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
銀行理財產品規模正加速擴張。截至2014年5月末,全國400多家銀行業金融機構共存續理財產品50918款,理財資金賬面余額13.97萬億元。2013年銀行理財產品的加權平均收益率為4.13%。銀監會數據顯示,去年,銀行理財產品累計為社會創造了4500億元的收益。而在高速膨脹的同時,銀行理財也成為監管發文進行規范最多的領域。銀監會「35號文」就對銀行理財業務提出多項規定。
業內人士分析指出,此次文件最為嚴厲的條款在於,「理財產品之間不得相互交易,不得相互調節收益」。對此,魯政委評價稱,這比公募基金還嚴,「直刺銀行理財的要害」。一直以來,銀行產品之間相互交易、調節收益,是銀行理財產品運作的一種極為普遍的方式,正是依賴這樣的方式,銀行理財產品可構築資金池,實現資金錯配,獲得較高收益,並且令銀行理財產品可以長期完成剛性兌付。
此外,銀監會再次對銀行銷售進行了規范,明確要求銀行開展理財業務時不得提供含有剛性兌付內容的理財產品介紹,不得銷售無市場分析預測、無風險管控預案、無風險評級、不能獨立測算的理財產品。不得銷售風險收益嚴重不對稱的含有復雜金融衍生工具的理財產品,不得使用小概率事件誇大產品收益率或收益區間等。
B. 關於規范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的政策解讀
投資非標產品必須「一一對應」
《通知》的核心是要求理財產品均須與其所投資資產(標的物)相對應,做到每個理財產品單獨管理、建賬和核算。只有堅持資金來源一一對應,才能真實反映每一項理財產品的真實情況。權威人士稱,這也是理財業務健康發展的根本。
而理財產品投資非標債權資產類業務的對應要求更加嚴格。《通知》規定,對於本通知印發前已投資的達不到「一一對應」要求的非標債權資產,商業銀行應比照自營貸款,按照《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要求,於今年底前完成風險加權資產計量和資本計提。
自通知印發之日起,如果銀行不能實現「一一對應」要求,銀監會將不再允許其新增非標債權資產業務。對於通知印發前的存量資產,銀監會將給予寬限期。根據要求,銀行要對已經投資的產品進行整改、梳理,使理財產品與跟投資品一一對應起來,如果實在做不到的,則必須在2013年底前計提資本。據了解,有部分銀行已經按照上述原則實現了「一一對應」,但也有一些銀行未單獨建賬、單獨管理。
投資非標債權資產要堅持限額管理原則
去年以來,商業銀行理財直接或通過非銀行金融機構、交易平台等間接投資於非標債權資產業務增長迅速。一些商業銀行在業務開展中,通過跨業交易、跨機構合作進行風險資產騰挪或轉移,規避了貸款管理和相關監管要求。商業銀行由此放大的信貸投放,可能對沖了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及貨幣政策的力度。這也是銀監會下重拳治理這類理財產品的最直接目的。
為了防止業務規模過快擴張而引發系統性風險,《通知》要求商業銀行應當合理控制理財資金投資非標債權資產的總額,理財資金投資非標債權資產的余額在任何時點均以理財產品余額的35%與商業銀行上一年度審計報告披露總資產的4%之間孰低者為上限。
這一規定的實質是從「銀行對資產負債規模管控的匹配程度及對理財業務的把控程度兩者誰更審慎的角度」做出的。「我覺得這個限額的規定,關注點不應在數字上,而是應該將投資者保護與提升銀行金融服務水平兩者結合起來。一方面是為了保護投資者,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讓銀行能夠在完善風險評估的過程中,逐步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該人士表示。
