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怎麼說,之前有一些代理人沒有給客戶講明保險合同,其實我們購買保險的時候必須明白三件事,我買的那類保障,都保什麼什麼不保,年交多少交多久,比如我們只購買了重疾險,沒有意外,那麼意外出險肯定不陪,所以建議別出售裸單,還有保險合同下來會有十天猶豫期,仔細看看保險合同,是不是跟代理人之前說的講的一樣,
Ⅱ 身邊很多人買了保險都被拒賠了,保險公司是靠拒賠掙錢嗎
我買過保險哦,也有一些朋友是做保險的。一開始我也聽說了很多關於拒賠的事情,反正就搞的買保險有點慌!後來自己買保險怕被坑,特意去多寶魚上面學習了一段時間的保險知識,最後發現保險的理賠出現問題,多數是因為在健康告知這一塊沒弄清楚,有的人甚至是帶病投保,如果是這種故意隱瞞了病情買保險的,還指望人家保險公司會陪你么?保險公司又不是傻子。還有一種情況跟代理人有關,有些個不負責的代理人只想著忽悠客戶買保險,什麼情況下能賠,什麼情況下不能賠,完全就沒說清楚,誤導客戶,最後導致沒有理賠的。還有一種情況是屬於保險公司雞賊的條款,比如大的段落里寫上,發生了這些情況可以賠,然後在特別小的字上做文章,說在某些情況下就不賠,結果大家粗心也沒看仔細條款,尼瑪就買虧了。哎,買保險真的不是你有錢就會買保險的事,多網上看看保險類的文章吧。
Ⅲ 保險公司怎麼賺錢
——看美國電影《造雨人》
電影的大意是:一個年輕的工人患了「白血病」,他的母親先後七次向保險公司申請「治療賠償」;保險公司的理賠員七次拒絕,並在最後的一次復信中連續用了三個「蠢貨」;因為這個家庭很困難,所以無力請律師,一位剛剛拿到律師「資格證」的年輕律師願意免費為他打官司,待勝訴後取三分之一賠償為報酬。
法庭上,保險公司請了一位資深的「大律師」,而且還有公司的幾位資深的「理賠員」;那位年輕律師只有一位六次考試也沒拿到資格證的「老律師」當助手。老律師曾經對年輕律師說:律師就是「造雨人」,官司贏了,那錢就像「下雨」一樣掉下來。
開庭後,年輕律師師怒斥保險公司「像派發報紙一樣向『低收入』人群發保險單,而當『受保人』理賠時再千方百計地拒絕」,據此向保險公司提出「懲罰性索賠」一千萬美元,並申明這筆錢捐給科研機構做治療白血病的研究經費。保險公司的「大律師」列舉了許多不利於「年輕律師」的證據,擺出了拒絕賠償的理由,而且「陪審團」也傾向保險公司。可是,年輕律師拿出了保險公司的《員工手冊》,其中《第二十一章》明確規定:「理賠員」第一次接到理賠申請一定要拒絕;收到六七次申請後再轉給「審查員」;一年後當事人會主動放棄;他們想不到請律師;等等。另外,法官應年輕律師的一再要求,傳喚保險公司的「總裁」在法庭上承認他對業務員說過的話:「如今的醫療技術可以醫治白血病,所以可以開展此項保險」;總裁還承認:「每年收到索賠一萬一千多例,拒賠的九千多例」。此時,那位患病的年輕工人已經去世。
最後,陪審員做出裁決:保險公司賠償逝者家屬直接損失16萬美元,外加懲罰性賠償五千萬美元。
第二天,保險公司的總裁與夫人在機場被攔截,理由是「外出度假卻沒有預定任何旅館」。
又過了幾天,那家保險公司宣布「破產」。
最後,年輕律師對逝者的母親說:「對不起,你一分錢也拿不到,因為那家保險公司破產了」,那位母親說「你也一樣」,年輕律師說「我已經辭職,去做法律學教師」。
說明:上面說的是「商業保險」,它與國家的「社會保險」有本質的區別:前者為了商業利益,後者為了平均福利。
Ⅳ 保險公司每年要理賠那麼多錢,它究竟是靠什麼賺錢的
就是靠投保人所交的投保費用來盈利的,不是每個投保人都會發生所投保險需要保障的問題,那麼就可以將這些沒出現問題的人所投保險的資金,用於支付其他出現問題的人所投保險的賠償金,而其他剩餘部分則用於公司正常運營以及公司盈利。
當保險事故發生率特別低的時候,保險公司也會相應的放寬門檻。比如在醫療保險方面,往往很多60歲以上的人都不能投。因為他們出險率實在太高了,所以保險公司往往可能面臨賠償的風險,但是如果是極少概率發生的疾病單獨來投的話,那麼就算是六七十歲以上的人都可以投。
