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建立企業財務風險預警機制
財務風險預警機制建立
一、 定義
財務危機指企業償付能力的喪失,即企業無力支付到期債務或無力維持必要支出的一種經濟現象,包括從資金管理技術性失敗到破產以及介於兩者之間的各種情況,破產則是財務危機的極端形式。
二、 財務危機信號
1. 早期財務危機信號
1.1 銷售的非預期下跌;
1.2 非計劃的存貨積壓;
1.3 平均收賬期延長;
1.4 財務預測在較長時間(連續三個月以上)不準確;
1.5 管理層重要人員或財務會計人員的突然/連續變更。
2. 中期的財務危機信號
2.1 交易記錄惡化
2.1.1 客戶藉以拖延或拒付貨款的理由不合理,甚至是在強詞奪理拖延償付;
2.1.2 客戶一向是按期付款的,而最近突然延期或拒付,並未有正當理由說明;
2.1.3 客戶承認財務狀況困難並請求延期付款。在這種情形下,首先應檢查與監督過去及當今的各項信息特徵,考慮是否有其它伴隨徵兆。如果是暫時性困難,如季節性企業的淡季資金短缺或超負荷經營等,尚可繼續與該客戶業務往來。如果發現客戶破產已無可挽回就應立即斷絕交易關系,以減少客戶破產帶來的損失;
2.1.4 違約後未作出償付承諾,在客戶違約後負責人不對償付作出書面承諾;
2.1.5 客戶與其債權人之間產生法律糾紛,債權人以法律手段要求償付債款,並且數額巨大;
2.2 拖欠應付款項。難以從供應商、金融機構或資本市場等融資渠道中,籌集必需的補充資金,用來維持日常支出或基本償債需求。
2.3 資產質量差,流動性下降,流動比率或速動比率明顯低於同行業平均水平,使企業不能通過合理方式和價格將現有資產變現,資金供求矛盾難以緩解。
2.4 過度依賴集團公司支持(主要指資金支持);
3. 晚期財務危機信號
3.1. 企業凈資產小於或等於零。從資產存量角度看,企業總資產的賬面凈值相當或小於賬面記錄的負債金額。
3.2. 企業的經營性現金凈流量為負值。從現金流量角度看,企業的現金流入小於現金流出,並常伴有現金流量萎縮的情況,且這種現金流量的非正常情況處於長期的持續狀態。
3.3. 存在數額巨大的未彌補虧損。從可持續經營角度看,企業主營業務量持續負增長,市場銷售暗淡,盈利能力差。
三、 財務危機預防
1 定期召開會議,檢討預算與實際發生金額差異之所在,並提出具體的糾正措施,報集團財務部備案。
2 抓好有效控制點,密切關注可能會引發財務風險的「事故多發地帶」。
四、 財務危機處理
1 捕捉財務危機的早期信號。一旦出現早期的財務危機信號,分、子公司財務部應在一周內以書面形式正式向集團財務部報告,報告中應說明出現財務危機信號的原因、計劃採取的措施等。
2 重視財務危機的中期信號。如果企業出現中期財務危機的信號,分、子公司財務部應在24小時內口頭向集團財務部匯報,並在三日內形成書面報告,分析出現中度財務危機的歷史演變過程和原因、計劃採取的措施和消除財務危機的責任人等,該報告同時抄報所屬單位總經理、集團總裁和集團董事長。
3 如果出現晚期財務危機信號,分、子公司財務部除立即以口頭形式報告集團財務部、總裁和董事長外,應要求所屬單位總經理立即採取消除危機的措施,並重新審視預算編制依據、實際經營業績與預算偏離的原因,同時將財務重新審視預算及預算執行情況的分析報告、總經理針對財務危機擬採取措施的會議紀要或者備忘錄等,自發現危機信號起三日以書面形式報告集團財務部,同時抄報集團總裁和集團董事長。
2. 非法集資系統性風險預測預警機制包括哪些
三去一補五大任務 2015年GDP增長6.9%,在全球經濟體當中,經濟增長位居前列。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布的數據,中國經濟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25%,仍然是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徐紹史指出,供給側改革是今後一個重要任務,2016年及今後一個時期的五項重要任務是「三去一降一補」,即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 供給側改革是改革制度,改革制度需要一個過程,而當下還面臨迫切的供給管理任務。所謂供給管理是指針對供給側問題而開展的管理。「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並非改革制度,不屬於供給側改革的范疇,而屬於供給管理的范疇。因此,在推進供給側改革的同時,還要做好供給管理。 對各級地方政府來說,有的供給側改革可能做不了,需要等中央將頂層制度設計好後才能在本地貫徹落實,但供給管理則完全可以在本地進行。