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品平台 > 保險產品杠桿率的計算公式

保險產品杠桿率的計算公式

發布時間:2021-12-07 04:32:32

1. 什麼是杠桿率

杠桿率一般是指資產負債表中總資產與權益資本的比率。

高杠桿率意味著在經濟繁榮階段,金融機構能夠獲得較高的權益收益率,但當市場發生逆轉時,將會面臨收益大幅下降的風險。商業銀行、投資銀行等金融機構一般都採取杠桿經營模式。次貸危機爆發前,美國商業銀行的杠桿率一般為10-20倍,投資銀行的杠桿率通常在30倍左右。

2. 返還型健康險的杠桿率

保險小編幫您解答,更多疑問可在線答疑。

是費率吧?
國內商業保險,消費型年杠桿率多在50-100倍左右,年費率相應就是1-2%,即年交1千元保費,一年理賠金額最高在5-10萬,費率隨著年齡增長也會增長。消費型一般都是交一年保一年。
返還型、儲蓄型,年杠桿率很低,只有20-30倍,年費率相應就是3-5%,年費率一般恆定。這種的一般都是長期合同,要連交5-30年不等,中斷會有損失。
我是保險從業人員,有相關問題可向我提問。
全手打,有用望採納。

3. 什麼是財務杠桿比率

財務杠桿比率財務杠桿是指企業利用負債來調節權益資本收益的手段。財務杠桿比率指反映公司通過債務籌資的比率。財務杠桿使企業能夠控制大於自己權益資本的資源。

對於上市公司來說,財務杠桿是一把雙刃劍。如果投資回報率高於負債成本,財務杠桿的增加就會提高企業的凈資產收益率;相反,如果企業不能按時還本付息就面臨財務危機的威脅。

企業經營活動所產生的現金流量是企業獲得利潤的源泉,但上市公司中,處於高速增長期的企業,其經營活動中難以產生大量的現金流量,所以經營活動現金流量比率用來衡量處於成熟期的企業較為妥當。

(3)保險產品杠桿率的計算公式擴展閱讀:

無論企業營業利潤多少,債務利息和優先股的股利都是固定不變的。當息稅前利潤增大時,每一元盈餘所負擔的固定財務費用就會相對減少,這能給普通股股東帶來更多的盈餘。這種債務對投資者收益的影響,稱為財務杠桿。財務杠桿影響的是企業的稅前利潤而不是息前稅前利潤。

反映由於固定的債務存在,財務費用(利息)對保險企業利潤的影響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業負債的程度和企業償債能力,財務杠桿率越高反映利息費用越高,導致ROE指標越低。

4. (金融術語)高杠桿率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求舉例 在生活中什麼是具有高杠桿率的

公司杠桿率即一個公司資產負債表上的風險與資產之比率。杠桿率是一個衡量公司負債風險的指標,從側面反應出公司的還款能力。一般來說,投行的杠桿率比較高。財務杠桿概念:無論企業營業利潤多少,債務利息和優先股的股利都是固定不變的。當息稅前利潤增大時,每一元盈餘所負擔的固定財務費用就會相對減少,這能給普通股股東帶來的盈餘。這種債務對投資者收益的影響,稱為財務杠桿。財務杠桿影響的是企業的稅後利潤而不是息前稅前利潤。財務杠桿率等於營業利潤與稅前利潤之比,反映由於固定的債務存在,財務費用(利息)對保險企業利潤的影響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業負債的程度和企業償債能力,財務杠桿率越高反映利息費用越高,導致ROE指標越低。

5. 杠桿比率

杠杠比率是一種負債融資方式,主要是在國外的外匯 期貨中使用,有1:25 1:100 1:400等。比如說吧,如果你炒外匯,選擇1:100杠桿的,相當於投入1塊錢就可以用100塊錢,如果你買對了方向,收益是十分可觀的。關鍵是要設好止損,否則連本金都會虧沒的。

