"轉向"強調國民權利,國家有義務承擔";在保障動因上,從"緩解階層矛盾"轉向"促進社會發展";
/>/>在保障范圍上,從"局限於特定社會人群"轉向"全體社會成員";在保障制度上,從"零星的、分散的"轉向
/>/>"
系統的、完整的";在保障作用上,從"殘缺性"轉向"制度性"。(2)主要原則,一是適度原則,社會保
/>/>障需要應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相協調;二是剛性原則,社會保障一旦形成,其項目、標准、水平具有
/>/>可增不可減、可升不可降的剛性特徵,其推行具有強制性,任何團體和個人都應服從其制度安排。(3)
/>/>主要目標是,減少收入不平等和社會地位不平等,進而促進社會穩定和社會全面進步。
/>/>4、構築具有中國特色的安全網。在我國,由於經濟實力的限制,選擇收入安全作為最主要的社會政
/>/>策目標是不實際的。同時,政府不能放棄其對最困難的社會群體進行救助的責任。所以,經濟上具有可行
/>/>性的政策選擇可能是,政府選擇安全網的策略,把對最困難的社會群體進行救助和提供服務的責任充分承
/>/>擔起來,兼顧收入安全和社會公平的政策目標,讓能夠自立的社會群體最大限度地自立,從而達到利用最
/>/>低的經濟成本保障社會安定的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政策,以確保實現經濟發展的中心目標。
/>/>5、通過立法,調節財富,以建立中國的保障安全網。我們要建立的是什麼樣的社會保障制度或社會
/>/>安全網呢?根據目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情況和國際上的經驗,首先是社會化。社會化包含了兩層意義,
/>/>一是要明確保障全體社會成員的最基本的生活條件;二是全體社會成員都具有義務參與社會福利建設與發
/>/>展。只有這樣,社會保障和社會安全網才可能具有社會共濟的性質,社會安全網才可能形成。其次,社會
/>/>保障在資源上是可持續的。要實現社會保障資源的可持續性,必須建立一個合理的社會資源配置機制。要
/>/>通過法律和制度規范市場、政府和社會在社會保障和社會安全領域的責任。根據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
/>/>,社會保障的性質只能是維持在社會較低平均水平上的"基本保障",但可以以商業保險和社會互助做補充
/>/>。商業保險、捐贈、?會互助和志願服務應成為社會安全網的重要組成部分。
Ⅳ 養老保險利息保值增值存在的問題
社會養老保險基金是社會養老保險事業的物質基礎。實現社會養老保險基金利息保值增值是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社會保障體系的一項帶有根本意義的工作。它的保值增值影響到參保人員退休後能領多少養老金,決定了退休生活的質量,也影響政府在養老金給付中的財政補貼數額。接下來我們來談談養老保險利息保值增值最大化的一些建議。
養老保險利息保值增值最大化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社會養老保險基金運營現狀總的趨勢是偏向保守,注重安全勝於收益。基金保值增值主要存在3個方面的問題:
1、基金管理體制存在缺陷。目前,我國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由3個部門分別負責管理,管理過於分散,呈現出「條狀分割、塊狀管理」的現狀。全國約一半省市實行稅務徵收、財政專戶、社保發放的收支存管理體制,部門分割缺乏溝通,不能真正做到社會保險費應收盡收,造成基金隱形流失。對於醫保報銷的攻略,我剛好整理了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社保醫保怎麼用?一文教你申辦報銷流程!