截至2012年末,銀行理財產品余額達到7.1萬億。如果簡單按照35%的限額計算,非標債權資產的規模將在2萬億元左右。而如果按照孰低原則,不同類型的銀行,選擇總資產佔比還是選擇理財產品余額佔比的情況將有所差異。該人士稱,對於資產規模大的銀行,通常應選擇35%的演算法,而資產規模小的銀行,通常應選擇4%的演算法。以農行為例,該行2012年末的總資產為13.2萬億元,理財產品余額為4700億元。按照孰低原則,該類理財產品需控制在1645億元左右。
由於通知將自印發之日起執行,因此,將有一部分銀行的持有規模超限。對於這部分存量超限資產,銀監會也給予了比較靈活的政策。據了解,如果超出根據孰低原則計算的規模後,將不能新增非標債權資產,但可以進行結構調整。投資品種更審慎、風險值更低的客戶將成為銀行保留的首選。
監管機構力促銀行做真實理財產品
在此次《通知》規范的非標債權資產中,通過銀證、銀信通道操作的業務赫然在列。不過,權威人士稱,通道業務增長過快確實有隱患,但僅僅規范通道業務是不能夠解決問題的。銀行可以不通過通道進行投資,因而銀監會要規范的是銀行直接或間接投資非標債權資產的行為,而不是簡單的限制通道。該人士表示,銀監會希望解決的問題是銀行的理財產品必須投向清晰,標的明確。而這也有助於防範理財產品形成「資金池」,從而達到防範風險的目的。
為此,監管機構對於銀行在非標債權投資中的角色問題態度也十分堅決。《通知》要求,銀行不得為非標債權或股權性資產融資提供任何直接或間接、顯性或隱性的擔保或回購承諾。而對於通知印發前,已進行擔保或承諾的,銀行應自行處理,也可以採取一些風險緩釋措施。
除了將在產品端實施嚴格的規范,銀監會還將在源頭進行把關。《通知》規定,商業銀行要加強理財投資合作機構名單制管理,商業銀行應將合作機構名單於業務開辦前10日前報告監管部門。《通知》印發前已開展合作的機構名單應於2013年4月底前報告監管部門。此外,銀行代銷代理其他機構發行產品投資非標債權或股權性資產的審批許可權,必須上收總行。
真實理財產品必須堅持「買者自負、賣者有責」原則。銀監會在《通知》中也對投資者保護做出了相應安排。商業銀行應向理財產品投資人充分披露投資非標債權資產的情況,如果存續期內,投資非標債權的資產發生變更或風險狀況發生實質性變化的,必須在5日內向投資人進行披露。
C. 根據國家規定,銀行理財產品可以提前變現嗎
是可以變現的,比如蘇寧理財和招財寶看到,變現要按變現金額的0.2%收取手續費。兩家平台也提醒,變現時要設置變現利率,變現利率設置得越高越容易變現。「想要把理財產品快速轉出去,那肯定要犧牲部分收益才更容易找到接盤者。」建議,買理財產品前最好規劃好資金,避免提前變現而損失收益。
固定期限類理財產品可提前變現後,關於搭建理財產品交易轉讓平台的呼聲也越來越高。有分析人士稱,如果銀行理財產品交易轉讓平台搭建起來,這意味著目前高達13萬億元規模的理財產品也有望成為可以隨時轉讓、變現的「活水」。
可提前變現解決的是封閉式理財產品的流動性問題,這種封閉式預期收益率型產品目前還是銀行理財產品中的主流。「但銀行理財產品正向代客理財轉型,未來開放式凈值型產品或將成為銀行理財產品的主流。屆時,可轉讓這一功能也就沒有什麼必要了,投資者可以通過贖回產品獲得流動性。」
D. 昨天銀行理財為-10.9.什麼意思
這是昨天收益,昨天虧了10.9元。理財有風險的,賠賠賺賺的正常
E. 2019年四月末郵儲銀行凈值型理財產品余額達到多少億元
2019年四月,郵儲銀行凈值型理財產品余額高達近,近千億元,可以說創造了一個理財產品的小高峰
F. 中國有10%的家庭能拿出100萬存款,是真的嗎
現實中,別說是10%了,就是1%都有一定的困難,雖然現在網路上的評論中百萬富翁看似很隨意,隨隨便便就能達到,但是真正當你工作之後,你就會知道,一百萬是有多麼的難賺了,甚至有的人一輩子都見不到100萬!
