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個人理財案例
1、17 萬元的定期存款和8萬元的活期存款,這個不要存在銀行內,可以去做基金定投的。
2、女兒 初一 12歲。抽一點資金去買個教育儲蓄存款,這個是免稅的,外加買個教育險,可以一定程度上緩解孩子上大學的資金流,把孩子遭受到的風險轉嫁給了保險公司。
3夫妻兩除按月繳納的社保醫保外、建議去買個終身險。
4、5年內將目前價值70萬的舊公房換成一套120萬元以內的新房。這個生意可以大膽的去做,這個舊房子你住了5年嗎?住了5年的話轉手的時候是免稅的。而且現在國內的投資工具的投資收益率都不是很高,房子是個剛性需求,而且是保值的。
5、未來每年能預留現值約6000的旅遊資金,提升生活品質。這個是完全可以的。
6、你的資產最好教給理財公司幫你打理,既可以獲得收益,又可以減輕你的壓力。
Ⅱ 經典理財案例有哪些
(招商銀行)招商銀行理財產品購買根據自身投資偏好、風險承受能力、資金流動性等綜合考慮,您可以進入招行主頁,點擊「理財產品」-「個人理財產品」-「搜索」,分類您需要的產品信息。
如需相應的理財規劃建議,請到招行網點或直接聯系客戶經理嘗試了解。【溫馨提示:購買之前請詳細閱讀產品說明書】
Ⅲ 理財,個人案例
強制自己定期儲蓄
Ⅳ 個人財務管理的案例
其實理財規劃非但不神秘,而且與每個人和每個家庭都密切相關,這種個人化的理財服務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已經在國際上比較發達的城市擁有成熟的市場。理財師為客戶進行的理財,主要是根據客戶的資產狀況與風險偏好,關注客戶的需求與目標,以「幫助客戶」為核心理念,採取一整套規范的模式,向客戶提供涉及生活方方面面的全面財務建議,並調用儲蓄、保險、股票、債券、基金、信託等金融產品,為客戶尋找一個最適合的理財組合方式,以確保其資產的保值與增值。
理財規劃最核心的理念是對資產和負債進行動態的匹配。這個匹配的過程一般分為以下五個步驟:
第一步,盤點自己的資產狀況。包括存量資產和未來收入的預期,知道有多少財可以理,這是最基本的前提。
第二步,設定理財目標。需要從具體的時間、金額和對目標的描述等來定性和定量地理清理財目標。
第三步,弄清風險偏好是何種類型。不要做不考慮任何客觀情況的風險偏好的假設,比如說很多客戶把錢全部都放在股市裡,沒有考慮到父母、子女,沒有考慮到家庭責任,這個時候他的風險偏好偏離了他能夠承受的范圍。
第四步,進行戰略性的資產分配。在所有的資產里做資產分配,然後是投資品種、投資時機的選擇。沒有最好的理財方案和理財產品,只有適合你的理財方案和理財產品。
第五步,績效的跟蹤。市場是變化的,客戶的財務狀況,收入水平也在不斷的變化,應該做一個投資績效的回顧,這樣就可以達到財務安全、資產增值和財務自由的境界。
對專業理財人員的工作內容和工作步驟有所了解之後,我們是不是也可以經常為自己做做財務規劃,做到心中有一本賬。
理財是一種思想,如果你想要更多的錢,必須改變你的思路。任何一位白手起家的人總是從小做起,循序漸進,然後不斷壯大。投資也是這樣,起初的投入雖有限,但以財生財的觀念來說,它必然會成為未來獲取更大收益的基矗很多人試圖期望儲蓄和籌集一大筆錢後,再來做一筆大生意或大投資,因為他們認為大的投入才能賺到真正的大錢,但往往事與願違。太多的不成熟的動機和思維方式最終都使他們的大量資本承擔著巨大的風險,要麼生意不成,要麼慘痛的損失掉其中的大部分……
那麼,不理財而僅靠自己的一身本事,就會逐漸富有起來嗎?因為很多人在面對理財、投資時,總會不成熟的認為有風險,誰又虧了,誰又血本無歸了。總是認為把錢存在銀行更把穩一點,殊不知,正因為這樣,他們失去了能逐漸成為一個富人的機緣,並且永遠也富有不了,只能成為一個辛苦賺錢的工具,而非自由自在的享受生活的人。
窮人和富人,不一樣的理財觀
當人們剛剛參加工作時,收入不多,只夠自己的日常開銷,這時,當然是窮人。幾年後,工資漲到了四五千,他們會考慮攢點錢,付個首期,買個房子。再過幾年,收入漲到萬兒八千時,他們又會面臨娶妻生孩子買車等更高的生活開銷。
再經過幾年的奮斗,工資漲到兩三萬甚至更多,也許真的可以稱得上事業有成,但生活追求也變得水漲船高,房子要住更舒適點的,車子要開更高級的,孩子要上昂貴的雙語幼兒園,旅遊要去國外的度假勝地……總之,這種生活狀況不僅在成都,乃至眾多大城市裡的白領,都是沿著這樣一條道路展開的。看起來生活質量是越來越好,但高收入,並不代表他們就能進入富人的行列,因為每個月要付的賬單越來越高,開銷也越來越大,結果是他們對工作的依賴性也越來越強,連換工作也不敢想了,因為他們一但離開了工作,就會手停口停,恢復窮人本色,同時已經水漲船高的生活標准也會成為他們沉重的負擔。
所以許多人看起來是有錢人了,但是他們根本說不上是真正的富人,因此從科學理財的觀念看,靠高收入和攢錢來實現富裕的思路完全是錯誤的,依靠攢錢,不僅多數人無法獲得最終的財務自由,甚至不可能得到正確的理財觀念。
那麼,怎樣的投資理財,怎樣的科學理財觀念才能做到量體裁衣,以財生財、一生無憂呢?