做好供給管理,一方面要按照中央統一部署進行,另一方面要結合本地特點進行大膽探索。 2015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2016年如何做好供給管理作了非常明確的部署,具體包括「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各級地方政府要分別在這五個方面做好供給管理工作,同時不能忽視了「去超建」。 第一,「去產能」,即淘汰實體經濟的落後過剩產能。產能過剩是各地存在的普遍問題,特別是重化工業和出口導向型產業比重較高的地區情況更為嚴重。產能過剩帶來了大量的資源浪費、債務負擔和金融風險,已成為各地經濟發展的障礙,必須盡快通過供給管理予以解決。 去產能要做好以下幾點:一是尊重市場,由企業通過自行淘汰、收購兼並、資產重組等方式主動去產能;二是分類處置,避免「一刀切」,鼓勵探索多種模式;三是標准處置,政府主要通過制定和實施技術標准、質量標准、能耗標准、環保標准、安全標准等去產能;四是依法處置,即按規則、按程序處置不良資產,盡可能避免後遺症;五是穩妥推進,制定和落實財稅支持、不良資產處置、失業人員再就業和生活保障以及專項獎補等配套政策,做好職工安置等工作;六是淘汰僵屍,做好淘汰或重組僵屍企業工作,加快破產清算案件審理;七是培育接續,關鍵是加快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和附加值較高、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新產業和新產品。 第二,「去庫存」,即減少房地產行業的庫存。十多年來各地房地產業高速發展,已形成了供過於求局面,既帶來了高房價問題,也帶來了高庫存問題。高庫存已成為房地產行業健康發展的主要障礙。而且,房地產還涉及到地方政府的收入、債務負擔和金融風險等問題,牽一發而動全身,必須高度重視、謹慎處理。 房地產去庫存要注意幾點:一是要發揮企業在去庫存中的主導作用,將鼓勵房地產開發企業順應市場規律調整營銷策略、適當降低商品住房價格、減少新的無效供給,作為去庫存的重要手段;二是要加快推進農民工市民化進程,允許農業轉移人口等非戶籍人口在就業地購房,把公租房擴大到非戶籍人口,擴大房地產有效需求;三是要通過改革土地制度、財稅制度、金融制度、預售制度等解決房地產發展的深層問題;四是要認識到房地產去庫存是一個較長的過程,做好打持久戰准備,有一部分房地產庫存因成本代價太高是不可能去掉的,不能不顧代價強行去掉;五是要認識到去庫存只是房地產去泡沫的過渡性手段,房地產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必須通過去泡沫來實現。 第三,「去杠桿」,即降低政府的負債水平。 多年來,許多地方在追求高速發展的過程中,債務負擔日益加重,積累了很高的杠桿率。有的地方負債佔GDP的比重早就超過了200%,由此帶來了較大的金融風險隱患。因此,有必要採取去杠桿等措施,盡可能地把風險控制在有限的范圍內,避免出現大的系統性風險。 去杠桿要注意幾點:一是要摸清家底,了解本地真實的杠桿率;二是要完善全口徑政府債務管理,嚴控債務增量;三是要加強全方位監管和風險監測預警,規范各類融資行為;四是建立「銀政企」合作機制,三方定期進行溝通與協調;五是以可控方法和節奏主動釋放一些債務風險,淘汰或重組僵屍企業,避免風險的累積;六是要依法處置信用違約,妥善處理風險案件;七是要做好地方政府存量債務置換工作,防範「道德風險」;八是抓緊開展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堅決遏制非法集資蔓延勢頭,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風險底線。 第四,「降成本」,即降低實體經濟企業的成本。當前實體經濟企業面臨的主要困難,是受到市場需求縮小與「高成本時代」到來的「兩面夾擊」,導致很多企業效益下降,甚至一部分企業面臨生死存亡的挑戰。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按照十八屆五中全會關於「十三五」規劃建議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部署,降低企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稅費成本、財務成本、電力成本和物流成本等,為企業贏得發展空間。降成本需要從兩個方面使力。一方面,要通過改革降低成本。如通過政府行政管理制度改革、審批制度改革等,轉變政府職能,減少行政審批,堅決打擊向企業吃拿卡要的違規腐敗行為,降低企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通過財政制度改革和稅費制度改革等,降低企業的稅費成本;通過金融制度改革等,降低企業的財務成本;通過電力體制改革等,降低企業的電力成本;通過流通體制改革和路橋收費制度改革等,降低企業的物流成本。