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雙十定律是什麼意思
所謂「雙十定律」,指的是「保險額度不要超過家庭收入的10倍」,以及「家庭總保費支出占家庭年收入10%為宜」。
比如一個年收入10萬元的白領人士,同時也是一家之主,那麼他的壽險保障總額度可簡單界定在100萬元以下,有能力的就買足這100萬元額度,沒有能力的就可以減半(配偶也有相當收入的話),不放心的可以買到七成。
而一個年總收入15萬元的家庭,所有家庭成員每年用於壽險保費支出的,簡單來說控制在8%~10%為宜,多了就會增加支出壓力,影響其他的消費和投資,過少就無法達到足夠的保障需求。
『貳』 保額是什麼意思求大神指點
你這個保單是投保的什麼保險的保單?
不知道是不是這個意思
指的是「保險額度不要超過家庭收入的10倍」,以及「家庭總保費支出占家庭年收入10%為宜」。我們可以通過「雙十定律」的保險原則,對個人乃至整個家庭的保險規劃進行科學、合理、有效的訂制與評估。
如果保險花費超過年收入10%,比重過高的話,則會對生活質量產生影響;投入過少的話,保額不會太高,就很難保證風險發生時,所得到的賠償金能夠抵償損失。「當然家庭保險『雙十定律』在實際運用中,上下浮動5%以內均為正常的區間。」
2、雙十定律最重要的險種選擇和搭配
有人提出,「雙十定律」不一定能實現。舉例:如果家庭年收入5萬元,根據「雙十定律」,該家庭的保額為50萬元,保費支出為5000元。5000元的保費實現50萬元的保額是不可能實現的。
就以上問題小編表示,「雙十定律」是可以通過合理的險種配置進而實現的,如果家庭年收入為5萬元,每年支出5000元保費想要實現50萬的保額,完全可以通過定期壽險或消費型保險搭配購買來解決。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叄』 家庭保險的購買原則是什麼
1、應該優先為家庭支柱配置保險
很多家庭在配置保險的時候,會選擇優先為老人和孩子投保,因為老人和孩子抵抗力差容易生病,其實這樣是不合理的,投保更應該以家庭支柱優先,萬一發生了風險,出現了意外,也能有足夠的經濟保障來支撐家庭,不至於讓家庭瞬間崩塌。
為孩子投保,不應該先考慮教育險
孩子的教育問題一直是家長們所比較關心的問題,為了保證孩子能有一個持續良好的教育環境,很多家長會先給孩子配置教育金,其實這也是不正確的投保方式,給孩子購買保險應該先購買重疾險、醫療險和意外險,再在此基礎上購買教育金。
根據研究表明,意外傷害是造成我國14周歲以下孩子死亡的最大兇手,而如果一旦不幸罹患了重疾,高昂的重疾治療費用也會給家庭帶來沉重的家庭負擔,是多數家庭都難以承擔的,所以給孩子投保時要分清楚主次。
要科學合理地配置保險
很多人在購買保險時喜歡詢問身邊的親朋好友有沒有配置什麼保險,其實並不是所有的保險都適合自己,大家在購置保險時應針對自身的家庭情況,按需進行購買,如果更看重給家庭成員提供風險保障,那消費型保險可能要比分紅型保險更為適合。保險也並不是買的越多就越好,比如說醫療險不會疊加理賠,如果購買了足額的醫療險,就沒有必要再浪費錢買同類型的保險了。
配置保險時,可注重雙十定律
保額並不是越高越高,保額越高,意味著保費就越高,可能會給家庭帶來一定的經濟負擔,如果保額太低,那麼起到的保障作用又有限,所以購買保險時可以根據家庭經濟情況量力而行。
『肆』 根據家庭保險雙十定律,最好的家庭保險額度是
所謂「雙十定律」,指的是「保險額度不要超過家庭收入的10倍」,以及「家庭總保費支出占家庭年收入10%為宜」。
比如一個年收入10萬元的白領人士,同時也是一家之主,那麼他的壽險保障總額度可簡單界定在100萬元以下,有能力的就買足這100萬元額度,沒有能力的就可以減半(配偶也有相當收入的話),不放心的可以買到七成。
