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風險投資 > 購買保險的規避風險

購買保險的規避風險

發布時間:2021-08-03 12:48:14

保險到底有多好,如何通過不買保險來規避風險

請問你就這么討厭保險嗎?不過,很遺憾,保險是規避風險最有效的工具之一,理由一下幾點:
一、保險是一種科學的制度安排。
為什麼這么說?這是帶有一種學術性的定義,今天我不會談學術問題,但是我還是有必要把這句話講清楚。實際上保險制度是建立在大數法則基礎上來應對人類所面臨人生風險的制度安排。這種制度安排能夠解決人類心靈上的祥和與安寧。怎樣理解制度安排和非制度安排的差別?我這里解釋一下二者關系。
有一個事實我們大家需要達成共識。在現代社會中,人類整體上面臨著生老病死殘各種風險,這個共識要達成。我經常問周圍朋友,如果你是30歲、40歲的人,我問他這樣的問題:回憶一下你所認識的同事、朋友、親戚中有沒有得過重大疾病(癌症)或者碰到重大傷害(車禍)?如果做這樣的調查,我相信答案90%甚至100%都是肯定的,這也就可以證明人類的風險是必然的。接下的問題是人類如何用一種最科學的制度來解決必然要面對的人生風險?這就是一個命題。保險制度是「唯一」的科學解決辦法。我們除了保險制度以外找不到第二種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社會上經常會碰到這樣的事情:一個人患了重大疾病, 花50萬醫療費就能把疾病治好,單位組織大家募捐。募捐這種做法不是一種制度安排,而且會帶來很多副作用。但是如果用一種制度安排,就是指在這個制度內自然會解決這些問題,情況就不同了。
我經常說「如果沒有保險制度,會讓沒有面臨人生風險的人也會造成財產損失。」這句話很多人可能理解不了。比如你有100萬現金,你是平平安安的,沒碰到什麼問題,但是也會有財產損失!為什麼呢?想像一個現實,如果你最好的朋友或者最親的親人裡面,有一個人患了重病或者發生意外,需要100萬現金,周圍這幾個朋友知道你手頭有100萬現金,只有你拿出100萬現金來才可能解決問題,這100萬雖然是你多年積蓄,但是我相信很多人最後還是選擇拿出來,至少會拿出一部分。所以說如果沒有保險制度,任何人都會造成財產損失,就是這樣理解。因為你碰到的不只是你面臨的人生風險,別人面臨的人生風險都可能讓你財產損失。但是如果用保險制度來解決的話就不會。所以我的觀點是除了自己要買保險,還要讓身邊所有的人買保險,才不會造成自己的財產損失,對這一點的理解非常重要。
要真正全方位理解這種制度安排,需要我們每個人仔細思考,這里不展開說。大家一定要相信:保險在市場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存在了幾百年,有理論基礎和現實基礎。
二、保險是尊嚴,是愛與責任。
尊嚴也好、愛也好、責任也好,在現實當中是比較抽象的東西。但當你與保險產品功能相結合的時候,尊嚴、愛與責任都是很具體的。
我同樣舉一個例子:如果一個普通家庭中有人得了重大疾病,到醫院以後醫生的結論是:這是用現代醫療科學完全可以治好的疾病,但是醫療費用是50萬。不同的家庭面臨這種情況做法是不一樣的:要麼是付不起50萬放棄治療;要麼是借債治療;要麼是用家庭儲蓄來治療(假設你家庭有100萬儲蓄)。我要說的是,無論用上述哪種方式治療,當事人都會失去尊嚴。
大家想想,如果當事人靠很多人捐款治療,或者靠親戚借款治療,或者用家裡小孩子讀書費用治療,或者用家裡准備改善住房條件的款項來治療,作為當事者躺在病床上肯定會想,我怎麼那麼倒霉,我得了一場病要靠向那麼多人借債,或者要把全家人十年的努力化為烏有!他會在一種愧疚、沒有尊嚴的精神狀態下接受治療。反過來如果你是通過保險制度來解決高額的醫療費用,那你在醫院里會非常樂觀地接受這個事實,並慶幸現代醫療科學技術可以解決這個疾病問題。通過保險制度可以解決你的財務負擔,讓你生病都有尊嚴,這就是有保險制度和沒有保險制度給你帶來的巨大差別。
對一個老人來說也是一樣,如果在年輕的時候做了保障規劃,而在年老的時候能夠按照自己年輕時的規劃,擁有足夠的養老金過上高品質的生活,而不給子女帶來負擔,這也是一種尊嚴。更不用說為了家庭成員做好人生風險規劃,萬一發生一些不可避免的災難時,還能讓子女和配偶維持高品質的生活。這就是保險制度以及保險產品能夠帶給人們心理層面的影響,我們叫做祥和與安寧。世界上可以用錢來獲得祥和與安寧的只有保險制度,因此我反復強調保險制度是唯一科學的解決方案,你想不出第二個解決方案。
