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沒有對戰爭賠付的保險公司
英國保誠一戰二戰中已經賠付了幾十萬客戶,所謂沒有的回答是不對的,前幾年許多明星去香港買保險,大部分買的就是香港保誠的叫雋生的保險產品,大陸也有保誠的保險公司,不過不出名,叫信誠人壽,是中信集團和英國保誠合資的,因為國資保險公司還很初級,所以大陸不允許獨資保險公司進入中國,而且進入中國了不允許隨便開分公司,一年只許開一家,不然國資保險公司人員混亂不堪的情況下,外資保險公司憑借服務和信譽早都佔領市場了
② 二戰前期德國剛剛開始法西斯化的時候,英法等老牌國家為什麼不壓制它德國要支付一戰時期大量的賠款,為
經歷了一戰,歐洲各國從民眾到執政者,都普遍產生了厭戰情緒,人們習慣了安寧的日子,公務員習也慣了朝九晚五的上班,大家都擔心戰爭會毀了這一切,同時英法也實行綏靖政策。當時,在他們看來德國所謂的法西斯化並不可怕,反倒認為蘇聯是洪水猛獸,但他們並不與蘇聯接壤,所以想讓逐漸崛起的德國制衡蘇聯,也就是「禍水東引」,而德國則狡猾的利用了英法的這一心理,打著反共反蘇的旗號不斷擴充軍備。因為一戰,德國的確要支付大筆賠償,除了實物,還要支付1320億金馬克的賠款(這個金額相當於今天4500億美元),但值得注意的是,這筆賠款是分期付款,到2010年10月3日,德意志聯邦銀行嚴格按照《凡爾賽條約》規定向戰勝國支付了最後一筆6990萬歐元的賠償金,賠款的總金額為3000億金馬克(類似中國庚子賠款:中國要從海關銀等關稅中拿出4億5千萬兩白銀賠償各國,並以各國貨幣匯率結算,按4%的年息,分39年還清,於是一共要還九億兩),所以賠款在當時並不會成為德國擴軍的負擔。
③ 一戰後德國到處賠款割地 憑什麼10來年他又可以發起大規模戰爭
總體來說,一戰並沒有傷及德國元氣,戰後的賠款也拉拉扯扯,再加上美國大筆援德,,形成了20年代的經濟復甦。而30年代後,納粹則利用華爾街的賭徒心理,騙取大量資本,完成軍備擴充。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協約國於1924年制定的德國賠款支付計劃。由於德國財力枯竭,加上戰勝國爭奪德國賠款的矛盾,德國按《凡爾賽和約》(見巴黎和會)支付賠款問題成為20年代資本主義國際經濟與政治中難以解決的糾紛 。根據英國提議,協約國賠款委員會於1923年11月增設兩個專門委員會,一個研究平衡德國預算和穩定德國金融之方法 ,一個調查德國資本外流情況並設計引回的方法。兩個專門委員會以美國銀行家C.G.道威斯為主席 。12 月由法、比 、意、英 、美5國代表組成的國際專家委員會赴德調查 ,研究德國賠款問題。1924年4月9日道威斯擬定一項解決賠款問題的計劃,史稱道威斯計劃。該計劃經同年7月16日~8月16日之倫敦會議 (英、法、意、日、比、希、葡、羅、南、美參加)討論並通過,同年9月1日生效。該計劃企圖用恢復德國經濟的辦法來保證德國償付賠款。主要內容是:由協約國監督改組德意志銀行,實行貨幣改革,並由協約國貸款 8億金馬克(摺合1.9 億美元)以穩定其幣制,在賠款總數尚未最後確定的情況下,規定德國賠款年度限額,即由第一年(1924~1925) 10 億金馬克開始,逐年增加,到第五年 ( 1928 ~1929 )增至年付25億金馬克;德國支付賠款的財源來自關稅、煙酒糖專賣稅、鐵路收入及工商企業稅;發行110 億金馬克鐵路公債、50億金馬克工業公債;德國的金融外匯、鐵路運營以及稅捐徵收事務受國際監管。德國以法、比兩國從魯爾撤軍作為接受賠款計劃的條件 。