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臨汾駐地網路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臨汾駐地網路科技有限公司是2017-09-28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洪洞縣淹底鄉大孔寨村。
臨汾駐地網路科技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14MA0JM7BU9W,企業法人賈軍,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臨汾駐地網路科技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增值電信業務;互聯網信息服務;安全技術防範系統;衛視電視技術服務;區域網建設;無線傳輸覆蓋技術服務;駐地網運營安裝技術服務;智能化業務、網路工程項目:技術設計、安裝;住宅室內裝飾裝修;室外裝飾裝修;線路、管道的安裝及維護;農機服務;零售:化肥、農作物種子;農葯經營(不包括高劇毒農葯);蔬菜、花卉、水果的種植及銷售。(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臨汾駐地網路科技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❷ 要一份臨汾市的簡介
臨汾地處太原、鄭州、西安三個省會城市連接中點,區位優勢突出,交通通訊便捷。該市歷史悠久,是華夏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和黃河文明的搖籃,有「華夏第一都」之稱;該市是華北地區重要的糧棉生產基地,盛產小麥、棉花等,素有「棉麥之鄉」和「膏腴之地」美譽;該市已形成多元產業體系,是山西省新型能源和工業基地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市自然資源豐富,是中國三大優質主焦煤基地之一;該市非物質文化種類繁多,有蒲州梆子、威風鑼鼓等多種民間藝術形式,被譽為「梅花之鄉」、「剪紙之鄉」和「鑼鼓之鄉」。
中文名稱: 臨汾
行政區類別: 地級市
所屬地區: 中國華北
下轄地區: 堯都區、侯馬市等17個縣區
政府駐地: 堯都區
電話區號: 0357
郵政區碼: 041000
地理位置: 山西省西南部
面積: 20275平方公里
人口: 4316612人(2010年)
氣候條件: 溫帶大陸性氣候
著名景點: 壺口瀑布、洪洞大槐樹等
機場: 喬李民航機場
火車站: 臨汾站
車牌代碼: 晉L
目錄
地理環境地理位置
地形地貌
氣候條件
自然資源土地資源
水利資源
礦產資源
生物資源
歷史沿革建置沿革
人文歷史
行政區劃
民族人口民族
人口
黨政領導市委領導
人大領導
政府領導
政協領導
經濟建設概況
農業
工業和建築業
固定資產投資
能源
國內貿易
對外經濟
郵電旅遊
金融
社會事業文教科技
科學技術
衛生體育
生活保障
交通情況
資源環境和安全生產
景區景點
出名人物
特色產品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地形地貌
氣候條件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水利資源
礦產資源
生物資源
歷史沿革 建置沿革
人文歷史
行政區劃
民族人口 民族
人口
黨政領導 市委領導
人大領導
政府領導
政協領導
經濟建設 概況
農業
工業和建築業
固定資產投資
能源
國內貿易
對外經濟
