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汶川地震保險賠付數據
昨日,全球第二大再保險公司慕尼黑再保稱,汶川地震導致保險公司的總理賠額預計在33億人民幣到108億人民幣元之間。這一數額超出之前東方證券估計的30億保險賠付損失,也超出了世界知名風險評估機構AIRworldwide最高70億元人民幣的保險賠付額。壽險賠付:規模成世界最大東方證券保險業分析師王小罡說,在壽險理賠損失方面,他曾預計在5萬死亡的人中,人身險覆蓋率約在10%。但從新華社報道的數字看,截止到28日,地震已造成逾6.8萬人遇難,其中投保人1.5萬人,人身險覆蓋率超過22%,這一數字大大超出預期。中國人壽總裁萬峰日前在成都表示,本次地震災害中,中國人壽的賠付筆數將超過美國911事件、印度洋海嘯和台灣地區大地震的相關賠付,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一次壽險賠付。以地震重災區德陽為例,中國人壽在當地的分公司預計賠付額將達2.5億元。王小罡表示,從目前壽險賠付的數字來看,保險公司賠付的大頭還在後面。財險賠付:紀錄一再刷新太平洋證券保險業分析師余京對記者稱,由於國內沒有巨災險,對普通百姓來說,因地震造成的財產損失得不到保險賠付;而在公司險或大型工程的...
四川在線消息本網記者正在四川省政府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截止今(13)日下午4點,汶川地震死亡人數已超過12000人,受傷26206人,9404人被掩埋,損壞房屋346萬間。一輛川A50860載有35人的大客車在茂縣境內被泥石流掩埋,車上35人全部遇難。
各市州死亡人數情況:阿壩161人,綿陽7395人,德陽2648人,成都959人,廣元700人,雅安15人,資陽15人,眉山9人,巴中8人,南充15人,遂寧21人,樂山7人,內江4人,甘孜8人,廣安1人,瀘州1人,涼山3人。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❷ 河南地區地震基本烈度為Ⅶ度需要做專項風險評估嗎
7度烈度,一般應該做了。
❸ 氣候、地震用什麼風險評價方法
概率 比如我們通常見的十年一遇10% 五十年一遇2% 百年一遇1% 對於一些重要建築、地標性建築或事故後危險性較大的建築甚至還會考慮到千年一遇0.1% 尤其是地震 現在地震通用的評價方法就是地震危險性概率分析
❹ 地質災害風險評估方法研究進展
一、評估方法的分類及適用性
對基於GIS的滑坡危險性評估方法分類和評述可參見Soeters和Van Westen(1996)、Carrara等(1995,1999)、Guzzetti等(1999),Aleotti和Chowry(1999)和Van Westen(2000)發表的文章。一致認為評估方法可分為4類:
(1)基於滑坡編目的概率方法;
(2)啟發式方法(直接方法——地貌填圖,或間接方法——定性圖的結合);
(3)統計方法(雙變數或多變數統計);
(4)確定性方法(Soeters和Van Westen,1996)。有關滑坡風險評估方面的出版物不多,但最近有一些關於滑坡風險評估的綜述出版物值得稱贊,如Cruden和Fell(1997)、Guzzetti(2000)、Dai等(2002)的文章以及Lee和Jone(2004)出版的教科書。根據澳大利亞岩土力學協會滑坡風險管理分委會提出的分類方法是基於定量化水平分為以下三種:
(1)定性方法(以定性術語表示概率和損失);
(2)半定量方法(指標性概率和定性術語);
(3)定量方法(概率和損失的定量化)。
總的來說,滑坡空間分析方法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定性方法,包括滑坡編目和啟發式方法;二是定量方法,包括統計概率預測和基於過程的數值模擬方法。根據Soeters和van Westen(1996)的研究,將不同尺度的滑坡空間分析所適用的方法加以概括(表2-8)。將滑坡危險性的4種方法與3種風險評估方法進行組合,便可以獲得適用於中比例尺(1∶10000~1∶50000)的多種有用的方法(表2-9)。
表2-8 不同尺度滑坡災害空間分析建議方法
表2-9 中比例尺基於GIS滑坡風險區劃的評估方法和特定組合的有用性
