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國商業保險的現狀
保險業作為金融業三架馬車之一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人民收入快速提高的今天越來越受到人們及國家的重視。不過保險業發展歷程中的種種經驗卻沒有完全被人們所認知。隨著我國社會體制的進步,保險業的發展也體現出了類似的發展步伐。縱觀我國保險行業的發展歷程可以深刻體會出國內在不同國情及保險行業發展狀況下對於保險的接受程度。
一、我國保險業的發展歷程
首先是建國之後到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期,這段時期我國保險業的發展基本處於停滯階段,這主要是由於我國當時社會體制的影響。建國初期曾經成立了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以滿足當時人們對於保險的需求,在隨後一段時間里由於我國的社會體制的變化,人們對於各種風險的控制的手段由個人自主轉向國家統籌。作為滿足個人風險保障的商業保險公司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礎,保險業在我國處於停頓狀態。
第二階段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到民世紀未,這段時期是我國保險行業規模快速擴大的階段。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成為我國經濟的主要形態。個人風險控制的主體由國家轉移向了個人或家庭自己解決,同時,隨著國內人民生活水平的上升,人們開始有了一定的保險需求;另外,人民收入水平也在不斷的提高,對於保險的需求也有了一定滿足的能力;於是國內保險業又開始出現。1992年,第一定外資保險公司美國友邦保險正式進入中國市場標志著國內保險業市場化進程的開始。隨後幾年裡一批國有保險公司迅速的發展起來,中國平安、中國人壽等幾家保險公司在其保險業務多元化發展的同時企業規模獲得了較大的提升。
第三階段是本世紀初至今,這段時期是我國保險業真正的成長階段。上個階段的保險業市場規模雖然快速擴大,但做大不等於做強,在經歷了初期的不正當競爭之後,我國保險業的發展開始進入了一個規范化的快速發展階段。整個保險業保費收快速提升,企業整體水平明顯提高,我國逐漸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保險大國。
二、國內保險業發展的啟示
1、市場需求的滿足是保險業存在基礎
保險業作為滿足人們風險控制需求的重要手段,其發展的過程與人們對風險控制的需求相應一致。改革開放以前,人們風險控制的主體是國家,個人不用考慮私人風險的影響,保險業作為個人風險保障的提供者在我國就沒有發展的空間。隨著我國體制改革的深入,私人風險控制的主體慢慢由國家轉移到了個人自理,保險業就會成為人們風險控制的重要手段。
2、收入水平是影響保險業發展重要因素
隨著改革開放以後,人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對保險業的需求也快速增長,國內保險經歷了快速的發展。保險業作為人們對未知風險控制的一種手段,人們對其的需求量直接受人的收入水平的影響。雖然從保險的原理中我們認為它是一種生活必須品,但只有當人滿足了目前的生活問題之後才會去更多考慮以後可能存在的風險,只有在收入繼續提高之後才會有更高層次的保險需求。
3、規范化發展才是可持續的
在我國保險業發展的開始經歷了一段不光彩的發展,保險業內不正當競爭問題嚴重。保險行業從業人員的整體水平嚴重低下,直接決定了他們業務過程的職業道德水平不夠。一時間保險欺騙論成為人們普遍的想法。近年來隨著規范化進程的深入以及國外先進保險公司的進入,我國保險公司進行了一個良性發展的階段。
❷ 關於我國金融業發展現狀及前景分析
從整體上看,金融學專業這幾年在報考方面比較熱門,其職業前景普遍看好,但根據實際就業情況看,兩極分化比較嚴重,據文都教育經濟學考試中心的觀察統計發現,知名院校的金融學碩士,如果導師影響力較大,在校期間注重實踐,同時研究功底比較深厚,剛出校門拿到10萬以上年薪者,不在少數。
近幾年來,中國金融市場正在走向國際化,對專業性很強的人才需求迫切。金融學碩士就業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高端市場,例如高校教師和大公司市場研究分析、基金經理、投資經理、證券公司、保險公司、信託投資公司等。
無論是本科畢業,還是碩士畢業,金融學專業畢業生總體上的就業方向有經濟分析預測、對外貿易、市場營銷、管理等,如果能獲得一些資格認證,就業面會更廣,就業層次也更高端,待遇也更好,比如特許金融分析師(CFA)、特許財富管理師(CWM)、基金經理、精算師、證券經紀人、股票分析師等。
目前我國金融人才的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下面幾類人士還是比較缺乏的:一是能夠充當領軍人物的高級管理人才;二是精通外語、法律及計算機的復合型人才;三是法律、咨詢、中介和會計等方面的高級專業人才,有國際金融經營理念和從業經驗的金融人才和金融服務人才匱乏。另外,金融行業內部諸多中間業務的開展,也需要高級專業人才進入,比如個性化金融產品設計、對客戶資金進行投資收益等。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02-09,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❸ 我國保險行業的現狀
縱觀我國保險業20年的發展,客觀地說,中國保險市場還處在初級發展階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中國保險市場基本上還處於一種寡頭壟斷。第二,中國保險業的發展還處於一個低水平。第三,中國保險市場結構分布不均衡。第四,中國保險業的專業經營水平還不高。第五,保險市場還未形成完整體系。第六,再保險市場發展滯後和保險監管亟待加強。