結合人類文明愛、責任與尊嚴仔細思考,你會發現保險產品是那麼不可替代。
三、保險是最講信用的「活菩薩」。
「菩薩」大家都知道,很多人為了祈求平安去燒香拜菩薩,特別逢年過節去拜的人更多。拜菩薩實際上就是祈求心理上的安寧。
為什麼說保險是最講信用的「活菩薩」呢?如果我們今天不談保險,面對一群喜歡拜菩薩的人,我說:「各位朋友,我發現世界上有一座最顯靈的菩薩廟,我帶你們去,你只要每年花5千或者1萬元拜這個菩薩,這個菩薩一定講信用會顯靈,保證你這輩子幾十年遇到「911」的時候、遇到地震的時候、遇到飛機失事的時候,都能死裡逃生,同時也不會得重大疾病。這是最顯靈的菩薩廟了,你願不願意去?」我相信那些虔誠的人肯定都願意去,只不過不相信有這種地方而已。我告訴大家保險公司就是這個地方。你每年向保險公司交一定的保險費,等於保護費,保險公司保護你不會出事情。為什麼說最講信用呢?如果保險公司沒保護好你,違約了,會有幾十倍、上百倍的「違約金」給你。因此可以很簡單的理解為保險制度是最講信用的「活菩薩」。
四、保險是一個大慈善。
我最近跟很多朋友交流,自己為什麼從踏進保險業以後就深深地愛上這個行業,而且不願意離開?因為我一直覺得保險是一個大慈善,保險公司特別是人壽保險公司是一個最大的慈善機構,而且也是最信得過的慈善機構。我知道社會上很多人講到做慈善的時候都願意,但是講到買保險的時候都很抵觸。其實保險是一個大慈善,而且比一般的慈善機構還有更多的功能。為什麼這樣說?雖然我沒有對慈善制度做全面的研究,但是我知道慈善機構需要具備的兩個特點,保險機構也都具備了。
一是慈善機構要能夠募集到足夠的資金,還要使得資金安全、透明、保值。我們有時在看電視的時候,很多人心理都有一個念頭想去做慈善,但是沒有真正去做,因為大家不知道錢往哪裡去。即使你在街上看到有這樣的慈善機構,你又擔心他是騙子,你沒有辦法保證這個資金是透明的、安全的。
二是慈善機構要能夠把資金真正資助到你所願意幫助的人手上。這是所有慈善機構必須解決的一個問題。我們經常看到類似新聞,如果哪個機構公開說有多少億的資金要資助,可能會有四面八方的求助來信。你坐在辦公室里說該資助誰,不該資助誰,這樣肯定會犯很多錯誤。所以想一想,大家就會知道做好慈善是很不容易的。
上個星期前我看到報道,步步高的原總裁段永平接受一個采訪,他講了一句話「賺錢難,如何把錢花出去更難!」慈善機構也一樣,募錢難,但是要把錢真正用出去更難。巴菲特和比爾蓋茨都是慈善家,你就理解為什麼巴菲特把錢捐給比爾蓋茨。巴菲特是絕頂聰明的,他年紀大了,有一大筆財富要做慈善,就面臨一個問題,到底這筆錢如何如他所願的做慈善?這是一個非常重大的問題。後來他想出絕妙的方法,把錢給了比他還有錢的人。巴菲特把錢給比爾蓋茨後就解決了做慈善要解決的問題:安全性問題,比他更有錢的人不會把錢亂用;有效性的問題,比爾蓋茨因為年輕又熱衷慈善,經常滿世界跑,他知道哪個地方需要錢幫助。所以巴菲特解決了這個問題。
這樣看來保險制度多麼像慈善機構,而且它的范圍比慈善還廣。它通過交保費的形式籌集資金,保險資金的應用、收益以及理賠受到國家監管部門最嚴格的監管,而且這個規則是公開透明的,任何人都不能挪用這筆資金。所以保險制度具備慈善機構的特徵,涵蓋范圍最廣。保險公司拿出去的錢都是給客戶滿期給付和理賠金。我們很多客戶說:我們交了保費沒有理賠到就是不合算的。實際上如果你買的是保障性的保險,交了保費你雖然沒有理賠,但是你的這些錢給了最需要幫助的群體。保險機構有一套嚴格的制度保證每個理賠是真實的,保證這些款項及時送到需要救助的人手中,所以每個人購買保險其實都在做慈善。保險比慈善還多一個功能,你如果自己購買後,當自己碰到困難時還會得到保護。
我剛才只是從四個角度探討了保險是什麼,我們應該怎樣去正確理解保險。大家可以從中理解:為什麼保險內涵這么豐富;為什麼現在保險在全世界這么發達;為什麼今年美國奧巴馬政府要強制性的要求全民投保醫療保險。當然我用這四個角度還不能全方位詮釋保險制度,我只是通過這種方式希望我們中的每個人,當聽到保險的時候不要很武斷下結論——保險是一個不好的東西。
我們很多人有習慣性思維。為什麼會這樣呢?這與保險從業人員有關系,很多從業人員自己講不清保險是什麼,或者有一些從業人員有不良的營銷行為。我們很多人把「不喜歡營銷行為」和「不喜歡商品」兩個概念混起來了。就像我不喜歡房屋中介整天打電話干擾我的生活和工作,但是我很喜歡房子。所以大家一定要清楚,喜歡一種商品與喜歡這種商品的營銷行為是兩個概念,不要把它混淆起來,不能因為不良的保險營銷行為影響大家對保險內涵和真諦的正確認識。