註:0:危險性評估方法不適合風險評估方法;1:有用性中等的組合,危險性評估方法不太適合於風險評估方法;2:有用性高的組合,危險性方法可能是用於風險評估的最好方法,但這取決於數據的可得性(如歷史滑坡記錄);3:最有用的組合,在可得的輸入數據條件下會得出最好的風險評估結果。
如果在滑坡編目中有滑坡發生的時間和規模方面的信息可以利用的話,就可以估計一定地點特定時間給定規模的滑坡發生概率。滑坡編目的另一用途是對滑坡危險性分析的結果進行驗證和校正。因此,最好將滑坡編目數據分成兩組,一組用於滑坡分析,另一組用於驗證(Chung和Fabbri,1999)。這往往是一個最基本的、但往往被忽視的問題。應投入較大的資源進行高質量的滑坡編目,以保證獲得可靠的空間分析數據。
啟發式方法基於對當地有關滑坡的認識和專家的判斷。這種方法還使用空間信息解釋滑坡的發生。通常這樣的信息包括地形、水文、地質、岩土、地貌、植被以及土地利用等信息。通過野外調查和航片的解譯獲得這些信息。不同專家對於環境因子對滑坡的影響判斷是不同的,主要取決於他(們)對滑坡的認識和經驗。這種判斷的主觀性以及沒有確定的標准使得啟發式方法具有明顯的缺陷。然而,如果專家對其所研究的滑坡機制有深入的了解,並對研究區進行過詳細調查研究,使用這種評估方法得出的結果還是比較准確的和適用的,特別是對滑坡敏感性的首次估計。啟發式方法適用於定性和半定量風險評估,可以用有限經費編制出較大面積的可靠的滑坡圖,當然,這些工作要由專家來做才行。
與定性方法不同的是,定量方法主要基於客觀准則進行評估,從理論上來講,使用大致相同的數據會得出比較一致的結果。定量方法中統計方法應用的最普遍。利用多元回歸或判別分析,將環境因子(如地質、地貌、土壤、地形、水文、植被等)分布圖與滑坡編目圖(發生地點)進行空間統計計算,得到滑坡危險性圖。或者通過概率預測模型(如貝葉斯概率法和模糊邏輯法)也可以計算得出滑坡危險性圖。滑坡危險性圖是靜態的,沒有考慮氣象條件的變化、流域匯水條件的變化和人類對環境條件的影響。統計方法非常適用於空間概率的評估,但在評估時間概率或未來環境變化效應時存在問題。如果與不同觸發事件的滑坡編目圖結合,可能是在較大范圍地區進行定量風險評估的最好方法。
另一類定量方法是基於過程的模型方法。這類模型將地形屬性(如坡度、曲度、坡向、距河道的距離、匯水面積等)與水文特徵(土壤飽和度、滲透性和水力傳導性等)相結合,以獲得有關土壤岩土性質(如凝聚力、內摩擦角、比重),從而進行坡體穩定性分析。主要可利用的模型是無限坡法,如由Montgomery和Dietrich(1994)開發的SHALSTAB模型,該模型在美國許多地區和巴西里約熱內盧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最近由Günther等(2002)開發的數字電影模擬方法也用於滑坡空間分析上。
對於定量風險評估,基於滑坡編目的概率方法通常是最好的方法(假設條件是過去發生的滑坡事件是未來發生滑坡的指示)。然而,這種方法需要相當完整的歷史滑坡記錄。在因氣候變化導致環境發生巨大變化的地區,滑坡頻率將發生顯著變化,該方法不適用於這類地區。一般來講,滑坡風險定量評估的最好選擇是應用確定性滑坡穩定模型,與山坡水文條件動態模型相結合。這需要覆蓋大面積地區的大量數據,並且要對滑坡類型和滑坡深度進行很大程度的簡化。
二、評估方法的進展
1.滑坡編目方法的進展
世界上只有極少數的地方建立了過去50~100年的完整的歷史滑坡記錄。在一些國家建立國家滑坡編目資料庫,有時可以通過互聯網獲取資料庫中的信息。其中最好的資料庫包括義大利、中國香港、瑞士、法國、加拿大和哥倫比亞。可以利用這些數據進行滑坡危險性概率評估,這是定量風險評估的基礎。根據Crovelli(2000),通常利用歷史滑坡數據進行滑坡危險性評估的適用概率模型有兩類:連續時間模型和離散時間模型。例如Coe等(2004a,b)將西雅圖市(1909~1999)歷史滑坡資料庫有關信息輸入到泊松模型中,據此估計出單體滑坡未來發生概率;還利用雙峰概率模型估計了滑坡群年發生概率。這些成果圖顯示出未來可能發生的滑坡密度、平均重現期和超越概率。
香港是另一個具有相當豐富信息的滑坡資料庫的典範。使用了將概率方法和啟發式調整因素相結合的方法,利用該資料庫的詳細信息,估計了切坡失穩的年概率(Finlay等,1997)。歷史滑坡記錄還被用於計算滑坡觸發事件(如降雨和地震)的概率。紐西蘭是這類分析研究的理想場所,確定了不同降雨強度下降雨臨界值和滑坡概率(Glade,1997;Crozier和Glade,1999)。估計未來滑坡事件的頻率和規模是必不可少的工作,最好在任何重大災難性事件(地震、暴雨和颶風等)發生後,地貌學家應立即開展滑坡現象的編目以及不同承災體損失調查。