郵電旅遊
金融
社會事業 文教科技
科學技術
衛生體育
生活保障
交通情況
資源環境和安全生產
景區景點出名人物特色產品展開 編輯本段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臨汾市地理位置圖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
臨汾市[1]位於山西省西南部,東倚太岳,與長治、晉城為鄰;西臨黃河,與陝西省隔河相望;北起韓信嶺,與晉中、呂梁毗連;南與運城市接壤。地理坐標為北緯35°23′~36°57′,東經110°22′~112°34′之間,南北最大縱距170多平方公里,東西最大橫距約200公里,總面積20275平方公里,佔山西省13%。臨汾「東臨雷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達幽並」,地理位置重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2]
地形地貌
臨汾市地形輪廓大體呈「凹」字型分布,四周環山,中間平川,全境分山地、丘陵、盆地三大地形單元。其中,平川面積佔19.4%,丘陵面積51.4%,山地29.2%。臨汾盆地縱貫臨汾市中部,將整體隆起的高原分為東西兩部分山地。東部由北向南為太岳山、中條山,西部是呂梁山脈,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最高處太岳山霍山主峰,海拔2346.8米,最低處鄉寧縣師家灘,海拔385.1米。境內有黃河、汾河、聽水河、沁河、澮河、鄂河、清水河7條河流和郭庄、龍祠、霍泉三大名泉。[2]
氣候條件
臨汾市地處半乾旱、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期。氣溫的特點是冬寒夏熱。臨汾市氣候的主要特徵是:冬季寒冷乾燥,降雪稀少;春季乾旱多風,秋季陰雨連綿;夏季酷熱多暴雨,伏天旱雨交錯。2005年臨汾市氣候特點是:降水正常,氣溫偏高,日照正常,光、熱、水主要氣象要素對農業生產利弊皆有,屬一般欠收年景。極端事件頻頻發生:冬春連旱為困擾年度農作物生長的一大特點;夏季高溫日數較多,最高氣溫超過了近50年極值;降水時空分布極為不均,除5月略偏多、9月特別多外,其餘月份降水偏少,秋季出現連陰雨天氣。臨汾市極端最高氣溫42.3℃,極端最低氣溫-25.6℃。臨汾市平均降水量527.4毫米,最大降水量為安澤,年降水量682毫米,最少降水量為蒲縣,年降水量385毫米。[2]
編輯本段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臨汾市土地總面積20275平方公里,受水熱條件影響,臨汾市土壤發育較完全,形成深重粘化層,養分含量較為豐富。臨汾市普遍分布的地帶性土壤類型為褐土,此外還有草原草甸土、棕壤土、沼澤土等幾種類型。臨汾市土地資源豐富,穩產高產肥沃耕地分布集中,由於「二川三山五丘陵」,土地類型多樣,宜林草面積大。但森林覆蓋率低,水土流失較為嚴重。臨汾市後備土地資源仍較為豐富,大量的鹽鹼荒地、沙荒地、沼澤地可改良開墾為農林牧用地,但需要排水、治河、修建擴岸工程,開發投資很大。[3]
水利資源
臨汾市有大小河流200餘條,均屬黃河水系。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黃河幹流、汾河和沁河。黃河幹流位於臨汾市西側,為晉、秦天然分界線,全長174公里,流域面積7739平方公里。汾河縱貫全境中部,流域面積10286平方公里,是臨汾第一大河流。沁河是臨汾含沙量最小的河系,全長95公里,流域面積2288平方公里。河流以季節性河流為主,徑流量多集中在汛期的7~9月,故形成雨季排洪,旱季斷水。在地域分布上,山區大於平川,東山大於西山。 臨汾市水資源總量18.9億立方米,其中,河川徑流量14.8億立方米(含泉水3.14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4.1億立方米。平均地面水入境量10.2億立方米,泉水入境量2.5億立方米,水資源人均佔有量540立方米,屬於水資源十分貧乏的地區。[3]