縱觀我國保險業20年的發展,客觀地說,中國保險市場還處在初級發展階段,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中國保險市場基本上還處於一種寡頭壟斷。從中國目前保險市場情況分析,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中國人壽保險公司、中國平安保險公司、中國太平洋保險公司四大保險公司已經佔有目前中國保險市場份額的96%。而其中,國有獨資的人保、中國人壽則幾乎佔去保險市場份額的70%。中國人壽佔去了壽險市場份額的77%,人保佔去了產險市場的78%。而機動車險市場中僅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一家就佔82%。這就是說,中國保險市場雖然初步形成了競爭的格局,但這種以國有獨資保險公司高度壟斷市場的局面,特別是以少數幾家保險公司寡頭壟斷市場的局面,就是目前中國保險市場的特點之一。
第二,中國保險業的發展還處於一個低水平。按照保險業發展的規律,保費收入一般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3-5%。從目前西方發達國家而論,年保費收入一般都占本國國內生產總值的8-10%左右,而我國1998年保費總收入約僅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5%,在世界排名70位左右。按人均保費計算,僅為100元人民幣,雖然較恢復保險業務初期的人均不到10元人民幣已有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仍在世界排名第80位左右。當然,我們要達到西方發達國家人均保費2000多美元的水平還有距離。因為,從總體上來說,我們的經濟還不發達,人均收入水平較低,但同時又說明在建立完善的市場經濟體系過程中,中國居民的保險意識與投資意識還要有一個提高過程。
第三,中國保險市場結構分布不均衡。從目前中國保險公司機構的分布而論,30家中外保險公司的總部基本上都設置在北京和中國沿海城市。保險公司分支機構雖然在大陸已普遍設立,但多數又集中在人口密集、經濟發達的地區和城市,這就造成了保險市場發育不均衡性。這種分布上的不均衡,對中國保險業的長期發展是不利的。尤其是外資公司與合資公司,雖然其數量已佔大陸保險公司總數的56.7%,但它們100%分布在沿海與發達城市,又沒有遍布的分支機構,所以其市場份額僅佔0.69%。
第四,中國保險業的專業經營水平還不高。粗放式經營與銷售方式單一,產品結構簡單與供給不足,以及缺乏專業人才是經營水平較低的顯著特點。目前,各家保險公司已經開發和銷售的產品壽險產品品種並不少,但產品結構雷同和保險責任不足,是業內人士的普遍呼聲。中國保險從業人員中真正受過系統保險專業教育又有保險專業水平的保險專業人才不到30%,其中既了解國際保險市場又懂得精算和計算機技術的高級人才更是毛鳳鱗角。這都表明了當前中國保險經營水平還處於初級發展階段。
第五,保險市場還未形成完整體系。目前中國保險市場相對來說兩頭大中間小,即保險主體與保險市場發展很快,而中介組織發展緩慢。到目前為止,按照規定程序正式批準的專業保險代理公司僅9家、經紀公司3家。
第六,再保險市場發展滯後和保險監管亟待加強。十幾年來,我國重視直接保險市場的建設,忽略了對再保險市場的培育,導致國內保險人所承擔的風險不能得到妥善處理,分保計劃安排不當經常造成損失;同業間信任不足,再保險行為不規范,外幣保險業務過份地依賴國外再保險市場。與此同時,我國對保險監管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保險監管機關建設和監管力度與保險業的發展一直存在較大的差距。目前還基本上處於被動的監管狀態,監管工作的科學性、系統性、前瞻性不夠。對於關繫到保險行業穩定的償付能力、資產負債質量、再保險安排等重要方面的監管力度不夠。至於在法律法規建設方面,還缺乏嚴密、完善的成套法律法規。
根據市場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和近20年來我國保險業發展的實際狀況,預計在未來10年之內,我國保險業將出現以下發展趨勢。
保險市場體系化。從市場體系架構來看,原保險市場較大,再保險市場很小;市場發展很快,監督和法規發展較慢,保險中介混亂,違規代理嚴重,權力運作、官方管制使各保險主體在市場中處於不平等地位。自1995年《保險法》頒布實施特別是1998年11月中國保監會成立以來的情況來看,建設和完善中國保險市場體系的步伐正在加快,一個體系完整、門類齊全、法規健全的中國保險市場體系正在建立。
經營業務專業化。就專業經營水平而言,尤其是同國際上專業化保險公司相比,我國保險專業經營水平還很低,發達國家在產險與壽險領域內都有專門的公司,如專營火災險的公司、專營健康險公司、專營機動車險的公司、專營農業險的公司等等。隨著我國保險體制改革的深化,出口信用保險和農業保險等政策性保險業務將從商業保險公司中分離出來,由國家成立專門的政策性保險公司,與此同時,在未來幾年也會成立專營諸如火險或機動車險業務的專營保險公司。
市場競爭有序化。近幾年,中國保險市場處於一種嚴重的無序化競爭狀況,其結果既損害了保險人的利益,也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搞亂了保險市場秩序,從1997年開始,人民銀行從整頓代理人入手調整了航意險、機動車險的退費、手續費,大力整頓保險市場,許多違規行為被制止,中國保監會成立後,進一步強調要逐漸規范市場秩序,加大對違規機構和違規行為的打擊處罰力度,取得顯著成效。最近中國保監會主席馬永偉提出了加強保險監管的一套完整工作思路,這就是:加強保險機構內控制度建設,強化保險業自我約束機制,深化體制改革,完善保險法規和完善保險機構體系與運行機制,切實加強保險監管,防範與化解經營風險。