早在古希臘與羅馬時期,就有隱含選擇權概念的使用權的運用。在17世紀荷蘭的鬱金香的交易中,選擇權再度被廣泛地使用,但隨著鬱金香市場的萎縮,選擇權市場也宣告破滅。

十八、十九世紀時,歐美相繼出現比較有組織的選擇權交易,然而交易標的物仍然以農產品為主。在20世紀初期,選擇權的交易被視為賭博性很高的交易行為。直到1934年,美國證管會(SEC)在證券法實施之後,才將選擇權的交易納入管理。同時,一些經紀商也組織一個協會(Put and Call Brokers and Dealers Association)。在此一協會的運作下,選擇權交易具備店頭市場(Over The Counter)的報價與交易網路。

自1973年以來,選擇權市場以相當快的速度在成長;不但各期貨交易所陸續推出各種交易標的物的選擇權交易,而且各國也紛紛建立選擇權的交易市場。

在上世紀70年代末期,有關外匯選擇權的理論才逐漸發展成型。外匯選擇權的理論發展之所以比較晚的原因在於,有關處理兩種貨幣間的利率問題,到70年代末期才獲得解決。就所有的金融商品選擇權而言,外匯選擇權的「參數」構成是最復雜的。大部分選擇權的「參數」不包含利率及股利的部分,而股票選擇權只包含股利的部分而已;然而外匯選擇權的參數卻包含兩種貨幣的利率,其復雜的程度不難想像。

就外匯選擇權的市場而言,選擇權可分成兩種:第一種是期貨交易所的外匯期貨選擇權市場,其所交易的選擇權是以期貨交易所中交易的外匯期貨(Currency Futures)為本體,而所衍生出的選擇權。其契約規格、波動幅度、交易與交割方式、保證金的計算與清算均由交易所作規定。此外匯期貨選擇權的交易只限於在期貨交易所中進行。第二種是現貨外匯選擇權,現貨外匯選擇權的交易就如同外匯現貨交易一般,由買賣雙方自行決定金額、期間、價格等契約內容,只要買賣雙方同意交易的內容即可。一般而言,現貨外匯選擇權的交易是由交易雙方自行議定,並未透過任何的中介機構,因此以店頭市場(Over The Counter�OTC)稱之。

選擇權(Option),顧名思義,就是一個持有人可以選擇是否要履約的權利。買進選擇權的人,看的是所買進的這個權利在到期時或到期前,是否可以經由履約(Exercise)而產生收益。我們用一個淺顯的例子來解說這句話的意思。

今天假設有某甲,經過審慎的分析,判定在今後的三年內,廣州市某地段的房地價格將有大幅上漲的空間,不論某甲的目的是置產抑或投資理財,他決定要抓住這個獲利的機會。因此,某甲可以向該地段的開發商簽訂一個預售房屋合約,在支付簽約金、訂金、工程款後,依該預售契約取得在未來房屋完工後,以現在就預先敲定的價格,買進這棟房子。這個預售契約,其實就是一種非常單純的選擇權契約。

在這個預售房屋的契約中,買賣雙方在簽約時,就預先敲定未來某個時點(到期日或交割結算日)交屋時某甲應支付的金數額(履約價)。該契約的標的物,就是某甲指定的某層樓、某單位的房產。而某甲所支付的訂金、簽約金、工程款等等費用,等於某甲買進這個選擇權所付出的權利金。(註:到期日、履約價、標的物、權利金等名詞,均是選擇權中的重要術語。)