礦產資源
臨汾市區遠景圖2
[4]臨汾市礦產資源豐富,能源工業發展潛力巨大。已探明的礦種有38種,其中燃料礦產2種、金屬礦產12種、非金屬礦產24種,煤、鐵、石膏、石灰岩、白雲岩、膨潤土、花崗岩、大理石、油頁岩、耐火粘土等在省內及中國均占重要地位,礦產資源綜合優勢度為0.73,在山西省11個市中居第二位。首屈一指的煤炭資源,儲藏面積1.54萬平方公里,總儲量960億噸,主要煤種有主焦煤、氣肥煤、貧煤、瘦煤、無煙煤等,其中鄉寧主焦煤為中國三大主焦煤基地之一,且煤層厚,埋藏淺,易開采。鐵礦是臨汾市第二大礦產資源,總儲量4.2億噸,其中磁鐵礦儲量1.8億噸,富礦比例高,佔山西省富礦的70%以上。大理石儲量1.5億立方米,石英儲量2000萬噸,石膏的遠景儲量為234億噸,被譽為「有千種用途粘土」的膨潤土分布在臨汾市永和、大寧、吉縣。臨汾市原煤產量佔山西省8.3%,洗精煤產量佔山西省22.1%,機焦產量佔山西省32.5%,生鐵產量佔山西省37.2%,是山西省能源重化工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3]
生物資源
據臨汾市政府門戶網資料顯示,臨汾市植物資源豐富,除農作物外,已調查到的種子植物有606種,分屬97科、386屬,佔山西省植物區系總種數的62.1%,總科數的81.7%,總屬數的79.3%。在植物分布上,東南山區丘陵地帶以油松和華山松占優勢;東部山地以沙棘、荊條等次生灌草叢植被為主;太岳山區以油松、遼東櫟林及次生灌草叢植被為主;臨汾盆地以冬麥、棉花等農作物栽培為主;呂梁山以油松、白皮鬆、遼東櫟林及次生灌叢植被為主;西部黃土殘塬丘陵植被區以灌叢和草叢為主。臨汾森林面積較為貧乏,臨汾市森林覆蓋率26.3%。其中,天然林面積36.98萬公頃,人工林面積36.98萬公頃,木材蓄積量86.58萬公頃,天然草地面積51萬公頃。 臨汾市野生動物種類豐富,陸棲脊椎動物300餘種,佔山西省總種數的74%,其中,鳥類243種,獸類45種,爬行類8種,兩棲類4種,分別佔山西省總種數的81.1%、6l%、44.4%和29%。在臨汾市動物種類中,屬國家一類保護動物的有白鶴、黑鶴和褐馬雞3種;二類保護動物有金錢豹、原麝、大天鵝、鴛鴦;三類保護動物有青羊、大鴇、金雕、玉帶海雕等。[3]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建置沿革
臨汾市區遠景圖3
[5]臨汾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帝王世紀》稱:「堯都平陽」(即臨汾)。《禹貢》分天下為九州,平陽為冀州之地。冀州處九州之中央,故稱「中國」,「中國」一詞由此而來。西周時期,周成王封弟叔虞於唐(即翼城),因唐境內有晉水,叔虞之子燮父「易唐為晉」。春秋屬諸侯國晉,晉文公北方稱霸時,晉國的中心就在曲沃、侯馬、襄汾一帶。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韓建都平陽。秦改分封制為郡縣制,中國劃為36郡,屬河東郡。西漢劃中國為103郡國,屬河東郡司隸部轄。公元247年(三國魏正始八年)置平陽郡。公元309年(西晉永嘉三年),劉淵建漢,都平陽。北魏孝昌中置唐州。