我國平均工資
國家統計局每年都會發布我國城鎮私營單位職工就業人員平均工資以及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2019年我國非私營單位的平均工資為90501元,按照這個平均收入,看似只需要11年左右的時間,就能賺到100萬元,但是你不能忽略的一點是,你賺的並不是就是存下來了,因為你實際還有生活支出,現實中每年的收入中能有30%存下已屬不易,你可以看看自己每年的收入與年末剩下的錢對比一下即可,一年能剩下多少?
顯然存款的數據還高於理財+資管業務總額,所以就算把其他各類投資加上,我國目前能拿出100萬元現金的家庭依然是少數,要說達到個0.5%或許有可能,但是要達到1%概率極低,更別說是10%。
總結
錢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好賺,甚至可以說是有點難賺,好好工作,腳踏實地才是正道,至於網路上各類的「土豪」評論看看就好,不用過於當真!
G. 如何看待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凈值波動
近期,部分銀行理財產品凈值出現較大幅度波動,個別出現負收益,引發市場關注,也讓一些對銀行理財產品有著「保本」印象的投資者感到不太適應。對此應如何理性全面地看待?
市場變化必然導致凈值產品的波動,目前凈值型理財產品的佔比已達60%,這么大的規模,出現階段性浮虧是正常現象。
資產端看,隨著經濟恢復,資金利率短期波動引起債券二級市場價格波動;產品端看,理財子公司成立後,對固收類凈值型產品進行戰略布局,客觀上這些新產品的成立時間點較為集中於年初收益率曲線的低點。
凈值型理財產品的回撤風險總體可控。除去少量產品外,絕大多數凈值型理財產品由於資產組合較為分散、成立期限多元,凈值波動有限。
,隨著以資管新規為核心的一系列重要監管文件的落地實施,「破剛兌、凈值化」成為銀行理財業務最重要的發展趨勢。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銀行理財產品凈值出現波動是十分正常的現象,也從側面反映出資管新規實施以來,銀行理財凈值化轉型已取得積極進展。
《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報告(2019年)》顯示,2019年凈值型理財產品累計募集資金50.96萬億元,同比增幅67.49%。2019年末,凈值型理財產品存續余額10.13萬億元,同比增加4.12萬億元,增長68.61%。
凈值型理財產品發行量與存量增幅均增長近70%,表明凈值型理財產品在銷售中逐漸為投資者所接受,理財產品打破剛兌也逐步為投資者所理解。
理財產品凈值化是對參與各方更加有利的選擇。對客戶來說,較之傳統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的收益不足客戶承擔、超額收益銀行全拿,凈值型理財產品雖然收益不足還是客戶承擔,但大部分超額收益歸投資者所有,風險和收益基本平衡。
需要看到的是,凈值波動是銀行理財業務發展轉型面臨的必然挑戰。
銀行理財客戶主要來自於銀行原有的存款客戶,相較其他資管產品的投資者,銀行理財的投資者整體風險偏好較低,對凈值波動的容忍度較小。
這需要在理財管理端不斷增強投研能力和風險管理能力,在市場端不斷加強投資者教育及適當性管理,引導投資者積極適應市場波動,關注資產配置的穩健性和可持續性,並通過長期投資來平滑凈值波動。
凈值化趨勢下,銀行理財業務要把保護投資者權益放在首要位置,以更加專業化的投研實力、更加完善的產品體系和更加全面的風險管理,提高理財產品凈值穩定性。
建議,投資者應充分考量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理性選擇與自身風險偏好相匹配的理財產品,同時逐步樹立起長期、理性的價值投資理念,避免因為過度關注個別產品局部時段的凈值變化,影響正常的投資決策。可以在投資之前到辨險識財查看銀行理財產品評價報告,這樣可以有效避免投資風險。