而一個年總收入15萬元的家庭,所有家庭成員每年用於壽險保費支出的,簡單來說控制在8%~10%為宜,多了就會增加支出壓力,影響其他的消費和投資,過少就無法達到足夠的保障需求。
『伍』 誰知道買保險的雙十定律,我還是第一次聽說啊
我在恆基新理財網站了解到家庭保險「雙十定律」是指:家庭保險的恰當額度應為家庭年收入的10 倍,保費支 出的恰當比重應為家庭年收入的10%。
『陸』 家庭保險「雙十定律」靠譜嗎
在進行家庭保險設計時,一個保險原則——「雙十定律」常常被提及。什麼是「雙十定律」,它靠譜嗎?有的人認為挺靠譜,又有的人認為這個定律不一定符合實際。
就這一定律,記者邀請了我省專業保險人士做了專門的解讀,以供大家參考。
實際運用可上下浮動5%以內
論及風險,保險是不能不談的工具。若家庭成員特別是家庭支柱不幸突然離世,從不同程度上都會給親人的生活帶來影響,例如貸款尚未還清,或者家庭的其他成員沒有工作及收入,或者孩子成長教育等等,這些生活困難,其實都可以通過保險來轉移風險。
但是買多少保額,負擔多少保費才恰當呢?綜合理財專家的意見,「雙十定律」是很好的參考原則。
所謂「雙十定律」,指的是「保險額度不要超過家庭收入的10倍」,以及「家庭總保費支出占家庭年收入10%為宜」。消費者可以通過「雙十定律」的保險原則,對個人乃至整個家庭的保險規劃進行科學、合理、有效的訂制與評估。如果保險花費超過年收入10%,比重過高的話,則會對生活質量產生影響;投入過少的話,保額不會太高,就很難保證風險發生時,所得到的賠償金能夠抵償損失。「當然家庭保險『雙十定律』在實際運用中,上下浮動5%以內均為正常的區間。」太平洋壽險福建分公司保險專家說。
比如,一個年收入10萬元的白領人士,同時也是一家之主,那麼他的壽險保障總額度可簡單界定在100萬元以下,有能力的就買足這100萬元額度,沒有能力的就可以減半(配偶也有相當收入的話),不放心的可以買到七成。
而一個年總收入15萬元的家庭,所有家庭成員每年用於壽險保費支出的費用,簡單來說控制在10%左右為宜,多了就會增加支出壓力,影響其他的消費和投資,保額過少則無法達到足夠的保障需求。
僅三成人遵循「雙十定律」投保
從以上看,「雙十定律」對購買保險具有很大的指導意義,但在現實操作中,將該定律用於實踐的並不多。據調查,我國僅三成人買保險遵循了「雙十定律」。為何這一定律在實踐中被冷落了?保險專家認為,這是有的人對「雙十定律」理解不深入,導致了這一狀況的出現。
有讀者提出,「雙十定律」不一定能實現。讀者舉例:如果家庭年收入5萬元,根據「雙十定律」,該家庭的保額為50萬元,保費支出為5000元。5000元的保費實現50萬元的保額是不可能實現的。以上保險專家指出,其實「雙十定律」是可以通過合理的險種配置進而實現的,如果家庭年收入為5萬元,每年支出5000元保費想要實現50萬的保額,完全可以通過投保定期壽險或醫療保險來解決。
以30歲的王先生為例,公司白領,經常駕車出遊,家庭幸福。他可投保5份定期還本型意外險,只需要每年交5980元,交10年,他除了享有保底50萬的意外傷害保障之外,還可以享有駕車、乘私家車或水陸交通100萬的意外傷害保障,若是乘飛機或遇上地震、洪水等自然災害,保障則高達150萬。這份保障伴隨王先生到70歲,等他幸福生活到70歲,保險公司會一次性退還王先生所繳保費的110%。
通過以上案例不難看出,王先生一年僅投資年收入的12%,就獲得了最高年收入30倍的保額。因此「雙十定律」是可以實現的,關鍵在於險種的選擇與配置。
險種配置要與年齡段相匹配
有的讀者認為,按照「雙十定律」配置的家庭保險規劃就一定合理。保險專家指出,這種說法是比較片面的,家庭保險規劃是否合理,還要看配置的險種與當前的人生階段是否匹配。人的一生可分為成長期、單飛期、築巢期、滿巢期、空巢期、養老期等六個階段,對應的年齡段分別為0~18歲、19~25歲、26~30歲、31~55歲、56歲~60歲、60歲以上,不同的階段特點不一樣,主要的開支項目不同,保險的保障需求側重點也不一樣。