2.啟發式方法的進展
許多國家和地區實施的定性風險評估程序採用了啟發式方法。例如美國加州(Blake等,2002)、紐西蘭(Glassey等,2003),澳大利亞(AGSO,2001;Michael—Leiba等,2003)、法國(Flageollet,1989)和瑞士(Lateltin,1997)。在澳大利亞國家地質災害易損性的城市社區項目(或城市項目)是一項有關分析和評估包括滑坡在內的地質災害對城市構成風險的計劃,所使用的方法絕大多數是基於專家或地貌的啟發式方法(AGSO,2001)。大區域的滑坡風險定量評估通常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因為計算整個地區的滑坡強度和頻率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即便是藉助GIS先進手段也是如此。在實踐中,通常使用簡化的定性評估程序,就像瑞士的做法一樣(Lateltin,1997)(圖2-1)。
地質災害風險評估理論與實踐
圖2-1 瑞士水與地質聯邦辦公室採用的滑坡風險評估簡化方案
註:表格中E為動能;V為滑坡速度;M為潛在物源物質的厚度;H為泥石流的高度。在這種方法中,沒有根據滑坡發生的概率對滑坡事件做進一步的劃分。
基於專家經驗的定性方法將評估地區劃分為幾類風險地區:即「非常高」、「高」、「中等」、「低」、「非常低」的不同等級的風險地區。建議要對這些不同等級的風險說明實際應用的含義。例如,在非常高的風險地區,需要物理和非物理治理措施,必須限制更多的基礎設施建設等。澳大利亞岩土力學協會滑坡風險分委會發布了有關財產滑坡風險評估的術語和方法指南,該指南綜合考慮了滑坡發生的可能性及其可能的後果(與圖3-1的方法相似),使用的方法適用於GIS環境的空間分析。
由於GIS技術的普遍應用,越來越多地使用了間接性的敏感性編圖方法,而有關利用GIS的專家啟發式的地貌編圖或指數疊加編圖方法(如Barredo等,2000; Van Westen等,2000)方面的出版物越來越少。 如上所述, 目前有關滑坡的資料庫的不完善和數據標準的不統一,以及滑坡敏感性、危險性和風險性評估中存在的諸多困難,都需要專家的經驗和知識開展滑坡風險評估和區劃研究。特別是將地貌學家的啟發式推理與計算機輔助模擬相結合的專家模型用以滑坡風險評估。美國開發的SMORPH模型便是這類模型的代表。該模型根據地形坡度和曲度將山坡劃分為高、中、低不同的滑坡危險性等級。
風險編圖將會從問題導向方法中受益匪淺,如可以僅選擇那些已知的、造成破壞的滑坡失穩類型來確定風險影響因素。
3.統計方法的進展
地理信息系統(GIS)非常適用於間接的滑坡敏感性編圖。可利用GIS的數據整合技術將使所有可能影響滑坡的地形要素與滑坡編目圖結合起來(Van Westen,1993;Bonham Carte,1996;Chung和Fabbri,1999)。Chung和Fabbri(1999)開發出基於預測模擬的統計程序,將有利函數應用於每個參數上。使用該統計方法,可將地形單元或網格元調整為代表某特定滑坡類型未來發生概率的新數值。
值得注意的是,如何在滑坡敏感性統計評估中確定基礎編圖單元。從DEM中自動生成地形單元分類是主要的挑戰之一。Chuang等(1995)定義了「唯一條件多變形」的概念,以此作為統計分析的基礎單元對參數輸入層進行疊加。M ller等(2001)定義並描述了利用GIS從DEM中生成的「土壤力學響應單元」(SMRU)的概念。以此作為基礎單元,將啟發式方法與土壤力學方法相結合對德國Rheinhessen地區進行了滑坡危險性評估。Juang等(1992)、Davis和Keller(1997)、Binaghi 等(1998)、Ercanoglu和Gokceoglu(2001)以及Gorsevski等(2003)綜合運用了模糊學方法,進行了基於GIS的滑坡危險性評估。
採用實證權重模擬的雙變數統計分析一直被廣泛應用。該方法可以靈活地測試用於滑坡敏感性分析的輸入因素的重要性,並可作為基於專家編圖的輔助工具(Lee等,2002;Suzen和Doyuran,2003;Van Westen等,2003)。多變數統計分析也很重要,也是被廣泛應用的方法(Carrara等,1999;Santacana等,2003)。根據最近的文獻,目前最受歡迎的新的滑坡危險性統計方法是邏輯回歸和人工神經網路(ANN)(如Chung等,1995;Rowbotham和Dudycha,1998;Ohlmacher和Davis,2003;Dai和Lee,2003)。ANN為輸入層和輸出層之間提供了一種轉換機制,需要藉助MATLAB系統完成有關計算。