選擇權最大的好處,在於買進選擇權的一方,在付出權利金後,取得履約與否的權利,卻毋須負擔履約與否的義務。就像在上面所敘述的例子中,某甲買了一個在未來以特定價格,買進他所指定房屋的權利。若是在房屋完工交屋前,該地的房地產價格果然上揚,某甲自然樂意履約,以當初議定的較低房價買進那棟房屋。但若不幸在該屋完工前,該地段的房地產價格下跌,某甲可以選擇放棄買這個房屋的權利,建築商也無法要求某甲一定要履約。這就是因為某甲所買進的是一個「權利」,而非「義務」。當然,某甲若決定不履約,當初所付出的權利金(訂金、簽約金、工程款等)就必須同時放棄。所以某甲在是否簽訂這個預售房屋合約,或完工到期時履約與不履約的決策過程中,一定也會將權利金費用考慮在內。經歷了這樣的一個過程,某甲以有限的風險(損失權利金),換得了一個擁有無限獲利空間(房價上漲)的機會。

所以,在一個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的商業行為中,我們就輕易地發現了選擇權的身影。在未來的篇幅中,我們將以更多的例子,帶領各位慢慢地深入選擇權的世界。進而了解如何在外匯及其它金融市場中操作選擇權,取得更多獲利的機會。

以小博大是其特色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用購屋者與建設開發商之間的預售屋契約為例,解釋了如何以投資者的觀點來看選擇權所帶來的機會。

在那個例子中,簽訂契約的某甲在付出一筆權利金後,取得未來以預定價格買進指定房屋的權利,而建設商則在收到某甲所支付的權利金後,在未來必須在某甲決定履約時,將房屋以預定的價格賣給某甲。某甲�選擇權(買方)所擁的是權利;而建設商選擇權(賣方)所承擔的,就是一種義務。雖然選擇權交易的細節和交易規則,和這個例子仍有相當的差異,但這已經解釋了選擇權所具備的投資性質。

那麼,選擇權所具有的投資性質,以及這些性質所具有的優勢又在哪裡呢?簡單的說,運用選擇權作為投資工具,提供了下列的好處。

第一,選擇權買方所擁有的是權利,而不是義務。選擇權的買方在對於某特定市場的預期心理支持下,付出一筆權利金,取得在市場走勢有利於他的情況下,擁有無限獲利空間的機會。而這個機會,可以配合看多後市(買權)的觀點,也可以配合看空後市(賣權)的觀點。

相對的,選擇權的賣方,收取買方支付的權利金後,就承擔了在未來應買方要求履約的義務。乍看之下,選擇權的買方付一筆錢,可以享受無限的獲利機會。而選擇權的賣方,收到一筆權利金,卻必須承擔無限的義務。正常的人都會懷疑誰會想當選擇權的賣方?事實上,在成熟的市場中,選擇權的買賣雙方數目均等,維持著相當好的市場機制。至於選擇權賣方的利基何在,屬於進階課題,我們會在日後詳細說明。

第二,買進選擇權,可以享有較高的財務杠桿(融資比率)。舉例來說,我們今天如果要買進一個契約金額100萬美元的美元買權/日元賣權,所必須付出的權利金可能低到數百、數千美元,也可以高達數10萬美元。

權利金的高低,當然要視該選擇權契約的條款而定。但我們現在所需要了解的重點是,我們可以用相當低的權利金,買進一個大額的選擇權契約。選擇權交易以小博大的特性,不言而喻。

第三,選擇權交易多空皆宜,適用於各種的市場狀況。運用選擇權操作,我們不但可以作多、作空,在盤整走勢當中一樣可以獲利。操作者甚至可以依您自身承受風險的能力以及風險偏好的程度,量身訂做各式各樣的選擇權操作策略。在本來就多空皆宜的外匯市場中,選擇權契約帶來更多的操作方式和彈性。

上述三點,只是選擇權操作諸多特性中的一小部份,我們在此不過略舉大端。在內容中或許有些概念和用語不是諸位匯市投資朋友們所熟悉,但在本系列中,將帶著諸位由淺入深,從最淺顯易懂的階段,一步步向前邁進,成為外匯選擇權交易的贏家,敬請期待。