2、基金投資運營范圍狹窄,收益率非常低。目前我國社會養老基金的投資,是在以犧牲市場效率為代價的安全性原則指導下進行的,投資運營范圍相對狹小。社會養老保險投資工具和投資方向單一,投資收益率低,基金的保值增值難度大,其投資收益率只有超過通貨膨脹率和工資增長率,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增值,保證未來的支付能力。但目前的投資方式造成了投資效率低下,越來越不能適應社會養老保險保值增值的客觀要求,在規避了投資市場風險的同時,也帶來了未來的貶值風險和支付危機。
3、基金安全和投資運營缺少監管。在實際監管中,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由多部門管理,往往被視作一般性財政資金,監管職能由各部門分散承擔,形成了監管的真空地帶。歷年來不斷出現涉及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的大案要案,為我們敲響了警鍾。在基金安全尚得不到完全保證的前提下,保值增值就無從談起。
實現養老保險利息保值增值最大化建議
1、健全社會保險基金監督機制。健全社會保障基金監督機制,形成一個完整的監督體系至關重要。為此要加強內部機構監督、外部機構監督、社會監督三方面監督。三方面力量應密切配合,各有側重,不留死角,使基金管理和運營全程受控。只有健全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監督機制,才能有效保證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
2、完善社會保險基金運營方式。首先,要設立獨立的社會保險基金營運機構,借鑒國外經驗,經辦機構具體負責基金的征繳、支付和日常財務管理,基金營運機構具體負責基金的投資營運和保值增值。其次,要豐富投資品種。可以逐步探索投資抵押貸款、不動產、外國資產。投資渠道多樣化不僅可以降低投資風險,增加基金的流動性,同時能夠提高基金的中長期收益。在投資過程中,還應處理好投資組合中各資產的佔有比例,做出量化規定,降低系統性風險。只有完善社會保險基金運營方式,確保基金投資取得預期收益,基金才能真正實現保值增值。
相關推薦:
養老保險辦理流程如何辦理養老保險
隨著社會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完善,為了實現「老有所依」,進一步提高晚年生活質量,很多人都會參保養老保險。但有不少新人不知道如何辦理養老保險,下面就由招商信諾的我詳細介紹一下養老保險辦理流程吧。
解讀社會養老保險金
社會養老保險金是指職工因在一個企業工作到一定年限,不願繼續任職或因年老體衰、工殘事故導致永久喪失勞動能力時,企業為保證其老有所養而付給的年金或一次付清所得金,接下來本文就為大家介紹社會養老保險金的相關內容。
Ⅵ 社會養老保險基金風險預警機制包括哪些內容
具體內容包括社會保險基金運營風險識別,風險預警管理組織建設,風險預警機制,風險預警內容及實施過程,風險預警警情、警素的確定,系統風險預警指標體系構建,系統風險預警模型的選擇及模型運行結果,系統風險預警報告,系統風險控制策略以及風險預警管理綜合應用平台等
Ⅶ 中國養老金問題主要沖突點在哪,目前形勢如何
養老基金的籌資范圍窄
就我國人口結構而言,我國已經邁入了老齡化社會,為了能夠使老齡人口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當務之急是如何籌集到更多的養老資金。盡管早在1991年《國務院關於深化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通知》(國發[1995]6號)文件中確定的養老保險體制改革的目標之一就是要求建立資金來源多渠道的養老保障體系,但目前我國養老保險基金籌資面依然狹窄,主要來源是國家預算和企業營業外列支的生產性收益。並且,國家並不鼓勵人民多存養老金,而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如美國、日本等國則鼓勵多存養老金,為國家財政減輕負擔。隨著我國社會老齡化的加重,如果不採取措施,我國財政負擔會越來越重。
行政管理體制與養老金制度不相匹配
首先,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的社會養老保險統籌層次較低,主要原因是我國對養老保險的行政管理模式是屬地化管理,即市(縣)養老保險經辦機構由地方政府管理,所以市(縣)養老保險經辦機構必然成為地方政府利益的首選目標。省級政府的統籌目標是綜合平衡全省各市(縣)、各行業部門之間的利益,所以便出現了省級養老保險機構與市(縣)級養老保險機構利益的沖突,使得省級統籌難,全國統籌難,全國高度統籌更是難上加難。2011年7月1日,國務院啟動了城鎮居民養老保險試點,目標是覆蓋全國60%的地區,至2012年的時候覆蓋全國。很明顯,在「量」上我國社會養老保險將是完美的蛻變,但經過上面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這種分級行政管理體制使得省級統籌、全國統籌難以實現「質」的飛躍。