保險產品品格化。隨著我國經濟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商業保險會更加深入人心,企業與居民在逐步提高保險意識的同時,對保險的選擇意識也不斷增強,投保需求呈多樣化和專門化趨勢。它們從自身利益和需要出發,慎重選擇。在這種逐漸成熟的市場里,產品要佔領市場只能靠品牌+價格+服務,這就是品格化。就保險產品的品格化而言,它所包含的不僅是利益保障功能或投資功能、儲蓄功能或產品的組合功能,更主要的是它的價格水平與服務水平。而保險產品價格在規定的浮動范圍內也將實行市場化。可以預見,名牌產品+合理價格+特色服務將是未來保險市場競爭的剎手鐧。
保險制度創新化。從目前的狀況看,我國的保險創新盡管有所發展,但還很落後,積極開展保險創新,既是歷史發展的潮流也是推動我國保險業變革和發展的重要力量。根據我國的具體情況,我國的保險創新內容主要包括產品開發、營銷方式、業務管理、組織機構、電子技術、服務內容以及用工制度、分配製度、激勵機制等方面的創新。通過上述內容的創新,促進我國民族保險業的發展,使國內保險公司在與國外保險公司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經營管理集約化。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國內各保險公司都已意識到原來只注重擴大規模、搶占市場的弊端,而紛紛尋求走效益型道路,向內涵式集約化發展,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一方面通過加強資金管理、成本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經營風險管理和技術創新實現集約化的經營管理;另一方面在國內資本市場逐步完善、保險資金運用政策逐步放寬的基礎上,將大量的准備金所形成的巨額資金通過直接或間接渠道投資房地產、股票、各種債券,實現投資多元,達到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
行業發展國際化。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趨勢下,我國保險業與國際接軌是必由之路,隨著我國加入WTO後,我國在加快保險市場對外開放步伐接受外資保險公司資本投入的同時,中資保險公司也會到國外設立分支機構,開展業務或者購買外國保險公司的股份,甚至收購一些外國的保險企業。在險種開拓上,積極發展核能、衛星發射、石油開發等高科技險種,在業務經營上,通過再保險分入分出或國內外公司相互代理等形式加強與國際保險(再保險)市場的技術合作和業務合作,積極開展國際保險業務。
從業人員專業化。在國內外同行競爭的背景下,客觀上對保險從業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商業保險公司將更加重視人才的培養,既要培養適應國內保險業務發展需要的核保師、核賠師、精算師、專業人才,更要培養精通國際保險慣例、參與國際保險市場競爭的外向型的人才。只有這樣,才能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並發展壯大。
❹ 我國保險業的發展趨勢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中國保險業前景:總體來看,我國保險業仍處在發展的黃金時期。雖然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勢頭有所放緩,但由於我國的保險密度和保險深度和世界平均水平仍有較大的差距,中國保險市場的發展潛力很大。而且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風險保障意識的日益增強,為保險業繼續保持快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中國保險業是我國金融業「開飯時間」最早、開放力度最大、發展步伐最快的行業。雖然我國的保險業在近幾年中發展迅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與國外發展水平相比,仍存在較大的差距,在目前國內保險業發展中仍存在諸多問題。本文主要從中國保險業的發展歷史角度入手,闡述我國保險業的現狀並對其發展前景做出展望。
保險,本意是穩妥可靠;後延伸成一種保障機制,是用來規劃人生財務的一種工具。是市場經濟條件下風險管理的基本手段,是金融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的支柱。
保險,是指投保人根據合同約定,向保險人支付保險費,保險人對於合同約定的可能發生的事故因其發生所造成的財產損失承擔賠償保險金責任,或者保險人死亡、傷殘、疾病或者達到合同約定的年齡、期限等條件時承擔給付保險金責任的商業保險行為。
從經濟角度看,保險是分攤意外事故損失的一種財務安排;從法律角度看,保險是一種合同行為,是一方同意補償另一方損失的一種合同安排;從社會角度看,保險是社會經濟保障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精巧的穩定器」;從風險管理角度看,保險是風險管理的一種方法。
❺ 保險業的我國保險業現狀
雖然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各領域發展面臨增速換擋、結構調整陣痛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三期疊加」,但中國保險業充分尊重市場規律,在發展中不斷改革創新,行業總資產在去年突破10萬億元基礎上,今年三季度末已經達到11.6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4%,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績。同時,中國保險業一方面把握互聯網機遇,以業態創新加快供給側改革,推動傳統險企不斷更新發展理念,創新發展模式,培育新業務增長點;另一方面致力風險監管現代化,償二代推行步伐穩健,為全球保險監管規則制定提供了新興市場經驗,為國際監管規則制定和改革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保險業發展改革情況