另一方面,要通過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加快推進產業升級、尋找低成本要素新來源等,為實體經濟企業開拓消化高成本的「藍海」。如支持企業加大對符合產業升級方向的相關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的力度;通過多種形式組織針對產業升級的人才和技術工人培訓;建立產業升級項目資料庫,為企業投資決策提供信息服務;加快「走出去」步伐,開展國際產能合作,開拓國際低成本的要素新來源等。 第五,「補短板」,即在一些被忽視或滯後領域增加有效供給。2015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到的「補短板」內容包括生態建設、精準扶貧、培育發展新產業、基礎設施建設、人力資本投資、農村發展等。增加有效供給,即增加有市場需求、符合消費結構升級方向以及能夠產生合理回報的供給。 補短板要做好如下幾方面工作:要打好脫貧攻堅戰;支持企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培育發展新產業;補齊軟硬基礎設施短板;加大投資於人的力度;繼續抓好農業生產,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等。當前,重點要補好生態短板和農村貧困短板工作。補好生態短板,要通過生態文明制度改革來實現,如推進壟斷行業改革、資源能源價格改革等,減少和抑制壟斷,優化資源配置,減少資源消耗和浪費;推進土地制度改革,優化土地資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減少土地浪費;推進資源產權制度改革,明確資源保護主體和責任,避免「公地悲劇」,減少資源消耗和浪費;通過環境制度改革,明確環境治理和生態建設主體和責任,劃定生態紅線,遏制環境污染惡化趨勢等。補好農村貧困短板,要實施脫貧攻堅工程,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分類扶持貧困家庭,探索對貧困人口實行資產收益扶持制度,實行脫貧工作責任制。 最後,「去超建」,即減少基礎設施領域的超前、超標、超大、超量建設。 「去超建」是筆者提出的新概念,是針對基礎設施建設領域來說的。部分基礎設施建設存在超前建設、超標建設、超大建設、超量建設等問題,需要通過「去超建」,使其回歸正常發展的軌道。 去超建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要高度重視去超建工作,將它與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協同推進;二是要分類去超建,區分不同行業、不同地區、不同程度的基礎設施超建問題,採取針對性措施;三是從根源入手去超建,通過推進政府管理制度、幹部考核制度改革等來釜底抽薪;四是要處理好去超建過程中可能引發的人員安置、債務兌付等問題;五是要將去超建與優化基礎設施結構相結合,加減乘除並舉,盡快形成科學合理的基礎設施體系。
違約風險又稱信用風險,是指證券發行人在證券到期時無法還本付息而使投資者遭受損失的風險,它通常針對債券而言。
違約風險固定收益證券的本金或利息不能被足額支付的可能性。違約風險,是指部分或全部初始投資不能收回的不確定性。違約風險越高,投資者則要求發行人為高風險支付更多利率。
4. 違約風險的概念
違約風險又稱信用風險,是指證券發行人在證券到期時無法還本付息而使投資者遭受損失的風險,它通常針對債券而言。違約風險,是指部分或全部初始投資不能收回的不確定性。在過去的數年中,利用新的金融工具管理信用風險的信用衍生工具(Credit Derivatives)發展迅速。違約風險固定收益證券的本金或利息不能被足額支付的可能性。違約風險越高,投資者則要求發行人為高風險支付更多利率。違約事件是指出現違約情況時,銀行有權宣布貸款立即償還,並終止按照貸款協議的繼續貸款承諾。
5. 為應對債券違約兌付風險,企業應如何從資本結構角度做出提前安排