公元583年(隋開皇三年),置臨汾郡,臨汾得名一直沿用。唐實行道、府、州、縣制,公元618年(武德初年)為晉州。公元1116年(北宋政和六年),始置平陽府,轄臨汾、汾西、洪洞、岳陽、鄉寧、趙城、霍邑、浮山、冀氏、和川10縣及隰、吉、絳3州。元實行省、路、府(州)、縣四級制,為中書省山西宣慰司晉寧路(治臨汾)。明清重置平陽府,統領35州縣,包括臨汾、運城兩市及晉中市靈石縣和呂梁地區石樓縣。公元1914年(民國3年),廢府設道,以道轄縣,臨汾、洪洞、趙城、襄陵、汾城、曲沃、安澤、浮山、翼城、鄉寧、吉縣、霍縣、汾西、隰縣、蒲縣、大寧、永和等17縣屬河東道管轄;1927年,廢道直屬山西省。抗日戰爭初期,臨汾為山西省7個行政區中的第6區。1937年11月,山西省政府遷到吉縣。日偽統治時,為冀寧道。抗戰勝利後,屬太岳區。1948年5月17日臨汾解放。1949年2月成立晉南區,屬陝甘寧邊區政府,同年9月1日改屬山西省。1950年1月6日成立臨汾專區。1954年同運城專區合並為晉南專區(駐臨汾),轄29縣。1970年專區改地區,晉南專區又按原建制劃分為臨汾、運城兩地區。1978年設臨汾地區行政公署,轄臨汾、侯馬2市和16縣。1983年臨汾縣和臨汾市合並為臨汾市。2000年11月1日撤地設市,成立地級臨汾市。[6]
人文歷史
丁村人 大約10萬年以前,臨汾就有「丁村人」繁衍、生息。1954年,在襄汾縣城南丁村一帶的古代汾河砂礫層中發現了3枚十—二三歲兒童的牙齒化石,2000餘件丁村人打造的石器,以及與丁村人同時生存的28種哺乳動物化石。1976年又在同一地點發現了1個兩歲幼兒的右頂骨化石。專家斷定,丁村人的體質形態比北京人進步,時代晚於北京猿人而早於新人,是介於北京猿人和黃種人之間的中間環節,具有與現代人相似的性質。丁村人使用的石器以石片石器為主,類型有厚尖狀器、砍砸器、刮削器、小尖狀器和石球,比較規則定型,用途已有明顯分工。尖狀器是丁村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石器類型,稱為「丁村尖狀器」。丁村人生活的時代是舊石器時代,那時的氣候溫暖、潮濕,汾河水大而清,兩岸有寬闊的草原,山上有茂密的森林。丁村人在同大象、犀牛、熊、鹿、羚羊等動物的斗爭中生存著,過著狩獵和採集的集體生活。生存的需要,不斷提高著他們改造大自然的能力。在漫長的歲月里,他們的足跡遍及整個汾河流域。[7] 棗園稼穡 大約7000餘年前,從歷山轉輾而來的一支群體,落腳在翼城縣北撖鄉棗園村。由於這里優越的生活生產環境,導致了人類歷史上一次偉大的革命一產生了原始的種植業,發明了半地穴窩棚式房子。他們放火燒荒,開闢田園,種植粟黍,挖制窖穴,貯存糧食。終於成為一支比較興旺的部落群體。1991年5月,在棗園村發現了這一遺址,面積20000平方米,出土遺物以生活用陶器為主和少量生產工具,收割禾穗的石刀,脫殼去皮的石磨棒,以及在陶器上留下的穀粒遺痕。棗園稼穡是山西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存,折射了人類先民最早的農業生產實踐活動。[7] 唐堯建國 大約4500年前,臨汾盆地分布著一支獨立的古代居民,在中原地區確立了統領諸方國的特殊地位,即陶唐民族。據史籍記載,堯「封於唐」,「游於陶」,又稱陶唐氏,「堯治平陽,統天下四方」。1978年,在襄汾陶寺遺址發現了一處佔地4萬平方米,包括若干氏族葬區的墓地。從葬制、葬具、殉葬品顯示出的差別表明,當時已步入文明社會階段。陶寺遺址還發掘出了部分先民的大型聚落遺址群,以及燒陶作坊、大城和小城遺址,出土了成套的禮樂器物,玉鉞、石磬、鼉鼓和象徵王權的彩繪蟠龍陶盤,表明這里不僅是堯、舜、禹活動的中心,而且已經出現了中央國家政權。