避險功能猶如人壽保險

選擇權,從規避投資風險的角度來看,就像是一份保險契約一樣,提供操作者規避部位虧損的機制。

當投資人預期市場的不確定性增加,卻又不想了結手中的部位時,便可以買進一個選擇權契約,來保障其投資的下檔風險,並同時維持未來的獲利潛力與空間。這和現實生活中的保險契約其實是不折不扣的孿生兄弟。

舉個例子來說,在現實生活中,除了儲蓄的目的之外,我們會購買人壽保險,或者是意外險,來保障我們面臨突發事件時,可以就因而造成的人身損傷獲得理賠。正常狀況下,我們購買壽險、意外險,並不代表我們預期這些狀況在可預見的未來會發生在我們身上。事實上,沒有正常人在買保險時,是希望獲得理賠的。畢竟得到理賠的前提條件是「意外發生了」,意外既已發生,獲得再多的理賠也只是彌補缺憾而已。因此,保險所要保的,是「不確定」的意外。因為意外如果可以預見,又怎算得上意外?明知股價會下跌,賣出持股就結了,還避哪門子的險!?

其實,就選擇權和保險業的專業術語中,我們可以看出兩者間的相通性。英文中,保險費的說法是「Premium」,選擇權權利金的說法也同樣是「Premium」。早些年的時候,有些翻譯者把權利金譯為選擇權「溢價」,實有令人啼笑皆非之感,完全無法表達權利金和保險費在本質上的相似之處。從這個用語上的相似點,我們也可以推測出選擇權在投資組合保險上的功能,和壽險、意外險之於個人,是一樣的。

在概念上,想要為投資組合避險的操作者,必須要「買進」選擇權�不管是買權或賣權皆然。這個道理就像是壽險的投保人是「買」保險契約,而非「賣」保險契約是一樣的。避險者買進一個選擇權�想為多頭部位避險的就買進賣權,想為空頭部位避險的就買進買權,取得當市場狀況對他的投資組合不利時,由選擇權交易的獲利,來彌補原投資部位虧損的權利。如果市場並未產生不利於其投資部位的變化時,避險者不過是付出了一筆保險費�權利金來買個保險(選擇權)而已。

愈來愈多人會在出外旅遊時購買旅遊意外險,相信當他平安回返家門時,不會抱怨因為沒有在旅途中發生意外,而使他沒有獲得理賠吧!相同的,對於使用選擇權的投資人而言,選擇權提供了規避市場風險的屏障,而所付出的代價,便是權利金。

本篇中所論及的,僅是選擇權運用在避險操作上的概念。而避險操作的細節,需要對於選擇權具有更深入的了解後,才能仔細描述。

是賺是賠看取向

在選擇權的分類上,我們可以從幾個角度來思考。第一,以選擇權所具有的方向性來分類。第二,以選擇權的履約方式來分類。第三,以選擇權的價值來分類。第四,以選擇權的條件復雜程度來分類。從這篇文章開始,我們將逐一就選擇權的各個方面,為讀者作詳細介紹。

每一種金融工具,都具有操作上的方向性,持有某種商品,若是未來價格上漲,操作者便可獲利;放空某種商品,若是未來價格下跌,則放空的操作者可因而獲利。但選擇權並不以買進或賣出來判定其代表的方向。換句話說,如果我只說我買進了一個選擇權,外人並無法因而得知未來標的物的價格上漲或下跌,對我的賺賠與否有何影響。然而,若我指明我所買進的是一個買權,或是一個賣權,便足以表達標的物價格漲跌對我所代表的意義了。

選擇權,可以概分為「買權」(CALL Option)和「賣權」(Put Option)。國人在學習選擇權時,常在買權和賣權的買賣之間,因為術語繞口而產生學習上的障礙。在此建議大家在學習選擇權時多用原文,反倒較不易搞混。CALL,在英文中有「召喚」、「請求」之意,代表的是一種在未來的請求權、買進權。而Put,在英文中,則有「丟出」、「放棄」之意,代表的是一種在未來的放棄權、賣出權。就字面上意義,可以很清楚地分辨出其中的差異。

