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尋找湖南婁底雙峰的簡介
地理概況
雙峰地處湘中腹地,處於東經111°51′43″至112°31′7″,北緯27°12′31″至27°45′51″之間。東鄰湘潭、衡山,南接衡陽,西毗邵東、漣源,北界婁底、湘鄉。東西長61公里,南北寬59.2公里,總面積1715平方公里。約占湖南省總面積的1%。 歷史沿革
春秋戰國時屬楚,秦朝屬長沙郡湘南縣;西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長沙國,分屬湘南、連道兩縣;東漢哀帝建平四年(公元前3年),封長沙王之子劉昌為湘鄉侯,湘南為其領地的一部分,湘鄉之名始於此。南朝宋屬湘鄉縣;隋屬衡山縣;唐時復屬湘鄉縣;清咸豐開始稱「湘鄉中里」。
1951年8月,劃出湘鄉縣的第三、六、七區(即「中里」全境)及第二區所屬興讓鄉的一部分,新建雙峰縣。
1952年1月29日,雙峰縣人民政府成立,縣城設永豐鎮。屬益陽專區,同年11月改屬邵陽專區。
1977年11月劃歸漣源地區(1982年更名為婁底地區,1999年7月撤地設市),現屬婁底市管轄,調整為13鎮3鄉(永豐鎮、梓門橋鎮、井字鎮、荷葉鎮、杏子鋪鎮、蛇形山鎮、甘棠鎮、洪山殿鎮、三塘鋪鎮、青樹坪鎮、花門鎮、鎖石鎮、走馬街鎮、印塘鄉、石牛鄉、沙塘鄉),人口90萬人。
古時,是長沙至寶慶、湘西的水陸要衢,為兵家必爭之地。唐僖宗廣明元年(公元880年),黃巢「出廣州,破衡州,進駐縣境」,至今留有黃巢山之名。1949年,著名的衡寶戰役在此拉開序幕。
歷史名人
雙峰縣歷史悠久,鍾靈毓秀,地靈人傑,英才輩出。這里孕育和誕生了三國蜀漢名相蔣琬;元朝大學士、著名文學家馮子振;明代為官清正、為民上疏、官至大理寺右評事、太僕寺丞賀宗;清代重臣曾國藩;愛國外交家曾紀澤;近代辛亥革命先驅、著名政治活動家禹之謨;愛國將領宋希濂;中共早期卓越領導人之一蔡和森;全國婦聯主席蔡暢;「鑒湖女俠」秋瑾;中國同盟會第一個女會員唐群英;「模範婦女領袖向警予等。 這里走出了一批當代在全國享有盛名的專家學者和一批黨政軍要人,如對中國第一枚火箭彈的研製作出過重要貢獻的原重工業部副部長鍾林,原教育部、高教部副部長、化學家曾昭掄,原中國醫科大學校長李亭植,著名歷史學家陳旭麓,原省委書記熊清泉,中國礦業大學校長謝和平,駐澳部隊政委賀賢書少將等。
旅遊資源
雙峰境內山環水復,風光秀麗。省級森林公園九峰山溝壑幽深,峻秀挺拔;黃巢山兩峰夾峙、地勢險要、雄關如鐵;銅梁大山兩迭飛瀑、銀練懸空、蔚為壯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曾國藩故居氣宇軒昂、屋宇回還、雕梁畫棟、內蘊深邃、富麗堂皇;「遠近形勝不可比,萬象森羅入眼前」的測水洛陽灣古建築群依山傍水,亭閣崢嶸、蔚為勝景;湄水仙神寨良田美池、修竹茂林、山勢險峻、奇峰兀立、儼然世外桃源;溪口水庫碧波浩渺、湖光山色、相映生輝,有「不是西湖勝似西湖」之美稱;三塘鋪芒擔石,雙石拱立、夾溪相峙,宛如天外擔來;華天洞「幽、險、奇、壯」, 蜿蜒綿亘數十里,洞中洞、景中景、石筍林立、勝似仙境;蔡和森紀念館、烈士公園典雅端莊,別具特色;還有大量的文物古跡和革命遺址,既是歷史的凝結,又是未來的警示。
自然資源
雙峰物華天寶,資源豐富。四境群山逶迤,中部丘崗起伏,氣候溫和,四季宜農。糧、豬、茶、油為縣內傳統產業;商品糧和噸糧田開發、瘦肉型活大豬出口、油菜均為國家級生產基地;礦產資源已探明金屬礦(黃金礦、鉛鋅礦、鎢、鉬礦、銻礦、鈮鉭礦、鐵礦、錳礦、釩礦、銅礦)和非金屬礦(煤礦、石膏礦、黃鐵礦、大理石礦、花崗岩、陶瓷土礦、耐火粘土礦、石灰岩礦、磷礦、鉀長石、重晶石、硅石礦、)等達27個礦種,99個礦點。是全國重點產煤縣和原材料基地縣;野生動物百多種;野生植物128科820餘種;永豐辣醬馳名中外,「三刀」(菜刀、剪刀、鐮刀)、「三器」(陶器、瓷器、砂器)、「三鍋」(鼎鍋、菜鍋、湯鍋)、「三鑄」(鑄鋼、鑄鐵、鑄鋁)均經久不衰。
經濟概況
一、 綜合