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保監會通過對保險業發展現狀進行分析,得出我國保險業正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基本論斷。認為保險業的發展與經濟社會不相適應是當前的主要矛盾,提出必須抓住難得的機遇,盡快把保險業做大做強。近年來保險業樹立和落實科學的發展觀,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市場體系建設為基礎,堅持防範化解風險取得了明顯成效。這個成效的表現,一是保險業務平穩、健康發展。2004年全國保費收入4318.1億元,同比增長11.3%,保險收入占 GDP3.4%,保險密度(國民人均保費)332元人民幣。在保費收入中財產保險業務增長較快,達到了1089億元,同比增長25.4%。人身保險業務,因受保險公司調整業務結構和利息上升的影響,保費收入3328億元,同比增長7.2%,但在業務總量中仍佔74%。保險公司總資產1.18萬億元,在去年突破了1萬億大關,余額1.12萬億元,同時保險業務的增長質量和效益得到提高。據統計快報顯示,去年保險全行業的利潤是近年來最高的。
保險改革的推進。自2003年下半年以來中國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平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相繼在國外上市。國際投資人的監督逐步轉化為上市公司的自覺行動,三大保險集團業務量加起來佔了中國保險市場的60%以上。改革迸發的活力正在成為推動我國保險業健康、快速發展的強大動力。第三結構調整初見成效,壽險產品的結構得到了改善,新業務增長較快,銀行保險產品逐步轉型,風險保障型產品發展加快,業務品質得到提升。財產保險的市場各種度有較大幅度下降。前幾個比較大的公司在保費中占的比重比較大,現在已大幅度下降,即市場競爭更加充分了。保險公司資金用途、投資結構有所改善。因為在保險公司的投資結構里,以前銀行存款占的比重比較大,現在銀行存款占的比重下降,銀行刺激債和可轉換公司債券已成為保險業新的投資亮點。
促進發展的政策措施有了新的突破。一是保險市場准入機制不斷完善,新的市場主體相繼產生。以前國內新成立一家保險公司是不太容易的,而且多年來新的中資保險公司基本沒有批,但2004 年批准了一批新保險公司籌建,包括批准設立第一家農業保險公司,第一家建築保險專業公司,第一家養老金保險公司,在保險公司的專業化經濟和組織形式創新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去年有八家中資保險公司和四家外資保險公司進入市場開展業務。同時還增設了一批保險公司的分支機構促進了市場的競爭。二是保險資金運用渠道不斷拓寬。除了保險法規定的銀行存款買賣政府債券、金融債券以外,現在已容許保險公司買賣企業債券,證券投資基金、直接投資股票市場。容許保險公司自有外匯資金到境外運用,允許保險公司投資於銀行刺激債和可轉換公司債。允許保險公司向商業銀行辦理協議存款。保險資金運用渠道的拓寬為保險公司加強資產負債匹配管理,分散投資風險和提高投資收益創造了條件。三是保險公司的融資渠道增加,容許保險公司發行刺激債,為解決保險業快速發展中的增資壓力,改善償付能力提供了新途徑。
風險防範工作不斷加強。保監會一直把風險防範作為基礎來抓,以資金運用為關鍵環節、以保險保障基金為屏障,努力構築保險業風險防範的途徑,去年年底已公布保險資金管理辦法。保險公司經營不善關閉破產,對於被保險人的救助就可以用保險法定基金來承擔。保險服務經濟社會的作用進一步發揮。在經濟補償方面一些重大的自然災害發生後,保險公司及時賠付,在妥善處理災害事故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比如說去年11月21號的空難,人身意外傷害保險賠付了1300萬元,飛機的機身損失賠付了2300萬美元。同時越來越多的人和家庭、企業把商業保險作為養老、醫療保障和企業風險管理的重要手段。在資金融通方面,保險公司持有的國債,去年年末是2651.7 億元,金融債1156.8億元,企業債68.76億元。在銀行的協議存款3709.4億元。以多種方式支持國民經濟建設,保險公司持有證券投資基金575 億元,作為主要的機構投資者,在促進資本市場穩定發展方面發揮的作用日益突出。保險公司持有的銀行刺激債,占銀行刺激債發行總量的30%以上,為銀行提高資本充足率,推動商業銀行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開拓新的服務領域方面,針對各地頻繁發生的安全生產和公共責任事故,保險公司在一些省市開展煤礦物主責任保險,醫療事故責任保險和火災、公路保險責任試點,保險公司還參與了八個省、市、41個縣新型農村醫療試點,參保人數達到了807萬人,提高了新型農村的運營效率。在黑龍江、吉林等九個省市保險公司開展了農業保險試點,積極探索符合各地實際的農業保險經營模式。在東北地區,企業年金改革試點過程中,保險公司也積極參與了方案設計和基金管理。
二、保險業對外開放的狀況
2004年12月11號,保險業加入世貿的過渡期已結束,標志著我國保險業進入全面對外開放的新時期。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保險業對外開放的進程日益加快。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擴大。呈現出幾個特點,加入世貿以前中國市場有28家外資保險公司,目前外資保險公司已達到37家,另外還有3家正在籌建。二是開放的質量,財富雜志2003年公布的世界五百強企業共有46家保險公司,其中27家已在華設立外資機構。三是發展速度迅速。2004年外資保險公司業務增長98億元,同比增長45.7%,外資保險公司的保費收入占總保費的2.3%。但在對外開放較早的上海、廣州等城市,外資保險公司的市場份額已分別達到了15.3%和8.2%。外資保險公司的進入促進了市場競爭,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在穩健經營和優質服務等分析起到了良好的示範作用。提高了保險業的整體發展水平。下一步保險業將繼續堅定不移地擴大對外開放。一是信守加入世貿組織的各項承諾,不斷完善制度保障。二是積極引進在健康險、責任險和農業險等方面有專長的外資保險公司,鼓勵外資保險公司到中西部和東北地區設立營業機構,帶動相關業務和相關地區保險市場的發展。三是對中外資保險公司實施統一監管,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促進共同發展。四是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擴大中國保險業的國際影響。