H. 為什麼現在很多人寧可買銀行的理財產品,也不願意把錢存在銀行當中
現在有很多人寧可買銀行的理財產品,也不願意把錢存在銀行當中?我不知道這個結論是怎麼得出來的,但從現實來看,從2018年之後,很多人都更傾向於存款,而不是購買銀行的理財產品。
我們先來看一下最近兩年時間銀行理財產品余額增速以及存款余額增速。
1、銀行理財產品增速情況。
截止2018年,銀行理財產品總共有4.8萬只理財產品,余額22.04萬億;而截止2020年6月末,銀行理財產品余額只有22.1萬億元,相當於最近三年時間,銀行理財產品余額基本上保持在一個穩定的狀態,沒有明顯的增長。
在存款利率跟理財產品收益率差不多,甚至比理財產品收益率還要高的情況下,銀行存款卻能夠保本保息,50萬之內受到存款保險條例的保護,只要大家通過正規的銀行渠道去存款,就不會出現意外情況。
正因為目前銀行存款兼顧安全性、收益性,而且大額存單流動性也相對比較好,所以存款越來越受到大家的歡迎。
I. 聚益科解讀銀行理財年報,高凈值投資者該怎樣配置資產增強收益
投資者類型方面:截至2016年底,一般個人類產品存續余額為13.46萬億元,佔全部理財產品存續余額的46.33%,較2015年初下降3.2個百分點;機構專屬類產品存續余額為7.52萬億元,佔全部理財產品存續余額的25.88%,較2015年初下降4.76個百分點;私人銀行類產品存續余額為2.08萬億元,佔全部理財產品存續余額的7.18%,較2015年初上升0.12個百分點;銀行同業類產品存續余額為5.99萬億元,佔全部理財產品存續余額的20.61%,較2015年初上升7.84個百分點。
產品收益類型方面:截至2016年底,非保本產品的存續余額為23.11萬億元,佔全部理財產品存續余額的 79.56%,較2015年初上升5.39個百分點;保本產品的存續余額為5.94萬億元,佔全部理財產品存續余額的20.44%。
產品風險等級方面:2016年,風險等級為「二級(中低)」及以下的理財產品募集資金總量為137.63萬億元,佔全市場募集資金總量的81.96%,較2015年下降4.39個百分點。風險等級為「四級(中高)」和「五級(高)」的理財產品募集資金量為0.5萬億元,佔比為0.29%,較2015年下降0.26個百分點。
聚益科認為,今年以來,隨著「去杠桿、去資金池、去通道、促轉型」的推進,銀行理財負債結構和委外調整成為主題,局部糾結在所難免。本次年報著重提出「只有非保本理財產品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理財產品」這一概念應引起關注,這與此前《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中資產管理業務是金融機構表外業務的思路不謀而合。
目前,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主要有保本和非保本兩大類。保本理財產品實為國際通行的結構性存款,其在法律關系、業務實質、管理模式、會計處理、風險隔離等方面與非保本理財產品「代客理財」的資產管理屬性存在本質差異,已納入銀行表內核算,視同存款管理,相應納入存款准備金和存款保險基金的繳納范圍,相關資產已按銀監會規定計提了資本和撥備。近期對於高凈值客戶而言,可以將閑置資金短期放入流動性較好的貨幣基金和銀行理財固收產品,於此同時將計劃投資類固收的資金配置於例如並購基金的優先順序、夾層等類固收產品中增強收益。
J. 商業銀行理財產品余額是啥對銀行來說,理財產品余額是越多越好,還是越少越好
商業銀行理財產品余額是商業銀行發售的理財產品的余額,對銀行來說理財產品余額達到銀行的預期就好,理財產品少了說明競爭力不夠,理財產品多了會影響存款。