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教授概括說:「大致在4500年前,最先進的歷史舞台轉移到晉南。在中原、北方、河套地區文化以及東方、東南方文化的交匯撞擊下,晉南興起了陶寺文化。它不僅達到了比紅山文化後期社會更高一階段的「方國」時代,而且確立了在當時諸方國群中的中心地位。它相當於古史上的堯舜時代,亦即先秦史籍中出現的最早的「中國」,確定了華夏的根基」。據《帝王世紀》載,帝堯元年為甲辰年,專家們依據不同的資料,運用不同的科學方法推定出同樣的結論:帝堯元年為公元前2357年。[7] 叔虞封唐 商周之際,翼城一曲沃之間有一唐國,史籍記載是唐堯後裔的封國,史稱舊唐國。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率領諸侯,誓師牧野,一舉滅商而佔有天下。唐本是商的屬國,舊唐貴族不滿周的統治,到周成王時期,舊唐貴族參與了「武庚叛亂」,周公東征鎮壓,征服了舊唐勢力,周成王便派自己的弟弟叔虞去管理唐地。叔虞封唐後,對舊唐遺民採取懷柔政策,沿用舊唐制度,尊重舊唐習俗,依用唐的稱號,建都於翼(即翼城縣故城村,後遷唐城),叔虞也被稱為唐叔虞。叔虞死後,其子燮父遷都於晉水(平水)之旁,改國名為晉。晉國的歷史從此邁出了第一步。傳九世,到昭侯時,由於被封在曲沃的桓叔勢力強大,改晉為翼。曲沃武公兼並翼,又改稱晉,並通過賄賂周王室,被命為晉君,列為諸侯,晉國從此逐漸強盛。唐叔虞是晉國的開國始祖。[7] 晉文公稱霸 公元前636年2月,晉獻公之子重耳在十多個國家流亡19年之後,終於在秦國幫助下,被晉軍迎至曲沃即位,是為晉文公。那時,晉國國內混亂、民生凋敝、國庫空虛。文公勵精圖治,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和措施,整頓國政。一是整頓吏治,「公屬百官,賦職任功」,提拔重用那些有才能的人,授之以職,必建高功;為節省開支,給各級官吏的俸祿做出具體規定:消除了各種苛刑,使晉國政治有了新起色。二是鼓勵發展生產,「棄責薄斂,寬農通商」,減輕農民負擔,勸民農桑、降低關稅、溝通商旅。兩年時間,國家府庫豐盈,農民豐衣足食,社會風氣改變。三是加強軍隊建設,由原來的兩個軍擴充到三個軍,趁周王室內亂,出兵勤王,護送周襄王返回王城,提高了晉國在諸侯國中的聲望。公元前632年,文公與楚國戰於城濮,依前約「退避三舍」表示禮讓,結果打敗楚軍。周王親自設宴犒賞晉軍,策命文公為方伯,成為盟主,號令諸侯,確立了晉國的霸主地位。文公執政僅8年,但他所奠定的基業,使晉國成為春秋時代稱霸時間最長的國家。[7] 遷都新田 公元前585年(晉景公十五年),晉景公採納卿韓厥的諫言,於2月23日遷都新田。1957年,晉國遺址在侯馬市西北郊的牛村、平望、白店、台神、北塢、呈王、馬庄等七處相繼發現。古城遺址被壓在地下一米左右深處,牆基保存l米左右,最高處達2米多。其中牛村古城南北長1340米、東西寬1100米至1400米。牆外有寬6米、深3至4米的護城河,城內有宮殿建築遺跡,殿基為正方形,高6.8米,長寬各52米。專家認為那7處古城遺址就是晉都新田不同年代的建築遺存。據史料記載,新田從晉景公遷都至晉國滅亡共經歷十三世,即景公、厲公、悼公、平公、昭公、頃公、定公、出公、哀公、幽公、烈公、孝公、靜公,共208年。在此期間,新田一直是晉國後期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7] 三家分晉 公元前558年,悼公死後,晉國六卿(韓、趙、魏、范、智、中行)勢力愈來愈強,晉公室的力量逐漸削弱。六卿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弱肉強食,不斷兼並弱小貴族,六家內部也多次發生內戰。