三、保險業面臨的新形勢
綜觀國內外經濟形勢,我國保險業正處於難得的發展機遇期。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保險業基礎不斷加強,改革向縱深推進,我國保險業正在轉型,主要表現在五方面。一是市場化程度提高,國有保險公司的成功改制標志著以現代股份制為主要特徵的混合所有製成為我國保險企業制度的主要形式。保險公司逐步成為真正的市場競爭主體。二是增長方式出現了轉變,保險公司的經營觀念發生深刻變化。從單純追求規模到注重速度與質量、結構、效率的統一,注重自身素質的提高。內涵價值的提升和企業長遠的發展。三是保險的功能作用向縱深發展。隨著保險功能不斷深化拓展使社會對保險的需求向更高層次發展。對政府來說可以運用保險這一市場經濟手段,輔助社會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對企業來說,保險作為風險管理的有效手段,在提高其管理水平方面可以發揮重要作用。對個人和家庭來說人們在醫療、保險、教育方面的保障更多地需要保險來解決。四是保險業的外部關聯性不斷增強。隨著保險公司的上市和投資理財型保險市場的發展,保險市場對資本市場的依存度增加。保險公司日益成為資本市場重要的機構投資者,對資本市場的作用和影響越來越大。隨著金融綜合經營的深化,銀行、證券和保險之間合作的范圍更加廣泛,並向更深層次發展。五是國際化程度不斷加深。越來越多的外資保險公司進入我國保險市場,外資公司在我國保險市場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全球范圍內分散風險,使國際再保險市場對我國保險產品和定價的影響力加大。隨著保險公司境外融資和保險、外匯資金的境外運用,國際金融市場對我國保險市場的影響越來越大。加入世貿組織過渡期結束後,我國保險市場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將逐步融入國際保險市場,成為國際保險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
❻ 我國保險業的現狀和發展趨勢
近年來,金融行業逐漸成為消費者投訴最多的行業,投訴熱門事件也頻頻登上微博、抖音等熱搜榜,其中,針對保險業的投訴占據較大比例。保險機構強化內控與強化理賠監管制度缺一不可。
2020年12月,中國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發布2020年第12號通報《關於2020年第三季度保險消費投訴情況的通報》,通報了2020年第三季度中國銀保監會及其派出機構接收的保險消費投訴情況。
《通報》指出,2020年第三季度,中國銀保監會及其派出機構共接收並轉送涉及保險公司的保險消費投訴36754件,環比增長8.96%。其中涉及財產保險公司16895件,環比增長4.29%,占投訴總量的45.97%;人身保險公司19859件,環比增長13.27%,占投訴總量的54.03%。
保險機構強化內控與強化理賠監管制度缺一不可
由此可見,理賠困難讓普通民眾很難扭轉對保險業的偏見,始終對保險有「不信任感」。原中國保監會副主席周延禮近期在與網友進行互動交流時指出,一方面,保險機構要加強內控,建立健全理賠管理制度,認真改進和完善理賠程序,健全理賠服務體系;另一方面,要強化理賠監管制度建設,完善保險產品及管理機制,加大對理賠違法違規行為的查處和披露力度。
——更多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保險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
❼ 當今我國面臨什麼系統性金融風險
首先,從你的提問可以看出你對「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理解存在偏差。
系統性金融風險指的是所有導致金融風險的因素的總和。也就是說,所有可能導致金融風險的因素之和就是系統性金融風險
系統性風險是金融危機的來源,而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實證結果表明,盡管我國目前的總體系統性風險處於相對安全區間,但受房地產信貸、政府債務風險較高及匯率波動、宏觀環境穩定性下降等因素影響,我國整體系統性金融風險自美國金融危機以來快速上升,潛在威脅不容忽視。我國應建立和完善宏觀審慎管理框架,加強逆周期調控,弱化金融機構的順周期行為,建立風險預警,從根本上防範和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
成因:
我國當前系統性金融風險,從根本上植根於傳統計劃經濟金融體制向市場經濟金融體制轉變這一制度背景。
我國的經濟轉軌是採用漸進的增量改革的制度變遷模式。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公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占據很大比重,為了保證漸進式制度變遷的順利推進,國家必須對國有企業實行制度與戰略上的傾斜,以保證公有經濟部門的快速發展。能否尋求到這筆投資的來源就成為漸進式改革成功的關鍵。
那麼,我國漸進式改革與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形成,其內在的必然邏輯在哪裡?