經濟總量增長,結構得到調整。據測算,全年全縣國內生產總值為34.9億元,比上年增長6.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4.3億元,下降0.2%;第二產業增加值10.2億元,增長16.4%;第三產業增加值10.4億元,增長9.5%。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926元,比上年增加87元。三次產業結構為41.1:29.2:29.7,與上年比較,第一產業下降4.7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增長3.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長1.6個百分點。
經濟發展環境不斷得到改善。2002年,全面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實行政務公開制度,全年共取消行政審批事項60項;全面鋪開農村稅費改革,有效地減輕了農民負擔,使全縣農民人平負擔比上年減少35.5元。
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經濟結構性矛盾仍然突出,經濟增長速度與全國、全省、全市相比,仍然偏低,農業低效,工業腿短,就業壓力大,農民增收困難,居民收入差距擴大。
二、 農業和農村經濟
農業生產穩步發展。2002年,全縣主要農產品仍保持較高的水平。全縣糧食總產量49萬噸,減少5.09%;棉花547噸,減少0.91%;油料11551噸,減少14.75%;茶葉2258噸,減少15.68%;水果62611噸,增長5.31%;出欄肉豬158.1萬頭,減少6.64%;水產品產量21815噸,增長4.76%。
農業經濟結構進一步得到優化和調整。①糧食作物播種面積減少,優質稻播種面積增加。全年糧食播種面積為78.35千公頃,比上年調減2.37千公頃,其中早稻調減0.98千公頃;優質稻播種面積13.28千公頃,擴種0.14千公頃。②經濟作物面積增加,中葯村面積2.89千公頃,增加0.68千公頃,增長30.77%;棉花種植面積0.48千公頃,比上年增長2.13%,油料面積7.35千公頃,比上年減少11.98%。蔬菜和果瓜種植面積為7.45千公頃和2.59千公頃,分別比上年增長13.74%和15.63%,③草食動物、家禽和各種特優水產品發展較快。出欄牛0.55萬頭,比上年增長7.48%,出欄羊0.8萬頭,比上年減少13.98%。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取得成效。全年共投入水利建設資金2600萬元和勞動工日920萬個,完成土石方680萬方,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0平方公里。農業機械總動力431350千瓦,比上年增長1.5%。全年人工造林面積1021公頃,年末林地面積達到80000公頃,森林覆蓋率為38.7%,比上年高2個百分點。扶貧工作成效顯著,2002年,全縣各級共投入扶貧資金446.72萬元,結對幫扶5222對,年內有5000人實現了脫貧。
三、工業和建築業
工業生產增長較快。全年工業實現增加值6.8億元,比上年增長10.8%,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國有及年銷售收入過500萬元的非國有工業)1.78億元,增長11.8%。規模工業中,國有集體工業所佔比重下降,私營股份等其他經濟成分比重上升,規模以上工業完成產值59533萬元,增長10%。國有、集體工業分別佔24.9%、26.1%,比上年下降2.1個百分點和11.7個百分點,私營等其他經濟成份佔49%,比上年的35.2%上升13.8個百分點。
規模以上工業主要產品產量有增有減。水泥31.75萬噸,比上年增長9.2%;石膏29.9萬噸,增長16.3%;原煤54.1萬噸,增長0.5%;氮肥(折純)11041噸,減少2.6%;磷肥(折純)3695噸,減少16.4%。
工業企業效益有所提高。2002年,全縣獨立核算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2064萬元,比上年增長5.3倍,上繳稅金269萬元。其中盈利企業盈利額2317萬元,增長106%,虧損企業虧損額253萬元,減少68.4%。虧損企業由上年13家減少至7家,虧損面為13.7%,比上年下降11.3個百分點。