到公元前490年(晉哀公二十二年),范、中行兩家敗北,韓、趙、魏、智四家逐漸掌握了晉國的政權。公元前454年(晉哀公三年),智聯合韓、魏圍攻趙於晉陽(即太原市晉源鎮),3個月無法破城,遂水淹晉陽。危難之際,趙利用韓、魏、智同兵不同心,離間韓、魏,決堤放水,倒灌智營,智軍大敗。之後,盡分智氏土地。公元前435年,哀公死,幽公立。韓、趙、魏三家合謀,只以絳、曲沃兩城為幽公俸食,餘地全部歸於三家。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承認韓、趙、魏為諸侯,與晉侯並列。韓都平陽(即臨汾),趙都中牟(即河南鶴壁西),魏都安邑(即運城)。那一年具有劃時代意義,戰國由此起始。公元前387年,三家又遷晉靜公於端氏(即沁水)而三分曲沃、絳兩地。公元前376年,廢晉靜公為庶人,遷於屯留,而再分其地。晉自唐叔虞傳至靜公共二十九世,其祀遂絕。[7] 平陽封侯 秦漢之際,平陽縣曾是項羽所封魏王豹的國都。公元前204年(漢高祖二年),劉邦派曹參、韓信率兵攻佔平陽,平定魏地。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六年),劉邦封曹參為平陽侯。曹參其子曹竄、其孫曹奇、曾孫曹疇先後襲封平陽侯。曹疇承襲平陽侯時,漢孝景帝把大女兒(即漢武帝的姐姐、平陽公主)嫁給他,後來曹疇因病與平陽公主一起回到平陽居住。公元前139年(漢武帝建元二年),武帝在平陽侯府選中舞女衛子夫帶入宮中。公元前128年(漢武帝元朔元年),衛子大產下一子即太子劉據,遂立為皇後。衛子夫的得寵使得她的兄弟姐妹隨之顯貴起來。她的弟弟衛青入宮做了侍中,後升為車騎將軍,抗擊奴匈、收復失地、戰功赫赫,被封為大將軍、大司馬。她的外甥霍去病為車騎將軍,抗擊匈奴,功過衛青,也被封為大司馬。去病將同父異母弟霍光從平陽帶入宮中侍奉武帝,武帝臨終時封他為大司馬、大將軍, 要他輔佐幼主,霍光歷任兩朝輔政,「小心謹慎,未嘗有過」,掌權長達20年之久,後來幫助劉據的孫子做了皇帝,即漢宣帝。第二年(即公元前68年)霍光病逝。衛氏一門因衛子夫而發跡,以軍功而得貴,威震天下60年。[8] 劉淵建漢 西晉末年,司馬王朝的統治日趨腐朽。公元304年(西晉永興元年),匈奴人劉淵在左國城(即離石)起兵反晉。劉淵系匈奴貴族,自幼聰明好學,諳熟漢文,晉武帝咸寧年間曾作為人質久居洛陽,深得西晉君臣賞識。其父死後,劉淵代父為左賢王,回到離石統帥匈奴五部。為了爭取漢族地主的支持,劉淵自稱漢皇的外甥,復漢反晉。公元308年(西晉永嘉二年),遷都蒲子(即隰縣),同年四月,正式稱皇帝。後採納太史令「平陽勢有紫氣,兼陶唐舊都,願陛下遷都平陽」的建議,於公元309年(西晉永嘉三年)定都平陽。在金殿村修築金城作為帝都(即遺跡猶存)。由於他以復漢反晉為旗幟,嚴整軍紀,妥當處理民族關系,使漢國勢力發展很快,北取並州,南攻西晉國都洛陽,聲威赫赫。其勢力伸展到山西、河北、河南、山東等地。公元310年,劉淵病逝,太子劉和繼位,後第四子劉聰稱帝。公元311年,劉聰攻陷洛陽,將晉懷帝虜至平陽,公元316年(西晉建興四年),又破長安將晉愍帝虜至平陽,二帝蒙羞被殺。公元318年,劉聰 死,原劉淵部將石勒在河北勢力壯大,趁機攻進平陽,縱兵大掠,焚燒宮室。在平陽立國10年的漢國就此滅亡。[8] 法顯西行 法顯,東晉高僧,原姓龔,平陽武陽人,公元399年(東晉隆安三年),由長安啟程西行,路經甘肅、新疆,翻越蔥嶺,穿行阿富汗、克什米爾、巴基斯坦,艱苦跋涉6年之久,到達天竺。遍訪聖跡,尋求律藏,學習梵語,整理編譯佛經。公元409年(東晉義熙五年),經印度西孟加拉邦,到達斯里蘭卡,後又渡海東歸,到達印度尼西亞,前後13年,共游歷30多國,行程4萬余里,帶回很多梵文佛經,於公元412年回中國時,已是86歲的老人。