用於滑坡風險評估的統計方法存在一些缺陷。一是簡化了滑坡影響因素,僅考慮那些容易進行編圖的因素或可以從DEM中生成的參數。二是關繫到使用的統計方法的假設條件——在相似的環境組合條件下發生滑坡的可能性大。實際上環境因素在不斷發生變化。三是不同滑坡類型有著不同的屬性特徵,應單獨進行分析和評估。實踐中因種種困難,難於做到這點。統計模型通常忽視了滑坡的時間方面,不能預測控制條件(如水位波動、土地利用變化和氣候變化)的影響。因此,統計模型不能提供全面的時間概率信息,從而使其應用到定量風險評估變得困難。然而,如果能夠利用特定時間間隔或特定重現期的滑坡編目圖來生成統計關系,就會改進統計方法的評估水平。
近年來有一些關於將統計方法與不同時期滑坡圖相結合的研究成果發表。例如,Zêzere等(2004)提出了用於葡萄牙里斯本北部滑坡危險性評估的區域尺度概率統計分析方法。他們基於「唯一條件多變形」這一基礎單元,利用邏輯回歸方法進行了滑坡危險性分析,得出的預測率曲線被用於滑坡敏感性圖的定量解釋和分類。由於滑坡與特定重現期的觸發降雨事件相關,他們還將時間概率值關聯起來。Dai和Lee(2003)在香港的部分地區也開展了類似的研究。然而,上述兩個案例研究只開展了滑坡危險性評估,沒有開展滑坡的風險評估。目前關於應用統計方法開展滑坡風險評估的研究還很少見。Remonodo等(2004)在西班牙北部進行的風險評估(包括使用過去損失數據進行易損性評估)是為數不多的研究案例之一。
4.確定性和動力模型方法的進展
在確定性分析中,根據斜坡穩定性模型計算的安全系數來確定滑坡危險性。確定性模型提供了滑坡危險性最好的定量信息,可直接用於岩土工程設計或定量風險評估。然而,確定性模型需要大量的輸入數據,這些數據需要通過實驗室試驗和野外測量獲得,因此僅能在小范圍內使用確定模型。Dietrich等(2001)、Gritzner等(2001)、Chen和Lee(2003)、Van Beek和Van Asch(2003)等研究人員,將確定性模型與降雨誘發的潛層滑坡聯系起來,開發出了水文動力模型(模擬孔隙水壓力的時間變化)與斜坡穩定性模型耦合的GIS模型,用以定量分析臨界孔隙水壓力值。由美國森林管理局開發的斜坡穩定性模型也是基於無限斜坡方程。Hammond等(1992)使用了該模型並利用蒙特卡羅模擬器得出斜坡失穩的概率值。Davis和Keller(1997)以及Zhou等(2003)還嘗試將蒙特卡羅與模糊方法相結合來確定斜坡失穩概率。
用於地震誘發的滑坡危險分析的確定型方法通常是基於簡化的Newmark斜坡穩定性模型,Miles 和Ho(1999)、Luzi等(2000)、Randall等(2000)、Jibson等(2000)在GIS的每個計算單元上應用Newmark斜坡穩定性模型,得出滑坡危險性預測值。Refice和Capolongo(2002)還開展了將蒙特卡羅模擬方法與Newmark斜坡穩定性模型相結合的研究。
Anderson和Howes(1985)使用了完全不同的方法。他們開發出將水文斜坡穩定性模型耦合在內的2D模型(目前為CHASM),用於道路邊坡滑坡危險性編圖。Van Asch等(1993)和Moon 和Blackstock(2003)也使用了該方法對奧地利西部的Vorarlberg的小型匯水流域以及紐西蘭惠靈頓市分別開展了滑坡危險性評估。Miller和Sias(1998)使用2維有限元模型模擬非承壓地下水的通量,計算了水位高度和大型滑坡不同剖面(採用簡化的Bishop分隔方法)的安全系數。
GIS被廣泛應用於滑坡活動范圍的模擬。Dymond等(1999)開發了不同暴雨事件和土地利用情景下,淺層滑坡及其向河網輸送沉積物的、基於GIS的計算機模擬模型。高解析度的DEM是模型中的主要部分。De Joode和VanSteijn(2003)建立了一個簡單又完整的過程模型,用以模擬降雨誘發的滑坡初始滑動、沿剖面的徑流、物質傳輸、侵蝕以及在主要溝谷中的泥石流擴展。在模擬滑坡的流動速度和影響范圍時,普遍採用了細胞單元自動生成法(Avolio等2000)。