建築業發展加快。全縣四級及以上建築企業完成總產值20526萬元,實現利潤521萬元,上繳稅金880萬元。房屋建築施工面積249210平方米,房屋建築竣工面積170953平方米。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繼續保持增長。2002年,我縣固定資產投資在上年較快增長且基數高的情況下仍保持了增長勢頭。全年共完成72725萬元,比上年增長0.9%,其中:國有投資完成23854萬元,下降22.8%,集體投資完成10564萬元,增長3.6%;私營個體投資完成38307,增長23.7%。在國有投資完成額中,基本建設、更新改造分別完成投資18202萬元和3058萬元,減少24.3%和24.5%。
投資結構進一步改善。國有投資完成額,主要集中在電力、交通、郵電、水利等基礎產業中,其中電力8951萬元,佔37.5%、交通4072萬元,佔17.1%、郵電2560萬元,佔10.7%、水利1658萬元,佔7%。
重點工程建設進展順利。2002年,縣內有投資額5000萬以上的在建工程7個,其中潭邵高速公路全線通車,湘中農機機電大市場已竣工開業。縣城繞城線、農網改造、永豐科技工業園、婁衡公路、潭邵高速公路聯絡線等重點工程和較大項目進展順利,按期完成了年度計劃投資。
五、交通和郵電業
交通運輸業持續增長。據統計,2002年全縣公路貨物周轉量達到51803萬噸公里,比上年增長2.5%;客運周轉量達21000萬人公里,比上年增長6.8%。年末擁有民用汽車2900輛,其中貨車2365輛,客車535輛。
郵電、通信業快速發展。2002年,全縣郵電業務總量8233萬元,比上年增長15.6%。年末固定電話用戶70298戶,增長20.3%;行動電話用戶29805戶,增長49.8%;互聯網用戶2200戶,其中寬頻網用戶291戶。
六、貿易、物價和招商引資
商品市場銷售活躍。2002年,該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0322萬元,增長7.9%,其中縣城56110萬元,增長7.8%;縣以下84212萬元,增長8%。分行業來看,批發零售額105290萬元,增長11.4%;餐飲業零售額4797萬元,增長3.6%;其他行業零售額30235萬元,與上年持平。隨著流通領域改革的不斷深化,以超市、連鎖店、專業品牌店等為代表的特色專業化較強的新型商業迅速發展,假日、黃金周消費越來越凸現。
市場物價基本穩定。2002年,該縣商品零售價格指數為99.3%,比上年下降0.7個百分點。
招商引資成效顯著。2002年,全年共引進縣外國內項目56個,境外國外項目16個;引進縣外國內資金2.37億元,比上年增長20%,其中,合同利用外資1.01億美元,引進境外資金580多萬美元,增長29%。
七、財政、金融和保險業
財政收入穩步增長。全年財政共完成一般預算收入12418萬元,增長7.8%,其中國稅部門完成1155萬元,增長1.6%;地稅部門完成3572萬元,增長1.3%;財政部門完成7691萬元,增長13.8%。財政一般預算支出28294萬元,增長25.7%。
金融機構存款增加,貸款增長。2002年末,該縣金融機構存款余額311949萬元,比年初增加44162萬元,增長16.5%;其中企業存款21451萬元,增長6%;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271400萬元,增長17.8%。年末各項貸款余額165417萬元,比年初增加10113萬元,增長6.5%,其中農業貸款余額53969萬元,增長16.5%。全年金融機構現金收入936593萬元,現金支出939398萬元,凈投放2805萬元。
保險事業發展迅速。全年保費收入6339萬元,比上年增長57%,其中財產險收入838萬元,增長10.4%;壽險收入4615萬元,增長68%。全年保險賠付額為1115萬元,其中財產險賠付600萬元,壽險賠付442萬元,分別增長3.2%和19%
2. 杏子鋪鎮的農村經濟