首先是公有經濟部門的投資資金需求的增長與金融剩餘的不斷增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1978~1981年、1982~1986年、1987~1990年、1991~2002年、2003年迄今五個經濟周期。經濟周期充分表明了,經濟增長速度與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具有明顯的正相關關系。在幾次經濟過熱時期,固定資產年增長率超過30%,最高達到61.8%。這么高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速度意味著公有經濟存在著巨額的投資資金需求。
在公有經濟部門投資資金需求增長的同時,居民部門的金融剩餘在不斷增加。改革開放的27年間,我國居民儲蓄存款余額佔GDP的比重從1978年的5.81%迅猛地提高到2005年的77.36%,城鄉居民的儲蓄存款余額增長了近700倍,年均增長速度為27.44%,差不多是GDP年均增長速度的2倍。對這筆金融剩餘的動員,就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關鍵。
其次是金融剩餘動員的制度安排。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公有部門的資本形成依賴於國家的稅收體制,當時的國家金融部門實質上只是政府的會計部門。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深化,公有經濟部門的這種資本形成機制日趨解體。以「撥改貸」為特徵的企業融資體制改革全面展開,企業的融資途徑由財政主導型向銀行主導型轉變。國有金融機構成為國家動員和聚集居民部門金融剩餘的主要渠道。於是,「政府主導的金融控製成為我國金融制度的核心特徵」。
第三,政府主導的金融制度安排導致系統性金融風險因素不斷累積。國家通過其主導的高度集中的間接融資體系(主要是國有商業銀行)和直接融資體系(主要是國內的股票市場),吸收了絕大部分的社會金融剩餘,然後通過傾斜性的信貸政策與資本市場准入政策,將稀缺的金融資源分配給低效率的公有經濟部門,這種轉軌的思路和具體的制度實踐導致中國系統性金融風險因素不斷累積,突出地表現在國有企業的經營風險與銀行體系的經營風險呈現雙向累積的態勢。
一方面是國有企業的債務負擔增加。從統計數字看, 轉軌以來,我國國有企業的負債率基本都在60%以上,負債已由個別行業擴延到各個行業,由少數企業擴展到大多數企業,由短期負債擴展到長期負債,由過去的小額零星負債擴展到大額負債,由單純的技改貸款擴延到固定資金、流動資金貸款。
另一方面是國有銀行系統的不良資產持續上升。國有銀行系統的不良資產從1995年的22%上升到1999年的41%。近幾年,由於政府的干預及銀行的努力,四大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每年降低2~3個百分點,不良貸款率神奇地從2000年的34%下降到2005年的8.6%,連續5年實現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佔比「雙下降」。表面上看,我國系統性金融風險正處於下降趨勢之中。但是,有專家估計,經過兩年的宏觀調控,可能是我國不良資產形成的第三個高峰。在隨後的2~3年,新增信貸將產生5%的不良率。
化解風險應從制度入手
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是我國中長期內的主要任務。鑒於我國系統性金融風險主要產生於制度缺陷,所以,化解風險應從解決形成金融風險的制度因素方面入手。
建立健全金融風險預警系統,及時發現問題金融機構。如果說金融危機猶如火災,金融風險猶如火災隱患,那麼金融預警系統就是消防設備。在體系構建方法上,可以從微觀、宏觀及中間三個層次上來建立一個風險評估指標體系。按照風險程度的不同劃分為不同檔次,如很高風險、高風險、中等風險和低風險。並可依據國際標准和我國實際情況,設定各檔次的風險概率值,比如95%、75%、50%和15%。然後以各項指標數據乘以風險概率值,概算出從風險可能轉化為危機的量化值。當然,這只是針對可以量化的風險,對於實際上難以量化的風險(如制度性風險以及政府幹預導致的風險),只能進行專項披露和評估。
加強監管主體的協調溝通能力,完善「四位一體」綜合監管系統。當前,我國在強化法定金融監管機構職能的同時,建立以「一行三會」為監管主體、機構內控為基礎、行業自律為紐帶、社會監督為補充的「四位一體」的綜合金融監管。但是,「四大巨頭」都是部級機構,彼此互不隸屬。如何整合有限的金融監管資源,最大限度防範和化解金融系統性風險,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首先要充分發揮央行最後貸款人的作用,為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構築最後一道防線。第二,建立固定的金融協調委員會,增強協調磋商能力。從國內現實情況出發,政府可以考慮參照美國聯邦金融機構檢查委員會模式,建立固定的金融協調委員會,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和人行的領導輪流成為該委員會主席,每位主席任期1~2年,不得連任。第三,建立金融監管信息共享機制。目前,我國信息系統建設方面最大的問題是,監管部門各自建立一套信息體系,沒有建立網路化的監管信息系統,沒有可供監管人員隨時調閱和分析監管數據的監管信息處理平台,難以做到信息共享。為了提高監管效率,要盡快建立反應靈敏、反饋及時、渠道暢通的監管信息系統,實現金融監管信息共享。
大力推進風險補償制度,完善金融市場退出機制。市場化的風險補償機制是建立金融穩定長效機制的一項基礎性制度安排。國際經驗表明,存款保險制度、證券投資者補償制度和壽險投保者補償制度,在降低系統性金融風險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從中國金融業發展趨勢看,建立市場化的風險補償機制,有利於防止金融機構擠兌風險的傳遞和蔓延,從而在正常金融機構和有問題的金融機構之間建立起一道「防火牆」。(1)存款保險制度。目前,我國實行的是隱性存款保險機制,在對為數不多的金融機構的市場退出中,人民銀行對個人債務都實行保護制度,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以國家信用作後盾。隱性存款保險制度是造成我國銀行業,尤其是四大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增量居高不下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鑒於我國已逐漸對外資銀行開放人民幣業務,我國應建立包括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外資銀行在內的強制性的存款保險制度。(2)證券投資者風險補償制度。證券投資者風險補償制度是世界各國普遍建立的一種中小投資者保護制度,國際證監會組織將「保護投資者」列為對證券市場三大監管目標之一。我國證券投資者風險補償基金的建立,主要是針對某些券商挪用客戶保證金、造成大量資金黑洞所引發的賠付問題,以提高投資者信心,保持證券市場發展的連續性和穩定性。(3)投保者風險補償機制。由於利差損失和投資失誤等因素,人壽保險公司同樣存在破產倒閉的風險,壽險公司的倒閉會給投保人帶來巨大損失,無疑會影響金融系統穩定。目前,中國壽險公司(法人機構)越來越多,應當考慮擇機建立投保者風險補償制度,以形成規范的保險機構市場退出機制。