許多研究人員(如Terlien,1996;Montgomery等,1998;Dietrich等,2001;VanBeek,2002)開展了GIS環境下的確定性動態模擬研究。如果輸入氣象數據,確定型模型就能夠預測斜坡失穩的空間和時間頻率。最近研發出的一些模型可以預測斜坡失穩後物質的運移過程並確定出泥石流的影響帶(Chen和Lee,2003)。這些信息將直接用於滑坡易損性和風險評估。確定性模型與統計模型相比,其優勢是可以預測不同的土地利用情景(目前不存在)下的滑坡危險性變化,還可以預測氣候條件變化情景下的滑坡危險性。
然而,確定型模型的參數化方面的限制,使滑坡發生的時空頻率及其影響范圍的預測的准確性具有許多不確定性。在匯水流域尺度上,僅可對誘發機制較為簡單、水文構型簡單的滑坡能進行模擬預測。由於滑坡發生的時間和空間分布數據有限,難於進行模型的矯正和有效性檢驗。在滑坡活動范圍和沉積帶中物質厚度的分布是重要的模型校正與檢驗參數(Van Asch等,2004)。
❺ 地震風險研究的意義
面對我國地震的嚴峻形勢和地震究竟能不能預測預報的爭論,為了推動防震減災事業的發展,在李四光論地震及我國地震科學和防震減災工作的基礎上,以地球系統科學和系統整體觀為指導,提出了建立地震風險管理模式,指導防震減災和地震應急的理論方法和實踐意義,撰寫了 《論地震風險》[148]一書,內容包括地震風險的識別; 地震風險的預測; 地震風險的評估和地震風險的管理等方面。該書在前言中寫到:
「2008 年 5 月 12 日,在人們毫無准備的情況下,四川汶川突然發生了 8 級特大地震,使 7 萬人死亡,經濟損失達數千億元。特大地震震驚了全世界。2010 年 4 月 14 日,玉樹發生 7. 1級地震。廢墟、紛亂、哭喊,悲情場景一如汶川。相似的情景,相似的哀痛,相似的馳援……不到兩年的時間,同樣的地震災難再次沉重降臨在這片國土上。
從汶川特大地震到玉樹地震,頻發的地震災害考驗的不僅是災區的人民、政府的應急能力,還有對地震科研工作者的拷問。於是在全國各界對地震主管部門和地震科學一片質疑聲中,許多地震科學家和地震工作者,對地震能否預測的說法也在爭論個不休。
在這種情況下,使我們不能不想起李四光 『地震是可以預報的』科學論斷; 對河間、唐山、渤海、海城、通海、松潘等潛在地震危險地區防震減災戰略部署的正確; 想起了他斷定北京地區是 『安全島』,請毛主席安心睡覺的豪言壯語; 不能不想起李四光和全國地震工作者幾十年的工作成果。
幾十年來,中國地震局和廣大地震工作者通過不懈探索和創新,在地震監測、預測、預報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66 ~ 1976年的十年大震高潮,全面地推進了我國地震預測預報工作,在全國范圍內,建設了多學科地震監測台網,建成了具有一定規模的地震監測預報隊伍,開展了地震預測預報的廣泛實踐,形成了長、中、短、臨的地震預報科學思路和工作程序。幾十年來,廣大地震工作者通過不懈探索和創新,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漸進式地震預報科學思路,實現了 20 多次有減災實效的短臨地震預報,在國際地震預測預報研究中產生了重要影響,在地震長、中、短、臨預測,特別是地震中長期預測方面,已經居於世界領先地位。
令人大憾不解的是,為什麼又若干年過去了,我國科學技術得到飛速發展,現在反而一些人認為地震不能預測預報了。
必須指出,2009 年 5 月 1 日施行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第十三條規定: 『編制防震減災規劃,應當遵循統籌安排、突出重點、合理布局、全面預防的原則,以震情和震害預測結果為依據,並充分考慮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及經濟社會發展、資源環境保護等需要。』第二十六條規定: 『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和縣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門或機構,根據地震監測信息研究結果,對可能發生地震的地點、時間和震級作出預測。』 『國務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門根據地震活動趨勢和震害預測結果,提出確定地震重點監視防禦區的意見,報國務院批准。』第四十八條規定: 『地震預報意見發布後,有關省、市、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預報的震情可以宣布進入臨震應急期……』