1、應樹立風險意識,建立風險預估體系和有效的風險防範機制 企業債務融資是指企業通過銀行貸款、發行債券、商業信用等方式籌集企業所需資金的行為。企業樹立風險意識、預估風險,並建立有效的風險防範機制非常有必要。在決定進行債務融資時,企業應立足市場,及時對財務風險進行預測和防範,制定適合企業實際情況的風險規避方案,通過合理的籌資結構來分散風險。如通過控制經風險來減少籌資風險,充分利用財務杠桿原理來控制投資風險,使企業按市場需要組織生產經營,及時調整產品結構,不斷提高企業的盈利水平,避免由於決策失誤而造成的財務危機,把風險減少到最低限度等。確定適度的負債數額,保持合理的負債比率,合理安排籌資,優化資金結構。 2、確定適度的負債數額,保持合理的負債比率合理安排籌資,優化資金結構按資金運用期限的長短來安排和籌集相應期限的負債資金,是企業規避融資風險的對策之一。籌措長期資本,成本較大、彈性小、風險小,短期資本則與之相反。因此,企業在安排長、短期籌資方式的比例時,必須在風險與收益之間進行權衡。而所謂最佳資本結構則是指在企業可接受的最大籌資風險以內,總資本成本最低的資本結構。企業應確定一個最佳資本結構,在籌資風險和籌資成本之間進行權衡,使企業價值最大化。 具體企業可通過以下方式來實現資本結構的優化: 1、保持合理的現金儲備,確保企業的正常支付和意外所需。 2、加強存貨管理,提高存貨周轉率。這樣會增強企業的短期償 債能力及獲利能力。通過存貨周轉速度分析,有利於找出存貨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盡可能降低資金佔用水平。 3、加強應收賬款管理,加快貨幣資金回籠。通過建立穩定的信用政策、確定客戶的資信等級、評估企業的償債能力、確定合理的應收賬款比例、建立銷售責任制等措施,積極組織催收,減少在應收賬款方面的資金佔用,加快貨幣資金回籠。 3、合理安排籌資結構和期限組合方式,確定最佳資本結構根據企業一定資產數額,按照需要與可能安排適量的負債。同時,還應根據負債的情況制定出還款計劃。企業利用負債經營加速發展,必須從加強管理、加速資金周轉上下功夫,努力降低資金佔用額,盡力縮短生產周期,提高產銷率,降低應收賬款,增強對風險的防範意識,使企業在充分考慮影響負債各項因素的基礎上,謹慎負債。在制定負債計劃的同時須制定出還款計劃,使其具有一定的還款保證,企業負債後的速動比率不低於1∶1,流動比率保持在2∶1左右的安全區域。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風險,提高企業的盈利水平。同時還要注意,在借入資金中,長短期借款應根據需要合理安排,使其結構趨於合理。 4、根據企業情況,制定負債財務和還款計劃為了預防融資陷阱風險,企業可委託律師對投資方的具體信息進行調查,並簽訂臨時合同,首先約定好違約責任,預防因陷阱造成不必要的損失。企業進行籌資則必須面對籌資所帶來的風險,故企業在考慮債務融資時,需要全面認識並謹慎預估潛在的風險,及時制定和嚴格執行有效的債務融資風險防範對策,如此才能充分發揮債務融資的最佳作用,確保企業的穩定、持續發展。
6. 如何規避債券的違約風險
您好,避免違約風險的最直接的辦法就是不買質量差的債券。
7. 信用債違約風險該怎麼防範
1.在宏觀經濟疲弱的背景下,信用債違約和貸款不良率上升是合理的。
雖然銀行可以通過貸款展期、監管部門可以通過鼓勵直接融資,防範企業資金鏈斷裂,阻止信用風險的發生,但必須看到,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經營狀態不佳的企業很難獲得銀行和資本市場的信賴。行政性的再融資只能延後風險,無法消除風險。容忍違約率的上升和適度的信用風險有助於推動金融市場市場化發展,有助於形成風險自擔的健康文化。溫和的信用風險對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的沖擊有限,需要防範的是突然的、不可控的信用風險爆發。明確央企、國企的債務償還責任,避免惡意逃廢債。中國信用市場以政府信用、央企、國企的信用為基石,央企、國企應盡力起到穩定信用市場的作用。長期來看,政府對於非關鍵性行業國企的信用背書需要逐步退出,但短期內一些央企、大國企的違約,特別是惡意的逃廢債行為會加劇市場恐慌,不利於金融市場穩定。
2.妥善處置地方政府債務,不能輕易打開地方債務違約的潘多拉魔盒。
政府項目、地方債務依然是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推動力,地方債務的累積也不可能在短期內停止。在地方債務置換順利推進的同時,必須承認包括城投債在內的多種地方債務形式不會在短期內消失。中國的融資市場多數圍繞政府信用展開,今年尤其如此,一旦政府相關債務出現超預期的違約,將動搖整個信用債市場的基礎、擾亂融資市場。
3.加強信息披露和合規性監管。
雖然經過多年的發展,發債企業的信息披露工作仍然差強人意,很多承銷商對於資金的監管也流於形式。在債券發行類注冊制的大趨勢下,監管層的工作重點不是去判斷發債企業的信用資質,而是保證發債企業和承銷商信息披露的合法合規與及時、詳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