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理解:國民收入=消費+儲蓄
投資指的是國民經濟中,新增的資本量,而不是我們平常所謂的資本量(如股市市值)。
儲蓄的在經濟學中的定義則是收入中沒有被消費的部分。比如你賺了1000元,花掉了800元,剩下的200元就是儲蓄,不論你把它放到自己的口袋裡,還是存進銀行里。這里的儲蓄並不等於我們平常所說的存款金額。
任何形式的收入都只能被消費或者投資(投資的回報可以是零),所以投資必然會等於儲蓄。
Ⅱ 宏觀經濟學的 總供給 為什麼等於消費加儲蓄 難道總供給獲得的收入不能用於儲蓄嗎
總供給指的是一定時期內一國企業所願意生產和出售的物品和勞務總量。總供給之所以等於C+S只是一種疊加式的計算方法。收入當然可用於儲蓄,正是由於收入被分為了消費和儲蓄,所以總供給等於C+S。PS:總供給即等於總收入。
Ⅲ 個人收入中可以用來消費支出和儲蓄的部分,叫做什麼收入
個人收入中可以用來消費支出和儲蓄的部分個人可支配收入。。
Ⅳ 居民收入、消費、儲蓄與投資之間的相互關系
一,《居民收入Y 消費C 儲蓄S 投資I
在只考慮兩部門經濟的前提下,居民收入即為國民總收入
國民總收入等於消費加儲蓄,即Y=C+S
國內生產總值等於消費加投資,而國內生產總值又等於總收入,故Y=C+I
所以C+I=Y=C+S,即
居民收入=消費+儲蓄=消費+投資
同時可以推得I=S,即儲蓄等於投資
三, 金融危機爆發的直接導火索是美國的次貸危機,美國的公司給那些信用評級不高的居民貸款(次級貸款),使他們能順利買房,並將此以證券的形式發放,但隨著美國經濟的不景氣以及利率的不斷下調,很多居民無力還貸,而購買了大量次級債券的公司蒙受了巨大損失。由於美國的金融工具相當復雜,受牽涉的公司越來越多,虧損越來越嚴重。貝爾斯登,雷曼相繼倒閉,美林被收購,高盛和JP摩根也轉向了存貸業務,美國真正意義的投資銀行不復存在。金融危機實際已轉化為金融海嘯,因為它已波及到實體經濟的諸多行業。美國金融危機的根源在於美國人的過度消費,超前消費。但是隨著金融危機的大爆發,美國人不再願意多消費,寧願將貨幣放在自己身邊,投機動機大大減少,這樣造成的結果當然是實體經濟遭受巨大損失,人們不願買奢侈品,不願買車,不願...可以看到,美國的汽車也已經瀕臨破產,三巨頭——通用,福特,克萊斯勒已是熱鍋上的螞蟻。美國政府已採取7000億美元的就市措施,給銀行注入資金。並且採取降低利率等措施,但由於危機過於嚴重,效果並不顯著。
Ⅳ 個人收入=消費+儲蓄 這句話對嗎
宏觀經濟學中計算GDP可以採用總產出=總收入,而總收入=消費+儲蓄
但是不能用在個人頭上
Ⅵ 個人收入=消費+儲蓄 這句話對嗎
宏觀經濟學中計算GDP可以採用總產出=總收入,而總收入=消費+儲蓄
但是不能用在個人頭上
Ⅶ 分述消費、儲蓄與國民收入的關系
設,居民收入Y 消費C 儲蓄S 投資I
在只考慮兩部門經濟的前提下,居民收入即為國民總收入
國民總收入等於消費加儲蓄,即Y=C+S
國內生產總值等於消費加投資,而國內生產總值又等於總收入,故Y=C+I
所以C+I=Y=C+S,即
居民收入=消費+儲蓄=消費+投資
同時可以推得I=S,即儲蓄等於投資
消費水平的變動與國民收入增長的變動有著直接的依存關系,當國民收入的增長較快時,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消費水平也增長較快,而在某些時候,消費水平的增速會高於或低於國民收入的增速,但只要使積累與消費的比例穩定合理,國民經濟就可以持續、穩定、協調地發展,當消費的增長超過國民收入的增長,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高消費時,消費與生產的正常比例就會遭到破壞。這時候消費需求相應減少,消費品市場供過於求,消費對生產的促進作用弱化。由於生產與消費之間的不協調差距加大,引起商品或資本運動受阻,最終導致整個社會經濟生產活動的被迫緊縮。
儲蓄存款是信用機構的一項重要資金來源。發展儲蓄業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國民經濟比例和結構的調整,可以聚集經濟建設資金,穩定市場物價,調節貨幣流通,引導消費,幫助群眾安排生活。
Ⅷ 在三部門經濟中,繳納個人所得稅之後的個人收入是可支配收入,可以隨意用來消費或儲蓄,為什麼錯
Disposable income 可支配收入。 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居民家庭獲得並且可以用來自由支配的收入。
可支配收入就是拿到手的收入。即工資收入中扣除掉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公積金、個人所得稅等剩下的那部分。扣除它們後所剩下的錢才是可以隨意支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