在 《防震減災法》中,地震預測預報顯然是具有導向性的減災措施,地震預防、地震應急、救災重建,以及地震觀測台站的部署和建設規劃的制定等,都是以長、中、短、臨地震預測預報和地震發展趨勢預測為前提的。如果地震預測預報問題不能解決,那麼 《防震減災法》怎麼實施呢。日前國務院下發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防震減災工作的意見》,要求到 2020 年,力爭做出有減災實效的短期預報或臨震預報。再次促使地震工作者必須樹立雄心壯志,將地震預測預報作為防震減災的首要工作加以重視。
但是,也應該客觀的承認,地震預測預報是世界性難題,在短期內難以過關,尚需要艱難的探索。目前只有對那些前兆異常較多的地震類型,在震區監測基礎較好和研究程度較深的條件下,做出中期,乃至一定程度的短臨預報才是可能的。因此在防震減災中,盡管人們都期待在防震減災中把短臨地震預報放在首位,但是基於我國現在的地震預測水平,如果將防震減災完全建立在地震短臨預報的基礎上,不僅不現實,而且由於誤報和錯報,可能還會造成更大的損失,甚至影響社會安定,也就是說將造成更大的地震風險。為此,李四光當年早已指出: 『我們地震工作還沒有達到准確預報……只有預防,盡量減少災害損失』。並且指出: 『以預防為主,重要是確定危險區』 『我們不僅提出危險區,而且要指出危險地帶。要劃出頭等危險地帶,其次是重要危險地帶和一般危險地帶。要劃分特別危險帶和特別危險點,總有一天要把工作落實到這方面來。』李四光曾說: 『我們犯了個錯誤,沒有提前 10 年、15 年在戰略性的重點地區開展這項工作。』可見李四光當年已在考慮地震風險問題。可惜,至今地震風險的研究仍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與地震猖獗的同時,洪水災害也在中國大陸肆虐,現在暴雨預報准確率也只有 30%,與短臨地震預測准確率基本相同,但是全國防汛抗洪工作,卻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雖然同樣出現房倒屋塌、次生地質災害、人員傷亡、財產損失,但似乎能夠得到人民的理解。為什麼會出現如此大相徑庭的局面呢,這與減災方略有著密切的關系。自從 2000 年以來,全世界在防洪減災中不約而同地都把 「風險管理」列為重點,以系統科學與風險管理的理論為基礎,分析不同流域和區域的水旱災害風險性,既順應自然的演變規律,又遵循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和承災能力,因地制宜的探討減災方略,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今年 ( 2010 年)由於天氣異常,暴雨成災,至 8 月底經濟損失已達 2000 億元。為了應對日益嚴重的洪澇災害,水利部立即決定編制更為詳細的全國洪水風險圖,指導防洪減災。由此看來,防震減災有必要借鑒其他自然災害的減災經驗,對我國地震科學的發展方向和地震工作戰略進行更為深入而廣泛的考慮。
隨著國際減災十年活動的開展和自然災害科學研究的進展,地震科學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逐步認識了地震災害的雙重屬性,形成了對地震步步深入的研究程序,即地震危險性研究、地震危害性研究、地震風險性研究,認識到只有在了解地震風險性和社會對地震風險的承受能力的前提下,才能制定有針對性的、恰如其分的防震減災對策。
需要指出,地震危險性與地震危害性、地震風險是含義不同的三種概念,地震危險性屬於自然災變; 地震危害性則是由地震造成的社會損害; 地震風險性一般指地震未來時期發生和造成損失的可能性。地震風險指的是潛在的地震危險性和危害性。如果風險缺乏有效的預防和管理,一旦時機成熟,隱性的風險便會轉化成顯性的危害。因此防震減災與地震應急的對象,不是歷史時期已經發生的地震災害,而是未來可能發生的地震風險。因此,制定防震減災預案和地震應急預案,不能僅以在這個地區已經發生過的地震的強弱為依據,也不能僅以地震災害的大小為依據,而要對區域地震危險性、危害性、風險性、社會的承受能力和防震減災與地震應急能力進行全面的評估和風險預測。需要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以社會發展為總尺度,去衡量我國及各個地區的地震對社會發展可能造成的風險及化解地震風險對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也就是說,防震減災要步入風險管理的新階段。