⑵ 如何巧買保險規避風險

1、意外險排首位生活中常有「意外」發生
2、健康險要打組合拳健康險的保險費率與被保險人的年齡、健康狀況密切相關
3、重疾險是保險公司在被保險人患保險合同約定的重大疾病時,一旦確診就按合同規定的保險金額一次性給付保險金
4、各保險公司重疾險承保的疾病范圍不盡相同,投保人一定要仔細閱讀重疾保障范圍。同時,也要考慮自己的經濟承受能力,將重疾險附加在養老險之後是不錯的選擇,不過保費較高。如果經濟條件不允許,可購買一年一繳的消費型重疾險,相對便宜些。
5、宜買兩全保險低利率時代,購買兩全保險是不錯的選擇,指被保險人在保險期限內身故或期滿生存,都可獲得保險金。被保險人在保險有效期內死亡,向其受益人給付保險金。如果被保險人在保險期滿仍生存,保險人也將向其本人給付保險金。

⑶ 買保險有風險嗎

保險不騙人,只有人騙人,具體的保險產品是不會騙人的,騙人的只有保險營銷員。
一般買保險的,最容易在以下幾個方面受騙:
1、保費扣除。
保險一般是由保險營銷員賣出去的,保險公司會給付一定的傭金給營銷員,另外會發生一些其他費用。所以保險如剛剛投保一兩年就退保,保險公司會扣除已經發生的費用。保險合同我看過一些,沒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和耐心,一般是看不懂的。而保險營銷員一般出於個人利益最大化的原因,根本不告訴客戶如果提前退保,只能得到保費的一部分,越早退保,扣除越多。於是發生客戶退保,甚至只能得到保費一半的情況,於是這些客戶認為保險是騙人的。其實保險合同肯定非常清楚地說明了在投保的第N年如退保,要扣除多少費用。營銷員不予提示,甚至欺騙客戶隨時退保,本金無損,或客戶未完全理解保險合同,於是造成退保時的反差。
2、10天的猶豫期。
根據《保險法》規定,投保人在交付保費,保險公司交付保單後的10天內,投保人可以退保,並且得到所有的保險費。遺憾的是,同樣是部分保險營銷員故意隱瞞這10天猶豫期的規定,客戶一般也不仔細看合同條款,於是客戶不能正常退保。我最近就知道一個案例,有人向某外資保險公司投保後,感覺不適合自己,要求退保,營銷員說不能退,否則要扣除不少錢。這個人就向主管部門投訴,因為在10天內,當然是可以的。主管機關就要求這個保險公司退保,於是這個營銷員打電話給客戶,說本來是不行的,但在自己的爭取之下可以退保。看看,明明是自己在欺騙客戶,卻反而說成是自己幫了客戶的忙。
3、自殺條款。
曾看到一個新聞,說某中西部的農民,在兒子考上大學後,沒有學費,於是買了保險後自殺,希望以這種方式為兒子帶來大學學費。其實根據《保險法》規定,買保險後,被保險人在兩年內自殺,保險公司是不賠的。這位父親白死了。象這種情況,自然不能說保險公司騙人,因為自殺並非屬於保險事故。相反,如果是因為意外事故,或因他人的犯罪行為受傷或死亡,保險公司就要賠償。而如被保險人參予犯罪行為受傷或死亡,保險公司要賠了,豈不是慫勇犯罪?
4、疾病險不賠。