一方面,國有企業必須強化自我約束機制:一是從戰略上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堅持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要逐漸從競爭性領域退出來。二是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著力轉換企業經營機制,提高企業整體競爭力。三是增加資本投入,降低負債率,優化資本結構。國有企業除了要求財政在力所能及的限度內投入資本金外,必須依靠直接融資方式面向資本市場,通過發行股票和企業債券等方式解決。
另一方面,加快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革的步伐。股份制商業銀行制度是當今世界各國普遍採用的一種制度模式,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哪種制度模式能超越它。目前,我國有三家國有銀行進行了股份制改革,但這並不證明這三家國有商業銀行就已成為了真正的商業銀行,最多說明它們在制度創新,股份制改革的道路上邁出了一步。
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努力改善金融生態環境。2005年,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在《中國城市金融生態環境評價》中指出,銀行壞賬80%來自「非金融」領域。國外專家對亞洲金融危機的研究表明,那些受危機影響較大的國家,往往是金融管製程度最高的國家。根據這些經驗教訓,我國政府管理金融理念,應由管制轉為開放,由封閉轉向透明,為金融機構業務創新提供良好的環境。現階段,要合理劃分政府職能在兩個方面的關系:一是合理劃分政府與金融市場的職能,解決那些政府以行政權力干預金融市場事務而不尊重市場經濟規律的習慣問題,這是轉變政府職能的基礎。二是合理劃分政府與金融企業的職能,解決那些政府「不該管」的問題,這是理順政府職能關系的核心。
❽ 淺談我國保險業失信現狀與對策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摘要: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保險市場迎來了發展的良好機遇,但是威脅與挑戰也如期而至。本文就目前保險市場的營銷現狀進行了分析與討論,旨在找出有效策略,全面提升我國保險市場的營銷管理水平,並從根本上提高我國保險業的整體競爭力。
關鍵詞:保險市場;現狀;發展前景
1保險市場營銷的基本含義和重要性
保險市場營銷作為一項營銷策略和手段,它以保險市場為起點和結束,它將目標市場的准客戶作為其對象。保險市場營銷作為一項總體性活動,它滿足了保險市場各種風險保險需求和慾望,它除了要以推銷保險商品獲得經濟利益以外,還要提升保險業的市場競爭力,為保險業樹立良好的信譽和形象。保險市場營銷可分為以下幾類:保險市場營銷環境的分析、保險市場營銷策略的制定、保險市場營銷的管理以及保險市場營銷目標的選擇等。保險市場營銷的基本策略也體現在如下幾方面:(一)保險市場營銷始終堅持以客戶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和價值鏈;(二)保險公司的商品、服務手段與價值等均為其營銷載體;(三)保險市場營銷為了取得長遠的業績成效,通常以關系和網路為依託;(四)保險市場營銷負責目標市場的分析,它在控制營銷過程和實施營銷計劃的過程中,會不斷滿足保險公司獲取經濟利益的需求。
市場營銷是市場經濟中較為關鍵的環節,它能有效連接保險企業和社會需要,對我國保險業的長期穩定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我國保險市場的發展需要以市場營銷為依託。在計劃經濟時代,我國保險業處於壟斷地位,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等為主要保險對象,針對家庭或者個人的保險較少,保險的方式要麼是依託行政干預,要麼是強制保險。最近幾年,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不斷完善和發展,保險需求呈現出多元化趨勢,營銷策略的制定主要以投保客戶的需求為依據。由此可見,傳統的營銷手段和方式已經不能滿足市場發展需求,大力發展市場營銷顯得極為重要和迫切;第二,市場營銷的發展能在無形中促使人們保險意識的形成。我國人口眾多且地域分布廣,經濟發展迅速,保險市場蘊含巨大的潛力,但是人們的保險意識普遍較弱,擴大保險市場的規模任重道遠。目前,我國保險市場不斷引進市場營銷理念,它具備極強的服務性,且營銷方式日趨多元化,能推動人們購買力的提升。現如今,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各主要保險公司為了拓展業務,佔取更為廣闊的市場,贏得良好的信譽和形象,就要注重營銷方式和內容的創新,不斷提升消費者的保險意識和保險觀念,充分認識到保險對於自身發展的重要意義,擴大了保險市場需求;第三,市場營銷理念的引進能不斷優化保險公司的管理,不斷提升服務效率。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險公司要掌握戰略優勢,獲得較好的經濟利益,就要優化管理模式,以前瞻性的眼光看待市場需求,在險種的選擇以及推廣上保持嚴謹態度,同時要不斷提升服務效率和質量,充分滿足客戶需求,提升消費者的滿意度,促進保險企業的長期穩定發展。[1]
2我國保險市場的現狀
保險業在我國的發展時間較短,但它的發展速度和規模卻遠遠超出人們的想像。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保險市場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成績。
2.1保險業的健康穩定發展,滿足了市場經濟的發展需求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保險業成績顯著,對經濟建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2006年,我國保險公司人身保險的賠付為55億元,而支付財產保險賠款總計為259億元,它能在一定程度上穩定社會秩序,恢復生產,為社會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2.2保險市場機制不斷趨於完善
保險市場不斷拓寬和完善准入機制,催生了新的市場主體的誕生。傳統的保險市場准入門檻相對較高,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保險市場壟斷性質的形成,阻礙了保險業的長期穩定發展。2004年,我國不斷調整保險業發展策略,逐漸放寬行業准入機制,催生了新的保險公司的興起,而建築專業保險公司獲批更有著歷史性的突破,從根本上打破了保險公司壟斷的組織形式和專業化經濟。