專家提供了這樣一個典型的例子,以前的王公貴族子弟,憑著自己或是祖上的積累,享受不用幹事的生活。他們的錢是花一分就少一分,錢花完了,就只能賣家裡的古玩字畫舊傢具等,到這些東西也賣完了,一切也就完了。而陸文夫的小說《美食家》中的朱自治則不同。他有著數量可觀的房產和每月豐厚的租金,自然過著悠然自得的美食家生活。
可見,窮人和富人表面的差別是錢多錢少,但本質的差別是對待理財的科學態度。形象地說,在富人手裡,錢是雞,錢會生錢,在窮人手裡,錢是蛋,用一毛就少一毛。
房產趨於理財型投資
該報告對新富人群的定義為:個人金融資產在50萬元以上,年收入20萬元以上。如今的新富人群則形成了民營經濟所有者、各類企事業中高層管理人員和專業人員三分天下的格局。報告還顯示,這些高收入群體主要集中在金融、IT、電信、房地產、貿易以及專業人士發達的中心城市,約占這些城市總人口的5%。報告中對潛在投資者的調查還顯示:對於各類投資理財工具在未來1年內收益的看法中,房地產以53.2%位居第三,低於國債和基金,高於子女教育基金、股票、定期儲蓄和收藏;在未來1年內對各種投資理財工具的選擇調查中,房地產以8.3%的被選擇率列在第二位,僅次於基金……對此,業界分析人士認為,居民對房地產投資的未來收益普遍看好。
為此,一商用物業的營銷總監在采訪中認為,成都市作為我國西部的中心城市,金融、IT、電信、房地產、貿易等行業均十分發達與活躍,因而城市新富人群在不斷增加。對佔中國城市人口5%的新富人群來說,由於他們已逐步具備較為成熟的理財觀和豐富的物質資源,在投資中更願意選擇具備良好發展勢頭和能持續創造利潤的中長期物業。由此近來一直保持旺盛發展勢頭的房地產投資成為首選也就不足為怪。
人人都可以做理財高手
財商這個詞由來已久,但真正能明了其概念的人並不多。它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讓人們走出了以往理財的很多誤區。
通常貧窮人家對於富人之所以能夠致富,較負面的想法是認為他們運氣好或從事不正當的行業,較正面的想法是認為他們更努力或克勤克儉。但這些人萬萬沒想到,真正的原因在於他們的理財習慣不同。投資致富的先決條件是將資產投資於高報酬率的投資標的上,例如股票或房地產,比如說,有的人能通過自身的努力奮斗,賺很高的薪金,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他的財商高,只能是他的工作能力較強罷了。有的人在投資過程中,作風潑辣,敢於冒險,經常有很大的斬獲。可是,也不能算是財商高,只能是他的投機能力強,外加運氣不壞。舉例來說,一百萬的房子,轉手就賺十萬的這種投機做法就不算財商高。
日常生活中,人們所說的「財商」,是運用自有資金,賺取穩定收益的能力。譬如:花100萬買了個房子,拿來出租,租金就算是穩定的收益,而收益越高,就意味著你的理財能力越強,所以,光靠簡單的「有錢」,是不能讓人安心退休的。因此,對於消費者(尤其是投資者)而言,必須善於運用你的財富,讓錢代替人去工作,只有當錢能讓你獲得像工資一樣穩定而充足的收入時,你也就可以退休了。
真所謂「上天賜與我們每個人兩樣偉大的禮物:思想和時間。」輪到你用這兩種禮物去做你願意做的事情了,你,且只有你才有權決定你自己的前途。把錢無計劃、不節制地消費掉,你就選擇了貧困;把錢用在長期回報的項目上,你就會進入中產階層;把錢投資於你的頭腦,學習如何獲取資產,財富將成為你的目標和你的未來,選擇是你做出的。每一天面對每一元錢,你都在做出自己是成為一名窮人、中產階級還是富人的選擇。也正是居於如此的理財觀念,城南某黃金商鋪一則「年少無知,年老無資」的廣告語乍一見諸報端,便引起了人們對選擇貧困或財富的共鳴。
讓金錢為我而工作,而不是我為金錢而工作,成為金錢的奴隸,這是正確的理財觀念。獲取財富並不一定要通過艱苦的勞動,理財不理財的結果可能相差萬里。