其次,由於徵收、支出、管理全部由社保部門負責,造成了行政工作人員的浪費。我國社會養老保險的政策制定、費用收繳、投資運作、監管查處都是由社保部門負責。社保局通過單獨組織一批專業人士對企業進行財務核算、監控企業員工工資,通過專業征管軟體對各個企業進行調查、稽核、收繳。這一過程造成了社保基金的額外支出,甚至有些地方的社保基金40%以上被當作行政費用浪費掉了。與我國相比較,在智利、新加坡、美國等國家對養老金的徵收都是由稅務部門操作,獨立的政府或者私營的基金管理公司負責投資,最後統一由社保部門負責養老保險金的支出及政策標準的制定。
雙軌制的存在造成了不公平的現象
我國機關事業單位與城鎮企業職工的養老保險金制度在設計與運行上大相徑庭,出現了雙軌制現象。20世紀90年代,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初步建立了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部分積累制,即當代人養老費用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社會統籌即代際轉移支付,另一部分由當代人工資的一定百分比部分儲蓄支付。而機關事業單位的養老保險制度仍保持著現收現付制模式,即用年輕在職一代人的收入來支付當代退休人員的養老費用(代際轉移)。由於制度的不統一,雙軌制也造成了在城鎮企事業與機關事業單位兩部分人員在參保義務及待遇水平不平衡,引發了社會矛盾。更有專家表示,社會保險的雙軌制是社會不安定的主要因素。
養老保險基金違規挪用現象嚴重
企業繳納的20%的養老金納入社會統籌賬戶中,而養老基金的徵收、支出、管理監督均由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負責,這不免會出現「左手監管右手」的現象。統籌賬戶中的社會養老基金在被使用時,各省各市沒有任何的披露,養老保險個人賬戶也不會匯報基金的投資用途、投資回報率,造成了基金違規挪用現象愈演愈烈,進而將影響擴散到全國。這種缺乏制約與監管的管理體制使得養老保險基金最終可能成為沉沒成本,得不到任何投資回報。我國人口基數很大,在老齡化社會來臨的情況下,這種違規挪用保險基金的行為會給國家財政帶來沉重的打擊。
養老金的收益性較低
從遼寧省做實個人賬戶的實踐結果來看,我國養老金投資於銀行協議借款和國債的投資回報率低於2.5%,遠遠低於我國社會平均工資增長率。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貨膨脹等因素的影響,使得養老基金的低收益難以支撐我國老齡人口的正常生活。以美國為例,美國養老基金與資本市場對接,養老金成為美國資本市場上三大主要機構投資者之一。美國逐漸科學地協調養老金的安全性與收益性,運用投資組合,分散風險,在風險一定(盡量低風險)的情況下,實現養老基金投資高收益。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的養老金投資收益均在10%以上(扣除通脹因素後)。在中國對養老基金體制改革的過程中,我們應借鑒美國的養老保險體制,以部分積累制為根本,實現與資本市場相結合的模式。
2010年10月28日,第十一屆全國人大第十七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該法於2011年7月1日開始實施,按照「十二五」規劃,基本養老保險有望在五年內實現全國統籌。在我國養老金體制實現由市(縣)統籌到省級統籌,最終達到全國統籌的過程中,我們也看到了我國養老保險制度存在的以上種種問題,我國養老保險體制的改革必然會形成一種趨勢,因此我們應探索出一條符合我國國情的社會養老保險體制。
養老保險繳費水平確實偏高
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舉行聯組會議,結合國務院關於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工作情況的報告進行專題詢問。國務院副總理馬凱在回答委員詢問時表示,現在的養老保險繳費水平確實偏高,「五險一金」已佔到工資總額的40%至50%。他透露,機關事業單位和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制度並軌的有關文件近期將印發,並將進一步部署。
Ⅷ 為何社會養老保險面臨破產