有些人買了醫療疾病險後,得了病保險公司卻不賠,自然非常憤怒。這主要是四種情況:
一是保險公司為了防止有些人得了病之後再買保險,規定了一個觀察期,好象是90天,只有在保險公司成立後90後以後得合同約定的疾病,保險公司才給付保險費。這樣的規定是公平合理的,否則大家都在檢查得了病之後再買保險,保險公司的賠付一定非常多,這樣不得不大幅提高保費,這對正常的投保人是不利的,也是不公平的,對保險公司也是不公平的。所以如果在90天內得病保險不賠,是合理的,不叫騙人;
二是除外責任,目前愛滋病是不治之症,所以商業保險公司都不予賠償,這在保險合同的除外責任中都有明確規定,這樣被保險人得了愛滋病保險不賠,也是合理的;
三是如實告知的責任,保險公司不大可能對被保險人的情況了如指掌,一般就要求被保險人如實回答自己的身份狀況,健康不佳的,有可能要按高於正常保險水平標准收保險費,如果已經得病了,保險公司就會拒保。所以如果被保險人故意隱瞞自己的健康狀況,保險公司拒賠同樣是合理的,也是考慮了其他投保人的利益;
第四種情況才是真正的騙人。就是我曾看過一些報道,根據保險合同,有些公司的醫療險,必然要按合同規定的辦法治療,而實際上按這些辦法治,只能是死路一條。另外比如腎壞了,也不賠,因為根據條款,只有兩只腎都壞死才能賠,理由是人有一隻腎就可以正常生活。具體記不太清了,總之離譜的情形比較多。
5、分紅低。
分紅保險最早出現在英國,是為了抵禦通貨膨脹。保險公司把實際利率高於預期利率,實際死亡率低於預期死亡率,以及實際費用低於預期費用的部分的總和,不少於70%分給投保人。這部分紅利顯然是不固定的,同時中國的保險公司絕大部分保費只能存入銀行或是買國債,少量可以買股票和基金,這樣分紅不可能象招商銀行的漲幅那樣多。而不少營銷員騙投保人說分紅險象基金一樣。分紅險有其一定的道理,在90年代中期,當時中國通脹厲害,銀行利率也高,當時就因為沒有分紅險,保險公司以明顯高於10%的收益率銷售的保險,就是保險公司的不良資產,而當時買保險的人,已經沒事偷著樂好幾年了。但如果利率規定太低,當利率上漲,又對投保人不利,所以分紅險是比較合理的。
6、個人所得稅。
有一個案例,有營銷員對某公司的幾個員工說,買他的保險,保費部分可以不交個人所得稅,就相當於打折買保險。這當然是騙人的。《個人所得稅》法根本沒有這樣的規定。等發現上當時,早過了10天的猶豫期了,要退保也要損失不少保費。但沒辦法,當時並沒有把這個人的話錄音錄下來,這個保險營銷員死不承認自己說過這樣的話。
總之,保險本身一般不是騙人的,騙人的是保險營銷員。而之所以有這么多人受騙,和他們不認真讀保險合同有關,如果認真讀了合同,不可能不知道10天猶豫期,提前退保保費扣除等各種規定。

⑷ 如何配置保險規避風險

請問陳老師,現在的保險產品魚龍混雜,我們應該如何為自己和家庭配置保險產品來轉移壞風險呢?消費型和儲蓄型保險分別適合怎樣情況的個人呢?父母的年齡可選擇的保險產品更受限制,有哪些方法可以規避父母的健康風險呢?謝謝陳老師~