改革開放以來,杏子鋪鎮農業生產不斷發展,產業結構不斷優化。2005年該鎮新擴種優質雜交玉米8505畝,葯材996畝,名優水果1400畝,網箱養魚2064口,攔網養魚1450畝,豬、牛、羊的養殖在2004年的基礎上翻了一番,並建立了10多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示範基地,如龍塘葡萄基地、高光沼氣生態農業基地、中洲優質稻開發基地、溪口網箱養魚基地、龍塘天順肉牛養殖基地、大坪和嚴喬葯材開發基地、泥溪黑豬生產基地等。同時,該鎮積極支持和鼓勵農技協組織的良性發展,先後成立了杏子鋪鎮養牛協會、溪口庫區養豬協會、泥溪黑豬開發合作社等農民合作組織,形成了優勢互補,你追我趕,共同促進農業發展的勢頭。預計2005年農業總產值增加值將達到3000萬元。近段時間來,杏子鋪鎮立足自有資源,依靠科技進步,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狠抓煤炭、石膏、水泥、石灰、溪石、毛織產業的開發,工業生產得到迅猛發展。至2005年,全鎮企業已發展到數百家,年創產值近億元,成為該鎮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雙峰縣石膏礦業有限公司,為該鎮中型企業,年產石膏25萬噸。
雙峰縣珊瑚化工有限責任公司,年創利稅70多萬元。國藩溪硯工藝有限公司、水府廟溪硯工藝有限公司生產的溪硯工藝品蜚聲海內外。神手收割機廠生產的小型收割機深受廣大農戶的青睞。新飛廚具製品有限公司的產品遠銷全國各地。湘棋建材廠、測水煤礦、群力煤礦、聚珍塑料花廠、雙峰縣普輝絕緣材料廠相繼投產。婁底上峰礦業有限公司、鎢廠、金鋼石廠等企業正在動工興建之中。2005年,該鎮積極承接沿海工業梯度轉移,新引進毛織廠30餘家,新增就業崗位1000多個,成為該鎮工業發展的新亮點。 隨著工農業生產的不斷發展,杏子鋪鎮城鎮建設邁上了新台階。小城鎮開發成績斐然,睦家塘、和睦亭的小城鎮建設日新月異。該鎮人均收入和各項經濟指標都有了新的突破,一個快速發展的杏子正在崛起。 雙峰縣杏子鋪鎮國藩溪硯工藝是秉承傳統,精選溪石,精心設計,邀集能工巧匠雕琢湖湘文化名品,使長期養在深閨的溪硯,以嶄新的面貌展現在世人的面前,並且得到了中央美術學院著名教授、被譽為「東方凡.高」的油畫家、國畫家羅爾純的贊譽。
相傳,晚清重臣曾國藩讀書之時,苦無佳硯發墨,習字作文了無興趣,學業一度受阻。祖父星岡公夢見獲硯池一方,百思不解。蔣字街長壽庵老道圓夢說:「玄武有紫硯」。祖孫沿涓水北向尋至溪口,只見翠谷掛瀑,雷鳴山野,重岩疊嶂,紫氣東來。在深谷澗溪中果真覓得奇石一塊,琢成硯池。自此,國藩學業大有長進。
溪口,位於漣水中游的雙峰縣杏子境內,今天的水府廟水庫大壩,就建在溪口村的雪花灘上。溪口盛產一種遠古化石及特種石,是製作硯品的上等原料,因地而名,史稱溪石。早在清嘉慶、道光年間,溪石就頗負盛名。當年的溪口古鎮有近百號商鋪,「玉生堂」、「吉慶硯庄」等百年老字型大小,勾子船、碼頭、杏黃酒旗還有萋萋古道,使小鎮通衢四方,商賈士宦、文人墨客,或船或馬,光顧硯城。
咸豐、同治年間,國藩效命朝廷,溪硯成為他的終身伴侶。出任直隸總督時,還將溪硯作為「貢品」敬獻皇上,同治帝把玩再三,龍心大悅,置於龍案使用,溪硯從此名聲大振,滿朝文武爭相求之。
民國初年,抗日名將宋希濂將軍的父親宋樾生辦的溪硯公司,鼎盛時期有硯工二百,硯石產品遠銷東南亞,享譽海外。可惜,因戰亂公司倒閉。1958年建水庫後,古鎮全部湮滅水下 杏子鋪鎮農業持續豐收,結構不斷優化.該鎮近段時間來投入1000多萬元改善農田水利設施,確保了農業持續高產.同時依據本地資源大手筆調整產業結構,先後建立了優質稻,良種豬,網箱養魚,經果林,葯材生產基地.2000年,經縣委,縣政府研究,在該鎮建立了生態農業科技園.經過一年的建設,已初成規模,使全鎮農業正朝著優質,無公害,高效,產業化的方向邁進.
鄉鎮企業迅速發展壯大.近段時間來,該鎮立足自身資源,依靠科技進步,廣泛招商引資,狠抓煤炭,石膏,水泥,石灰,機磚,化纖產品的開發.到2000年,全鎮已發展鄉鎮企業4532家,總產值8.65億元,其中工業產值3.92億元,成為該鎮經濟的重要支柱.
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出成效.近10年投入資金1500多萬元,整修村組公路145公里,新修杏棋公路,香杏公路進行砂改油,杏溪公路進行路面硬化,交通瓶頸基本消除.興建了電視差轉台,程式控制電話裝機容量達1500門,農村電話開通率達95%;電視差轉台覆蓋全鎮村組.杏子鋪,和睦集鎮初具規模,專業市場,商業街道,工業小區,居民住宅布局合理,功能齊全,成為城鄉經濟的重要結合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