1924年8月16日,計劃被雙方接受。道威斯計劃的執行,對20年代後半期德國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1924~1929年德國支付賠款110億金馬克,獲得外國各種貸款約210億金馬克。1928 年德國聲稱財政瀕於破產,無力執行該計劃。1930年為揚格計劃所取代。 「道威斯計劃」是道威斯高超的經濟、政治才華的結晶之一,也是一戰後美國邁向「獨立的世界主義」政策的重要一步。1921年3月4日,共和黨人沃倫·G·哈定就任美國29任總統,並宣誓美國決不捲入外國的紛爭。4月12日,哈定又在國會聯席會議上說,美國「將不參加國際聯盟」。但同時,這位總統又保證,他的政府將與那些想組成一個他認為非政治的國家聯合體,以及想使慘遭蹂躪的歐洲國家復興的外國政府合作。這就是說,哈定政府的所謂「不捲入」和「不參加」,不過是要以美國的方式對歐洲施加影響罷了。因為他們知道當時美國還不具備控制「國際聯盟」的「能力」,但也清楚美國已具有的影響力,不參與歐洲事務顯然是不可能的。這就是「道威斯計劃」產生的美國大背景。 作為解決德國賠償問題的方案,「道威斯計劃」的產生及其得以實施還有更具體的背景。眾所周知,「計劃」不僅結束了德國經濟的混亂狀態,解決了德國繼續賠償的一系列技術性問題,而且也使美、法等圍繞德國賠款問題的矛盾、斗爭以及相持狀態得到了大大緩解。再一個問題就是20年代德國對協約國的戰爭賠償問題和戰後協約各國對美國的戰債償還問題聯系在了一起。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歐洲各國欠美國的戰債共達103億4千萬美元。其中英國為43億,法國為34億,義大利為16.5億美元。雖然《凡爾賽和約》規定英、法等可以從德國得到戰爭賠償,但同時要償還美國的債務。所以主張將賠款和戰債問題聯系起來討論。1920年5月,英、法兩國政府首腦發表聲明,主張同時一筆勾銷對美國的戰債和對德國的賠償要求。當德國財政、經濟狀況進一步惡化,已無力償還協約國的賠款,英、法等在德賠款問題的矛盾也日趨尖銳之時,1922年8月1日,英國外交大臣貝爾福向法、意等六個協約國發出照會——即著名的「貝爾福照會」,提出英國「准備放棄對德國賠償的一切未來權利和對戰債償付的一切要求。只要這一放棄成為一項使此重大問題能作為一個整體來處理的……總計劃的一部分。」言外之意,是要求美國一同作廢棄戰債要求的努力。12月26日,法國操縱的巴黎會議決定對德國實施制裁之時,29日美國方面發出了「參與」的信號。這一天,美國務卿查爾斯·艾文斯·休斯在康涅狄格州紐黑文對美國歷史學會發表重要演說,指出應由一個「公正的」國際專家委員會來研究德國的賠償問題,包括對德國的償付能力作出新的估計。並且表示,美國公民將會參加這個委員會的工作。1923年1月11日法,比軍隊佔領魯爾後,英、法在德國問題上的矛盾更加尖銳,德國也停止了對英、法等國的賠償。乘此機會,10月11日美國總統柯立芝對報界聲明,休斯的紐黑文演說所表述的立場仍然有效,同時也反對將戰債與賠款聯系起來討論。英國贊同組成專家委員會重新討論德國的賠償問題。為了迫使法國就範,英國聯合美國對法國施加各方面的壓力,致使賠委會於1923年10月15日在巴黎宣布C·G·道威斯和歐文·D·楊格為調查德國財政情況的美國專家,後組成了道威斯領導的專家委員會。其後,英,法在美國的壓力下取消了德國賠款。
第一戰、華爾街在柏林的勝利----文明的掠奪:
一次大戰後,大量的美國公司在德國做各種投機生意,當然這些投機公司主要是華爾街的金融巨頭們控股,英法美諸國要求德國支付數額巨大的戰爭賠款,但是剛剛從戰爭中走出來的德國,顯然無法籌集這批款項,於是只好全力開動印鈔機,就這樣,歷史上最瘋狂的金融災難在德國發生了,超級通貨膨脹席捲整個國家。當在德國人被超級通貨膨脹洗劫得一貧如洗時,華爾街和英國的金融家們卻在熱火朝天地發著大財。��
如此可怕的通貨膨脹猶如"巨大的財富收割機",在德國貨幣劇烈的貶值過程中發生了大規模的財富轉移。與以往任何武力驅動的赤裸裸的掠奪相比,這種轉移更文明也更殘酷。「任何一個手上有一些美元或英鎊的外國人,在德國都可以生活得像國王。幾個美元可以使人過得如同百萬富翁一般。外國人蜂擁而至,四處以便宜得令人難以置信的價格, 搶購(德國人的)家庭財富,不動產,珠寶和藝術品。"
巨大的社會財富遭到瘋狂的無形洗劫,無數德國人傾家盪產,美元或英鎊的購買力被成無數倍的放大,巨大的財富在這美元英鎊與馬克間的狂跌和暴漲過程中,悄然易手。凱恩斯洋洋得意的說道,"用這種辦法(超級通貨膨脹)可以任意剝奪人民的財富,在使多數人貧窮的過程中,卻使少數人暴富… 這個過程潛在地積聚了各種經濟規律中的破壞因素,一百萬人中也不會有一個人看得出問題的根源。"
但是,他說錯了,此時,在巴伐利亞的監獄里,一個未來的惡魔就提到:「黃金本位和貨幣對比是造成德國人民災難的根源。」
第二戰、相互利用的交易----奸商和魔鬼:
胡佛總統在解決德國任何債務解決方案都會首先徵求法國的意見,於是他在金融家圈子裡失寵了,於是,他下台。
為什麼呢?
在賠償問題上,法國的態度是如此的讓華爾街的巨頭們難過,法國政府在德國賠償問題上的高壓政策使得美國的貸款和投資在德國和奧地利有相當一部分被德國當局凍結了,而且法國得到了德國賠償的主要部分,而這些錢的最終來源是華爾街,這樣,華爾街的錢就通過德國流到了法國,而德國卻無法償還美國錢,彷彿按次投資,金融巨頭們的錢就在無形之中化為無有。看法國越來越不爽的華爾街銀行家們在1929 年召開會議,摩根系、洛克菲勒系的銀行家和美聯儲的超級金融訛詐專家們聚在一起,商議該如何使德國從法國的高壓之下"拯救"出來。會議達成一致意見,必須通過一個強有力的人物來達到這個目的。這個被選中領袖就是希特勒。西德尼受命去和希特勒進行接觸。
在初次會議上,華爾街銀行家開出的條件是"主張進攻性的外交政策,煽動報復法國的情緒",希特勒的要求則更不含糊,只要給1億馬克,什麼都答應。西德尼把希特勒的報價傳回銀行家們,巨頭們覺得希特勒太貪心了,1億馬克元實在高得離譜,他們提出降低一半的反報價。還未成氣候的希特勒也不計較,立即答應下來。
1931 年10月,華爾街的銀行家召開了又一次會議,與會者還有英格蘭銀行的董事長諾曼。他們認為花在希特勒身上的1000萬美元已經夠多了,於是會議最終決定進一步支持希特勒。期間,華爾街為希特勒支付了足夠的金錢以使其可以擴大沖鋒隊的武裝和政治影響。��
1933年2月27日,德國國會縱火案發生,希特勒向銀行家們提出還需要至少1億馬克來完成最後的奪權行動,華爾街支付了5900萬馬克。
於是,希魔當上了德國的獨裁者。
第三戰、被惡魔敲骨吸髓的敲詐----僅僅只是做嫁衣: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任命為德國總理,離開盈利飽和的本國市場,華爾街資本開始在德國大量投資,希望收回他們在希特勒身上下的本錢。