保險類的產品在中國家庭裡面,盡管這些年用的越來越多,但是我覺得還是用得非常的不夠的,不管是財產險還是健康險還是跟養老掛鉤的這些萬能險,這些都應該充分的去考慮。因為這些保險產品用得好的話,可以不用花太多的錢,規避掉的很多壞風險。所以大家都應該認真的去看一看你家到底在哪些方面可以把哪些壞風險通過保險產品規避掉。

對大多數的老百姓來說,消費型保險可能是最主要的消費型保險,包括以後比如說失業、生病或者是發生其他的意外等等,這些都是不同的保險公司的產品所要解決的那些問題,特別是對於規避老年人的健康風險和養老風險,跟前些年比商業健康險產品越來越多了,所以大家去看一下。

最後也要強調一點,在選不同的保險產品的時候,千萬要記住要看保險公司資質到底怎麼樣,實力到底是不是很強。因為保險公司它自己實力怎麼樣,決定它賣的這些保險產品能不能夠真正的兌現的。如果不能兌現,或者打一槍換一個地方,那麼你在買保險時就要注意到對保險公司本身是不是十年以後、二十年以後還存在,如果是不存在的風險比較高的話,你就應該考慮其他的保險公司。

⑸ 買保險可以規避風險嗎

可以。
保險就是為了普通人規避意外而設立的。
要知道,對於普通人來說,一場意外,足可以使得家庭返貧,打消其生活的積極性。
對於企業來說,保險也有助於企業規避不必要的意外風險,從而使得企業能夠聚焦主業。

⑹ 購買商業保險是一種避免風險的投資

⑺ 保險是規避風險的有效方法嗎

保險當然是規避風險的一種有效的手段,但是注意,規避不是避免,正是因為我們在未來的生活中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風險,所以在會選擇購買保險來做到風險對沖,減少發生事故帶給我們的損失,所以從一定意義上來說,保險是可以規避風險的。我們買保險,可以花少量的錢,來避免更大的經濟損失,因此,很多人都會選擇購買保險。

  • 三、買保險是為了轉移風險。

買保險,也可以看作是一種風險轉移。買保險之前,發生風險的時候,我們需要自己承擔後果,但是買了保險之後,發生風險的時候,我們就把承擔風險的責任轉移給了保險公司。所以從長遠考慮的話,購買保險還是非常有必要的。

⑻ 購買商業保險是規避風險的有效措施。___(判斷對錯)

通過購買保險,投保人將風險轉移是減少危害、防範後患、保障生活、安定社會的有效方法,是規避風險的有效措施,題目中體現的是購買商業保險,而不是購買保險,故題目說法錯誤.
故填:錯

⑼ 保險在什麼情況下可以規避風險

經理不想給員工交保險說明這個經理不稱職,連風險規避都不懂。如果員工發生工傷,單位就慘了。員工自己想規避風險的話不管單位給不給交保險,自己都應該購買全面的商業保障型保險,這樣不管換到哪家單位,保險是隨著自己走的,啥時候都不用擔心風險發生給家庭造成負擔了。

與購買保險的規避風險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炒股可以賺回本錢嗎 瀏覽:367
出生孩子買什麼保險 瀏覽:258
炒股表圖怎麼看 瀏覽:694
股票交易的盲區 瀏覽:486
12款軒逸保險絲盒位置圖片 瀏覽:481
p2p金融理財圖片素材下載 瀏覽:466
金融企業購買理財產品屬於什麼 瀏覽:577
那個證券公司理財收益高 瀏覽:534
投資理財產品怎麼繳個人所得稅呢 瀏覽:12
賣理財產品怎麼單爆 瀏覽:467
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規定 瀏覽:531
保險基礎管理指的是什麼樣的 瀏覽:146
中國建設銀行理財產品的種類 瀏覽:719
行駛證丟了保險理賠嗎 瀏覽:497
基金會招募會員說明書 瀏覽:666
私募股權基金與風險投資 瀏覽:224
怎麼推銷理財型保險產品 瀏覽:261
基金的風險和方差 瀏覽:343
私募基金定增法律意見 瀏覽:610
銀行五萬理財一年收益多少 瀏覽:792
© Arrange www.cdhqt.cn 2021-2022
蜀ICP備18008089號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