比如,陳先生35歲,處於人生的「滿巢期」,即上有老、下有小,生活負擔最沉重,事業也是高峰期,之前沒有購買過保險,年收入20萬元。按照「雙十定律」,他每年要拿出2萬元購買200萬左右的保額。
其實這樣的保險配置過於簡單,沒有考慮到家庭其他成員的保險需求。其實家庭中每個成員的風險都不僅僅是個人的風險,也伴有家庭的風險,比如孩子未來的教育,夫妻雙方未來的養老和醫療保障等等,都應該進行綜合考慮,合理地進行保障分配。
『柒』 購買保險的雙十法則圖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購買保險人的順序:先給家庭經濟支柱投保、配偶、孩子、老人。
產品順序:優先配置保障型產品(重疾、醫療、意外、壽險),其次為年金類(教育金
養老金)
產品類型選擇:根據家庭經濟狀況(優先配置消費型再組合一些儲蓄型的)
額度選擇(雙十原則):以家庭年收入的10%作為保費總額,保額至少為年收入的10倍(具體要要根據家庭狀況並依據需求分析找專業經紀人設計方案)
『捌』 什麼是雙10定律
我來補充
家庭保險規劃的「雙十定律」
論及風險,保險當然是不能不談的工具。若你不幸突然離開人世,可能會讓你親人的生活發生問題,例如房貸尚未還清,或者家庭的另一半沒有工作。那麼你應該要投保壽險,但是買多少保額,負擔多少保費才恰當?
綜合理財專家的意見,「雙十定律」是很好的參考原則。所謂「雙十定律」,指的是「保險額度不要超過家庭收入的10倍」,以及「家庭總保費支出占家庭年收入10%為宜」。
比如一個年收入10萬元的白領人士,同時也是一家之主,那麼他的壽險保障總額度可簡單界定在100萬元以下,有能力的就買足這100萬元額度,沒有能力的就可以減半(配偶也有相當收入的話),不放心的可以買到七成。
而一個年總收入15萬元的家庭,所有家庭成員每年用於壽險保費支出的,簡單來說控制在8%~10%為宜,多了就會增加支出壓力,影響其他的消費和投資,過少就無法達到足夠的保障需求。
家庭理財中形形色色的「3」
家庭理財生活中,我們還會碰到形形色色的「3」字,很多也都是要記牢的。
比如,對於普通家庭或個人而言,手中日常持有的備用金(包括現金和活期存款、貨幣市場基金)應為家庭平均月支出的「3」倍為宜。因為誰都會有個急事,比如一筆額外的大宗支出需求(生病住院的墊付費用),或是突然被公司炒魷魚需要一段時間來尋找新的工作機會。這個理論上的「3」就來自於人們對於短暫失業期一般為3個月的考慮。依靠日常備好的這筆資金,足以鼓勵你找尋下一個更好的工作機會。若你本身的現金流是特別不穩定的,則可以將這個倍數提高到「6」。
還有就是每月的房屋貸款月供不要超過你家庭月收入的1/3。這個我們可以從銀行審核貸款額度的角度來看。銀行在開展房貸業務時,除了考慮房產的價格多少,通常也會以每月房貸還款額不超過家庭所得的1/3作為重要的考量指標。對於個人而言,也應該運用這個數據來作為自己每月現金流入流出的安全警戒線。
再比如買股票,專業人士提醒:記住別超過「30」。因為雖說不能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但籃子太多也不利於財富的積累。有專家做過統計,如果想通過炒股票獲得較高收益,買股票最好不要超過30隻。因為超過30隻的組合,其平均收益與大盤基本沒有區別,還不如去買更便宜且不用費腦筋的指數基金。
當然,用理財專家的話講,無論怎樣的法則,都還是要因人而異。但是當你剛剛涉足理財、尚無方向和自己的主意時,不如就先遵循這些主流又簡單的法則,直接仿效前人總結過的經驗,就可以達到基本的財務安全,開始穩健理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