人保部有關「延遲退休」的試探引發的爭議余溫未去,老齡辦官員放言「養老不能全靠政府」再度遭輿論炮轟。 不管社會養老的願望多麼美好,從理性分析上說,社會養老模式的破產似乎是註定的。歐洲是這樣,美國是這樣,中國會例外嗎? 養老金賬戶能不虧空嗎? 大家關注養老金缺口,追問到底有沒有18.3萬億的缺口。其實這個問題並不重要。即使今天沒有18.3萬億,明天也會達到、超過,並且最終不可維持。 從世界各國的經驗來看,社會保險都有很嚴重的問題,是個可怕的財政黑洞,遲早會將一國財政、甚至一國財富吞沒殆盡,不死不休。 迄今為止沒有一個國家能解決得了,毫無例外。美國很多地方政府財政面臨破產,最大的債務包袱就來自於社會保險的負擔。歐洲多國陷於主權債務危機,主要原因也是社會保險吞噬了大量的財政收入,是名符其實的財政黑洞。深陷主權債務危機的歐洲各國,其實根源並不是2008年的金融風暴,社會保險制度耗費巨大才是主因之一。 早在2008年之前,各國政府已經意識到社會保險制度破產在即,只是當時計算出來的破產時間表會是在21世紀中期,沒想到一場金融風暴使得各國政府為了應付危機而更大量地揮灑金錢,國庫虧空速度加快,從而使得社會保險制度破產的時間表被大幅提前了。 而在中國,社會保險其實已經破產過一次。計劃體制下人們只領取很低的工資,等於是交了巨額的社會保險金。這是人類社會迄今為止規模最大、最徹底的社會保險。但最終結果是什麼?破產。 社保金收益率低,這並不是哪一個國家的問題。社會保險金是公有資產,正因為其公有的緣故,為了避免其被私人攫取侵佔,必然要對其投資用途進行限制,這也制約了其收益率的提高。而且,因為社會保險制度是強制所有人參加,實際上就是行政壟斷,社會保險機構不會像商業保險公司那樣致力於降低成本、提高收益。 還有,因為養老金公有之故,人人所有,等於人人沒有,超發養老金反過來就很容易在政治上得到支持,於是超發很難控制。 這在早期沒有問題,一是早期在職納稅人對退休者的比率很高,二是早期可以動員的新參保人有足夠多。但這種非同尋常的有利條件只是暫時性的。能夠吸收的新參保人員會越來越少,收取的養老金越來越少,支出的養老金越來越多,賬戶缺口便無可避免,遇上人口老齡化,就會愈發嚴重。 古人為何不搞社會養老? 今天我們討論社會養老之事,有必要回答一個問題:古人沒有搞社會養老,都怎麼活過來的?答案是:古人依靠儲蓄防老、養兒防老解決養老問題。 這是私人養老,不是社會養老。 對此,有人要爭論:第一,古代金銀本位,通貨膨脹不是常態,因而可以儲蓄養老,但是今天不行。今天通貨膨脹成為常態,儲蓄的養老錢,到了老的時候已經不值錢了。第二,古人沒有計劃生育,可以依靠兒女養老,但是今人都是獨生子女,不能依靠。獨生子女這一代,將來頭上少則4-6個老人,多則6-10個老人,怎麼養老?第三,今人預期壽命延長,過去儲蓄的養老錢,今天不夠用了。總結為一句話,古人可以私人養老,但是今人不行。 那麼社會養老能夠克服貨幣超發、通貨膨脹?還是社會養老能夠生出兒女來?又或者社會養老能夠解決預期壽命延長養老錢不夠花的問題?答案是:不能,統統不能。 無論是通貨膨脹使得養老錢變得不值錢發生養老困難,還是獨生子女使得依靠子女養老有困難,又或者是預期壽命延長使得養老錢不夠養老了,這些都是系統風險。社會保險並不能夠解決系統風險問題。
Ⅸ 養老保險基金問題
養老保險基金現存問題與解決對策
2010-2-6 10:48 來源:法律教育網【大 中 小】【我要糾錯】
摘要:養老保險是保障的重要組成部分,養老基金又是養老保險中必不可缺少的條件,在當前,做好養老保險基金的管理與徵收是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文章對養老保險基金現存的一些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討論,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一些解決的對策。
關鍵詞:養老保險基金;問題;對策
在社會老齡化不斷加劇的今天,養老成為整個國家、社會不可避免要面對的問題。為保證人們退休後的生活,養老保險應運而生。所謂養老保險,是指國家和社會以一定的法律和法規為依據,為解決勞動者在達到法定的解除勞動義務的年齡後,或因年老喪失勞動能力退出勞動崗位後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種社會保險制度。養老保險對於保障人民生活和社會穩定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但由於我國社會養老保險體制尚不發達,所以不免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現階段中國養老保險中存在的問題
(一)養老保險基金的籌集
我國現行社會養老保險基金堅持國家、企業、個人三方共同負擔,按照「以支定收、略有結余、留有部分積累」的原則籌集。但是,養老保險基金的籌集覆蓋范圍狹窄,大多由擁有實力的企、事業單位繳納,一些民營單位、私人企業受利益的驅使,拖欠甚至脫逃繳納的范圍,許多虧損企業也無力按時繳納,農村養老保險尚處於起步階段,問題重重。通過籌集原則可以看出,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由三方共同負擔,但是從中受益的卻是個人,這樣就降低了企業繳納基金的積極性,目前尚沒有一部明確的法律規定企業必須繳納基金,再加上一些新建立的企業游離在社會保障之外,使得養老保險基金的籌集難上加難。而在養老保險基金的籌集方面,表現出的「工作的一代」供養「退休的一代」的代際贍養原則,又加重了個人與企業的繳費負擔。