2.3市場主體不斷增多,初步形成了多家保險公司共同競爭的新格局
目前,保險市場初步改變了傳統的融資方式,部分保險公司拓寬了營銷渠道,不斷吸收民營資本和外資,使得股權結構日益優化,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保險公司的經營管理水平。有些領域還逐步引進和滲透進外國保險公司,它與國內保險公司形成了良性的競爭環境,保險業出現了齊頭並進的良好發展態勢。
2.4保險業存在的問題
最近幾年,我國保險市場取得了長遠發展,對於推動市場經濟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其發展過程中也衍生了一系列的矛盾和缺陷,對於保險市場的長遠發展有著極為不利的影響,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4.1消費者對保險業缺乏足夠的認識,參保意識淡薄。社會大眾對保險業的整體認識不強,人們未充分認識到保險對於穩定社會經濟秩序以及保障個人利益的重要作用,主動購買保險的人少之又少,人們對於保險推銷也持消極觀念。所以,保險業呈現出買方市場的特點,即使保險員大力推銷仍效果甚微。保險業對於穩定社會秩序起著關鍵作用,要讓普通民眾充分認識到保險業的重要作用,引導人們主動參保,不斷健全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2.4.2保險業費用高,服務質量有待於進一步提升。相較於國外保險公司,國內保險業普遍呈現收費高、服務質量差等特點。首先,我國金融市場發展不夠成熟,監管嚴格,限制了保險業的發展;其次,我國保險業的發展周期較短,保險銷售仍處於探索階段,對於如何提高服務質量還任重道遠,所以在辦理保險理賠業務時,參保人與保險公司的矛盾激化,難以提供優質服務。
2.4.3保險市場要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自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各行業紛紛加入國際市場的行列,保險業也順應時代發展,逐漸與國際接軌。保險市場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掌握主動地位,就要不斷拓寬市場。一方面,要鼓勵國內保險公司積極走出去。同時,要積極引進外國保險公司。只有不斷走向國際市場,積極引進競爭機制,才能使國內保險公司始終保持發展活力,不斷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需求。但是我們也要認清形勢,我國保險市場的主體仍需進一步完善。2.4.4保險組織形式和經營機制均呈現出單一結構。目前,我國保險公司均表現為商業性質,與國家產業政策相匹配的保險業相對匱乏,主要表現在基礎產業方面。就農業而言,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抵禦風險的能力相對較弱,但是保險公司從自身利益角度出發,不願意為農業風險進行擔保。
2.4.5專業人才較為缺乏,人才結構不盡合理。目前,制約我國保險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是專業保險人才的缺乏。受主客觀因素的制約,我國長期忽略保險專業人才的培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院校紛紛開設了市場保險專業,但人才培養模式較為落後,難以滿足市場實際需求。保險銷售人員經過簡單業務培訓後即可上崗,參與保險業務,擾亂了保險市場的正常發展。有的銷售人員為了提升業績,採取不正當競爭手段,阻礙了承保質量的提高。[2]
3推動我國保險市場發展的措施及建議
保險業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逐漸迎來了轉型和發展的關鍵時期,所以我們要全面提升保險業應對發展機遇的能力,同時要深化改革,推動保險業新的發展。
3.1保險市場向秩序化、健康化方向發展
為了滿足日益增加的市場需求,保險公司也如雨後春筍般逐漸興起,同時,保險代理作為新的發展形勢也不斷趨於完善和合理。未來,我國保險市場的競爭主體將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隱形的潛在主體在不久的將來將轉變為現實供給主體。除此之外,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保險市場逐漸呈現出多元競爭的態勢。目前,公司信譽、專業人才以及服務質量等逐漸成為保險市場競爭的主要方面,而且保險市場也不斷呈現出秩序化和健康化特徵。[3]
3.2專業保險人才的湧入,為保險業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保險業要取得長遠發展,必須重視專業人才的培養。受歷史和現實條件的限制,我國保險業一直欠缺專業人才。目前,我國保險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國家及保險業開始重視專業保險人才的培養。首先,國內大學紛紛開設保險學科,為保險業輸入了大量新鮮血液,為保險業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其次,保險公司開始重視實效培訓,不斷引進和吸收外國先進經驗,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從根本上提升了保險人員的整體素質。
3.3保險經營業務向專業化方向發展
目前,我國保險體制改革的進程不斷深入和發展,保險業務向專業化方向發展,農業保險以及出口信用保險逐漸從傳統商業保險中抽離出來,客觀上推動了保險業的專業化發展。
3.4保險體制不斷創新
我國保險業要保持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就必須從我國國情出發,不斷適應市場需求,不斷創新保險體制改革的內容和方式,從營銷方式、產品開發以及分配製度等方面著手,不斷創新形式。這樣,我國保險業才能更好的與國際市場接軌,全心全意為參保人服務,不斷提升我國保險業的信譽和形象,使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主動地位。[4]
參考文獻
[1]向波林;我國保險市場營銷的現狀及策略選擇[J]時代金融;2013(02)
[2]賈麗穎;王超;何靜;淺談我國保險市場營銷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科協論壇(下半月);2012(09)
[3]李俊;論我國保險企業的市場營銷現狀及營銷渠道選擇[J]西南財經大學;2013(04)
[4]安祥林;淺談我國保險市場營銷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商業研究;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