買權的持有人,有權在未來特定的日期,以預先議定的履約價(Strike Price)買進標的物(Underlying)給買權的賣方。所以買進一個買權,可以鎖定在未來買進某特定商品的價格。若在到期日之前,標的物價格上漲,高過履約價,則買權的持有人有權以履約價買進標的物,並以市價賣出標的物,賺取價差。若標的物價格未如預期漲逾履約價,則買權的持有人可以選擇不履約,任由買權到期失效,損失當初付出的權利金。

賣權的持有人,有權在未來特定的日期,以預先議定的履約價賣出標的物給賣權的賣方。所以買進一個賣權,可以鎖定在未來賣出某特定商品的價格。若在到期日之前,標的物價格下跌,低於履約價,則賣權的持有人有權以履約價賣出標的物,並以市價買進標的物,賺取價差。若標的物價格未如預期跌逾履約價,則賣權的持有人可以選擇不履約,任由賣權到期失效,損失當初付出的權利金。

因此,我們可以從買權和賣權的基本性質,看出來一個簡單的原則。那就是,當投資人對後市看漲的時候,他應該採用的操作策略,是買進(持有)一個買權;當標的物在到期日前漲逾履約價,他就有獲利。而當投資人對後市看空時,他應該採用的操作策略,是買進(持有)一個賣權;當標的物於到期日前跌逾履約價時,他就有獲利。這就是選擇權最基本的操作策略,也將買權和賣權的差異明確的分別出來。

貨幣配對要明確

在上篇文章中,我們談及了買權以及賣權的基本性質。在本篇當中,要就外匯市場中買權和賣權的特性和慣例加以說明。

在股票選擇權或期貨選擇權市場中,買權和賣權的標的物是很明確的。股票選擇權的標的物是特定的股票,而期權的標的物就是特定的期貨契約。但是在外匯市場中,卻需要注意將貨幣配對(Currency Pair)給表達清楚才行。

在外匯交易中,每一個匯率所代表的,都是兩個貨幣之間的相對強弱變化。例如,一般人會說日元的匯率變化如何如何,但以專業的語法,應該說是「美元兌日元」匯率的變化。否則,光說日元匯率,在國際市場上交易的就有歐元兌日元、英鎊兌日元以及澳元兌日元。如果沒有把兩個貨幣都說清楚,在交易過程中容易造成不必要的錯誤和困擾,這並非專業的做法。

所以,在外匯選擇權交易中,要將標的物說清楚,就得把貨幣配對給講明。舉個例子,如果我們認為美元兌日元走勢明顯向上,想要運用外匯選擇權作為操作工具,這時我們所要做的動作是買進美元、賣出日元,所以我們所要買進的選擇權是美元買權/日元賣權(USD CALL/JPY Put),若是你只曉得要放空日元,而去跟下單的銀行詢價時,問的是「日元賣權」,或許交易員會憑直覺報美元買權/日元賣權的價格給你。但如果你其實看的是歐元兌日元匯率時,那麼只跟報價銀行詢問「日元賣權」的價格,就可能會得到一個牛頭不對馬嘴的錯誤報價。

所以,要用最專業、最有效率的方式進行外匯選擇權交易,就必須先記得要把要詢價匯率的貨幣配對明確的告知報價方。

要把這些詢價規則弄清楚,有一個簡單的方法。首先,確定自己在看的是哪兩個貨幣間的匯率。然後,決定自己要對其中的哪個貨幣做多(等於對另一個貨幣做空)。接著,決定要用買進選擇權還是賣出選擇權的操作策略(在近期內會詳加介紹操作策略)。最後,向報價銀行詢價。如果你選擇的是買進選擇權策略,則可以詢問看多貨幣買權/看空貨幣賣權的報價。