Ⅳ 保險公司正式理賠做哪些工作收入高不高怎麼掙錢
理賠的事比較多,一是查勘定損、二是接受客戶理賠、三是理賠決算的。不知你是哪一部分。收入還是可以的。
努力 學習,專研業務 。
Ⅵ 買了保險若干年後預測的風險沒有出現 然後保險公司會退回保費,那麼保險公司拿什麼賺錢
保險公司是將你的錢拿出去投資例如債券股票等,退回保費,理賠,公司運營,代理費等外還是有一定收益的.因為理賠是小概率事件,而公司運營等經過均攤也很小,所以還是有收益的.你沒有看到平安,人壽都賺很多
Ⅶ 剛買了弘康的重疾險,但朋友告訴我小保險公司都是靠拒賠賺錢的,這是真的嗎
深藍君身邊很多朋友都有跟你一樣的想法,認為保險公司是靠惡意拒賠賺錢的,這樣本該賠出去的錢,就留在保險公司自己腰包里了。
老實說,深藍君也能理解這種想法,但是靠這種手段賺錢的保險公司,絕對是經營不下去的。
對保險公司來說,打開門做生意,理賠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甚至在產品推出市場前,保險公司就已經預估過需要賠付多少錢,這些成本早就算到我們的保費里了。
保險理賠的原則是:不惜賠、不錯賠、不濫賠,並不靠拒賠賺錢。
保險公司的主要利潤來源主要來自三差:死差、費差和利差。
1、死差
當保險預期的賠付額與實際的賠付額之間,出現一定的差值時,就產生了「死差」。
比如,保險公司在設計產品時,預估 100 個人里會死 10 個,而實際情況死了 8 個人,那麼保險公司就賺了 2 個人的保費;
反之如果死了 12 個,保險公司就要自己掏腰包了。 2017 年,歷時 10 年,新的生命價值表發布,也為保險精算師在產品定價時提供了一個發生概率的參考。
2、費差
「費差」即公司預估的成本與實際支出之間的差異。主要包括了銷售的傭金、場地費、人員工資等,如果實際花費比預期要少,那麼這一塊就可以盈利。
比方說保險公司今年預計成本是 1000 萬,因保險公司人員架構優化減員增效,年底實際只花費 800 萬,這差額的 200 萬也就成了收入來源之一。
3、利差
保險公司用我們的錢去投資,如果收益比較好,就會產生「利差」,即預定利率和實際投資利率之間的差異。
如果實際投資利率低於預定利率,很可能會帶來慘重的損失。
1996 年就曾經出現過,保單預定利率過高,而投資回報率太低,導致許多保險公司陷入連年虧損的境地,據說有的公司虧空了近 800 億。
一般來說,預定利率越高,對消費者來說,保費就越便宜;但對於保險公司而言,也就意味著需要更高的投資收益,才能盈利。目前各大公司的產品保障范圍越來越廣,隨著市場的競爭,產品的價格也不斷降低。
因此通過死差和費差賺取的收益越來越少,利差反而成為保險公司的主要來源,為什麼這么說呢?
以長期險為例,保險公司每年都可以源源不斷地獲得保費收入,持續穩定的現金流是獲得收益的基礎,假如 100 億元的可投資保費,獲利 1% 就是 1 個億。這才是保險公司收入的大頭
深藍君還聽過一些誤解,說保險公司會通過惡意拒賠來獲利,這種想法是非常初級的。 保險公司都很在意自身的品牌聲譽,每天都發生很多理賠,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只要營業理賠就是天經地義的事。
事實上,理賠就是最好的廣告。保險公司都十分注重自己的公眾形象。如果發生惡意拒賠,對品牌價值的傷害是無法估量的
希望這個回答可以幫助到你,也可以幫助到你的朋友,正確對待保險,不要浪費了被保險保護的機會。如果還有任何疑問,歡迎給深藍君留言,或者到深藍保官網查詢相關的保險科普和產品原創文章。
《2018保險公司投資收益分析,什麼是三差?保險公司盈利模式解讀》
《哪家保險公司的理賠又快又好?看完這6點就懂了》
《詳解19家保險公司真實理賠數據!哪家公司容易被拒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