2000 年召開的第 55 屆聯合國大會做出了 『國際減災戰略』行動的決議,其目標是將對災害 ( 含地震) 的簡單防禦轉變為對災害風險的綜合管理。據統計,有美、日、中等 21 個國家制定了防災減災計劃,積極響應聯合國發布的 《兵庫宣言》及《兵庫行動計劃》 ( 2005 年) ,加強減輕災害風險的國際合作,促進減災活動與發展規劃和實踐的結合,提升區域和國家抗禦災害風險的能力,並確立了 2005 ~ 2015 年全球減災工作的戰略目標和行動重點。
在各種自然災害中,地震災害是研究的重點之一。李四光等前輩和中國地震局及原國家科委、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自然災害綜合研究組曾做了大量工作,由此使我們深深體會到: 防震減災的終極目標應該是減少人員傷亡和減輕經濟損失及對環境的破壞,即減輕地震風險; 地震科學的核心應該是研究地震風險。
通過實際工作,我們認為地震風險研究的重點是:
第一,認識地震風險
雖然目前對地震形成的機制和發展規律尚不清楚,但是起碼可以肯定,板塊活動只是形成地震的原因之一,僅僅以 『印度板塊』的碰撞理論是難以解釋為什麼汶川地震和玉樹地震恰恰發生在它們所在的位置; 更難以預測下一次板塊在什麼地方碰撞而發生地震,很難達到認識地震風險的目的。因此,還必須重視開展地震地質調查研究,查明發震的活動性構造的性質,鑒定活動性構造體系,研究構造體系復合問題,確定地應力的作用方式和方向及構造應力場的特點; 研究地震動力學機制和發展趨勢,根據構造體系和地應力場的發展演化規律; 構造體系復合; 地震前兆的活動程度和地殼穩定性,劃分安全區 ( 安全島) 和危險程度不同的地震風險區,認識地震風險區內地震活動規律。
第二,進行地震風險預測和地震風險評估
我們認為在對地震長、中、短、臨預報研究中,應該將地震預測的三要素———時間、地點、震級作為不同風險內容加以研究,進行不同尺度、不同等級的風險預測。根據我國地震科學當前的水平,既然我國地震中長期預測和地震發展趨勢預測已有長足的發展,那麼在制定防震減災對策時就應該充分利用這一方面的成果。一方面根據自然災害發展趨勢預測和風險區預測,進行區域地震風險評估,編制地震風險系列區劃,指導區域經濟建設規劃的制定和抗震設防等級標准; 另一方面,則應該根據地震風險程度和防震減災能力的地區差異性,按照風險管理的原則,制定防震減災分區對策。然後在可能的發震風險區進行詳細的地震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等方面的觀測和研究工作,全面收集各種前兆資料,進行綜合分析,預測可能的發震點和可能的發震時間及震級。然後根據長、中、短、臨地震預測的成果,制定遞進式地震應急規劃。
由於目前對地球科學與地震科學的認識都存在嚴重的分歧,企圖在短期取得統一的意見是不現實的。在這種情況下,我認為以曾經為大多數人所接受,並在實踐中經受過考驗的李四光的防震減災意見和地震部門多年的工作成果為基礎,加以補充,然後根據防震減災和地震應急的需求,制定地震風險管理方案,看來是可行的。
第三,加強地震風險管理
地震風險管理是一項系統工程,不僅包括地震監測預報、災害防禦、應急救援、恢復重建等工作體系和社會響應系統的設計與實施,也包括地震災害社會、災害經濟、災害環境以及地震災害科學技術研究的目標、內容的確定及聯系性、層次性、整體性的系統考慮等方面。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防震減災工作的意見》中指出,加強防震減災工作,要以人為本,把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堅持預防為主、防禦與救助相結合,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群眾,全面提高地震監測預報、災害防禦、應急救援能力,形成政府主導、軍地協調、專群結合、全社會參與的防震減災工作格局,最大限度地減輕地震災害損失,為社會發展創造良好條件。 