我們舉幾個例子,來讓讀者們熟悉一下什麼時機要怎麼詢價。

1、如果某甲認為英鎊兌美元匯率將下跌,那麼他可能想要建立賣英鎊、買美元的部位。此時,他可以買進一個美元買權/英鎊賣權(USD CALL/GBP Put)。

2、如果某甲認為歐元兌英鎊匯率將上漲,決定做多歐元、放空英鎊,那麼他可以買進一個歐元買權/英鎊賣權(EUR CALL/GBP Put)。

在本篇當中,為了不要一下子講得太復雜,先省略賣出選擇權的範例。

總之,在外匯選擇權交易中,操作者必須將想要詢價的選擇權之貨幣配對弄清楚。這就如同在剛接觸外匯交易時,操作者必須將直接報價、間接報價的差別,以及各幣別匯率的報價常規弄清楚一樣重要。至於買權和賣權的基本定義,請詳細參閱上周的專欄內容。

美式歐式各不相同

在選擇權的分類中,另一種重要的分類法,是依選擇權能否在到期日之前履約來分類。我們稱只能在選擇權到期日當天履約的為歐式選擇權(European Options);而能夠在選擇權到期日當天或到期前任何一天履約的,就稱之為美式選擇權(American Options)。

為什麼要把這兩種選擇權契約分別稱為歐式以及美式?其原因已經不可考。在選擇權契約存在的早期,最單純的選擇權契約規定,所有的履約行為都只能在到期日當天進行。但隨著市場的復雜度提高,愈來愈多的操作者要求在到期日之前履約,因此美式選擇權開始大行其道。

基本上,股票選擇權、指數選擇權、期貨選擇權等等在集中市場交易的選擇權契約,都是美式選擇權。但是在店頭市場交易的選擇權契約,如外匯選擇權和利率上下限(Caps Floors)、交換選擇權(Swaptions)等等,大都是以歐式選擇權為主。

所以,在未特別指定的情況下,外匯選擇權的報價銀行都會假設詢價者的詢價是針對歐式、而非美式選擇權。因此,一般而言,操作外匯選擇權時應注意,通常僅能在到期日當天要求履約,在到期日前是不能要求履約的。

或許,您會好奇,歐式和美式選擇權在操作上有沒有什麼明顯的差異,會不會在不同的情況下,出現有一方優於另一方的現象。

根據財務金融理論,在考慮某些特殊因素(如現金股利)之後,美式選擇權可能優於歐式選擇權。

例如,甲公司突然宣布發放較預期金額高的現金股利時,持有該公司股票美式選擇權的人可以立即要求履約,將選擇權轉換為股票,領取該筆現金股利;而持有該公司歐式選擇權的人就只能乾瞪眼,無法提前履約換股、領取現金股利了。不過,除了這個特殊的因素外,綜合其它條件,我們發覺美式選擇權和歐式選擇權並無優劣之分。

在直覺上,我們會認為既然投資選擇權取得的是權利,那麼這個權利愈有彈性,就應該愈有價值。美式選擇權較歐式更具彈性,似乎就符合這樣的一個直覺想法,許多人認為美式選擇權應該比歐式的更值錢。但事實上,在我們把選擇權的價值如何計算說明後,您就會知道,除了現金股利等因素外,美式選擇權和歐式選擇權的價值應該相等。

若要再細分的話,事實上在美式及歐式選擇權之間,還有第三類的選擇權,那就是大西洋式選擇權(Atlantic Options),或百慕達式選擇權(Bermudian Options)。從字面上,您可以很輕易地看出來,這種選擇權的履約條款介於美式和歐式之間(大西洋和百慕達地理位置都在美歐大陸之間)。例如,某個選擇權契約,到期日在一年後,但在每一季的最後一個星期可以提前履約(可在到期日期履約,但可履約日期仍有其它限制),這就是最典型的百慕達式選擇權。

為了適應市場參與者各式各樣的需求,金融工程(Financial Engineering)研究人員不斷地開發出各種千奇百怪的選擇權條款。但就履約時點方面的限制而言,大體上還是脫不開上述三種型式的條款。可謂萬變不離其宗。