而作為缺乏最起碼的經濟實力的德國總理的希某人則毫不客氣地利用他們的錢重振德國的經濟,並充分調度自己的騙人天賦給予他們美好許諾。摩根系的美國通用電氣總裁歐文,聯合歐洲投資公司最主要的金融投資者。從1924 年到1931 年,華爾街總共向德國提供了1380億馬克的貸款,而德國在此期間總共僅支付了860億馬克的戰爭賠款,所以德國實際上是得到了一筆美國資助的520 億馬克的巨額金融資助,整個德國軍事工業得以迅猛發展。��
更離譜的是,在希魔的誘惑下,自以為精明的金融巨頭們,除了在紐約商業票據貼現市場上對德國工業提供低息的短期融資,還不惜將大量的黃金儲備直接運往德國。
而希特勒也實行了金融制度改革,其中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從德國私有中央銀行手中收回了貨幣發行權。在擺脫了以國債為抵押才能發行貨幣的低效率高消耗程序之後,在華爾街資本的幫助下,德國的經濟瘋狂上升,德國的失業率在1933 年時高達30%之多,到1938 年竟然出現了勞工緊缺。
"本屬於美國銀行儲戶的數量巨大的金錢被送給了德國,而且沒有任何抵押。美聯儲委員會和美聯儲銀行僅僅是靠德國人的商業票據就發放美國貨幣。幾十億美元的資金被注入進德國的經濟體,這個過程到今天仍在繼續。德國廉價的商業票據在這里(紐約)被定價和延期,被抵押的是美國政府的信譽,而支付費用的是美國人民。1932 年4 月27 日,美聯儲運出了價值75 萬美元的本屬於美國人民的黃金給德國。一個星期之後,另外30 萬美元的黃金以同樣的方式運往德國。僅在5 月中旬就有高達1200萬美元的黃金被美聯儲委員會和美聯儲銀行運往德國。幾乎每個星期都有駛往德國的黃金運輸船。主席先生,我相信美國銀行的儲蓄者有權知道美聯儲用他們的錢在干什麼。"
--------議員麥克法丹質疑美聯儲主席問話
但是希特勒則完全沒有與華爾街大亨們合作的誠意,因為希特勒認為,「只要國際貨幣制度還是以黃金為本位的,則一個能夠壟斷黃金的國家(美英)就能使缺乏黃金的國家(德國)屈服,它所用的手段就是吸干其外匯來源,迫使它們必須靠借貸來維持生產。」
為此,希特勒提出他的理論,他說:「一個國家並不靠貨幣的表面價值來維持生活,而是要靠真正的生產,而生產才能使貨幣獲得價值。生產才是貨幣的真正准備,銀行保險箱中存滿了黃金並無意義。」
所以他玩了一個無比陰損的手段:1,以生產為德國貨幣的基礎,而不以黃金為本位。2,用直接易貨的方式來進行進出口貿易。3,停止所謂「外匯自由」,即准許在貨幣方面實行賭博並按照政治情況,把私有的財產由國移到彼國。4,當有了可以工作的人力和物資時,就製造貨幣,而不向外國借債。由於當時(現在也是)國際金融主要獲利的方式就是向經濟困難的國家放債營利,希特勒的新經濟政策對之便如當心一劍。
而這種政策就是將德國的經濟還款以物品出口為手段,用美英金融大亨們資本扶植起來的德國工業生產出來的產品去賺美英的錢,將振興德國經濟的經濟負擔巧妙地轉嫁到西方各國的身上,而西方各國則因為其擁有利用美英資本建立起的強大武力而無可奈何。
於是美國國務卿赫爾憤怒的說:「真的沒有比希特勒更加無恥的了。」
四、納粹德國的崛起---西方世界的經濟犧牲:
於是,德國不僅完全擺脫了自1923 年以來超級通貨膨脹帶來的經濟災難,也從席捲全球的嚴重衰退中第一個快速恢復過來,以驚人的速度裝備起來歐洲最強大的武裝力量。
而這一切,都是以西方列強的經濟大衰退為代價的,世界第一強國美國又因為希特勒的金融轉嫁陷入了1929年以來又一次金融大衰退的泥沼,失業率上升到17%,英法諸國更是因此中苦苦掙扎。直到1941年美國直接參戰,美國的經濟狀況才得到根本扭轉。
