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個人收入與個人可支配收入的區別是什麼
例如,你月收入2000元,但企業代扣了個人應交納的社會保險200元。可支配收入只有1800元。
『貳』 在三部門經濟中,繳納個人所得稅之後的個人收入是可支配收入,可以隨意用來消費或儲蓄,為什麼錯
Disposable income 可支配收入。 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居民家庭獲得並且可以用來自由支配的收入。
可支配收入就是拿到手的收入。即工資收入中扣除掉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公積金、個人所得稅等剩下的那部分。扣除它們後所剩下的錢才是可以隨意支配的。
『叄』 個人儲蓄=個人可支配收入-個人消費支出-紅利。 為什麼要減紅利
我的理解,有明確規定,持股人必須交納股票收益(股息紅利)所得稅,其比例是根據股票的面額。所以不能記入個人儲蓄。
『肆』 工資收入為什麼不構成國內生產總值與個人可支配收入之間區別
可支配收入是什麼意思?
可支配收入
純收入是可支配收入減去所有支出後的數據。
可支配收入指個人收入扣除向政府繳納的各種直接稅以及非商業性費用等以後的余額。個人可支配收入被認為是消費開支的最重要的決定性因素,因而常被用來衡量一個國家生活水平的變化情況。
純收入:是指一年勞動所得的所有收入減去產生這些所得的所有支出。
供參考。
『伍』 舉例說明個人收入、個人可支配收入和個人可任意支配收入
個人收入-個人所得稅+轉移支付=個人可支配收入
我理解個人可支配收入就是可任意支配收入吧
或者企業會幫忙員工投保?減去保費才是可「任意」支配的?
『陸』 個人可支配收入的個人可支配收入
(Disposable Personal Income)
通常簡稱為DPI 。
個人可支配收入 等於個人收入扣除向政府繳納的所得稅、遺產稅和贈與稅、不動產稅、人頭稅、汽車使用稅以及交給政府的非商業性費用等(統稱非稅支付)以後的余額。個人可支配收入被認為是消費開支的最重要的決定性因素。因而,常被用來衡量一國生活水平的變化情況。
DPI與個人收入(Personal Income,即PI)的關系是:
DPI= PI - T
DPI與GDP和GNP之間的關系
DPI=GDP+NFP+TR+INT-T-折舊=GNP+TR+INT-T-折舊=NNP+TR+INT-T (存在來自國外的要素凈支付時)
DPI=GDP+TR+INT-T-折舊=NDP+TR+INT-T(沒有來自國外的要素凈支付時)
GDP:gross domestic proct 國內生產總值
GNP:gross national proct 國民生產總值
NDP:net domestic proct 國內生產凈值
NNP:net national proct 國民生產凈值
NFP:net payment from foreign 國外要素凈支付
T:tax 稅收
TR:transfer payment 轉移支付
INT:interest of goverment debt 政府債務中的利息
『柒』 個人可支配收入與個人財富有什麼區別
舉個例子吧:你有一個價值100W的箱子,裡面裝了10W現金,那麼你的個人財富就是110W,但你個人可支配收入只有箱子里的現金10W。
『捌』 什麼是個人可支配收入,個人可任意支配收入其營銷學
消費者收入是指消費者個人從各種來源所得到的貨幣收入,通常包括個人的工資、獎金、其他勞動收入、退休金、助學金、紅利、饋贈、出租收入等。消費者收入主要形成消費資料購買力,這是社會購買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國家所有個人(包括私人非營利機構)在一定時期(通常為一年)內實際得到的可用於個人開支或儲蓄的那一部分收入。個人可任意支配收入:指從個人可支配收入中再減去維持生活所必需的支出和其他固定支出(如房租、水電、食物、衣著等項開支)後所剩餘的部分。
『玖』 經濟學問題:個人收入和個人可支配收入有什麼區別
講個通俗的
①個人收入:工資收入+投資收入+其他
比如你工資5000,投資收益5000,其他比如投稿、兼職收益5000,那就是個人收入15000
②個人可支配收入,是說除去固定支出或者必須支出之外剩餘的
比如房貸、車貸、保險、投資等每月必須的支出之外剩下的錢,可以自主支配。
『拾』 消費、儲蓄與可支配收入是同比例的一種變化關系嗎
消費儲蓄和可支配收入它不是按比例變化的,它們之間是一種此消彼長的關系,在總收入一定的情況之下儲蓄越多。消費就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