《國家防震減災規劃 ( 2006 ~ 2020 年) 》已經確定了我國2020 年防震減災總體目標,要達到這一目標,首先必須提高全社會的地震風險意識; 了解與認識各地所面臨的地震風險; 需要全面提高各級政府對地震風險的處置能力,切實加強震前的綜合防禦能力、震時的應急處置能力和震後的緊急救援和安置能力,以及震區恢復重建能力等。為此,必須加強地震風險研究,對我國面臨的地震風險和地震風險的發展態勢進行預測和評估; 確定區域地震危險性、危害性、防震減災能力和風險等級,以及地震次生災害和災害鏈的危險性和風險等級,完成我國地震風險等級的綜合區劃,為我國合理防範、規避地震風險,實現社會安全和可持續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為此,我們匯集了以 2000 年前的資料為主要依據的研究成果,寫了這本書。
本書雖然對我國地震風險和風險管理及其相關問題進行了比較全面的分析,但客觀地說許多新的理念都只是初步的探索,資料不完備,理論、方法等方面與期望達到的目的尚有相當差距,認識和結論也未必全部正確,而且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防震應急能力的提高,大部分基礎數據都將不斷地發生變化,顯然只能供討論參考。但是我們堅定的認為,第一,地震風險的發生是一個自然-社會過程,應該根據地震的雙重屬性和對地震風險的認識、預測、評估建立相適應的防震減災和防震應急新模式; 第二,防震減災和防震應急是一項社會化行動,這種社會需求就要求地震科學研究的重點應從以 『地震現象』為中心的區域震情、災情研究,向以 『社會受災與減災』為中心的地震風險研究轉移; 第三,需要根據風險管理的原則指導防震減災與防震應急,建立新的地震風險管理模式。這些都是值得進一步開拓深入的研究方向。本書地震風險評估的數據,以 2000 年統計資料為據,雖然不是最新的,但在另一方面,卻可以近十年地震發生的實際情況為據,對原有認識起到了檢驗的作用。」
❻ 自然災害風險評估准則
1.可觀測條件准則
指標體系是風險評估的條件和基礎,因此指標應該具有明確的含義和統一的統計口徑,可以運用一定統計程序得出其指標值。還有一類指標理論上可測、可統計,但實際上很難搜集出統計數據,應根據相關替代准則找出其相關指標。
2.相關條件准則
災害損失與災害強度、災區人口分布與構成、社會經濟水平有相關關系。本准則要求指標體系與評估模式與災害損失的大小變動呈正向關聯。如地震災害損失與震中位置,深度和烈度等是必不可少的相關條件。只有更多地找出與災害可能損失相關的條件,才能更全面准確地評估災害風險。
3.系統性准則
災害風險評估要體現完整性與完備性。由於評估包括內容廣泛,所以指標體系應具有普遍的代表性。首先應該建立各災種風險評估的特殊指標,在此基礎上再建立具有代表性的完善的共性指標體系,使之達到系統化。
4.指導性原則
為防災救災,協調國民經濟發展及城鎮發展規劃服務,提供科學依據,應充分考慮指標體系和模式的功能擴展,即它們的功能輸出的「介面」問題,以利於防災救災及城鎮規劃、災害管理、土地管理等方便使用風險評估成果。
5.一致性原則
為了對不同災區的承災力進行橫向比較,或對同一災區不同失去的承災力進行縱向比較,研究承災力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必須有一致的指標體系。風險評估成果應與實際情況盡可能相符合,因此,應對指標體系的有效度進行檢驗,主要是利用災後損失評估結果進行檢驗。
6.相關替代准則
為建立數學模型方便起見,必須要求評估體系數量化,但是一些指標是不可預測的。例如可能間接損失和可能潛在經濟損失的許多指標就很難測度,像生命線破壞後對經濟的影響,災後生態環境長期變化等。為此,必須採用可觀測的一組相關指標其代替另一組可直接觀測的指標,通常可通過映射值來表示描述性指標,如建築物及設備的重置值。
7.價值准則
風險評估一般以價值作尺度,不管是用市場價格還是計劃價格,都應加以註明,同時一要用現價來核算,二要考慮折舊,尤其是對固定資產項目,以免造成輕災重報。
8.可操作準則
指標體系一方面盡量與國家統計部門的指標相一致,另一方面不宜過多過細,以便於基礎資料的搜集、整理匯總,進而統計分析,提高實用價值。評估模式除了必要的理論上推演外也要考慮可操作性,特別是要適合基層單位評估運用。
❼ 社區對可能因地震引發次生災害的危險源定期排查並進行風險評估,這個是怎樣做的呀,有誰知道呀
基本上是走過場的東西,沒有經費支出的排查有什麼用?而且這必須要專業資質隊伍來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