回中國後譯出了《摩訶僧只律》、《大泥洹經》等六部一百多萬字的佛經,還將沿途游歷所見所聞寫成《佛國記》,記敘了沿途各國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概況,成為研究古代中亞、南亞諸國歷史、文化、宗教和中國南洋海上交通最早、最詳備的寶貴資料。法顯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旅行家和卓越的翻譯家,也是中國西行求法的第一人,比唐玄奘西行求法早230年。[8] 霍邑之戰 公元617年(隋大業十三年),李淵在太原起兵反隋,率三萬大軍從清徐南下,經汾陽到達靈石,欲取長安。霍邑是南下的必經之路,地形十分險要。李淵起兵的消息傳到長安,朝廷派宋老生率兵三萬扼守霍邑。李淵到達靈石正趕上霪雨季節,山道泥濘,無法進軍。李淵一方面給起義軍李密寫信,讓其在洛陽牽制隋軍,另一方面由於南下受阻,派人聯系援兵,繼續調運糧秣,待天晴後進攻霍邑,以「先入咸陽,號令天下」。8月初天氣好轉,李淵率軍傍山取道,逼近霍邑,採取誘敵出戰的戰術,讓前軍兵臨霍邑城下。宋老生打開城南門和東門殺出,李淵命李建成、李世民率騎兵飛奔東南兩門,截斷宋老生入城後路,前後夾攻,宋老生戰死,隋軍大亂。李淵乘勢攻城,一舉拿下霍邑。然後取臨汾,克新絳,達龍門、蒲坂,突破黃河天險攻入長安。第2年5月,李淵自立為帝,建立唐朝。[8] 梁興抗金 兩宋之際,金朝統治者經常騷擾中原。公元1126年(金天會四年)10月,金軍佔領了平陽。農民梁興以太行山為根據地,在平陽一帶組織農民建立抗金武裝「忠義社」,公元1134(金天會十五年)11月與金軍展開英勇激戰。第2年,金軍在平陽向義軍反撲,梁興帶領義軍一百多人與金軍殊死搏鬥,終於殺開一條血路,沖出包圍,渡過黃河,投奔岳飛帳下。公元1140(金天眷三年)5月,梁興奉命北上,重返太行山區開展敵後斗爭。那年夏天,先後收復沁水(即沁水)、翼城(即翼城)、趙州(即洪洞趙城)以及河南鞏縣、汲縣、沁陽等地,斷絕金軍糧草,牽制金軍活動,屢戰屢捷,中原大震。所到之處,人民群眾無不歡迎。公元1141年(金皇統元年)底,宋廷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岳飛,梁興仍然在太行山堅持抗金斗爭。公元1148年(金皇統九年)在一次戰斗中英勇獻身。[8] 平水雕版 金元時期,平陽是北方的一大文化都市,地位僅次於大都(北京)。自唐代發明雕版印刷術後,由於那裡盛產雕版印刷的白麻紙、墨錠、棗木而很快接受了這一先進技術,官民雕印作坊林立。中央政府在此設立經籍所,委派書籍官,專門管理官民經營的書坊工鋪,逐漸形成家置書樓、人蓄書庫的盛況。其雕版印刷之興旺,可以與燕京相比,出現了以張存惠為代表的一大批刻書家。平水雕版主要編集經史、道教經卷、民間文藝和農醫雜書。最著名的有《平水韻》,當時風行全國,成為後來歷代詩人做詩押韻的依據,被稱作《詩韻》。有「平水詩韻行天下」之說:經藏《趙城金藏》、唱本《劉知遠諸宮調》為傳世最早的諸宮調;醫書《銅人針灸圖經》;大型版畫《四美圖》是中國最早的木版年畫。平陽所印書冊,常標以「平水新刊」,因此被稱為「平水版」。[7]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區縣名稱 行政區劃
堯都區 車站街、水塔街、南街、鐵路東街、解放路街、鄉賢街、辛寺街、鼓樓西街、汾河辦事處、濱河辦事處、土門鎮、劉村鎮、金殿鎮、大陽鎮、縣底鎮、魏村鎮、吳村鎮、堯廟鎮、喬李鎮、屯裡鎮、賈得鄉、段店鄉、河底鄉、枕頭鄉、賀家莊鄉、一平垣鄉
侯馬市 上馬街、張村街、路東街、路西街、澮濱街、新田鄉、風城鄉、高村鄉
霍州市 退沙街、鼓樓街、南環路街、北環路街、開元街、大張鎮、白龍鎮、辛置鎮、李曹鎮、三教鄉、師庄鄉、陶唐峪鄉