6. 杠桿率 保險行業 倍 2019年

一般是指資產負債表中權益資本與總資產的比率。杠桿率是一個衡量公司負債風險的指標,從側面反映出公司的還款能力。杠桿率的倒數為杠桿倍數,一般來說,投行的杠桿倍數比較高,美林銀行的杠桿倍數在2007年是28倍,摩根士丹利的杠桿倍數在2007年為33倍。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7. 杠桿率的什麼是杠桿率

財務杠桿概念:無論企業營業利潤多少,債務利息和優先股的股利都是固定不變的。
當息稅前利潤增大時,每一元盈餘所負擔的固定財務費用就會相對減少,這能給普通股股東帶來更多的盈餘。
這種債務對投資者收益的影響,稱為財務杠桿。
財務杠桿影響的是企業的稅後利潤而不是息前稅前利潤。
財務杠桿率等於營業利潤與稅前利潤之比,反映由於固定的債務存在,財務費用(利息)對保險企業利潤的影響程度。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業負債的程度和企業償債能力,財務杠桿率越高反映利息費用越高,導致ROE指標越低。
簡單的講就是把你的資金放大,這樣的話 你的資金成本就很小,同時你的風險和收益就放大了,因為盈虧的百分比不是依據原來的資金,而是根據放大後的資金來衡量的。
巴塞爾銀行管理委員會在汲取2008年金融危機的經驗教訓,完善新資本協議時,提出杠桿率作為監管指標,設置下限為3%。
杠桿率=核心資本/表內表外總資產風險暴露
2008年金融危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銀行體系的表內外杠桿率的過度累積。杠桿率累積也是以前金融危機(例如1998年金融危機)的特徵。危機最為嚴重時期,銀行業被迫降低杠桿率,放大了資產價值下滑的壓力,進一步惡化了損失、銀行資本基礎減少與信貸收縮之間的正反饋循環。因此,巴塞爾委員會將引入杠桿率要求,旨在實現以下目標:
(1)為銀行體系杠桿率累積確定底線,有助於緩釋不穩定的去杠桿化帶來的風險以及對金融體系和實體經濟帶來負面影響。
(2)採用簡單、透明、基於風險總額的指標,作為風險資本比例的補充指標,為防止模型風險和計量錯誤提供了額外的保護。
杠桿率計算在不同經濟體之間應具有可比性,並調整會計准則方面的差異。某些表外項目將適用100%的信用風險轉換系數。並且將測試杠桿率與風險資本比例之間的相互作用。巴塞爾委員會將杠桿率設定為風險資本要求的可靠的補充措施,基於適當的評估和校準,將杠桿率納入第一支柱框架。
2011年,中國銀監會頒布關於中國銀行業實行新監管標準的指導意見,商業銀行的杠桿率不得低於4%.

閱讀全文

與保險產品杠桿率的計算公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炒股可以賺回本錢嗎 瀏覽:367
出生孩子買什麼保險 瀏覽:258
炒股表圖怎麼看 瀏覽:694
股票交易的盲區 瀏覽:486
12款軒逸保險絲盒位置圖片 瀏覽:481
p2p金融理財圖片素材下載 瀏覽:466
金融企業購買理財產品屬於什麼 瀏覽:577
那個證券公司理財收益高 瀏覽:534
投資理財產品怎麼繳個人所得稅呢 瀏覽:12
賣理財產品怎麼單爆 瀏覽:467
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規定 瀏覽:531
保險基礎管理指的是什麼樣的 瀏覽:146
中國建設銀行理財產品的種類 瀏覽:719
行駛證丟了保險理賠嗎 瀏覽:497
基金會招募會員說明書 瀏覽:666
私募股權基金與風險投資 瀏覽:224
怎麼推銷理財型保險產品 瀏覽:261
基金的風險和方差 瀏覽:343
私募基金定增法律意見 瀏覽:610
銀行五萬理財一年收益多少 瀏覽:7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