當納粹德國一排排嶄新的現代化工廠建立起來的時候,武裝了強大的軍隊,美英法諸國卻在大衰退中,勉強維持著銹跡斑斑的生產車間,難怪美國議員麥克法丹痛斥華爾街銀行家和美聯儲拿著美國納稅人的金錢去資助德國的經濟戰爭機器,可是,他不知道的是,這些巨頭們也是受害者之一。
1939年9月1日,希魔趁西方處於經濟低潮時,憑借強大的武力,發動了戰爭,世界進入了死亡的漩渦。
德國的保守勢力、英國的貴族、美國的金融家和俄國的布爾什維克都曾無一例外的企圖利用魔鬼達到自己的目的,而他們這樣做得唯一結果就是最終為魔鬼所欺騙。
就像一個哲人說的那樣:
當你想利用魔鬼的時候,實際上你已經成為他的奴隸!
④ 人壽保險賠付最快的保險公司
如果你想購買保險產品,建議考慮香港英國保誠!
英國保誠作為全世界歷史最古老的保險公司,賠過一戰及二戰,賠過泰坦尼克號,賠過黛安娜王妃車禍,還首創兒童保單。
保誠是世界上唯一未被拆分,未被更名的保險公司。
保誠是全港首創重疾險的公司,百年來從未開設銀行與染指金融行業,一直專注保險業,只為給客戶更穩健的保障,更有信心的回報。
因為專注、專一、專業,所以才能經受得住歷史的考驗,170年在各種金融海嘯中跨越風雨,屹立不倒。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⑤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一艘英國籍船舶被德國所捕獲,保險人支付了賠款,並接受了委付,數年後,該船歸還原主
不需要。保險人接受委付後,取得被委付財產的全部權利和義務。在這種情況下,保險人有權處理殘余標底而獲取其全部收益,即使收益大於保險人賠付被保險人的保險金額,也無須將其差額退還被保險;同時,保險人還需要承擔由於所有權轉移而相應的義務。
⑥ 保險公司不夠錢賠怎麼辦
《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 第八十七條 保險公司不能支付到期債務,經保險監督管理機構同意,由人民法院依法宣告破產。保險公司被宣告破產的,由人民法院組織保險監督管理機構等有關部門和有關人員成立清算組,進行清算。
第八十八條 經營有人壽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被依法撤銷的或者被依法宣告破產的,其持有的人壽保險合同及准備金,必須轉移給其他經營有人壽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不能同其他保險公司達成轉讓協議的,由保險監督管理機構指定經營有人壽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接受。
⑦ 概括一戰前德國社會保險制度的特點
特點:在歐洲最早實行;立法實施;保障范圍廣泛,以社會承擔為主。歷史作用:有利於緩和社會矛盾,穩定政局;有利於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⑧ 英國保誠集團在二戰後賠付了多少人多少錢信誠保險課只講到一戰賠付23萬英國人,二戰呢
按照常理,保險公司賠付這么多,它根本活不到二戰.
⑨ 萬一戰爭了保險行業還存在么,我們投保人的利益還有么
萬一發生戰爭和暴亂,國內目前只有中信保誠人壽保險公司是對戰爭賠付的。
⑩ 二戰英國保誠賠付了多少客戶,賠了多少為什麼信誠的保險課只提到一
二戰中全額理賠了11萬件的死亡賠付,沒查到賠多少錢,不過如果真是這個數,保守估計在110萬英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