曲沃縣 樂昌鎮、高顯鎮、史村鎮、曲村鎮、里村鎮、北董鄉、楊談鄉
翼城縣 唐興鎮、西閻鎮、南梁鎮、隆化鎮、里砦鎮、橋上鎮、澆底鄉、南唐鄉、王莊鄉、中衛鄉
襄汾縣 新城鎮、鄧庄鎮、襄陵鎮、古城鎮、趙康鎮、汾城鎮、南賈鎮、大鄧鄉、陶寺鄉、景毛鄉、永固鄉、西賈鄉、南辛店鄉
洪洞縣 萬安鎮、曲亭鎮、趙城鎮、明姜鎮、甘亭鎮、蘇堡鎮、大槐樹鎮、廣勝寺鎮、劉家垣鎮、淹底鄉、辛村鄉、堤村鄉、龍馬鄉、左木鄉、山頭鄉、興唐寺鄉
古縣 古陽鎮、岳陽鎮、北平鎮、舊縣鎮、南垣鄉、永樂鄉、石必鄉
安澤縣 府城鎮、和川鎮、冀氏鎮、唐城鎮、良馬鄉、馬壁鄉、杜村鄉
浮山縣 天壇鎮、響水河鎮、張庄鄉、北韓鄉、北王鄉、東張鄉、槐埝鄉、米家垣鄉、寨圪塔鄉
吉縣 屯裡鎮、壺口鎮、吉昌鎮、車城鄉、文城鄉、中垛鄉、東城鄉、柏山寺鄉
鄉寧縣 昌寧鎮、管頭鎮、光華鎮、西坡鎮、台頭鎮、雙鶴鄉、尉庄鄉、棗嶺鄉、關王廟鄉、西交口鄉
大寧縣 曲峨鎮、昕水鎮、三多鄉、太古鄉、太德鄉、徐家垛鄉
隰縣 龍泉鎮、午城鎮、黃土鎮、城南鄉、下李鄉、寨子鄉、陡坡鄉、陽頭升鄉
永和縣 芝河鎮、桑壁鎮、閣底鄉、交口鄉、南庄鄉、坡頭鄉、打石腰鄉
蒲縣 蒲城鎮、克城鎮、薛關鎮、黑龍關鎮、紅道鄉、山中鄉、古縣鄉、太林鄉、喬家灣鄉
汾西縣 永安鎮、僧念鎮、勍香鎮、對竹鎮、和平鎮、佃坪鄉、團柏鄉、邢家要鄉
[9]
❸ 從臨汾-喬里-淹底-孔峪-楊家掌-沙溝村.怎麼去哪
東環108 喬里口一直就對了!
❹ 臨汾怎麼去淹底
洪洞縣淹底鄉一中位於山西省臨汾地區洪洞縣淹底鄉淹底村,郵政編碼為041600
❺ 薄村,山西省臨汾市洪洞縣曲亭鎮薄村
薄村緊挨吉恆村、安樂村、董庄村、,英才輩出,山清水秀,友好好客,人勤物豐
村內企業:鑄鋁製品廠、微型農機、白薯類粉絲廠、油墨廠、酒廠、飼料公司、
主要農產品:大蔥、酸莓、紅蘋果、洋菇、茅菜、綠蘋果、玉米、西葫蘆、韭菜花、
村內資源:煤礦、鋅、銅、
村裡單位:薄村黨支部、薄村信用社、薄村糧站、
地理位置
曲亭鎮,2001年由原來的曲亭鎮、古羅鄉合並組成。位於洪洞縣東南部,距縣城12公里。東與古縣為界,西與甘亭鎮為鄰,南隔曲亭河與淹底鄉相望,東北與蘇堡鎮相連,西北與大槐樹鎮接壤。
2 區劃人口
全鎮轄34個村委會,81個自然村,11382戶,51422口人。全系漢族。鎮政府駐曲亭村。
3 歷史沿革
該鎮地處洪洞縣南垣地區,地勢平坦,交通方便,國道309線由西向東,橫貫全鎮。曲亭村在民國時期曾是洪洞縣第四區政府駐地。1958年建立公社時,這里是南垣公社,包括現在的曲亭、甘亭、淹底三個鄉鎮和大槐樹鎮的一部分。1961年分設。1984年改為鎮。
4 水力資源
著名的曲亭水庫,位於鎮東南部曲亭河上,水庫水面面積1.52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5米,庫容量3950立方米。此外,霍泉向曲亭水庫輸水渠道——東風渠,都大大增加了鎮水澆地面積。
5 經濟建設
全鎮行政區域面積12222公頃,總耕地面積6045公頃,農作物以小麥、玉米、穀子、薯類和棉花為主。鄉鎮企業方面,主要有洗煤廠、磚廠、農機修配、塑料加工等企業。文教衛生方面,共有學校36所, 有衛生院2所,各村均設有衛生所。
6 歷史文化
該鎮師村為春秋時晉國樂師師曠故里,現正在開發。薄村相傳為西漢文帝劉恆生母薄太後的故鄉。清代著名大學者,《山西通志》的主要編撰人王軒也是該村人。抗日戰爭時期著名的韓略伏擊戰,就發生在鎮屬韓略村,共殲日軍少將以下軍官180餘名,燒毀汽車13輛,創造了伏擊戰的光輝戰例。1883年9月18日,太平天國劉風祥,北伐時曾在曲亭鎮打敗清軍郝光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