(二)養老保險基金的管理
體制養老保險基金與財政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所以養老保險容易被挪用和拖欠。由於各地區在經濟發展、人口結構、收入待遇等方面存在一定差異,為了防止外地人員的流入,各地普遍嚴格限制跨地區的參保人員個人賬戶基金轉移。這種長期以來形成的管理格局,使得各統籌地區的社保經辦機構,只能管理本地區參保人員的有關情況,而對參保人員在異地是否曾參保則無過問。再加上冒領保險和提前退休現象的與日劇增,更為養老保險基金的管理蒙上了層層迷霧。
(三)養老保險基金的發放
在退休金的發放方面,受職務高低和退休時間的影響。職務高的繳費數量大,享受的退休金也多,職位低的則反之。退休早的職工繳費少,享受的退休金也少。而退休晚的則反之。正是這種原因造成了養老金發放中的一些不平等與失衡現象。
(四)養老保險基金的保值與增值
在養老保險保值方面,雖然我國規定在實行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但現階段我國養老保險費大都被用於支付現期的退休金,對於剩餘資金,政府規定除保留兩個月支付款外,其餘金額的80%必須購買政府債券或存入銀行,利息用於未來養老金的支付。受通貨膨脹影響,這些收入極少,因而出現養老保險金結余不斷貶值,個人賬戶空賬的現象,這必然會對未來養老保險帶來沉重負擔。
二、我國養老金體制改革的建議
(一)養老保險基金的籌集
對現行養老基金籌集方式的改革,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養老保險基金徵集制度。改革的目標是: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相適應、體現基金徵集同待遇支付相配套、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權利與義務相對應、公平與效率相聯系的基本原則,資金來源多渠道,實現城鎮勞動者全覆蓋的養老保險基金徵集制度。
(二)養老保險基金管理
應該盡快在全國范圍內建立養老金發放的體系。這樣可以避免參保人員退休時只能在某一地區享受養老待遇而不能跨地區享受。對於無法轉移或不願轉移到其他統籌地區的養老保險,在當事人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或戶口遷移出本地區時,也應允許其領取個人賬戶儲存金。同時還要健全各級政府的勞動保障的有關機構體系,採取獎懲措施,這樣可以有效避免養老基金的挪用與拖欠。
(三)養老保險基金發放
首先,對正常繳納養老保險金的企業,應按時足額發放退休金,不允許採取差額撥付的辦法。對有能力而不按時繳納的企業要積極進行催繳,除追究有關人員責任外,還要按規定加收滯納金。對確無能力繳納的困難企業,各級勞動部門和社會保險部門要及時辦理緩繳手續,以保證按時足額發放退休人員的退休金,不得以任何理由減發、停發或緩發。其次,應以當地社會平均水平為准。加大基金的調劑力度,使收入相差不太懸殊,充分地體現保障制度帶給人們的優越性。
(四)養老保險基金的保值與增值
首先應加大各級政府對養老保險基金的投入力度,解決資金不足問題。其次建立一種能對風險與投資實施有效控制的養老資金投資體制,投資於那些風險相對小,收益相對較高的投資領域,增加資金來源。國務院體改辦宏觀經濟體制司司長宋曉梧建議,成立專門的、相互競爭經營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營運個人賬戶,以達到個人賬戶基金的保值增值。
(五)農村養老保險基金問題
自1999年起,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進入整頓規范階段,但是大多數地方並沒有做出適當的回應,在基金籌集、管理與發放上均不規范。首先,在基金的籌集方面,農村養老保險基金多沒有企業的繳納,只有本人自願繳納,這就違背了社會養老保險的基本性質,而這種單方的繳納方式更偏向於商業保險。而農民由於資金方面的限制拖欠,逃避繳納養老保險基金的問題嚴重,這樣不但加重了農民的負擔,還造成養老保險體系的不完善。即使農民按時按量繳納了保險,但是地方政府的挪用情況又十分猖獗。所以,首先要減輕農村老年人的貧困問題;其次要健全基金管理制度,實現基金保值增值;再次養老基金要一直保持在最初規定的利率下,防止因利率下調帶來的損失,只要這樣才能鼓勵更多的農民繳納養老基金。同時還要通過宣傳教育,讓農民自願繳納養老保險基金。
參考文獻:
1、張左已。領導幹部社會保障知識讀本[M].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2。
2、蔡秀靜。防止養老保險基金不必要流失的思考與對策[J].經濟師,2006(11)。
3、彭樹生。論「稅費分籌」——深化改革養老保險基金籌集方式的探討。
4、劉曉娟。對養老保險基金發放工作的幾點建議[J].財會月刊,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