前半生栽樹、後半生乘涼
對廣大城市新富人群而言,每當功成名就之後,「退休」一詞又成為他們心中化不開的情結和憂愁。於是,「我希望在?祲??休」、「等我有了?礸秚?﨓?????休了」……如此這般的感慨和豪言壯語時常充斥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也曾經成為網上討論的熱點。那麼,新富人群擁有多少錢才可以退休、安享晚年呢?曾經在網上有一個比較經典的玩笑是397.2萬元。它包括:買一套普通的房子得花50萬元、買車至少100萬元(以15萬元/輛計,退休到死需要三輛)、養一個孩子要30萬元、孝敬父母43.2萬元(一對夫妻要養4個老人,按每月給每個老人300元計算)、全家開銷108萬元、休閑費30萬元、退休養老36萬元。
其實以上的例子,雖是個玩笑,但它用概念的意識傳遞給我們,理財,首先要進行資本的原始積累,或者通過工作的積蓄,或者通過投資。
有了原始積累之後,就要通過投資去獲得穩定的現金收益。只有以穩定的現金流為目的進行的投資,才能讓人們在投資領域擁有持續的賺錢能力,才能規避投機行為所帶來的風險。既有穩定收益,又能規避風險,這樣才能讓人安心退休。
當然,同一些發達國家相比,中國人的理財觀念處於一種相當不成熟的狀態,多數人用投機的心態投資,總想聽一個消息就能賺一大筆,而忽略了投資是一項艱苦的工作,有大量的功課要做,過於看重「一筆賺了多少錢」,而不去鑽研如何獲得長期穩定的回報。而在一些發達國家,人們看重的是穩定而持續的投資收益,而不是大起大落的賭博式投資。所以,如果更多的人能以現金流為目的,進行理性的投資,那麼,不僅退休的理想可以早些實現,整個社會的投資環境也會更加理性。
http://www.forexera.com.cn/chaohui/touzi.html
Ⅳ 成功的個人投資理財案例有哪些
巴菲特,去學習吧
Ⅵ 個人理財案例分析
1.家庭收入小張和老公是7000+2500=9500 一年就是9500X12=114000 加上小張年底8萬元分紅 114000+80000=194000 總收入 194000
開支:每月日常開支2500 一年就是2500X12=30000 還有1000的房貸 每年旅遊開支約5000元。父母5000元生活費 ,保費支出約9000元。 不算房貸開支。
2 家庭年純收益194000-35000-9000-5000=145000 資產 70萬的房子,10萬的存款, 欠銀行7萬的房貸。
建議1.把7萬的房貸提前還清,因為你有7萬的活期存款,你的存款利息低於房貸利率,這7萬就等於沒用而且還在縮水,除非你可以找到一個投資理財高於房貸,就用這7萬賺更多的錢,不然就是虧損。
2.你的2萬元國債投資,可持有或換其它靈活性的理財產品。還有3萬的定期,不知道什麼時候到期,現在有一款投資委託產品年收益在10%-15%起步5萬,低風險,可以考慮。明年寶寶出生一個月加1000的支出,加上儲備教育金,月支出在2000左右,寶寶出生每月多支出3000元。一年就是3000X12=36000
145000-36000=109000有寶寶後年收入,3年買車沒問題,10萬元購房款也沒問題,
看小張的收入支出計劃都可以實現緊缺的就是一個投資理財方案。
現在有的投資就是2萬的國債,現在的支出不用調動,就是分配你的收入了,
投資方向; 銀行低收益穩健理財,多咨詢銀行理財信息,多家銀行。年收益在5%-8%可適量買入。40%的資金。
信託 基金 委託投資理財低風險投資理財等年收益在10%左右。30%資金
期貨 現貨 黃金 外匯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理財產品年收益在20%-40%,10%-20%資金,
其它的資金可用於做流動應急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